(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3练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行省制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模拟试题(衡水金卷三)2

【完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模拟试题(衡水金卷三)2

1. 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标准。

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 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B. 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 受司马迁的影响比拟大D. 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3.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

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

这从侧面反映出A. 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B. 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C. 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D. 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4. 消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

……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

由此可知A. 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利受到较大制约B.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利C. 议政王大臣会议防止了决策的失误D. 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利5. 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展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说明A. 清政府已开场进展政治改革B. 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C. 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展探究D. 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6. 不丹,清政府文书译为“布噜克巴〞,是清代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

1864年,英印从孟加拉和阿萨姆两路进击不丹,最终不丹不敌。

根据1865年合约,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

英印的这一做法A. 表达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野心B. 暴露了英国企图谋求南亚的霸权C. 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D. 违背了当时和平开展的世界潮流7. 抗战即将成功之时,毛泽东发文谈到:?比方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成功果实。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13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13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评价。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3.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小题精练1.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

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民谣反映姐妹俩参加的是()A.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2.(2017·大连联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其突出体现了()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3.(2016·张家界高三期末)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4.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点的评价,正确的是()A.体现了农民的诉求B.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5.(2017·晋冀豫高三联考)“评价太平天国,不能非此即彼。

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也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对太平天国运动应该()A.遵从革命史观来评价B.功过折中进行评价C.结合事实作具体分析D.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6.(2016·芜湖、马鞍山三模)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C.义和团运动D.九一八事变7.(2016·滨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有人认为,“同为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5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5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明内阁制:明代内阁制的性质、权限、作用;中西内阁制的异同。

2.清军机处:清朝设置军机处的起因、作用;军机处的特点。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小题精练1.(2016·常德一模)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2.(2016·丽水一模)《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3.(2016·贵港、梧州二模)《明史·陈循传》载:“(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

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

”上述材料表明()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策机构B.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4.(2016·梅州二模)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

”《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黄宗羲指出明朝“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

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B.宰相制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太监C.明中后期内阁走向宰相化和法定化D.后宫地位提高,分享一定的政治权利5.(2017·乐山质检)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9辉煌灿烂的文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9辉煌灿烂的文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9 辉煌灿烂的文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

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

”这表明《诗经》 (B)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B.蕴含了人文主义的精神C.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D.引领着诗歌的发展方向【解析】材料“《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

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反映了《诗经》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即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B项符合题意;A项表达不全面,排除;C项说法错误,由材料“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可以看出《诗经》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再加上《诗经》本身就是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据此可知,司马迁(A)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心怀感伤【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兼有《国风》《小雅》的长处,故A项正确。

材料阐述的是作品的内容特色,非写作手法,排除B项。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汉赋刚产生,司马迁的评论不可能是为了消除汉赋的虚辞滥说,排除C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司马迁的感伤,排除D项。

3.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

”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C)A.《论语》B.《离骚》C.《子虚赋》D.《赤壁赋》【解析】解题时把握材料信息“汉代文学艺术的南楚乡土本色”。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32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32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因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的原因、特点、影响及发展的不利因素。

小题精练1.(2016·昆山高三摸底)1840年后,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反映了中国()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2.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

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

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

”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B.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C.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3.(2016·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

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4.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

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B.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C.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D.对外资企业具有严重依赖5.(2017·江苏高三名校联盟测试)江南制造总局产品性能不佳,连淮军都拒绝使用;再如生产一支步枪成本是17.4两银子,而购买外国步枪成本为10两银子,当时出现了“造枪不如买枪”“造船不如买船”的局面。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六)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六),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六)”,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六)1.史籍记载,周朝在其八百多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四百多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

这说明( )A.大量开垦土地不利于保持生态平衡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下降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保护环境D.秦汉时期不重视对天人关系的探究2.“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法不阿贵,绳不挠曲”B.“与朋友交,言而有信”C.“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宋代理学的影响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4.明末清初学者唐甄指出,“天地吾心,万物吾体,皆空理,无实事也”,这只能把读书人引向歧路,而终将贻害生民。

