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药物代谢动力学

合集下载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量---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 A(给药量)可代替C

n=1:一级动力学

n=0:零级动力学
正值:表示吸收动力学 负值:表示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率进行消除(恒比消除()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线性动力学(掌握)
pH=7
pH=4
总量 A + H+HA
100001 105
1
HAH+ + A 总量
1
102 101
10pH-pKa =
[ A ] [HA]
= 107-2 = 105
10pH-pKa =
[ A ] [HA]
= 104-2 = 102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 内排出?
F、Vd、 T1/2、 CL
(掌握) 简单扩散
(掌握)
首关消除 药酶诱导/抑制 尿液PH对药物排泄影响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Css 、F、Vd、 T1/2、 CL
被动转运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滤过 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易化扩散
体 扩
主动转运





1.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扩散(了解)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了解

▲有载体协助的顺差转运,有饱和、竟争现象。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圈成员一起购买信息,这只是为了个人学习。

请不要使用商务!一、a1.合理用药需要以下药理学知识a.药物作用和副作用B.药物毒性和安全范围C.药物效价和疗效D.药物半衰期和消除途径e.需要上述知识2、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3、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a.药物血浆半衰期b.药物的分布容积c.药物吸收速度d.药物排泄量e.生物利用度4.当需要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为a.每4小时一次B.每6小时一次C.每8小时一次D.每12小时一次E.每半衰期一次5。

以下描述中的错误是a.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B.过敏反应很难预测C.药物的性质与给药途径无关D.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更快E.大多数药物不易通过皮肤吸收6、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a.增加半倍b.增加1倍c.增加2倍d.增加3倍e.增加4倍药圈成员一起购买信息,这只是为了个人学习。

请不要使用商务!7、下列关于恒量、定时分次注射给药时,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要5个半衰期达到cssb、峰值(Cmax)与谷值(Cmin)的波动率与间隔时间(T)有关。

C.T越短,波动越小d.药量不变,t越小可使达到css时间越短e.肌注时cmax与cmin的波动比静注时大8.当根据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以恒定速率静脉注射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a.静脉滴注速度B.溶液浓度C.血浆半衰期D.体内药物分布E.血浆蛋白结合能力9、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10hb.10~16hc.17~23hd.24~28he.28~36h10.根据一级动力学排除的药物在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

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长短取决于A.剂量大小B.给药次数C.吸收速率常数D.表观分布体积E.消除速率常数11、某药半衰期为8h,一日3次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为a.0.5~1db.1.5~2.5dc.2.5~3.5dd.3.5~4.5de.4.5~5.5d12.最终血药浓度为a.有效血药浓度B.稳态血药浓度C.峰值浓度D.阈值浓度E.毒性浓度药圈会员合买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不要用商业!13.当药物吸收达到稳态血浆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具有最强的效果B.药物吸收过程已经完成C.药物消除过程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14.根据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稳态血浆浓度描述中的错误是a.增加剂量可增加稳态血浆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浆浓度的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15、影响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的因素是a.剂量大小b.给药途径c.给药间隔时间d.肝肾功能e.给药速度16.药物的半衰期为8小时。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4)D类(危险):临床有资料表明对胎儿有危害 ,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 ,权衡利弊后再应用。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链 霉素等。 5)X类(高度危险):证实对胎儿有危害,禁用
第二章
选药原则: 有A不选B类,X绝对禁选;选AB不选CD, 无药替代才选CD.
三、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 药物 代谢产物
1.4-3.4
=
[ A- ]
[HA]
= 10 -2 =1/100
血浆中:10 7.4-3.4 =
[ A- ]
[HA]
= 10 4 = 10000/1
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第二章
• 某弱酸性药物的pKa是3.4,该药物在血浆( 血浆pH=7.4)中的解离百分率约为( ) • A.1% • B.10% • C.90% • D.99% • E.99. 99%
二、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第二章
(二)药物的浓度差、膜通透性、面积厚度
(三)血流量——影响膜两侧药物浓度差 (四)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解离度小的药物易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定义:给药部位 影响因素 血液循环
第二章
1. 给药途径 2. 理化性质
3. 吸收环境
dC/dt = - keC
恒量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n=0 dC/dt = - ke
第二章
血 药 浓 度 半 对 数 血 药 浓 度
零级 一级
零级
一级
时间
时间
浓度越大,消除速度越快 浓度越小,消除速度越慢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课件]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论PPT

