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气象数据分级与分类

合集下载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 /satellite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satellite
(3)技术支持更完善。除共享服务办公室提供常规数据共享服务外,用户可以通过电话 咨询(010-68407499) 、向数据集制作人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得到最快、最直接的技术支 持服务。目前“国际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引进和共享”课题针对所引进部分数据集正在开展的 东亚地区区域性对比验证研究, 将进一步加深对数据质量、 遥感反演算法东亚地区可信度、 参数真实精度等方面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为用户提供质量较高的技术 服务。 2005年10月、2007年3月的用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用户对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 务网提供的存储检索方式、共享索取方式基本满意,认为数据文件内容和数据说明的介绍 比较详细。2006年11月-2009年7月,以在线和离线方式为用户提供的卫星数据共享服务 已达9.71TB。 随着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以及配套的宣传和服务 的改进,卫星遥感数据资源的共享服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从而使气象及其相关领域科研 工作者、遥感产品开发和业务应用等人员,受益于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卫星遥感数 据和服务。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邓莉、王旻燕、臧海佳、张洪政
三、/SATELLITE 在线共享的全部卫星数据集 .................. 47 四、数据格式说明和产品解读....................................................................................... 52 五、共享服务系统主要功能和说明 ............................................................................... 53 六、数据获取说明 ........................................................................................................ 54 附件、 附件、气象数据集说明文档样例 ................................................................................... 57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发展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气象数据对于各个领域的决策和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农业生产到航空航天,从能源供应到城市规划,准确和及时的气象信息都能为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气象数据的需求,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开放的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一、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性气象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前了解天气变化,从而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还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例如,农业部门可以根据气象数据预测灾害性天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农作物;交通运输部门可以根据气象条件优化路线规划,保障出行安全;能源企业可以依据气象信息调整能源供应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然而,在过去,气象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和部门中,获取和使用存在诸多困难。

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气象数据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因此,构建一个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将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1、数据收集与整合要构建气象数据共享平台,首先需要广泛收集各类气象数据。

这包括气象观测站的实时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数值预报模型数据等。

同时,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建立与各个数据源的稳定连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传输。

对于不同格式和类型的数据,需要采用相应的数据转换和清洗技术,去除重复和错误的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2、技术架构选择合适的技术架构是构建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关键。

一般来说,平台应采用云计算技术,以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同时,还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

在架构设计上,应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处理层、数据服务层和应用层等。

各层之间应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交互,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山西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山西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定等。
各类 山西气象科 学数据 , 为科学研究、 社会 发展 、 民经济建设等提供基 国
方可注册 。以民用 建筑设计院为例 , 需要 注册的专业包括建筑师 、 结构
师、 给排水工程师 、 暖通工 程师 、 电气工程 师、 岩土工程师 、 监理 工程师 、
3 学术 交流
技 术人 员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工作 中个人钻
和掌握本行业 的学术动态 ,将新的理念及时推广运用到实际工作 中, 优 化资源分配 , 提高生产效率 。
4 结语
综上所述 , 技术人才 的开发和 培训 , 是设计 院生存 发展 的重要 因素 ,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 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才培训的 目的所在。 人 才能开发、 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 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 人才的开
料的共享备受科技 部的关注 , 目初期是有 6个试 点省份参与 , 2 0 项 到 05 年新增 1 个省加入项 目 5 建设 , 中包括 山西省 。根据项 目的要求 , 其 山西 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 台的建设 内容包括 : 按照项 目组提 出的数据
1 设计 参 考的标 准和规 范及 术语
S IT C F R A I N D V L P E T&E O O Y C- E H I O M TO E E O M N N CNM
文章编号:0 5 6 3 (0 7 2 - 2 0 0 10 - 0 3 2 0 )6 0 1- 2
20 年 07
第 1卷 7
第 2 期 6
收稿 日期 :0 7 7 1 20- —2 0
223 行 业相 关 法规 培 训 ..
发和培训 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 , 它与企业 的相关 管理共 同

气象监测网络建设与数据共享

气象监测网络建设与数据共享

气象监测网络建设与数据共享气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准确的气象预报、及时的灾害预警以及科学的气候研究都离不开高效的气象监测网络和畅通的数据共享机制。

