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

合集下载

《东北二人转》课件

《东北二人转》课件

03
感受舞台氛围
舞台布置、灯光音效以及观众互动等舞台氛围,都是构成二人转演出效
果的重要因素,观众应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体验舞台的魅力。
学习二人转的方法与途径
参加专业培训课程
参与实践演出
寻找专业的二人转培训机构或学校, 跟随经验丰富的教师系统学习基本功 和表演技巧。
寻找机会参与实际演出,积累实践经 验,通过与同行交流切磋,不断提升 自己的表演能力。
总结词
讲述了包公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对自己亲侄子的无奈和愧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详细描述
该剧目以感人的亲情和正义的法理为特点,展现了包公在面对亲情与法理之间的 矛盾和抉择,以及最终以法理为重、大义灭亲的决心。
03
著名二人转演员介绍
韩子平
总结词
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二人转泰斗”
详细描述
韩子平是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吉林省扶余 县,被誉为“二人转泰斗”。他从小学习二人转,并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韩子平的表演风格 幽默风趣,擅长运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深受 观众喜爱。他曾多次参加全国和地方文艺汇演,获得 多项殊荣。韩子平还致力于培养二人转人才,创办了 韩子平艺术学校,为二人转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发展
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皮影戏、评剧等艺术形式 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二人转 演员,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艺术特色
唱腔独特
二人转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给
人以美的享受。
表演生动
二人转的表演非常生动,演员的唱 、念、做、打等技艺都非常娴熟, 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东北二人转正戏

东北二人转正戏

东北二人转正戏东北二人转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由两名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表演出各种角色和故事情节。

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表演方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中的正戏更是二人转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二人转正戏是东北二人转的一种戏曲剧目,也可以称之为主戏。

正戏的编排和演出需要专业的演员和团队来完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心的筹备。

正戏的题材多样,常常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当代事件等进行改编而成。

整个演出过程中,正戏常常是压轴的节目,承载着观众对整个演出的期待。

东北二人转正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对白、唱词和动作来传达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演员需要准确地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体验,通过面部表情、舞姿和身体语言来展现。

同时,演员的声音要有音乐感和表演力,唱腔要准确、有力,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弦。

东北二人转正戏的演出还注重节奏和节奏感的把握。

通过快慢、高低、重轻的对比和变化,以及适当的停顿和转折,使得整个演出具有律动感和张力。

演员的配合和默契也是成功演出的关键之一,需要相互配合和互相呼应,形成整体的美感和协调。

正戏的剧情通常是情节丰富、跌宕起伏的。

它常常通过戏曲表演来讲述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并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正戏的故事常常反映社会的善恶和道德的挣扎,以及人物的成长和追求。

在表演中,演员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展现出东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正戏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基础,每年都有大量的演出和观众。

不仅在舞台上受到热烈的欢迎,也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

正戏的成功演出离不开演员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他们通过训练和排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演出水平。

正戏作为东北二人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观众对东北二人转的期待和喜爱。

它不仅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戏曲文化,也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符号。

通过正戏的演出,观众可以感受到从东北地区传递出的独特的情感和精神。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村社会。

它通常由两个人表演,其中一人演唱,另外一人演奏乐器,如三弦或二胡等。

东北二人转通常表现农民生活、爱情、家庭、友情等主题,以及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和表达。

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东北二人转富含着东北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性别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可以发现它所传递的思想、价值和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北二人转中,歌手通常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生活和生产的认识和体验。

这些歌曲也是东北地区的口头文学,通过这些歌曲,可以了解东北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个充满东北地区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传统音乐。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

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

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作品
二人转作品
代 表 作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 曲》、《马前泼水》、《梁赛金擀面》、《皇亲梦》、 《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 《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 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 《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 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 《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 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 《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 妻》、《楼台会》等。
车、撑船、行路、攀山等活动行为
二人转术词
平蹬步
步法之一。两脚在一条线上, 交替向前迈步。膝盖先屈后伸, 脚跟向前蹬,脚尖向上翘,是 一种很俏的步法。
颤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 抬起,脚掌着地,用脚掌和小 腿的力量上下颤动,在一拍中 可颤动两次或多次,此种步法 有时在唱小帽时,或在表现一 些彩旦的角色时用。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 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 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 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 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 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 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 低级、庸俗、丑恶的表演"; 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 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 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 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 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 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 赏。
"唱小帽"
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

