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原则

合集下载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一、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这一输血方式具有高效、安全、节约血液资源等优点。

1. 一般原则
- 血小板。

因为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止血,在患者有出血倾向或正在出血时,应优先输注血小板,以尽快发挥止血作用。

- 冷沉淀。

冷沉淀中含有凝血因子Ⅷ、纤维连接蛋白等多种凝血相关物质,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后可考虑输注冷沉淀来改善凝血功能。

- 新鲜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可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容量,通常在冷沉淀之后输注。

- 红细胞。

红细胞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最后输注红细胞,因为红细胞保存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其主要功能相对独立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2. 特殊情况
-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严重贫血(需要红细胞纠正缺氧)和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等纠正凝血),可能需要根据患者当时的主要
临床表现来调整顺序。

例如,如果患者出血严重且难以控制,即使存在贫血,也可能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凝血相关成分,以尽快止血,防止进一步失血加重贫血。

- 在紧急大量输血时,可能会同时输注多种成分。

但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先输入能快速改善患者紧急状况(如止血相关成分)的制品,再输入其他成分。

同时,要注意血液制品之间的兼容性和输血速度的合理控制,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输血是指将备有相关血液成分的血制品通过静脉注射输送到患者体内,以补充失去的血液并改善患者的血液状态。

输血是临床应用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是一项有风险的操作,因此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来确保安全有效。

首先,血液供应应具备安全性和适宜性。

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供血者必须通过严格筛查以确保无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如艾滋病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此外,供血者的血液应适合受血者的血型和Rh血型,以免发生输血后溶血反应。

其次,输血应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决定输血的类型、量和速度。

血液成分的输血选择应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如红细胞悬浊液适用于贫血患者、新鲜血浆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等。

同时,输血量和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心脏功能等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

再次,输血应经常监测。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以及监测输血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

定期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此外,遵循无菌操作是输血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输血前、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进行血制品的储存、准备、输送和注射时,必须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以防止交叉感染。

这包括消毒操作、使用一次性器材、流动单向性的操作等。

最后,血液成分的保存和运输应符合规范。

血液成分应保存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以避免血液成分的质量降低。

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使用冰袋或运输箱等,以确保血液成分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输血的基本原则是确保血液供应的安全性和适宜性,个体化输血的选择和监测,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及符合规范的保存和运输。

这些原则的遵循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输血的安全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同时,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操作时,也应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以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

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

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如下:一、指征1. 急性失血:如果患者因急性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情况,此时需要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一般来说,急性失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可以考虑输血。

2. 慢性贫血:对于慢性贫血患者,如果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者血细胞比容小于0.2时,可以考虑输血。

3. 大量失血:如果患者因各种原因大量失血,如外伤、手术等,导致血容量严重不足,此时需要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4. 低白蛋白血症:如果患者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进而引发水肿、休克等症状,此时需要通过输注白蛋白来纠正低白蛋白血症,以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

二、原则1. 合理输血: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浆等。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等因素,计算输血量,避免输血过量或不足。

2. 安全输血:应确保所输血液的质量,严格进行血液的筛查和检验,避免输注含有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血液。

同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感染。

3. 同型输血: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同型血液进行输注,以降低因异型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

但在紧急情况下,如大量失血、严重贫血等,如果无法获得同型血液,可以考虑输注异型血液。

此时,应充分评估风险和利弊,并尽可能选择抗原抗体反应较小的血液制品。

4. 个体化输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

例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量选择红细胞悬液等对心血管系统负担较小的血液制品;对于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应选择富含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

5. 谨慎使用血液制品:血液制品虽然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理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在输血时应谨慎使用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滥用血液制品。

总之,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是确保患者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保障。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循输血原则,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主要用来治疗缺血性疾病、代替损失的血液量、补充缺少的血液成分或抵抗病毒感染等。

