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 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
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
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
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江苏地 区的 自主创新 能力现状 , 以期 为进一 步的研 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
关键词 : 区域 创新 ; 价 ; 标 评 指
1 国外对 区域创新 能力评 价的研究
11 区域 创 新能 力的 相关研 究 .
经 费 、 习过 程 、 术 知识 溢 出 、 学 技 技术 获得 、 它创 新 其
第2 1卷
总第 1 6期 2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刘文婷 .王建 明
( 京工业大学 , 南京 南 200 ) 1 0 9
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党的十七 大报告提 出, 高 自主创新 能力, 提 建设 创新 型国家。这是 国家发展战略 的核 心, 是提 高综合 国力的 关
键。通过对近几年 的国 内外相 关文献进行 简单综述 , 理 出一些评价 自主创新能力 的方 式方法以及指标体 系, 总结 梳 并
标划分为两类 。 间接 的指标有 : & 、 R D 专利数据 。 直接
指标有 : ①创新计算 ,包含来 自各种渠道的创新数 有学 者根 据知识 机 构 的位置 、知 识流 的形式 和 据 , 如新产品新过程的发布 , 专业期刊 , 数据库等 ; ②
基于企业的调查 。 由企业提供的调查组成 。 由于这 些 指标都 不 能全 面反 映很 多 因素 的相 互
际投资的开放度 、 知识产权 的保护水平 、 教育投资水 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产业研究开发投资的强度 ; 大 学研究 开 发 的水 平 。
NzrB c e h R ’ aL n r i eh i . ej n a dy和 N blA aa a k e a i m r
将 技术 创新 分 为产 品创 新 和 过程 创 新 , 通过 对 19 93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
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
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
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
(2)区域创新体系。
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山东
【 摘
青岛 267) 60 1
要 】区域经济是 各 国所关注的 问题 。区域创新 能 源于 2 0
世纪 9 o年代 ,逐步成 为研 究的热点之一。从 区域创新能 力内涵、结构 与模 型 、影响 因素和测评 四 个方面进行 了综述 。 最后 ,提 出,区域创新能 力测评应该研究行为主体之 问的互动 ,以及互动对区域 创新能力的影响。 【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创新能力 ;创新 管理 国外最早研究区域创新 能力的是美 国学者埃弗雷特 - M罗 区域 创新能力 根植 于企业 内部 网络模 式 、个人 之 间的 内在 联
维普资讯
技 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 06年第 6 期
T c n e oo c eh ocn mis& Maa e e t s rhNO. O 6 n g m n e c Re a 62 0
关 于 区 域 创 新 能 力 研 究 述 评
薛风 平
34 激发组织 中建设性 冲突 由于组 织成员的多样性 ,知识 .
基础 、实施产 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的能力。甄峰 、黄朝永 、罗守 贵认 为,创新能力是在创新过程 中 ,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通 在 别人 的分歧 以及其 它成 员方案的合理性 ,经过深度会谈和讨论 之后 , 对所要解决 问题各 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及对方案 实施 以后可 能出现的结果 能够作 出一个大概的估计 ,这就使得 组织能 够运 用系统的观点 ,从 组织最大利益 出发 ,而不是从某 个部门或某个人 的利益最 大考虑 ,组织在解决 问题 的过程 中 , 使组织 中各个成 员难 以言明的知识得到共享组织协调各个方案 和意见 , 使得彼 此认识 到 自己的想 法或提 出方案的不足 ,吸取 别人思 想的精华 ,最 终达成组织 比较满意 的方案 。为了实现组 织的知识创新 ,组织不应该避开冲突,而应该公开承认冲突 , 使 冲突成为 良好 沟通 的一 部分 ,在沟通中处理 冲突 ,引导 冲突 向组织 的知识创 新迈进。在冲突解 决的过程 中 ,就有可能带来 技术创 新 、管理 创新 、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新 。 当然并非所 有的冲突都能促进知识创新 ,如果 冲突过 于激 化 ,就会伤害成 员问的合 作 、互信 ,影响到组织 的知识创新 , 团队应该对冲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因此 , 织应 该对 冲 组 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既要限制破坏性 冲突,又要促进 建 设性冲突。对冲突应该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 。冲突 本身并不 危 险 ,危险的是处理不当 。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引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通过区域内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该理论旨在帮助政府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进行全面综述,包括概念、主要特点、实施方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概念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在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以促进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区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特点1.系统性:区域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简单合作,而是建立在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系统。
