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作业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的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纯精神的活动B.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C.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D.个人应付环境的活动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6.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A.反映论B.不可知论C.经验论D.先验论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理论D.经验论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B.经验论C. 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9.认识活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论的路线D.唯理论认识论的路线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15“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论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论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9.概念、判断、推理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20.感觉、知觉、表象是()A.理论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社会实践B.感性材料C.理性抽象D.认识能力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该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于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式2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2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C.抛弃原有的一切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25真理是()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人们有用的观点和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6.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27“有用就是真理”,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B.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D.机械唯物主义真理观2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A.不确定性B.主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30.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3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C.真理具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32.真理的内容是()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3.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同意B.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C.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3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A.诡辩论的观点B.经验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3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36逻辑证明是()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37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将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38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将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3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B.绝对真理就是不包含相对性的真理C.绝对真理是指真理标准的唯一性D.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具有绝对性40.哲学上的“价值”是指()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41.价值评价是()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D.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42.认识的任务在于()A.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B.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C.在于运用和客观规律解释世界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主从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的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C.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D.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的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的认识4.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5.“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其次章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试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肯定精神B.具有思维实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相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肯定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相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高校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依据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相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相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相识自然的实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料将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建出来。

”从相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相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相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相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行,而且具有干脆现实性的品行D.实践与相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相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相识的目的D.间接阅历毫无用处10.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是( )A.感性相识是牢靠的,理性相识是不行靠的B.感性相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相识是对现象的相识,理性相识是对本质的相识D.感性相识来源于干脆阅历,理性相识来源于间接阅历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辩不休的唯理论和阅历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阅历论是错误的B.阅历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阅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阅历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状况下都是肯定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分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运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阅历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仔细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仔细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相识与一般相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点击数:221 时间:2009-11-5 作者:fldqh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接受的观点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的、可靠的。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经验论的错误D.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创造性C.选择性D.任意性4.“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6.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哲学上()。

A.经验论的错误B.诡辩论的错误C.相对主义的错误D.唯理论的错误9.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是()。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10.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 康德哲学的功绩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D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4. 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B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1.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1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4. 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 D )A.客观性B.绝对性C.全面性D.相对性15.“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7.“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3.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实践B社会基本矛盾C社会发展规律D社会存在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A先验论和经验论B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C唯理论和经验论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认识8.“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10.毛泽东总结的认识过程总公式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B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1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章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章练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不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E、辩证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B、C、D、E )A、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E、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A、B)A、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而且是与被改造的关系C、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主观与客体的关系E、主体与客观的关系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不同表现在(A、B、C)A、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C、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E、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有(A、B、C、D、E)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C、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E、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6、真理是客观的,这是说(A、D)A、真理从内容上说是客观的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真理从形式上说是客观的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E、认识真理是物质性的活动7、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A、B、C、D、E)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C、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8、以下关于哲学中的“价值”范畴及其特性的阐述,正确的有(A、B、C、D、E )A、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B、价值具有主体性C、价值具有客观性D、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E、价值具有多维性9、任何真理都是(A、B、C、E)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C、具体真理D、不可能向谬误转化的E、从相对真理不断地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过程10、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A、B、C、D、E)A、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B、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C、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D、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E、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旧唯物主义只看到认识的摹写性11、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C )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7.概念.判断.推理是(C)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8.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理论。

这犯了(C)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D)。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0.真理是(C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对人们有用的认识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思想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点根本区别,其中一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另一点是它强调(D)A.认识开始于感性经验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14.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5.感觉.知觉.表象是( A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8.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B.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C.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D.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0.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二、多项选择题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A.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2.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A)A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B.劳动活动 C.生产活动 D.认识活动3.下列属于社会政治实践有(A)A.公安人员办案B.科学实验C.农民种植新品种D.运动员跳水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C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8.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理论依据是(D)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C.主观和客观关系原理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原理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相对真理是(D)A.包含错误的认识B.主观认识C.片面性的认识D.有待于扩展和深化的认识1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之一是(B)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12.列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B)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马克思期末题第二章

马克思期末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C)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5.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实践中的(B)A.教条主义、B.经验主义、C.形式主义、D.官僚主义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都具有(D)A.自觉能动性B.客观物质性C.直接现实性D.历史局限性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强调的是(D)A.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知识是根本不可靠的C.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 D分析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2.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为真理,这个观点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3.承认真理的相对性(D)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1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分)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导致的两种错误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5、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二、简答题(1分)
1、简述价值的含义及特点。

答:(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特点: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维性。

2、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们应
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

答:(1)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2)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同时,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必须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

总之,一要坚持,二要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

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要警惕前一种
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