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

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

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而其中的靠山调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靠山调是东北二人转中的一种唱腔,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而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1.《打秋风》。

《打秋风》是一部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以其激昂的节奏和朴实的表现手法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打秋风》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农民们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2.《老鼠会》。

《老鼠会》是一部以幽默搞笑为主题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诙谐幽默的唱腔和富有韵味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老鼠会》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夸张的语调和夸张的动作来演绎剧中的情节,引人发笑。

3.《打醋坛子》。

《打醋坛子》是一部以家庭琐事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现形式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打醋坛子》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演形式来表达家庭生活中的琐事,让观众产生共鸣。

4.《卖煎饼》。

《卖煎饼》是一部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朴实的表现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卖煎饼》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表现民间故事中的情节,引人入胜。

5.《卖酒》。

《卖酒》是一部以商贩生活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朴实的表现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卖酒》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表现商贩生活中的艰辛和乐趣,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二人转靠山调作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而备受观众喜爱。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欣赏这些经典的靠山调,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东北二人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作为一种流行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常由两个表演者配合演出,其中一个扮演“说唱”角色,另一个演奏各种乐器协调配合。

二人转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歌词和表演形式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主。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表演技巧和市场现状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主要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唱腔以及清代宫廷音乐。

2. 二人转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民间文化特色。

3. 二人转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4. 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演员们通常通过对唱和对答来增强表演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 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影响,对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的魅力也在不断被发掘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二人转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不断的体现和传承。

东北二人转大全

东北二人转大全

东北二人转大全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源于东北地区,以其幽默、风趣、生动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被称为“二人台”,它是一种通过对唱、对打、对腔等形式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通常由两名演员进行表演。

在东北地区的农村,二人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常常在集市、庙会、婚礼等场合进行表演,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口相声,也有对口相声,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表演,有的以唱段的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

二人转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对时事政治、社会现象的讽刺,也有对生活琐事、家庭矛盾的描绘,既有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的演绎,也有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歌颂,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口才和表演技巧,需要能够随机应变,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即兴表演,这对演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演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才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二人转表演团体开始尝试将二人转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些新颖的节目,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同时,一些二人转表演团体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表演,使二人转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总的来说,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东北地区深受欢迎,也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二人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专栏专版乡土乡情xiang tu xiang qing东北二人转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东北地方戏等。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已有近300余年的历史,它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二人转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部分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与“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

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二人转的知名唱段。

名段有《小拜年》、《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后》等。

《小拜年》唱词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地给老地拜年呀啊,也不论男和女呀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哎呦呦呦呦,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呐啊哎呀啊。

打春到初八呀啊,新媳妇住妈家呀啊,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果子拿两匣呀啊,丈母娘啊一见面呀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拍手笑哈哈呀啊哎呦呦呦呦,拍手笑哈哈呀啊哎呀啊。

姑爷子到咱地家呀啊,咱给他作点儿啥呀啊,粉条炖猪肉啊宰了那大芦花呀啊,小鸡儿呀啊炖蘑菇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我姑爷儿最得意它呀啊哎呦呦呦呦,我姑爷儿爱吃它呀啊哎呀啊。

我姑爷长地俊呀啊,我女儿赛天仙呀啊,小俩口多么般配呀啊,恩爱过百年呐,等啊过了正月二十五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赶车送回还呐啊哎呦呦呦呦,一起那个送回还呐啊哎呀啊。

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

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

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舞蹈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展现艺术的形式,而东北二人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

东北二人转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制定一份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和发展东北二人转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村,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通过歌唱和舞蹈来娱乐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二人转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且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的歌曲内容多涉及生活琐事、爱情和家庭等主题,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东北二人转的特点和风格东北二人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上。

音乐方面,东北二人转常使用二胡、琵琶和唢呐等传统乐器,以及口琴等西洋乐器。

它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舞蹈方面,东北二人转的舞蹈动作大气磅礴,富有力量感,舞者常以跳跃、旋转和转身等动作展示自己的技巧和魅力。

三、东北二人转的教学大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制定一份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1. 基础舞蹈技巧训练- 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的训练- 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 舞蹈姿势和动作的基本训练2. 东北二人转音乐的学习- 了解东北二人转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和唢呐等传统乐器- 学习演唱东北二人转的歌曲3. 东北二人转舞蹈的学习- 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和舞步- 学习舞蹈的节奏感和表达技巧- 学习舞蹈的编排和演出技巧4. 舞蹈表演和演出技巧的训练- 学习如何与伴舞者协调合作- 学习如何与音乐和观众进行互动- 学习如何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四、东北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制定一份教学大纲只是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的一部分工作。

