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3章-科学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三章
(三) 反馈与控制方法
1. 反馈本为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 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 功能的过程。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 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2.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 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控制方 法有多种具体形态。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 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 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 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 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实验 方法等等。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一)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1. 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分 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 2. 系统综合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做是系 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 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辩证综合的 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 软系统方法论 软系统分析,主要运用于问题不够明确、任务 范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境。
(二) 技术活动的方法
1. 技术构思方法; 2. 技术发明方法; 3. 技术试验的方法; 4. 技术预测的方法; 5. 技术评估的方法。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 历史 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 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 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二) 逻辑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 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 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 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事实。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实验和观察,推动了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 为主导,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经济增长。
改变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 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人们 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丰富娱乐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 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环 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技术鸿沟与不平等
科技发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需要关注技术普及和公平分 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共同应对挑战。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科技发展将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如智能制造、远程医疗 等。
拓展人类认知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等,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本身的奥秘,推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
03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概述
1 2 3
伦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凸显,涉及 到人类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第3章-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研究的对象不同: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物 活动的性质不同: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追求的目标不同:追求效益,追求真理 成果的形式不同:新产品,新知识 评价的标准不同:获利程度,求真程度 更新的速度不同:更新很快,更新很慢 作用的形式不同:直接生产力 一般或间接生产力
但把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
并进而认为技术与伦理、政治无涉的技术中性 论虽然符合直观,并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但却 并不全面,技术更具有价值负载性的特性。技 术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 它是负载价值的。首先,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 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 现。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 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 益。 如终止妊娠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 宗教信仰
对技术的这种相对自主性的夸大是技术决定论等思 潮的根源。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或 自主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的逻辑规律发展并以此塑 造社会、影响社会发展的。持这种观点者很多,如 法国学者埃吕尔、美国学者奥格本、德国学者海德 格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H. Marcuse) 等。技术决定论可以依照对技术决定自然、人类社 会发展的决定程度划分为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 定论。硬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绝对自主独立的, 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软技术 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相对自主和独立并受社会影响 的,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从一开始, 技术决定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的确,人并 不是完全泯灭在技术之中。
现代的“技术”——物质手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能够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 被制造出来了。以前单靠经验、技能不能办到的 事,现在由于机器的工作而能够容易地办到了。 机器作为一种劳动手段,扩大了人的体力,仿佛 延长了人体的四肢器官,补充和强化了人的技能、 技巧。由此,机器,包括它的初级形式——工具, 在人类劳动活动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给人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在使用“技术”一词的时候, 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机器和工具等物质手段包括 进去,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 是人类活动 手段的总和,是所有劳动手段和工艺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学的本质论