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2.协同性: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共享信息、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3.灵活性: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它能够根据不同的创新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4.多元性: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多样化,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不同类型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创新优势和资源,通过合作共享,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法实施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组织结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第一步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需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机制。
2.资源共享: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资源共享。
各个主体应当共享各自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
通过共享资源,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3.合作研发:区域创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作研发。
区域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综述研究
与此 类 似 , id l S h r 把 区域 创 新 能 力 定 Rd e 和 c we 义 为区域 内不 断 地 产 生 与 商 业 相 关 联 的创 新 的潜
力。
近年 来 , 国内 已有 一些 学 者 开始 关 注 区域创 新 能力 的研 究 。 卸林 将 区域技 术创 新 能力 定义 为一 柳 个地 区将 知识 转 化 为 新 产 品 、 工 艺 、 服 务 的 能 新 新 力 。同时认 为 , 区域 创 新 能 力 主要 有 以下要 素 构
化 和扩散 的综合 能 力 , 经 济 空 间 中诸 多 因素 共振 是 耦合 的结 果 , 一个 地 区 经济 社 会 持续 快 速 发 展 的 是 主导 力量 。通过 提 升创 新 能 力 , 个地 区不 仅 能 提 一 高知识 型 产业 的 比重 , 优化 产业结 构 , 能促 进技术 也
李 永 忠 ,冯俊 文 ,高 朋 ,杨 继 明
( 京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南 京 2 0 9 ) 南 1 0 4
摘要 : 区域 创 新 能 力 是 由科 学技 术 产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 已经 成 为地 区 经 济 获取 竞 争 优 势 的 决 定 因素 。 本 文 介 绍 学
新体 系 、 高 区域 自主创新 能力 , 我 国 国家 和 区域 提 是
竞争 能力 建设和 增强竞 争力 的关键 和核 心 。 区域创 新 能力 是科 学 技 术 产 生 、 进 、 进 、 改 引 转
域创 新能 力是 区域 可持 续 竞 争 源 泉 , 它不 能 被转 移
和 购 买 , 能 被 复 制 。 区 域 创 新 能 力 根 植 于 企 业 内 不
文献 标 志 码 : A
究方 向进 行 了分 析 。
区域创新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深 的同时,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强性特征 , 新的世界分工不再 以国家 , 而是按照区域竞争力 来进行 , 区域创新能力 日益成为地 区经济获取国 际竞争优 势 的决 定性 因素 , 此 背景 下 区域 创 新 在 体系 ( ei a InvtnSs m, ) 理论 研 究 R g nlnoao yt ms 的 o i e 获得 了极大 的关注。区域创新体系又称为区域创 新 系统 , 般认 为 , 个概念 最早是 由英 国卡迪 里 一 这 大学 的库 克 (hi i o sCoe于 19 年 首 次 P i Nc l ok) 92 l p ha
( ohat o syU i rt, a i 04 ,h a N res Fr t nv syH rn1 00 C i ) t er ei b 5 n
Ab ta t Th ur eerh 0 0llin vt n s ̄ m a h oyad pad ersace T eter e u c n ld steb scdf io s te sr c: ec r ̄trsac fr | n oai rt hster n rc c eerhs h hoy rs  ̄ h icu e h ai ei t n , I a o e ni h
一
、
区域 创新 体 系理论 的产生
主要包括 以下 内容 。
1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 . 目前 , 区域创新体 系的概念还没有统一 的说