这一主张( )A.批判宋代学者不言事功的迂腐学风B.剖析了宋明理学的思想本质C.揭示出宋明理学的虚伪和反动D.主张学者应该关注现实和社会5.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

”该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一大片”C.独立自主D.“另起炉灶”6.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3练三省六部二府三司行省制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3练三省六部二府三司行省制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3练三省六部二府三司行省制[训练目标] 1.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主要特点、作用。

2.二府三司:宋代中央官制的构成、职能、特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行省制:元代行省的权力、职能、历史作用。

小题精练1.(2016·益阳一模)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

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

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

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

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2.(2016·鹰潭一模)《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3.(2017·济南调研)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4.(2016·山西一模)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5.(2016·绍兴一模)史载:“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3练 汉至元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3练 汉至元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1.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

这是因为( )A.无为而治的推行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崇D.官僚集团的庇护2.(2018·某某某某一模,25)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X,这些主X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3.(2018·某某某某一模,25)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

这种历史撰述( )A.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B.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C.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D.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4.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5.(2018·某某省某某市一模,24)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6.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

”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

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7.(2018·某某某某二模,26)某某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历史模拟(三)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历史模拟(三)

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历史模拟(三)24.“不孝”在秦律中属于重罪。

但同时规定,父亲要杀死不孝的儿子,必须向官府请示并由官府行刑,因为秦律规定“擅杀子,黥为城旦舂(面部刺字,处以徒刑:男犯人筑城,女犯人舂米)”。

这说明秦律A.虽然严酷但却蕴含人道精神B.厉行法家思想轻罪重罚C.重视人伦秩序强调社会教化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父权25.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江南道乃其中之一。

玄宗时,析为江南东、西两道。

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析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道,外部边界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帝国行政监察力度的不断强化B.政局变动影响行政区划的设置C.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努力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26.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曾令天下长吏选择本道骁勇士兵填补京师禁军之缺。

又定兵样,分送诸道,“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京师开封)”。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保证禁军战斗力以解决边患B.强干弱枝以绝藩镇割据之弊C.内重外轻凸显京师政治权威D.内外相制维系国家政局稳定27.清王朝在撰修《明史》时极为详尽地记载明末宦官乱政、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等现象,将明王朝的败亡上溯到明神宗万历年间,如主昏臣专、法度废弛、加重赋税、天灾流行、内忧外患。

而此时正是满清太祖太宗神功圣德,列圣相承,天心笃佑,而得天下。

据此可知,清王朝编撰《明史》的目的是A.吸取明亡教训改善民生推行仁政 B.以天人感应论述明清易代合理性C.详细记录历史资料以供后人参考 D.客观公正地论述明朝败亡的原因28.1896年总理衙门奏陈“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

而中国各省章程不一,地方官对于公司企业毫不关心,反而遇事随意征派勒索捐税。

……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4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4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察举制:先秦时期的世官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2.科举制: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科举制的利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3.监察制:中国古代监察制的演变、历史作用。

小题精练1.(2016·浙江教育考试院高考抽测样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下列言论反映察举制弊端的是()A.“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D.“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度是()A.征召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世禄制3.(2016·安庆三模)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

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4.(2016·湛江二模)下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科举出身者与官僚的来源统计表()A.B.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C.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D.自然经济阻碍了封建文化的推广5.(2017·四川高考适应性测试)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异C.科举制改变人才地域分布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6.(2016·宜宾三模B卷)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

2018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5

2018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5

第5讲⎪⎪ 唐宋时期的政治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1.表现主题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唐宋中央官制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史料一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探究]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提示]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史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探究]据史料一、二,说明应如何评价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

[提示]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史论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60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60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

2.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

3.新三民主义的特点、影响;新三民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4.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小题精练1.(2016·湖州一模)“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2.(2017·河南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

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

”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3.(2016·安庆三模)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同志冯自由写道:“……《民报》出世以前,世间尚无‘民生主义’之一名辞。

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

……”孙中山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4.(2016·武汉高三四月调研)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A.调和劳资关系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C.没收外国资本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5.“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3练三省六部行省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3练三省六部行省制

