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面雨量计算

合集下载

城市雨洪计算方法

城市雨洪计算方法

城市雨洪计算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课题,它涉及的因素很多。

本文仅就城市化后,根据城市小流域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排水管(渠)存在的这一特点,采用不稳定流和部分汇流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城市雨洪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模拟资料验证,该结果是合理的。

目前城市小流域雨洪流量的计算方法有推理公式,SCS和单位线三种方法,其中以推理公式应用的较多。

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不透水复盖面积和排水系统的不断扩大,该公式已不完全适宜用于城市小流域雨洪的计算,这主要是因为现行推理公式推算的基础条件和城市化后的雨.城市雨洪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城市雨洪利用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降水所产生的径流, 采取相应的集、蓄、渗、用、调等措施, 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外排径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 系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的系统工程。

与缺水地区农村雨水收集利用不同, 城市雨洪利用不是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它还包括减缓城区雨水洪涝, 回补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

因此, 城市雨洪利用是一项多目标综合性技术,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 需要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方向, 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现状1.1 国外雨洪利用研究和应用现状国外对雨洪利用技术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基本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技术措施, 并开发生产出了系列化的设备。

特别是在雨洪利用的水文计算方面国外已有一些成熟的模型。

雨洪利用管道的计算一般有推理公式法和过程线法。

推理公式法的计算精度不易准确把握, 有时计算结果比实测值大1倍。

过程线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但计算过程复杂, 往往需要借助于计算机完成。

英、美等国家较大流域的雨水管渠设计自70年代就使用基于计算机的过程线方法, 开发出了一些适用的计算机模型, 如英国环境部及全国水资源委员会的沃林福特程序(Wallingford Procedure)、美国环境保护署编制的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水文工程中心提出并应用于城市和非城市集水区域的降雨-汇流-水质模型STORM、丹麦水利研究所开发的MOUSE模型、Beven和Kirkby于1979年开发的MOUSE、美国农业部(USDA)开发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模型、德国DORSCH CONSULT公司设计开发的HydroCAD等等。

降雨量径流量计算公式

降雨量径流量计算公式

降雨量径流量计算公式降雨量和径流量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先来说说降雨量。

降雨量呢,简单说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落到地面上的雨水的深度。

这就好比天上像是有个巨大的水龙头,哗啦啦地往下倒水,而我们要算一算到底倒了多少水到地上。

那径流量又是啥呢?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比如说一条河,在一段时间内流过的水的多少就是径流量。

要计算降雨量,常用的公式是:降雨量(mm)= 雨量筒中雨水的深度(mm)。

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实际测量可没那么容易。

想象一下,下雨天,我们拿着雨量筒放在外面,眼巴巴地等着雨水落进去。

有时候风一吹,雨水可能就飘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雨量筒放的位置不太对,得到的数据就不准确啦。

再来说说径流量的计算。

常见的公式有:径流量 = 过水断面面积 ×流速 ×时间。

这就像是在算一条河在一段时间内运输了多少“货物”(水)。

不过要准确测量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小山区考察水情。

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带着各种测量工具,想要弄清楚当地的降雨量和径流量。

我们把雨量筒小心翼翼地放在空旷的地方,还得时刻盯着,怕有什么东西干扰了测量。

到了测量河流径流量的时候,更是费了好大的劲。

有人拿着流速仪在河边小心翼翼地测量,生怕一不小心掉进水里,还有人在计算过水断面面积,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得到了数据。

可是在计算的时候发现,因为一些小小的误差,结果和预期的不太一样。

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哪怕是一点点的偏差,在计算降雨量和径流量时都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降雨量和径流量的计算可重要啦。

比如说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要根据降雨量来规划水库的容量,要是算少了,水库可能装不下雨水,造成洪涝灾害;算多了,又浪费资源。

径流量的计算能帮助我们了解河流的水情,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利用。

而且,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降雨量的计算也是关键。

要是算少了,下大雨的时候,街道可能就变成“小河”啦,给大家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汇总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汇总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汇总
一、设计频率确定:
设计频率是暴雨流量计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所在地的降雨资料和工程
的要求来确定,常见的设计频率有2年、5年、10年、20年等。

二、计算降雨量:
根据设计频率和所在地的降雨统计资料,可以推测出相应的设计雨量。

常见的推测方法有平均降雨强度法、杰森定律法和个例法等。

三、确定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是指暴雨流量计算的范围,一般是指水流汇集的区域。

可以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或测算方法来确定。

四、计算时程单位线:
时程单位线是描述雨水径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曲线,可以通过统计
降雨资料和水文资料,使用时程单位线法计算出来。

时程单位线反映的是
单位面积上的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五、单位线法计算:
单位线法是暴雨流量计算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流域面积等分成若干小面积。