气象监测网络是获取气象数据的基础。

它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各种气象观测设备组成,包括气象站、雷达、卫星等。

这些设备如同我们观察天气的“眼睛”,通过收集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等众多气象要素的数据,为气象研究和预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气象监测网络建设中,观测站点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

城市、乡村、山区、海洋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气象条件的反应各不相同。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观测站点,以确保获取全面、准确的气象数据。

例如,在容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山区,需要加密气象站的布局,以便更及时地监测到暴雨、泥石流等灾害的前兆;而在广阔的海洋上,浮标式气象观测站和卫星遥感技术则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海上航行、渔业生产等提供关键的气象信息。

观测设备的性能和精度也是影响气象监测效果的关键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观测设备日益先进,从传统的人工观测仪器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观测设备,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高精度的传感器、先进的通信技术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我们能够获取更加精细、可靠的气象数据。

除了硬件设施的建设,气象监测网络的软件支持同样不可或缺。

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的软件系统需要具备高效、稳定、安全的性能。

数据采集系统要能够实时、准确地收集来自各个观测站点的数据;数据传输系统要保证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避免数据丢失或延迟;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则要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筛选、整合和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仅有完善的气象监测网络还不够,数据共享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环节。

数据共享能够打破信息孤岛,让不同的部门、机构和研究人员都能够获取到所需的气象数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数据共享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

省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

省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结构 .
省 级气 象 科学 数据 共 享 系 统 的总 体建 设 目标 是能够 实 现气 象 科 学 数据 在 It re 范 围 的 高效 发 布 , 为用 户 n en t 提 供及 时 、稳 定 、安全 、可 靠 的气 象 基础 数 据 服 务 ,同 时系统 支持 分类 查询 、 多维检 索等 高质 量 的应 用 。 系 统 的主 要建 设 内容 :依 托气 象 局成 熟 的业 务技 术 体 系 , 以现 有 气象 数据 资 源 为基 础 ,通过 整 合集 成 、数 据 整理 和 加 工建 立 省 级气 象 科 学数 据 集 ,建 立 共享 数据 库系 统 ,通 过 网站平 台提 供相 关 气象 资料 。 系 统 物 理 构成 主 要有 3 分 :高 性 能 服 务 器 、数 据 部 存 储设 备 和 高速 存 域 网 ( ) 台服 务器 和 磁 盘 阵列 构 图1 。2
随着气象事业迅猛发展和气象研 究领域不断拓展,
新 的观 测 手段 和 数据 格 式 不断 增 加 ,数 据 量呈 几 何 级数 增 长 。但 是 数据 管 理方 式 相对 滞 后 , 导致 科学 研 究和 业 务 发展 所 需 的气 象 基础 数据 难 于 获取 ,阻 碍 了气 象业 务 发 展和 科 技 创新 的进 程 。因此 迫 切 需要 一 种方 便 而行 之 有 效 的方 法来 实 现 气象 科 学数 据 的共 享 管 理 ,为 气 象业 务 、科 研发 展 以及 相关 的 科学 研 究提 供 统 一 的气 象 数据
l 引言
成 双 机 系 统 ,用 以数 据 库 和 数 据 存 储 平 台 ,1 服 务 器 台 作 为W B 布 平 台。 整 个 网 络 系 统 主 干 采 用 光 纤 联接 , E发 由交 换 机 连 入 气 象 部 门局 域 网 , 局 域 网 与 外 网 通 过 1M 宽专 线联 接 ,中 间加 有硬件 防火墙 ( 图1 。 0带 如 )

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年月日中国气象局令第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资料共享,进一步促进气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提供气象资料共享,以及用户使用其提供共享的气象资料,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资料,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收集并存档的各种气象观(探)测记录,以及由这些记录加工处理而成的各类气象数据集、各种气候统计值和数值分析资料等。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管理。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提供涉密气象资料共享,以及使用、保管共享的涉密气象资料,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气象部门保守国家秘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

第二章共享气象资料的提供第六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通过网络适时、滚动向社会发布下列基本气象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一)我国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交换的地面气象站的定时(次)观测报告和高空站的定时(次)观测报告;(二)我国参加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的气象站(附件)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日照等要素的当年的月、年统计值。

