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诊疗新技术准入,应有保障患者安全和风险处置预案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与医务科有关的制度、流程、措施、规范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与医务科有关的制度、流程、措施、规范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1.2.3.1【C】1.根据《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结合本院实际筛选病种,制定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2.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指标,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3.医院有诊疗指南、操作规范以及相关质量管理方案。
【A】2.心肌梗死、心衰、脑梗死、肺炎、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行单病种规范管理,有完整的管理资料。
1.2.4.1【C】1.对医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系统调研。
2.对影响医院平均住院日的瓶颈问题有系统调研。
3.有根据调研结果采取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和住院天数的措施。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1.3.1.1【C】1.支援下级医院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管理,有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1.3.2.1【C】1.对政府指令的社区、农村人才培养任务,有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予以保障2.有每年为社区、农村培养人才项目的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1.3.4.1【C】1.有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2.有急诊与住院连贯的医疗服务标准与流程。
3.医院急诊护士与“120”急救人员、病房间有严格的交接制度、规范患者转接及工作记录。
【B】1.有多部门、多科室的协调机制,保障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
2.有“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和危急重症优先的诊治的相关规定,保证急诊手术流程畅通,并有妥善处理如下患者的工作流程:(1)特殊人群:“三无”人员、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
(2)特殊病种:严重创伤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脑血管意外等。
(3)群体性(3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1.3.6.1【C】在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医院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与相关服务流程,有完整的相关资料。
【A】转诊单位间有定期的联席会制度,加强协作,共同改进双向转诊工作。
新技术新项目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新技术、新项目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新技术、新项目因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大等原因,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
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医疗差错事故,防范医疗纠纷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严格执行《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规定》(一)新技术、新项目提出后,为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之前,有关医师应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著作及文献,并收集、整理、写出书面综述或报告,制定各种意外情况应急预案,并提交科主任进行全科集体讨论。
(二)全科讨论由科主任主持。
参与人员包括科室全体医师,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认真讨论,并对讨论内容应有详细书面记录,其结果由开展项目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医务处。
(三)经全科人员讨论同意后,应详细填写《新技术新项目申请书》并附相关材料报医务处,医务处对《新技术新项目申请书》进行初审合格后,组织院医疗技术指导委员会及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评估,经论证通过后,报请院长审批后方可实施。
二、严格执行知情同意程序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实行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患者知情同意制度。
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详细交待病情,重点交代新技术、新项目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尊重患者及委托人意见,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
三、严格执行疗效的分析评价程序对于新技术、新项目一经开展应完善对疗效的评价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包括:(一)认真记录病例资料,随访观察疗效。
(二)定期总结病例,与常规操作进行比较。
(三)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其他医院进行比较。
(四)年终将本年度开展的新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上报。
(五)根据开展情况写出报告或论文。
四、建立新技术新项目风险预警机制医疗风险预警的实施进程可以归纳为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三个阶段。
