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基本县情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诚交天下朋友
诚交天下朋友谱写发展篇章龙陵地处滇西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9.71公里,320国道、231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县域面积288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种民族,总人口27.5万人,辖3镇7乡,121个村(社区)。
境内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山区面积占98%,森林覆盖率56%,年均气温14.5℃,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具有低纬、季风和山原地形气候特点,山川秀丽、土壤肥沃、四季如春、物产丰富。
曾被列为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县、云南省商品粮基地县、云南省黄山羊良种繁殖基地县和干果基地县。
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富集,开发价值、开发潜力极大。
改革开放以来,龙陵经济和社会事业跨入大步发展的新时期,县委、政府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打好农业基础,抓好硬件建设和产业开发,加速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为国内外客商前来龙陵投资创业、共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龙陵境内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高,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产品聚天地之精华,凝自然之灵气,品质较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中外客商的关注。
茶叶,是龙陵县传统的经济支柱产业,种植历史悠久,茶文—1 —化底蕴深厚。
解放前,龙陵所产茶叶产品主要是沿着西南茶马古道靠骡马运输销往缅甸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解放后,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经济支柱产业的培植,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采取多种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发展和巩固该项产业。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7.9万亩,采摘面积6.8万亩,年产量3000余吨,产值3500多万元,受益农民12.4万人。
有茶叶初制所146个,规模型茶叶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个,产品不仅供国内需求,还通过外贸渠道出口其它国家。
“十一五”期间,我县采取提高茶园种植管理技术水平、实施名牌战略和精品战略、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培植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有效措施,将茶叶这个温凉山区农民的“生命产业”做强做大,在稳定丰产茶园面积9万亩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年创产值上亿元的发展目标。
2024年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2024年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和各位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XX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的负责人。
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2024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情况。
一、农业生产情况2024年,我县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全县农村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
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保持在稳定水平。
畜牧业方面,养殖户规模化经营逐渐推进,家禽养殖产量稳步增长。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加强,农产品追溯体系逐渐完善。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今年,我县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了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已完成XX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解决了农村交通不便问题。
供水工程覆盖面逐步扩大,供水安全得到保障。
供电工程逐步完善,农村电网提质扩容。
通信设施升级改造,农村通信网络质量显著提升。
三、农村产业发展情况2024年,我县积极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重点发展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支持农民参与农产品深加工,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增长,提高了农民收入。
同时,我县还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村休闲产业,促进农村的多元化发展。
四、农村环境治理情况为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我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农村环境治理。
加强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推行垃圾分类,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大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农村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同时,加强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了农民的环境意识。
