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那些古代传统节日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篇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关于这一年的起源还有另一个传说。

据说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受到最凶猛的野兽之一的威胁。

这种动物叫年。

它捕捉各种动物作为食物。

在冬季,当山区缺乏食物时,它会闯入村庄,猎杀人和牲畜。

人们一直处于恐慌之中。

多年来,人们一直与“年”作斗争。

人们发现“年”害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和声音。

所以在冬天,人们会在门上挂上红木板,在门口生火,整夜不睡觉。

那天晚上,“年”闯进村子,看到每家每户都是红色和火光,听到天空摇晃的声音,吓得他跑回山里,不敢再出来了。

随着夜晚的过去,人们互相祝贺,用灯笼装饰,饮酒和宴请来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家每户都会在冬天的这个时候在门上贴上红对联,点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和烟花;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一早,我们互相祝贺。

这已经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新年”。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夜的高潮是老人在除夕夜后寄“压岁钱”。

接下来是贴春联和门神,然后关门。

直到初中第一天早上,“拾起财神”才开门。

下一步是让全家人一直待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通宵亮着,俗称“光年”。

春节【春节起源】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节日知识

传统节日知识

传统节⽇知识 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传统节⽇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腊⼋节 农历⼗⼆⽉⼋⽇为中国腊⼋节。

民间有⾷腊⼋粥的习惯。

腊⼋粥也叫⼋宝粥,相传腊⼋节是佛祖“成道”之⽇,佛寺要仿效牧⼥献糜的故事,取⼋种⾹⾕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宝粥,腊⼋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甜。

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为流传,成为⼀道深受⼈民喜爱的美⾷。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爬上岸来吞⾷牲畜伤害⼈命,因此每到除⼣,村村寨寨的⼈们扶⽼携幼,逃往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个⽩发⽼⼈,只见他⼿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若朗星。

对⼀户⽼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晚,他定能将"年"兽驱⾛.众⼈不信,⽼婆婆劝其还是上⼭躲避的好,⽼⼈坚持留下,众⼈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躲避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婆婆家,门贴⼤红纸,屋内独⽕通明。

“年”兽浑⾝⼀抖,怪叫了⼀声。

突然传来⽩发⽼⼈然响的爆⽵声,"年"兽混⾝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光和炸响.这时⼤门⼤开,只见院内⼀位⾝披红袍的⽼⼈哈哈⼤笑,"年"兽⼤惊失⾊,仓惶⽽逃. 第⼆天,当⼈们从深⼭会到村⾥时,发现村⾥安然⽆恙,这才恍然⼤悟,原来⽩发⽼⼈是帮助⼤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们同时还发现了⽩发⽼⼈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户户灯⽕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春节 农历正⽉初⼀是春节,⼜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古代七夕节的习俗大盘点1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古代七夕节的习俗大盘点1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古代七夕节的习俗大盘点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大家知道关于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打算的传统七夕节习俗,欢送大家来参阅。

书目传统七夕节习俗20xx七夕情人节送女挚友什么礼物七夕情人节祝愿的话语传统七夕节习俗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那么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假设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2024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2024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2024重阳节有哪些习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如今重阳节就要到了,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4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欢送阅读!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在历史持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项,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季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项。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到达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节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存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困难,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缔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九皇会古时在中国广东、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

九皇会源于对星斗崇拜。

老话讲:〃重阳九皇会,北斗延寿辰〃。

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构成。

《玉匣记》说: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星隆世之辰,世人斋戒,此日胜常日,有无量功德。

九皇信仰的影响很大,这种崇拜在民间慢慢演化为礼斗之俗。

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

在云南,礼斗已为滇俗,九月朔至九日举办。

享宴祈寿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予着人们对老人安康长寿的祝愿。

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代《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知道多少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下面小编带来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你们知道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三个节日吗?那就是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这三个节日。

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它们的传说吧!春节的传说——“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头上长了两个触角,非常得凶猛。

