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孔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嘉定孔庙,又称学宫。坐落在城中法华塔南首,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称“文宣王庙”,“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

孔庙又叫“庙学、学宫”,古代地方府、州、县的学校都设在孔庙内,嘉定孔庙在古代也是嘉定县学的所在地。走近孔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三座高耸挺立的牌坊,中间的是建于明晚期的“仰高”坊,“仰高”二字出自《论语》“仰之弥高”,意思是赞扬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两边“兴贤”、“育才”两座牌坊分别始建于南宋年间和元朝,表示孔庙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才、并且选拔有才能的人。

孔庙的第一道门叫做棂星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来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与此。棂星中门上端有一元代的“鱼龙石刻”,比喻读书人如果能考中秀才进孔庙读书,犹如鲤鱼跳龙门,身价十倍。

走进棂星门,我们看到的这个呈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即半水的意思。在古代,天子之学叫辟雍,四周环水,诸侯之学叫泮宫,只能开凿这样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来以示区分。

在泮池之上驾有三座石拱桥,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当时孔庙的中门和泮池的中桥只有官员才能通行,进孔庙拜祭孔子或进学读书的秀才们只能走边门和边桥,当然如果你考中状元就也可以走中门和中桥,因为我们嘉定曾经在清代的时候出过三位状元,他们在衣锦还乡之后都是通过中门和中桥进入孔庙拜祭孔子的,所以这座中桥又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为“状元桥”。

孔庙的第二道门叫做“大成门”。“大成”的来历是古代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孟子曾经称赞“孔子之谓及大成”,意思指孔子的学说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并且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大成门左右共昂首伏着7只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赑屃是他第七个儿子,而且它擅长负重又好文,所以经常用它来驼碑,这些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明、清三代修建孔庙以及县学和祭孔活动的情况。

过了大成门,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年间,其后多次修缮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光绪初年重建的。大成殿东西各有十二间房间,称为“东庑”、“西庑”,原先用于供奉先贤排位。

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国的国君鲁哀公下诏将孔子的故宅改建为庙,用以祭祀。因此山东曲阜的孔庙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孔庙建筑群。汉代之后,历代帝王都提倡尊孔崇儒,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到唐朝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昭告天下,要求各州县普建孔庙来祭祀孔子。所以唐代以后,上至京城,下至各个州县,分别有孔庙建筑群相继建立,随着历代帝王的不断提倡,规模越来越大,清代末期全国还保存有1600余座孔庙。全国现存孔庙(文庙)仅300座。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供奉的这座孔子像,头戴十二冕旒,身穿十二章服,手执镇圭,这身行头是古代帝王参加最隆重的祭祀典礼时穿的衣服。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的打扮呢?因为从汉代开始帝王就纷纷为孔子追加谥号,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追封他为文宣王,这个王是帝王的王,而且自唐代以后各地纷纷建立孔庙,因为孔子被封王原因,孔庙内的塑像就被塑造成帝王的装扮,明代又改设牌位,类似于前方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孔子像之前的是一些在祭祀孔子时使用的乐器和礼器。主要有:柷、磬、敔、麾、旌。

《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始于明代,共36图,以后又有明万历年间刻本112幅。

四块匾额,是清代的四位皇帝为赞扬孔子的思想成就而为其题写的,康熙:万世师表,

雍正:生民未有,光绪:斯文在兹,嘉庆:圣极大成。

孔子一生门下有弟子三千余人,而其中精通五经的弟子有七十二人,在孔庙里有七十二位门生的塑像。孔庙外面有七十二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狮子,代表的就是孔子这七十二位得意的门生。

明伦堂位于孔庙的东面,属于孔庙的儒学部分。孔庙建筑一般按照左庙右学的礼制来营建,即左边部分专门用以祭祀孔子,右边是学宫,是学官对秀才“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

明伦堂左右各有一个场景,左边的是一位出身寒门,身着布衣的读书人在家门口拜别母亲准备进京赶考,而右边的场景则是讲述这位读书人在京城高中了状元,头戴银簪花、身穿大红袍、脚蹬高底靴,衣锦还乡的场面,家中粉饰一新,张灯结彩,他的父亲到家门口来迎接他的凯旋归来,科举及第,身份地位都已经今非昔比了。

嘉定孔庙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里面有五个展厅,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以及科考的整个过程,以及很多状元进士的试卷。孔庙内介绍了很多经过科考,而后成名的士子,几乎隋唐以来的名人都提到了,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里面介绍了许多秀才举人的故事,还有画卷,书籍试卷等。

嘉定孔庙不仅有传统的庙、学建制,还包括了始建于清初的书院共三个部分组成,这种建制为全国少见。

嘉定孔庙置康熙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御书“与天地参”,嘉庆御书“圣集大成”、道光御书“圣协时中”、咸丰御书“德齐帱载”、同治御书“圣神天纵”、光绪御书“斯文在兹”、宣统御书“中和位育”匾额。

1961年,嘉定县博物馆迁址于此。院内有龙柏、桧柏,榔榆、银杏、枫杨、桂花等百年以上古树近20棵,其中老寿星为元代所植桧柏。

孔庙与科举

孔庙是人们祭祀孔子的庙宇,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保留比较完好的县级孔庙建筑,享有“吴中第一”的美称。

历史上,孔庙与科举教育又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就设在嘉定孔庙内,是一家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专题博物馆。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始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废止于清末,绵延存在了1300年之久,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沿革:在中国原始社会实行的是禅让制,这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在商周时期主要是贵族世袭制。两汉时期主要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但是,由于察举的大权完全控制在豪门世族手中,品评人士只重门第,不问才行,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直到隋朝再次统一之后,统治者废除了豪门世族把持察举的特权,开始尝试由中央设科目,地方举人才,经过考试后入仕途的做法。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正式设进士科,从而宣告了科举制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