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 名词解释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面。
侧线:鱼类侧线是由许多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的一条线状结构。
侧线管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觉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的方向、水流动态及周围环境变化。
单循环:鱼类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方式。
从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鳃部气体交换后,汇成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中去,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最终返回心脏的动脉窦内,然后开始重复一轮的血液循环。
韦伯尔氏器:鲤形目中由一些骨块组成。
通过水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伯尔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
卵生:胚胎发育完全靠自身的卵黄囊中的营养。
卵胎生:胚胎的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但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
假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前期发育靠卵黄囊内的营养,后期胚胎卵黄囊壁伸出许多褶皱嵌入母体子宫,形成卵黄囊胎盘,胎儿从此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营养,完成最后的发育。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运动,以满足重要的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口咽式呼吸:两栖纲特殊的呼吸方式。
吸气时口底下降,鼻孔张开,空气进入口咽腔。
然后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将空气压入肺内。
当口底下降,废气借肺的弹性回收再压回口腔。
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并减少失水,带呼气时借鼻孔张开而排出。
不完全的双循环:以鱼类为例,其心脏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
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源于静脉窦的血液。
左右心房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至使心室中的含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这样的循环方式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有利再苏醒活动。
脊索动物门详解
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1、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肛后尾:尾在肛门之后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例外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脊索动物分类概述: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循环方式: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仅头索纲。
无头类: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组成: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循环方式:闭管式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
脑和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柄海鞘。
内柱: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
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区别:精氨酸、肌酸肌酸精氨酸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③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④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圆口纲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尾: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上下颌;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单鼻孔;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具鳃囊;特化性特征: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
低等种类:终身具有脊索如文昌鱼、七鳃鳗。有的类群: 只见于幼体如两栖类、海鞘。
高等种类:胚胎期出现,成体时由脊柱取代如爬行类、鸟 类、哺乳类。
医学ppt
幼体具有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 部。幼体经变态(逆行变态-变态后成体的构 造比变态前幼体的构造更为简单)至成体只保 留鳃裂。
体外包被特殊的被囊,由近似植物纤维素的被 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代表 动物:海鞘
医学ppt
7
医学ppt
8
2、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data)
2
②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位于身体背部脊索上方的中空 管状结构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分化为脑和脊髓。
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中枢部分 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部。
医学ppt
3
③鳃裂(gill slits):
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有左右成对排列的裂孔,直 接或间接开口于体表,称为鳃裂(咽鳃裂);
但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 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vertebra)前后连 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
医学ppt
11
生物学特征
1.出现明显的头部,有 有头类(Craniata)之称(脊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 后端为脊髓。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五部;头部出现集中 的感觉器官);
③两栖纲 ④爬行纲 ⑤鸟纲 ⑥哺乳纲
无颌类(Agnatha):没有颌的脊椎动物,现 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类。
脊椎动物复习资料
山东大学(威海)脊椎动物复习参考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1.名词解释:①脊索:脊索动物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柔软的、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结构,具有支持、运动杠杆作用,胚胎发育时诱导神经管形成。