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全面地分析以掌握其性质和特性,便于确定哪些风险应予考虑,同时分析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和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这个阶段是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工作。
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为提高应对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的处置能力,依据临床科研应遵守的伦理原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此措施和预案。
(一)临床科研实施前和实施中要遵守的伦理及管理原则1.临床科研实施中为了保障参与者的利益和安全,必须严格遵守伦理学五原则上:即 1)生命的神圣性原则;2)有利于病患原则;3)切勿伤害原则;4)公平正义原则;5)病人自主原则。
2.在实施中我们须做到,研究者要使参与者充分了解研究的意义、权利、义务和可能的风险,要充分尊重其意愿,表示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能开始临床研究实验;同时申明其有随时退出的权力。
3.在权衡参与者健康与科学研究的经济、社会价值时,要将参与者的利益放在更高的位置。
4.研究者在实施项目前不但要根据项目用到的医疗技术、可能出现的风险制订相应的替代方案和出现紧急情况时处置预案;要成立项目安全处理小组,由项目承担科室、参与者组成,为实验性临床医疗风险应急处置机构,项目主持人任组长,风险预防处置第一责任人。
研究方案、处置预案均须报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5.为保障参与者安全,实施临床科研项目时应严格遵循以下防疫措施:(1)要对项目的实施者、参与者进行充分培训,以确保双方掌握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出现风险时的处置办法与流程。
(2)要密切观参与者的反应、收集风险预兆,做到及早预警、早报告项目安全处理小组负责人,以便能及时处置。
(3)项目安全处理小组负责人接到报告后,要及时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防范、整改措施;必要时采取果断措施,终止项目实施,控制和化解风险,防止扩大和蔓延。
(二)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报告流程和管理原则1.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先报告安全小组负责人(项目主持人),由其组织风险评估和决定是否停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心要时上报科教科备案。
(1)发生与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
(2)实施中发现该项科研性临床研究存在安全隐患。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中涉及到的应急预案内容 - 副本
4.16.2.8 2.2.3.2 4.24.3.1
实验室建立微生物菌株、毒株管理相应应急预案(第99页) 有门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第16页) 高压氧有预防各种气源伤人的措施及应急预案。(第147页)
★ 6.9.6.2 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第207页)
规范、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处置预案,药 学部门能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第48页)
4.9.5.2
有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第71页)
手术室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有患者交接、安全核查、安全用药、手术物品 5.5.1.3.1 清点、标本管理等安全制度,遵医嘱正确用药,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第175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中涉及到的应急预案内容
条款
具体要求
责任科室
4.10.3.1
有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处置流程明确,并组织演练。(第74页)
相关科室
4.16.2.5
实验室制订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第99页)
检验科
4.20.2.3
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与处置预案。(第128页)
相关科室 医院餐厅
4.18.4.3
影像中心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第117页)
影像中心
1.4.1.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服从指挥,承担突 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7页)
制定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 ★ 1.4.3.2 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 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3.医疗技术管理)(8款)
3。有完整的医疗技术管理档案资料。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有监管,根据监管结果的评价,对医疗技术分级、准入、中止有动态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首次:内部审核(自我评价)结果:□【C】;□【B】符合“C”,并;□【A】符合“B",并;
存在问题:
1.
首次:内部审核(自我评价)结果:□【C】;□【B】符合“C”,并;□【A】符合“B”,并;
存在问题:
1.
2.
3。
内部审核人:日期:
末次:内部审核(自我评价)结果:□【C】;□【B】符合“C”,并;□【A】符合“B”,并;
改进措施:
1。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改进成效:
1。
2.
3。
内部审核人:日期:
4。3.5。1
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授权制度.(★)
2.职能部门有完整的新技术档案资料,包括项目阶段总结与监管资料.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有监管,根据监管评价。实施动态管理,确定新技术中止或转入常规技术.
首次:内部审核(自我评价)结果:□【C】;□【B】符合“C",并;□【A】符合“B”,并;
存在问题:
1。
2。
3。
内部审核人:日期:
末次:内部审核(自我评价)结果:□【C】;□【B】符合“C”,并;□【A】符合“B”,并;
改进措施:
1.
2。
3.
改进成效:
1.
2.
