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17年9月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合集下载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新区域背景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新区域观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2、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

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 区域发展自然及社会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 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区域规划考试例题与参考答案

区域规划考试例题与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部署。

(4分)2、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4分)3、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4分)4、增长极:在城市区配置不断增长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4分)5、技术城:平衡发展产、学、住而形成的新型城市。

(4分)二、简答题(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1、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前瞻影响、回顾影响和旁侧影响,试以石油工业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2分)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等的诱导作用;(2分)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分)对石油工业来说石油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属回顾影响;石油化工,化学纤维等行业的发展属其前瞻影响;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区域服务行业的发展的带动作用属旁侧影响。

(答对1种可得2分,总分为10分)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经济增长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区别是:经济增长只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注重GDP的增长速度指标,而经济发展既注重量的增长,又有质的规定,即除了经济增长外,还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等目标。

(2)两者的联系是: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3)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答出(1)和(2)分别得4分;答出(3)得2分。

)3、什么是核心边缘理论?请画图并解释。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17春在线作业

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17春在线作业

奥鹏17春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16秋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

)1. 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A. 经济目标B. 社会目标C. 平均指标D. 建设目标正确答案:2.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A. 农业总产值B. 国民生产总值(GNP)C. 工业生产总产值D. 农村社会总产值正确答案:3. 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10月制定的标准,()划分为第一产业。

A. 工业B. 农业C. 服务产业D. 信息产业正确答案:4. 并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

A. 绝对优势说B. 相互需求论C. 地理分工论D. 比较成本说正确答案:5. 在工业化前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占整个经济的50%—80%。

A. 农业B. 工业C. 商业D. 手工业正确答案:6. 中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发展的国家。

A. 随后型B. 滞后型C. 同步型D. 先行型正确答案:7.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

A. 长期趋势法B. 经验法C. 方差分析法D. 特尔斐法正确答案:8. 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美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A. 超前型B. 平行型C. 随后型D. 同步型正确答案:9. 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的增长。

A. 农业总产值B. 国民生产总值(GNP)C. 工业生产总产值D. 农村社会总产值正确答案:10. 不能用()这一方法来预测土地需求量。

A. 平均增长法B. 回归分析法C. 用地定额指标法D. 主成分分析法正确答案:11.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A. 国土规划B. 土地规划C. 农业区划D. 区域规划正确答案:12. ()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西南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南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地位、出口替代、点-轴开发模式、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分区、自然保护区、产业、城镇体系、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极化效应、扩散、二、简答题1、土地供给宜遵循的基本原则。

2、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3、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4、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5、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6、基础设施的作用。

7、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8、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9、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有哪些?10、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1、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2、区域分析方法有那些?1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5、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6、技术选择的原则。

17、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哪几个阶段?18、简要阐述配第——克拉克定理19、区域优势的类型。

20、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21、区域规划的内容。

22、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现阶段的努力方向。

23、区域规划工作步骤。

24、简要阐述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25、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26、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

27、点—轴开发模式中重点开发轴如何选择。

28、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9、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30、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内容。

31、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三、问答题1、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2、结合实际谈谈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增长极效应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阐述点-轴开发模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如何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6、土地保护的必要性与其主要措施。

7、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8、区域规划的特点与内容(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