五、农村扶贫工作情况2024年,我县坚持扶贫开发工作不动摇,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产业发展问题。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技培训、完善扶贫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我县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
六、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情况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我县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
有关龙陵经济的调研报告
有关龙陵经济的调研报告龙陵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滇南经济区域中心,也是滇东南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在过去的几年里,龙陵县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龙陵县经济的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龙陵县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产值占据了县经济总产值的大部分。
该县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适宜,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烟叶、茶叶等。
近年来,龙陵县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除了农业,龙陵县还具备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该县地处滇南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著名的灵岩寺、太子庙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并进行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推广。
龙陵县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龙陵县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龙陵县的交通、电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其次是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
由于农业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龙陵县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
此外,龙陵县的企业发展相对薄弱,缺乏竞争力,很多重要的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为了进一步促进龙陵县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政府应该加大对道路、电力、水利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人才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增加就业机会。
最后,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产业升级。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竞争力。
龙陵县委常委会听取档案工作汇报
要 尽 快 解 决 县 档 案 馆 新 馆 库 建 设 的 问题 。县
档 案馆 建盖 时 间早 , 经 多次 ̄ 历 - , 属 危 房 , 需 E震 已 急
进 档 案 信 息 化 建 设 , 动 全 县 档 案 信 息 化 建 设 科 学 推
四要加 强档 案 干部 队伍 建 设 。各 级党 委 、 府 政 要 经 常 关 心 档 案 工 作 者 的 工 作 和 生 活 , 助 解 决 实 帮
际 困 难 , 充 分 调 动 档 案 干 部 职 工 的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同 时 , 求 档 案 干 部 把 心 思 用 在 推 动 工 作 上 , 要 把 精 力 放 在 干 事 创 业 上 , 岗 敬 业 , 取 有 更 大 的 作 爱 争
一
绕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 建 和 谐 龙 陵 的 目标 , 极 构 积
谋 划 、 作 。在 档 案 服 务 上 要 进 一 步 向 社 会 各 领 域 、 运 特 别 是村 镇 、 区延 伸 , 建立 健 全 民生档 案 管理 社 要 工 作 , 强 指 导 , 动 提 供 档 案 信 息 服 务 : 做 好 重 加 主 在
作 者 单 位 : 陵 县 档 案 局 龙
马龙县失业人员档案有“ 新家”
■ 熬 爨
去 年 以 来 , 龙 县 档 案 局 ( ) 集 专 项 经 费 马 馆 筹
2 0 0余 元 配 备 设 备 , 费 代 管 下 岗 失 业 人 员 的 档 0 0 免
就 业 管 理 服 务 中 心 的 ,派 专 人 到 相 关 单 位 进 行 查 找 , 止 档 案 在 移 交 过 程 中 出 现 篡 改 、 失 。在 具 体 防 遗
服务农民 构建和谐新农村——云南省龙陵县农户家庭建档纪实
量 充 沛 而素 有 “ 西雨 屏 ” 称 , 滇 之 是一 个典 型 的 农业 县。 多年来 , 陵县委 、 府始终 坚持把 解决好 “ 龙 政 三农 ” 问题 作为 全部工作 的重 中之重 , 采取 了一 系列 支农 惠
农 措 施 , 农 村 面 貌 发 生 了重 大 变 化 。 此 同 时 , 业 使 与 农 农 村 档 案 工 作 也 被 列 为 政 府 领 导 议 事 日程 , 入 政 府 纳 每 年 对 乡 镇 进 行 综 合 目标 考 核 的 范 围 。 档 案 局 围 绕 县
强 档 案 业 务 建 设 , 极 为 “ 农 ” 务 , 项 涉 农 工 作 积 三 服 各 取 得 明显 成 效 。2 0  ̄ 0 4年 , 成 了 全 县 县 乡 两 级 0 3 20 完 退 耕还林 工程 的规 范建档 , 时 将核 权发 证 档案 32 及 5 卷 接 收 进 馆 。2 0 0 4年 完 成 了 县 、 、 三 级 农 村 税 费 乡 村 改 革 的 规 范建 档 , 整 理 税 改 档 案 8 1 共 5 6件 。 全 县 乡 对 镇 3所 完 全 中 学 ,4所 初 级 中 学 ,2个 中 心 小 学 的 档 1 1 案全部 进行规 范化整 理 , 整理 档案 54 共 9 1卷 , 档 文 归 件 66 5 3件 , 现 了 乡镇 中小 学 校 的 文 书 、 计 、 学 、 实 会 教
作用 。他们认 真制 定 了《 陵县新农 村建设 的档 案工 龙
作 方 案 》 把 农 户 家 庭 建 档 工 作 作 为 档 案 部 门 服 务 新 ,