11 年 , 92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 夫 ・ 熊彼
特 ( s hA Shm e r首次在其著作《 J e . . u pt ) op c e 经济发展
的主要 功能是 技 术创 新 , 的人 认 为 包 括 知识 创 有 造、 技术 创 新 、 知识 扩散 和 知识 应 用 , 也包 括 输 出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套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和新的原材料来源的实现。
区域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热点。
而竞争力理论则着重于分析区域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被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Porter (1990)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之一。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的综述,得出了我国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为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运用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它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之所以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能够从定量上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区域中各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信息,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科技竞争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评价方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
对于多指标问题的评价,按照权重选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主观经验或专家评判,事先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由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存在,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式,将复杂的评价问题演变为一个较为简单的模糊变换。
但是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值来评价,这时可采用语意变量的概念描述主观评估值。
语意变量(Linguistic variable)是以自然词语为值来表达评估者对评估值好坏程度的感受,用于处理不明确或模糊的信息。
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存在,所以考虑到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
省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3 省域 刨新能力研究 的展望
综上 所述 ,省域创新能力 的研 究已经取得了较大 的进展 ,
省域创新能力 的研究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是省域科技创新能力 原有 的基础 资源 ,包括 人力资 源 、财力 资源及其科 技环 境基 础 ;二是省域科技创新投入指标 ,包括人力 投入 、经费 的投入
术内化 为省域经济发展的 自变量 ,并促进省域经济 产业结构 的 调整 ,使其产业结构更加 合理 ,从而保证省域经济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 ( 3 )省域创新 能力指标评价研究 。2 0 0 3年和 2 0 1 0年 ,肖
部门的组织特征 、专业化等 。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省 域创新 能力理论的理解 不完 全相 同,
表1 国外区域创新研究能力发展历 程
阶段
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创新理论
代表人物及时间
主要思想及其贡献
2 O世纪 3 O 年代,哈佛大学熊彼特 首次将 “ 技术创新 ”引入经济学的范畴 ,提 出了创新理论
克里斯托弗 ・ 弗里曼首先提 出了国家创 新系统 。他认为 由公共部 门和 私营部门中的各种机构组成 的网络 , 2 O 世纪 8 0年代,克里斯托 弗・ 弗里曼 其活动和相互作用促进 了新技术的开发 、引进 、改进和扩散。这种技术领先 的国家从 英国到德国、美 国 国家创 新系统理论 到日本 的技术追赶过程 中,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 的创 新
评价科技创新指标
以美 国作为代表
成部分有美 国和国际研究与开发经 费投入、科学 家和工程师 的大学教育程度 、科 学和工程劳 动力投入 、 大学的研究与开发投入 、产 业研 究与开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的关系、人民群众对科技的态度 、新兴技 术对
区域(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i . Bad a n h Ro me nP K. rh na d o nE. e r J
( s “ a e S c lm: h urn b t” Ox e ) M r t o ii T eC ret d, k as De a , — e
f d U nie st e s 9 or v ri Pr s,1 93 , 9 ; “A t r o o— y P.0 Fu u e F rS
我 国要早 , 至今 已有 5 0多年 的历史 。
鸿
计 数 据 的国际 组织 ,在 世界 科技 统 计 界 处 于领 先 地 位 。O C E D的科 技
半个 多世 纪 以来 ,为 了合理 评
!
