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考前必背知识点

高三物理考前必背知识点

高三物理考前必背知识点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被另一物体强加力。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大小相同。

4. 弹力:物体被拉伸或压缩时所产生的恢复力。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为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二、运动学部分1. 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以是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

2.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可以是瞬时加速度或平均加速度。

3. 位移:物体由起始点到结束点的位置变化。

4. 直线运动中的运动方程:v = u + at,s = ut + 0.5at²,v² = u² +2as。

5.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落的运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三、静电学部分1. 电荷:负电荷和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电力与电荷的大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电荷之间的性质有关。

3. 电场:电荷在其周围产生的电力场。

4. 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由位置决定的势能。

5. 等势线:在电场中势能相等的点的连线。

6. 电容器:由两个导体板和介质组成,可以存储电荷和电势能。

四、光学部分1. 光的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遇到界面时,根据介质的光密度可以发生反射或折射。

2. 莫尔斯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3. 色散:光在通过不同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会有不同的折射程度,导致光的分离。

4. 球面镜和透镜:可以分为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具有不同的成像特性。

五、电磁学部分1. 电流: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数量。

2. 电阻: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

3.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I = U/R。

4. 磁感应强度:磁场对单位电荷或单位电流所施加的力。

5. 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一、位移、速度、加速度1. 位移:物体的位移是指相对位置的改变。

计算位移时,使用初末位置的坐标值之差,计量单位是米。

2. 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

计算平均速度时,使用物体所经过的总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是m/s。

3. 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改变的程度。

如果速度增加,则加速度为正,如果速度减小,则加速度为负。

计算平均加速度时,使用速度改变量与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是m/s2。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惯性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即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而反作用的。

即如果A物体对B物体施加了力F,那么B物体对A物体也会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三、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指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平方再除以2。

计算公式为E=1/2mv2,其中E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质量,v表示物体速度。

2. 势能: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产生的能量。

它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化学势能等等。

重力势能是指物体位于高处时所具有的能量,它等于物体重量与高度的乘积。

计算公式为Ep=mgh,其中Ep表示重力势能,m表示物体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如果物体只受保守力作用,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即机械能的总和等于系统的初始机械能总和。

这个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四、作用力、反作用力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而反作用的。

比如,当手掌打在桌面上时,手掌向下施加力,桌面也会向上施加同一大小的反作用力。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详解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详解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详解一、力学基础概念1、力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单位:牛顿(N)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单位:千克(kg)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重量(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计算公式:G = mg (g 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 98m/s²)二、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其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F = ma3、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常见的力1、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胡克定律:F = kx (k 为劲度系数,x 为形变量)2、摩擦力静摩擦力:当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在 0 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 f =μN (μ 为动摩擦因数,N 为正压力)3、重力已经在前面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1、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合力的范围|F1 F2| ≤ F 合≤ F1 + F23、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五、运动学基本概念1、位移定义: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2、速度平均速度: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高三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三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三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力学1. 力的概念和性质1.1 力的定义1.2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1.3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2. 牛顿运动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2 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2.3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3. 物体运动的描述3.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与关系3.2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3.3 加速度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4. 物体的力学性质4.1 质量、重量与密度的定义 4.2 物体的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4.3 物体的惯性与质量的关系5. 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5.1 平抛运动的特点与公式推导 5.2 斜抛运动的特点与公式推导 5.3 平抛和斜抛运动的应用第二章:热学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1.1 温度的定义与测量1.2 热量的概念和传递方式1.3 物质的热平衡与热容量2. 理想气体定律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表达式与应用2.2 理想气体温度与压力的关系2.3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3. 热传递3.1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2 热传导的导热定律与应用3.3 热功定理与功率的计算4. 相变与焓变化4.1 相变的概念与分类4.2 相变热的计算4.3 焓变化与物质的热力学性质5. 热力学循环5.1 热机的基本原理与分类5.2 卡诺循环的特点与效率5.3 热力学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三章:电磁学1. 电荷与电场1.1 电荷的性质与电量守恒定律1.2 电场的概念与性质1.3 电场强度与电场线的表示2. 电势与电势能2.1 电势的定义与计算2.2 电势能的概念与计算2.3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3. 电容与电容器3.1 电容的定义与计算3.2 并联电容和串联电容的等效电容3.3 电容器在电路中的应用4. 电流与电阻4.1 电流的定义与计算4.2 电阻、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4.3 欧姆定律与电阻的影响因素5. 磁场与电磁感应5.1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5.2 安培定律与磁场强度的计算 5.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应用第四章:光学1. 光的传播与反射1.1 光的传播的直线性与速度 1.2 光的反射定律与镜面成像 1.3 镜子的种类和应用2. 光的折射与透镜2.1 光的折射定律与介质的折射率 2.2 透镜的种类与成像规律2.3 光的色散与光谱的产生3. 光的衍射与干涉3.1 光的衍射现象与衍射角的计算 3.2 光的干涉现象与干涉条纹的解释 3.3 杨氏双缝干涉与薄膜干涉4. 光的偏振与光的波动性4.1 光的偏振现象与偏振角的计算 4.2 德布罗意波与电子的波粒性4.3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波粒对应5. 光学仪器与光的应用5.1 显微镜与望远镜的构造与原理5.2 光的衍射与干涉在实际中的应用5.3 激光与光导纤维的应用结语:以上便是高三物理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总结,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都是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知识点总结