农 村建设 的切 入点纳 入工作 方案 , 到 了政 府领 导 同 得
意后 , 全 县组织 实施 。 在
县委 、 县政府 这 一 中心工 作 , 积极 探 索 , 拓 创新 , 开 加
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的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虽然“农村、农民和农业”三农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国家,但是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努力推行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对此,本人利用寒假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针对农村的建设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总结报告呈现如下: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建设;现状一、调查事项1.调查时间:2022年2月20日――2022年2月28日2.调查地点:XXX省XXXXXX州XXXX县XXX乡XXX村3.调查对象:村民和村干部4.调查方式:采用走访调查、交谈和采访等方式5.调查目的:通过与当地的村民进行交谈和对村干部进行采访等方式,来了解我村现在的村建设情况,村民的生活情况,以及对村建设的意见和看法。
并且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来进行自己的思考。
二、调查采访内容(附件)三、调查内容分析(一)村建设的现状1.村容、村貌方面通过对村民们的走访,了解到:最近几年来,村里投入一大笔资金来进行环境的治理和整修,大大改善了以前“脏、乱、差”现象,使得村容和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现在的道路比以前好了很多,村里铺上了水泥公路;道路旁种了很多的树木,让村里的绿化面积大大改善;等。
2.生活方面①居住条件的改善。
随着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走访观察,我们看见有些村民家正在建造平房,钢筋水泥代替了原来土木结构的房屋。
走进村民家里更是发现,房屋装饰的漂亮气派也尽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②出行方式的改善。
同时由于通了公路,连公交车也驶进了我们村,有的村民更是骑上了自行车,摩托车,一改村民出门的不便。
-1-自从村里实行新的建设以来,煤气、燃气和太阳能等新型的能源逐渐在取代以前的能源,新农村建设显示出一个“新”字。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
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
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
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
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
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
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
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
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龙陵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现状与对策
龙陵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现状与对策黄凤芹1,孔金科2(1.云南省龙陵县农业技术推广所,云南龙陵678300;2.云南省龙里县碧寨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摘要龙陵县中低产田地比重大,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针对龙陵中低产田地改造现状,提出了加强部门协调、实行统筹规划、稳定资金投入、注重地力培肥、强化项目管理和加强建后管护等对策。
关键词中低产田地改造;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S15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5-574-02作者简介黄凤芹(1970-),女,云南云县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4-04龙陵县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
2011年末,全县中低产田地面积2.076万hm 2,占耕地总面积78.3%,其中坡耕型中低产田地0.955万hm 2,占总面积的45.99%,干旱缺水瘠薄型中低产田地0.591万hm 2,占总面积的28.48%,冷浸内涝及其他型中低产田地0.53万hm 2,占总面积的25.53%。
这些中低产田地土壤肥力质量较差,灌排基础设施薄弱,坝区田地冷浸内涝、干旱缺水、土质砂重、耕作层浅薄;山区耕地,特别是坡耕旱地,水利基础设施匮乏,灌溉保证率低,耕作层浅薄贫瘠、坡度大、砾石多、水土流失等障碍因素突出,基本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
耕农作物产量和农业农村经济受自然因素制约,呈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两个特点。
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是进一步挖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种植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举措。
同时,也是一项推动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龙陵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探讨
龙陵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探讨作者:林倩张永弼李凡谢勇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4期摘要:云南省龙陵县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充沛的雨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立体气候明显,林下经济生产模式历史悠久。