4、作为一种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
马克思:直接的生产力 间接的生产力 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点:
一般性 决定性 馈赠性
5、作为一种方法的 科学:科学方法
英国的F .Bacon:《新工 具》
M.Born:我荣获1954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与其说是 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包括 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 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括 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 想方法基础的发现。
世界是分為心和物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心是什麼﹖物又 是什麼﹖心是從屬於物 的嗎﹖還是它具有獨立的能力呢 ﹖宇宙有沒有任何的統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著 某一個目標演進的呢﹖究竟有沒有自然律呢﹖還是我們信 仰自然律僅僅是出於我們愛好 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 天文學家所看到的那種樣子﹐是由不純粹的碳和水化合成 的一 塊微小的東西﹐無能地在一個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 星上爬行著呢﹖還是他是哈姆雷特所 看到的那種樣子呢 ﹖也許他同時是兩者嗎﹖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 而另一種是 卑賤的呢﹖還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屬虛幻無 謂呢﹖假如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它所 包含的內容 又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能夠實現它呢﹖善﹐為了能夠值得 受人尊重﹐就必須 是永恆的嗎﹖
内在形式:学派 外在形式:学会、研究机构 特征:1。松散
2。共同体内,研究已成为制度化的活动,有目 标、科学规范、行为准则、精神气质。
科学共同体的精神
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偏见性、有条理的怀 疑精神
Kuhn 《科学革命的结构》
J·D·Bernal 《历史上的科学》
“作为集体的有组织的机体的科学建制是一种新 兴的建制。”
哲学和科学的大部份即是由这种好奇心所 驱动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愿意问这类问 题,并且他们偶尔得到一些使其惊奇的答 案。我们这些离开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人 类,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 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PPT±)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
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
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
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
而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其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中,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1.科学世界观科学家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它们与自然世界的性质和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关。
02自然辩证法-科学的本质-工硕
证伪容易证实难
1.25分钟内老虎几乎未动 2.老虎头顶的树叶比例严重失调 3.公布的老虎照片“处理过” 4.老虎胸前的毛太鲜艳 5.拍摄者不可能离老虎那么近 6.照片中老虎是“纸老虎”或“布老虎”
– B 相对主义学派
• 操作主义者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意义标准 :每 一个词语、每一个科学问题和每一个科学命题 对应于一组,凡可操作的 ,包括仪器的和智力 的操作 ,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是无 意义的、非科学的。 • 逻辑实用主义者奎因将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化 , 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 和工具 ,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 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 ;科学理论只有有用无 用之分 ,没有真假好坏之别。
– 科学与宗教的区别
• 方法上:宗教坚持神学教条原则,科学坚持批判性思维 • 对象上:宗教述诸无限的超自然,科学研究有限的自然
《自然辩证法》--中国矿业大学
任何宗教,其目的都不是发展科学,不论是原始宗 教还是人为宗教。原始宗教面对的主要是自然界, 它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它所 用的方法,是“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马克思 语),或者说,是借助神灵去征服自然力。巫术、 祈祷,是它的一般手段。它不去促进科学的发展, 也不会去促进科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中国矿业大学
• B 科学与艺术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 艺术述诸于情感,而科学述诸于理性实在 – 艺术热衷于个性刻划,科学驱于共性的表达。 – 艺术是永恒的,科学是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中国矿业大学
• 科学与艺术的联系
• 艺术中的科学技术:观念的、知识的和技术 的科学大量进入艺术之中,成为艺术的对象 或艺术创造的工具。 • 科学中的艺术: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虽然在内容上与艺术区别甚大,但是在创造 性这一点上与艺术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创造 性的劳动。
自然辩证法内容概括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问题,特别是科技的生产力功能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科技发展史,探索科技发展及其重大哲学问题。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是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各大科技成果须从哲学高度加以审视,以及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价等。
(3)狭义自然辩证法:以最新科技成果为基础,探索自然界本质及其演化规律及自然观问题。
(4)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科技本质及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含: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三部分。
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观点及代表人物。
(一般为选择)(1)逻辑实证主义石里克,卡尔纳普认为科学是可以证实的(2)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玻普认为逻辑上可证明为错,但实际上没有证明为错的是科学(3)历史主义库恩科学知识的增长是范式的(4)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精致证伪主义)拉卡托斯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但不先将其打倒(5)反对方法(怎么都行)费耶阿本德不限定任何逻辑,只要有利于科技发展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一书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论文及札记等划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主要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19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展观,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辨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两者间的关系。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本章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强调科学技术研究是实践活动,方法论也应该按照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从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讨论辩证思维与实践特性,让研究生变表征的科学观为实践的科学观,变表征的方法论为实践的方法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教学要点是讲清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