1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知识点总结
一 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1.两点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2.五种关系:
二 摩擦力做功与能量转化
1.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1)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
(2)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是负值,差值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部分,也就是系统机械能的损失量;
(3)说明:两种摩擦力对物体都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2.三步求解相对滑动物体的能量问题
(1)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做好受力分析.
(2)利用运动学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的速度关系及位移关系,求出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移.
(3)代入公式Q =F f ·x 相对计算,若物体在传送带上做往复运动,则为相对路程s 相对.
三 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能量守恒定律的两点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2.能量转化问题的解题思路
(1)
当涉及摩擦力做功,机械能不守恒时,一般应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解题时,首先确定初、末状态,然后分析状态变化过程中哪种形式的能量减少,哪种形式的能量增加,求出减少的能量总和ΔE 减与增加的能量总和ΔE 增,最后由ΔE 减=ΔE 增列式求解.。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 运动和力学基础
- 运动的描述:位置、速度、加速度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力的关系
-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 力的分解和合成
- 力的合成:力的平行和垂直分量的求解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
- 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3. 重力和运动
- 重力:万有引力定律和重力加速度
- 自由落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抛体运动:物体在抛体运动中的轨迹和速度
4. 动量
- 动量: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 动量守恒:系统总动量守恒的条件
- 冲量: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冲量等于动量变化5. 能量和功
-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
- 功的计算:力和位移的乘积
- 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 能量守恒:系统总能量守恒的条件
6. 机械振动
- 机械振动的特点和描述
- 简谐振动:周期、频率和振幅的关系
- 力的振幅和频率与物体的振幅和频率的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力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经典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经典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经典总结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物体的惯性决定了其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F = ma。

- 加速度与施加力的方向相同,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属性,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p = mv。

-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6. 力的合成- 若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则其合力等于各力矢量的矢量和。

7. 加速度-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率:a = Δv / Δt。

8. 重力-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Fg = mg。

9. 弹簧力- 弹簧力是弹簧受拉伸或压缩时的力。

- 弹簧力的大小等于弹簧常数乘以变形长度:Fh = kΔx。

10. 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阻力。

- 静摩擦力小于或等于fmax = μsN,动摩擦力小于或等于f = μkN,其中μs和μk分别为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N为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

11. 斜面运动-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可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的运动。

- 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受力:F平= mgsinθ,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受力:F垂= mgcosθ,其中θ为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2. 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大小等于速度的平方与半径的比值:a = v²/r。

