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主的称谓

合集下载

皇室称谓

皇室称谓
大家
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
大王
对帝王的尊称
大君
古时天子的别称
大皇
对帝王的尊称
大庭
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
大行
对初死皇帝的讳称

对皇帝的尊称

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
今上
对当时帝王的称呼
上皇
上古的帝王

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
足下
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
万岁
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
万乘
帝王的代称
乘舆
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
天王
殷周时天子只称王
天颜
帝王的容颜
天囚
对帝王的蔑称
所天
帝王的别称
小童
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
冲人
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太祖、高祖、世祖
对开国帝王的尊称
太行
是指刚刚崩逝,未称庙号、谥号的皇帝
太宗
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可汗
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子女对父辈的自称

嫔妃自称
妾、奴家
太后自称
老身
皇帝自称

对皇帝的称呼
官家、大家
单于
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人牧
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
九重
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
朝廷
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
明王
对帝王的尊称
后主
后嗣君主
县官
皇帝的代称
官家
皇帝、朝廷的别称
至尊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

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

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

《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

《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

《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

《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

《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

《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

《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

《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

”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

《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古代皇帝称呼一览表

古代皇帝称呼一览表

古代皇帝称呼大全“皇帝”一词最早是由“皇”和“帝”两个称呼合并而来。

其源自于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将“皇”和“帝”连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以表明自己的功绩,自称始皇帝。

自此以后,皇帝一词变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中国古代朝代不断更迭,历经夏商周与秦汉,直至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寿终正寝。

