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操作针灸整理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谷
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
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
3齿痛,颊肿
直刺0.8-1.2寸
曲 池
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
3高血压
1局部病证(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2气喘
直刺或斜刺
0.5-1.0寸
遇阻不可强刺
听 宫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
间,
张口呈凹陷处
1耳聋,耳鸣,聤耳
2齿痛
直刺1.0-1.5寸
留针须张口
攒 竹
眉头凹陷中, 约在目内眦直上
1目部疾病
2头痛、眉棱骨痛
3呃逆
向眉中或眼眶平 刺或斜刺0.5〜
0.8寸。禁灸
天 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
3遗精
4疝气
5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 中
腘横纹中央
1腰及下肢病证
2腹痛,急性吐泻3小便不利、遗尿
4丹毒。
直刺1-1.5寸,
或点刺出血
秩 边
平第四骶后孔
骶正中脊旁开3寸
1下肢病证(腰腿痛,下肢痿痹)2大小便不利
3便秘、痔疮
4,阴痛
直刺1.5-2.0寸
承 山
腓肠肌二肌腹凹陷的 顶端处,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
占
八\、
穴 位
定位
主治
操作
尺 泽
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 桡侧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直刺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
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
3齿痛,颊肿
直刺寸
曲
屈肘成直角,
1上肢病证
直刺寸
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2热病
3咼血压
4癫狂
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肩
髃
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
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
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1心病(心悸、怔忡)
2舌强不语,暴喑
3腕臂痛
直刺寸
不可深刺
留针不可屈腕
神
门
腕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凹陷处
1心与神志病
2高血压
3胸胁痛
直刺寸
后
溪
微握拳,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
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
肉际处
1腰以上筋骨痛证
(头项强痛、腰背痛、肘臂及手指
挛痛)
2耳聋、目赤
直刺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
1胃肠病
2下肢痿痹
3神志病(癫狂)
4外科病(乳痈肠痈)
5虚劳(保健要穴)
直刺寸
保健温灸
条
口
在犊鼻下8寸 上巨虚穴下2寸
1下肢痿痹,转筋
2肩臂痛
3脘腹疼痛
直刺寸
丰
隆
外踝尖上8寸,
条口穴外1寸, 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 指)
1头痛、眩晕
2癫狂
3痰饮病
4肠胃病(腹胀,便秘)
5下肢痿痹
直刺寸
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操作针灸急症重点(每年必考)
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
气血瘀滞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上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着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及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针灸急症
1、 偏头痛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 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太冲 足临泣 外关 丰隆 头维 风池 率谷 角孙
2、 落枕
治法:疏筋通络,活血止痛 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外劳宫 阿是穴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肩痛加肩髎,外关;背痛加天宗
请演示推拿擦法和推法。
答:擦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后小鱼际附着于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磨擦。
推法:用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节律性的连环运动。
请演示针灸中不慎针身断裂残留在患者体内如何处理?