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免费向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服务、非营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的非商业性活动提供所需的气象资料。

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展的业务和科研项目所需的气象资料,按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时商定的原则和方法处理。

为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的经营性活动提供所需的气象资料,除收取资料复制和交付成本费外,可以补偿性收取资料加工处理费。

第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及其防灾减灾机构,以及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联合国驻华机构提供其开展公务活动所需的气象资料,不收取费用。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气象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农业生产到交通运输,从能源开发到城市规划,准确、及时、全面的气象数据对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降低风险、保障公共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建设一个高效、可靠、便捷的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时代的迫切需求。

一、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气象数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不同类型的气象数据,如气温、降水、风速、风向、气压等,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才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气象数据的来源也非常广泛,包括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

由于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中,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导致数据的利用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因此,建设一个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气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发布,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促进气象科研和业务的协同发展,为气象服务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1、数据整合将来自不同渠道、不同格式的气象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数据存储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存储设备,确保海量气象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快速检索。

3、数据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气象数据的在线共享,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数据访问服务。

4、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帮助用户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为决策提供支持。

5、系统安全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保障气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三、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通常包括数据源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处理层、数据服务层和用户应用层。

1、数据源层负责收集来自各种气象观测设备、卫星遥感、数值预报模型等的原始数据。

2、数据存储层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存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气象数据。

3、数据处理层运用数据清洗、转换、融合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实施细则(讨论稿)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实施细则(讨论稿)

3、通过 GTS 获取的近 5 年全球高空各类气象观测报告。
4、我国参加国际交换的 28 个站的历年定时、月、年统计值。
海洋
1、通过 GTS 进行全球交换 40 条船舶的近 5 年海洋气象观测报告;
2、通过 GTS 获取的近 5 年全球海洋各类气象观测报告。
辐射
国际交换的 10 个辐射气象站历年的日、月、年统计值。
历史气候代用资料
气象灾害
雷达
近 3 天天气雷达图象产品;
卫星
对外公开广播的卫星图像和监测报告
科学实验
服务产品
其他资料
注: (1)、各类数据均包括数据集目录信息 (2)、0 级数据均为在线发布
5
1 级共享数据基本内容
地面
1、通过 GTS 交换站的我国近 5 年地面气象站定时 4 次观测报告;
2、2 区协交换的我国地面气候月报;
其他资料
注: (1)各类数据均有“国外赠送或通过交换、购买等途径获得的各种国外气象数据集和 出版物(有协议规定不允许对外提供的除外)”资料。 (2)地面“六要素”指:气温(含最高/低)、降水、湿度、气压、风、日照。 (3)2 级数据根据共享服务系统能力和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确定每个具体数据集在线 或离线发布方式
卫星
1、经过定位和定标的卫星1级观测数据(1B数据和展宽数据)及
相关的分区图像和数据;
2、通过卫星资料反演的 2、3 级物理量产品。
科学实验
我国参与国际或区域组织的气象科学考察、试验获得并达到资料
释放年限(根据具体的考察、试验来确定)的气象观测数据产品。
服务产品
历史天气图及天气图数据产品(micaps 格式)
4、全球主要城市月、年气候标准值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赵芳;何文春;张小缨;张志强【摘要】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连接国家和31个省级中心,是集数据收集与分发、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存储管理、共享服务、业务监控于一体的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是国家、省级统一的数据环境,该系统于2016年底投入业务运行.对平台的业务定位进行了分析,对平台结构、布局、功能和流程等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平台业务化对气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平台建设成果与效益,介绍了平台与天气业务、气候业务、数据服务应用的对接支撑情况.最后,对平台的未来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8(008)001【总页数】10页(P171-180)【关键词】CIMISS;数据环境;成果;效益;应用【作者】赵芳;何文春;张小缨;张志强【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气象观探测数据和产品是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的基础。

随着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观探测数据和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国家级每日接收14大类[1]来自部门内和行业、全球交换的气象观探测数据和产品,数据量达到约1 TB/日,已归档存储的历史数据也已达PB量级。

建立海量气象数据的科学化管理和服务系统,为气象业务和科研提供方便高效的数据支撑,已成为气象业务发展的迫切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象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