输血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血液,使患者血液在功能和结构上恢复正常,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输血有一定的风险,并存在许多原则和准则,以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输血须遵守医疗法律法规,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输血过程必须遵从血液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流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此外,输血前必须确定捐血者的血型,防止输血相关的反应和并发症。

最后,输血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定,以保证捐血者和接受血液者的安全。

第一,输血前应进行血型鉴定,确认捐血者和接受者的血型,以防止出现过敏反应和溶血现象。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血清病毒学测试,以确保捐血者的血液安全。

第二,捐血者应当满足规定的健康条件,并进行系统体检,包括血压、体重、心电图、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沉等。

为保证安全,捐血者必须做出完整的自我申报,报告过去一年内有无可能会传播性病毒或疾病的行为或症状。

第三,捐血者必须签署一份同意书,以确认他们知道捐血的风险及其相关的后果。

第四,输血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捐血者感到不适,或出现轻微反应,这时要及时作出反应,避免出现危险情况。

第五,输血完成后,应对捐血者进行观察,及时识别出可能的并发症,以确保捐血者的安全。

总之,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输血前必须充分考虑并遵守上述原则,以确保输血过程是安全有效的。

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输血活动,要求具备严格的规范,以确保捐血者及接受者的安全。

输血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涉及到生命安全,必须遵循上述基本原则,以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血液系统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监管机制,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每个捐血者和被输血者也应当清楚输血过程中的风险及其管理措施,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意外损害的发生。

临床用血原则

临床用血原则

临床用血原则
临床用血原则是指在临床医学中,针对患者需要输血时的医学原则和指导方针。

这些原则包括:1.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输血产品和用量;2.注重输血安全,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保证输血品质安全;3.重视输血反应,及时监测和处理输血反应,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4.注重血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障血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分配。

临床用血原则是血液临床应用的基本准则,对于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输血原则

输血原则
Your site here
LOGO
失全血应补全血 急性血丢失的是全血,应当补充全血。失掉的 血液的确是全血,但补充的全血并不全,急性 失血性休克者应尽快输液扩容而不是输血。研 究表明,手术中输生理盐水比单纯输血效果好。
Your site here
红细胞输注指南:Hb< 70g/L时应考虑输用浓缩
血。
Your site here
LOGO
急性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20%-30%往往需要输血, 部分病人需要大量输血. 而急性失血少于血容 量的20% (相当于失血800-1000mL) 经晶体液扩 容后, 如果循环稳定, HCT%≥0.30%,不必输血. 亦有学者认为, 对于严重创伤大量失血, 特别 是合并严重感染的病人,由于代谢率和氧耗量增 加, 在有心输出量及氧代谢监测的条件下, 将 HCT%提高到0.35%甚至以上, 可降低死亡率,此 时, 400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可使动脉血氧含量 提高8%-10%, 但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致使心输出 量略有降低, 动脉血氧运输量仅增加5%-8%。
溶血性输血反应、同种免疫反应、免疫抑制、输
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风险。因此, 节约有限的 血液资源, 具有预防性。
Your site here
LOGO
二、能输成份血的不输全血
Your site here
LOGO
输全血的缺点
① 由于血浆存在,故不良反应较多。 ① 患者有白细胞或血小板凝集时,可以引起非溶 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③ 全血内的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可以致敏 患者,产生相应的抗体。 ④ 由于血浆存在,全血的容量较大,对某些患者 可以引起循环超负荷而发生心力衰竭。
Your site here
LOGO

临床输血基本原则

临床输血基本原则

临床输血基本原则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经过特定途径输给患者,以补充或替代机体缺乏的血液成分,达到治疗或矫正机体功能的目的。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确保输血的安全可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的并发症。

一、合理血液学指征: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明确血液学指征。

血液学指征通常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来判断。

常见的血液学指征包括失血、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

在明确指征的基础上,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史、血红蛋白下降速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二、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在进行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

血型鉴定主要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两方面。

在进行输血时,应根据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匹配选择相应的血液制品。

交叉试验是用患者的血清和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混合反应,以判断是否存在血型不合,以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三、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临床输血时,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