- 圆周运动物体存在向心力,大小等于质量与向心加速度的乘积:F向心 = ma = mv²/r。

以上是高中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经典总结,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和解答与力学相关的问题。

高中生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与分类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分类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拉力、压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将其合并为一个等效的合力。

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这些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原力相同。

3. 运动的描述运动描述了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给出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质量,a是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功、能和功率1.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是力在物体上做功的过程中,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其计算公式为W=Fscosθ,其中W是功,F是作用力,s是位移,θ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1/2mv^2,其中m是物体质量,v是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U=mgh,其中m是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高度。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没有非保守力做功时,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4. 功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是功率,W是功,t是时间。

三、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1.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体沿圆周路径的运动。

向心力是维持圆周运动的必要力,其大小为F=mv^2/r,其中m是物体质量,v是速度,r是圆周半径。

2.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物体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为F=Gm1m2/r^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 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 运动学1.1 直线运动•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等加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加速度与位移关系式1.2 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基础知识:半径、圆心角、弧长、角速度和周期的关系等•匀速圆周运动:切线与目标方向的夹角等基本概念•匀变速圆周运动:角加速度与相应的公式关联,如角位移、切向加速度等2. 力学基本定律2.1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原理的表述和例子,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示例•第二定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表达式,质量与惯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力(例如重力、摩擦力)对物体造成的影响。

•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物体之间产生干扰;合力和平衡对物体产生的影响。

2.2 物理力学的应用•弹簧力、压强等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斜面上的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表达式•滑块在斜面上的运动分析•研究平衡问题时所使用的自由体图3. 动量和能量3.1 动量守恒定律•冲量和力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公式•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碰撞问题,如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等3.2 能量转化与守恒•力做功与功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及计算方法•势能与动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能量守恒原理•势能转换、机械能转换及其相关例子4. 古典力学中其他重要概念4.1 平衡条件分析•不同类型杆件或物体受到拉力或压力时所保持平衡需要满足的条件。

•杠杆平衡以及杠杆原理应用4.2 圆周运动中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作用•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概念及表达式•深入分析物体在转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以上是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运动学、力学基本定律、动量和能量以及其他重要概念。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为您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并对您在学习物理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11.力的作用、分类及图示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特点有一下三点:①成对出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和引起形变;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类:①按力的性质分类;②按力的效果分类。

⑶力的图示:画图的几个关键点①作用点,即物体的受力点;②力的方向,在线的末端用箭头标出;③选定标度,并按大小结合标度分段。

2.重力⑴产生:①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但不等于万有引力)。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作用点在重心。

⑵大小: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点g不同。

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⑶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或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定。

④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⑴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

②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有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弹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弹力存在,通过分析物体的合力和运动状态判断。

⑵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X-是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4.摩擦力⑴静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且相对静止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③除最大静摩擦力外,静摩擦力没有一定的计算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按力的平衡或F=ma求。

判断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即如无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⑵滑动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对运动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②大小f=μFN。

(F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既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一、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学科,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

1. 位移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用Δx表示,单位是米(m)。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改变的位移,用v表示,速度的平均值可通过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单位是米每秒(m/s)。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用a表示,加速度的平均值可通过速度改变量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m/s²)。

二、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规律,包括三个基本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质量是恒定的。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用数学公式F=ma表示,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作用于物体A的力,必然存在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物体B上。

三、力的概念与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和方向改变的量。

力是矢量量,用F表示,单位是牛顿(N)。

2. 分类(1)重力地球对物体具有的吸引力,被称为重力,用Fg表示。

(2)弹力物体在受到弹性形变后恢复原状的力,被称为弹力,用Fe表示。

(3)摩擦力物体在相互接触时的阻碍运动的力,被称为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弦力绷紧的绳或线所施加的力,被称为弦力。

(5)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力。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合力可以通过将各个力的矢量相加来求得。

2. 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方向不同的力的合力,可以将该力分解为不同方向上的力的矢量相加。