3。
内部审核人:日期:
4。3.1.2
医学伦理委员会承担医疗技术伦理审核工作.(可选,经省卫生厅批准特许开展“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资格”的医院,则本项为“必
医疗质量控制检查内容及质控指标
备注:每一项检查内容后的数字代表《2011综合医院评审细则对应的检查项目》第一节基础及环节医疗质量(公共部分)一、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1、科室建立质控体系:持续改进,院、科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分析、整改,体现持续改进,手术科室需要定期分析手术质量,有记录。
(组织体系中需注明医疗小组责任)------------.32、有医疗关键环节(如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重点部门(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导管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与措施--------.23、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3项目核心制度(其中疑难病例讨论体现多学科综合诊疗)-------.1;4.2.2.24、有完善的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培训记录及及时更新记录。
----.35、医疗风险管理(目的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预案、培训、八大防范措施,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加分项)-------.3(针对科室)6、患者安全目标:危急值、妥善处理不良事件,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持续改进管理(未完成者建议绑定职能部门和当事科室进行处理)------;3.9.3.1二、住院质量管理1、入院评估、住院期间评估、出院评估-------.12、开具检查有依据、检查有分析、有后续处理-------.23、科室医疗小组负责本组诊疗计划的实施及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诊疗方案由医疗组长审核--------.2,4.5.3.14、随访制度落实情况。
--------.1;4.5.6.25、统计、分析平均住院日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46、对住院超过30天患者的住院管理有分析、持续改进。
查看《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管理登记表》--------.5三、手术医疗质量管理1、手术医师授权、执行情况------.12、术前病情评估、术前讨论,制定手术计划。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范文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范文医疗新技术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并及时有效地处置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和完善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医疗新技术的特点、患者安全保障、风险评估和处置预案四个方面,对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医疗新技术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的出现给治疗带来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与传统医疗技术相比,医疗新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高效性:医疗新技术能够更快速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率。
2.个性化:医疗新技术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供更为精确和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3.微创性:医疗新技术能够通过微创手段进行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4.数据化:医疗新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和分析患者的健康数据,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二、患者安全保障患者安全是医疗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医疗新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针对医疗新技术的特点,需要制定相应的患者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设立专门的医疗新技术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医疗新技术的安全评估、安全培训和安全监管等工作。
建立健全医疗新技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流程和安全要求。
2.加强患者权益保护,建立患者投诉和申诉渠道,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纠纷。
3.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具备应对医疗新技术风险的能力。
4.推行医疗新技术的知情同意制度,向患者详细介绍医疗新技术的治疗效果、风险、费用等信息,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5.建立完善的医疗新技术质量评估和监测体系,定期对医疗新技术进行质量评估和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三、风险评估对医疗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及时识别和评估医疗新技术的潜在风险,为制定有效的风险处置预案提供依据。
医疗美容机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诊所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1.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6CBA
【C】
1.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有制度规定,且能实施。
1.查阅患者身份标示有关制度,并实地考察执行情况。
【B】符合“C”,并
1.对就诊患者住院病历施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身份证号码或病历号等。
3.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11CBA
【C】
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二方或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 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5.正确执行核对程序≥90%。
1.抽查处方、医嘱各5份。
【B】符合“C”,并
1.建立药品安全性监测制度,发现严重、群发不良事件应与时报告并记录。
2.临床药师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知识,做好药物信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
3.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1.查看药品监测系统。
2.抽查1名医务人员。
【B】符合“C”,并1.来自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1.设立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2.有检查记录和查看整改情况。
【A】符合“B”,并
1.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与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相关规定,符合率100%。
2024年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
2024年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在2023年,预计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基因编辑等。
虽然这些新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风险问题。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至关重要。
一、患者安全保障措施:1. 加强医疗信息安全保障:在2023年,医疗信息系统将会更广泛地应用,因此,加强医疗信息安全保障是确保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重要一环。
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加密和权限控制,确保患者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