2.根据小面积的时程单位线和面积比例,计算每个小面积的单位线。

3.将各个小面积的单位线叠加,得到总的单位线。

4.根据总的单位线和设计雨量,计算出瞬时流量。

5.将瞬时流量积分得到单位时间内的总流量。

六、流量计算:
根据瞬时流量和计算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总流量。

可以使用Simpson法、矩形法等数值计算方法。

以上就是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的汇总。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降雨的时空分布、流域的特性等因素。

同时,暴雨流量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备相关的水文学和水利工程知识。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雨水流量计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计算雨水流量,可以确定排水系统的容量和设计要求,以确保在暴雨期间有效排除雨水,防止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公式。

一、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雨水流量计算是根据雨水的产生、收集和排水原理来进行的。

当降雨发生时,一部分雨水通过自然径流方式回归大气,而另一部分雨水则通过地面或建筑物的收集流入排水系统。

计算雨水流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排水系统所需的运行能力和结构参数,以便能够有效地排除雨水,预防城市内涝。

二、常用的1. 均匀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常用的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可以分为均匀雨和非均匀雨两种情况。

首先来看均匀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即在一定时间内,雨水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降雨强度相同。

均匀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 = C × A × i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C表示流量系数,A表示收集面积,i表示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强度。

2. 非均匀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在实际情况中,降雨强度常常是不均匀的。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雨水流量,我们需要使用非均匀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非均匀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 = Σ (C × A × i)即雨水流量等于各个时间段降雨强度与对应时间段雨水流量的乘积之和。

3. 测点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在实际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往往需要对特定的测点进行流量计算,以确定流量峰值和相应的排水能力。

测点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 = C × A × i × d其中,Q表示测点的雨水流量,C表示流量系数,A表示收集面积,i表示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强度,d表示持续时间。

三、流量系数的确定在雨水流量计算中,流量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雨水流入排水系统的效率。

不同的场地和不同的雨水收集方式会有不同的流量系数。

根据实际情况,常用的流量系数可以参考以下数值范围:- 大型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0.5-0.8- 路面和人行道:0.9-1.0- 屋顶和其他建筑物表面:0.7-0.9- 自然地面:0.15-0.25流量系数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地面材料、坡度、排水系统设计和实际应用情况等因素。

雨洪法计算公式

雨洪法计算公式

雨洪法计算公式雨洪法是用于计算雨水流量和洪水流量的一种方法,在水利工程、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咱先来说说雨洪法计算公式里的那些关键要素。

这就好比做菜,得先把食材准备好。

比如说降雨量,这可是个重要的“食材”。

它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水豆子”,得搞清楚到底下了多少。

再说说汇水面积,这就好比是装水的“大盘子”,得知道这盘子有多大,才能算出能接住多少雨水。

还有径流系数,它反映了雨水在地面上的流失和下渗情况。

要是地面像水泥地一样硬邦邦的,雨水不容易渗下去,径流系数就大;要是地面是松软的泥土,能让雨水钻进去不少,那径流系数就小。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这边下了一场暴雨。

那雨下得跟泼水似的,街道上很快就有了积水。

我当时就好奇,这得产生多大的流量啊。

后来了解到,要计算这个流量,就得用到雨洪法计算公式。

咱们来看看具体的公式,比如说推理公式法:Q = 0.278ψ·F·i 。

这里的 Q 表示洪峰流量,ψ 是径流系数,F 是汇水面积,i 是暴雨强度。

这暴雨强度呢,它和降雨的时间长短有关系。

短时间内下得又急又猛,强度就大;要是淅淅沥沥下了好久,强度相对就小。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获取这些参数可不容易。

比如说测量汇水面积,得实地考察地形,看看哪儿高哪儿低,哪些地方的雨水会流到一块儿。

而且,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条件都不一样,这些都会影响到公式里的参数。

所以啊,不能生搬硬套公式,得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就像我们城市在规划排水系统的时候,工程师们就得拿着这些公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精心计算,确保下大雨的时候,雨水能顺利排走,不会让街道变成“小河”。

总之,雨洪法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咱把里面的门道搞清楚,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算,就能在水利和排水工程中发挥大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少受雨水和洪水的困扰。