以下便是中国历史朝代皇帝的称呼以及在位时间,供您参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汉高帝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在位;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在位;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2年在位;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在位;汉平帝刘衎,公元前1年-公元5年在位;孺子刘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新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在位;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公元57年在位;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在位;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在位;汉殇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6年在位;汉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在位;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在位;汉冲帝刘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在位;汉冲帝刘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在位;汉桓帝刘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在位;汉灵帝刘宏,公元167年-公元189年在位;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4月-9月在位;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在位;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在位;魏明帝曹叡,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魏齐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在位;魏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魏元帝曹奂,公元260年-公元265年在位;三国·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在位;蜀汉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在位;三国·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吴大帝孙权,公元222年-公元252年在位;吴会稽王孙亮,公元252年-公元258年在位;吴景帝孙休,公元258年-公元264年在位;吴乌程侯孙浩,公元264年-公元280年在位;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在位;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在位;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6年-公元312年在位;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3年-公元316年在位;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在位;晋明帝司马绍,公元322年-公元325年在位;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在位;晋康帝司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在位;晋穆帝司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在位;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在位;晋废帝司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在位;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在位;晋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在位;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在位;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在位;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422年在位;宋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在位;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在位;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在位;宋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在位;宋明帝刘彧,公元465年-公元472年在位;宋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在位;宋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在位;南朝·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在位;齐武帝萧赜,公元482年-公元493年在位;齐郁林王萧昭业,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年7月-10月在位;齐明帝萧鸾,公元494年-公元498年在位;齐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在位;齐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在位;南朝·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在位;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年在位;梁元帝萧绎,公元552年-公元554年在位;梁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在位;南朝·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在位;陈文帝陈蒨,公元559年-公元566年在位;陈废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在位;陈宣帝陈顼,公元569年-公元582年在位;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在位;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北朝·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北魏道武帝拓拨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在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在位;北魏南安王拓跋余,公元452年3月-10月在位;北魏文成帝拓拔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在位;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在位;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在位;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在位;北魏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在位;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在位;北魏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年-公元531年在位;北魏节闵帝元恭,公元531年2月-10月在位;北魏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在位;北魏孝武帝元脩,公元532年-公元534年在位;北朝·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在位;北朝·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6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在位;西魏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在位;西魏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6年在位;北朝·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公元559年在位;北齐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在位;北齐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在位;北齐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在位;北齐后主高纬,公元565年-公元577年在位;北齐幼主高恒,公元577年正月在位;北朝·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7年正月-八月在位;北周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在位;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在位;北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在位;北周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在位;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在位;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隋恭帝杨侑,公元617年11月-公元618年5月在位;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6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在位;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在位;圣神皇帝武则天,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在位;公元690年-公元705年在位;唐中宗李显,公元683年-公元684年在位;公元705年-公元710年在位;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在位;公元710年-公元712年在位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肃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在位;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公元779年-公元805年在位;唐顺宗李诵,公元805年正月-八月在位;唐宪宗李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公元820年-公元824年在位;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在位;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在位;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在位;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在位;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在位;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在位;唐邵宗李晔,公元888年-公元904年在位;唐哀帝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在位;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五代·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后梁太祖朱全忠,公元907年-公元912年在位;后梁末帝朱友瑱,公元913年-公元923年在位;五代·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3年-公元926年在位;后唐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在位;后唐闵帝李从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在位;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在位;五代·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7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在位;后晋出帝石重贵,公元942年-公元947年在位;五代·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947年-公元948年在位;后汉隐帝刘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在位;五代·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在位;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54年-公元959年在位;后周恭帝柴宗训,公元959年-公元960年在位;五代·十国·吴(公元902年-公元937年)吴太祖杨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在位;吴烈祖杨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在位;吴高祖杨渭,公元908年-公元920年在位;吴睿帝杨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在位;五代·十国·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在位;南唐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在位;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在位;五代·十国·吴越(公元907年-公元978年)吴越武肃王钱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在位;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在位;吴越忠献王钱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在位;吴越忠懿王钱红椒,公元948年-公元978年在位;五代·十国·南汉(公元917年-公元971年)南汉高祖刘岩,公元917年-公元942年在位;南汉中宗刘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在位;南汉后主刘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在位;五代·十国·北汉(公元951年-公元979年)北汉世祖刘旻,公元前951年-公元前954年在位;北汉睿宗刘钧,公元954年-公元968年在位;北汉英武皇帝刘继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在位;五代·十国·南平(公元924年-公元963年)南平武信王高季兴,公元924年-公元928年在位;南平文献王高从海;公元928年-公元948年在位;南平贞懿王高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在位;南平贞安王高保勖,公元960年-公元962年在位;南平德仁王高继冲,公元962年-公元963年在位;五代·十国·前蜀(公元907年-公元925年)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在位;前蜀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在位;五代·十国·后蜀(公元934年-公元966年)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在位;后蜀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在位;五代·十国·楚(公元927年-公元951年)楚武穆王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在位;楚衡阳王马希声,公元930年-公元932年在位;五代·十国·闽(公元909年-公元945年)闽太祖王审知,公元909年-公元925年在位;闽惠宗王延翰,公元925年公元926年在位;闽太宗王延钧,公元926年-公元935年在位;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在位;宋太宗赵炅,公元976年-公元997年在位;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在位;宋英宗赵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在位;宋神宗赵顼,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在位;宋哲宗赵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在位;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在位;宋钦宗赵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在位;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在位;宋孝宗赵眘,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在位;宋光宗赵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在位;宋宁宗赵扩,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在位;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在位;宋度宗赵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在位;宋恭帝赵㬎,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在位;宋末帝赵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在位;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年-公元926年在位;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在位;辽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在位;辽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在位;辽景宗耶律贤,公元969年-公元982年在位;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在位;辽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在位;辽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在位;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在位;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在位;金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在位;金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在位;金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49年-公元1161年在位;金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在位;金章宗完颜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在位;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公元1208年-公元1213年在位;金宣宗完颜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在位;金哀宗完颜守绪,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在位;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在位;夏毅宗李谅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在位;夏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在位;夏崇宗李乾顺,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在位;夏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在位;夏恒宗李纯祐,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在位;夏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在位;夏神宗李遵顼,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在位;夏献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在位;夏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在位;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太祖铁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227年在位;元太宗窝阔台,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在位‘元定宗贵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在位;元宪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在位;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在位;元成宗铁穆耳,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在位;元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在位;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在位;元英宗硕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在位;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在位;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九月-十月在位;元明宗和世㻋,公元1329年正月-八月在位;元文宗图贴睦尔,公元1328年九月-公元1329年正月,公元1329年八月-公元1332年在位;元宁宗懿璘质班,公元1332年十月-十一月在位;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在位;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在位;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在位;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在位;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在位;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在位;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在位;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在位;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在位;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6年在位;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66年-公元1572年在位;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年-公元1620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八月在位;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在位;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在位;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在位;清太宗皇太极,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在位;清世祖福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在位;清圣祖玄烨,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在位;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在位;清高宗弘历,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在位;清仁宗颙琰,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在位;清宣宗旻宁,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在位;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在位;清穆宗载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4年在位;清德宗载湉,公元1874年-公元1908年在位;清宣统帝溥仪,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在位;。