“年”常年居住在深山中,每到除夕会走出深山,吞食牲畜,残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逃往山顶,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爷爷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

”老爷爷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年”发现村里气分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爷爷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爷爷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周围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燃放爆竹。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很久以前,后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们没有了食物。

后羿听说后,立刻那起弓箭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

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

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

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便留在了月亮广寒宫。

后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

月母为二人的真情所打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后羿相会。

端午节的传说——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你知道吗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你知道吗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你知道吗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浪漫色彩的一个日子。

七夕节的由来,与星宿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人们将天上的星宿进行划分,织女星和牵牛星便是其中两颗重要的星星。

织女星被认为是纺织女神,象征着女性的勤劳和智慧;牵牛星则代表着农耕的牛郎。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这两颗星的神话故事与人间的爱情联系起来,形成了七夕节这个独特的节日。

传说中,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心灵手巧,能够织出美丽的云彩。

而牛郎则是人间一个勤劳善良的孤儿,只有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告诉牛郎如果在湖边见到一群仙女在洗澡,他可以把其中一件衣服藏起来,那个找不到衣服的仙女就会成为他的妻子。

牛郎按照老牛的指示做了,果然,那个找不到衣服的仙女就是织女。

织女见牛郎诚实善良,便决定留在人间,与他结为夫妻,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天庭的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下凡的事情,她十分生气,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捉回了天庭。

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追了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在天空划出了一条银河,将牛郎和织女分隔在两岸。

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的喜鹊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

七夕节在古代有着丰富的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乞巧。

在这一天,女子们会向织女乞求灵巧的双手和聪慧的心灵,希望能够在女红方面有所长进。

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女子会在月下穿针引线,如果能够一口气穿过七根针,就代表着乞巧成功;有的会将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看蜘蛛结网的疏密程度来判断是否得巧;还有的会在庭院中摆放瓜果,向织女祈祷。

除了乞巧,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会把家中的书籍和衣物拿出来晾晒,据说这样可以避免虫蛀。

此外,在一些地方,还有拜织女、吃巧果等习俗。

巧果是一种用面粉、白糖等制作而成的点心,形状多样,十分精美。

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

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

天女散花的传说故事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

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一座净土山,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

然后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在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浇灌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

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一潭善水,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

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一潭美水,你可取美水一担,滋润花骨朵,这样,就会开出百样的花朵。

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添美。

”盘古说完,就死了,尸体随后化为一座盘古山。

花神按父亲的嘱咐,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

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

果然,百花怒放,好看极了。

她高兴地报告玉帝。

玉帝便随着亲妹妹前来观赏百花,他高兴地说:“妹妹不辞劳苦,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花园了吗?”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叫你管九霄,叫二哥管九州,叫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

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不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玉帝答应了,立即唤来一百名仙女,对她们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

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

把你们采来的花撒向人间。

”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花园中穿梭往来,各自采下喜爱的鲜花。

片刻工夫,花篮就装满了。

然后,她们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起花,纷纷撒向人间。

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

从此,人间有了百花。

神笔马良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天生聪敏,从小喜欢画画。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于 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 七月七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故称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 的崇拜及妇女穿 针乞巧,后被赋 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 一。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 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 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 八月十五为什么是中秋节更 多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 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 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 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 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 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 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 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 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 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 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 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 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 月亮与嫦娥团聚。
七夕的诗句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 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 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 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 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 得语。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 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 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元宵
The Lantern Festival
• 元宵是一种汉族传统食品,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 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 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 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 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 机器里,倒上江米粉, “筛”起来,随着馅料在 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 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 宵。北方“滚”元宵,南 方“包”汤圆,这是两种 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

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

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传统民俗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民俗[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娘在这日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这日的其他习俗主要有送穷,开市贸易,南方在这日祭财神。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 [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

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

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所以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篇1: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鬼节(民俗习称)