重庆主城暴雨强度公式(2013版)-计算表

重庆主城暴雨强度公式(2013版)-计算表

管径 1#接口 2#接口 3#接口 4#接口 5#接口 DN(mm) 400 500 600 700 800
(按满流计算)设计流量:q=v*π *(D/4)2 排水管坡 设计流量 流速 度 i q(L/s) v(m/s) 0.005 191.4 1.52 0.01 490.9 2.50 0.01 798.2 2.82 0.01 1204.1 3.13 0.01 1719.1 3.42
2
0.692
设计流速:v=1/n*R
2/3
*I
1/2
管径 1#接口 2#接口 3#接口 4#接口 5#接口 DN(mm) 400 500 600 700 800
粗糙系数 n 0.010 0.010 0.010 0.010 0.010
633lgP)/(t+8.534)0.551 降雨历时 汇水面积 径流系数 t(min) 10 10 10 10 10 S(m2) 6000 10000 18200 29500 44500 Ψ 0.65 0.65 0.65 0.65 0.65
管径 1#接口 2#接口 3#接口 4#接口 5#接口 DN(mm) 400 500 600 700 800
(10~100年)重庆沙坪坝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北碚区嘉陵江以南暴雨强度公式:q=1467.622(1+0. 接出口管 接出口坡 实际排水 接口号 设计流量 重现期 径 度 能力 DN(mm) i q'(L/s) q(L/s) P(年) 1#接口 400 0.005 191.4 186.8 20 2#接口 500 0.01 490.9 311.4 20 3#接口 600 0.01 798.2 566.7 20 4#接口 700 0.01 1204.1 918.5 20 5#接口 800 0.01 1719.1 1385.5 20

城市雨水量计算和雨水收水口设置方法

城市雨水量计算和雨水收水口设置方法

各级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一、前言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二、迳流理论2.1迳流产生过程[2]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

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

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

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雨终。

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a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a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a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a点的流量达最大。

因此,相应于流域集流时间的全面积迳流产生最大迳流量,又称极限强度法。

浅析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一般方法

浅析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一般方法

浅析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一般方法摘要:通过区域内不同地面种类占比,加权平均得到综合径流系数。

根据汇水地区城镇类型等因素,确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进而计算得到汇水地区暴雨强度,最终确定雨水量。

关键词:综合径流系数;暴雨强度;雨水量设计雨水流量计算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其准确性影响到管渠规模的科学合理确定,与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密切相关。

关系到汇水地区的雨水排放畅通,有效遏制内涝的发生,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进而保障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1综合径流系数的确定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内总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造成该时段径流所对应的降水深度的比值。

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规定了径流系数的取值,按地面种类的不同选用径流系数取值。

表1 径流系数当汇水区地类成分明确时,可按表1规定的地类加权平均计算综合径流系数。

地面种类组成不明时,可按照表2,根据汇水地区所属区域情况综合选定。

表2 综合径流系数2设计重现期与暴雨强度2.1 设计重现期设计重现期是设计暴雨强度两次出现的统计时间间隔。

如果以一年为重现期,按统计规律每年遭遇一次,也就是一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设计采用这种大小的城市交通暴雨强度。

重现期越长,暴雨强度越大,相应的设计排水系统的排放能力要求也越大。

设计重现期是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的,包括汇水区的性质、城镇类型等因素。

表3 设计重现期(年)注:城市规模由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决定。

2.2 暴雨强度暴雨强度反映降雨的集中程度,暴雨强度越大就代表着降雨量越多。

目前,我国各地已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暴雨强度公式的计算和确定,积累了完整的自记雨量记录资料。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hm2·s)];P——设计重现期(年);t——降雨持续时间(分钟),t=t1+t2,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地面类型等计算地面集水时间与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之和,一般采用5min至15min;A1,C,b,n——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城市发展过程中,道路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而在道路建设中,雨水排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有效的雨水排水系统能够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确保交通畅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道路雨水量的准确计算方法及合理的雨水口设置成为研究和规划的重点。

一、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为了准确计算城市道路雨水量,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降雨量、道路面积、透水率、雨水径流等。

1. 降雨量降雨量是计算雨水量的基础,可以通过气象数据或历史降雨数据获取。

一般根据统计学原理,选取适当的设备进行监测,如雨量计或气象站等。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的降雨量,用于计算雨水量。

2. 道路面积道路面积是计算雨水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测量或估算道路的有效面积。

有效面积即雨水能够直接流入下水道的道路区域,一般为道路的横截面积减去路灯、树木等不可透水部分的面积。

3. 透水率透水率指的是道路表面的渗透能力,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道路表面有着不同的材料和结构,透水率也会有所不同。

透水率越高,雨水流失越快,需要计入总体雨水量的部分就会减少。

4. 雨水径流雨水径流是指雨水从道路表面流入下水道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降雨强度和道路设计,雨水径流会有所不同。