通过9210工程的建设,初步探索建立了基于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气象数据库系统,但由于其所处理和管理的数据种类少、功能较为简单、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得到全国应用。

200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建成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MDSS)[2],实现了对常用地面、高空、数值预报等实时资料和部分历史资料的在线存储管理,成为国家级天气等业务的主要数据支撑平台,但未在省级进行推广使用。

气象数据共享与开放平台建设

气象数据共享与开放平台建设

气象数据共享与开放平台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数据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而气象数据,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决策价值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生活、农业、交通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建设一个气象数据共享与开放平台成为了当今社会所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背景与意义如今,气象数据的获取途径日渐多元化,包括传统的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雷达图像等。

然而,不同部门和机构所获取的数据在格式、时效性和种类上千差万别,导致了数据的孤岛现象,无法有效地进行交流与应用。

而一个开放的共享平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将各类气象数据整合在一起,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更全面、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这对于改善气象预测、灾害防控、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气象数据共享与开放平台的步骤1. 确定数据标准与格式为了使不同来源的气象数据能够相互通用,需制定一套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格式。

这包括了数据的命名规则、存储结构、元数据的定义等,以便于不同数据之间的对接和整合。

2. 数据采集与存储建设一个稳定、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是平台建设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布设观测站、采用遥感技术、接入卫星数据等途径,实时采集各类气象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提高气象数据利用价值的重要环节。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海量的气象数据进行筛选、分类、预测等操作,为用户提供更精确、具有实用性的气象信息。

4. 建立开放平台接口为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气象数据,需要建立开放平台接口,以方便不同领域的用户进行数据访问和交流。

平台应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导入和导出,并提供数据查询、下载、可视化展示等功能。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气象数据共享与开放平台建设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

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由于气象数据具有较高的决策价值,必须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和隐私保护。

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其中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

它的存在使得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快速收集、整理和处理,对气象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所以,让我们跟随信息时代的步伐,探讨这个数据共享平台吧!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是以气象观测系统为核心,辅之以网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等组成的信息系统,是各种数据传输、加工、存储、共享、发布的载体,即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是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应用的融合体。

它通过对气象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存储、共享和使用,能够有效支持各项气象业务的开展,满足政府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下面让我们具体谈谈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特征:特征一,标准性。

标准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它对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的制定及推广运用必须依据一定的准则,做到规范管理,实现互联互通。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是以气象观测系统为核心,辅之以网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等组成的信息系统,是各种数据传输、加工、存储、共享、发布的载体,即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是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应用的融合体。

它通过对气象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存储、共享和使用,能够有效支持各项气象业务的开展,满足政府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特征二,集成性。

集成是数据共享平台的基本要求,它要求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从而保证高效率地实现数据的快速交换和共享。

因此,一个完善的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必须考虑到各个子系统间的集成问题。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中涉及到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共享等方面,只有各个子系统相互连接,实现无缝隙链接,才能实现各个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特征三,兼容性。

由于数据量不断增长,如何保证数据共享平台能够适应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并能继续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只有兼顾当前和长远,在不同应用中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才能保证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保证它在将来一直都有用武之地。

气象数据分级与分类

气象数据分级与分类

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气象数据分级与分类(草案)2002年8月8日1. 适用范围根据“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需要,对气象数据进行分级和分类。

本方法仅适用于中国气象局及所属单位的气象数据服务与交换。

2. 文件依据(1) 中国气象局令第4号:《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2001年11月27日(2) 中气办发[1993]5号:《对外合作提供气象资料保密暂行规定》,1993年6月21日(3) 国气办发[1992]16号:《气象部门保守国家秘密实施细则》,1992年7月20日(4) GB 7027-86 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986年11月25日3. 术语(1) 气象数据:本方法所称的“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

(2) 气象数据分级: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对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等级。

(3) 气象数据分类: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以便管理和利用气象数据。

4. 气象数据分级4.1 气象数据在对外提供服务工作中分为: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

4.1.1 绝密级:为重大军事活动提供的专项气象数据。

4.1.2 机密级:a、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提供的专项气象数据;b、为国家或者军事部门保密任务专门设置的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c、为作战任务专门提供的气象数据;d、为高科技或者特殊科学试验研究获得的空间大气监测数据。