常见的血液成分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浓缩物、血浆等。

全血适用于急性失血量大或伴有严重贫血的患者;红细胞悬浮液适用于贫血患者;血小板浓缩物适用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血浆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四、遵循临床指南和血液制品使用指南:临床输血应遵循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血液制品使用指南。

这些指南详细规定了输血的适应证、适宜血液成分的选择、输血的速度和剂量等具体要求。

遵循指南可以减少输血不当和错误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五、注意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在进行输血前,必须对供血者进行全面的传染性疾病筛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艾滋病、梅毒、丙肝等。

另外,还应注意防止输血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严格控制输血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六、监测输血反应和并发症:进行输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简述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简述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简述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1. 引言
临床输血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治疗技术,已经在很多严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血液的来源和质量不同,输血的过程还存在一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2. 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过程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临床诊治指标原则
在实施输血治疗之前,需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状态的具体情况,对输血的指征和治疗方案进行严格的确定和评估。

2.2. 血型学指标原则
输血时必须注意病人和供血者的血型,避免由于血型不匹配而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

2.3. 供血质量控制原则
保证供血来源的良好质量,包括严格的疾病筛查、定期的捐献者检查和输血品的质量认证。

2.4. 输血剂量控制原则
输血剂量的设置需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需要进行调整和控制,以避免输血过量或不足导致的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2.5. 输血反应监测原则
在输血后需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血常规和输血反应进行严格的
监测和评估,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的发生。

3. 结论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在严格控制预防输血反应的前
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和规范。

这一点为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
自身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原则

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原则

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原则
(一)紧急用血原则
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临床医生在等待做完交叉配血试验的时间内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和向病人家属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的紧急情况下,可发放未经行交叉试验或完成部分交叉试验的血液,随后,须立即完成血交叉试验。

紧急发血必需遵循下列原则:
1、给予未知血型病人O型红细胞,如未知病人的RH血型时,则
首选D阴性红细胞,特别是对有妊娠经历的女性。

2、如有时间完成病人的ABO血型监测,可给ABO血型相合的
血制品。

3、用显著的方式在血袋标签上标明交叉试验在发血时未完成。

4、尽快完成交叉配血试验,如在试验的任何一步发现不相合,应
迅速通知主管医生或输血科医生。

5、如病人由于医疗问题死亡,但不涉及输血,则没有必要完成血
交叉试验,但应由主管输血的医生来决定。

如有原因标明输血加
重了原始病情或促进死亡,则应完成所有的试验。

(二)大量输血原则
是指在24小时内输血量达到超过病人的一个血容量。

1、经输血科医生同意,血交叉试验科适当简化
2、必须按照紧急用血原则,尽早给予病人输血治疗。

输血的五大基本原则

输血的五大基本原则

输血的五大基本原则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然而,输血并非毫无风险,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原则和规定,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输血的五大基本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治疗方法。

1. 按需输血输血应基于患者的具体需求进行,而不是盲目大量输血。

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量的大小。

过度输血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和血液稀释等。

2. 液态血液制品的优先使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液态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悬液)已经广泛应用于输血。

相比于全血,液态血液制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对单一成分的需求,减少输血过程中其他成分的负担。

液态血液制品还可以更好地储存和运输,提高血液的有效利用率。

3. 严格的血型配对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血型和交叉配对,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患者的血型必须与输血血液的血型相匹配,避免因血型不匹配而引发的输血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输血不良事件。

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和配对过程的严密性是输血安全的关键。

4. 非血筛不用血液供应者必须接受严格的血液筛查,以排除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等。

只有通过筛查并证明没有携带感染性疾病的人才可以成为合格的血液供应者。

这一措施确保输血过程中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最小化。

5. 定期监测在输血后,医院必须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项目包括血液成分参数(如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感染标志物和输血反应指标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总结回顾: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但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原则和规定,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这五大基本原则包括:按需输血、优先使用液态血液制品、严格的血型配对、非血筛不用和定期监测。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和规定的前提下,输血才能发挥最大的疗效,为患者提供帮助。