在计算雨水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雨水径流的比例。

基于以上几个因素,我们可以综合计算城市道路的雨水量。

一般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理论计算法和实测计算法。

理论计算法是通过利用数学公式和相关参数来计算雨水量。

根据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和道路设计等因素,确定适当的公式和参数,进行计算。

该方法适用性较广,但需要准确的参数和理论基础支持。

实测计算法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实测数据来计算雨水量。

具体而言,在道路建设完成后,通过设置雨水监测设备,记录降雨量和雨水径流等数据来计算雨水量。

该方法需要长时间的实测和数据统计,准确性较高。

二、雨水口设置雨水口是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中的关键设施之一,在道路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和布置,以确保雨水的畅通排出。

雨水量计算公式

雨水量计算公式

雨水量计算公式雨水量的计算是气象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准确计算雨水量,可以更好地了解降雨的分布特点,预测洪涝灾害和干旱情况,从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雨水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 雨强计算公式雨强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通常用毫米/小时表示。

计算雨强的常用公式有以下两种:1.1. 故布尔公式故布尔公式是一种经验公式,适用于强度较大且不规则的降雨过程。

公式表达如下:I = (P/T) * 60其中,I为雨强(mm/h),P为总降雨量(mm),T为持续时间(分钟)。

1.2. 极值法极值法是一种统计方法,适用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连续降雨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1) 将给定降雨过程划分为若干时间段;2) 对每个时间段内的降雨量进行排序,得到一系列值;3) 选取指定的百分位(如85%或90%)对应的降雨量作为雨强。

2. 雨量计算公式雨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雨总量,通常用毫米表示。

计算雨量的常用公式有以下三种:2.1. 简化雨量计算公式简化雨量计算公式可用于计算常规的单次降雨事件,公式表达如下:R = (P * A) / 10000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

2.2. 克里希温公式克里希温公式适用于较大范围的降雨事件,公式表达如下:R = (P * A) / (100 * E)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E为流域面积(km²)。

2.3. 等效雨量法等效雨量法是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将连续的降雨过程转化为等效雨量,适用于水资源管理和抗旱预测等领域。

计算公式如下:R = (P * A) / (100 * E * I)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E为流域面积(km²),I为雨强(mm/h)。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Q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C是径流系数,表示降雨转化为径流的比例,取决于地表条件和土壤的渗透性等;A是覆盖面积(单位为平方米);i是降雨强度(单位为米/秒);t是时间长度(单位为秒)。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雨水流量公式的计算过程:Step 1: 确定覆盖面积首先,需要确定雨水流经的区域的覆盖面积。

可以通过测量地面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将其相乘来获得覆盖面积。

Step 2: 测量降雨强度接下来,需要测量在特定时间内降雨的强度。

降雨强度可以通过气象站或降雨记录设备来获取。

降雨强度的单位通常是米/秒。

Step 3: 计算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衡量雨水会流失的比例。

它可以根据降雨前的地表条件和土壤的渗透性等因素来确定。

通常,径流系数可以在相应的参考表中找到。

Step 4: 计算流量通过将上述参数代入雨水流量公式中,即可计算出雨水的流量。

最终得出的流量单位是立方米/秒。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整个计算过程。

假设一个矩形区域的长为10米,宽为20米,降雨时长为1小时,降雨强度为0.01米/秒,径流系数为0.8首先,计算覆盖面积:A=10*20=200平方米;其次,确定降雨强度:i=0.01米/秒;接着,计算流量公式中的径流系数:C=0.8;最后,计算流量:Q=C*A*i*t=0.8*200*0.01*3600=5760立方米/秒。

因此,在这个例子中,雨水流量为5760立方米/秒。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一个理论上的计算公式,实际情况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形、阻力、排水系统等。

总结起来,雨水流量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不同条件下的雨水流量。

通过确定覆盖面积、测量降雨强度、计算径流系数和时间长度,我们可以得出雨水流量的结果。

这些结果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是非常重要的。

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面雨量计算

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面雨量计算

DB35/T 1895—20204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面雨量计算A.1 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边界提取A.1.1 应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福建省1:50 000及以上地形图数据、福建省河流水系图(1~5级)数据、福建省行政区划图数据。

A.1.2 江河流域边界提取,应包含以下步骤:a) 根据地形图数据和河流水系图数据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 );b) 根据河段的上下游分界点、河口、水利设施在河道上的地理位置,确定流域出口断面;c) 根据地形、河流水系和流域出口断面,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 )提取相应江河流域边界经纬度信息。

A.1.3 城镇区域边界提取,应采用福建省行政区划数据,提取相应城镇区域边界经纬度信息。

A.2 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面雨量计算A.2.1 基于格点雨量数据的面雨量计算,应包含以下步骤:a) 采用水平分辨率不大于5 km ×5 km 的格点雨量数据,确定起始格点经纬度及格点水平分辨率; b) 基于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边界经纬度信息,筛选出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和边界上的所有格点,格点总数为n ;c) 基于各个格点在指定时段内的累计雨量值p j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的面雨量值,计算方法应符合A.2.3的要求。