鬼节(民俗习称)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 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 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 “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民都拥挤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 到观音菩萨莲花座前。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 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
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 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 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墨西哥鬼节
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这两 天通称为“鬼节”。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兹台克人认为,死亡既是生命的归宿,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 节日中人们都要隆重地庆祝。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 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 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 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 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 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 我回家来?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描写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元日》、《清明夜》、《除夜雪》、《桂州腊夜》、《除夜》、《正月十五夜灯》、《汴京元夕》、《正月十五夜》、《生查子·元夕》、《十五夜望月》等。

1、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主题: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2、唐代白居易《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在清明节的夜晚,诗人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着歌,听着远处的弦声,欣赏着眼下的花,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3、宋代陆游《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主题:全诗描绘了诗人在除夕夜赶写桃符,准备庆贺新年一事,表达了诗人对于新年将至的欣喜与期待之情。

4、唐代戎昱《桂州腊夜》: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译文: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主题:这首诗通过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5、宋代戴复古《除夜》: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简短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简短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简短介绍1. “哎呀,你们知道春节是咋来的吗?传说啊,古时候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出来吃人!吓人吧?”就像有一次过年,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我兴奋地喊着:“我们把‘年’吓跑咯!”春节不就是大家热热闹闹聚在一起,赶走怪兽,迎接新一年的欢乐时光嘛!2. “嘿,元宵节可有意思啦!据说源于汉朝,是为了庆祝平定诸吕之乱呢!”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和家人一起去看花灯,我看着那五彩斑斓的花灯,忍不住说:“哇,这就像天上的星星掉下来啦!”元宵节就是那满是光亮和温暖的节日呀!3. “你们晓得端午节咋来的不?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呀!”我想起那次在奶奶家过端午节,奶奶一边包粽子一边说:“这是为了让屈原也能尝尝呢。

”端午节不就是带着对古人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嘛!4. “哎呀呀,中秋节可是有个浪漫的传说呢,嫦娥奔月呀!”记得有个中秋夜,我和爸爸妈妈在院子里赏月,我指着月亮说:“嫦娥姐姐在上面跳舞呢!”中秋节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享受宁静美好的时刻呀!5. “知道清明节咋回事不?是为了缅怀先人呢!”那次去扫墓,我看着墓碑,心里默默想着:“他们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思念吧。

”清明节就是让我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呀!6. “嘿嘿,七夕节可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哟!”记得我听到这个故事时,惊讶地说:“哇,他们一年才能见一次呀,太可怜了吧!”七夕节不就是充满爱和期待的节日嘛!7. “重阳节知道不?是要尊敬老人的节日呀!”有一年重阳节,我给爷爷捶背,爷爷笑着说:“乖孩子,爷爷可开心啦!”重阳节就是要把我们的爱传递给长辈们呀!8. “中元节呢,据说是鬼魂出没的日子哟!”想到那次中元节晚上,我有点害怕地依偎在妈妈怀里,说:“妈妈,真的有鬼魂吗?”中元节虽然有点神秘,但也是一种别样的传统呀!9. “寒食节呀,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呢!”记得老师讲这个故事时,我好奇地问:“介子推好伟大呀,那后来呢?”寒食节就是让我们记住那些伟大的人呀!10. “冬至节也很重要哟,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呢!”在冬至那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我开心地说:“吃了饺子就不冻耳朵啦!”冬至节就是带来温暖和团聚的节日呀!。

传统节日的传说与诗句句

传统节日的传说与诗句句

传统节日的传说与诗句句
嘿,你知道吗?传统节日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就说春
节吧,那可是热闹非凡。

传说啊,古代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
夜就会出来吃人,这可把人们吓得够呛!(就像突然遇到一只大老虎
一样吓人。

)但人们发现这怪兽怕红色、怕火光、怕响声,于是就有
了贴春联、放鞭炮这些习俗。

你说神奇不神奇?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句诗描写的不就是春节时
的景象嘛!每当春节来临,大街小巷都红彤彤的,满是喜庆的氛围。