输血的指征及原则

输血的指征及原则

输血的指征及原则
输血的指征有急性失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70g/L,慢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者血红蛋白值未达输血值但患者有严重的贫血症状,抢救时。

输血的原则是尽量选择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输血是快速纠正贫血,改善患者贫血症状及抢救的重要治疗措施。

对于有输血指征的贫血患者,可予以同型红细胞悬液输注,同时完善贫血六项、胃镜、肠镜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贫血病因,针对病因治疗纠正贫血。

如果是择期手术的患者,可以术前储存自体红细胞或术中回收自体血液回输给患者。

自体输血的最大优点是不会出现输血反应,无输血风险。

对于既往有输血过敏史的患者,需要予以去白红细胞悬液输注,对于发生过输血相关性溶血的患者需要输注洗涤红细胞。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损伤。

正确的输血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有效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理解和应用输血技术,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合理的输血指征合理的输血指征是临床输血的基础。

输血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来决定,而不是盲目地进行。

常见的输血指征包括贫血、失血、血液凝块功能障碍等。

在确定输血指征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判断,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二、正确的血型鉴定和配血血型鉴定和配血是输血前必须进行的重要步骤。

在进行输血前,应对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的血型匹配。

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血型和免疫情况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品,避免出现输血反应和免疫相关问题。

三、严格的血液安全控制血液安全是输血过程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在输血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血液安全控制的各项规定和操作步骤。

包括严格的无菌操作、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输血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等。

同时,应定期检查血液制品的有效期和质量,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个体化的输血管理个体化的输血管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的输血管理。

在输血前,应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和输血反应的风险,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

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和效果,及时调整输血方案,确保输血的疗效和安全。

五、合理的输血速度和剂量输血的速度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指征来确定。

输血速度过快可能引起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而输血速度过慢可能延长输血时间和治疗效果。

输血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失血量和代谢需求来确定,避免过度输血或不足输血。

六、严密的观察和记录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问题。

同时,应详细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的时间、剂量、速度和反应等,以便及时追踪和评估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

结论:临床输血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紧急输血指征及原则

紧急输血指征及原则

紧急输血指征及原则
紧急输血是在患者急需血液时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通常用于急性失血、贫血或其他严重情况。

紧急输血的指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1. 大量失血,如创伤、手术或产生大量内出血导致的失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状态,此时需要紧急输血来迅速补充血容量和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

2. 重度贫血,某些情况下,患者因为慢性疾病、溶血性贫血或其他原因导致重度贫血,出现严重贫血症状,需要紧急输血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

紧急输血的原则包括:
1. 快速响应,一旦确定患者需要紧急输血,医护人员应该立即启动输血程序,迅速准备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和输血设备。

2. 血型鉴定,在进行紧急输血前,要尽快进行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鉴定,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红细胞悬浮液、新鲜冷冻血浆或血小板等血液制品进行输注。

4. 监测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5. 补充凝血因子,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考虑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来帮助止血。

总的来说,紧急输血的指征主要是针对急性失血和重度贫血的患者,而原则上主要包括快速响应、血型鉴定、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监测输血反应和补充凝血因子等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需求来制定具体的输血方案,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输血的原则

输血的原则

输血的原则输血的原则是指在临床上进行输血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输血是一项涉及到病人生命安全的医疗技术,正确的输血原则能够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输血的原则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

输血作为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病人手术、创伤、贫血等情况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病人之间的血液接触,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地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原则,供读者参考。

首先,输血的原则之一是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在进行输血前,应先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患者的输血适应症和输血反应风险。

同时,应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合格,遵循严格的血液采集、保存和处理流程,以防止输血所带来的各类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成分也是输血的原则之一。

常见的输血成分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液等。

在选择输血成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病情和相关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输血的效果。

