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合集下载

近十年上海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世博会后续利用影响分析

近十年上海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世博会后续利用影响分析

2 4 9・
工程技 术
近十年 上海城 市功能空 间结构演化特征 及 世博会 后续 用影 响分析
陆 晓蔚
( 上海帕莱宁城市规划设 计有 限公 司, 上海 2 0 0 ) 00 0 摘 要: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 中心城市, 1 纪以来城 市和建设快速发展 , 自2 世 但近年来随着上海 中心城 区开发强度过高所带来的种 种 问题逐渐凸显 。 如何调整城 市功能布局、 形成整体均衡 的城 市空间结构 已经成 为城 市发展 战略 的重要课题 。在今后的一段 时期 内, 世博 会作 为城 市重大事件 , 其后 续利 用必然是影响上海城 市功能和空间结构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因素。本 文根据 区县一级 的城 市建设类统 计数据 , 总结 2 0 0 1年以来上海城市功能迁移 的特征 , 分析其 中世博会 因素将对城市功能迁移以及城 市空间结构转 型产生的影响 , 解剖其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并提 出规划对策 , 以期为下一步的政 策制定和研 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关键词 : 郊区化 ; 功能空间结构 ; 世博会后续利用 范围不仅局 限于近郊城区 , 远郊地区也得到 了一定的发展 。 23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 各类主要城市功能向郊 区转移似乎 已经 是大城市发展 的一种普遍规 律和趋势 , 但是 由于各城市经济 、 社会 () 1与传统的区位理论一致 , 市空间结构 的圈层性特征 突出。 城 0 0年 结构 、 发展路径和空间形态的差异 , 城市郊 区发展 的机制 、 过程以及 从 2 1 的统计数据来 看 ,商务 办公 功能仍然 集 中于 中心 城 区 出现 的问题也各有不 同 , 而这其 中 , 城市重 大事件 和决策对空 间结 (3 , 7 %)但重 心开始 向中心城区边缘 区偏 移 ; 业设施布 置在 中心 工 7 %)居住功能 和人 口聚集 的中心较为分 散 , 构转 型显然起到 巨大影响。2 1 年作为“ 01 十二五规划 ” 的开局年 , 如 城外 围偏 向近郊 区( 3 ; 何利用世博会这一城市重大事件 , 顺应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市场趋 分布 于中心城 (3 及近郊 区(8 , 4 %) 4 %)且整体 重心有向近郊 区偏 移 居住对 区位的选择并不敏感 。从城市功能空 间布局 的变化 势, 克服市场失灵现象 , 合理 引导世博会后 续利用 向有利于优化 上 的趋势 , 城市功能 的郊区迁移表现出明显的圈层性 和单 中心特 征。从 海城市空间结构 的方 向推进 , 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 内规划必须 来看 , 面 对 的 重 要课 题 。 空间上看 ,中心城 区核 心区呈 现居住和商务办公呈 现同步缓慢 增 2 近 十 年 来 上 海城 市功 能 空 间结 构 演化 长, 工业缓慢减少 ; 中心城 区边缘 区商务办公快速增长 , 而居住和工 业缓慢增长 ; 近郊区居住和商务办公呈 现同步较快增长 , 工业 大幅 21研究对象与基础 . 作为城市功能分析 的基础 ,将 2 0 年 以来上海统计年鉴 中的 增长 ; 01 远郊区则是工业呈现较快增长 , 工业和商务办公增长缓慢 。 从 中心城尤其是中心城区边缘区商务办公功能的 居住建 筑 、商务办公建筑和工业 建筑的建设量作为 主要 的分析对 城市整体结构来看, 象, 本文认 为此三类建筑和设施 代表了城 市功 能结 构中最基础 的产 聚集加快 , 工业和居住 向郊 区迁移 , 中心城 功能的单一性进 一步加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邓悦1 ,王铮1 ,2 ,熊云波1 ,王凌云1 ,吴健平1 ,宋秀坤1(1.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空间结构;预测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的外部(P hysical)形态和人文(human)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

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

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

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了城市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概述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类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休闲娱乐空间、交通空间等。