为了保护和推广东北二人转,还需要加强对东北二人转的研究和宣传,培养更多的舞蹈教师和演员,举办更多的演出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

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

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
东北二人转是指以二人合唱、弹唱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音乐艺术,主要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地。

这种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在当今社会,东北二人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传承困难。

东北二人转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是东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瑰宝之一。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的快捷流传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方向。

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于西方音乐风格的追慕,目前在东北地区,二人转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

也就是说,有关于东北二人转的演唱和承传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

二、市场散落。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音乐市场及相关经济的变动使得东北二人转的市场散落问题愈发显著。

演出市场分散,表演场所逐渐减少,导致了演员的消费力不断降低。

这就减弱了该艺术较大的生命活力,甚至背负着被淘汰的压力。

三、文化环境的改变。

除了市场方面的问题,生长环境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落地广泛,生活节奏急促,使得年轻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向往、青睐这些传统
艺术形式。

这个问题导致了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承担二人转承传的使命,无法满足文化的转移和推广的需求。

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东北二人转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它前行。

在吸取其他地区民间音乐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市场需求让传统的东北二人转更具有现代音乐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在学校里实行文艺课程,加强文化素质培养,提高职业素养。

这样东北二人转就会逐渐适应社会变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东北二人转大全

东北二人转大全

东北二人转大全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它源自东北地区,以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而著称。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曲艺形式,它不仅在乡村民间广泛流传,也在城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东北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充满地方特色的内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人转通常由两名演员搭档表演,他们通过对唱、对打、对骂等方式,将东北人的生活、情感、习俗等以一种风趣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二人转的表演中,演员们往往会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捧腹大笑,感受到东北地区特有的幽默风格。

东北二人转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话题,如家庭琐事、邻里
矛盾、乡村生活、城市趣事等。

演员们通过对这些生活场景的模仿和夸张,将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同时,东北二人转也常常融入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方言和俚语,使得表演更具地方特色,更贴近观众的生活。

除了生活话题,东北二人转还常常涉及到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

演员们通过幽
默诙谐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时事问题进行评论和讽刺,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们常常以夸张的方式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官僚主义、生活困境等问题的态度,使得观众在笑声中也能感受到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总的来说,东北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了东北地
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一种受欢迎的曲艺形式。

它不仅在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上了二人转。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东北二人转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思考。

东北二人转特点

东北二人转特点

东北二人转特点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特色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尤其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份广为流传。

它以滑稽幽默和真实生活的刻画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一、简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由两位演员表演的戏曲形式,通常一个扮演男性角色,一个扮演女性角色。

演员们通过对话、歌唱、舞蹈等方式,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同时还会加入许多生活化的细节和笑点,让观众乐不思蜀。

二、流派东北二人转有多个流派,其中以吉林流派和黑龙江流派最为著名。

吉林流派的表演风格独特,强调快节奏和诙谐幽默,以小品和对口相声脱颖而出。

黑龙江流派则更偏向于歌舞元素,演员们擅长歌唱和舞蹈技巧,通过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表演,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幽默与滑稽东北二人转的最大特点就是幽默和滑稽。

演员们以夸张的表演手法,把平凡的生活情节变成了令观众捧腹大笑的娱乐节目。

他们常常运用夸张的动作、夸张的音调、夸张的表情来刻画角色,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更能体会到剧情的乐趣。

四、真实生活的刻画东北二人转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对真实生活的刻画。

演员们以东北方言演唱、对白,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东北二人转可以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找到共鸣。

五、社会风气的批判除了体现生活的喜剧面,东北二人转也常常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来批判社会风气和不良现象。

他们会以生动的方式披露社会上的不公和不合理,通过让观众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间接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传承与发展东北二人转虽然在各种传播方式的冲击下正在逐渐减少观众的数量,但仍然有不少演员坚持着传统形式的演出,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个艺术形式。

他们会结合现代社会的元素,创作出更有时代感的剧目,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加入到东北二人转的爱好者行列中。

总结:东北二人转以其滑稽幽默、真实生活的刻画、社会风气的批判等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枝奇葩。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东北地区广泛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它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夸张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体现了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北二人转最早起源于清代,起初是一种街头艺术表演形式,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舞台表演艺术。