区域规划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区域规划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区域规划与分析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B.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C. 促进区域社会公平D. 增加区域人口数量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区域规划的基本功能?A. 土地利用规划B. 交通网络规划C. 人口控制D. 建筑设计答案:D3. 区域分析中,GIS技术主要用于什么?A. 数据收集B. 数据处理与分析C. 规划设计D. 政策制定答案:B4. 在区域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作用是?A. 确定规划方案B. 预测环境变化C. 评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D. 提高规划的公众接受度答案:C5. 区域经济发展的“点-轴”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里德曼B. 佩鲁C. 赫希曼D. 米歇尔·布鲁诺答案:A6. 区域规划中,城市群的发展通常遵循哪种模式?A. 线性发展模式B. 网络化发展模式C. 点状发展模式D. 随机发展模式答案:B7. 下列哪项不是区域规划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A. SWOT分析B. 投入产出分析C. 系统动力学D. 头脑风暴答案:D8. 区域规划中的“SMART”原则中的“S”代表什么?A. Specific(具体的)B. Simple(简单的)C. Strategic(战略性的)D. Short-term(短期的)答案:A9. 在区域规划中,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土地利用变化B. 人口密度增加C. 生态系统破坏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区域规划的“三线一单”制度中的“三线”指的是什么?A. 红线、绿线、蓝线B. 地线、天线、网线C. 国道线、省道线、县道线D. 电力线、通信线、交通线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区域规划中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包括哪些?A. 地形地貌B. 气候条件C. 资源分布D. 人口密度答案:A, B, C1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整体性原则B. 可持续性原则C. 弹性原则D. 效率优先原则答案:A, B, C13. 下列哪些属于区域规划中的社会经济因素?A. 产业结构B. 劳动力素质C. 政策导向D. 宗教信仰答案:A, B, C14. 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功能区划分通常包括哪些类型?A. 住宅区B. 工业区C. 商业区D. 农业区答案:A, B, C15. 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哪些?A. 资金不足B. 政策变动C. 公众反对D. 技术难题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区域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区域分析资料报告与规划学

区域分析资料报告与规划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区域规划的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发展政策。

2、(地理分类)(自然环境要素)按照形成自然资源的各种地理要素进行分类,将自然资源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即传统阶段、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关键阶段是起飞阶段。

4、产业结构合理的条件包括:(1)充分利用区域资源;(2)技术先进适用;(3)部协调;(4)应变能力强;(5)经济效益高。

5、劳动地域分工的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6、土地规划的任务包括(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三效益最优;(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7、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1)按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法;(2)按农、轻、重的部门分类法;(3)按统计口径标准分类法;(4)按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5)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法;(6)按经济活动性质划分法。

8、林业规划指标包括规划期末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产品产量、木材产量、林业产值和林业规划表等。

9、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10、按物质容划分,区域可分为自然(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

11、区域规划的容工作步骤包括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12、自然资源评价的步骤包括:确定评价的围、确定评价类型、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 C )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C、人口素质D、人口分布2.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 C )A、区域分工全球化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3.全国性综合开发计划是下列哪个国家的?(A )。

A.日本B.德国 C.美国 D.法国4.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D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5.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C )A、局部优势B、潜在优势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6.下列不属于区域具有的特征的是( B ) A.整体性 B.统一性 C.结构性 D.动态性7.下列不属于按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分类的是(A )A.地下资源B.天然食物C.矿产D.森林8.(C )是人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A.社会环境B.经济环境 C.自然环境 D.区域环境9. 不属于同一类的生态环境补偿方式的是:(B )。

A.实物补偿B.基金C.技术补偿D.政策补偿10.20世界90年代( D )学者提出了“阳光经济”理论。

A.杜能B.沃尔特—艾莎德C.杰奎—西斯D.赫尔曼—舍尔11.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A.人口容量B.适度人口C.人口承载力D. 最大人口量12.区域合作的类型包括区域行业合作和( A )A.区域全面合作B.区域市场合作C.区域生产合作D.区域商业合作13.下列属于区域最基础的特性是( C )A.整体性与结构性B.整体性与动态性C.结构性与动态性D.动态性14. 下列不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的是( B )A.生态环境调查B.调查资料整理C.生态环境现状评价D.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5.边际外部收益简写( B ) A.MPB B.MEB C.MSB D.MSC16.下列不属于按产业布局指向性分类的是( C )A.原料指向性B.消费市场指向性C.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D.交通枢纽指向性17.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不包括(B )A.出生率B.自然因素 C死亡率 D.人口迁移18.下列技术引进中属于与设备结合的技术引进的是( B )。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一、填空题1、林业生产基地一般指和两种生产基地。

2、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和战略措施等。

3、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4、关系模型设计理论的三个主要部分是、、。

5、空间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步骤和内容是、、、。

6、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有、、、和动态显示。

7、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和。

8、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和。

9、地理信息系统与和相结合,构成三S集成系统。

10、GIS中的数据来源和数据类型繁多,主要有、、、、几种类型。

11、数据内插通常采用和两种方式。

二、名词解释1、农业生产集中区规划布局2、交通运输规划内容3、区域规划4、四库合一5、数据压缩6、基础设施7、数据库8、概括9、适定性分析10、城镇体系11、区域发展战略三、简答题1、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的重要意义。

