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基本县情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陵县基本县情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龙陵县基本县情
龙陵地处滇西龙川江和怒江之间,国土总面积2884平方公里,98%属山区,有国境线19.71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001.7米,最低海拔535米,年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素有“滇西雨屏”之称;全县辖3镇7乡,116个村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167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7.3万人。全县共有自然村1416个,其中:30户以上的自然村887个;境内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陵县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通道,境内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松山;有享誉海内外的“神汤奇水”邦腊掌;有可与田黄媲美的黄龙玉;有“动植物基因库”美称的小黑山自然保护区。龙陵矿产和水能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种类有60多种;有大小河流44条,可开发装机容量240.97万千瓦以上。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3.84亿元,增速为13.3%;实现财政总收入2.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3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
二、龙陵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从2006年起,龙陵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确定试点,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由于龙陵县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且农村居住十分分散,大多数村庄属山区,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加之县财政投入有限,因此,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处于试点推进阶段。2006年以来,分年度推进试点建设情况是:
(一)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试点规模:全县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12个,其中:市级试点1个,县级试点1个,乡镇级试点10个。试点村涉及1221户,4800人。
2.投资情况:采取“财政出一点、挂点单位出一点、涉农支农资金整合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全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资金达99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200万元(市级试点每个补助10万元,县级试点每个补助20万元,乡镇级试点每个补助5万元),占20.1%;捆绑涉农支农资金242万元,占24.3%;群众自筹及投工投料折款537万元,占53.9%;部门和社会赞助资金17万元,占1.7%。
3.建设内容及成效:把“三通、三改、三建、一发展”(通水、通路、通电;改厨、改厕、改厩;建家、建园、建池;发展“庭院”经济)作为重点来抓,首先抓好人畜饮水、改厕、人畜分离、硬化道路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再考虑规划公共活动场所、建设文化娱乐设施,使试点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全县用于村庄整治的投资达1150万元,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680万元,占总投资的68%。12个试点村群众投工投劳3.5万个,开挖土石方3.6万立方米,支砌挡墙9249立方米;架设饮水管道8620米;修建沟渠6200米;新修改造公路17公里;铺筑混凝土3.74万平方米、弹石1.74万平方米;完成改厨395户,改厕405户,改厩387户;建沼气池315口、建园1705亩、建家248户。试点村人均纯收入2026元,同比增长15.8%;人均占有粮食402公斤,同比增长14.9%;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704人,参合率达98%;农户有电视机1032台、电话698部;建成文化室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内,普九率达100%。试点村人均建成高稳产田地1.2亩,发展经济作物户均2亩,发展经济林果户均2亩,发展家庭养殖280户,发展特色种植320户。
(二)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试点规模:全县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24个,其中:市级试点3个,县级试点1个,乡镇级试点20个。试点村涉及1908户,8479人。
2.目标任务:试点村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中共龙陵县委龙陵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龙发〔2006〕26号)提出的“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三改”(改厨、改厕、改厩)、“三建”(建家、建园、建池)、“三有”(有文化、有保障、有职业)、“三到”(党的政策宣传到村、法制教育到村、优良道德到村)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建设“五村”、“五化”、“十有”新农村。
“五村”:温饱村、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
“五化”:村庄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整洁化、致富产业优质化、乡风民俗文明化、农村社会和谐化。
“十有”:①人均有一亩基本农田地、一亩特色经济林(作物)、出栏一头商品畜;②户有一院安居房;③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和安全饮用水;④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⑤户有一个致富好项目;⑥每村有一个可支撑“普九”的教育网络、党员电教室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⑦每村有一个卫生室;⑧有进村入户的硬板路;⑨每村有一个团结干事的好班子;⑩每村有一套实现民主管理和依法治理的好制度。
3.投资情况:预计投资达1398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投资438万元,基础设施投资620万元,社会公共事业及其他投资340万元。其中: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试点规划及建设补助。在广泛调研的基础
上,制定了2007年试点村资金补助方案,市级试点每个补助10万元,县级试点每个补助20万元,乡镇级试点每个补助8万元;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为依托整合各类资金345.6万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向试点村倾斜;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以补助资金带动群众筹资建设,村民“一事一议”和群众自愿筹资、投工投料折资达487万元。至年底,已完成筹资36万元,投工折资49万元,投料折资24万元。
4.建设内容及进展:具体规划情况是:一是产业发展。种植业主要有:新植甘蔗720亩,烤烟354亩,香料烟100亩,核桃670亩,新植茶叶1672亩、低改724亩,石斛7849.5平方米,草果665亩,椿头苞17380株、花椒13630株,荒山造林760亩,优质大麦1090亩,杂交包谷2078亩,优质水稻602亩,香蕉、芒果各40亩,蔬菜75亩,棕包树100亩;养殖业主要有:养鸡11126只,母猪626头,仔猪13981头,黄山羊1160只,水牛190头,黄牛1197头,马5匹,养蜂20桶,稻田养鱼50亩。二是基础设施。建村庄道路30条,全长26.502公里,投资555万元;埋涵洞33道,支砌2064.5 立方米;建人饮工程16件,修畜水池26个,架设管道42.21公里,架设岔道1.55公里,受益农户500户,受益人数2068人,总投资57.51万元;修建浇灌渠道6条,1065公里,建排洪涵1处,埋涵管301米,开挖土石方883立方米,回填土方150立方米,浆砌石390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