皇帝称谓的由来 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皇帝称谓的由来 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皇帝称谓的由来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皇帝称谓的由来: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

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

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

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

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

”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皇帝为何自称“朕”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

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

古代君主自谦的称呼用语有

古代君主自谦的称呼用语有

古代君主自谦的称呼用语有古代君主、帝王对自身的称呼用语都有哪些?通常除了朕,还有寡人、孤等等,下面一一作介绍。

1.“朕”。

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不过这一情况比较罕见。

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

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在秦始皇之前谁都可以称朕,朕和吾、余一样,都是我的意思。

离骚里屈原自述身世的时候就说“朕皇考曰伯庸”,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

”秦始皇为了使皇帝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就规定某些词汇只能皇帝专用,以强化皇权。

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2.“寡人”。

即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古代的皇帝自称为孤家寡人,因为皇帝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在地位和权力上与他对等,人说伴君如伴虎,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战战兢兢的,没有朋友,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就是孤家寡人。

3.“孤”。

不是孤单的意思,而是说自己不能得众。

东汉末年,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群雄“南面称孤”。

此时“孤”较为流行。

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喜欢自称“孤”。

4.“予一人”。

对于古代天下,特别是周朝时期君主经常自称,《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而在秦始皇之后,也有皇帝自称“予一人”。

《汉书·文帝纪》:“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

天下治乱,在予一人。

”不过,相对于“朕”、“孤”、“寡人”,“予一人”的自称则比较少见和不常用。

5.“吾”。

古代的皇帝在许多场合、许多情况下并不自称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样自称。

比如汉武帝即位之初,责问丞相田蚧说:“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在这里,汉武帝刘彻就自称“吾”。

6.“不榖”、“不谷”。

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老绝户。

叫“不榖”、“不谷”。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皇帝的自称和敬称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皇帝的自称和敬称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皇帝的自称和敬称(一)皇帝的自称「孤」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帝王称呼自己还有“朕”。

要注意的是,“寡人”一词并非帝王专属的自称,比如晋人喜欢自称寡人。

据《世说新语》载:“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

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

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

王亦以为奇,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你看,当时名士王衍就自称“寡人”。

还有跟大家一提的是“朕”。

在最开始的时候,普通人也可以自称“朕”。

《尔雅·释诂》载:“朕,身也”。

再如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我父亲名为伯庸。

“朕”在这里就是“我”的含义。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为了加强皇权,提升自己的地位。

规定皇帝的自称“朕”这个称谓只能皇帝使用,其他人不得使用。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不谷」又作“不榖”。

本意是不结果实。

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

和孤、寡意思相并列。

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

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予一人」商代帝王自称“予一人”,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帝王的自称。

「予小子」古代帝王在先王死后还服丧期间的自谦之称。

(二)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和帝王的别称「陛下」“陛”指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例:《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的意思,也用作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

「上」本来是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代替皇帝。

「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解释为帝王坐的车,也用作帝王的代称。

例:《汉书·高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

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皇上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