物理高三复习知识点大全

物理高三复习知识点大全

物理高三复习知识点大全一、运动学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 自由落体运动4. 抛体运动5. 力学运动中的图像表达二、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2. 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3.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4. 弹力和胡克定律5. 圆周运动和向心力6. 动量和冲量7. 动能定理和功率8. 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三、热学1. 温度和热量2. 热传递和热平衡3. 热膨胀和热力学第一定律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定律5. 内能和热力学第二定律6. 热机效率和热力学循环四、光学1. 光的传播和光的折射2. 光的反射和光的成像3. 薄透镜和薄透镜成像4. 光的波动性和光的干涉5. 光的衍射和光的偏振五、电学1. 电流和电流表达式2. 电阻、电阻率和欧姆定律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4. 电场和电势5. 静电场和静电力6. 电容、电容性和电容器7. 磁场和磁势8.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定律9. 电磁波和光的电磁性质六、原子物理1. 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2. 原子能级和能级跃迁3. 物质的结构和固体导电性4. 半导体材料和PN结的特性5. 核物理和核能原理6.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七、相对论1. 光速不变性和洛伦兹变换2. 相对论质量和相对论动量3. 相对论能量和质能关系八、宇宙物理1.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 星系和星系的分类3. 星的形成和演化4. 恒星的结构和恒星的死亡5. 黑洞和引力波6. 宇宙射线和宇宙背景辐射以上是物理高三复习的知识点大全,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复习过程中,记得要多做练习题和习题册的题目,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即:力,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和波,功和能,动量和冲量,等。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一)重要概念1.、力矩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其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作用时,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但物体间不一定接触。

力是矢量。

力按性质可分重力(G=mg)、弹力(胡克定律f=kX)、摩擦力(0<f静<f最大、,f=μN)、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可分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对于各种力要弄清它的产生原因、特点、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具体效果。

力矩是改变物体转动状态的原因。

力矩M=FL通常规定使物体顺(逆)时针转动的力矩为负(正)。

注意力臂L是指转轴至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点、参照物质点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平动的物体一般视作质点。

参照物指假定不动的物体。

一般以地面做参照物。

3.置、位移(s)、速度(v)、加速度(a)质点的位置可以用规定的坐标系中的点表示.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由始位置引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是矢量,与路径无关.而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

速度表示质点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它的方向就是位移变化的方向。

其大小称为速率。

在S-t图象中,某点的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物线的斜率。

在匀速四周运动中,用线速度v=s/t和角速度ω=φ/t,v是矢量,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两者的关系为v=ωR。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但不一定限速度方向相同。

在v-t图象中某点的加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切线的斜率。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用向心加速度a=v2/R和a=ω2R描述,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4.量(m)、惯性质量表示物体内含有物质的多少,是一标量且为恒量.惯性指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完整版)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力理解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全)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本文旨在总结高中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地复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1. 运动的描述
- 位置、位移和路径: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位移和路径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速度和加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在直线和曲线上运动时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牛顿三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 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特点和性质。

3. 动量和能量
- 动量和动量守恒:动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动量守恒定律。

- 动能和机械能:动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 功、功率和能量守恒: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能量守恒定律。

4.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 弹性碰撞:弹性碰撞的定义、特点以及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 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的定义、特点以及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5. 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
- 圆周运动:物体在圆周路径上的加速度和力的计算,以及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概念。