还有端午节,这可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呀!据说屈原投
江后,百姓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投放粽子、蛋、酒等。

(这不就跟我们爱护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嘛。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这诗句多应景啊。

中秋节呢,那可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传说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
飞到了月宫,从此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

(多可怜啊,就像一个人
在异乡漂泊一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多么美好的期
盼呀!
七夕节,那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多浪漫呀!想想他们隔着银河,每年就只能见这一次,多不容易。

(就像异地恋的情侣一样。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诗句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一句句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我们的根呀!我们
可不能把这些宝贝给弄丢了,要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感受到这些美好和神奇。

冬至日端午吃汤圆你知道吗

冬至日端午吃汤圆你知道吗

冬至日端午吃汤圆你知道吗冬至日和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习俗:吃汤圆。

虽然冬至日和端午节在时间上相隔较远,但它们之间的这个习俗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冬至日和端午节吃汤圆的由来、相关的文化意义以及吃汤圆的制作方法。

一、冬至日吃汤圆的由来和文化意义冬至日是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农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冬至这一天是农民们收获农作物的时间节点,也是表示农耕周期的结束。

因此,在冬至这一天,人们通过吃汤圆来庆祝丰收,表达对农作物的感恩之情。

冬至日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古代南方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冬至这一天,南方的孩子们都会用糯米粉加水搓成圆圆的汤圆,然后和家人一起品尝。

他们相信吃汤圆能够驱除寒气、祈求来年的顺利和家庭的和睦。

汤圆的形状呈圆球状,象征团圆和完整。

冬至日吃汤圆也寓意着家人团聚,共度温暖的冬季。

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繁忙的都市人,都会在冬至这一天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享用汤圆,共同感受浓浓的亲情。

二、端午节吃汤圆的由来和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历史故事《屈原》。

端午节吃汤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由于对国家的忧虑和不满,最终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划龙舟并投入江中,希望能阻止鱼虾对屈原的侵食。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还将糯米做成圆圆的汤圆,投入江中供鱼虾啃食。

端午节吃汤圆的习俗源于此,从此成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至今,端午节吃汤圆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民俗文化,人们将糯米加水搓揉成汤圆,煮熟后食用。

在吃汤圆时,人们寄托着对屈原的怀念和缅怀之情,同时也祈愿自己远离邪恶灾害,平安健康。

三、汤圆的制作方法汤圆的制作相对简单,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传统的制作方法:1. 准备所需材料:糯米粉、水、适量的馅料(如芝麻、豆沙等)。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你知道吗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你知道吗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你知道吗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对于这个节日,你是否真正了解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呢?重阳节首先有着敬老爱老的重要意义。

在古代,九被视为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两个阳数重合,因此被称为重阳。

这一天,人们会向长辈表达敬爱与祝福,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重阳节的敬老意义更加凸显。

我们应当在这一天,乃至日常生活中,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晚年环境。

重阳节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在这一天,家庭成员们常常会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大家一起品尝重阳糕,一起登高远眺,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浓厚。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往往忽略了与家人的相聚。

重阳节提醒着我们,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因为亲情是最珍贵的财富。

登高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祈福,也能够锻炼身体,欣赏秋天的美景。

当我们登上高山,俯瞰大地,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心中的烦恼和压力也会随之消散。

如今,登高不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方式。

我们可以在登山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悟生命的意义。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以其淡雅的姿态和坚韧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重阳节,人们会举办菊展,观赏各种品种的菊花。

赏菊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韵味和生命的多彩。

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古老习俗之一。

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植物,古人认为插茱萸可以驱邪避灾。

虽然现在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淡化,但它所蕴含的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向往依然不变。

重阳节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诗词歌赋中,重阳节常常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主题。

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些诗句无不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

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

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节日国庆节的由来“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

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广播。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