发展利用以石斛、重楼、白花蛇舌草、龙胆草为首的各类林下中药材资源和其它林下经济产业,有利于龙陵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整个县域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合生产无污染、高质量绿色产品的现代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林下经济;农林复合系统;中草药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3164林下经济(Under-forest economy),又称为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 system)或生态林业(Ecological forestry),是随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农林特殊分支学科[1]。
由于具有环境友好、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等可持续性生产模式的特点,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我国农林业生产新的生长点。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地处云南西部、怒江大断裂带,属滇西横断山脉南延的高黎贡山山系,多地震地热,与保山市的施甸、永德、镇康、芒市、梁河、腾冲、隆阳7个县市毗邻,南与缅甸接壤。
全县总面积288400hm2,山区面积占98%,是典型的山区县。
最高海拔3001.6m,最低海拔535m ,相对高差2466.6m ,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跨越从北热带到中温带的6个气候带,表现出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
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自南向北到龙陵与横断山脉相遇,在这里形成了暖湿多雨的气候特征,共有6种气候类型,年均降雨量2100mm,气候多样,雨量充沛,素有“滇西雨屏”之称,充沛的雨量造就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03800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75800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3%[2] ,森林覆盖率达67.85%,绝大部分山区属温湿、冷凉的气候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为石斛、重楼、草果以及各类林下中药材的生长创造了“天然居室”。
主动融入“一四五十”加快推动“五区”建设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陇县建设新篇章
主动融入“一四五十”加快推动“五区”建设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陇县建设新篇章陇县是陕西省宝鸡市的一个县,也是中国的一个典型农业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陇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其中,“一四五十”是陇县的发展战略,即一大重点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五个特色产业、十个项目。
陇县以此为基础,加快推动“五区”建设,努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陇县建设新篇章。
“一大”重点产业,是指陇县从现有资源优势出发,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
陇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将农业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四大”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大重点产业的基础上,陇县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方向,确定了发展的支柱产业。
陇县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建设农村旅游景区,推动农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个”特色产业,是指陇县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确定了发展的特色产业。
陇县依托丰富的草莓资源,发展了特色草莓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时,陇县还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优质水果、名优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十个”项目,是指陇县在发展战略中确定的具体项目。
这些项目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品牌推广等多个方面。
通过实施这些项目,陇县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陇县的建设目标,陇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进外来资本、培育农民合作社等。
同时,陇县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全面推进“五区”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陇县以“一四五十”为依托,加快推动“五区”建设,将社会主义现代化陇县的建设进行到底。
通过加大资源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的努力,陇县将谱写一篇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贡献。
龙陵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难题破解及启迪
村建 设的视角去找准龙陵县贫 困难题 , 出破解 龙陵县 贫 困难题 的对 策和建 议 , 提 即振 兴县域 产业经 济、 企业 经 济、 市场经济 , 解决扶 贫 与新农村建设 困境。这 给予云南其他 国家级贫 困县破解 贫困难题 几点启 示。 关键词 : 龙陵 ; 国家级贫 困县 ; 困难题 ; 贫 启示 中图分类 号 :0 15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5 2 1 )2— 0 6— 3 17 4 5 (0 1 0 0 9 0
饱 和水 平 , 均 有 粮 34公 斤 , 升 畜牧 业 难 度 大 ; 人 7 提 茶 叶低改 2万亩 , 占县域 茶 叶 面积 的 15 人均 林 地 面 仅 /; 积l 2亩左右 , 山字 经 ” 没念 好 , “ 还 石斛 、 业用 大麻仅 工 是 少数 民众种植 , 未能广 泛性 地 增加 农 民收入 ; 核桃 种 植成 活率 不高 , 产时 间相 对 较长 。农 药 、 肥 等农 业 投 化 生 产资 料价格 高 , 农业生 产成 本 增加 , 农业 比较效 益 下