②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即内部有空腔,因此称为背神经管。
③咽鳃裂:即消化管的前段(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称鳃裂。
直接或间接地同外界相通。
④逆行变态:尾索动物(如海鞘)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为简单的变态现象,称逆行变态。
⑤颌口类:具有由鳃弓发展来的颌而得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⑥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脊索伸到最前端,超过神经管,故称头索,没明显头部,故又称无头类。
2.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具有脊索。
②具有背神经管。
③具有咽鳃裂。
④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具有肛后尾;骨骼是内骨骼,起源于中胚层,能随机体生长而增长。
3.脊索动物各个亚门及其主要特点和代表动物:㈠原索动物①尾索动物亚门。
特点:幼体具有上述三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
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为神经节,鳃裂仍存在。
成体具背囊,大多营固着生活。
代表动物如尾海鞘、樽海鞘。
②头索动物亚门。
特点:神经管和脊索纵贯全身,终生存在。
脊索伸到最前端,超过神经管,故称头索,没明显头部,故又称无头类。
咽鳃裂明显。
代表动物如文昌鱼。
㈡脊椎动物③脊椎动物亚门。
特点:⑴以脊柱代替脊索。
脊椎保护着脊髓,在前端发育成头颅保护脑。
⑵出现明显的头部,具有高度发达和集中的神经系统。
⑶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前、后肢和上、下颌。
⑷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
⑸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
⑹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
分为前肾、中肾、后肾三种类型。
代表动物如青蛙,兔子。
4.简图说明……:见课件第六张5.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头索动物是原索动物中最为高等的类群,出现了很多进步特征。
脊索动物门
终生具有脊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 有脊索 、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头索动物的脊索纵贯经管位于脊索之上,前端稍 膨大形成脑泡。 在咽的两侧有7 对以上的咽鳃裂 26
一、亚门主要特征
1、脊索发达,纵贯身体全长,并伸延到背神经管 前方,以利掘沙生活,故名头索动物或全索动物。
20
21
象柄海鞘这类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 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retrogressive metamorphosis)。或称退化变态。 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 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逆行变态。
22
尾索动物分类
最低等,遍布世界各个海洋,约1.375种,分3个纲。我国 已知14种左右。 (一)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
二、外形和生活方式
大小1-40厘米,成体 似一把茶壶,壶底的基 部固着于岩石、海藻、 贝壳、船底等处。游离 端的壶口处为入水管孔, 壶嘴处为出水管孔。有 出水管一面为背面。一 般情况下,水流从入水 孔(incurrent siphon) 进入,而由出水孔 (excurrent siphon)排 出。受刺激后,两孔都 向外喷水,刺激缓解后, 身体又逐渐恢复原状。
24
图7-57 尾索动物图 A:住囊虫 Oikopleura sp.;B:Oikoclose sp.;C:柄海鞘 Styela sp.;D:海樽 Halocynthia papillosa;E:樽海鞘Salpa maxima。
25
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chalochordate)
6
次要特征:
4、脊索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 为闭管式(尾索动物,没有心脏,为开管式循环),无脊 椎动物位于背面,循环系统大多为开管式。
脊索动物学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名词解释1.脊索: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2.咽鳃裂: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壁两侧有许多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在咽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
3.逆行变态:又称退化变态。
经过变态,动物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为简单。
如柄海鞘经变态后失去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4.变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较低,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和爬行纲5.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较高,体温调节能力较强,体温保持相对恒定,不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脊椎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6.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面、腹面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称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黏聚成团,纤毛摆动将食物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再进入胃、肠进行消化。
7.鳃囊:七鳃鳗等所具有的呼吸器官,鳃囊为球形,有内外鳃孔与其相通。
鳃囊内壁有许多起源于内胚层的鳃丝,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具呼吸功能8.鳃篮:又称鳃笼,七鳃鳗等支持鳃囊的特殊结构,由9对垂直排列、弯曲的软骨弧和4对纵行的软骨条相互连结成的结构。
鳃笼紧贴于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9.韦伯氏器:鲤形目和鲶形目鱼类最前面三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变异特化形成的一组小骨骼,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10.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都向内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残存的脊索呈念珠状11.鳃耙:附生于鳃弓内测两排并列的角质突起,是阻拦食物随水流出鳃裂的滤食结构,顶端有少量味蕾,兼有味觉器官的作用12.管鳔类:鳔具有鳔管与食管相通,气体调节主要通过鳔管13.闭鳔类:鳔无鳔管,不与外界相通,气体调节主要通过红腺和卵圆窗14.动脉圆锥: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地搏动15.动脉球:硬骨鱼类的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动脉球与心室相通,不能搏动16.单循环:圆口纲和鱼类的血液循环方式。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哺乳纲:
体外被毛,恒温, 体外被毛,恒温, 胎生(单孔类除外), 胎生(单孔类除外), 哺乳(具乳腺)。 哺乳(具乳腺)。
脊椎动物主要类群
圆口纲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上下颌 无颌类 附肢 鱼形类 有颌类(颌口 类)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四足类
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恒温动物
• 其他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 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 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 – 闭管式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系统; –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 后口; 后口; – 分节的肌节; 分节的肌节; – 生物化学比较
• 与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点 – 后口 – 三胚层 – 真体腔 – 身体分节 – 两侧对称
变态期间:尾部连同脊索逐渐萎缩消失, 变态期间 : 尾部连同脊索逐渐萎缩消失 , 神 经管退化成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裂数增加, 经管退化成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裂数增加, 体壁分泌被囊素形成被囊,开始营固着生活。 体壁分泌被囊素形成被囊,开始营固着生活。 这种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称 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或退化变态。 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
进化地位
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 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包括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具 有共同的祖先。 有共同的祖先。
生物学特征
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 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以及具肛 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特征。 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特征。 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终生保留, 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终生保留,在脊椎动物中被 脊柱所代替。 脊柱所代替。背神 经管在脊椎动物分 化为脑和脊髓。 化为脑和脊髓。低 等脊索动物鳃裂为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进化中 消失或演变为其他 结构。 结构。
脊椎动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脊索:脊索是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一。
它是位于脊索动物消化管背侧,神经管腹侧的一条纵贯身体前后、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由许多内部富含液泡的细胞组成,外面围有两层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低等类群终身存在,而高等类群只出现于胚胎期,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所取代。
被囊:动物体外的被囊由外套膜分泌而来,具有保护功能,与出芽生殖有关。
动物界中具有被囊的动物仅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方,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咽鳃裂是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
是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一。
内柱(咽下沟):是原索动物咽部内壁腹侧中央的一条纵沟,故也称咽下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
腺细胞分泌的粘液可以将随水流进入咽的食物颗粒结成食物团,纤毛细胞的纤毛可将食物团驱向围咽环,故与摄取食物有关。
它与甲状腺属同源器官。
背板(咽上沟):又称咽上沟。
是原索动物咽壁背侧的一条膜状纵褶,仍与食物摄取有关。
逆行变态:动物一般的变态是器官结构由简单变得更为复杂,而海鞘的变态则与一般变态恰恰相反,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器官,如脊索,背神经管等,形态结构变得比幼体更为简单,生活方式也由自由生活变为固着生活,我们把海鞘这种独特的变态方式称作逆行变态。
门静脉:某段静脉两端都有毛细血管,则这段静脉称为门静脉,如:肝门静脉。
鱼:以鳃呼吸,以鳍游泳的有鳞片的低等的在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
开放式循环:血液循环过程中要经过血窦而非完全在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称开放式循环。
封闭式循环:血液完全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称封闭式循环。
轮器:文昌鱼缘膜边缘由纤毛上皮组成的伸向前方的许多指状突起称为轮器。
轮器可以搅动水流,使流水成为旋涡,以聚集食物。
鳃笼:七鳃鳗等圆口纲动物支持鳃囊的一系列软骨,由9 对垂直排列的弯曲的软骨和 4 对纵走的长杆状软骨互相连接而成,因似笼形,故称鳃笼。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10、community群落: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 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的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脊索动物-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羊膜,所以合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纲、鸟纲与哺乳纲的其他脊椎动物。
只可在水中产卵。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分内外两层,纤维且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索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
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髓。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背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的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孔列,直接开口于体表或心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陆栖高等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被囊类: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没有形成脑,称无头类。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有集中的脑,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上下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心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超过背神经管的最前方。