答: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或摄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便断端暴露体外,用摄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
④肾绞痛----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以相应的背俞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血尿加血海,太冲;湿热加委阳,合谷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在实践技能的考试中,第二站中基本操作里,中医操作经常考查的内容无非就是涉及针灸这一部分的内容,那么在考试中常考的是哪些内容呢,在此,根据往年考试常考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实践技能考试中,针灸操作技术常考查的内容汇总:1.毫针刺法:此部分内容常考察的的有体位选择,对于此部分内容要知道哪些部位的腧穴适宜何种体位。
主要有以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头、颜面何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此部分内容要掌握基本的手法提插法及捻转法的基本操作情况。
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药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药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6种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要知道其具体的内容。
)捻转补泻:【操作方法及步骤】: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操作方法及步骤】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汇总手太阴肺经1、尺泽:①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绕侧缘凹陷中。
②功能:肃降肺气,滋阴润肺。
③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舌干,咽喉肿痛,心疼,胸满,呕吐,小儿惊风,小便频数。
2、孔最:①定位: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处。
②功能:肃降肺气,凉血止血。
(为郗穴,急症血症常用)④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等。
3、列缺:①定位:两手虎口自然交错,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②功能:列缺为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故可治肺、大肠、任脉三经的疾病,主以清头领、解表热、利咽喉。
列缺主外感咳嗽、吐痰、头痛4、少商:①定位: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②功用:清热散风,利咽止痛,开窍醒神③主治:咽喉肿痛,鼻衄,发热,癫狂,中风,昏倒。
(少商放血治疗咽喉肿痛)手阳明大肠经1、合谷:①定位。
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②功能:是全身冷静镇痛要穴,清热解表,镇惊止痛。
③主治:配伍:①合谷、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②合谷配太冲,名开四关穴,治疗气机不利惹起的精神阻碍;手连肩脊痛苦;鼻塞、鼻窒、鼻渊。
③''面口合谷收”,主头面疾病,如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牙痛(下牙,多取对侧)。
④合谷(补)配三阴交(泻)。
可致使流产。
2、曲池:①定位: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②功能:为浑身退热要穴,功可清热止痒,调治肠胃。
③主治:配穴,退热曲池风疹曲池泄泻曲池大椎血海足三里(天枢)此外在脑血管病中亦常用到曲池,“治痿独取阳明”3、迎香:①定位:面部,鼻翼5中点旁,鼻唇沟中②功能:散风清热,通利鼻窍③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配上星,可同时取用内迎香,在鼻孔内上方与鼻翼软骨相对处的鼻粘膜上取穴,多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足阳明胃经1、四白:①定位:眶下孔,走行眶下神经,当承泣直下。
②功能:散风明目,舒筋活络。
③主治:目疾,口眼倾斜,同时也治三叉神经痛,针刺时,要求将针刺及眶下神经,方有酸麻重胀之感。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1头痛,眩晕;
2神志病(癫狂痫,失眠)
3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至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胎位不正、滞产
2头痛,目痛
3鼻塞,鼻衄
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涌泉
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1急症及神志病
2头痛、头晕、目眩
3肺系病(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
4大便难、小便不利
4奔豚气
2妇产科、乳房疾病(难产、乳痈)
3瘰疬
直刺0.5~0.8寸,
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
3孕妇禁针
环跳
侧卧屈股,
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
1腰腿病(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2风疹
直刺2-3寸
阳陵泉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1肝胆犯胃病证
2下肢、膝关节病证
3小儿惊风
(头项强痛、腰背痛、肘臂及手指挛痛)
2耳聋、目赤
3癫狂
4疟疾
直刺0.5-1.0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
1局部病证(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
2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0寸
遇阻不可强刺
听宫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张口呈凹陷处
1耳聋,耳鸣,聤耳
穴位
定位
主治
操作
尺泽
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