・ 7・ 9
龙 山镇外 , 其他乡镇的企业少 , 第一 、 三产业 的龙头企 业 少 , 动经 济发展 和促 农增 收 作用 小 ; 社 会责 任感 带 有 且 愿 为社会 为 民众 多 谋 利 益 的企 业 及其 决 策 、 理 人 管 员少 , 业吸 纳 中低层 次 文化 素 质 的劳 动力 不够 多 , 企 企 业工资利润分配呈现 出倒金字塔结构 , 上层管理人员 获得的工资、 利润远多于普通职工 , 企业给普通百姓带
一
大, 耗费了许多县财政及上级部 门支持的资金, 而且固 定资产投资压力较大 , 有些大型项 目投资不 足。交通 虽然畅通 , 但道路的等级和便利程度不及隆阳区、 德宏 好, 工业的技术水平 、 环境污染治理、 服务等不够好 , 吸 引力不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慢 , 产业集中度低 , 产品 加工度较低 , 产品品牌效应较差。 三是第三产业中存在的难题。主打“ 山( 山抗 一 松 战文化)一水 ( 、 邦腊掌温泉 )一石( 、 黄龙 玉) 三张牌, ” 都处于正在开发中, 吸纳游客 、 商贾能力不强 , 经济社 会效益还没有强劲地显现。龙 陵抗战文化应该是该县 首要优势资源, 虽然松山被列为国家级、 省级爱 国主义
2024年关于县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范文
2024年关于县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范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2024年关于县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范文近年来,XX县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坚持以绿为本,美丽宜居发展方向,始终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推进,示范带动全面铺开,重点补齐基础短板,构建清洁文明家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龙陵县贫困难题破解之道及启示
龙陵县贫困难题破解之道及启示一、题目:龙陵县贫困难题的制约因素分析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因地处偏远、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等因素,贫困问题长期存在。
对于贫困难题的破解,需要多方面的分析和施策,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本文从经济角度分析了龙陵县贫困难题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1.地理位置的局限性龙陵县地理位置偏远,不利于与外界联系,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困难,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就业。
因此,针对该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村交通,发展农村电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传统观念的束缚龙陵县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群众观念相对固化。
许多农民没有意识到建立品牌和加工农产品的重要性,直接将农产品卖给中间商。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政策宣传,培训和示范等方法,引导农民进行适度的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收益。
3.产业单一性龙陵县的主要产业是农业,而且农业种植大多数是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
缺乏新技术和新型产业的引入,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创业。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与科技型企业,引导农民加入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就业和收益。
4.资源匮乏龙陵县自然资源匮乏,土地面积不足,地形起伏较大。
环境破坏和生态恢复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强资源整合,注重生态环保,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产业,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共赢的目的。
5.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龙陵县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变化频繁等问题。
这导致了民营经济发展困难,创业创新氛围不浓,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对民间经济和基层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题目:龙陵县贫困难题处理的启示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贫困难题一直是一个长期的难点。
龙陵县发展县域经济的近期实践及其贫困难题分析
龙陵县发展县域经济的近期实践及其贫困难题分析实施农业“422”工程、工业“129”行动、文化旅游“六个一”工程、落实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这是龙陵县近期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实践。
县域产业经济、工业经济、市场经济未能兴旺发达,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存在困境,这些是导致龙陵县贫困难题存在的主要成因。
标签:龙陵县县域经济贫困难题龙陵县98%的国土面积是山区,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村,2009年末有总人口28.3113万人,非农人口为26311人,农村人口为256802人。
按实际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龙陵县有贫困人口13.42万人,占该县农业人口的52.24%;全县有1320个自然村,其中827个村属贫困村。
经调查研究,笔者拟就龙陵县发展县域经济的近期实践及其贫困难题展开分析。
1 龙陵县发展县域经济的近期实践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2008年至2012年,龙陵县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旅游强县”三大战略,打好“一山(松山抗战文化)、一水(邦腊掌温泉)、一石(黄龙玉第一县)”三张牌,规划并重点落实以下几方面的实践行动。