A.2.2 基于站点雨量数据的面雨量计算,应包含以下步骤:a) 将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边界向外延伸20 km ,构建等效格点雨量计算的外延区域,见图A.1; b) 基于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边界经纬度信息,筛选出位于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边界上和外延区域内部的所有站点,站点总数为m ;c) 以不大于5 km ×5 km 的单位格距将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和边界网格化,格点总数为n ,见图A.2;d) 基于各个站点在指定时段内的累计雨量值q k ,以格点到站点的直线距离d (j ,k )的平方为导数,计算各个格点在指定时段内的等效累计雨量p j ,见公式(A.1);e) 基于各个格点在指定时段内的等效累计雨量值p j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的面雨量值,计算方法应符合A.2.3的要求。

降雨计算公式范文

降雨计算公式范文

降雨计算公式范文1. 税拉万公式(Traverse)税拉万公式是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于估算降雨量。

它基于一个假设,即降雨的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均匀分布的。

税拉万公式的计算公式如下:降雨量=面积×强度其中面积为计算区域的面积,强度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2. 李希梅罗公式(Meierhofer)李希梅罗公式是一种根据实测数据来计算降雨量的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降雨量=1.92×(雨量数据-补偿因子)其中补偿因子是一个经验值,用于考虑其他因素对降雨量的影响。

3. 哈里森公式(Harrison)哈里森公式是一种可以用来估算降雨量的经验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降雨量=Σ(a×R^b)其中a和b是经验系数,R是一小时雨强。

4. 普里普莱特公式(Primitive)普里普莱特公式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洪水流量的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洪水流量=C×A×[(K×Q^m)/(K+Q^m)]其中C是经验系数,A是流域的面积,Q是实时的降雨量。

5. 四代冈利帕斯公式(Gumbel)四代冈利帕斯公式是一种用于估算极值降雨的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极值降雨 = a + b × log(N)其中a和b是经验系数,N是计算区域的年频率。

6. 增色公式(Thiessen)增色公式是一种用于估算站点降雨量的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站点降雨量=Σ(站点i的面积×站点i的降雨量)/Σ(站点i的面积)其中站点i是计算区域内的站点。

以上只是几个常见的降雨计算公式,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公式和方法可以用于降雨量的计算和预测。

不同的公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目的,选择适合的公式需要考虑到地理条件、气象要素和数据可靠性等因素。

流域面雨量的一种估算方法_网格插值法

流域面雨量的一种估算方法_网格插值法

文章编号:1006-4354(2006)01-0034-02流域面雨量的一种估算方法—网格插值法葛徽衍,张永红(渭南市气象局,陕西渭南 714000)摘 要:针对近年来渭河防汛的严峻形势,为搞好防汛气象服务,采用面雨量的3种估算方法,对2003年渭河大洪灾中4次洪峰时期渭河流域面雨量的实际估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网格插值法的估算精度优于等值线法和算术平均法,运用网格插值法估算渭河流域面雨量是可行的。

关键词:网格插值;估算;流域面雨量中图分类号:P42616 文献标识码:B 由于降雨的地点、强度、持续时间等要素的随机性很强,加上雨量站点分布不均,流域面平均雨量用目前的计算方法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从而影响到洪水预报的精度,使防洪决策缺乏准确的依据。

网格插值算法能较精确地计算流域面平均降雨量。

1 网格插值计算方法由于雨量站点为非规则的离散数据点,有2种解决方法。

一是直接建立非规则的网格,如三角形或其它多边形;二是建立规则化的网格面,将雨量资料插值到规则网格点上分析。

采用后者将网格概化为正方形,用距离加权平均法网格化。

首先,在雨量站分布区域上建立m×m的矩阵网格面。

假设网格分布区域为X m in≤X≤X m ax, Y m in≤Y≤Y m ax,则网格点H(i,j)的坐标(x i,y j)为:x i=X m in+(X m ax-X m in)×(i-1) (m-1),i=1,2,……,m;y j=Y m in+(Y xm a-Y m in)×(j-1) (m-1),j=1,2,……,m。

建立网格的原则是分布范围要略大于流域外边界。

网格间距要适当,间距过大,插值到网格点上的值不能准确反映流域降雨的真实分布;间距过小,则计算量大,影响网格插值的速度。

距离加权法的优点是逐步比较找出距离格点H(i,j)不同距离的雨量站点,根据距离远近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也就是各雨量站点对格点H(i,j)的值z(i,j)的影响,随距格点H(i,j)的距离的增大而缩小,反映在权重上,即距离小的权重大,距离大的权重小。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是指一些地理区域或河流流域内的平均年降雨量。