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考点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经脉流注顺序、表里)考点二:互为络属---属本经、络表里手三阳:从手走头(阳明、少阳、太阳---大焦小)头--诸阳之会考点三足三阳,从头走足(阳明、少阳、太阳---胃胆膀)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内踝高点上8 寸--太厥少;内踝高点8 寸下--厥太少考点四:胸腹部:肾胃脾考点五:膀胱经(后背):1.5、3 寸考点六:手三阴阳经:手指末端手足三阳:头面部足阴阳:足末端手足阴经:胸部考点七: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考点八:1、相表里--四肢末端手(兰花指)肺大肠--食指;包焦--无名指;心小肠--小指足:肾与膀胱--足小指;肝胆--大外;脾胃--大内2、同名阳经:鼻翼(阳)、目外眦(少)、目内眦(太)-- 三角形3、心脾交接在心中;肺肝交接在肺中;肾与心包在胸中下午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1、走行考点:属本经,络表里。
胃经入:入上齿大肠经:入下齿脾经(脸皮(脾)只有一个):连舌本肾经(肾有俩):挟舌本肝经:1.直达巅顶(足太阳膀胱经、督脉)2.绕阴器十二经络与脏腑器官的联络(有能力的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总结)2、一源任脉:起于胞中,走前正中线、止于目眶下(阴脉之三岐:海)主胞胎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走后正中线,止于上唇系带(阳脉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与肾经并行(腹部-2、胸部-4,止于目眶下。
(血海、十二经脉之海)3、带脉:约束纵行诸经阴跷阳跷:都起于足跟(踩高跷--足)功用:司眼睑开合、调节睡眠,调节肢体活动阴维、阳维:起于小腿内、外侧(阴维)功用:维系一身之阴阳、联络各经任脉的络脉:鸠尾—分布整个腹部络脉督脉的络脉:长强—分布整个后背连头脾之大络:(脾的络脉)大包-腋中线6 肋间隙:治疗全身痛、乏力。
4、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5、十二经别:肘膝关节附近分出离入出合: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于相表里经脉6、五输穴、腧穴俞穴的区别歌诀:手三阴经同治胸,手三阳经咽热病。
执业医师技能穴位80个
1.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2.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③手腕痛【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③掌中热。
【操作】直刺0.5~0.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③手指麻木【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④上肢疼痛、不遂;⑤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细目一: 头针原则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 14条原则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旳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 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习题】额中线旳定位是, 在头前部A.从上星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B.从上星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C.从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D.从神庭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E.从眉冲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对旳答案』C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 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 如瘫痪、麻木、疼痛, 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 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 中2/5治疗上肢瘫痪, 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治疗左侧中枢性面瘫, 应选择旳头穴线是A.右侧顶颞前斜线下1/5B.右侧顶颞前斜线下2/5C.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D.右侧顶颞后斜线下2/5E.右侧顶颞后斜线中2/5『对旳答案』B7.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预部、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l寸, 与其平行旳线。
即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 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直刺0。5-0.8寸ﻫ孕妇禁针、经期慎用
申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1头痛,眩晕;
2神志病(癫狂痫,失眠)
3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至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胎位不正、滞产ﻫ2头痛,目痛ﻫ3鼻塞,鼻衄
浅刺0.1寸,ﻫ胎位不正用灸法
涌泉
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1急症及神志病ﻫ2头痛、头晕、目眩
鱼际
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ﻫ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ﻫ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ﻫ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ﻫ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ﻫ或点刺出血
1妇科病
2血热性皮肤病(湿疹、瘾疹、丹毒)
直刺1。0-1.5寸
通里
腕横纹上1寸,ﻫ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1心病(心悸、怔忡)ﻫ2舌强不语,暴喑
3腕臂痛
直刺0。3-0。5寸ﻫ不可深刺ﻫ留针不可屈腕
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ﻫ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1心与神志病
2高血压
3胸胁痛
直刺0。3-0.5寸
后溪
