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cc0a2ac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2.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父亲默默付出、无私关爱儿子的故事,展现了父爱的伟大。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旨在让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父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针对课文中的深层次情感,需要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
同时,学生对于父亲的关爱和付出,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珍惜父爱,关爱家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
2.教学难点: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便于学生跟读、感悟。
3.相关素材:准备一些关于父爱的故事、图片等,用于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父亲的关爱和付出,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情感的融入。
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4a0204360cba1aa911da08.png)
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课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场景中蕴含的感情。
3.本文以“姑爹的那只小渔船”作为线索,文中多次提到小渔船,让学生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4.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父子情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子情深;了解课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场景中蕴含的感情;结合相关内容,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
难点:了解本文以“小渔船”作为线索的写作好处;结合相关内容,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
请大家欣赏欣赏。
你觉得这两幅画感觉怎么样呢(生:很美)是的,这是我国着名画家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系列水墨画,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吴冠中先生写的散文中最经典的一篇,那就是:父爱之舟。
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呢预设:这篇文章写的是有关父爱的故事。
出示PPT,在一般人的笔下……(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1.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你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
通过文章开头,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开始回忆。
从叙述顺序看,这篇课文采用的是()生回答:倒叙师:是的,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场景。
预设:主要写了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为“我”凑学费,给“我”缝棉被等一系列往事。
2.那么,文中哪些句子提示了梦境中场景在变化呢请你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相关语句。
老师巡视自学的情况。
指名回答。
追问:读读这些提示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时间顺序)。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8f2785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a.png)
《父爱之舟》优质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细致分析每个场景的描写,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联系全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3.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你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来表现父亲对你的关爱?2.生展示,教师适当评价,并把优秀的作业展示在多媒体上。
3.与作者回忆的场景相比,谁的更感人呢?为什么?(由此导入本节课新内容的学习)新、旧知识连接,温故而知新,自然引导过渡,整堂课浑然一体。
二、精品细读,品味场景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播放相关的课件,并适当选择1~2个场景加以精讲。
示例1:“‘我’和父亲住旅店”这个场景最感人。
虽然父亲用钱极为节省,但在旅馆住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还是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这样相互映衬,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跃然纸上。
示例2:“逛庙会”这个场景很感人。
盛大的庙会中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玩具多馋人呀!可是,作者逛庙会,只能饱眼福,不能买东西(仅仅喝了一碗豆腐脑)……回来后,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这也更能表现出父爱的真挚。
示例3:“父亲背‘我’去上学”这个场景最感人,因为这个场景表现了父亲对“我”寄予的期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长出息。
示例4:“父亲摇船送‘我’到无锡上学”的场景很感人,因为这个场景写了父亲为“我”缝补被子的细节,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吗?学生讲述,教师总结。
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呢?1.选材要真实;2.要以小见大;3.要运用一些手法,如相互映衬等;4.要有细节描写。
此环节能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学习如何进行场景描写,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教学设计(2课时)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76ce54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c.png)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关联《父爱之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旨在通过一系列文章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子女之间的深情。
《父爱之舟》以梦的形式,通过回忆一些生活琐事,展现了父亲深沉而伟大的爱。
这篇课文在单元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亲情的认知,为学生理解和表达情感提供了优秀范例。
(二)文本内容剖析选材独特课文围绕小舟,选取了多个生活场景,如卖茧子买枇杷、住客栈心疼钱、逛庙会买热豆腐脑、背“我”上学、凑钱为“我”缴学费、摇船送“我”报考师范和入学等。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饱含着深深的父爱。
作者以小舟为线索,将这些场景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清晰。
情感真挚细腻文中对父亲的描写细腻入微,如“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这一细节描写,体现出父亲的节俭以及对“我”的爱。
还有“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生动地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不舍,情感真挚动人。
二、整体设计思路(一)以情感为纽带紧扣“父爱”这一情感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体会文中深沉的父爱,同时唤起学生自身对父爱的感受,形成情感共鸣。
(二)问题驱动与自主探究结合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读写联动借助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通过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并通过课堂练笔等活动进行实践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f7e7830912a21615792955.png)
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课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场景中蕴含的感情。