(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3练三省六部行省制[训练目标] 1.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主要特点、作用。

2.二府三司:宋代中央官制的构成、职能、特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行省制:元代行省的权力、职能、历史作用。

小题精练1.(2016·宿迁一模)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

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

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

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

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2.《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3.(2017·淮安调研)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4.(2016·扬中一模)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30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30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趋势、特点及影响。

2.宋代以后城市布局、功能的变化及原因。

3.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影响。

小题精练1.(2016·惠州一模)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

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

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2.(2016·韶关高三摸底)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2016·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4.(2016·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5.(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

”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6.(2016·保定高三摸底)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36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36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近代中国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近代大众传媒、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3.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小题精练1.(2016·湖北八校联考)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D.中西合璧2.(2017·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A.明末清初B.清末民初C.新中国初期D.“文革”时期3.(2016·黄冈高三9月质检)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受西方服饰的影响B.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C.新潮女性日益增多D.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4.(2016·东北名校高三第三次调研)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

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

”漫画的内容反映出()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5.(2016·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

”此言论()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6.(2016·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

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

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立及分工,在我国行政制度史上是一大进步。

首先,六部正式成为国家的行政执行机关,官员成为国家正式官员,与秦汉诸卿(诸卿中不少是宫廷私职)相比,六部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职务上都成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官职。

如诸卿中的光禄勋,就官名而言,等于皇帝的门房,不脱宫廷私职的气味。

而吏部,显而易见是国家机构的名称。

又如卫尉掌军事,卫是宫廷而言的,但是兵部,就一洗宫廷私家气味。

其次,唐六部职能分明,分工合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东汉魏晋以来,诸卿机构、官员、职能置废无常,而尚书六曹也常行使诸卿的职权。

诸卿、六曹职权交替,互相混淆,极大地阻碍了政务的推行。

六部中职明责清,有助于避免相互推诿现象的出现。

最后,六部的设立,使中央政府有了严密的行政机关。

不再是以前诸卿时期的分散而无常的办事形式。

中国古代⽂化常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隋朝正式确⽂,唐朝进⽂步完善的⽂种政治制度。

隋唐⽂宋的中央最⽂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各有演变,⽂隋,才整齐划⽂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

①“三省”a.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政⽂权,它与掌管军事⽂权的枢密院,合称“⽂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政⽂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洪武⽂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3练三省六
部二府三司行省制
[训练目标] 1.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主要特点、作用。

2.二府三司:宋代中央官制的构成、职能、特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行省制:元代行省的权力、职能、历史作用。

小题精练
1.(2016·益阳一模)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

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

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

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

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2.(2016·鹰潭一模)《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3.(2017·济南调研)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
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4.(2016·山西一模)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5.(2016·绍兴一模)史载:“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

又设三司使、副以总之号为计相。

”这一制度变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始行于元朝初年
C.增加了财政收入D.导致了宦官专权
6.(2016·荆州一模)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
7.(2017·肇庆模拟)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

这表明( )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8.(2016·湖南十三校一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
大题优练
9.(2016·常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

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

若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
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答案精析
1.B [三省制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说明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现象,故C项错误;“分权与制衡”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
2.A [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
3.C [材料中体现宰相刘祎之对武则天下敕惩治他的驳斥,并未体现相权高于皇权,故A 项错误;唐三省六部的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唐朝敕文的发布需要中书省起草诏令与门下省的封驳审议,则武则天直接发布诏令是违制的,故C项正确;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是不正确的,故D项错误。

]
4.B [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 5.A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增设三司,分割了相权,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三司开始于宋朝,故B项错误;三司使实际上是宋代全国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相”,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宦官专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 6.C [题干材料“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表明决策失误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台谏官地位的上升,故B项错误;“付之公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相互牵制,巩固了皇权,故C项正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的相互牵制,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下降,故D项错误。

] 7.D [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是为了便于朝廷的控制,与地方势力强大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文化,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是加强皇权,与行政区划无关,故C项错误;元代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
8.A [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
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

]
9.(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

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

(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