- 万有引力:牛顿引力定律的概念、计算方法及万有引力的特点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高中物理力学的核心内容,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学原理。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学1.1 运动的描述1.1.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1.2 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公式1.1.3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1.4 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1.1.5 二维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2 牛顿运动定律1.2.1 牛顿第一定律1.2.2 牛顿第二定律1.2.3 牛顿第三定律1.2.4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1.2.5 弹力、摩擦力、重力的性质和计算1.3 动能和动能定理1.3.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3.2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3.3 动能定理的应用1.4 势能和势能定理1.4.1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4.2 势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4.3 势能定理的应用1.4.4 弹簧弹力的势能和应用1.5 力的做功和功1.5.1 力的做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1.5.3 功的计算和应用1.5.4 功的加减法第二章:热学与物态变化2.1 物态变化和热量2.1.1 基本概念:凝固、熔化、气化、凝华2.1.2 物态变化的热量计算2.1.3 变态物质的能量转化2.1.4 水的异常膨胀2.2 热力学定律2.2.1 热平衡和热传导2.2.2 火焰的构成和燃烧过程2.2.3 热的传播和传热的应用2.2.4 热功当量和物质内能的计算第三章:波动3.1 机械波3.1.1 波的概念3.1.2 机械波的特点和参数3.1.3 立体波和平面波的传播3.1.4 波的叠加和干涉3.1.5 波的频率和波长的计算3.2 声波3.2.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3.2.2 声波和噪声的特点3.2.3 声速的测量和计算3.2.4 声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2.5 声的共振和声音的应用3.3 光波3.3.1 光的特点:直线传播、波粒二象性3.3.2 光的波动理论和光的波动模型3.3.3 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3.4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第四章:电学4.1 电荷和电场4.1.1 电荷的带电特点4.1.2 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4.1.3 电场的产生和描述4.1.4 电场的强度和公式计算4.1.5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4.2 电流和电路4.2.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4.2.2 电阻和电阻率4.2.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4.2.4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2.5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4.2.6 电源和电路的能量转化4.3 磁场和电磁感应4.3.1 磁场的产生和描述4.3.2 磁感线和磁场的强度计算4.3.3 洛伦兹力和安培环路定理4.3.4 电流产生磁场和磁能4.3.5 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4 电磁波和电磁谱4.4.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4.4.2 电磁谱的组成和特点4.4.3 电磁波的应用和危害第五章:光学5.1 光的传播和折射5.1.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5.1.2 折射定律和绝对折射定律5.1.3 透镜的成像和应用5.2 光的成像和透镜5.2.1 成像规律和公式计算5.2.2 成像的特点和应用5.2.3 透镜的种类和功能5.3 光的干涉和衍射5.3.1 光的干涉现象5.3.2 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5.3.3 光的衍射现象5.3.4 衍射格的规律和应用5.4 光的偏振和波粒二象性5.4.1 光的偏振现象5.4.2 光的波粒二象性5.4.3 光的量子论和光的粒子性第六章:原子与分子6.1 原子结构和粒子模型6.1.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6.1.2 原子的构建和粒子模型6.1.3 原子的尺度和电子云6.1.4 原子的质谱和元素周期表6.2 电子和核的结构6.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6.2.2 原子核的结构和尺度6.2.3 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6.2.4 放射性的装置和应用6.3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6.3.1 分子的结构和形状6.3.2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6.3.3 成键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6.3.4 分子的种类和性质第七章:一维运动7.1 平抛运动7.1.1 平抛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1.2 平抛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1.3 平抛运动的应用7.2 圆周运动7.2.1 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2.2 圆周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2.3 圆周运动的应用7.3 万有引力7.3.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7.3.2 行星运动和人造卫星的动力学7.3.3 引力场和引力的关系第八章:流体力学8.1 流体的性质和参数8.1.1 流体的密度、压强、密度和速度的关系8.1.2 流体的连贯和牛顿流体力学定律8.2 流体的运动和压强计算8.2.1 流体的运动和速度计算8.2.2 流体的压强和流速计算8.3 流体的压力和浮力8.3.1 流体的压力和压力计算8.3.2 流体的浮力和浮力计算8.3.3 流体的应用和压力控制总结:以上就是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波动、电学、光学、原子与分子、一维运动和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三物理力学知识点透彻解析

高三物理力学知识点透彻解析

高三物理力学知识点透彻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最为基础的分支之一,它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及其与力的关系。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力学知识点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将对力学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透彻解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包括三个定律,分别是:1.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外力平衡,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是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

2.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达式为:( F = ma ),其中( F )是力,( m )是质量,( a )是加速度。

3.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力学基本概念1.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单位是牛顿(N)。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