微握拳,ﻫ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3肠胃病ﻫ4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公孙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ﻫ赤白肉际处
1脾胃肠腑病
2神志病(心烦失眠,发狂)ﻫ3冲脉病(奔豚气)
直刺0.6~1.2寸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
2017中医执业医师操作针灸整理
4.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25.阴陵泉(合穴)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1.腹胀、腹泻、水肿、黄疸等脾湿证。
2.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疾患。
3.膝痛、下肢痿痹等下肢病证。
4.阴部痛、痛经、带下、遗精等妇科、男科病证。
直刺1-2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
49.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
2.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
3.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
4.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
5.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50.大陵(输穴;原穴)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1.心悸、怔忡等心病。
2.舌强不语,暴喑。
3.腕臂痛。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输穴,原穴)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
1.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
2.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
3.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
4.潮热,盗汗。
斜刺0.5-0.8寸。
36.胃腧(胃之背俞穴)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
斜刺0.5-0.8寸。
37.肾腧(肾之背俞穴)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执业医师针灸总结归纳可做小抄
一、头面颈项部:1、垂直于瞳孔:(1)瞳孔直上:鱼腰(经外奇穴,眉中)、阳白(胆经,眉上1寸)、头临泣(胆经,入前发际0.5寸)(2)瞳孔直下:(承泣(胃经,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四白(胃经,眶下孔)、巨髎(胃经,平鼻翼下缘)、地仓(胃经,口角外侧)2、平喉结:人迎(胃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扶突(大肠经,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天窗(小肠经,胸锁乳突肌后缘)3、耳前穴位:耳门(三焦经,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听宫(小肠经,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听会(胆经,耳屏切迹的前方)、上关(胆经,颧弓的上缘)、下关(胃经,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二、胸背腰腹部:1、垂直于乳头(正中旁开4寸):①胃经穴:缺盆(锁骨上窝)、气户(锁骨中点)、库房(1肋)、屋翳(2肋)、膺窗(3肋)、乳中(4肋)、乳根(5肋)②脾经穴:腹哀(脐上3寸)、大横(腹中部)、腹结(大横下1.3寸)、府舍(脐下4寸)③肝经穴:期门(6肋)④胆经穴:日月(7肋)2、平乳头(4肋):膻中(任脉,旁开0寸)、神封(肾经穴,旁开2寸)、乳中(胃经,旁开4寸)天池(心包,旁开5寸)、天溪(脾经,旁开6寸)3、平胸剑联合(5肋):中庭(任脉,旁开0寸)、布廊(肾经,旁开2寸)、乳根(胃经,旁开4寸)、食窦(脾经,旁开6寸)4、平脐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寸)、阴都(肾经,旁开0.5寸)、梁门(胃经,旁开2寸)5、平脐下3寸:关元(任脉,旁开0寸)、气穴(肾经,旁开0.5寸)、水道(胃经,旁开2寸)6、平肚脐:神阙(任脉,旁开0寸)、肓俞(肾经,旁开0.5寸)、天枢(胃经,旁开2寸)大横(脾经,旁开4寸)、带脉(胆经,11肋缘)7、平脐下4寸:中极(任脉,旁开0寸)、大赫(肾经,旁开0.5寸)、归来(胃经,旁开2寸)子宫(经外奇穴,旁开3寸)、府舍(脾经,旁开4寸)8、平第7颈椎:大椎(督脉,旁开0寸)、定喘(经外奇穴,旁开0.5寸)、肩中俞(小肠经,旁开2寸)9、平第1胸椎:陶道(督脉,旁开0寸)、肩外俞(小肠经,旁开3寸)10、平第2胸椎:曲垣(小肠经)、臑俞(小肠经)11、平第4腰椎:腰阳关(督脉,旁开0寸)、大肠俞(膀胱经,旁开1.5寸)、腰眼(经外奇穴,旁开3.5寸)12、平第4骶后孔:腰俞(督脉,旁开0寸)、下髎(膀胱经)、白环俞(膀胱经,旁开1.5寸)秩边(膀胱经,旁开3寸)三、手足四肢部:1、手指甲缘:少商(肺经,1指桡侧)、商阳(大肠经,2指桡侧)、中冲(心包经,3指端)关冲(三焦经,4指尺侧)、少冲(心经,5指桡侧)、少泽(小肠经,5指尺侧)2、足趾甲缘:隐白(脾经,1趾内侧)、大敦(肝经,1趾外侧)、历兑(胃经,2趾外侧)足窍阴(胆经,4趾外侧)、至阴(膀胱经,5趾外)3、腕关节:太渊(肺经)、神门(心经)、大陵(心包经)、阳溪(大肠经)、阳谷(小肠经)阳池(三焦经)、中泉(经外奇穴)4、肘关节:尺泽(肺经)、少海(心经)、曲泽(心包经)、曲池(大肠经)、小海(小肠经)天井(三焦经)、肘尖(经外奇穴)5、踝关节:解溪(胃经)、昆仑(膀胱经)、仆参(膀胱经)、申脉(膀胱经)、丘墟(胆经)、商丘(脾经)太溪(肾经)、大钟(肾经)、水泉(肾经)、照海(肾经)、中封(肝经)、内外踝尖(经外奇穴)6、膝关节:犊鼻又名外膝眼(胃经)、浮郄(膀胱经,上1寸)、委阳(膀胱经)、委中(膀胱经)、膝阳关(胆经,上3寸)、阳陵泉(胆经)、阴陵泉(脾经)、四海(脾经,髌底上2寸)梁丘(胃经,髌底上2寸)、阴谷(肾经)、膝关(肝经)、曲泉(肝经)、内膝眼(经外奇穴)7、肩关节:肩髃(大肠经,肩峰前)、肩贞(小肠经,腋后纹头上1寸)、肩髎(三焦经,肩峰后)臑俞(小肠经)、肩前(奇穴)治疗各论—内、外、妇、儿、急症各科部分病证针灸治疗表。
2024中医执业医师常用常考针灸穴位总结
2024中医执业医师常用常考针灸穴位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在人体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达到调和人体阴阳、恢复和平衡人体脏腑功能的目的。
下面是2024年中医执业医师常用常考的针灸穴位总结。
1.大椎穴(GV14):位于脊柱正中线下延,第7颈椎棘突下1.5寸。
常用于治疗头痛、肩颈痛等病症。
2.大椒穴(GV15):位于脊柱正中线下延,第5胸椎棘突下1.5寸。
可用于治疗鼻炎、咽喉炎等病症。
3.中极穴(GV3):位于脊髓尾端,即腰1椎棘下方。
常用于治疗尿频、遗尿等泌尿系统疾病。
4.关元穴(CV4):位于腹部正中线上延,离肚脐下3寸。