4.1.3 秘密级:a、为国家或者军事部门保密任务专门统计整编的重要气象数据;b、通过非交换途径获得的各种国外气象数据。

4.1.4 内部:a、我国未参加公开广播的气象台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数据;b、专项、专业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象辐射观测、大气本底观测、农业气象观测等气象数据;c、邻国尚未划定国界线的我方一侧内有关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d、我国气象卫星延时资料、雷达测雨资料。

广西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广西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规 范研究 、 数据 整合 与数 据集研 制 、 共享平 台建设 和 面向科研 教育 界 的数 据共 享服 务等 方 面开展 工作 的
气 象数据 资源 建设 与共享 服务 工程 在此 契机 下应 运
而生。
案例 支持 。 同时 , 国气象 部 门在 2 纪 8 我 O世 0年代 初
开 始 转 变 为 应 用计 算 机 来 存 储 和处 理 各 类 气 象 信
we e dic s e r s u s d,a l a t v l p n r s c s s we l sisde eo me tp o pe t. Ke ywo d r s:Da a s t h rng p af r ;Mea aa t e ;S a i lto m t —d t
Absr c : Gu n x me e r l gc d t s rn p a f r ta t a gi t o oo ia a a ha g l to m a t n to l me e r l gc newo k o e i l i s he a ina t oo o i a l t r n d s n Gu n x p o i c a g i r v n e,i ma n y r s nsb e fr r l a i g v ro y e o t n a die t o o o ia a a f r s i l e po i l o e e sn a us t p s f sa d r z d mee rl g c l d t i o
第3卷 1




V0 . lNo 1 1 . 3
2 1 年 3月 00
J U N LO T O O O I A E E R O R A FME E R L G C LR s A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气象数据对于各行各业的决策制定、科学研究以及公众服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了提升气象服务质量、促进气象科研创新的关键环节。

一、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气象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其在收集、存储和分析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精度的气象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和标准化处理,以实现有效的共享和利用。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打破数据孤岛,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气象数据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同时,气象数据对于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农业生产需要根据气象数据来安排播种、灌溉和收获等农事活动;交通运输部门需要依据气象数据来保障道路安全和航班正常运行;能源企业需要借助气象数据来优化能源生产和调度。

通过建设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可以为这些行业提供更加精准、及时和全面的气象数据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气象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大量的气象数据支持。

科研人员需要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来揭示气象变化的规律和机制,预测未来气象变化的趋势。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推动气象科学的进步。

二、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原则(一)建设目标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一个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数据准确、服务便捷的综合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气象数据的广泛共享和高效利用。

具体目标包括:1、整合各类气象数据资源,包括气象观测数据、预报数据、灾害预警数据等,形成统一的数据仓库。

2、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服务方式,如数据查询、下载、在线分析等,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4、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二)建设原则在建设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开放性原则:平台应采用开放的技术架构和数据标准,便于与其他系统进行对接和数据交换。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一、引言气象数据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数据格式的复杂性以及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分散性,气象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气象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气象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开放的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二、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一)数据收集与整合气象数据的来源广泛,包括气象观测站、卫星、雷达、数值模式等。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确保能够获取到各种类型的气象数据。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标准化处理,统一数据格式和数据质量标准,以便于后续的存储和共享。

(二)数据存储与管理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是构建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关键。

常见的数据存储方式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仓库等。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访问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以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访问性能。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更新、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平台架构设计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采用分层架构,将平台分为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数据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服务层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和数据处理服务,应用层则是面向用户的各种应用程序。

通过这种分层架构,能够实现系统的灵活扩展和维护。

(四)用户认证与权限管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合理使用,需要建立用户认证和权限管理机制。

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例如,科研人员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和更高级的分析功能,而普通公众则只能获取部分公开数据。

同时,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和审计,以便于追踪和管理。

三、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应用(一)天气预报气象数据共享平台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更丰富、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预报员可以获取到更多的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输出结果,结合先进的预报算法和模型,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