1、本节有四对辩证范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
要分析为什么单独的一个概念会走向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把这些对两两范畴结合起来?为什么结合才是辩证思维?教学难点也在这里。
2、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教学要点是要讲清创新思维的特性,如何把握创新思维的特性,形成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情境,从而触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1、本节讨论了四个创新思维与方法的特性:收敛与发散;逻辑与非逻辑;直觉与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
2、教学重点是在讲解清楚每一个特性的基础上,讲清如何在这些两极特性间保持张力的创新思维特征。
教学难点也是如此。
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教学要点:帮助研究生意识到数学和系统思维是当代科学方法的重要方面。
把握数学方法和系统思维的特征、运用的情境和条件。
培养科学抽象、建模、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有系统化特征的思维习惯。
1、数学方法的教学重点:讨论每一种数学方法对于科学抽象、建立模型认识世界的意义和作用,简化研究对象、条件和情境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如何处理数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数学可以使人精确,但过分数学化也使人远离自然,过分狭窄。
2、系统方法的教学重点:在讲述四类系统方法各自的用途以及优势的基础上,讲清系统方法的整体处理问题的视野。
3、复杂性思维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处理问题时不要过分简化与还原,建立多学科融贯的信念和思维。
复杂性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5_科学的本质与特征_880804090
机器人,第二主体
客体要素
是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不以主体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即自然界,是人的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主体的认识要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中介系统
工具系统:
物质化的工具、仪器(身体的延伸)
精神性中介
已有的理论规则 科学方法
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符号的运用等。
与境(context)
抽象地看,有了科学认识主体、客体和对象,就可以展开 科学认识活动。实际上,科学认识过程仍然受到许多非逻 辑的、文化的、社会的环境的影响,以及科学认识主体本 身的背景制约。我们把所有这种背景性和环境性的影响称 为与境影响。与境是科学认识活动作为系统的环境。更大 场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组织影响通过比较直接的科学认 知与境作用于科学认识系统。科学认识活动就是在这种与 境中通过科学认识主体、客体和中介之间展开的一种认识 上的矛盾运动。
统计规律
基本的逻辑格式为:
(x)[Px→]=r 对于所有的x,如果x具有性质P,则x具有性质Q的概率,记作Pr(Qx)为r 成熟的苹果通过是红的
逻辑推论:
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 的规律和预见.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 式等。
3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划界问题(Demarcation Problem): 指科学理论与 其他理论有何不同,其优越性在哪里。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研究在西方科学哲学那里大 体经历了4个阶段:
逻辑实证论的绝对标准(包括证标准
一个陈述如果与人们感性经验有关联的才是有意 义的,可以称得上科学的东西,而与人们的经验 毫不相干的陈述,超经验的陈述如“本原”、 “神”之类的概念是无意义的,是非科学的、形 而上学的。 一个陈述句有意义要求两点:
自然辩证法教程
自然辩证法教程(fa 3)一、自然辩证法概述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关系。
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自然界是指宇宙中一切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总体。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宇宙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宇宙中的客观存在。
三、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作用科学技术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其本质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利用,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发展也对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五、科学技术的历史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观观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入探索和知识的积累,科学理论逐渐形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近现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六、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古代的自然观主要基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强调自然界的神圣性和神秘性;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的兴起,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形成了以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自然观;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七、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手段。
自然辩证法科学的本质
(二)科学划界: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1.几个基本概念 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非科学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不属于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 或学说. 按波普尔(K.Popper)的说法,非科学通常有三类:
A.非自然科学:如数学,逻辑学,哲学,方法论,形而上学, 神话,文学,艺术;
B.假科学:如,心灵学; C.反科学:如,宗教,占星术,迷信.
科学意味着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维静态 的学说。 知识本身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产物。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 文化处于互动关系的社会建制(Social constitute ) 。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美国的科学哲
学家和科学史家R·默顿。
(4)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5)科学是一种文化
一 科学的本质
(一)什么是科学 (二)科学划界:科学与非科学 (三)科学精神
(一)什么是科学
1.科学的由来 *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 *英文:science *德文:wissenschaft *法文:scientia
* [日] 西周或福泽瑜吉1874)
康有为(1893)
2.科学的定义
现代迷信
现代迷信的表现形式很多,其共同特征是:
–1.否定自然规律,否认科学价值; –2.反对科学理论,制造科学恐惧; –3.歪曲科学事实,制造歪理邪说; –4.宣扬神秘主义,鼓吹宿命论调.