3. 本文以“姑爹的那只小渔船”作为线索,文中多次提到小渔船,让学生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4. 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 为题目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父子情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子情深;了解课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场景中蕴含的感情;结合相关内容,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
难点:了解本文以“小渔船”作为线索的写作好处;结合相关内容,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
请大家欣赏欣赏。
你觉得这两幅画感觉怎么样呢?(生:很美)是的,这是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系列水墨画,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吴冠中先生写的散文中最经典的一篇,那就是:父爱之舟。
齐读课题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呢?预设:这篇文章写的是有关父爱的故事。
出示PPT,在一般人的笔下⋯⋯(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1.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你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
通过文章开头,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开始回忆。
从叙述顺序看,这篇课文采用的是()?生回答:倒叙师:是的,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场景。
预设:主要写了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为“我”凑学费,给“我” 缝棉被等一系列往事。
2. 那么,文中哪些句子提示了梦境中场景在变化呢?请你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相关语句。
老师巡视自学的情况。
指名回答。
追问:读读这些提示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时间顺序)。
3.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冠中的梦境中吧。
出示第一二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启发学生: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预设:父亲非常疼爱我!4. 出示第三自然段,师朗读文字,问:父亲为什么要借船送“我”上学?从此处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生:勤俭节约)追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出了父亲的节约?为什么如此节约?(生:因为当时作者家庭不富裕,母亲又体弱多病,所以生活十分困难。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c63a1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e.png)
教案:《父爱之舟》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3)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委托”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2)懂得珍惜亲情,回报父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
2. 课文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3. 生字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委托”造句。
4. 资料查询:学会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委托”造句;学会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父爱之舟》,让学生齐读课题。
2. 课文朗读(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3. 课文理解(1)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回答课文讲述了什么事。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对父爱的理解。
(3)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生字学习(1)让学生自学生字,组内交流。
(2)教师讲解生字,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3)练习写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
5. 资料查询(1)让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
(2)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6. 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六、板书设计《父爱之舟》父爱伟大无私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88d8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1.png)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课文《父爱之舟》。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学生能够改写和概括课文的关键信息。
3.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把握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应用到语境中。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课文《父爱之舟》的复印件。
3. 听力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引入学生对课文《父爱之舟》的认识和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1. 分发课文《父爱之舟》的复印件给学生。
2. 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理解课文。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理解和推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Step 3: 操作练习 (15分钟)1. 在幻灯片上展示相关课文的改写和概括练习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答案并进行评价。
Step 4: 听力练习 (10分钟)1. 放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听力材料。
2. 听完后,学生回答与听力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检测其听力理解能力。
Step 5: 口头表达 (10分钟)1. 学生利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多样性的表达方式。
2. 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就课文中的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成果。
Step 6: 提示作业 (5分钟)1. 布置学生的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相关的文章,并撰写读后感或总结。
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并写一篇短文来描述其中发生的事情。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第六单元-《父爱之舟》第2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第六单元-《父爱之舟》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40ad1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2.png)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县逸夫小学校惠小鸿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听写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境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二、聚焦场景,体会父爱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的场景。
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
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冠中,爸爸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预设: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问: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听朗读听出了什么?(二)凑钱上学的场景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父爱。
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词句来感受。
2.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