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站系统的设计

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站系统的设计

台 、用 结 构 化 和 非结 构 化 数 据 为用 户 提 供 透 明访 问 、 存 取 服务 。与现 有业 务 系统 结合 ,以定 时启 动 或人 工
控 制 方式 ,建 立 数据 集 的实 时或 准 实 时追 加 自动化 业 务 流 程 。 网站 维 护 采 用 分 级 管 理 ,管 理 采 用 CS构 / 架 ,网站将 是 一 个按 用 户级 别访 问 、基 于元 数据 导 航 的 It n t 站 ,可 为用 户 提 供 注 册 、数 据 检 索 、下 ne e 网 r
§ 4】 T
21 年第 4 00 期
青 海 斟 技
化 ,进 而提升 了系统 的效率 。 A ON T是 专 为 基 于 消息 的 We 用 程 序 而 设 D .E b应 计 ,同时还 能为 其他 应用 程序 提供 较好 的功 能 。通 过 支持 对 数 据 的松 散 耦 合 访 问 ,A ON T可 以减 少 与 D .E 数据库 的 活动连 接数 目,即减 少多 个用 户 争用 数据 库 服务器 上 的有 限资源 的可 能性 ,实 现 最大程 度 的数 据
载 、统计 及 用户 管理 等服 务 ( 同 1 。 见 )
22 数据 库 的连接 _

图 1 气 象 数 据 共 享 服 务 网站 系统 功 能 图
AcesO j t) 术 、A O ( t e aaO jc) 。 cs be s 技 c D Ac vX D l bet等 i
这些 技 术虽 然也 可 以实 现对 异 构 数据 库 的访 问 ,但对
于 以 Itre It nt 运 行环 境 的共 享 系统 而 言 ,这 nentnr e为 / a 几种 技术 对 远程 数 据支 持 不理 想 ,对海 量 数据 访 问速

广东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建设

广东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建设

策略研 究 、 据 集 研 制 和 共 享平 台 开发 等 方 面 开 展 工 数
作 。广东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 系统建设 任务 由广 东省
象信息中心开发 的 S D E E软件 制作 完成 ( 2 , MS . X 图 ) 该
软件 通过灵 活的参数文 件设置及 合理 的数据统计 处理方 法, 能方便快捷地完成数据集实体文件制作。 ( ) 据集 的建 立。一个完 整 的数据 集必 须有数 据 3数 文件 、 元数据文 档、 明文档 和附加 文档 , 说 每个数 据集 在 存储 介质 中要制作 多级 目录( 见图 3 。 )
第3 0卷第 6期
20 0 8年 1 2月
广



Vo . 0 13
No 6 .
Gu n d n t o o o y a g o g Me e r l g
D c mb r 2 0 e e e 0 8
广 东省 气 象 科 学数 据 共 享 系统 的建 设
何 健 ,易峰 ,吕勇平 吴俏 梅 ,
数据集汇交验收
入 库 归 档
学数 据共享 服务需 求 , 必须规 范气 象科学数 据集制 作与
收稿 日期 :0 8— 5— 7 20 0 2
图 1 数 据 集 制 作 与 归档 流 程
基金项 目: 科技部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重点项 目“ 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 专题 (0 5 K 37 0—0 2 0 D A 10 6—1 ) 0 作者简介 : 何健 (9 8年生) 男 , 17 , 工程师 , 士, 学 主要从事气象资料处理技本与气象资料产品开发工作 。
解决 制约气 象科学 数据 共享 的关 键技术 问题 , 高气象 提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探讨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探讨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探讨气象数据对于气象研究、天气预报、灾害预防、农业生产、交通规划等众多领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气象数据的分散存储、格式不统一以及共享机制的不完善,给数据的有效利用带来了诸多挑战。

因此,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开放的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当前气象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气象数据的特点与需求气象数据具有海量、多源、异构等特点。

海量意味着数据的规模庞大,包括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数值模拟数据等。

多源则表示数据的来源广泛,涵盖了气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的主体。

而异构则体现在数据的格式、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气象数据共享平台需要具备以下功能:一是数据的整合与规范化处理,将来自不同来源的异构数据进行统一格式转换和质量控制;二是提供多样化的查询和检索方式,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数据;三是具备数据可视化功能,帮助用户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数据;四是支持数据的下载和共享,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应用。