[课件]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论PPT

4、停药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例如 6、特异质反应 这是一类遗传异常引起的反应,少数特异质病人 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特别强烈,反应程度与剂 量呈正比(与过敏反应不同). 这一类疾病先天性遗传异常,如先天性缺乏血浆胆 碱酯酶病人用司可林(骨骼肌松弛药)可发生异常 反应.
3、受体的特性 (1)特异性(高度选择性) 某一特定的受体只能与特定的药物或递质相结 合,产生特定的效应。 (2)可逆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药物 药物+受体 药物受体复合物 效应 受体 药物与受体性质不受影响。故与酶的作用不一样。 (3)饱和性 由于受体数目有限,可达到饱和发生最大效应, 此时再增加药物浓度,与受体结合不再增加。 * 如两种药物与同一受体结合,可发生竞争性拮 抗作用。
3、效能与强度 (1)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 其值越小,强度越大。 (2)效能:药物最大剂量引起的最大效应。 (3)药物强度和效能含义不一样,二者并不平行, 是从不同角度来评价药物作用。
4、药物安全评价 (1)治疗指数:通常以 LD50与ED50 的比值来表示
LD50 ED50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安全性大。 此表示法有缺点,没有考虑药物最大有效量时的 毒性。故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 或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 物的安全性。
4、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5、影响酶的活性 例如:抑制酶的活性:新斯的明可抑制胆碱酯酶。 促进酶的活性:苯巴比妥。 6、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7、影响核酸代谢 8、非特异性作用 有些药物没有特异性作用,如消毒防腐药, 9、作用于受体 受体学说是目前阐明药理作用的重要学说。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
一、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1、受体: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一种具有特 异功能的蛋白质,可与相应的药物或递 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特定的效 应。 2、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体内物质(也称第一信 使)如:神经递质、激素等。 * 能激动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 其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碱化酸化体液和尿液
通过用药可轻微改变pH,如应用碳酸氢钠 可碱化,而用氯化铵可酸化体液和尿液,应用 此原理可使药物吸收或排泄的速度改变,对提 高药物的吸收或促进中毒物质的排泄有临床意 义。
弱酸性药物在pH低的溶液中解离度小,容 易跨膜转运,在酸性胃液中吸收较快;但如用 药碱化尿液pH变大,则解离度增大而妨碍原形 排泄的药物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促进药物从 体内排泄。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被动转运(passive diffusion)
特点: 顺浓度梯度转运 不耗能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无竞争性
影响因素: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 两侧浓度差、解离度等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被动转运(passive diffusion)
1)简单扩散:因为生物膜的脂质特性, 药物的被动扩散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油水 分布系数)与解离度有关。非极性物质、解 离度小或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通过膜的类脂 相,极性大、解离形式或脂溶性小的药物, 一般不易通过生物膜。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 式属于简单扩散。
(Placental barrier)
是指胎儿胎盘绒毛与孕妇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胎毛细血管内皮对药物转运的选择性
脂溶度、分子大小是主要影响因素 (MW 600易通 过;>1000 不能)
母血pH = 7.44; 胎血pH=7.30。弱碱性药物在胎血内 易离解
胎盘有代谢(如氧化)药物的功能
转运方式和其它细胞相同:简单扩散
二、分布
药物以各种途径给药后自给药部位吸收入血, 随血液转运到组织脏器,称分布。研究药物的分 布对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的产生,发 现新药以及新的用途,均可得到启示。影响分布 的因素主要有:组织血流量及药物与组织细胞的 亲和力、屏障现象及药物与组织蛋白的结合等。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精品课件
(1)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逆浓度梯度进行 的载体转运方式。
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有特异性 (4)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精品课件
(2) 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顺浓度差 的载体转运,不耗能。
精品课件
23
(2)器官血流量
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首 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血流量 小以及药物亲和力较高的组织转移。如硫喷妥钠 先在血流量大的脑组织中发挥麻醉效应,然后由 于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小的脂肪组织转移,效应 很快消失。
精品课件
(3)组织细胞结合
精品课件
时量关系 (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是指血浆药物浓度(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 变化的规律。
精品课件
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rion curve)
c
MTC
Cmax
MEC
Tpeak
t
效应持续时间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药物时量曲线 下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总量。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
Definition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有些药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胆汁 排到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这种肝脏、 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三)其他途径的排泄
乳腺排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所以 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在 乳汁中浓度高。 其他:肺、胃肠、汗腺等。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 学
Pharmacokinetics
学习目标
掌握:药物跨膜转运的特点;简单扩散的规律;药物 的体内过程;首关消除;肝肠循环;一级/零级消
除动力学及特点;主要药动学参数的定义与意义。
熟悉:药物在不同酸碱环境中解离度的计算;血浆蛋
白结合型药物的特点;药酶与药酶的诱导与抑制。
了解:房室模型;时量曲线;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
- lgKa= -lg
= - lg[H+] - lg
[A-] [HA]
pKa = pH - lg
pH-pKa = ]
[HA]