•脊椎动物: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主要类群
圆口纲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上下颌 附肢 无颌类 鱼形类
有颌类 (领口 类)
胚膜
无胚膜类 (无羊膜 生物)
体温 变温动物
四足类
胚膜类 (羊膜生 物)
恒温动物
柄海鞘
呼吸:如下图所示
入水孔
水 流
口
咽
鳃裂
气体交换
围 鳃 腔
出 水 孔
口
咽
围 咽 沟
背板
食道 胃
2 鱼纲:体表多被鳞,鳃呼吸,软骨或硬骨 附肢为鳍 3 两栖纲:由水上陆的过渡类型,皮肤裸露, 幼体鳃呼吸、鳍游泳; 成体肺和皮 肤呼吸; 五趾型附肢运动 4 爬行纲:完全陆生,皮肤干燥,被角质鳞或角 盾或骨板,肺呼吸,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5 鸟纲:体表被羽,前肢为翼,恒温卵生 6 哺乳纲:体外被毛,胎生哺乳 恒 温 动 物
• 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 结缔组织鞘,韧而有弹性 神经管 • 具支持功能 脊索 • 脊索动物胚胎期均具有 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 消化管 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
肛后尾
咽腮裂
脊索鞘 弹性组织鞘 细胞核 液泡 纤维组织鞘 脊索细胞
脊索横切模式图
2. 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脊索的出现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 得“质”的飞跃。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从而使脊 索动物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使内脏器 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 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 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 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脊索动物简介
脊索动物简介•相关推荐脊索动物简介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动物吧,不知道大家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脊索动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脊索动物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
动物背侧有一条脊索,分为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
它们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体表常有被囊(tunic),故又称被囊动物。
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
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本亚门主要的纲有:1、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2、海鞘纲(Ascidiacea)3、樽海鞘纲(Thaliacea)二、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
代表动物:文昌鱼。
三、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Craniata)。
本亚门分以下几个纲:1、圆口纲(Cyclostomata)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verte-brae)并存。
又名无颌类(Agnatha)。
2、鱼纲(Pisces)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Tetrapoda)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Gnathostomata)。
3、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运动。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位于身体背面,为弹性的棒状机构,由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脊索鞘,在发生上由原肠背侧的部分细胞组成,主起支持身体的作用。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下陷卷合而成,是中空的管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
3.咽鳃裂:位于咽部两侧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体表外界相通,这是呼吸器官组成部分。
4.开放式循环:血液不完全在血管内循环,可以进入各器官的组织血窦。
5.小肾囊:无集中的排泄器官,在肠的弯曲处堆积成团,有排泄功能6. 逆向变态:动物在变态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能加简单的现象。
7. 初生颌器:上颌由腭方软骨,下颌由麦氏软骨组成的这种颌器8.次生颌器:上颌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下颌由齿骨和陷骨组成的这种颌器。
9.韦伯氏器:位于鳔与内耳间,由三角骨,间轴骨,舟骨和闩骨组成,功能是感知声波和压力的变化。
10.动脉圆锥:在发生上源于心脏的一部分,内有半月瓣以防止心室压出的血液倒流。
还有螺旋瓣辅助分配含氧血和缺氧血。
11.动脉: 从心脏出来,运送到身体各部分血液的血管。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
12. 静脉: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
管壁厚,弹性小。
13. 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营养来自卵本身,靠卵黄供给,与母体几乎无营养联系.14. 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营养靠母体供给,形成胎盘.15. 脊柱:脊柱在脊索的周围形成,由相互关节的多个脊椎组成,除支持身体外,脊柱还有保护脊髓的功能。
16.洄游:鱼类在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具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
17.生殖洄游:水生动物在性腺成熟过程中(肥育地和越冬地)按一定路线向适宜产卵的水域(产卵地)所作的洄游。
18.索饵洄游:鱼类等海洋动物从越冬场和产卵场到饵料生物丰富的索饵场的集群迁移。
19.越冬洄游:一些水生动物离开索饵场到温度、地形适宜的越冬场的集群迁移。
20.同源器官:不同动物的某些器官、结构、和起源相同,但在外形上、功能上有差别。
最高等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 水流入咽部,食物颗粒留在咽内,水流 经鳃裂进入围鳃腔,经腹孔排出体外。
文昌鱼的内部解剖
海 鞘 成 体 的 内 部 结 构
• 呼吸作用在咽部完成,咽内壁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水流经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
• 心脏位于身体腹面靠近胃的围心腔内, 两端各自发出一条血管。开管式循环, 血液流动每隔几分钟周期性改变方向, 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该方式在脊索 动物中是唯一的,血液通常无色。
• 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 一团具排泄机能的细胞,排出尿酸。