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诗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中写道:“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陛下陛下也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尤其是官员都会这样面对面称皇帝。

“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

《国策·燕策》中写道:“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万岁、万岁爷万岁也是一种常用的称呼之一。

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呼万岁。

“万岁”一词,原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

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名皆呼万岁”。

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

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天子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

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

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

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

《礼记·曲礼下》写道:“君天下曰太子。

”《尚书·洪范》中写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白虎通·爵》中写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天子用来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的。

圣、圣上、圣人圣、圣上、圣人,也是一种对帝王很普遍的称呼。

不过除了称呼帝王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

《礼记·大传》中写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上主上主,指贤明的君主。

这个称呼比较少见。

由于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
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
太上皇、皇太子、皇太孙
(一)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或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 太上皇。
(二)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 (三)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公主、驸马
者的专有名称。 “孤”、“寡人”:君主的谦称。 “朕”:秦始皇以后,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
秦始皇
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一)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二)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三)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 (四)皇后——皇帝的正妻 (五)嫔妃——皇帝诸妾的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 昭仪、婕妤、贵妃、 贵嫔等称号。
(一)公主——皇帝之女 1.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 2.清代除皇帝之女外,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格”。
(二)驸马——皇帝的女婿 1.魏晋因驸马都尉(掌管皇帝辅车之马)多为皇帝女婿专任,简称“驸 马”。 2.清代的驸马称“额驸”。
王、诸侯等
(一)郡王——次于亲王的爵位 (二)妃——对王、诸侯妻子的称呼 (三)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课件提纲
一、后、王、天子、皇帝 二、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三、太上皇、皇太子、皇太孙 四、公主、驸马 五、王、诸侯等
后、王、天子、皇帝
后”、“王”、“天子” (三)秦嬴政称“皇帝” ,历代沿用,成为最高统治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

皇帝死后,一般有两个正式称号,一是 谥号,一是庙号。
(3)尊号(徽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 崇颂扬性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 号”, 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 (刘邦)、圣神皇帝(武则天)。
(4)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如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 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 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 号“庙号+谥号+皇帝”的形式,如称乾隆为 “高宗纯皇帝”。
(5)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
称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
(公元前140年)。
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
元”。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
异等,也常改元。
• 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
“建武中元”(光武帝)、“天册万岁”、
“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
(2)帝
秦王嬴政认为自
己“德兼三皇,功高
五帝”,把“皇”和
“帝”连起来始称 “皇帝”,为封建社 会中历代君主所沿用。 “皇帝”也简称为
“皇”或“帝”,如
“唐明皇”、“汉武
(3)、太皇太后、皇太 后、皇后、嫔妃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皇 太 后:皇帝的母亲; 皇 后:皇帝的正妻; 嫔 妃:皇帝诸妾通称。 有美人、贵人、才人、 昭仪、婕妤、贵妃、贵 嫔等称号。
(4)、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 位的法定继承人,也
称为“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立的
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孙。
(5)公主、驸马
二、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 陵号
(1)谥号: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 按其生平事迹给出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据记载西周始有谥号,秦始皇废除,西汉 又恢复。 谥号是一些相对固定的字,大致分三类: 表扬、批评、同情

最新古代帝王的别称

最新古代帝王的别称

古代帝王的别称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

见于《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

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

《隋书。

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

《商君书。

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

《墨子。

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

《尚书。

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

《国语。

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书。

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

《商君书。

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

《诗经。

邺风。

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

《汉书。

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

”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

《礼记。

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

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

古代人自称的方式

古代人自称的方式

古代人自称的方式
古代人在自我介绍时,常用的称谓有:
1. 朕/余:帝王或高官自称,表示威严和地位。

2. 儺/某/某某:常见于文言文,表示自己的姓名,也可以用于代替某个人的名字。

3. 本官/卑职/在下:官员或士人自称,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4. 愚/贫/敝/下官:庶民或下级官员自称,表示自己的卑微和低贱。