它的表演者一般由两人组成,一男一女,男扮女装,女扮男装,他们通过对话、歌唱、舞蹈等方式,诙谐幽默地讲述一些生活故事,反映社会风俗和民间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是传统的故事、历史传说,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情、笑话等,无论是什么题材,都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人物形象夸张,演员在表演中通常会夸大其词,以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是语言风格幽默,东北人的口音和方言本身就具备幽默的效果,演员在表演中通常会加强口音和方言的使用,使得笑话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歌舞表演精彩,东北人热爱歌唱和舞蹈,所以东北二人转中经常会搭配歌舞表演,增加观赏的乐趣。

东北二人转所呈现的也不仅仅是演艺形式,更是对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演绎。

东北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

东北人性格豪爽,喜欢交际和娱乐,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而东北二人转正是通过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民俗文化传达给观众,成为东北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不仅在东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

许多东北二人转节目和演员在各种文艺活动中频繁亮相,为观众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回忆。

同时,东北二人转也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非遗文化代表,得到了国家级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于东北地区。

它以生动幽默的表演方式闻名于世,曾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以800字详细介绍东北二人转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东北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东北二人转起源于明代,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东北农村民间剧种,由普通人在休闲娱乐时演唱。

后来,东北二人转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传统艺术形式,专门由专业演员随行唱词、讲段。

这些演员是学艺自幼,通过学徒制度进行培训。

他们熟悉各类话剧,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演技巧和东北方言演唱。

东北二人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开始广泛传播,成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如今,它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东北二人转的特点是幽默风趣、大胆豪放,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描绘。

它主要通过幽默搞笑的唱词、讲段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演员的表演风格要求幽默风趣,形象诙谐,使观众能够在欢乐中得到启示。

东北二人转的演唱与讲段的内容也体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他们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人物为素材,描绘了各种人情世故、家庭琐事、社会现象等。

这样,东北二人转成为东北人民心目中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和引导他们的思考和行为。

东北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和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描绘而闻名于世。

它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文化寄托和情感归属。

东北二人转代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东北人民的精神特质,是东北人民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东北二人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东北二人转的独特魅力。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
表 现 手 法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 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 、做、舞;四功“唱”为首,讲 究味、字、句、板、调、劲;“ 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 “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 主要指“三场舞”“一绝”指用 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 道具的特技动作。二人转的“一 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
东北二人转
徐亚楠
1 东北二人转简介

3
2 二人转的起源、历史流派
二人转的唱腔特点、表现手法

5
4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发展历程 转型下的——新型二人转、转型成功
6 二人转的局限性、解决措施
东北二人转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等, 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 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 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 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 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 载舞。 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 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 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2000年被授予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 津贴享受者。她和韩 子平主演的《回杯记》
以喜剧小品取得了国 内无人能及的地位后, 开始极力推广二人转. 以"刘老根大舞台"为 代表的一些演出团体 和剧场相继出现
后,而在全国家喻户
晓、一夜成名,成为 2009年中国内地最为 红火的文艺界的新秀。
被世人传唱不衰。
转型下的——新型二人转

新型二人转现已演变为包含传统二人转、流行歌曲、单口相声、脱 口秀、拉丁舞、绝活、杂技在内的综艺晚会。传统二人转讲究”唱、 说、扮、舞、绝、当下二人转的变成“说、学、逗、浪、唱、表演 中常常是说笑话、演小品、学唱流行歌、逗乐子、翻跟头、才艺展 示、演唱二人转小曲小帽等、传统二人转带有说唱性、秧歌性,而 当下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则不再是由始至终的两个人唱段子说故事, 而是一种集曲艺、杂技、二人转、相声、幽默、为一身的”一菜多 品”的休闲大餐。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生活,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快板、快唱、快书的形式呈现,通过对东北方言的犀利演绎,展示出东北人的直爽、豪放和幽默。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口相声、二人快书、歌唱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北二人转相声。

相声主要是通过两人快速对话的方式进行,一人是“说书人”,一人是“递口人”。

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和对白展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既有幽默的对白,也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能够让观众忍俊不禁。

东北二人转相声的题材广泛。

它既涵盖了生活中的琐事,还涉及了社会的现象。

他们通过对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的讽刺,传递出一种独特的东北人快人快语的风格。

他们让人在欢笑中可以反思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声中的“点醒”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东北二人转相声的演员也成为了北方小有名气的明星。