[解离型]
[非解离型]
[解离型] [非解离型]
当pH = pKa 时: [A- ] =[HA]
[BH+ ] = 弱碱性药物则相似 10 pKa: 是指弱酸或 [B]
肪、结缔组织等则较小。如硫喷妥钠的分布。
(三)组织细胞结合:某些药物与细胞成分具有特 殊亲和力。从而使药物在这些组织中的浓度高于 血浆浓度:碘--甲状腺、氯喹--肝脏、四环素-骨齿。 (四)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五)体内屏障
1. 血-脑屏障
脑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紧密, 外表面几乎全部为星形胶质细胞所包围。许 多分子量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穿透,脂溶 性高或分子量小的药物可透过。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半衰期(T1/2)
总结词
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时间的参数。
详细描述
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T1/2值越短,药物 消除越快。药物的消除途径、代谢速率和排泄速率等因素都会影响T1/2值。
清除率(Cl)
总结词
描述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的参数。
详细描述
清除率是指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 数之一。Cl值越大,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越强。药物的排泄速率 、尿液pH值和尿液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Cl值。
二室模型

总结词
二室模型考虑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不均 匀性,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
VS
详细描述
二室模型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中央室包括血液和主要的脏器,周 边室包括其他组织。该模型适用于药物在 体内分布不均匀,且在中央室和周边室的 转运速率不同的情况。
微生物模型
总结词
微生物模型是用于描述药物在微生物中的代谢和消除过程的模型,常用于药物制剂的微 生物学质量控制。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确保 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和频率,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 减少不良反应。
新药研发与评价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 节,用于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等特性。
疾病状态
疾病状态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药 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需要调 整药物剂量。