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https://img.taocdn.com/s3/m/115b72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d.png)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节选自吴冠中的散文《水乡青草育童年》,作者以回忆的形式、简练的笔触,散淡从容地从自己幼年写起,记叙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点滴小事,娓娓道来,把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强烈情感积蓄起来,让饱满的感情在笔下清澈地缓慢流淌,平和溢出。
文中被反复提及的姑爹家的一艘小渔船,既是父亲送作者报考学校和上学的交通工具,又是承载着父爱与望子成龙美好愿望的希望之舟。
以至于小小渔船永远地在作者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亲切的形象,也成为他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水乡小船形象和情感渊源。
这也是本篇课文起名“父爱之舟”的缘由。
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严谨。
全篇从梦境开始,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以时间为序,分别从父亲借用小渔船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以及将父亲的“节省到极点”,与肯为我加钱换房间、买豆腐脑、做万花筒、凑学杂费等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进行对比,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作为一名画家,船的形象当然容易画出,但无法画出的是小渔船上承载的父爱,“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无法分割。
二、学情分析进入高年段,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语言表达更加有条理,基本能做到言辞达意。
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仍然不足,对生活的感知力有一定局限,因而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唤醒。
在低年段和中年段,学生已经学习并学会了利用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和巩固。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聚焦场景,抓住细节,体会父亲深切的爱。
四、教学重难点聚焦场景,抓住细节,体会父亲深切的爱。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回顾场景-忆父亲1.出示本单元主题实践活动。
2.齐读课题。
3.回顾作者梦中的场景:卖茧买枇杷;住店想换房;父子逛庙会;背我去上学;凑钱缴学费;摇橹送报考;弯腰缝棉被。
4.回忆《慈母情深》的学习方法:走进场景、抓住细节、体会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c7ecd5a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8.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父子间温馨的故事,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学生易于理解。
课文以“父爱之舟”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学生在感受父爱之伟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父爱的细腻和深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在情感体验和感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和细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和细腻。
2.难点: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结构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父爱。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父子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然后导入课文《父爱之舟》。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语气、情感等。
学生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感受父爱的伟大。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a72598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3.png)
教案:父爱之舟(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推理等方法,感受作者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父爱之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夸张、对比等,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
2.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父爱之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编写一段关于亲情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父爱之舟2. 板书内容:(1)课文内容概括:父爱如山,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2)写作手法:夸张、对比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父爱之舟》,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推理等方法,感受作者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同时,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这些手法。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编写出关于亲情的短文。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8aad8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7.png)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 课前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父爱的短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温暖。
2.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研究《父爱之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父爱之舟》的第二部分,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领会文中父爱的细节描写。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父子情节进行深入讨论,探讨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传达出的父爱之情,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交流。
5. 合作演练: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学生扮演父亲角色,其他成员扮演孩子,借助文中的对话,进行情景模拟,体验父爱之情,培养情感交流能力。
6. 学习任务:分发练习册,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7. 学生展示: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表达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并能够体察他人的爱与感恩。
8.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关于父爱的深刻启示,强调父爱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铺垫。
2. 讨论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情景模拟和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提高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4. 课堂练习与展示:通过练习册的完成和学生的自主展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享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得到了发展,他们重温了父爱的伟大和温暖,从中悟出关于父爱的深刻启示,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演练,学生充分参与了教学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在课后的学习任务完成和学生的展示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检验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指导。
《父爱之舟》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1)