• 幼体具脊索动物三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 尾部。幼体经变态至成体后只保留鳃裂。
• 体外有的被囊(tunic),由近似纤维素的被 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
• 成体的结构
• 海鞘外形呈长椭圆形,基部固着在海底 岩石、贝壳或船底之上。
• 身体的最外层是被囊,被囊内是一层柔 软的外套膜。
• 但是有许多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 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 特化的口器等,因此被认为是前脊椎动 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动物的姐妹群。
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结构最复 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脊椎动物 亚门的主要特征如下:
• 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 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 加上保护它们的头骨,形成明显的头部, 因此脊椎动物又称为有头类。
•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 现存四万多种,两大类群、三个亚门。
脊索动物
名词解释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个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
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鳃裂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是前端,故称脊椎动物。
3. 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拄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索动物。
4.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
5. 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
6. 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8. 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索动物。
如圆口纲动物。
9. 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
10.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变温动物。
11.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恒温动物。
12.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13.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
14. 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
15.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16. 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
17. 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
18. 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动物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羊膜,所以合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纲、鸟纲与哺乳纲的其他脊椎动物。
只可在水中产卵。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分内外两层,纤维且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索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
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髓。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背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的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孔列,直接开口于体表或心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陆栖高等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被囊类: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没有形成脑,称无头类。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有集中的脑,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上下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心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超过背神经管的最前方。
•脊椎动物: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
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六个纲。
各纲之间特征上有显著差别,但身体器官一般可分为十大系统和感觉器官: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内分泌、生殖和感觉器官。
•肝盲囊: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称为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脑眼: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官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官作用。
•肾单位: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血管网,血液由较粗的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肾球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位,形成一个漏头状的双层壁结构,中腔有空隙。
作用:可将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他物质都过滤到囊腔内,形成原尿。
•圆口动物: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的动物.•前肾:位于身体的前端,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间都有前肾出现,但是只有在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
•中肾:位于前肾后方,是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后肾:是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外形因动物的种类而异。
肾小体和连接它的排泄小管共同组成一个泌尿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
•开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
由于血液不是总在血管内流动故称开管式血液循环。