2、遥感与GIS数据的融合,上次最常用的方法具体表现为3、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分为哪几种类型4、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区域规则的内容是什么6、对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的准则7、在建立或分析缓冲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8、GIS的空间查询的几种方法。

9、具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0、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方法1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用材林、经济林2. 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3. 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4、数据依赖,范式,模式设计的方法5、初始模式形成,子模式设计,优化模型,模式评价6、立体感的视觉效果,存在感,闭环交互方式,动态显示7. 信息网、航空网8.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区9、全球定位系统,遥感10、地图数据,影像数据,元数据,属性数据,地形数据11、局部函数内插,逐点内插二、名词解释1. 农业生产集中区规划布局农业生产集中区规划布局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各种农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产环境要求的前提下,——1分并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划分出各种农业部门的适宜区和适生地,——1分集中种植形成商品性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地区。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卷4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卷4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A.主导产业B.先导产业C.增长产业D.战略产业2.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

A.长期趋势法B.经验法C.方差分析法D.特尔斐法3.()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

A.战略重点B.战略方针C.战略措施D.战略目标4.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从长远来看是()相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级、重点发展城镇、促进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A.“点——圈——区(带)——线”B.“圈——点——区(带)——线”C.“点——区(带)——圈——线”D.“圈——区(带)——点——线”5.()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A.自然资源B.人口及劳动力C.社会资源D.技术6.关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亚当·斯密的是()。

A.地理分工论B.相互需求论C.绝对优势说D.比较成本说7.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英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A.超前型B.平行型C.随后型D.同步型8.关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

A.绝对优势说B.相互需求论C.地理分工论D.比较成本说9.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A.环境影响评价法B.地理学的比较法C.经济学的分析法D.数学的模拟法10.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所谓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是()。

A.信息化发展战略B.出口替代发展战略C.初级产品出口战略D.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A2.参考答案:D3.参考答案:D4.参考答案:A5.参考答案:A6.参考答案:C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D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A。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区域科学的概念4、简述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G142第二章区域资源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的概念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自然环境的内涵4、什么生态环境补偿?补偿主体指的是什么?依据补偿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哪三大类。

5、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什么理论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涉与哪两个方面。

7、人口密度、适度人口、人口容量(或资源承载力)、人口惯性的概念8、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与其特点。

9、育龄妇女的概念。

10、适用技术1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2、依据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哪四类。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产品循环论4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什么。

6、什么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7、主导产业的前瞻、回顾、旁侧影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8、区域分工(或劳动地域分工):。

9、“飞旋镖效应”: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

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10、技术密集型产业11、劳动密集型产业12、雁行形态理论:1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4、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1、国内生产总值(GDP)2、研究与开发(R &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与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研发经费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区域分析与规划_平顶山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区域分析与规划_平顶山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区域分析与规划_平顶山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之间技术合作和其他正式互动关系是实现产业知识技术转移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

答案:错误2.行政区区域规划包括市域规划、县域规划、镇域规划等。

答案:正确3.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能源密集的产业。

答案:错误4.专业生产指的是单个或同一类型的企业生产过程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包括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科技支撑的加强。

答案:正确5.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侧重于从主导产业的发展方面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和演化规律。

答案:错误6.竞争力评价就是选取合适的指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种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排序、评价的过程。

答案:正确7.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推动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的根本动因,这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答案:正确8.波特在钻石理论中提出了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包括:()。

答案:需求条件_支撑产业及关联性产业_供给要素_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9.每一种农作物对自然条件都有一定选择性和适应性,两者的关系成正比。

答案:错误10.圈层空间结构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景观,由城市核心向外围地区呈向心状空间分化的客观规律。

答案:正确11.区域空间管制是实现空间资源有效分配,调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答案:正确12.极化方式是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形式多样。

答案:错误13.一般从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三方面,对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进行评价,属于自然资源评价的哪个方面()答案:A. 自然资源质的评价14.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特征的是()答案:C.整体性_B.区域性_D.社会性15.关于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A.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_D.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_B.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_C. 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16.关于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A. 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_B. 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_C. 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_D. 态环境改善有助于提高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17.科技人力资源的评价指标:答案:C.研究与开发人员_A.科技人员总量_B.科技活动人员_D.科技人力资源培养18.圈层结构理论认为由城市核心到外围地区,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等都是有规律变化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X围和界线:X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与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与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与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doc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doc