![《父爱之舟》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1)](https://img.taocdn.com/s3/m/91dca28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9.png)
19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2.通过赏析文中描写场景和细节的语段,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3.进一步理解父爱的伟大、真挚,激发对父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梦境,梳理主要场景。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梦境中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看一看谁能既快又准确地回答出来。
3.指名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父亲的那条小船是那么简陋,行驶缓慢,可是它盛满了父亲无尽的关爱。
是父亲亲自摇着小船把“我”送到一个个人生港湾,“我”在船里安稳舒适,真是酣梦难醒呢!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踏入那艘“父爱之舟”吧!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教师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分析文章开头的特点。
过渡:在初读课文时已经有很多同学注意到文章的开头很独特,那么这样开头好在哪里呢?有何表达效果?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课件出示。
)2.师生共读第2~9自然段,品味作者的梦境。
场景一:父亲添桑叶,买枇杷。
交流:(1)从“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辛劳的人。
(2)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3)从“总”这个字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之深。
教师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起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开启了对深沉的父爱思念的闸门。
同时,这一场景对“我”的家境做了暗示:这是一个勤劳但生活充满艰辛的家庭。
场景二:父亲送“我”上学,心疼“我”被虫咬,要换房间。
提示: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指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学生交流感悟父亲的爱子深情。
阅读要求:①圈画: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9b18f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1.png)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情。
2.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父子的感人故事,感受父爱。
2.珍惜亲情,学会感恩,尊敬父母。
3.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珍视亲情。
2.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表述出来。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五年级上册)。
2.音频设备。
3.PPT。
4.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父子亲情的视频,并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感受和理解。
2. 新授课(30分钟)•让学生听一遍课文《父爱之舟》。
•老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
•让学生再次听课文《父爱之舟》,理解课文的深层意思。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美。
•老师解释课文中的典故,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表达的意思、感受、精神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课文的意境。
•让其他组的同学听,选出最能表达课文意境的小组代表。
4. 布置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朗读课文」,并画一幅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理解。
六、教学资源•课本《语文》(五年级上册)•视频资源•音频设备•PPT七、教学评价•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代表的表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发掘自己的感情世界。
第19课《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第19课《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b47e4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9.png)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聚焦场景,体悟父爱【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最后自己独立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导入: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预设:深夜喂蚕,卖茧买枇杷;旅店住宿,吃豆腐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攒钱缴学费为“我”铺床;送考无锡;入学途中缝被。
1.出示自学提示。
要求: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
(1)预设一: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
①读场景,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预设:背着、扎紧、撩起、扎在②交流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这些语句中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父亲的细心和关爱,他为了保护孩子在恶劣天气中的安全,做出了周到的准备。
通过扎紧裤脚、把棉袍撩起围腰、佩戴长长的丝绸汗巾等举动,体现了他为了保护孩子的艰辛和细心。
③联系生活实际,你们的父母亲是怎样接送你们上下学的?你们有什么感受?我父母亲在我上学的时候,会按时送我去学校,气候恶劣的时候会特别关心我是否能安全到达。
他们会提前帮我准备好雨具或者保暖衣物,确保我在外面的安全和舒适。
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爱和呵护,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感激。
我也明白了父母的付出并努力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照顾和关爱他们。
(2)预设二:父亲为“我”凑学费,铺床铺。
①读课文,想一想:父亲为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父亲为了凑学费可能做了许多艰辛的事情。
例如,他可能去亲戚领居家借钱,还省吃俭用,削减家庭开支,让孩子能够顺利上学。
②同桌讨论:“我”为什么哭了?为什么说这次哭与以往的哭不一样?明确:这次的哭是心酸的哭,为父母的艰辛而心酸,为家里的贫困而担忧,为父母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仍无私地爱“我”而感动,为不能为家庭分忧而愧疚,还有可能为第一次远离父母而害怕……③教师带读:教师读句子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深刻感受父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8ccd11a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8.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父爱之舟》的主要内容,领会其中传达的父爱和家庭关系的情感。
2.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生字词汇,掌握课文的基本语音、语调。
3.能够通过讨论和分组互动,增强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 理解文章《父爱之舟》的主旨和情感。
- 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汇,掌握基本语音、语调。
难点:- 理解和表达文章中父爱的表达方式。
- 熟练朗读课文,准确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等呈现形式。
2.板书准备:整理好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3.辅助教材:适当准备一些关于家庭和父爱的故事或图片,作为课堂互动的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开场引入•利用一段引人入胜的片段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由学生讨论家庭中父亲的作用与重要性。
2. 阅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讲解课文内容。
重点强调父爱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
3. 生字词汇学习•教师逐个解释并让学生朗读生字词汇,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语音、语调。
