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203202

作者简介:箭晓卫(1968-),女,吉林扶余人,工程师,从事油田地质开发研究。

文章编号:100023754(2006)0520031203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

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箭晓卫

1,2

,赵 伟

2

(1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 310027;2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114)

摘要: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

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并采用多

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各类剩余油提出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射孔、注水井层内细分注水、采油井层内细分堵水为主的厚油层内挖潜措施,产油量增加效果明显,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关键

词:厚油层;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剩余油;挖潜;驱油效率

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B

1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动用状况

喇嘛甸油田水驱控制程度为9816%,注水井吸水剖面统计结果,砂岩厚度吸水比例8915%,有效厚度吸水比例9418%,但水洗状况极不均匀。有效厚度大于2m 的厚油层地质储量占全油田总储量的6715%,取心资料表明:厚油层层内水洗不均匀,有2714%的厚度未水洗,采出程度只有3113%;新钻

井厚油层水淹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厚油层内未、低水淹段的厚度比例占其总厚度的3510%。

通过密闭取心资料分析,水洗层有效厚度占钻遇总厚度的94157%,但水洗层内未水洗段有效厚度占水洗层厚度的37117%,且水洗层内未水洗厚度7117%分布于有效厚度大于2m 的厚油层中。

尽管有效厚度大于2m 的厚油层平均综合含水已高达95%以上,但通过近几年的精细地质研究,对厚油层实施沉积单元细分,并结合相控建模、数值模拟技术,重新认识了厚油层结构单元分布状况,揭示了砂体内部的连通关系及油水井连通状况,油田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厚油层内

[123]

2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

211 均质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

均质厚油层指有效厚度大于2m ,在一定范围内垂向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相对稳定的油层。垂向上均

质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在厚油层顶部。由于油水在储

层中的重力分异作用,注入水沿油层下部向油井井底推进,垂向驱替体积呈倒漏斗型,越近油井地带驱替厚度越小。驱替剖面示意图如图1。平面上均质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在注采井分流线间和采油井间压力平衡区,如图2

13・第25卷 第5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1G 1O 1D 1D 1 2006年10月

212 非均质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

21211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厚油层内结构单元注采

不完善部位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构造形态、沉积特征、

注采系统和平面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取心井水洗资料和新钻井水淹层解释资料统计表明,平均单井未(弱)水洗和未(低)水淹层(有效厚度≥015m )的有效厚度仍有4m 左右,油层动用差的主要原因是厚油层内结构单元注采完善程度低(表1)。

厚油层内因结构单元注采关系不完善造成未、低

水淹段厚度占总厚度的2715%,占总低、未水淹段

厚度的7816%(表2)。

通过北东块纯油区厚油层精细解剖表明,2164%的地质储量因注采不完善或完善程度低动用较差。潜力主要分布在注采井网难以控制的分流河道边部、决口河道(扇)、主体席状砂等部位。在井距为150m ×150m 的井网下,控制面积在4个井点以下的比例高达7913%。

21212 纵向上剩余油主要位于厚油层上部

由于喇嘛甸油田厚油层砂体内部以多段多韵律沉

表1 喇嘛甸油田取心、新井未(弱)水洗、未(低)水淹层分析(砂岩厚度≥1m,有效厚度≥015m )

分 类

统计

井数

/口

未(弱)水洗未(低)水淹平均层数/个

平均砂岩

/m 平均有效

/m 动 用 差 原 因

局部发育原井网未控制住层数比例/%砂岩比例/%有效比例/%原井网无注、无采或断层遮挡层数比例/%砂岩比例/%有效比例/%分流线处或

局部变差

层数比例/%砂岩比例/%有效比例

/%取心井331517410201018182118501056156015301024171717新 井

47

217

319

316

813

1212

1119

4117

3711

3612

5010

5017

5119

表2 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原因

层系

水淹

级别砂岩

/m 有 效

厚度

/m 比例

/%低、未水淹段有效厚度≥1m

砂岩

/m 有 效厚度

/m 比例

/%注采不完善型

砂岩

/m

有 效

厚度/m

比例/%

渗透率级差型

砂岩

/m 有 效厚度/m 比例

/%萨尔图

未水淹

1015812271191571626177186112114117115513低水淹51041314123163121112217214814019017215小 计15151215411313111018371910158152918216212718葡萄花

未水淹

218210161421

31161413115111918017016514低水淹215210161411711513141151131116012012118小 计513410321841031127173102142114019018712合 计

2018

1615

3816

1711

1319

3510

1315

1019

2715

315

310

715

积为主,但砂体内每个结构单元本身仍具有正韵律性

质,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注入水重力分异作用和层内渗透率差异影响,加剧了油层底部水淹程度,使结构单元内油层上部动用差或不动用。

新钻井厚油层水淹资料统计结果表明,2m 以上油层(不包括葡I 1—2油层)层内纵向不同部位水淹程度差别较大,厚油层内上部低、未水淹比例高达7310%。

结构单元控制油水运动规律,通过储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从结构单元剖面的组合特征上,结构单元砂体岩性、剖面的组合特征、结构界面岩性、分布规模以及结构单元砂体注采完善程度控制层内剩余油的分布:

一是结构界面分布较稳定,对上下结构单元能起到很好的渗流遮挡作用,通常结构单元内注采关系较

完善,剩余油位于层内岩性变差部位(图3)。

二是结构界面分布不稳定,对上下结构单元能起到很好的渗流遮挡作用,规模较小的结构单元且与较大规模结构单元上下相切或间隔,剩余油位于规模较小的注采不完善结构单元内(图4)。

三是由于断层的遮挡导致注采关系在某方向上不完善,形成断层遮挡型剩余油。

如注水井喇32362井与采油井喇4236井之间的萨

23・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1G 1O 1D 1D 1 第25卷 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