£
: ‘
:
:
’
Pah t a k tS il m ” t O M r e ocai s
syPes19 P5 戴 维 ・ i r , 9 4, . t s . 米勒 : 平 等与 市场社会 主 《
义 》, 市场社会 主义 : 《 当前的 争论 》 3(页。 第 0)
辑, 也有 时代 发展 的外部要 求。 时代要 求指 的是 , 中国
进 行的 经济体制改 革 , 同时要 适应 当今世界 经 济全球 化 和加入世 界 贸易组织的要 求。内在逻 辑则是指 经济 规 律的 充分展 开 以及 人们 对 它的深入认识 过程 , 对于
c aim ” Ca brd e ,M as c s ts avad U n v r ils m ig sa hu e t,H r r i e —
,
京 出版社 ,99年 版 , 8 19 第 9页等 。
③ 如果仅从 经 济 因素来说 , 会主 义 国家的经济 社 体 制改革 , 计划 与市场 并存发展 到 以市场作 为资源 从 配置的基 础性作 用 , 这个发展 过程 有其 自身的 内在 逻
区域创新能力 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研究综述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
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区域潜力、知识转化能力、运用协调和推动能力、主体将要素纳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内部网络集结能力以及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基本观点归纳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自 1997年以后一直跟踪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每年提供一份关于麻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Klein(1998)等人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找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网络结构来表征各项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Feldman & Audretsch (1999), Paci & Usai (1999),Greunz(2004)通过长时间对企业或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观察与研究,并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技术知识扩散的影响进行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各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或者指标,进而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市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刘友金(2001)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筛选出10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各省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刘顺忠(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创新绩效进行系统评价;李习保(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基于1998—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活动数据,以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创新产出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以此解释导致这种差异和区域集聚的制度原因。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
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
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
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致 结论 , 以分 为正 面影 响论 、 限正 面影 响论 、 面影 响论 三种情 况 。 可 有 负
( ) 面影 响论 1正
正 面影 响论 即肯定 F I 我 国 区域创新 能力 的溢 出效应 。 D对 宋 大勇1用 我 国科 技发 展 战 略研究 小 组《 国 区域创 新 能力 研 究 报告 (0 5年 ) 区域 创新 能 力指 数 1 3 1 我 20 》
存 相 关研 究 中 , 了 区域创 新 能 力 这 一抽 象 概念 进 行 测 度 , 们 使 用 了 多 种 测 量 方 法 , 有 的量 为 人 现
化 方法 可 以分 为单 指 标 法 和 多指 标 法 两 种 。单 指 标 法 即用 单 一 指 标 来 表 示 创 新 能 力 , 中最 为 常 用 其 的 足 专利 申请 量 和 专 利 授 权 量 , 者 如 王 家 庭 {、 志 贤 、 润 秀 1、 广 喜 l等 , 者 如徐 磊 l、 _ 前 柴 侯 曹 I 6 后 l 王二 7 l
第2 4卷 第 5期
2 】 0I 9月
浙 江 万 里 学 院 学报
Jun lo hja g Wa l Unvri o ra fZ ein ni ies
Vo12 -4 No. 5
S p e e 2 e t mb r 01 l
我 国区域创新 能力影 响因素研 究综述
采用了多指标法。
单指 标法 的优 点是 指标 含义 清 晰 , 数据 准确 , 因而不 同研究 之 问 的可 比性 较强 , 点是 难 以全 面反 映 缺
一
个 地 的创 新能 力。 就专 利 申请 量 和专 利授 权量来 说 , 也各 有优 缺点 。 申请专 利并 不代 表该 项技 术肯 定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创造、 扩散和利用 的基础上的, 其中知识的扩散与知识的生产同样重要 。与知识 J
、
IB J  ̄
4N' " 31
X JJ …B
理基作贡评 , 为域 主新究 技 论础 出献述 求 区 自创 研 的 术 力
。
资
’
:
: 蓑
: 芏
[ 基金项 目】教育部哲 学 社会科 学 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中部崛起过程 中的新型工业化研究》 批 准号 : JI06 一 - 研 《 ( 0 z) 1) qi 8 0  ̄ , 题《 主创新与中部崛起过程 中 自 新型工业化研究》 资助
该地区 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 也就是说 , 科技实力强不 等于技7 新能力强 , 关键问题是一个地区能否有效 地利用各种知识为本地区的创新服务。因此, 区域 自
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知识的创造与扩散为核心。 当前关于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学者们仍未 达成统一认识 , 且研究大多数建立在线性模式基础 上。但是当前的创新过程是网络模式 , 应该充分考虑
美国 5 2个州和地 区的实 证分析 研究发 现 , 存量、 知识
产品的创造、 储备和转让 , 是提高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 的基础。产业 集群是形成 区域创新体 系的重要载 体L。Coe20) 1 ok ( 5甚至将区域创新系统看作一个产 0 生区域产业集群的系统。区域产业集群所体现 的空 间邻近性, 节约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成本 , 有利于知
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用, 并发现 了区域吸收能 力的门槛 效应。在现有研 究成 果 的基础上 提 出了关于 区域 吸收 能力与创 新 能力的
力 。这一概念提 出后 , 越 来越 多地 被用 来解 释组织 内外 部 出现 的一些现象 。Z a h r a和 G e o r g e ( 2 0 0 2 ) 认 为 吸收能 力是组织 对知识 的获取 、 消化 、 转化 和利用 的一种动态组 织惯例 和流程 , 其 中获取 和消化属于潜在 吸收能力 , 转化 和利用 属于实现吸收 能力 。C o h e n和 L e v i n t h a l 的研究着 重 于企业 组织层 面 , 但其 影 响 已经 扩展 到 了更 宏 观的层
( 2 O l 1 ) 认 为影 响区域 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 础教育 水平 、 科技创 新指标 、 知识流通 渠道 、 政府 支持程 度 、 知识
能力 ; 陈晓红等 ( 2 O l I ) 结合 吸 收能力 和 区域 创新体 系的
交流能力 、 知识应用成效 。
[ 作者简介 ] 张健 荣 ( 1 9 9 1 一) , 男, 江苏启 东人 , 本科 , 研究方 向: 人 力资源 管理 ; 裴梦婷 ( 1 9 9 2一) , 女, 江 苏常州人 ,
( 2 0 1 1 ) 将 区域吸收能力定义为 某一区域吸收外部知识 的
作 为衡 量指标 。实现 吸收能力则 主要 依赖 于区域 系统 内 的知识 交流能力 ( 用 网络基 础设施 水平衡 量 ) 、 应用 能力 水平 ( 用 专利、 销售额、 出 口 贸易 额 衡 量 ) 。 陈 晓 红 等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研究方法。
首先从理论层面介绍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然后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并从政策、产业和企业三个角度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