病态科学
“N”射线闹剧 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布隆洛特(Rene Blondlot 1849-1930)宣布发现“N”射线.
3、如何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1)各级政府的资助 (2)新闻媒体的引导 (3)教育部门的工作 (4)科学家们的责任 (5)广大民众的参与
自然辩证法工程哲学第三章 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科学的本质与特征一、“科学”概念的起源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o,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在我国古代,“科学”的词义相当于“格致之学”。
格物致知表述了探究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概念。
17世纪中叶,当西方科学传人我国时,人们把science 译为“格致”。
“科学”这个词汇在中国古汉语中原意为“科举之学”。
日本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science 时,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科学”一词。
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科学获得它的现代意义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形成时期,科学界普遍用science 表示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也用science来称说自己的研究。
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ist)一词创造出“科学家”(sciencist)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二、科学的划界标准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讨论至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定义科学。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或者说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20 世纪以后,划界问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20世纪20年代形成产生的,在30年代到50年代对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自然科学界有很重要的影响。
逻辑经验主义首先区分了两种命题:分析命题不来源于经验事实,其真假仅以理性逻辑的分析为根据。
比如数学定理和逻辑判断。
分析命题具有逻辑意义。
综合命题是与经验相关的,其真假要依事实为根据。
比如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个定律的真假需要以事实检验为标准,因此是一个综合命题。
自然辩证法ppt(3章)
11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1.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 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 述和判断。 如:遗传的基础是核糖核酸,DNA
逻辑形式: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分为事实Ⅰ和事实Ⅱ。
12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⑵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桥梁
⑶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⑷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6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性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7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9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定律
3)科学定律的作用
⑴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经验定律的提出或 发现来完成,科学定律也是明确科学概念的一 种有效手段;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是科学理论 构成的基础。
⑶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科学理论(scientific theory):经过实验检 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 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 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28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4.科学理论
(浙江大学自然辨证法课件)第1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科学达到了同行公认的程度,哲学、宗 教、气功和所谓社会“科学”等都达不到公认,所以还不是科学。 但现在未被公认的以后可能被公认,那时它就成了科学,即使以 后仍未被公认、未成为科学,也并非无意义(yìyì)
科学恰恰是可能被证伪但尚未被证伪的知识,已被完全证实而不可 能被证伪的反而不是科学,如恒等式 A=A、同语反复 “四足动物 有四只脚”、模棱两可的命题 “有妻不能光棍” 等,还有所谓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真的(zhēn de)存在的话),就是 不能证伪的,因而都不是科学