另外,输血的原则还包括遵循输血指征。

输血指征是指在一系列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输血适应症,确定输血的必要性和紧急程度。

临床上常见的输血指征包括贫血、出血、失血性休克等。

在确定输血指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全身代偿能力,以科学合理地确定输血的时间、数量和速度。

此外,输血的原则还包括正确评估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

输血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为了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应在输血前进行全面的预防性评估,例如对患者的输血史、过敏史和既往输血反应等进行详细了解,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最后,进行输血时,需要遵循适当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原则。

输血速度一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指征进行调整,过快的输血速度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而过慢的输血速度则可能会延误治疗的效果。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医学中,输血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措施,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

然而,输血并非简单的将血液直接注入患者体内,而是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基本原则,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以便医务人员在实践中能够正确地进行输血操作。

一、确保输血的适应症和必要性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输血的必要性。

输血应仅用于治疗严重贫血、失血及其他血液疾病等情况,而不是用于纠正轻度的贫血或满足个人意愿。

确保输血的适应症和必要性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首要原则。

二、正确选择输血成分和血型配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需要输注不同的输血成分,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并确保血型配对准确无误。

输血前要进行配血检测,以避免输错血型引发的不良反应。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血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止细菌感染。

医务人员必须做好手部消毒和穿戴无菌手套,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性。

四、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和输血相关信息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必须与患者核对身份,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与输血记录一致。

同时,还要核对输血袋上的标签信息,确保输血成分的准确性。

五、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和输血速度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不良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此外,输血速度也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输血过快导致的心脏负荷过重或输血过慢引发的输血效果不佳。