1.1 抓好农业“422”工程,促进农业稳县稳定10万吨粮食生产,大力实施农业“422”工程,力求到2012年,①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亩,产量达65万吨,产值达1.3亿;茶业面积稳定在10万亩,进行茶叶低改2万多亩,产量6000吨,产值1.5億元;实现畜牧业产值3.4亿元;推进林改工作的落实,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使林业经济产值1亿多元;②全县烤烟收购6.5万担、香料烟收购3.5万担,产值3000万元以上;③发展石斛200多万平方米,产鲜草700多吨,产值1亿多元;努力使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值1亿多元;争取工业用的大麻种植获得较大突破,产值3000多万元。
1.2 实施工业“129”行动,达到“工业富县”目的实施工业“129”行动计划,即从2008年始,培植工业产值10亿元、5-10亿元、1-5亿元以上的企业依次为1户、2户、9户,争取2012年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
突出特色抓根本——龙陵县龙山镇新农村建设亮点频现
突出特色抓根本——龙陵县龙山镇新农村建设亮点频现
高尚国
【期刊名称】《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
【年(卷),期】2009(000)008
【总页数】1页(P35)
【作者】高尚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省政府安委会开展2013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评——各地真抓实干亮点频现[J], 郑玲玲;李燕
2.巴南区卫生计生工作亮彩点频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信心倍增 [J], ;
3.突出比较优势调结构力促农业供给侧改革——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亮点频现[J], ;
4.祥云:突出特色亮点频现 [J], 李清华
5.2021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亮点频现成效突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陵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龙陵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雷华(图文)
【期刊名称】《致富天地》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龙陵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培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稳定粮、油、甘蔗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龙陵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石斛、核桃、油茶等新兴产业。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作者】雷华(图文)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62.63
【相关文献】
1.龙陵县大力发展石斛产业 [J], 鲁子花;郁云江
2.大力发展石斛产业为人类健康作贡献——记龙陵县石斛协会 [J], 郭洋
3.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都市特色农业 [J], 沈成波;
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打造特色农业精品拓展区 [J], 侯成烈; 贾丽燕; 贾丽涛
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龙陵-开展特色农业发展
云南龙陵:开展特色农业发展我国对于传统的农业已经开始了它的转型升级之路,农业的现代化就是发展以农业特色为主的农业特色型之路,结合当地的特色发展出精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进入冬季,一场小雨过后,龙陵县碧寨乡杨梅田村的数百名村民在山坡上给核桃树除草施肥。
村民闫永良心情特别好,他家种植的160多棵核桃树,已有40多棵挂果,今年销售核桃收入达6万多元,他高兴地说:“我们享受到了林改的红利,要把山当地耕,要把树当菜种,造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让这本‘绿色存折’年年有利息。
”突出“特色+绿色”,催生“精品农业”。
以“独、优、新、绿”为品牌,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操作规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
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连片开发”的发展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先后建立各种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100多处,全县打造出“龙腾香娟”、“滇珍紫香”茶叶、“打虎坡”石斛、龙陵黄山羊等50多个精品农业名片。
全县种植甘蔗13万亩、茶叶10万亩、核桃54万亩、石斛550万平方米,黄山羊存栏10万余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283个,微型企业8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多户,初步形成了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精品农业链条,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市场转换率。
去年,全县产石斛鲜条26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
打造“绿色长廊”,做大“观光农业”。
围绕怒江、龙川江、小黑山蚌渺湖、苏帕河勐蚌四条生态康体旅游线路,着力发展观光农业。