他们以东北人的身份和乡土气息,通过相声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把东北文化展示给全国观众,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文化,增强东北人的自豪感。

东北二人转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幽默风格,在东北地区的表演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东北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过年过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东北二人转都会成为人们的娱乐方式。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不仅能让人笑中带泪,还能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东北人爱说爱笑,他们用幽默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在欢声笑语中找到快乐。

东北二人转正是这种本能的表达方式的缩影。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正在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它的幽默风格和犀利的语言让外国人也能够欣赏并体会到东北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为东北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繁荣,更有助于推广东北文化和增进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

东北二人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幽默的表演形式,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

它不仅展示了东北人朴实直爽、豪放幽默的性格特点,也成为了东北文化的一部分。

东北民族音乐二人转秧歌

东北民族音乐二人转秧歌
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 ,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主要 演出方式
分四类:
二人转产生之初,民间艺人给寂静的山村带来欢乐,也带来大山外的 消息。田间地头,随意一片空地,不需任何布景 、道具,只凭一男一 女,又唱又说又舞又耍。两个演员与剧中角色的对应关系不稳定,可 以“跳出跳入”。根据演出需要,演 员“转”个身即可由年愈半百的 婆婆变成年方二八的妙龄姑娘;不需幕起幕落,不需当场换装,就可 以生动形象地演出多时空 、多场面、多人物。正如艺谚上说的,“千 军万马,就是咱俩儿”。
什么是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发展历程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 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 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 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 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 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

“浪头”又称“浪子”,意为以某一音为轴,音乐在轴的两侧波 动,气氛火爆热烈。除东北的民间器乐曲常用“浪头”外,河北 吹歌,陕西鼓乐等民间音乐中也经常使用。 “浪头”用在曲牌联缀时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换乐曲时,前首乐 曲的尾部可接一个小的“浪头”再接下一首乐曲。如某一首乐曲 单独使用,这首乐曲的尾部甚至乐曲的中间都可以接浪头,它是 民间艺人即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浪头 ”的篇幅长短不拘,根据场面的大小临时决定。 每个艺人演奏“浪头”都不尽相同,但它有一定的规律性:“浪 头”由长音(可自由延长)和流水板音乐组成;速度较快;中间 套有对句;用长音作过渡或通过它转调。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发源于东北地区,起源于清朝时期。

它是一种单口相声,传统表演是由两个演员进行对口说唱。

东北二人转以贴近民间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题,以幽默、夸张的方式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豪爽和幽默风格。

下面是关于东北二人转的一篇800字的作文。

东北二人转是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自发源以来一直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表演通常是由两人进行,一人扮演“搭档”,一人扮演“和台”。

他们以幽默诙谐的方式,通过对话、说唱等表演形式,展现出东北人民的豪爽、直爽和幽默等特点。

东北二人转的流行主要得益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

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一个俄罗斯文化和华北文化交汇的地区。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东北人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口音。

东北人善于幽默自嘲,由于物质条件的相对落后,东北人以其坚毅、乐观的精神面貌和特有的幽默风格成为了民间艺术的创作源泉。

东北二人转通常以两人对唱的形式进行,他们之间的对唱是紧密配合的,有时候一个人引导,另一个人承接。

他们以幽默的对话、夸张的动作和夸张的语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忍俊不禁。

东北二人转的内容以生活中一些琐事为主题,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通过夸张的方式让人们在欢笑中思考。

东北二人转的演唱技巧是关键因素之一,他们通过变化多样的语调、力度和节奏,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艺术感。

他们的声音朗朗上口,有时候像是在跟观众直接交流,非常贴近生活。

他们的表演手法多样,有时候会有一些小道具和动作,更加生动活泼。

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娱乐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东北二人转在一些青少年中逐渐失去了市场。

在一些地方,东北二人转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盛行度,吸引了大量观众。

东北二人转是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以幽默风趣、夸张夸张的风格,通过对话、说唱等手法,表达出东北人民的豪爽、直爽和幽默等特点。

东北二人转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曲艺的一朵奇葩。

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

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

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以下是 9 条关于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及例子:1. 草包竖大汉——能吃不能干,这就好比有些人看二人转光知道叫好,却不懂其中的门道。