主要用于治疗腰腹痛、遗尿等病症。
5.曲池穴(LI11):位于手肘外侧横纹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上的凹陷处。
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病症。
6.太河穴(KI3):位于足底,当足跟后方,筋膜上的凹陷处。
可用于治疗失眠、头痛等病症。
7.外关穴(SJ5):位于手背第五指掌间关节横纹内上2横指之间。
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等病症。
8.三阴交穴(SP6):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上方3寸。
常用于调经、治疗失眠等病症。
9.梁丘穴(ST34):位于膝盖下1寸、外侧1寸,腿骨髁前凹陷处。
主要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腹泻等病症。
10.神门穴(BL15):位于背部,当心脏级别第7肋间隙中点。
可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等病症。
11.气海穴(CV6):位于腹部正中线上延,离肚脐下1.5寸。
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等病症。
12.布温穴(LI20):位于鼻翼外缘两盲窝内,当鼻翼外侧凹陷处。
主要用于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症。
这些是中医执业医师常用常考的针灸穴位。
掌握这些穴位的位置和功效,对于提高中医执业医师的针灸技术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针灸穴位的运用还需要结合具体病症和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口诀速记
中医针灸学--- (李军总结)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手三阳与手三阴交于兰花指。
(太—大拇指,厥—无名指,少—小拇指)足三阳与足三阴交于六指。
(厥阴—大足趾外侧(大敦),太阴—大足趾内侧(隐白),少阴—小足趾)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要点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要点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要点五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同名阳经交于头面(少阳—目外眦,阳明—鼻翼,太阳—目内眦);②相表里阴经和阳经交于手足末端;③首尾相交的阴经交于胸。
肺心胸(肝肺交于肺、脾心交于心、肾心包交于胸)要点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名称——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要点三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
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
细目四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络+任督+脾之大络十五络脉走体表。
(加强体表联系)十二经络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中医执业医师操作针灸整理
15.天枢(大肠募穴)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1.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直刺寸。
16.梁丘(郄穴)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
1.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
2.急性胃痛。
3.乳痈、乳痛等乳疾。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
2.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外科病。
3.膝股内侧痛。
直刺寸。
五、手少阴心经
27.通里(络穴)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1.心悸、怔忡等心病。
2.舌强不语,暴喑。
3.腕臂痛。
直刺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输穴,原穴)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
2.高血压。
3.胸胁痛。
直刺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
29.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1.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
2.瘾疹。
直刺或向下斜刺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 迎香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鼻塞、鼽衄等鼻病。
2.口 、面痒等面部病证。
3.胆道蛔虫症。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寸。
三、足阳明胃经
12. 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约寸(指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斜等头
面部疾患。
3.手腕痛。
1.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
眼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
2.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
3.热病无汗或多汗。
4.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症。
5.上肢疼痛、不遂。
6.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
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1.鼻塞、鼽衄等鼻病。
2.口、面痒等面部病证。
3.胆道蛔虫症。
1.口、流涎、面痛等局部病证。
2.眼睑瞤动。
1.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斜
等面口病证。
2.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1.头痛,眉棱骨痛。
2.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斜、
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疾。
3.呃逆。
4.急性腰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