在龙江乡发展稻田养鱼1万余亩,在沿江乡镇重点发展热带水果、反季蔬菜、林间种养殖等产业,发挥勐蚌天然牧场的优势,大力发展黄山羊养殖,全县种植热带水果2万余亩,其中糯橄榄1万多亩,反季蔬菜1.5万亩;建成“范大叔”私人定制蔬菜家庭农场1个,黄山羊精品庄园1个;扶持养殖大户1000多户,生态饲养畜禽10万多头(只),形成了4条“绿色长廊”,分布着100多家“农家乐”及宾馆旅舍,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3000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陵县基本县情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一、龙陵县基本县情龙陵地处滇西龙川江和怒江之间,国土总面积2884平方公里,98%属山区,有国境线19.71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001.7米,最低海拔535米,年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素有“滇西雨屏”之称;全县辖3镇7乡,116个村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167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7.3万人。
全县共有自然村1416个,其中:30户以上的自然村887个;境内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龙陵县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通道,境内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松山;有享誉海内外的“神汤奇水”邦腊掌;有可与田黄媲美的黄龙玉;有“动植物基因库”美称的小黑山自然保护区。
龙陵矿产和水能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种类有60多种;有大小河流44条,可开发装机容量240.97万千瓦以上。
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3.84亿元,增速为13.3%;实现财政总收入2.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3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
二、龙陵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从2006年起,龙陵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确定试点,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由于龙陵县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且农村居住十分分散,大多数村庄属山区,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加之县财政投入有限,因此,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处于试点推进阶段。
2006年以来,分年度推进试点建设情况是:(一)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1.试点规模:全县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12个,其中:市级试点1个,县级试点1个,乡镇级试点10个。
试点村涉及1221户,4800人。
2.投资情况:采取“财政出一点、挂点单位出一点、涉农支农资金整合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
全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资金达99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200万元(市级试点每个补助10万元,县级试点每个补助20万元,乡镇级试点每个补助5万元),占20.1%;捆绑涉农支农资金242万元,占24.3%;群众自筹及投工投料折款537万元,占53.9%;部门和社会赞助资金17万元,占1.7%。
3.建设内容及成效:把“三通、三改、三建、一发展”(通水、通路、通电;改厨、改厕、改厩;建家、建园、建池;发展“庭院”经济)作为重点来抓,首先抓好人畜饮水、改厕、人畜分离、硬化道路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再考虑规划公共活动场所、建设文化娱乐设施,使试点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
全县用于村庄整治的投资达1150万元,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680万元,占总投资的68%。
12个试点村群众投工投劳3.5万个,开挖土石方3.6万立方米,支砌挡墙9249立方米;架设饮水管道8620米;修建沟渠6200米;新修改造公路17公里;铺筑混凝土3.74万平方米、弹石1.74万平方米;完成改厨395户,改厕405户,改厩387户;建沼气池315口、建园1705亩、建家248户。
试点村人均纯收入2026元,同比增长15.8%;人均占有粮食402公斤,同比增长14.9%;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704人,参合率达98%;农户有电视机1032台、电话698部;建成文化室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内,普九率达100%。
试点村人均建成高稳产田地1.2亩,发展经济作物户均2亩,发展经济林果户均2亩,发展家庭养殖280户,发展特色种植320户。
(二)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1.试点规模:全县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24个,其中:市级试点3个,县级试点1个,乡镇级试点20个。
试点村涉及1908户,8479人。
2.目标任务:试点村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中共龙陵县委龙陵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龙发〔2006〕26号)提出的“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三改”(改厨、改厕、改厩)、“三建”(建家、建园、建池)、“三有”(有文化、有保障、有职业)、“三到”(党的政策宣传到村、法制教育到村、优良道德到村)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
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建设“五村”、“五化”、“十有”新农村。
“五村”:温饱村、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
“五化”:村庄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整洁化、致富产业优质化、乡风民俗文明化、农村社会和谐化。
“十有”:①人均有一亩基本农田地、一亩特色经济林(作物)、出栏一头商品畜;②户有一院安居房;③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和安全饮用水;④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⑤户有一个致富好项目;⑥每村有一个可支撑“普九”的教育网络、党员电教室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⑦每村有一个卫生室;⑧有进村入户的硬板路;⑨每村有一个团结干事的好班子;⑩每村有一套实现民主管理和依法治理的好制度。