这一指标对于水资源管理、洪水预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计算区域平均降雨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水文数据。

下面将详细介绍区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方法。

首先,确定研究的区域范围。

这可以是一个地理区域,如国家、省份或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河流流域,如长江、亚马逊河等。

确定区域的范围是计算平均降雨量的起点。

其次,收集地理和气候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形地貌、降雨观测站点分布、气象站观测数据等。

地形地貌数据是区域降雨分布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地图和遥感技术获取。

降雨观测站点分布数据可以用来确定降雨观测点的选取和降雨数据的获取渠道。

气象站观测数据包括每个站点的降雨量观测记录。

然后,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等权平均法和距离加权平均法。

等权平均法是将区域内所有降雨观测站点的降雨量加和后再除以观测站点个数,得到区域的平均降雨量。

距离加权平均法是根据其中一点距离观测站点的远近来对观测站点的降雨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区域的平均降雨量。

距离加权平均法考虑了不同站点对区域降雨量的影响程度,更加准确。

接下来,进行计算。

根据选择的计算方法,将观测站点的降雨量加权平均,得到区域的平均降雨量。

具体的计算公式根据所选的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

最后,分析结果并进行校验。

得到区域平均降雨量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校验。

可以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与周边地区对比等方式来评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还可以根据需求将结果进行空间分布图绘制,以便更直观地展示降雨量分布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区域平均降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

同时,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复杂性,计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使用结果时需要注意合理性和谨慎性。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计算说明书一、雨水量的计算1.1 根据该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为:497.0)724.3()y lg 625.01(078.992++=t T q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y T ——设计重现期(a)t ——设计降雨历时(min )重现期:y T =1年,降雨历时:t=t 1+mt 2。

式中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 取5~15min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在该城镇中采用暗管排水,取m=2, t 1=10min 。

1.2 径流系数计算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城市市区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值0.5—0.8,在此城镇计算中C1-10取0.6,C11取0.4。

单位面积径流量:497.020)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6.0++⨯t 497.021)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4.0++⨯t设计流量Q 为:0q A Q ⨯=灌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为:t 2=L/v式中 L ——管长(m )V ——雨水在管内的流速(m/s )坡降:L S h ⨯=设计管内底标高的最小值为地面标高减去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加上管径,埋深为设计地面标高减去设计管底标高。

管径、流速、流量等的确定采用满流水力计算表。

二、雨水管网定线2.1排水体制的选择规划区排水设施不完善,无完整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放,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片区内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均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之上。

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附录:福建各地暴雨强度公式选用。

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2.2管线定线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的分析