5. 美人/公子/郎君:男女自称,表示自己的美貌和出身。

6. 吾/余/予: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表示自己。

古代人的自我介绍,通常会结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姓名,同时也会尊敬对方的身份地位。

同时,在称呼别人时,也有相应的君称和卑称,比如臣下称君主为陛下,或者长辈称晚辈为小名。

古代文化常识——称谓称号

古代文化常识——称谓称号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返回
(5)称对方亲眷 ①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②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③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④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⑤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⑥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⑦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⑧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⑨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⑧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 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⑨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 贫贱有小.女.。
(《汉书·高帝纪》) (《宋史》)
2.敬称
返回
(1)称君王
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冯谖客孟尝君》)
返回
(3)称师长 ①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②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③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
(《论语·微子》)
④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
(2)批判性的:
返回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 ǐn) 2.庙号
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 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 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可有意思啦!在很久很久以前,最早的帝王被称为“后”。

就比如说夏朝的君主,那时候大家就叫他们“后”。

后来到了商朝,帝王的称谓变成了“王”。

像商纣王,大家都知道他吧,“王”这个称呼就很常见啦。

再往后到了周朝,又有了新的变化,叫“天子”。

为啥叫“天子”呢?因为古人觉得帝王是上天的儿子,是代表上天来管理人间的。

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以前那些称呼都不够霸气,就给自己起了个新称呼叫“皇帝”。

秦始皇多厉害呀,统一了六国,觉得自己的功绩无人能比,“皇帝”这个称呼就一直沿用了很久很久。

汉朝的时候,皇帝的称呼就很普遍啦。

像汉武帝、汉光武帝,那可都是有名的皇帝。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帝王的称谓会不断变化呢?其实这和每个朝代的文化、政治都有关系。

比如说唐朝,除了叫皇帝,还会尊称他们“圣上”,这是不是听起来很尊敬呀?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就像是一部历史的小电影,很有趣呢!同学们,你们觉得有意思吗?《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同学们,咱们接着聊聊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一开始啊,帝王的称呼比较简单。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了。

咱们先说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各国的君主称呼也不太一样。

有的叫“公”,有的叫“侯”。

等到了秦朝统一之后,皇帝这个称呼就定下来了。

可到了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叫法。

比如说“万岁爷”,是不是感觉特别尊敬?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一个大臣在朝堂上叫错了皇帝的称呼,结果可惨了,被皇帝狠狠地惩罚了。

还有啊,不同的称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对皇帝的态度。

像在比较开放的唐朝,对皇帝的称呼就比较多样,也比较亲切一些。

同学们,通过帝王称谓的演变,咱们能了解到好多历史知识呢!你们是不是也觉得很神奇呀?《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说说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帝王称谓的变化可大着呢!比如说在周朝,除了“天子”这个称呼,还有“天王”。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l、谦称、敬称、贱称(1) 谦称①王侯自称【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用作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寡人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予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不毂(gǔ)、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译为“我”。

例如:齐侯日:“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毂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②臣子自称【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触龙说赵太后》)③一般人自称【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不肖】即“不才”、“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不佞(nìng)】同“不才”。

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

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

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

《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

《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

《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

《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

《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

《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

《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

《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

”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

《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古代皇族的称谓

古代皇族的称谓

18、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又称媵侍、媵婢。
皇族称谓——王、诸侯
1、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2、妃——对王、诸侯的妻子的称呼。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3、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皇族称谓
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三皇五帝之说:
一说:三皇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五帝为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二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
所谓太后,就是皇上的妈。中国古代的帝位,一般都是等先皇死后才传给后代(儿子)的。那就是说既然是皇上,那就是没有父亲的,那她的母亲就是寡妇了,也就是说,皇后一定要等死了丈夫以后才能成为太后。所以,太后自称是哀家。“哀”隐含先帝去世之意,称“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
5、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皇贵太妃、贵太妃。
(1)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2)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极。”
(3)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君主的拼音