2. 建立健全的新技术应用流程: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的新技术特点,建立相应的应用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
确保新技术的应用过程规范、有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潜在风险。
3. 预防和控制医疗器械风险: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医疗器械的支持,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采购、检测和维护流程,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可靠性。
4. 健全的人员培训机制: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操作,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跨学科协作机制,提升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配合能力。
5. 加强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医疗工作合规性和安全性。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应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患者风险处置预案:1. 快速反应机制: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如发现和判断出现患者风险,医疗机构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迅速采取措施,尽快解决问题。
包括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
2. 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医疗机构在面对患者风险时,应主动向患者和社会公开信息,并积极引导患者进行知情、知识和决策的参与。
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和舆论监督,推动医疗机构依法、公正、透明地处理患者风险。
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为提高临床科研中使用医疗技术产生的医疗风险的处置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1、成立医疗科研安全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科教科长兼医务科长任副组长,护理部主任、质控部主任、院感办主任为成员,临床科研项目承担科室主任为当然成员。
院长为风险预防及处置第一责任人,协调应急期间各个科室的工作,全面负责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医疗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科教科,负责日常工作。
2、医疗安全领导小组为临床科研医疗风险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机构,主要工作职能为防范和妥善处置科研性临床风险。
3、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开始前需要制定研究方案,提交可行性及安全性论证报告,报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必要时报区卫生局审批或/和备案。
4、临床科研开始前,研究者必须向受试者提供有关治疗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等,使受试者充分了解后表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能开始临床研究。
5、对科研型临床医疗风险的应急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1)收集信息,重在防范。
督促各个科室及时报告实验性临床医疗研究的风险信息,做到信息监控到位,风险防范有效。
(2)及早预警,及时处置。
临床科室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定期监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防止风险扩大和蔓延,将风险降至最低。
(3)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防范风险的整改措施。
6、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停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立即向医疗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1)从事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的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开展临床研究或可能会带来不确定后果的。
(2)发生与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
(3)试验过程中发现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存在伦理缺陷。
(4)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医疗新技术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和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并严格执行。
下面将对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患者安全保障预案1. 引入新技术前的评估和培训在医疗机构引入新的医疗技术之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选择,确保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需要针对新技术进行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对新技术的操作熟练和安全。
2. 建立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患者知情同意制度,确保患者对于采用新技术的治疗方案有充分的了解和选择权。
医务人员应在治疗开始前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
3. 建立新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医疗机构应根据新技术的特点和操作要求,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和流程执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设立医疗设备监测与维护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的监测和维护机制,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应建立医疗设备的备品备件库存,以应对可能的设备故障。
5.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纠纷,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对于因使用新技术而导致的纠纷,医疗机构应主动承担责任,并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赔偿。
二、风险处置预案1. 患者风险评估和监测在使用新技术治疗患者之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该技术治疗,并预估可能的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风险。
2. 建立风险报告和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报告和反馈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及时报告新技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和风险。
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
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为提升我院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规范临床类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完善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卫健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 1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临床类与医疗相关的新技术、新项目管理。