二、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一)技术架构构建气象数据共享平台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架构。

一般来说,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满足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

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和价值挖掘能力。

在数据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如 Hadoop 生态系统中的HDFS,可以实现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访问。

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运用 Spark 等大数据处理框架,进行数据清洗、转换和分析挖掘。

(二)数据整合与管理首先,需要对各类气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地面观测数据、高空探测数据、气象卫星数据、雷达数据等。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和质量控制,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数据的规范化管理,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包括数据的命名规则、编码方式、时空分辨率等。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目录和元数据管理系统,方便用户了解数据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

气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气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数据安全管理,保障气象数据的安全、完整、可靠,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气象部门及其所属气象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从事气象数据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应用和销毁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气象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合法、合规。

(二)分级保护:根据气象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三)责任明确:明确气象数据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确保责任到人。

(四)技术保障: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气象数据安全防护。

第二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四条气象数据分为以下类别:(一)基础气象数据:包括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气象探测数据等。

(二)气象业务数据:包括气象预报、预警、气候分析、气象灾害评估等数据。

(三)气象科研数据:包括气象科研实验、观测、分析等数据。

第五条气象数据分级如下:(一)一级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气象数据。

(二)二级数据:涉及地方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气象数据。

(三)三级数据:一般气象数据。

第三章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第六条数据收集与处理(一)气象数据收集应遵循合法性、必要性、真实性原则,不得收集无关数据。

(二)气象数据处理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第七条数据存储与备份(一)气象数据存储应采用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确保数据安全。

(二)气象数据备份应定期进行,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地点。

第八条数据传输与交换(一)气象数据传输应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二)气象数据交换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确保数据交换安全。

第九条数据应用与共享(一)气象数据应用应遵循合法、合规、安全原则。

(二)气象数据共享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确保数据共享安全。

第十条数据销毁与归档(一)气象数据销毁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确保数据销毁安全。

