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语言学论文发表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发表,语言学论文发表写作技巧
论文发表,语言学论文发表写作技巧
每年都有不少同学选择语言方面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但是,由于我们平时在学校很少进行语言研究的训练,大部分同学没有阅读过语言研究方面
的书籍和论文。这样,同学们几乎是在完全不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程序的情况下选择了语言类的论文题目的,因而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小编在考察了近几年本科论文选题和往届毕业生语言类论文的基础上,对同学们的语言类论文在
选题和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以后愿意选取语言类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的同学有些参考价值。
一、论文选题方面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太大
不少题目是一个学科,或者是一个分支学科的名称,这样的题目,别说一
篇论文,就是一本几十万字的著作,也只能写出一个概论或者纲要,不可能写成
观点明确、论证详细的论文。比如这样一些题目:《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语言得体性研究》、《现代广告语言研究》、《汉语典故词语研究》等。第一个题目《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是汉语的“模糊语言”还是英语或其他语言的“模糊语言”,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外交方面的还是军事、政治方面的?就汉语范围内来说,古代汉语的模糊语言和现代汉语的模糊语言在“语用”上肯定
是不同的。这么大的题目,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从后来写成的论文来看,也只是大话、空话,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2.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和题目太大相一致的问题是,选题中没有体现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范围。比如上文所罗列题目中的《汉语典故词语研究》,汉语的典故词语是非常多的,题目中没有交代作者要研究的是哪一本书或者是哪一部词典的“典故词语”,
而要研究所有的汉语的典故词语的话,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而且这个题目也没有说明要研究汉语典故词语的哪一方面的问题:是来源方面的,还是应用方面的或是结构方面的。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实际是一个研究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
(二)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论文选题时,首先要想到把研究的对象锁定在一个比较明确具体的范围内:比如要研究古代汉语,第一步是选定古代汉语中的一本典籍,比如《论语》、《孟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然后再确定研究这本书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是词汇的还是语法的?如果选定研究语法方面的问题,
再缩小明确到研究句式方面的还是研究虚词方面的问题,然后根据研究文本的
实际情况,再确定具体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逐步缩小研究范围,什么时候研究的对象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明确了,研究的思路也就明确了,那么选题的可行性
问题也就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进行研究了。
二、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拼接编制论文
不少同学写毕业论文时,不进行第一手语言资料的搜集,而只是搜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只搜集前人的论文和著作。在写论文的时候,由于自己没有进行语言资料的积累,只能拿别人的论文进行重新编辑,最后写成的论文就是东
拼西抄,汇编而成的。就好比是建房子,参考人家盖好的房子是为了学会盖房子,是为了模仿和学习,同时也是为了建成一座与别人不完全一样的房子,即进行创新。如果自己不去准备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图纸设计好了之后,只有拆除别人的房子,利用别人用过的建筑材料建一栋房子。对于写论文来说,其实是变相的剽窃和抄袭。
近几年的论文中,对这类的论文仔细区分,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由一篇变一篇的,这是典型的剽窃和抄袭。这又有三种情况:A.短变长。别人的一篇短文章,拿来后大量填充例子,随意发挥,原文的结构框架基本没有变。B.长变短。把别人的长文章进行删节,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不变,或者是把别人论文中的一个部分摘抄出来,子,补充一些例证等等,但其主要观点仍是别人的。C.典型的剽窃。直接借用别人的文章,原文不动,这种情况不多见,但也存在。
二是由两篇或三、四篇变成一篇的,这是拼接论文。这种情况在本科毕业论文中比较多见。从网上搜索到关于某一问题的几篇文章,把这几篇文章变成自己文章中的几个部分。比如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汉语色彩词和词的色彩研究》,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以外,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色彩词”,主要论述汉语中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表示各类颜色的词语,第二部分谈“词的色彩”,讨论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很明显,这是把两篇内容不太相关的文章硬拼在了一起。
再比如:《齐鲁学刊》曾经发表一篇名为《典故词语的构成方式》的论文,论文总结的典故词语的构成方式是七种:a概括式、b缩合式、c截取式、d复合式、e藏词式、f飞白式、g序换式,笔者查对了一下,其中的abcdg五种形式是在一篇文章中总结出来的,是从典故词语的结构来衡量的,其中的ef两类,则是《修辞学发凡》中关于两种修辞格的总结,由于里面引用了几个典故词语,就被这位作者作为“典故词语的构成方式”了,但仔细一看,“藏词”“飞白”等,显然和“概括”“缩合”,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
三是由多篇变成一篇,这是汇编论文。这种情况在我校的硕士生毕业论文中比较多见。由于不去搜集原始语言材料,只去查阅前人的论文和著作,在写论文的时候,必然是把别人的论文次序打乱,重新编织自己的论文,比如有个同学写《某某方言词汇研究》,本来是很好的题目,但由于作者不去进行方言词汇调查,只复印、下载大量的方言词汇研究方面的论文,论文写成后,一共两万来字的论文,有八个部分:除去开头和结尾,主体部分有“某某方言词汇的构词形
式”“某某方言词汇的演变形式”“某某方言词汇修辞特点”“某某方言词汇的文化研究”“某某方言词汇的特征词”等等,由于论文一共才两万来字,每一部分都分量很少。其实,这些部分的每一个题目,都够写一篇学位论文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不去搜集原始语料,在参考别人论文的时候,搭好自己论文的框架,然后换几个例子了事,所以论文牵涉到的问题面很广,但是却无法深入和扩展。
2.论文框架大,内容单薄
有些同学的论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好几个小标题,而每个小标题下面往往只有几行字,打开论文,一页上有四五个小标题。很显然,这样的论文是先搭框架,再找材料填充的,找到的材料多就填充得多,找到的少就填充得少。如《汉语委婉语的认知理据研究》,全文分五大部分,第四部分是“汉语委婉语的适应性原则”,下分“情境适应”和“社会因素适应”两个分标题,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