接下来,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综述和归纳,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应用领域,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1. 引言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是创新管理和区域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研究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基础。
因此,深入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与构成要素2.1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网络、制度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促进创新的系统。
它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等多个要素。
2.2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
创新主体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各个参与者,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等。
创新要素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包括科技、人力资源、资金和市场等。
创新环境是指影响创新活动的各种因素,包括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3.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3.1 开放性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可以通过吸纳外部知识和资源来推动创新。
开放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够通过国际合作和创新网络的建立,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资源。
3.2 多样性区域创新系统中存在多样性,不同类型、规模和领域的创新主体共同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
多样性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够促进不同创新要素的交流和学习,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3 聚集效应区域创新系统具有聚集效应,不同创新主体的集聚能够形成创新集群和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
全球化改变了对工业地理和区域经济的理解,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布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而区域的崛起也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从而也使得经济全球化的区域特征更加显著。
在全球化经济中,不再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其所在的国家环境,更主要的是其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
个性成为区域价值存在的依据,知识成为区域的主要资产,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网络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发展模式,区域创新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资源配置显示着区域竞争的优势。
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竞争直接表现为创新的竞争,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体系能量的扩散效应也己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和竞争成败的关键。
2.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1996年,国内首次出现了“区域创新能力”这个词,有一些地区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调研,但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
〔1〕1996年6月—1997年5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联合承担了1996年北京市软科学计划项目“增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调研”,并出版了专著《区域创新—一中关村走向未来》。
该书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尤其对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源头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了调研。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剖析。
该书运用网络理论解释中关村的区域创新,为区域创新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中关村地区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2〕2000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持了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区域创新创业能力与活力评估研究”。
创新价值,能力水平,业绩贡献综述300字怎么写
创新价值,能力水平,业绩贡献综述300字怎么写
创新价值、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是评估一个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个用300字综述这些方面的例子:
在我的工作中,我始终致力于提供创新价值并展示出卓越的能力水平。
通过持续学习和不断探索最新的行业趋势,我能够换位思考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我鼓励团队成员共享他们的想法,并通过创新工作流程改进我们的工作效率。
我的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高了我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我具备出色的能力水平,可以在各种工作环境中发挥自如。
我对新技术的迅速适应能力使我能够高效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工具和软件,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还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时间管理技巧,能够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分配时间和资源。
此外,我具备卓越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与各个级别的同事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我的努力和才能,我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业绩贡献。
我始终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导向,并设定了具体的量化目标。
我能够及时高效地完成任务并超出预期成果。
我的贡献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赞赏,并对整个团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我不仅通过提供创新价值,展示出卓越的能力水平,还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业绩贡献。
我相信,我的努力和才能将继续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成功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
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区域潜力、知识转化能力、运用协调和推动能力、主体将要素纳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内部网络集结能力以及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基本观点归纳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自 1997年以后一直跟踪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每年提供一份关于麻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Klein(1998)等人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找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网络结构来表征各项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