2.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它的单位是千克(kg)。

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4.位移: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有向线段,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5.速度:速度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它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也是矢量。

6.动量: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它是一个矢量,动量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力学中的能量主要包括动能、势能等。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一、物理量和物理单位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特征或者描述物体之间相互联系的量。

常见的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等。

物理单位则是用来量化物理量的具体数值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目前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主要度量标准。

1.1 常见物理量- 长度:用来描述物体的延伸程度的量,单位是米(m)。

- 质量:用来描述物体惯性的量,单位是千克(kg)。

- 时间:用来描述事件持续的量,单位是秒(s)。

- 速度:用来描述物体移动快慢的量,单位是米每秒(m/s)。

1.2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简写为A、K、mol、cd)。

- 衍生单位:包括面积(平方米,m²)、体积(立方米,m³)、加速度(米每秒平方,m/s²)等。

二、力和运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物理量,通常用来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

运动则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置和姿态的变化。

2.1 力的概念-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物理量,是推动物体运动和改变物体形态状态的根本原因。

- 特点:力的大小有大小,方向有方向,力可以相互叠加。

2.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质量与地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弹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弹性形变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 摩擦力:物体间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 引力:物体间由于质量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2.3 运动的基本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保持静止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运动和休止状态的描述运动和休止状态是物体不同的物理状态,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可以对其状态进行准确的判断。

3.1 位置和位移- 位置:用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基准点的位置。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力学基础知识概述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高中阶段,涉及的力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转换与守恒、功与能原理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解决力学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牛顿运动定律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此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

(二)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具体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表示为F=ma。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三、能量转换与守恒要点(一)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总量保持不变。

这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能帮助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四、功与能原理要点(一)功的概念功是力在距离上的累积效应,是用来描述力对物体所做功的能量转化量度的物理量。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

(二)能量转化与做功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做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或转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通过做功可以实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以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

五、力学中的其他重要知识点除了上述内容外,高中力学还包括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等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需要同学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与应用建议高中力学知识点众多且相互联系,要想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同学们多做习题以加深理解,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此外,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遵循从基础到进阶的学习路径,逐渐深化对力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知识点(力学部分)

高中物理知识点(力学部分)

高中物理知识点(力学部分)第一章力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3.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合成与分解遵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要完整地表达一个力,除了说明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4.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名称是牛顿,符号N.5.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通常用力的图示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图示.做力的图示时,先选定一个标度,再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将力的大小与标度比较确定线段的长度,最后加上箭头.7.力的测量:常用测力计来测量,一般用弹簧秤.8.力的分类:(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说明:性质相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反之,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二、重力1.重力与万有引力: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如图所示,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2.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但重力不是万有引力.3.大小:G=mg.一般不等于万有引力(两极出外),通常情况下可近似认为两者相等.4.方向:竖直向下.说明:(1)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相对于水平面而言,垂直向下是相对于接触面而言.(2)一般不指向地心(赤道和两极除外).5.重心(1) 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2)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几何中心上.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3)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三、弹力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叫做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2.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形变而引起.例如a对b的弹力是由于A形变而引起.3.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4.弹力的方向⑴支持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受力物体.⑵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高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易错点1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
要准确理解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这是学好运动学乃至整个动力学的基础.可在对比三组概念中掌握:①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由始位
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前者对应一段时间,后者对应某一时刻,这里特别注意公式只适用
于匀变速直线运动;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易错点2
不能把图像的物理意义与实际情况对应
易错分析:理解运动图像首先要认清v-t和x-t图像的意义,其次要重点理解图像的几个关键点:①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如有必
要首先要写出两轴物理量关系的表达式;②斜率的意义;③截距的意义;④“面积”的意义,注意有些面积有意义,如v-t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有些没有意义,如x-t图像的面积无意义。