药理学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药理学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肾功能
肾排泄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 会影响药物的排泄速度和能力。
肝功能障碍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能障碍会 影响胆汁排泄。
年龄
儿童和老人的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的排泄 速度较慢。
遗传因素
某些药物的排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与遗传 因素有关。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尿液检测
通过收集尿液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量。
胆汁检测
通过收集胆汁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 胆汁排泄的情况。
皮肤排泄研究
通过皮肤分泌物的测定,可以了解某些药物通过 皮肤排泄的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制剂因素
药物的剂型、制备工艺、辅料等 也会影响其吸收。例如,药物的 溶解度、溶出速率等会影响其在 体内的吸收。
80%
生理因素
胃肠道的pH值、胃排空速率、肠 道蠕动等生理因素也会影响药物 的吸收。此外,人体的新陈代谢 和排泄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给动物用药,观察其体内 药物浓度的变化,从而了解药 物的吸收特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可以制定合理的 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促进新药研发
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药物候选者并进行优化。
保障用药安全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 安全性,为保障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生理屏障
如细胞膜、血脑屏障等生理屏障限制某些药物的 分布。
药物分布的研究方法
01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 ATP:Na+:K+=1:3:2
当细胞内[Na+]升高或细胞外[K+]升高时,钠泵被激活。 分解ATP供能,将Na+泵出细胞,同时将K+泵入细胞.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又称二次性主动转运。即不直 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 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 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这种转运使物质 跨膜转运的最普遍方式。
三、代谢(生物转化, metabolism, biotransformation)
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转 化后的大多数药物药物活性降低或失去 药理活性,极性增加,易于排泄。
部位:主要在肝脏,
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简 称“肝药酶”)催化。
药物氧化代谢 (Oxidation) 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CYP)
需特异性载体。
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K+、 Ca2+等)的吸收。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不能逆浓度梯度 转运。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 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上山运动。
主动转运的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药物跨膜转运速度符合Fick定律
通透量(分子数/min) =(C1-C2)× 膜面积×通透系数
膜厚度
C1-C2 为药物浓度差,通透系数即 药物分子的脂溶度
(二)药物转运体
药物转运体(transporter)是跨膜转运蛋白,是 药物载体的一种。转运体可分为: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少数药物消除形式
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血中积累药物总药量
t1/2数
给药后的
经过半衰期药量
1
100% A0
50% A0
2
150% A0
75% A0
3
175% A0
87.5% A0
4
187.5% A0
93.8% A0
5
193.8% A0
96.9% A0
6
196.9% A0
98.4% A0
7
198.4% A0
99.2% A0
常用药动学参数
1..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in Conc.-Time Curve)
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Half-Lif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rid the body of half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三、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体液pH; 4.组织亲和力; 5.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c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可饱和性(Saturable)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Blood Brain Barrier
四、生物转化 (transformation / metabolism)
又称为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 化学变化,药物经转化后成为极性高的 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主动分泌通道, 竞争性抑制);
肾小管重吸收(被动扩散,尿液pH)、
消化道排泄 肝肠循环: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
肝脏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的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其他途径 汗液、泪液、唾液、乳汁、呼吸道、头发和皮肤。
第三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内转运的药物量随时间而下降;
t1/2恒定,与剂量或血药浓度无关, t1/2=0.693/ ke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零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
即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也称恒量消除。
过量用药时出现;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无关,与初始浓度无关;
特点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简单扩散、滤过); 可避免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可避免首过消除现象; 给药剂量准确; 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影响因素 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注射部位血流量。
血管内给药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适用于治疗指数小、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
代第 谢二 动章 力药 学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
物转化(代谢)及排泄的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 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滤过、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胞吐、胞饮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No 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 吸收 药物的体内过程 分布 Image 代谢 排泄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转运的类型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 药物代谢 metabolism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No 本质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 性上的变化
Image 转化的结果
1.失活:药理活性下降或消失,转化为极性 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是药物 从机体消除的方式之一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竞争性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Active Transport
No 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Image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No 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脂溶性 大 易通过
Image 分子量 小 易通过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 药物的体内过程 Process of Drug in the Body
No ➢ 药物经过给药部位进入直至排出机体的过 程。
➢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
Image (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
➢ ADME四个基本过程。 ➢ 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
程,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No (一)滤过(filtration)

02(本)药物代谢动力学

02(本)药物代谢动力学
19
1.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1)顺浓度差,高低; 2)不消耗能量; 3)需要载体; 4)有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
(如:氨基酸\葡萄糖\K+)
20
2.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1)是少数药物转运方式; 2)逆浓度差,低高,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
8 7
�特点:
1)水溶性物质; 2)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 3)顺浓度差,高低; 4)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5)无饱和性,无竞争性抑制;
8
(二)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绝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也称被动转运(Passive diffusion)。是药物转运的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 。
17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 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中排出?
碱化体液
18
(三)载体转运
�定义:跨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理性物质结合
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内源性物 质或药物 释出的过程。
�特点:
– 选择性(seletivity) – 饱和性(saturation) – 竞争性(competition, 竞争性抑制)
28
2. 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方式:
静脉 、吸入 、舌下和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口服 、皮肤
●吸收速度:?
29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
39 30
(一)口服给药 per os,po
1. 最常用,方便、经济和安全; 2. 从胃肠粘膜吸收,主要在肠道; 3. 吸收慢且不规则; 4. 不适于昏迷、抽搐或不合作的病人; 5. 受首过消除等许多因素影响。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膜动转运(cytosis)
指大分子转运伴随膜 运动。 1 胞饮(pinocytosis): 又称吞饮或入胞,指 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 物质,可通过生物膜 内陷形成吞噬小胞, 进入细胞内。 胞饮:垂体后叶素粉 剂经鼻粘膜吸收
2 胞吐(exocytosis): 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 指液态大分子,可从细 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胞吐:腺体分泌,递质 释放
硝酸甘油(95%)
3 吸收环境
(1)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 推进性蠕动过快影响吸收。 适宜的蠕动有利于药物与肠壁接触,利于吸收。
(2)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 内容物过多,影响药物与肠壁接触不利吸收。 油及脂肪可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
三 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的过程。 影响因素: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药物总量 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①不能跨膜转运 + ②不能被代谢或排泄 ③暂时无生物活性 ④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
图:苯巴比妥加速双香豆素代谢
苯+双 双香豆素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36
血药浓度(mg/L)
28 20 12 4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服药时间 (日 )
(2)酶的抑制
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 的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使药物效应增 强此现象称酶的抑制(enzyme inhibition)。 ①常见抑制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 松。 ②意义:可减慢自身代谢和其他药物代谢。 长期应用可产生积蓄中毒。 ③例如: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与苯妥英钠合用,则因 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苯妥英钠的代谢作用减弱,使 苯妥英钠疗效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吐血整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吐血整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的血流速率及膜的性质有关3.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有选择性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常需要能量4.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胃肠道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②胃肠排空作用③肠上皮的外排机制④首过效应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上皮癌细胞。