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

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

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

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

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

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不知道的那些古代传统节日说到传统节日,除了我们熟知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还有很多节日在古代是相当受重视的,而今天却被我们忽视甚至淡忘了。

这些节日体现了古代人朴素的生活愿望和情感需求,文人墨客也在这些节日里写诗抒怀,因此这些节日也与传统文化和文学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古人非常重视,却被现代人忽略的传统节日。

一、人日:即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古人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南北朝时,人日已经备受重视,亦形成了很多习俗。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

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鬢。

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正月初七风和日丽,则预示着全家平安康泰。

清朝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人日》中说:“初七日谓之人日。

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

”可见古人对这一天寄予了美好的期望。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两篇其一唐杜甫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

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人日立春唐卢仝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人日代客子》唐陆龟蒙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二、上巳节:即俗称的三月三,最初是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诞辰,中原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广泛流行,成为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节日。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此时正值季节交换,古人认为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容易生病,所以要到水边洗涤清洁。

"禊"即"洁","祓禊"就是通过清洁来消除致病因素的仪式。

古人认为"巳者,祉也",选在巳日"祓禊",既能除掉致病因素,同时又能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以后,上巳节逐渐改为三月三,又叫“女儿节”,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也增加了很多活动,如著名的“曲水流觞”。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晋张华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

习习祥风,启滞异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三月三日率尔成章梁沈约丽日属元巳,年芳具在斯,开花已匝树,流嘤覆满枝。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陈江总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

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

醉鱼沉远岫,浮枣漾清漪。

落花悬度影,飞丝不碍枝。

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

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唐王维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

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

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

三、社日:“社”从示从土,意思是祭祀土地。

社日就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社日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时期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逐渐有了秋社,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传说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春社比秋社更加隆重,活动也更加多样。

春社这一天,邻居们结集起来.举行祭祀社神的仪式,杀牛宰羊献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后共同享用祭祀过的酒肉。

古人在这一天男女皆停工一日,禁用针线。

社日[ 唐] 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 宋] 赵汝鐩四郊社鼓响枫林,朝雨方晴晚复阴。

稚子求聪多啖藕,佳人怕拙例停针。

饭争簇巧毋嫌杂,酒正逢时莫厌斟。

为问年年鸿与燕,去来相避果何心。

社日[ 宋] 王炎日暖泥融燕子飞,海棠深浅注胭脂。

一杯社日治聋酒,报答春光烂漫时。

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寒食节:寒食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

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古人在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世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斗鸡等风俗。

在后世沿革中,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大约在唐代,寒食和清明就逐渐合二为一了。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唐沈佺期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夜有怀唐白居易寒食非长非短夜,春风不热不寒天。

可怜时节堪相忆,何况无灯各早眠。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五代冯延巳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五、中元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原本是道教的说法,民间俗称“鬼节”,佛教称“盂兰盆节”。

每到中元节,家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古人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下元节亦举行祭祖活动。

《中元雨中呈子晋》宋朱熹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

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

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

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翫文史,及此同优游。

《中元夜百花洲作》宋范仲淹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壼。

从来酷署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夜》唐李郢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雾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唐陆龟蒙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中元作》唐李商隐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城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六、祭灶节: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即民间的小年。

民谚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说法,灶官也就是灶王爷,传说中他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神,同时保佑一家平安。

腊月二十三这天,灶官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中的情况,并待会上天的福祉和庇佑。

于是有了那副普及性很高的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由于灶王爷的汇报对普通百姓而言相当重要,所以在送他上天之前,古人都要搞一个祭拜灶官的仪式,也就是俗称的“送灶”或“辞灶”。

次韵答存之宋·张耒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岁晚书事十首之一宋·刘克庄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祭灶词宋·范成大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与邻曲散福宋·陆游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春日风雨中宋·戴复古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纪衰颓病着身。

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

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

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隣。

除了上述列举的这些,古代的传统节日还有晒衣节、寒衣节、下元节等,这些节日都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逐渐被淡忘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