二、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是指在本院内首次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包括侵入性的诊断和治疗项目),以及新的医疗器材的应用以及专门针对某种疾病进行治疗的新的治疗方案,包括下列方面:(一)在国际、国内首创的技术项目;(二)国际、国内已成功开展而本院首次应用的技术项目;(三)使用涉及新原理、方法学试剂的诊断项目;(四)新的生物基因诊断和治疗项目;(五)创伤性的诊断和治疗项目;(六)使用新的产生高能射线设备的诊断和治疗项目;(七)新开展的组织、器官移植技术项目;(八)其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及项目。
三、准入原则: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应当遵循科学、安全、先进、实用、合法以及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原则,并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应申报类目和接受部门:(一)凡申请国家﹑市﹑院临床科研课题和单纯引进新耗材新试剂、超药品说明书治疗项目、任何临床实验进入临床观察病人阶段的研究项目、接受外单位委托我院设计的临床治疗项目不在申报范围,该类项目均向科教科或对口职能管理部门申报。
(二)除上述类目,凡各科室要求开展的各项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均向医务部申报,包括下列各项:1.国际、国内已成功开展而本院首次应用的技术项目。
2.与外单位合作的临床项目。
3.本院首次开展的新手术(事先一个月报)。
4.邀请国内﹑国外﹑市内专家,来院进行示教诊疗项目以及具有培训性质的诊疗技术学习班(事先一个月报)。
邀请国外专家由院部报市卫健委审批。
5.新开展的创伤性检查项目。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一)定义指为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本医疗机构首次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实施论证、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技术和项目。
2.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4.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前,要充分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并加强新技术和新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动态评估。
7.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实施细则1.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包括立项、论证、审批等管理程序。
2.实施者提出书面申请,科室讨论通过,科主任审阅并签字同意后报医疗管理部门。
3.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医院医疗技术管理相关委员会及医学伦理委员会进行讨论,审议通过后方可立项实施。
属于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由医疗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禁止开展国家或省禁止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
4.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实施应有保障患者安全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主管医师必须向接受新技术和(或)新项目的患者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
5.科室新技术和新项目小组密切关注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积极妥善处理,做好记录。
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及时向医疗管理部门反映。
6.科室每季度向医疗管理部门提交评估总结报告,内容要包含新技术核心项目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相关指标。
医疗管理部门进行全程监管。
7.对不能按期完成的新技术新项目,项目主要完成人更换或其他原因导致新技术和新项目无法继续进行的,项目负责人应向相应管理委员会详细说明原因,由委员会决定延期、暂停或终止。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范本(3篇)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范本患者安全是医疗领域重要的关注点,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风险处置预案范本。
一、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的重要性1.1 患者安全是医疗工作的核心价值。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患者的安全,而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
1.2 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广泛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新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科室,因此安全保障工作需要跨部门、跨专业的合作。
1.3 患者安全保障是医疗机构的形象展示。
医疗机构的安全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对该机构的信任度和口碑,因此患者安全保障不仅仅是一项责任,也是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范本(二)2.1 风险评估和监测在引入医疗新技术之前,医疗机构需要对技术本身以及相关的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评估包括技术的稳定性、安全性、适用性等方面。
评估结果需要进行监测和跟踪,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2.2 安全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医疗新技术的认识和了解,让其熟悉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还要针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教育,告知他们技术的相关风险和预防措施。
2.3 安全设施和器材医疗机构需要配备专门的安全设施和器材,确保新技术的安全使用。
例如,利用优质的医用材料和设备,配备稳定可靠的电源以及自动报警系统等。
此外,机构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设备维修和保养管理制度,定期检修和维护技术设备。
2.4 安全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相关的安全事件。
机构应当明确责任人,建立事故上报和处置的流程,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进行相关的后续处理和教训总结。
2.5 追踪和反馈医疗机构需要及时追踪和反馈患者使用医疗新技术后的效果和安全情况,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改善技术和提高安全性提供依据。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为加强医疗技术管理,促进我院医疗科技进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取消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四川省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管理的通知(2016年)》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一)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均应严格遵守本准入制度。
(二)新技术、新项目为我院重点监管类医疗技术。
开展国家卫计委《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内项目应备案。
(三)立项1、医院鼓励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适用医疗技术;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需要淘汰或技术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及法律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
科室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结合自身设备、技术条件,提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2、拟开展国家卫计委《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内项目,根据四川省卫计委《关于规范推广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必须在已备案开展限制临床应用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以“对口支援”、“帮扶托管”、“医师多点执业”等形式帮扶下,根据我院医疗业务需求立项。