易错点3
分不清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而出现错误
易错分析: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①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两个关系:
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
突破口.②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
是否已经停止运动.③应用图像v-t分析往往直观明了.
易错点4
对摩擦力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错误
易错点5
对杆的弹力方向认识错误
易错分析:要搞清楚杆的弹力和绳的弹力方向特点不同,绳的拉力一定沿绳,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分析杆对物体的弹力方向一
般要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易错点6
不善于利用矢量三角形分析问题
易错分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定则是力的运算的常用工具,所以无论是分析受力情况、力的可能方向、力的最小值等,都可以通
过画受力分析图或者力的矢量三角形.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
图示找到突破口,变得简明直观.
易错点7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错误
易错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合外力决定加速度而不是
速度,力和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瞬时对应关系: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随合外力的
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
向时做减速运动.力和速度只有通过加速度这个桥梁才能实现“对话”,如果让力和速度直接对话,就是死抱亚里干多德的观点永不
悔改的“顽固派”。

易错点8
不会处理瞬时问题易错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所谓瞬时对应关系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立即产生加速度,外力恒定,加速度也恒定,外力变化,加速度立即发生变化,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即消失,在分析瞬时对应关系时应注意两个基本模型特点的区别:(1)轻绳模型:①轻绳不能伸长,②轻绳的拉力可突变;(2)轻弹簧模型:①弹力的大小为F=kx,其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②弹力突变的特点:若释放未连接物体,则轻弹簧的弹力可突变为零;若释放端仍连重物,则轻弹簧的弹力不发生突变,释放的瞬间仍为原值.
易错点9
不理解超、失重的实质
易错分析:要头透彻理解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超失重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取决于加速度情况.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具有竖直向上的分加速度,失重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物体仍受重力,只是视重(支持力或拉力)大于或小于重力,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视重为零
易错点10
找不到两物体间的运动联系而出错
易错分析:动力学的中心问题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除了对物体正确受力分析外,还必须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当所给的情境中涉及两个物体,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找出这两物体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尤其重要,特别注意物体的位移都是相对地的位移,故物块的位移并不等于木板的长度.一般地,若两物体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木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木板长
易错点11
找不准合运动、分运动,造成速度分解的错误
易错分析:相互牵连的两物体的速度往往不相等,一般需根据速度分解确定两物体速度关系.在分解速度时,要注意两点:①只有物
体的实际运动才是合运动,如物体A向右运动,所以物体A向右的
速度是合速度,也就是说供分解的.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
动;②两物体沿沿绳或杆方向的速度(或分速度)相等.
易错点12
不能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易错分析:圆周运动分析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延伸,在分析时也要做好两个分析:①分析受力情况,选择指向圆心方向为正方向,在指向圆心方向上求合外力;②分析运动情况,看物体做哪种性
质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确定圆心和半径,③将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相结合列方程求解.
易错点13
混淆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运动的特点
易错分析:对卫星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体,除受万有引力外,还受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即是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
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所以GMm/r2=ma对同步卫星和近地
卫星是适用的,但对赤道上的物体并不适用.此外明确题目中涉及的
物体,两两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是解题的关键.
易错点14
弄不清变轨问题中的各量的变化
易错分析:首先要理解变轨的实质:卫星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不等于万有引力.要想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增
大做离心运动,必须增大卫星的速度,使万有引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反之减小卫星的速度,万有引力大于所需向心力,卫星则做向
心运动.卫星的加速度由万有引力决定,所以不同的轨道上的同一点
卫星的加速度相同.此部分公式较多,要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要注
意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生搬硬套.
易错点15
不能正确求解变力做的功
易错分析:求功问题首先从做功的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及做功的正负,一般可以从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恒力做功情况)或力和速度的方向关系(变力做功情况)入手分析.求解变力做功,动能定理是最常用的方法.
易错点16
不能正确理解各种功能关系
易错分析:应用功能关系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各种力做功与相应能变化的关系,重要的功能关系有:①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的负值,即WG=-△Ep;②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动能定理W合=△Ek;③除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即W'其它=△E机;④当W其它=0时,说明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⑤系统克服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机械能转化的内能,即f·d=Q(d为这两个物体间相对移动的路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