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的分析

也强调在“ 三角形 过程 线法 ” 应用下 , 结合净 雨 表现为防外江洪水 、 内江 暴 雨 洪 水 方 面 , 由 于 两 方 面 均 缺 少 实 除对洪峰计算 , 测材料 , 要求 通过 相关 的计算方 法为实 际防洪 提供依据 。尽管 过程进行洪水过程线 的计算 ; ③ 室外排 水计算 , 一 般需 以给定 近年来关 于暴雨洪水计算方法较多 , 但大多研究 资料均局 限在 山区小流域层 面, 涉及 城 区的内容较 少 , 无法 为城市 防洪提供 相关 的参 考。 因此 , 本 文 对城 区小 流域 暴雨 洪水 计 算方 法研 究, 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的暴雨 强度公 式 进行设 计 流量 的推 算 , 整个 推算 过 程较 为复 杂, 且计算 中往往需借 助既往研 究资 料与成 果 , 所 以在 实测资 料缺失情况 下 , 对计 算结果 有一 定影 响。相 比之下 , 推理 算法 应用下 , 通常 直接做 降雨实测 , 且 引入简单的历时降雨设计值 , 1城 区 小流 域特 征 分 析 达到计算 目的。综合来 看 , 小 流域暴 雨洪水计 算 中 , 推 理公式 关于城区小流域 , 其特征集 中表现 为 : ①城 区下 垫面 , 以混 法对天然状况小流域更加适用 , 直接结合小流 域降雨径流做稳 汇 流参数 的计算 , 但需 注意该 方法应用下 , 在 汇流时间计 凝土路面为主 , 出现下 渗情 况较少 ; ②各 小流 域在集 雨面 积上 渗率 、 保持 1 5 k m 以下 , 面积相对 较少 , 内涝 治理 多采用 分小流 域治 算上需耗 费较长时间 , 且可能存在与城 区系统排水存在较 大差 理方法 ; ③ 城区 内暴雨洪水 , 短时间 内汇集 向下水道 管网排人 , 异 情 况 。 然后 向防 区外排 出, 对于 小流域 洪水 , 一般受 地形 影响 出现 自 3城 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优化 3 . 1优 化 公 式 然 回流情况 , 此时下水道 管 网是 否畅通 、 管 网管径 大小对 于洪 水排除有较大程度 的影 响; ④城 区小 流域洪水 检验 中, 无 实测 为使城区小流域暴雨 洪水计算方法适 用性提高 , 需 考虑在 取三种假设 条件 , 包括 : 水文资料 , 无法为防洪 提供 依据。从 城区小流域 特征 中便可发 计算方法上不 断优化。如本 次研究 中, 现, 当前洪水调节方面仍 需借 助相关 的资料作 为参 考 , 但 由于 ① 明渠 、 排水管道无 阻水情况 ; ② 沿程汇流速 度恒定 , 且 呈矩形 实测 资料 缺乏 , 所以需通 过洪 水计算 方式 实现 , 而计算 的 内容 汇流面积 曲线 ; ③净 雨强度 在 内恒定 。此 时 , 对 于汇 流时 间 将 涉及洪 量、 洪峰与洪水过程线等… 。 ( h ) 、 流域面积( k m ) 、 r时段净雨 ( I B m) 分别 以 J r、 F 、 h表示 , 且 2城 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 常用方法与评价 利用 t l 、 t 2 、 i n 、 分别表示地面集水时间、 管渠 内洪水运行 时间、 L 从近年来城 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 算中实际情况看 , 所选用 延缓系数与成峰系数 , 有Q m= 0 . 2 7 8 q b F , 其 中 r= t l +t 2 。 的计算方法大多依 托于实证 城市室 外排水计 算方 法 , 或 以《 水 3 . 2应 用 实证 利水 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 规范》 为参考 , 前者 一般用 于洪 峰的 本次研究 中, 主要 选取 国 内某两 个城市 小流 域为例 , 对 其 计算 , 无法将洪 水过程线 、 洪 量等进行确定 , 而后 者可计算小流 内涝洪水情况进行计算 , 分析优化后 的推理算法应 用效果。两 域洪水 , 但是否适用 于城 区小流域仍需进一步考察研究 。 个流域均做 降 雨量 实 测 , 1 h 、 6 h 、 2 4 h降雨 量 分别 为 1 3 . 5 m m、 2 . 1洪峰计算 方法 7 . 2 a r m、 7 9 . 6 a r m。其 中第一个流域 , 其流域特征参数 F 、 L 、 J 分 洪峰计算 中, 常用 的方法 主要包括 两种 : 第一, 市 政室外排 5 1 、 6 . 8 、 0 . 0 0 2 5 8 , 利 用 推 理 公 式计 算 , 可推 出 Q m为 2 4 . 5 。 水公式 。计算 中假定 对径 流系数 、 设计 降雨强 度 、 集 雨 面积与 别 为 1 另外一流域 , 流域 特征参数 F 、 L 、 J 分别 为 2 4 . 4、 1 3 . 5 、 0 . 0 0 2 1 6 , 洪峰流量分别 以 、 q 、 F 、 Q m表 示 , 则有 Q m =q b q F 。需 注意其 中 q在计 算 中, 有 相应 的公 式 , 假 定对 降雨 历 时、 历 时 附加参 利用推理公式计算 , 可得 到 Q m为 3 3 . 4 。因两个流域 均无实测 所 以借 助水量平 衡原理 对两个 流域 洪水计算 , 数、 历时指 数 、 重 现期 1 年 设计 降雨 雨力 以及 雨力变 动参数分 材料作 为参考 , 1 . 8 、 3 5 . 4 , 这 与推理公 式所得 出成果 无 明 别由t 、 b 、 n 、 A 1 、 C表示 , 且 设 计降 雨重 现期 利用 P表 示 , 则有 可得 出洪 峰分别为 2 显差 异 , 说明推理算法应用下可靠性较强 。 q : 。另外 , 计算 中需考虑设计降雨历时 t 的

城市河道整治初小雨截流流量计算

城市河道整治初小雨截流流量计算

城市河道整治初小雨截流流量计算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范围内河道水质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建成区河道两岸进行初小雨截流是提高河道水质保证率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城市内河道两岸产流区域的初小雨产汇流特性分析,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城市河道初小雨截流流量计算1问题引出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发展,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污染严重,仅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系统(雨污分流)并不能有效降低面源污染对城市水体的污染,只有有效的解决面源污染的治理问题,才能切实提高城市水体洁净保证率。