例子:“哎呀,那家伙就是草包竖大汉,看二人转看得挺热闹,让他讲讲好在哪儿,就傻眼了!”2. 城隍与玉皇——有天壤之别,就像专业的二人转演员和随便扭几下的可差得远呢!例子:“你看那专业的二人转一上场,和平时咱们自己瞎扭的相比,那可真是城隍与玉皇啊!”3.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不懂二人转艺术的人不就像蛤蟆跳井一样嘛!例子:“他呀,看二人转就是蛤蟆跳井,啥也没看懂,就知道瞎乐呵。

”4. 黑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那厉害的二人转演员在舞台上可不就是能一手遮天啊!例子:“看人家那名角儿,在台上就跟黑瞎子打立正似的,气场强大得很呐!”5. 豁牙子啃西瓜——道儿多,二人转的表演手段也是多得很呐,就像豁牙子啃西瓜。

例子:“二人转那真是豁牙子啃西瓜,各种花样,让人应接不暇。

”6. 拉二胡的练功——耍手腕,这和二人转里的一些技巧多像呀!例子:“你瞧那动作,跟拉二胡的练功似的,明显是在耍手腕呢,哈哈。

”7.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有些表演可不就是和二人转主题离题太远啦!例子:“哎呀,刚才那段演的,简直是马背上打掌子,扯得没边了。

”8. 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享各人福,不同的人看二人转有不同的感受,不就像这样嘛!例子:“你觉得好看,我觉得一般,这真是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享各人福啊。

”9. 骑驴拿拐杖——多此一举,有的时候多余的装饰在二人转里不就是骑驴拿拐杖嘛!例子:“那段表演加那个道具,简直是骑驴拿拐杖,画蛇添足啊!”我觉得东北二人转那真是咱老百姓的艺术瑰宝啊,充满了魅力和乐趣,让人看了就开心,就陶醉!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没法比的呀!。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源自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用二胡、锣鼓等器乐为伴奏,而由一男一女演员表演唱词,以幽默搞笑、传情达意的方式展现人生百态和东北人民的性格特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东北二人转的由来和特点。

东北二人转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

当时在东北的农村地区,农民们常常为了解闷过日子而自娱自乐,他们相互之间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来娱乐,其中就包括了二人转。

当时的东北二人转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和剧本,演员们通过即兴的方式来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二人转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戏剧。

东北二人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东北二人转的剧本通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生活化,往往通过夸张的表演手法和幽默的对白来让观众产生共鸣。

演员们用夸张的面部表情、生动活泼的动作来传达情感,使观众在欢笑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伴奏以二胡、锣鼓等东北民间乐器为主,曲调欢快、富有活力。

演员们常常现场即兴演唱,融入口语化的东北方言和幽默诙谐的词曲,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音乐享受。

东北二人转的演员多以一男一女组成,男演员饰演男性角色,女演员饰演女性角色。

他们通过对唱、对词、对动作的搭配表演,展现出东北人民直爽豪放、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各种姿态搞笑诙谐,令观众捧腹大笑。

东北二人转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常常邀请观众上台参与演出。

观众的参与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让观众更好地体验到东北二人转的魅力。

东北二人转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它通过幽默搞笑、传情达意的方式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也传递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二人转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它既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 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 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 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 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 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 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 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 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 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 赏。 •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 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 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 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 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 《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 听琴》、《双比武》、 《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 喜爱,久演不衰。
六、唱腔
•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 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 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 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 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 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 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 扮)、舞”,手绢、扇子、大板、 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 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 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 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 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 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 和武打动作。
五、表演手段
•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 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 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 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 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 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 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 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 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 “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 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 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 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 “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 “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 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 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 等多种打法。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 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 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 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 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 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 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 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 《刘老根》。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 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 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 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 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东北
二人转
13023040 刘冲
A song and dance
一、简介(Introduction )
• 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 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 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 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 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 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 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 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 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 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 人转的内涵。
七、 术词
• • • • • • • •
说口 成口 胡胡腔 喇叭牌子 平蹬步 踮步 颤步 跺步。
二 人 转 表 演
八、传统剧目
•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 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 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 《王二姐思夫》(又《锯大缸》、《寒江》、 《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以 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 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 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 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 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 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 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 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 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 四、演出形式 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 “单”、“双”、“群”、“戏”四 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 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 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 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 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 “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 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 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 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 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
二、历史(History )
•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 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 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 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 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 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 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 • 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 • 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 • 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 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 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 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 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 “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 “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 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 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 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 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 手段来演示剧情。
三、 特色
•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 车店”、“唱秧歌会”、“唱 茶社”、“唱屯场”等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 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 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 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 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 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 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 共舞“三场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