君主的拼音

君主的拼音君主的拼音是 jun zh u,君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历史上也有不少民族曾出现过这个称呼。

比如我们熟知的“成吉思汗”、“忽必烈”就可以说是君主。

君主的权力很大,所以人们对他总有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君主也被看作为最厉害的人。

而在许多小说或影视剧中,皇帝更是一个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角色,受到万千宠爱于一身。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完美。

古代的君主还要遵循各项繁琐的制度来管理整个国家,处理政务。

他们日理万机,从早忙到晚,简直没有自己休息娱乐的时间。

我觉得,真正的好皇帝应该像以下几位。

汉宣帝刘询汉宣帝是西汉的第七任皇帝,在历史上算不上特别出名。

但是,由于汉朝后期皇帝大都荒淫无道,昏庸无能,唯独汉宣帝清明廉洁,开创了西汉的辉煌盛世。

他即位后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恢复太子刘据的尊号,二是废除挟书律。

《史记》载:宣帝即位之后,立刻让石德当卫尉,来调查当年被诬陷致死的太子的冤案,将冤假错案全部平反昭雪;他让霍光担任尚书令,掌握了军政大权。

又恢复了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不再使用囚犯代替的刑罚,对匈奴和西域的侵扰给予坚决打击,开疆拓土,边境安定。

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维持东西方的友好往来。

通过这些举措,国家变得富强起来,百姓们也因此安居乐业。

外戚王莽长久以来,人们常把王莽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其实,这样想法是非常片面的。

王莽篡夺皇位失败后,人们就把责任推到了他头上。

连司马迁也这样认为,说王莽是欺骗了老百姓才取得天下的。

实际上呢?他只是推翻了汉朝的旧体制,重新确立新的制度罢了。

王莽的变法,进行的很彻底,包括财产、土地、商业等等,可以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的功劳是巨大的。

王莽时期虽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却依旧难掩其精华。

曹操历史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毫无疑问,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尤其是在三国乱世时期,他带领群雄走向了鼎盛时期。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天子这个招牌,令天下人臣服。

不仅如此,他还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改革官制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都是对皇帝的称谓,你知道“陛下”,“圣上”,“皇上”的区别吗

都是对皇帝的称谓,你知道“陛下”,“圣上”,“皇上”的区别吗

都是对皇帝的称谓,你知道“陛下”,“圣上”,“皇上”的区别吗你知道“陛下”与“圣上”的称呼在使⽤上有什么不同吗?你知道“阁下”、“殿下”、“膝下”、“⾜下”、“在下”指的是谁?⼜有什么渊源?中华⽂化源远流长、博⼤精深,连“中国”这个称呼就有3000年历史。