根据目前部分国内城市建立的雨水污染物冲刷模型计算,结合取样分析雨水中污染物浓度与降雨量的指数关系,屋面、路面初期雨水净雨量为3mm 和6mm,能分别去除污染物总量的70%~80%,当净雨量进一步增加,去污效果显著减少。

可见,从截污效果考虑,初雨规模净雨量不宜小于6mm。

在确定根据当地气象条件选定截流初雨规模后,初雨产生的洪水流量计算就显得重要,其是确定截流工程规模的重要依据。

2初雨规模拟定截流初雨规模拟定是个系统工程,既要工程规模合理,又要截污效果明显,实际操作中是选择两者间的平衡点,在保证截污效果的前提下,工程规模尽可能的小,即初雨规模尽可能小。

以广东省某雨量站为例,根据近40年的雨量资料统计,降雨小于9mm/场的天数保证率在87%左右,根据设计要求河道水质保证率要求达到80%以上,因此按照收集初雨规模为9mm/场、7mm/场、5mm/场,同时对降雨历时分别为1.0h、1.5h的情况按照平水年、丰水年及枯水年选取典型年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平水年降雨场次为270场、总降雨天数为135天,丰水年降雨场次为203场、总降雨天数为102天,枯水年降雨场次为183场、总降雨天数为95天,分别按照截流9mm/1h、7mm/1h、5mm/1h、9mm/1.5h、7mm/1.5h、5mm/1.5h降雨及收集效果进行统计,统计成果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35/T 1895—2020
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面雨量计算
A.1 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边界提取
A.1.1 应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福建省1:50 000及以上地形图数据、福建省河流水系图(1~5级)数据、福建省行政区划图数据。

A.1.2 江河流域边界提取,应包含以下步骤:
a) 根据地形图数据和河流水系图数据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 );
b) 根据河段的上下游分界点、河口、水利设施在河道上的地理位置,确定流域出口断面;
c) 根据地形、河流水系和流域出口断面,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 )提取相应江河流域边界经纬
度信息。

A.1.3 城镇区域边界提取,应采用福建省行政区划数据,提取相应城镇区域边界经纬度信息。

A.2 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面雨量计算
A.2.1 基于格点雨量数据的面雨量计算,应包含以下步骤:
a) 采用水平分辨率不大于5 km ×5 km 的格点雨量数据,确定起始格点经纬度及格点水平分辨率; b) 基于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边界经纬度信息,筛选出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和边界上的所有格
点,格点总数为n ;
c) 基于各个格点在指定时段内的累计雨量值p j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的面雨
量值,计算方法应符合A.2.3的要求。

A.2.2 基于站点雨量数据的面雨量计算,应包含以下步骤:
a) 将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边界向外延伸20 km ,构建等效格点雨量计算的外延区域,见图A.1; b) 基于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边界经纬度信息,筛选出位于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边界上和外
延区域内部的所有站点,站点总数为m ;
c) 以不大于5 km ×5 km 的单位格距将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和边界网格化,格点总数为n ,
见图A.2;
d) 基于各个站点在指定时段内的累计雨量值q k ,以格点到站点的直线距离d (j ,k )的平方为导数,
计算各个格点在指定时段内的等效累计雨量p j ,见公式(A.1);
e) 基于各个格点在指定时段内的等效累计雨量值p j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的
面雨量值,计算方法应符合A.2.3的要求。

()()=111=1,,m j k j k m k j k k d p q =⎧⎫⎪⎪⎪⎪⎨⎬⎪⎪⎡⎤⎣⎦⎪⎪⎩⎭∑∑ .......................... (A.1)
式中:
m ——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边界上和外延区域内部的所有站点的总数;
n ——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和边界上的所有格点的总数;
p j ——第j 个格点指定时段的等效累计雨量,单位为毫米(mm ),j =1,2,3,……,n ;
DB35/T 1895—2020
5 q k ——第k 个站点指定时段的累计雨量,单位为毫米(mm ),k =1,2,3,……,m ; d ( j ,k ) ——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格点化后某格点j 中心到站点k 的直线距离,单位为毫米(mm ),j =1,2,3,……,n ,k =1,2,3,……,m 。

汇水区域边界
图A.1 江河流域和城镇区域外延区域示意图
图A.2 江河流域和城镇区域网格化示意图
A.2.3 基于指定时段格点累计雨量值或等效格点累计雨量值p j ,计算面雨量p —
,见公式(A.2):
1n j j p
p n ==∑ ............................... (A.2)
式中: p —
——江河流域及城镇区域的面雨量值,单位为毫米(mm );
DB35/T 1895—2020
6 p j——第j个格点指定时段累计雨量值或等效累计雨量值,单位为毫米(mm),j=1,2,3,……,n;n——江河流域或城镇区域内部和边界上的所有格点的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