4. 文本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传达的父爱之情。
5. 课文情感表达•分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表达对父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爱。
6. 总结提高•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化对父爱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家中表达对父亲的感恩和关爱。
五、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父爱的伟大,提高了对家庭关系的认识。
但也需要引导学生深化对父爱情感的表达,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父爱的温暖。
六、作业布置•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感恩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之情,增强家庭情感,在学生心中埋下感恩与关爱之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温暖和力量。
《父爱之舟》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父爱之舟》名师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cff0e8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a.png)
《父爱之舟》名师教案(第二课时)一、回忆导入1.同学们,回忆我们上一节课交流的场景画面有哪些?2.分享场景。
二、课文赏析(一)合作交流。
1.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场景呢?先默读,并批注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
小组合作分享,班级交流。
预设:交流流程:(1)品读交流。
(2)引导思考。
(3)朗读课文。
(4)边读边想象画面。
(5)感受父爱。
(二)课堂展示。
1.场景交流:关键词新滋味。
出示句子: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2.小组交流感受:最触动你的场景是哪?细节有哪些?预设:根据每一个成员的展示感受来进行。
3.想象父亲为了给我凑学费粜稻、卖猪的情景。
4.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讨论交流。
5.新滋味是指什么滋味?分别说一说,可以以“父亲的辛苦”为主线。
6.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父亲的爱。
(三)合作交流。
1.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交流,说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场景。
2.按照这样的方式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里的场景,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父爱”?4.小组交流感受:最触动你的场景是哪?细节有哪些?示例:逛庙会。
5.关注逛庙会的场景,说一说描绘的热闹。
出示句子一: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
出示句子二: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6.写庙会热闹对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预设:环境烘托出父亲对我的爱。
7.关注逛庙会的场景,感受庙会上的热闹场景。
细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节俭。
出示句子一: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
出示句子二: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8.思考:父亲这样节俭,还给我买东西吃?预设:父亲对我的爱。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8e5237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8.png)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父亲的爱,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情感线索。
2.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点评,达到熟练掌握。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去理解课文。
4. 感悟父爱: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感悟到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感悟父爱,学会感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点评。
3. 朗读课文: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情感线索。
4.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去理解课文。
5. 感悟父爱: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感悟到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父爱之舟》爱子心切舟父爱如山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有针对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感悟父爱”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感悟到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19 父爱之舟教案 2课时(含反思)
![19 父爱之舟教案 2课时(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2ec1d1c172ded630a1cb626.png)
19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报考、心疼、席子、糖果、抽象、启迪、毕业、轮换、领略、磨灭、精致”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父爱的深厚与伟大。
教学重点
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吴冠中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环节中,营造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再加上课堂上指导朗读还不够细致,学生读得不够多,读得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升华。
教学建议: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课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场景中蕴含的感情。
3.本文以“姑爹的那只小渔船”作为线索,文中多次提到小渔船,让学生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4.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父子情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子情深;了解课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场景中蕴含的感情;结合相关内容,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
难点:了解本文以“小渔船”作为线索的写作好处;结合相关内容,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
请大家欣赏欣赏。
你觉得这两幅画感觉怎么样呢?(生:很美)是的,这是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系列水墨画,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吴冠中先生写的散文中最经典的一篇,那就是:父爱之舟。
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呢?预设:这篇文章写的是有关父爱的故事。
出示PPT,在一般人的笔下……(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1.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你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
通过文章开头,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开始回忆。
从叙述顺序看,这篇课文采用的是()?生回答:倒叙师:是的,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场景。
预设:主要写了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为“我”凑学费,给“我”缝棉被等一系列往事。
2.那么,文中哪些句子提示了梦境中场景在变化呢?请你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相关语句。
老师巡视自学的情况。
指名回答。
追问:读读这些提示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时间顺序)。
3.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冠中的梦境中吧。