Feldman & Audretsch (1999), Paci & Usai (1999),Greunz(2004)通过长时间对企业或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观察与研究,并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技术知识扩散的影响进行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各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或者指标,进而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市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刘友金(2001)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筛选出10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各省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刘顺忠(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创新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李习保(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基于1998—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活动数据,以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创新产出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以此解释导致这种差异和区域集聚的制度原因。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2000)对沿海10个主要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谢科范(2009)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支撑结构——钻石模型和城市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18个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
胡明敏(2006)选取湖南区域创新系统为案例,深入分析湖南区域创新系统的现状、模式,进而提出湖南应以选择主动学习型创新系统模式为主,兼顾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模式进行建设的思路及策略;
徐大可(2005)认为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和二次创新是浙江省提升创新能力的三个重要环节;
王康等(2005)从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方法和途径角度探讨了四川民族地区创新体系的建设问题;
王学军(2008)运用区域创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评估湖北省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两者相关性的强弱。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Furman & Hayes (2004)认为综合指标体系应该是由创新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科技与产业部门联系所组成。
中国学者也针对中国各区域实际进行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结合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谷国锋(2003)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起关键作用的五类指标进行分值评价。
这五
类指标分别为政策法规(数量)指标、科技投入(资源)指标、科技产出(效率)指标、科技实现(效益)指标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包括35个具体评价指标。
沈菊华(2005)以连云港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这三类指标分别为科研开发能力指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标和科技支撑能力指标,共41个具体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与各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基本吻合,由此验证其所构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所选用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唐炎钊等(2001)通过参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合有关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标体系等,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共26项。
一级指标包括科技进步基础(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3个二级指标)、科技活动投入(人力投入、科技活动财力投入2个二级指标)、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直接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2个二级指标)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境保护、生活质量提高3个指标),每个二
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三级指标。
最后通过灰色综合评估法对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进行了能力评价。
殷晓莉(2005)认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应该由科技创新潜力、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这四个指标群构成。
其中科技创新潜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和技术设施能力4个二类指标;而科技发展能力指标由人力投入能力和财力投入2个二级指标构成;科技产出能力指标由知识产出能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指标构成;科技创新效益指标由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指
标构成。
此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共包括26个具体指标,并运用了网络层次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范柏乃等(2002)根据城市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结构模式,初步构造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结合专家筛选法、相关分析法和评价指标的辨别力分析进一步开展实证分析和检验,设计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姚伟峰等(2005)在区域科技自主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提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估模型,进而对国内八个城市自主创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陆立军等(2004)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来源和构成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建构了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各县(市)和城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分析,提出了提升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美中不足的是该评价指标体系注重于定性筛选,并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观性较强。
李高扬、刘明广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中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创新环境以、创新经济效益 5 个一级指标,22 个二级指标。
查奇芬、王唏敏(2008)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方面来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巩欣于庆东(2010)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褚立波(2010)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指标的构建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投入指标;二是反映区域
创新能力性质、来源、时间、阶段费用和影响因素等的创新过程指标;三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产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