•闭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微血管、组织间隙,然后汇集到静脉回到心房。
过程中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脉:所含的血液从心脏流到其他部位的血管。
•静脉:所含的血液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流回心脏的血管。
鱼类•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内,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
分布于全身。
呈斜向排列,手触有粗糙感。
•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
A、来源于真皮;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
•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
A、来源于真皮;B、构造: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
C、覆瓦状排列。
•栉鳞: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
•肝胰脏:胰脏为弥散状,散布于肝脏中,其组织可用组织切片观察到,肉眼不易与肝脏区别。
因此,肝和胰合称肝胰脏,这是鱼类的特点。
•开鳔类:管鳔类,鳔与食管之间有相通的鳔管•闭鳔类:无鳔与食管之间直接相通的鳔管.•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司.侧线内有感觉细胞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脑颅:包围脑、眼、耳和鼻等的骨骼统称。
•咽颅:包围口、咽和鳃弓的骨骼统称。
两栖动物•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肩带:连接上肢骨和脊柱的骨骼.两栖类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爬行类由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和间锁骨组成。
•腰带:连接下肢骨和脊柱的骨骼•四足动物 :为脊椎动物中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四纲的总称,是鱼类对应词。
具四肢,内外鼻孔相通,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或两心房两心室,成体的排泄器官为中肾或后肾,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受精卵为全裂或盘裂。
•中耳:由鼓膜、鼓室、听小骨和耳咽管,为传声装置。
听小骨由镫、锤和砧骨。
•不完全双循环:动静血未完全分开,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心室不严格区分多氧血和缺氧血.•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变温动物。
•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前臂、腕、掌、指、等五部分的结构•寰椎:鸟类第一枚颈椎,呈环状•颌间腺:位于前颌骨和鼻囊之间,分泌物无消化功能,只有湿润口腔的作用,并在眼球下沉突向口腔时,协助完成吞咽食物的作用。
•无足目:体型蠕虫状,,体表有退化的骨质鳞,附肢退化,尾极短,用肺呼吸,土中穴居,无鼓膜,无胸骨,眼退化为盲眼,卵生或卵胎生,体内受精的两栖动物。
•有尾目(蝾螈目)体型延长,体表润滑无鳞,2对或只有前肢,尾长、终生存在,用肺或鳃呼吸,水栖型,无鼓膜,不发达或缺胸骨,眼无或具不动眼睑,卵生、体外或体内受精的两栖动物。
•无尾目(蛙形目)体型短阔,体表润滑无鳞,四肢完备,无尾,用肺呼吸,水陆两栖型,有鼓膜,胸骨发达,眼具可动的眼睑,卵生、体外受精的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次生腭: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空同合成雏形的次生腭。
•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
•犁鼻器: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封闭式盆骨:哺乳动物的左右耻骨和坐骨愈合为坐耻骨,形成封闭式骨盆。
•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
•胸廓:羊膜动物所特有,由前面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腹中线的胸骨连接而成,与保护内脏,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
•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爬行动物的牙齿按着生位置不同分类,分别见于飞蜥、沙蜥;多数蜥蜴和蛇;鳄类。
•盐腺:居住在多盐或干旱环境的爬行类还发展了肾外排盐的结构,大多位于头部,如眼后上方。
•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同分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鸟类•开放式骨盆:髂骨、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不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双重调节: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水晶体的屈度。
因而鸟类眼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
•完全双循环: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
心脏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
多氧血和缺氧血不再在心脏内相混。
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
•愈合荐骨(亦称综荐骨)亦称综荐骨,为鸟类所特有,由少数胸、腰、荐椎及部分尾椎愈合而成,与宽大的骨盆相愈合•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恒温动物。
•尾综骨鸟类最后几枚尾骨退化愈合而成,以支撑尾羽•气囊:气囊是中气管及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薄膜,它们伸到肺以外,分布于内脏器管间。
气囊壁薄,本身没有气体交换作用,鸟类气囊有9个•双重呼吸: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正羽覆盖体表、翼及尾上的大型羽片•绒羽位于正羽下面,柔软蓬松,呈棉花状•纤羽外形似毛发,杂生在正羽和绒羽之间•尿酸爬行、鸟类排泄物的主要成分.•尿素两栖、哺乳排泄物的主要成分•龙骨突胸骨中线处具高耸的龙骨突起•嗉囊鸟类的食道与其它脊椎动物相比相对较长,食道中部或下部具有一个膨胀部,即嗉囊,有食物的贮存、消化和分泌嗉囊乳的作用•腺胃腺胃上有许多乳状突伸向胃腔,乳状突上有许多胃腺,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
•肌胃肌胃又称砂囊,主要功能是机械研磨,食物进行酶和酸的水解。
•泄殖腔:排粪、排尿及生殖的公共通道。
哺乳动物•胎盘由绒毛膜、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使胎儿与母体联系的纽带担负着胎儿的营养、呼吸和排泄等功能。
•植物性神经系统专门支配和调节内脏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血管扩张和收缩等活动的神经,与内脏器官的生理活动,新陈代谢有密切关系。
•膈肌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横膈膜。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哺乳类的呼吸动作是依靠胸腔的扩大与缩小,胸腔为哺乳动物所特有。
胸腔的扩大与缩小,借横膈膜与腹腔分隔,横膈膜的运动可改变胸腔容积,称为腹式呼吸。
加上肋骨的升降来扩大或缩小胸腔容积,为胸式呼吸,完成哺乳类的呼气和吸气。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牛)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