出示第一二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启发学生: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预设:父亲非常疼爱我!4.出示第三自然段,师朗读文字,问:父亲为什么要借船送“我”上学?从此处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生:勤俭节约)追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出了父亲的节约?为什么如此节约?(生:因为当时作者家庭不富裕,母亲又体弱多病,所以生活十分困难。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父亲”。
要读懂一个人,无非就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
也就是说看他的行为,听他的语言,看他的表情。
(副板书行言色)从这三个方面认真思考,用心体会,就等读懂一个人。
那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重在写父亲的哪一个方面呢?(预设:行为)师:是的。
文章中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成长做了很多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我”爱)如果有人要你回答什么是父爱,你怎样回答?生1 生2师小结:父亲一般都不善言辞。
他只会默默地为你做一些事情。
所以,其实父爱是在一个个具体的动作里。
作者吴冠中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个的细节描写了伟大的父爱。
概括起来说:父爱是一堆细节。
(三)研读“父爱”那么,作者回忆了哪些难忘的细节来体现父爱的呢?请同学们继续默读第2-9自然段,哪一个场景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在文中用“-------”勾画出作者描写的细节的句子,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
师:那么,体现父爱的有哪些场景呢?谁来交流?A.父亲卖了茧子后给“我”买枇杷;B.父亲心疼“我”被臭虫咬了,要加钱给“我”换房间;C.父亲给“我”糊弄玩具——万花筒;D.读初小时,碰上大雨天,父亲背“我”送“我”上学;E.父亲东拼西凑给“我”缴学费,供“我”上鹅山高小;F.父亲摇船送“我”考无锡师范,考取后又送“我”入师范学校学习。
此处出示PPT4师追问:这些往事中最让你感动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预设:生1:比如A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
父亲和母亲在半夜里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我觉得他们很辛苦,虽然很辛苦,但是一卖了茧子便马上给作者买枇杷,从中我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疼爱。
(父爱就是不辞辛劳)生2:场景B 父亲心疼“我”被臭虫咬了,要加钱给“我”换房间,这个场景让我很感动,因为父亲一向都很节俭,可是父亲看见我身上满是大红疙瘩,就想加钱给我换一个好一点的房间,这说明父亲是一个非常疼爱儿子的父亲。
(师补充:是啊,如此节约的父亲为了儿子宁愿加钱换房间这件事的确令人感动。
)生3:父亲为“我”糊弄万花筒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庙会非常热闹又好玩儿,而父亲却没钱给我买玩具,为了满足“我”的愿望,父亲亲自动手给我制作玩具,这个玩具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幸福和满足感,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这个场景也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父爱就是善解人意)生4:第5自然段中,雨雪天气,父亲也坚持背着“我”送“我”去上学这件事让我十分感动。
我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为了儿子的学习和成长,付出了多少艰辛,付出了多少汗水,忍受了多少痛苦啊!他真的是一位好父亲!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在父亲的关爱下,后来,“我”考取了梦寐以求的鹅山高小,这对他们一家人来说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可是为什么“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时感到十分心酸呢?生6:因为为了供“我”上学,家里把能“变”成钱的东西都卖光了,今后他们家的日子肯定会更加艰难,“我”拿的这些东拼西凑的学费是全家人的血汗钱、生命钱啊,所以“我”感到十分心酸。
师追问:请大家看这句话:“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这句话中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生7回答。
师追问:“我”梦中出现的场景在我们面前一一展现出来,但是有一个场景在“我”心中永难磨灭,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个场景呢?谁来说一说关于这个场景的体会?生8:(老师点拨)出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图片。
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之所以分外明显,永难磨灭,是因为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的心目中产生了共鸣,使作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四)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追问:父亲对我是如此的关爱,而我对父亲又抱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做的呢?1.体会“他回家时,我偷偷地哭了”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受。
2.理解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就好了”,你听出了作者什么语气?(遗憾)老师追问:他能画出这条载着父爱的小船吗?为什么?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呢?(感激怀念)指名回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顺势出示吴冠中的个人资料,让学生感受他取得的成就,从而体会“父子情深”。
(五)探究写作特点1.《父爱之舟》是一篇怀念故乡生活、赞美伟大父爱的纪实性散文。
那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作为题目呢?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巡视小组讨论的情况,相机指导。
生1:作者把父亲比作小船。
生2:“舟”指的是课文中向姑爹借的那只小渔船,这是全文的线索,所以以这个为题。
生3:父亲外出办事、送“我”去上学都离不开那只小渔船,这条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关爱,所以用“父爱之舟”作为题目。
师归纳小结:是的,从文章叙述的场景来看,敬爱的父亲摇着那只小渔船把“我”送到了一个个人生的港湾,以“小舟”比作“父爱”很贴切,也很形象,言下之意是在作者的人生之路上,父爱载着他度过了生活的艰难,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所以,作者要以“父爱之舟”为题目。
2.追问:文章以什么线索把这些难忘的场景串联起来的呢?生1:作者是以“姑爹的那只小渔船”为线索把这些琐碎的小事儿串联起来的。
追问:这只小渔船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呢?分别出现在哪几个自然段呢?生2:在文中共出现了4次,分别在第3、8、9自然段。
继续追问:小渔船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3:这样是为了表现父亲的节俭、也是为了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作者4次写到小渔船,层层递进,不断升华主题。
师小结:是父亲摇着姑爹的那只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驿站,这条船承载着父亲对“我”无尽的期望和关爱。
这样写,一步步紧扣主题,一步步深化主题。
师:文章最后一句“……醒来,枕边一片湿”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深深的思念,使父爱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过渡:同学们,当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的父亲,在我读大二的那一年,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
所以我现在也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父亲鼓励我、批评我、陪伴我的日子。
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营造气氛。
(六)情感升华,学会表达1.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相信在你们的心里也一定流淌着一股爱的暖流,请你们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吧!你可以对文中的这位父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父亲说,还可以是对全天下的父亲说。
(播放轻音乐)2.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3.分享同学们写的小片段。
4.老师小结: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父亲和我们之间的感情!同学们,父亲的爱还有很多很多的表达方式,随着你们的成长,我相信你们会对父爱有更深的体验。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七)板书设计父爱之舟梦境回忆几件小事(父爱深沉难忘感激)永难磨灭线索:小渔船倒叙首尾呼应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