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每⼀个字,每⼀个词,都如珍珠般熠熠⽣辉。

为什么称皇帝为“陛下”在电视⾥的宫廷剧中,“陛下”这个称呼时常听到。

我们都知道,这个称呼只能⽤来称呼皇帝。

为什么称皇帝为“陛下”呢?“陛下”的“陛”,本来的意思是台阶,在这⾥特指皇宫的台阶。

皇帝在皇宫接见⾂僚时,往往会基于天⼦威严以及⾃⾝安全的考虑,命被接见者在皇宫台阶之下。

这时皇帝⾼⾼在上,⾂僚⾝处低处,保护帝王的卫⼠则在台阶的两侧戒备。

天⼦⾄⾼⽆上,很多⾂僚甚⾄不敢仰视,更不敢与之直接对话。

当年秦舞阳刺秦王,就是在“陛下”(台阶下)被秦王的威严吓得脸⾊苍⽩、⼿脚直抖。

幸亏荆轲急中⽣智,称秦舞阳是乡下⼈没见过世⾯⽽搪塞过去。

⾂僚不敢直接同皇帝交谈,只好让同出台阶之下的皇帝近⾂代为转告。

因此,最初的“陛下”叫的不是皇上,⽽是叫站皇宫台阶下的⼈。

时间⼀长,与皇帝对话前叫“陛下”便成了习惯。

等后来直接与皇帝对话、不需要他⼈传达时,也⽤“陛下”来表⽰⾃⼰的恭敬之意。

就这样,“陛下”逐渐演变成了对皇帝的称呼。

不仅⾂僚,就是⽼百姓,或者这⼀国的⼈对另⼀国的皇帝,表⽰尊敬也⼀律⽤了“陛下”这⼀称谓。

圣上“圣上”与“陛下”都是属于对在位皇帝的尊称,但⽤法上有明显区别。

“陛下”这个称呼仅限于第⼆⼈称(注:有朋友留⾔,举《苏武传》中李陵劝降苏武“且陛下春秋⾼...”为例,表⽰也可⽤于第三⼈称),也就是直接和皇帝对话时代表“皇帝您”。

如果与第三⼈说话,不能⽤“陛下”来代指“皇帝他”,这时可以⽤“圣上”。

如对别⼈可以说“圣上有旨”,却不能说“陛下有旨”。

相对“陛下”⽽⾔,“圣上”在使⽤上要宽泛⼀些,可以作为“皇帝他”使⽤,也可以作为“皇帝您”来使⽤。

陛下 殿下 阁下

陛下 殿下 阁下

陛下,殿下,阁下一、引言在君主制国家中,尊称君主和皇室成员的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君主被称为陛下,皇室成员则有殿下和阁下之称。

这些称谓充满着对君主和皇室成员的尊敬和崇敬,也是对国家体制和官僚等级的体现。

二、陛下陛下作为对君主的尊称,广泛地应用于各国君主制国家,如日本的天皇陛下、英国的女王陛下等。

陛下一词源于古代君主制,最早用于指称位于高坛上的君主,后来演变成对君主的尊敬称呼。

陛下一词的用法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

在日本,天皇是被尊为陛下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国家元首和象征,享有广泛的威望和崇敬。

而在欧洲的君主制国家中,如英国、荷兰等,陛下一词则是用来尊称国家的君主,如女王陛下、国王陛下等。

三、殿下殿下是对皇室成员的尊称,在君主制国家中非常常见。

这个称谓通常用于对王子、皇子等贵族成员的尊称。

例如,在日本,皇太子和皇太子妃被尊称为殿下,以示对其高贵地位的认可。

此外,其他国家的王子、公主等贵族成员也都被称为殿下。

殿下一词的意义追溯到古代贵族社会,原本是用来指称居住于殿宇或宫殿的贵族成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殿下一词被用来尊称贵族和皇族中地位较高的成员,既是对其个人尊贵地位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声望的体现。

四、阁下阁下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通常是君主制国家中的政府官员或高级军官被尊称的称谓。

阁下一词的用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

在欧洲的君主制国家中,阁下一词通常用来尊称政府高官,如内阁成员、大臣等。

在一些非君主制国家,如法国、荷兰等,阁下一词也常用来对高级官员进行尊称。

阁下这个称谓源于古代的官僚制度,最早用来称呼居住在官邸或大臣官衙的高级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阁下一词逐渐成为对高级政府官员的尊称,体现了对其高职位和权威的尊重。

五、结论陛下、殿下和阁下是尊称君主和皇室成员以及高级政府官员的称谓,展现了对其高贵地位和权威的尊重。

这些称谓不仅是国家体制和官僚等级的体现,也是对君主制国家传统和文化的一种表达。

正因为这些称谓的重要性,人们在使用时必须恰当地加以运用,以示对君主制国家和官僚体制的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君主的称谓。

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

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

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

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

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

“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

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

《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

”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

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

“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

如《战国策。

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

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

“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

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

号篇)。

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

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

”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

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

皇帝的文告称“皇榜”。

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

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

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

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

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

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

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

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