证伪主义科学观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科学的批判精神。的确 科学不是要维护(证实)已有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批判并推翻已有 的东西以创造新的东西,只有这样科学才能进步
作为物品的技术观强调技术所包含的客观因素(外在于人 的因素),作为技能的技术观强调技术所包含的主观因素 (内在于人的因素),两种观点各执一端
12/1/2021
2021/12/1
7
精品PPT
(二)作为知识的技术(jìshù)观及其 意义
根据美国技术哲学家Carl Mitcham,“从词源学上讲,技术不是 指物品,而是指有关技艺的知识(knowledge of techne)”
第一(dìyī)讲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王建安 浙江大学 科学、技术(jìshù)与社会研究中
心
2120/211/2/1022/1
1
精品PPT
一、科学(kēxué) 的本质
科学(kēxué)就是现在已经被证实的知识体系——逻 辑经验主义的科学(kēxué)观(M.Schlick, H.Reichenbach, R.Carnap)
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 第3章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基本理论
– 引力收缩阶段:恒星的幼年期。 – 主序星阶段:从氢到氦的热核反应。 – 红巨星阶段:氢已耗尽,星核收缩,温度升高, 三个氦聚变成一个碳:外壳膨胀,温度下降。 此后,氧、硅、铁逐步形成。 – 脉动阶段:核燃料耗尽,辐射压消失,星体开 始收缩。 – 高密阶段、爆发和超高密阶段:白矮星、超新 星、中子星、黑洞。
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
• 大爆炸宇宙说的经验支持
–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谱线红移 和星系离地球的距离成正比。 – 伽莫夫推算出宇宙质量的组成中,氦占2530%。 – 伽莫夫的同事阿尔芬和海尔曼根据伽莫夫的学 说,在1948年提出了宇宙5°K剩余背景辐射预 言。
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
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
• 太阳系的起源 -- 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 约46亿年前,太阳系还是一团缓慢旋转的由弥漫物质组成 的原始星云。在原始星云的收缩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自 转逐渐加快,于是原始星云变扁。在赤道面上的物质由于 离心力抵御了收缩。最后在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个连续的星 云盘。中心部分因收缩密度变大,最终形成太阳。 – 云盘中的固态颗粒在太阳引力、离心力和惯性的作用下向 赤道面沉降;同时又有布朗运动而碰撞导致的碰撞吸积。 当尘层物质的密度足够大,在局部扰动下会很快向密度大 的地方集聚,于是尘层瓦解为许多粒子团。各粒子团靠自 身的引力吸引而收缩,集聚成星子和行星胚。行星胚进一 步生长就成为行星。
自然辨证法 ——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第3章 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基本理论
• 自然存在观——自然的本质属性和结构特征 • 自然演化观——自然的发展规律 • 自然人化观——自然与人的本质关系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批判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要求科学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批判和 反思的态度,不断审视和修正自 己的观点和方法,以追求科学的 真理。
在技术发明与创新中的应用
技术发明与创新的过程
CHAPTER
科学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 修正。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
实践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需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理论的 发展和进步都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满足实践需求。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系统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 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之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可以深 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并对其 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推断。
04
0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主 义科技方法论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它强调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指导 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技 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
05 结论
CHAPTER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
01
02
03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科学 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有助于深化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 识。