3.投资情况:预计投资达1398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投资438万元,基础设施投资620万元,社会公共事业及其他投资340万元。
其中: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试点规划及建设补助。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2007年试点村资金补助方案,市级试点每个补助10万元,县级试点每个补助20万元,乡镇级试点每个补助8万元;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为依托整合各类资金345.6万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向试点村倾斜;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以补助资金带动群众筹资建设,村民“一事一议”和群众自愿筹资、投工投料折资达487万元。
至年底,已完成筹资36万元,投工折资49万元,投料折资24万元。
4.建设内容及进展:具体规划情况是:一是产业发展。
种植业主要有:新植甘蔗720亩,烤烟354亩,香料烟100亩,核桃670亩,新植茶叶1672亩、低改724亩,石斛7849.5平方米,草果665亩,椿头苞17380株、花椒13630株,荒山造林760亩,优质大麦1090亩,杂交包谷2078亩,优质水稻602亩,香蕉、芒果各40亩,蔬菜75亩,棕包树100亩;养殖业主要有:养鸡11126只,母猪626头,仔猪13981头,黄山羊1160只,水牛190头,黄牛1197头,马5匹,养蜂20桶,稻田养鱼50亩。
二是基础设施。
建村庄道路30条,全长26.502公里,投资555万元;埋涵洞33道,支砌2064.5 立方米;建人饮工程16件,修畜水池26个,架设管道42.21公里,架设岔道1.55公里,受益农户500户,受益人数2068人,总投资57.51万元;修建浇灌渠道6条,1065公里,建排洪涵1处,埋涵管301米,开挖土石方883立方米,回填土方150立方米,浆砌石390立方米,新增浇灌20亩,改善浇灌535亩,总投资7.52万元。
三是社会公共事业及其他。
新建学校1幢390平方米;建盖合作医疗室2幢240平方米,投资10万元;举办科技培训班69期,5080人次,投资9.34万元;建盖村“两委”办公楼1幢120平方米;投资5万元;组织劳务输出744人次,投资0.54万元;扶持各种农产品加工及农家乐47户,投资6.4万元;“六改六建”投资267.69万元;住房改造289平方米,投资18.38万元;垃圾处理点12个,投资12万元;建集市1个,投资11.1万元。
至2007年底,试点村已完成开挖土石方43597 m3,回填土石方6392m3,挡墙支砌4996 m3, 支砌排水沟4966 m,架设桥涵11座,支砌沟渠830 m,入户路混泥土硬化4324 m2,主道路混凝土硬化11490 m2,铺筑弹石2100 m2,铺筑砂石700 m2,庭院硬化216户7148m2,建沼气池256口,改圈233户、改灶263户、改厕254户,新建卫生圈770 m2,架设人畜饮水管道4750m,建调节池3个,取水池2个,解决了3255人、132头大牲畜饮水问题。
(三)2008年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1.试点规模:全县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24个,共涉及10个乡(镇)22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其中:市级试点3个、县级试点1个、乡镇级试点20个。
2.计划投资情况: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计划补助资金总额为55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3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180万元,拟计划整合县扶贫办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345万元。
市级试点:每个建设试点市级财政补助10万元,拟计划整合县扶贫办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5万元,每个建设试点共投资25万元。
县级试点:每个建设试点县级财政补助20万元。
乡镇级试点:每个建设试点县级财政补助8万元,拟计划整合县扶贫办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5万元,每个建设试点共投资23万元。
3.其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①2007年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村容村貌及环境整治项目共涉及2个乡镇4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项目受益178户711人。
资金来源为:2007年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村容村貌及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180万元,申请省级补助20万元。
基础设施分项目投资174.3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156.56万元,申请省级补助17.76万元;生态环境分项目投资21.68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19.88万元,申请省级补助1.8万元;环境整治分项目投资3.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2.8万元,申请省级补助0.4万元;其它分项目投资0.8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0.76万元; 申请省级补助0.04万元。
②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2008年度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建设地点为10个乡(镇)57个村民委员会69个自然村,其中:省级42个,(其中24个点已整合到新农村试点项目中),市级5个,县级22个。
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8319.903万元,其中申请补助1035万元,部门整合4415.55万元,信贷资金201.92万元,群众自筹700.87万元,投工投料折资1742.663万元,乡镇自筹223.9万元。
省级项目总投资5376.888万元,其中申请补助630万元,部门整合3039.19万元,信贷资金120.08万元,群众自筹402.52万元,投工投料折资1056.198万元,乡镇自筹128.9万元。
市级项目总投资723.17万元,其中申请补助75万元,部门整合339.31万元,信贷资金28.89万元,群众自筹66.12万元,投工投料折资199.15万元,乡镇自筹1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