六、妥善处理输血后的废物和记录相关信息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需要妥善处理输血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输血袋、输血针头等,以确保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将输血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如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以便后续的治疗和随访。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患者安全和促进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孕妇及预防接种一个月以内者不能作为供血者,供血 者一次供血量为200~400ml,间隔3-4个月。 2.手术中血液回收
一般情况下开放性创伤超过4小时或怀疑有内脏 穿孔造成污染以及肿瘤患者的血不应回收。
.
血液的杀菌与保存
1.杀灭病菌方法:化学试剂法、紫外线加光敏剂法、 单纯紫外线照射、免疫中和法、过滤法、洗涤法等 方法防止血液的污染。
.
输血途径
输血有静脉输血和动脉输血两条途径。 1.动脉输血有发生肢体缺血和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危险,仅在特 殊情况下采用。可直接恢复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供血,兴奋血 管分叉部受体,升压效果明显。但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快 速输血,可以收到同样效果。目前已很少采用。 2.最简便易行和常规输血途径,通常用来输液的浅表静脉均可用 作输血。病情紧急而静脉穿刺困难或施行大手术时,可通过静脉 切开,将导管插入中心静脉,进行快速输血。输血方法一般采用 间接重力滴输法。无专门的输血器材时,可用50ml注射器,套上 粗针头,从供者抽出所需血量,直接输给病人。
.
输全血的缺点
人的血型十分复
因为全血中的血 由于全血中细胞 杂,同种异体辅 浆可扩充血容量, 碎片多,全血的 血,尤其是输全 所以血容量正常 血浆内乳酸、钠、 血,将有大量的 的患者输血量过 钾、氨等成分含 抗原进入受血者 大或速度过快可 量高,故全血输 体内产生相应抗 发生急性肺水肿。 入越多,患者的 体,导致输血不
输 血 原 则
虞加丽 药学11—1
.
输血的概念
输血作为一种替代性治疗,可以补充血 容量和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改善循环、 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凝 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
输血的适应症
适应证 1.大量失血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3.严重创伤和大面积烧伤 4.重症感染 5.凝血异常 6.手术: ⑴急诊手术; ⑵选择性手术
.
输血量
1.根据年龄,婴儿宜15到20ml/kg,成人一般一次输血200到 300ml; 2.根据病情,单纯输血宜为10到15ml/kg,慢性贫血宜为7到 10ml/kg,病情严重、体弱、高热、或心肺病患者,宜少输血 ,一次一般50到150ml; 3.根据血红蛋白测定输血,Hb<30g/L的,7ml/kg,Hb30到 60g/L的,10ml/kg,Hb60到90g/L的,10到15ml/kg。 4.同时,对于供血者,一次供血也不可超过400ml。根据人 的生理功能的正常恢复速度,一次献血后需间隔4个月才能 再次供血。
.
输血的原则
血液安全 血型相合 输血方式恰当 输血速度和输血量适宜
.
血液安全
• 血源的检查与筛选 • 血液的杀菌与保存 • 输血前的检验与采用
.
血型相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输同型血的原因 • 判断血型的方法 • 相应输血的对策
.
输血方法
• 合理输血方法 • 输血成分选择
.
输血量和输血速度
•输血量和速度限定的原因 •输血量和输血速度要求
.
输血速度
1.输 血速 度应视 病 人病情 而 定 。 一 般 成人为 200ml/h 或 1 到 3ml/kg·h;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儿童患者速度应较慢,不宜超 过1ml/kg·h,以避免循环系统负荷过重;急性失血患者输注速 度应加快。 2.一般来讲,开始速度应较慢,约5ml/min,以观察有无输血反 应及循环系统耐受情况。10到15分钟后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 一般200ml全血可在30~40分钟滴完。
1.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 特异抗体 。
2.只含有凝集元A的定义为A型血,只含有B凝集元的定义为B型血 ,两种凝集元都有的定义为AB型血,两种凝集元都不含有的即为O 型血。
3.凡是红细胞上有Rh血型抗原的称为Rh阳性,没有这种抗原的则 称为Rh阴性。凡Rh抗原阴性者输入Rh阳性者的血液2-3周后可产生 抗体,若再输入Rh阳性血则可出现溶血。血型抗体中可分为天然抗 体和免疫抗体两大类。
.
输同型血的原因
输入不同血型
红细胞凝集
血红蛋白从肾脏排 出,堵塞肾小管
红细胞溶血, 放出血红蛋白
堵塞小血管 血液循环障碍
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 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
血型的确定
一、血型
血型是指红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各种血液成 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某些血浆蛋白在个体之间均具有 抗原成分的差异,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控制。 二、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2.保存:加入抗凝剂、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温 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等。由于各种血细胞的特点 不同,保存的方法也不同,保存期也有所不同。
.
输血前的检查
在输血前,应该保证: 1.血液在有效期内。 2.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 块、无变质。 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 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
血源检查与筛选
目的:防止供血者与受血者发生病毒(如乙型 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和细菌、寄生 虫(如疟疾原虫)等的传染。 检查项目: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 压积、丙氨酸氨基移换酶、乙肝表面抗原、丙肝 抗体、HIV、梅毒。
.
血源采集要求
1.供血者的条件 年龄18-50岁,身体健康,无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
ABO血型的特点
.
血型的鉴定实验
.
输血对策
途径:交叉配血试验
直接(主侧)试验:是指把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 相混合;
间接(次侧)试验:是把供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相 混合。
必须同时进行,都没有凝集或溶血现象,才能输血
对策:
1.原则上,同型血可输。但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 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2.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和生育年龄的妇女,还需要使供血
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Rh的抗体

.
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对策:主(-),次(-):同型,可输 主(-),次(+):异型,少输、慢输 主(+),次(-):异型,不可输(+. 表示凝集,-表示未凝集)
输血限速限量的原因
1.输血输液速度过快或输入量过多,超过了病情的需要量或机 体的耐受量,将会造成循环负荷过重,从而导致急性肺水肿与 心衰。最常见于加压输液。 2.输血输液速度过快或输入量过多会导致导管内存留残余气泡 ,或输入时液体走空,也可造成空气进入循环系统,致气体栓 塞。其危害后果取决于栓塞的部位,其中脑栓塞和肺栓塞对人 的生命威胁最大,因而危害后果也最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