(二)气象数据归档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确保数据归档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专项、专业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象辐射观测、大气本底观测、农业气象观测等气象数据;
c、邻国尚未划定国界线的我方一侧内有关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
d、我国气象卫星延时资料、雷达测雨资料。
4.1.5 公开:
a、我国参加公开广播的气象台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气象资料;
b、我国搜集整顿的国外天气报资料、格点资料;
a、国内外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性活动所需的气象数据;
b、为国内外企业、事业、科研单位非公务活动提供专项或特殊加工的气象数据。
5.2 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的基本气象数据及数据集产品,公众均可无偿下载。
5.3 以离线方式(抄录、复印、拷贝、加工)提供的基本气象数据及数据集产品,按用户级别区分有偿或无偿。
5.1.5 农业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形成的有关作物气象、畜牧气象、土壤水分、物侯、农田小气候等资料。
5.1.6 冰雪圈资料:有关冰川和大陆冰层的大小、边界、海拨高度、移动,海-冰边界、海冰覆盖、厚度、溶解与漂浮,雪被覆盖和含水量等资料。
5.1.7 大气化学与大气物理资料:有关大气本底、大气成分、大气微量气体、气溶胶、大气放射性物质、降水化学(酸雨)等大气化学资料和大气声、光、电现象,云雾降水物理,大气边界层、对流层及平流层以上高层大气物理资料。
c、各级党、政、军机构、组织用于公务活动所需的气象数据;
d、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联合国驻华机构用于公务活动所需的气象数据;
e、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服务所需的气象数据;
f、国内非营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非商业性活动所需的气象数据。
5.1.2 有偿:除收取资料复制和交付成本费外,酌情收取必须的资料加工处理费用。
5.1.13 土壤与植被资料:地球表面及不同深度的土壤类型、结构、温湿度,地表植被类型、覆盖及其变化情况的资料。
5.1.14 雷达资料:通过气象雷达探测获得的有关降水、暴雨、台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铅直结构资料。
5.1.15 卫星资料:通过气象卫星探测获得的各种观测资料及其产品资料。
5.1.11 气象灾害资料:有关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各种灾害及其影响的资料,包括干旱、暴雨、洪涝、雪灾、雹灾、风暴、冻害、低温冷害、雾害、沙尘暴等。寒潮与台风资料也归此类。
5.1.12 历史及替代资料:有关历史气候的文献记载或从生物学、地质学和地理物理学的现象(如树木年轮、湖泊变迁、海洋湖泊的沉积物、土壤断层、花粉记录、动/植物物候等) 或考古发掘物等推导、分析形成的代理气候资料。
(2) 中气办发[1993]5号:《对外合作提供气象资料保密暂行规定》,1993年6月21日
(3) 国气办发[1992]16号:《气象部门保守国家秘密实施细则》,1992年7月20日
(4) GB 7027-86 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986年11月25日
3. 术语
5. 气象数据分类
5.1 气象数据按其内容属性分为15类,类目及编码如下:
A - 高空气象资料
B - 地面气象资料
C - 气象辐射资料
D - 海洋气象资料
E - 农业气象资料
F - 冰雪圈资料
G - 大气化学与大气物理资料
H - 水文气象资料
I - 日地物理资料
5.1.3 辐射资料:通过地面、高空、气象卫星观探测获得的太阳辐射、地表辐射、云辐射、大气辐射、行星辐射及其辐射收支、辐射平衡资料。
5.1.4 海洋气象资料:在海岸、船舶、浮标、灯塔等观测平台或通过气象卫星观探测获得的海洋面各种气象要素和海水温度、海-气温差、海浪、涌浪、潮流、洋流、风暴潮等资料。
(1) 气象数据:本方法所称的“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
(2) 气象数据分级: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对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等级。
(3) 气象数据分类: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以便管理和利用气象数据。
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气象数据分级与分类
(草案)
2002年8月8日
1. 适用范围
根据“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需要,对气象数据进行分级和分类。
本方法仅适用于中国气象局及所属单位的气象数据服务与交换。
2. 文件依据
(1) 中国气象局令 第4号:《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2001年11月27日
5.1.8 水文气象资料:有关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位、泾流、水量、水温、蒸发、降水、洪涝及地面、地下水位、水温、水物理化学性质等资料。
5.1.9 日地物理资料:与气象有关的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光斑、射电等)及地球活动(地磁、地壳、火山等) 以及地形、地势、地质等资料。
5.1.10 分析资料:根据天气学、气候学和动力气象学原理,对各种气象观探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形成的有关天气系统分布状况、空间结构、大气物理量和天气、气候演变过程的各种数据或图表资料。
4. 气象数据分级
4.1 气象数据在对外提供服务工作中分为: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
4.1.1 绝密级:为重大军事活动提供的专项气象数据。
4.1.2 机密级:
a、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提供的专项气象数据;
b、为国家或者军事部门保密任务专门设置的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
c、通过交换途径获得的国外气象资料;
d、解放前整编出版的气象资料;
e、基本气象要素等值线图等。

4.2 凡提供绝密、机密、保密级气象数据,必须经过中国气象局或中国气象局授权单位批准,或由中国气象局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4.3 对国外或外国驻华人员提供内部级气象数据,不需经过保密审批,但必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或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机构审核同意。
c、为作战任务专门提供的气象数据;
d、为高科技或者特殊科学试验研究获得的空间大气监测数据。
4.1.3 秘密级:
a、为国家或者军事部门保密任务专门统计整编的重要气象数据;
b、通过非交换途径获得的各种国外气象数据。
4.1.4 内部:
a、我国未参加公开广播的气象台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数据;
J - 分析资料
K - 气象灾害资料
L - 历史及替代资料
M - 土壤与植被资料
S - 雷达资料
T - 卫星资料
5.1.1高空资料:通过气球、无线电探空和测风、飞机、火箭等探测手段获得的近地面层以上各高度的大气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资料。
5.1.2 地面资料:在地面观测平台上,用仪器及目测获得的各种气象要素资料。其中气象辐射资料划归“C - 辐射资料”类。
5.2 气象数据提供利用按用户对象、级别分为:无偿、有偿2类。
5.1.1 无偿:酌情收取必要的复制和交付资料所需的成本费外,不再收取任何数据采集和存档所花的费用。
a、我国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GTS)交换的地面气象台站的定时(4次)观测报告和高空站的定时(2次)观测报告;
b、我国参加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的气象站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日照等基本气象要素当年的月、年统计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