优点:①作为研究体外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模型;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研究药物对肠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②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测定的。

2.超过滤法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使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脑微血管的特性:①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②低导水性;③高反射系数;④高电阻性;⑤酶屏障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麻醉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ppt课件

麻醉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ppt课件
药物分子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 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一侧到达另一侧的过程;
对某些离子、水、非脂溶性小分子的穿过很 重要;
此方式对肾的药物排泄,脑脊液清除某些药 物有意义,对大多数药物的转运并不重要。
PPT课件
13
药物的跨膜转运
载体转运 (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自给药部位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标志:C(mg/100 ml)
影响因素: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量和给药途径
腹腔注射>吸入
>直肠>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口服
>皮肤
PPT课件
19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
1.胃肠道给药—口服(per os ,p.o.)
吸收部位:胃肠道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
②需耗能 ③有饱和现象(受载体转运能力的限制) ④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要存在于神经、肾小管和肝的细胞膜,对少 数药物的转运有意义
PPT课件
15
药物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药物依赖细胞膜中的特异性载体,从高浓度一 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特点: 不消耗能量、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转运
PPT课件
39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妥(酸性药)中 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 尿内排出?
PPT课件
40
药物的体内过程—排泄
②肾小管的主动分泌(active tubule secretion)
两类转运系统: 有机酸转运系统(弱酸通道) 有机碱转运系统(弱碱通道)
特点: 遵循主动转运的规律 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类药合用时,经同一载 体转运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五)总体清除率, CLtot
• 体内诸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 容积,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 物被清除:
• 计算式:CL tot= Vd· Ke = D/AUC
2018/10/5
42
(六)稳态血药浓度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 随着给药次数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 逐渐减慢,直至在给药间隔内消除的药量 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这时的血 药浓度成为稳态血药浓度。CSS,又称坪值
答案
2018/10/5
答案
47
9.pKa是指 A. 弱酸性、弱碱性药物达到 50% 最大效应的血药浓度的 负对数
10.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 收方式是 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 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 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 D.简单扩散 E.胞饮
B.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倒数 C.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呈50% 解离时溶液的pH值 D. 激动剂增加一倍时所需的 拮抗剂的对数浓度
• 特点: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
• 分类:
载体 (1)简单扩散 不需要 (2)异化扩散
2018/10/5
饱和现象 无 有
竞争性 无 有
6
需要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 • • •
浓度差 脂溶性 解离度:离子障的概念 pH值
脂溶扩散


