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误区,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作者:吕汉聪

来源:《化学教与学》2014年第04期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部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提出了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并从七个方面对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举例分析。

关键词:误区;情境;真实;有意义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5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选择相关的化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广泛应用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但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笔者在多次的教学视导及一些公开教学中就发现这样的一些情境创设的误区。

一是负面的教学情境使用过多。如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课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2002年9月4日南京汤山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投毒案,犯罪分子在食品中投入了剧毒农药毒鼠强,毒鼠强的化学式为C4H8NS2O8,我们根据此化学式能获得哪些信息呢?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一些化学教师过度解读化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要求,频繁使用如“高速公路上载有液氯的槽罐车侧翻后大量泄漏的危害”、“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浓硫酸泼熊事件”以及各种污染事件等负面新闻作为情境创设的素材,这样不可避免地让学生对化学感到恐惧,甚至会认为是化学造成了环境污染。

二是与学习内容没有直接关联的教学情境。如一位化学教师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就引用了这样的情境素材:“2002年中国足球队进入…世界杯‟,小小足球牵动着人们的心,化学物质中也有一种形似足球的笼状分子,称为…足球烯‟”,也有老师故弄玄虚地用电影《无极》中吃馒头的情节作为引入“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的情境素材。这样的情境创设看似新奇,却不是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境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遵循情境教学理论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1.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再现化学实验,而且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情境。

如:“滴水生火”的魔术实验。在学习“金属钠化学性质”的时候,教师用脱脂棉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滴水后经过约5秒钟的等待,脱脂棉上突然窜出很大的火苗,在让学生“见证奇迹”的时候,老师引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引出新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 利用生活、生产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如: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在“化学肥料”一课内容的学习时,教师从生物学知识中有关“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引出构成细胞物质的化学成分,再分析农作物生长需要的20多种元素。在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中,碳、氢、氧和氮约占植物体干重的95%。碳主要来源于空气中的CO2,而氢和氧则取自土壤中的水分,氧还可来自空气。其他的必需营养元素都要植物从土壤中吸取的。这时老师引出思考问题:土壤中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吗?

这样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 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如:从氧气制取到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新课内容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药品选择、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实验的步骤等相关知识。引出这样的思考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如何确定的?在实验室中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特征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错误、片面、肤浅的认识到正确、全面、本质的认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条主线离不开师生之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目的明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找出教材内容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来构建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情绪高涨,参与意识强烈,思维得到启发训练,就可以顺利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4. 通过图表或数据解读创设问题情境

直观手段能让学生从事物的现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活动,现代的电化教学更可以增大信息量,动态现象的创设能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元素”一节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地壳中的物质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组成。让学生体会到地壳中和生物细胞内极其复杂的物质种类,再呈现“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图”,说明组成地壳中各种物质的元素则是有限的。接着呈现“生物细胞中的元素组成表”,通过数据分析,说明不管是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还是人体的生物细胞,它们的元素组成均相似。那么究竟什么是元素呢?元素有哪些种类呢?引导学生进入“元素”内容的学习。

在有关“化学与材料”的教学中也可以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作为问题情境。

5. 利用化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很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

如:“红色”的紫罗兰。在学习“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慎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的花瓣上,喜爱花的他马上进行冲洗,一会儿却发现紫色的花变红了。“会不会是在盐酸的作用下才改变颜色的呢?” 波义耳又连续做了几次试验,结果依旧,于是他依此发明了检验酸溶液的石蕊试纸。那么什么是酸碱指示剂?酸和碱与指示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自然地引出探究的问题。

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6. 利用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一定滞后于科技发明和现实生活,一些新信息不可能及时在教材中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刻关注最新科技动态,挖掘和收集最新的有关化学的具有可议性的热点新闻,经过改编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时代性与时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