3、各科室计划开展医疗新技术项目前,应核准和落实医疗新技术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填写相关申请材料。
4、申请新技术、新项目,科室必须制定相应的患者安全保障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四)论证医院技术临床运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技术项目的理论和技术论证,并提供权威性的评价。
包括:提出医疗技术准入政策建议;提出限制类使用技术项目的建议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负责限制类使用技木项目技术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对新技术准入项目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评估,以及其他与技术准入有关的咨询工作。
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患者安全保证方案
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患者安全保证方案为加强对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的应用,确保患者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根据医院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医院成立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医患关系办公室。
一、对本院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包括外科各类各级手术、有创诊疗项目等医疗技术逐项审核废止或淘汰未经批准或落后技术。
终止本院技术或设备设施无法保证医疗技术使用安全的项目。
严格按照《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任何科室或医生个人不得任意实施未经医院审核同意的医疗技术。
二、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相关科室及参与人员要组织培训充分了解或掌握技术要领严格把握应用指证开始使用前几例要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现场作技术指导或后盾及时纠正或控制技术缺陷与风险。
逐渐过渡到本院医师能独立完成。
先集中1-2位医师操作待掌握并有经验后科内再在其资质准入层面推行。
三、任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都潜在风险尤其是高风险诊疗技术、使用时必须认真掌握适应证熟记禁忌症严禁无指证或有禁忌情况下使用。
在选用时要充分分析利弊尽量选择风险少、安全性高的技术项目并与患者充分说明诊疗措施的目的潜在风险和利弊可供选择的方法在患方理解的情况下签署知情选择同意书。
四、严格医疗技术分级管理和人员准入管理,二、三类技术项目由省卫生厅审核;准入人员按发文名单执行,医院复核后予以准入。
一类技术项目根据医生的职称、工作量、工作能力考核后确定报相关部门审核公布后实施。
科室及每位医务人员不能超范围越级手术和实施有创诊疗。
一旦发现违规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五、提高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意识,各级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必须认真观察不良事件,如手术不顺利、失血过多、组织导管解剖不清、病灶寻找困难、组织结构复位不佳、反复多次探索等;要及时请上级医生或有经验医生会诊,不得盲干一切从降低技术风险和保证患者安全为原则。
六、一旦出现技术损害,首先发现者应设法立即终止损害因素;减少损害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患者
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
为了降低医疗技术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院《医疗技术准入和分类管理制度》、《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等相关法规和医院制度,制定本预案。
一、对本院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包括外科各类各级手术、有创诊疗项目,等医疗技术逐项审核,废止或淘汰未经批准或落后技术。
中止本院技术或设备设施无法保证医疗技术使用安全的项目。
严格按照《医疗技术准入和分类管理制度》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任何科室或医生个人不得任意实施未经医院审核同意的医疗技术。
二、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相关科室及参与人员要组织培训,充分了解或掌握技术要领,严格把握应用指证,开始使用前几例要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现场作技术指导或后盾,及时纠正或控制技术缺陷与风险。
逐渐过渡到本院医师能独立完成。
先集中1-2位医师操作,待掌握并有经验后,科内再在其资质准入层面推行。
三、任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都潜在风险,尤其是高风险诊疗技术、使用时必须认真掌握适应证,熟记禁忌症,严禁无指证或有禁忌情况
下使用。
在选用时要充分分析利弊,尽量选择风险少、安全性高的技术项目,并与画着充分说明,诊疗措施的目的,潜在风险和利弊,可供选择的方法,在患方理解的情况下,签署知情选择同意书。
四、严格医疗技术分级管理和人员准入管理:二、三类技术项目由省卫生厅审核准入人员按发文名单执行,医院复核后予以准入,一类技术项目,根据医生的职称、工作量、工作能力考核后确定,报南昌市卫生局备案后实施,科室及每位医务人员不能超范围越级手术和实施有创诊疗。
一旦发现违规,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五、提高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意识,各级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必须认真观察不良事件,如手术不顺利、失血过多,组织导管解剖不清,病灶寻找困难,组织结构复位不佳,反复多次探索等,要及时请上级医生或有经验医生会诊,不得盲干,一切从降低技术风险和保证病人安全为原则。
六、一旦出现技术损害,首先发现者应设法立即终止损害因素,减少损害扩大;当操作者处理有困难,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务人员或科主任到场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如科室处理有困难,立即报告医务科或院总值班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必要时邀请外院专家会诊指导;对威助患者生命或发生2人及以上重大医疗技术损害的,由分管院长和医务科统一协调指挥,尽全力救治。
救护车辆、药品、设备,
人员必须统一听从院内指挥和调度,任何科室和与人不得无故懈怠和违背。
七、接到有纠纷苗头报告时,医务科人员应及时到场调查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配合诊疗、防止干扰救治和引发医疗纠纷。
如发生纠纷按有关程序处理,妥善处置。
八、出现医疗技术损害时应按以下原则处置:
1、患者当时无生命危险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②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③医务科负责组织中心技术过硬人员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和(或)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
④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按规定整理材料,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2、当患者有生命危险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
②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
③科室上级医师、技师及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
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
同时讨论和采取损害补救处理对策。
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再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
补救对策应防止发生患者的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
技术操作完毕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并积极落实转往上级医院。
④按规定收集和保管好原始证据,整理材料,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医务科要定期对各科室实施检查、监督、指导,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价,查找原因,吸取教训,改进提高,确保其专项医疗技术操作损害处置措施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