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

4.绿色GDP :扣除自然资产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5.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6.适度人口:指对一个国家地区发展最适合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

7.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8.区域分工:指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9.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0.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积累的结果。

1L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12.扩散效应: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和消费水平,弓I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13.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的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4.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劳动为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15.高新技术产业:是相对一般技术和传统产业而言的,是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和新兴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群。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1[论述题]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一般而言,某种自然资源数量越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该种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差异。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那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

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论述题]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答:1、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越进步,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广泛。

许多有害的自然条件可以转化为有利的自然资源。

在些经济意义不大的自然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意义较大的自然资源。

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本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由于技术进步,单位产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能源、原材料等)消耗定额降低,节约了生产要素,进而使区域发展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推动着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变化,致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技术进步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其根本的动力就是技术进步。

4、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和行业,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扩大了社会的劳动需求,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区域规划试题

区域规划试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区域是客观的,但区域划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4)整体性;(5)结构性)2、区域的基本特性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的可度量性、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3、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也称为同质区。

4、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5、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6、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地下资源,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7、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是: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狱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8、自然资源质的评价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9、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17年9月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A. 经济目标
B. 社会目标
C. 平均指标
D. 建设目标
正确答案:C
2.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A. 农业总产值
B. 国民生产总值(GNP)
C. 工业生产总产值
D. 农村社会总产值
正确答案:B
3. 建设部于()年发布了《城镇体系规规划划编制审批办法》,对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都作了规定。

A. 1982
B. 1996
C. 1994
D. 1998
正确答案:C
4. ()是指由多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港站和枢纽共同组成的,彼此协作、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

A. 公路网
B. 铁路网
C. 综合运输网
D. 水运网
正确答案:C
5. 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A. 环境影响评价法
B. 地理学的比较法
C. 经济学的分析法
D. 数学的模拟法
正确答案:A
6. ( )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A. 土地利用分区
B. 土地利用布局
C. 农业用地分区
D. 工业用地分区
正确答案:A
7. ()又称为区域增长过程的累积性模型。

A. 输出基地模型
B. 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
C. 新古典增长模型
D. 新剑桥增长模型
正确答案:B
8. 大城市圈由连片聚居()以上人人口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成。

A. 60万
B. 40万
C. 30万
D. 50万
正确答案:D
9. ( )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A. 风
B. 半地质资源
C. 地表径流
D. 植物资源
正确答案:D
10. ()并不属于二元经济理论。

A. 马尔萨斯的均衡理论
B. 刘易斯的二元理论
C. 拉尼斯-费景汉的双元理论
D. 乔根森的双元理论
正确答案:A
11.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A. 国土规划
B. 土地规划
C. 农业区划
D. 区域规划
正确答案:D
12. ()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A. 有形区域优势
B. 绝对区域优势
C. 全局优势
D. 空间优
正确答案:B
13. ()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A. 增长极理论
B. 核心边缘理论
C.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D. 圈层结构理论
正确答案:C
14. 不能用()这一方法来预测土地需求量。

A. 平均增长法
B. 回归分析法
C. 用地定额指标法
D. 主成分分析法
正确答案:D
15. ()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

A. 战略重点
B. 战略方针
C. 战略措施
D. 战略目标
正确答案:D
16. 下列哪一个不属于运输机械制造()。

A. 机动制造
B. 仪表制造
C. 重型机械制造
D. 汽车制造
正确答案:C
17. ()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A. 自然资源
B. 人口及劳动力
C. 社会资源
D. 技术
正确答案:A
18. 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的增长。

A. 农业总产值
B. 国民生产总值(GNP)
C. 工业生产总产值
D. 农村社会总产值
正确答案:B
19. 下面哪一个基础设施属于交通运输系统()
A. 给水的水源工程
B. 燃气
C. 输水管理
D. 水运
正确答案:D
20. 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所谓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是()。

A. 信息化发展战略
B. 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C.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D.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正确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