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国早已存在,但关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却至今仍然是学界追问的热点。我们认为,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基于如下尺度:一是事物本质的理论的规定。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的规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在“人”基础之上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地位和其内在规定性决定。作为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宣传和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和稳定服务的,是思想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含了政治性,成为它自己的并区别其他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另外,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特
殊的矛盾运动也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必须充分加以考虑。
根据上述尺度,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了概括和抽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具体解读如下:
第一,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首先,在人类社会生产整体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三种基本形式。这三种生产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中,精神生产是人们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反映,它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理论支持,既引导着物质生产的方向,又指导物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德,净化人的思想,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它在社会科学中起着核心和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脑力劳动,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的对象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劳动的产品是精神产品,即存在于受教育者头脑和心灵的内在的精神状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其次,从物质生产力构成要素所起的作用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众所周知物质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构成,而其中劳动者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调整、转化、提升劳动者的思想品德,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起着一种“精神动力”作用,或者说,它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力量因素。因此,“精神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这符合事物本质理论的第一个尺度。有学者把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从而进一步认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的性质,若单把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是不够全面的。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所具有的现实性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精神生产,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不是单纯的头脑风暴,而是意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它为世界呈现出精神产品,从而使意识获得物质载体(人们的思想、理论表达在纸张或光磁等物质载体或通过主体物质身体的一些客观行为表现出来),具有了客体的性质,并成为一定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
为一种精神生产,其现实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内容上。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生产,所生产的精神产品在公开和传播的过程中,丰富、影响和改变了主体的精神世界,从而现实地改变了人的言语和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第三,从事物的本质理论第二、三个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在“人”的基础上的规定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只是一种泛泛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它还有别于诸如艺术等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而且还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还是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
毛泽东同志在其相关著作的论述中多处使用“改造”一词:一是青年毛泽东指出:“吾国思想与道德,可以伪而不真、虚而不实之两言括之,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为革除国人思想积弊,需要对国民进行思想改造。在国民性改造的内涵上,青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从培养国民基本品性,到国民政治之觉悟,再到伦理之觉悟三个层次。二是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明确提出“改造两个世界”的思想。他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
泽东提出的改造主体思想是全方位的,包括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改造。三是在1941年5月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指出“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可见,“改造”一词的涵义是极其丰富而生动的,以往人们对它有些误用,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的。
“改造”一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基本矛盾的特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一基本矛盾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它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过程始终。为此,解决这一矛盾的实质和目的就是要把某一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改造”。在这里,“改造”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统治阶级用本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去改造,即修改或更换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或使人们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品德,以符合统治阶级或社会的需要,这包含了规范、灌输、调整之意,即是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二是人们自身进行改造,即人们根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不断修改或更换自己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建立起符合社会和自身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两个层面的内容,既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的属性——意识形态性或政治性,也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在“人”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特殊要求。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学术界有10多部着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专章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关的专着有一本,即张世欣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从1979年到2008年,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主题的论文有225篇,其中题名中含“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论文有18篇。自1995年至2008年,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类、教育类、文史类的文章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7篇。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果显示的相关记录有40多万条,不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