水溶扩散

2018/10/5
7
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2018/10/5
43
A型题
1.对弱酸性药物来说如果使尿中 A.pH降低, 则药物的解离度小, 重吸 收少, 排泄增快 B.pH降低, 则药物的解离度大, 重吸 收多, 排泄减慢 C.pH升高, 则药物的解离度大, 重吸 收少, 排泄增快 D.pH升高, 则药物的解离度大, 重吸 收多, 排泄减慢 E.pH升高, 则药物的解离度小, 重吸 收多, 排泄减慢
答案
2018/10/5
答案
45
5.舌下给药的特点是 A.经首过效应影响药效 B.不经首过效应,显效较快 C.给药量不受限制 D.脂溶性低的药物吸收快 E.吸收量比口服多
6. 表 观 分 布 容 积 ( Vd ) 为 2L/kg者,表示药物分布于 A.血浆 B.细胞外液 C.细胞内 D.脂肪组织中 E.集中于某一器官
2018/10/5
12
(二)药物转运体(主动转运)
• 是跨膜转运蛋白,药物载体的一种。分为:
– 摄取性转运体:促进吸收,如小肠的寡肽转运体
– 外排性转运体:排出药物,限制吸收,如P-gp(p糖蛋白)
2018/10/5
13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
吸收 Absorption 定义: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因素:
E.药物消除速率
2018/10/5
答案
答案
48
11. 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 物
A.起效快慢
1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A.是难逆的 B.可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B.代谢快慢
C.分布 D.作用持续时间 E.血浆蛋白结合 答案
2018/10/5
C.是可逆的
D.对药物主动转运有影响 E.促进药物排泄
答案
49
1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作用增强 B.代谢加快 C.转运加快 D.排泄加快 E.暂时失去活性
18. 关于表现分布容积错误的描述 是 A.Vd不是药物实际在体内占有的容 积 B.Vd大的药,其血药浓度高 C.Vd小的药,其血药浓度高 D.可用Vd和血药浓度推算出体内总 药量 E. 可用Vd 计算出血浆达到某有效浓 度时所需剂量
答案
2018/10/5
答案
46
7. 如果给药间隔时间不变而 增加药物剂量,其血药浓度 达稳态需经 A.7~8 t1/2
8.首次剂量加倍目的是 A.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B.使血药浓度维持高水平 C.增强药理作用 D.延长t1/2 E.提高生物利用度
B.2~3 t1/2 C.4~6 t1/2 D.1~2 t1/2 E.8~9 t1/2
3
2018/10/5
其他
18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 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等。
临床意义? 游离型
动态平衡
结合型
饱和性 疾病的影响
(free drug)
发挥药理作用 跨膜转运 代谢排泄
2018/10/5
(bound drug) 竞争抑制
暂时的贮库
19
血脑屏障
• 定义:是指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 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 脊液间的屏障
•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 代动力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 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 药物的体内过程 – 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过程
2018/10/5
3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 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 过程:
– 吸收 Absorption – 分布 Distribution – 代谢 Metabolism
• 环境因素:酶的诱导与抑制
• 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
• 病理因素
2018/10/5
25
五、药物的消除
• 定义: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消除器官被排
出体外的过程。
• 消除器官:
– 肾脏(主要),等
2018/10/5
26
肾消除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竞争分泌系统
肾小管重吸收
2018/10/5
27
一些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的 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
2018/10/5
30
一、药动学基本原理
• (一)药动学模型
开放性一室模型 开放性二室模型
2018/10/5
31
(二)消除速率过程
1. 一级动力学过程,又称一级速率过程
logC
血 药 浓 度 斜率= -
ke
2.303
Ke logCt = logC0- 2.303 t
0
dC
dt
t
=
Ke C
弱酸性药物
阿司匹林
头孢噻啶
弱碱性药物
吗啡
哌替啶
呋塞米
青霉素
氨苯蝶啶
多巴胺
噻嗪类利尿药
丙磺舒
2018/10/5 28
胆汁消除
• 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 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 产物,也可自胆汁消除。 – 肝肠循环:经门静脉、 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 的反复循环过程称为
肝肠循环。
2018/10/5
29
第二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通道)
易化扩散 (载体)


2018/10/5
10
2. 主动转运
• 定义: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 侧的转运 • 特点:
– 消耗能量 – 需要载体 – 有饱和现象 –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2018/10/5
11
3. 膜动转运
• 1.胞饮(pinocytosis) • 2.胞吐(exocytosis)
– 排泄 Excretion
简称ADME过程
2018/10/5 4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及转运体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2018/10/5
胞饮 胞吐
5
1. 被动转运
• 定义: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 或电位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扩散。
胃液pH=1.4
[离子型]
血液pH=7.4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9
10pH-pKa= 101.4-3.4= 1 = 100
2018/10/5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10pHpKa=
107.4-3.4= 10000 = 1
药物的分布 Distribution
• 定义: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 器官的过程。
2018/10/5
17
影响分布的因素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2
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血眼屏障(blood eye barrier)

A


B

2018/10/5
时间(39 h)
2018/10/5
40
(四) 生物利用度 F
•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F = 相对生物利用度:F'=
AUC(血管外给药, ev)
AUC(静脉注射, iv)
×100%
AUC(受试制剂)
AUC(标准制剂)
×100%
2018/10/5
2018/10/5
20
四、 药物的代谢
• 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也称生物转化
• 发生部位:肝脏,小肠,肾,肺等
2018/10/5
21
1. 代谢的方式与步骤
• I相反应
– 氧化 – 还原
– 水解
• II相反应
– 结合: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甲基化, 谷胱甘肽结合。。。
• 结果:活化 or 失活
2018/10/5
t1 / 2
C0 2k e
37
(二)表观分布容积, Vd
• 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浓度推算所需的体液 总容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