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科技政策制定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为科 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科技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制定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洛斯男青年立像, C550BC,大理石,C214cm 古风时期受埃及造型程式 影响,正面直立,姿态生硬, 表情千篇一律,称“古风的微 笑”
阿波罗像,又名比雷埃夫斯 男子像,550-525BC,青铜
古风时期男子雕像多为墓前
雕刻品,或为死者本人,或为死 者而立。因神人同形同性,故一 般称阿波罗像 多取站立姿势。双目下视, 两臂前伸,似有接物之意。姿态 已从直立僵化中有所突破
相互关联性思维——两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来自
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事实。着力区别必然和偶然。
3.5.2 理论与经验 是否允许超自然解释。概念是否有明确的经验指称 或与经验相联系。
是否具备可检验性即可证伪性。其具体要求是可重
复性、可预测性。
3.5.3 理性与信仰
教条、形上预设或公理是否至高无上。
有无可错性。文本和应用是否停滞保守、长期不变。
信仰是否必须言说。
是否关心竞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和进展;是
否极度重视违背科学常识、定论之处。 信与效的因果关系。
3.5.4 逻辑与数学 是否具备逻辑的系统性 是否关心逻辑和数学的进展。
3.5.5 主体间性
是否局限于个体体验,是否既可意会又可言传。
是否人人平等。
研究过程和手段是否公开。
3.5.6 理论的目的 是否包含价值因素。 是否仅仅出于实用目的,如人生问题。 是否靠未来灾难等维系信仰,恫吓信众。 文献对象主要是同行还是普通民众。
刮汗污的运动员,330BC,205cm,头身比为1∶8
列西普斯,Lysippos,370-310BC
掷铁饼者 米隆 C450BC 大理石 高152cm 希腊艺术进入古典时期。
线条变得柔和,并富于表情
赫格索墓碑浮雕,大理石, 149×95cm,410-400BC 罗丹:“……上面没有什么东 西能令人想到死亡。已故女子尚在 人间,好象还和人们一起生活。她
有用性与真理性之间没有属种关系:
有用性既非真理性的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 真理性既非有用性的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 “有用”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难以成为普遍标 准。
似乎不能回答进一步的疑问,即何以某些理论成功而
另一些失败。
3.2.3 其他真理理论 约定论;融贯论;冗余论;行为论
3.3 科学的本质特征
胜利女神像
C200-190BC
大理石 高240公分 原立于希腊东部萨莫
色雷斯岛海边石崖,海风
吹拂,展翅欲飞,似乎表 现出人类的激情
米罗岛的维纳斯,C150-100BC 大理石,高208公分
女史箴图局部,顾恺之(345-406)
步辇图,阎立本(601-673)
吴道子(680-759)作品
知或未观察到的的事物或现象。
3.2 科学真理问题
3.2.1 符合论——符合事实的命题或理论。
困难
历史上看:真理似乎有“时间下标”。
逻辑上看,举两例:
本质主义困难(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 界限何在)。 检验困难及检验标准与实用主义难以区分。
3.2.2 实用主义——真的信念是那些富有实效的信念。
困难:
第三章 科学的本质
3.1 科学理论的功能
3.1.1 描述——对事实的有秩序的陈述的集合。
结构描述;状态变化描述
3.1.2 解释——寻找未知现象的原因、根据,将其
纳入已知的知识框架中。
因果解释(演绎-规律解释); 归纳-统计解释; 目的论解释(功能解释); 发生学解释
3.1.3 预言——根据已有理论逻辑地推导出未
倚矛的雅典娜,或哀伤的雅典娜。
460-450BC 。墓碑浮雕板, C62cm ,
1888年出土于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 雅典守护神雅典娜头戴战盔,手 持长矛,身披希腊妇女在最隆重场合
穿的凯通束腰长袍,正在哀悼阵亡的
战士 身体比例表现准确,而且还成功 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它预示着 古典盛期雕刻艺术的到来
万壑松风图 巨然,五代
3.6 (唯)科学主义
弱科学主义——科学方法万能论。自然科学方法是唯 一正确的方法,可无条件适用其他一切研究领域。因此应
该用自然科学为标准来衡量和规范其他所有领域。其他领
域或被科学同化,或被排除在知识之外。科学知识是唯一 的知识。
强科学主义——科学万能论。科学能解决人类的一切
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不过显得柔弱一些,好象支持不住,
只好坐着……”
休息的赫剌克勒斯,列西普斯, 320BC,发现于罗马喀拉浴场,此 为后期罗马大理石仿制品
自杀的高卢人,C190BC,柏加 马卫城广场 高卢人首领战败后为免阶下囚 受辱,杀死妻子后自杀。为后世广 场雕塑的范本
拉 奥 孔 群 像 , C150BC , 大 理 石 , 高 240公分 古希腊艺术家认为美 是最高原则,而极度痛苦 引起的面部扭曲是丑的, 因此应予冲淡
荷矛的战士(复制品)
C450-440BC
波利克莱特斯 Polyclitos 活动于前5世纪下半叶 作者曾写《规范》,总结人体美的 “法式”,如头与身长比例应为一比七, 重心集中于一条腿,肩稍左偏,头稍右侧 等等。该作品即被作者用于图解其法式,
并成为古典主义学派的标准人体。与菲狄
亚斯“神的雕刻家”不同,波氏被称为 “人的雕刻家” 典型体现了希腊艺术的理性特征
理性(重逻辑轻信仰)
经验(重证据轻意义) 客观(重事实轻价值) 普适(重共性轻个性) 其中理性与经验是基础。
3.4 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 科学理论与科学活动
3.5 科学划界标准 实证主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证伪主义
多元主义 “多余主义”
3.5.1 推理方式 相似性思维——两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来自它们 是相似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