这些空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上海城市生活的多元景观。

三、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过程(一)历史演变上海作为开埠较早的城市,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移民潮、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等都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上海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对日常生活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商业中心、大型购物广场、高级住宅区等现代化设施的兴建,使得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更加丰富和多元。

四、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特点(一)多元化与异质性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在空间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高密度与高流动性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人口密度高,人员流动性强,这使得日常生活空间的利用效率高,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管理挑战。

(三)网络化与信息化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更加网络化、信息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五、影响因素分析(一)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商业中心、办公楼等设施的兴建,改变了居民的工作和休闲方式。

(二)社会因素社会政策、人口结构、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也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规划政策、教育医疗资源的分布等都会影响居民的居住选择和生活方式。

反思大上海空间结构--试论大都会区的空间模式

反思大上海空间结构--试论大都会区的空间模式

摘要:首先回顾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解放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是有机疏散的空间结构,而解放后的历次总体规划则逐步加强着“等级-规模”的空间结构。

这是源于“中心地学说”的理论。

然而“中心地学说”是在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理论,已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尤其是信息化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要求。

其次,反思上海的总体规划不断被突破的教训,对照国际大都会区的经验和教训,上海应摆脱独立城镇的体系概念,应建立起区域城市的理念。

最后指出,当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到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则应向高层次演化,即形成“以大区域为单位、大尺度核心集聚”以及“形成多核心、多轴带等复合集聚体系”,构建上海城市优化的空间结构,其中区域的交通体系的建构是关键。

第一部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回顾自1843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在100多年间上海被各列强所占领,租界面积不断扩大。

直至1927年,建立上海直辖市脱离江苏省,市政府制定了《大上海计划》,并聘请了美国的龚斯基博士担任规划顾问,上海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然而,当年的国民政府软弱无能,只能在租界以外的东北部今五角场地区规划建设新的市区,其面积只有27平方公里,仅相当于现在浦东新区内环线以内的城区面积,实际上仅仅是一个近郊的新城市组团,因此,《大上海计划》并不是完整的上海市总体规划(图1)。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规划,也因为日寇的侵略战争被迫半途而废。

真正意义上的上海总体规划当属1946年由一批当时新近从英美回国的规划学者,带着对祖国建设的蓝图憧憬,编制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总图初稿》(图2)。

该规划体现了欧美40年代流行的“有机疏散”的理念。

解放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曾经进行过多次的编制工作,如苏联专家按照巴黎模式、风格全面重构上海的1953年规划(图3)。

对上海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1959年在“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的背景下制定的1959年版总体规划,其中为了把上海建设为工业门类齐全的城市,编制了市域从600平方公里拓展到5850平方公里新背景下的《上海区域规划》,提出了建设卫星城(吴淞、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等合计6个),为今天郊区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三)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三)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三)上海城市空间演进的几个特点【江河主轴、一路向海】上海这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上海城市空间的发展,沿黄浦江和苏州河推进的特点非常明显,无论是开埠前上海县“城内城外”的块状结构、开埠后形成的“旧城新区”双城结构,还是多界并置的带状城市、三向发展的扇叶型城市,都浸润了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力量。

无论是解放后圈层蔓延形成的西南—东北方向“8”字形空间结构,还是开发浦东、跨江发展,亦或是沪东、沪西、沪南三大工业区的形成,也都体现了“江河主轴”影响下的强大空间势能。

在各种历史因素交互作用下,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方向,都浓重地打上了“一江一河”的烙印。

历史地看,“一江一河”显然是“城市生命线”,港口码头、商业贸易、工业仓储、金融商务等重要的产业功能,最初都在滨江临水的地方或附近,江河是这座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依托。

因此,如果说“一江一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应无疑义。

而经过当代的浦江开发、“退二还三”、“滨江贯通”等政策和工程的实施,“一江一河”也同时成为宏大的“城市风景线”,成为“实力上海”与“魅力上海”、“活力上海” 的集中呈现。

对于“一江一河”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高品位设计和高水平治理,也成为当下上海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在沿“江河主轴”发展的同时,“一路向海”也是上海空间发展的明显趋势。

“一路向海”既是“上海”这个地名的字面涵义,也是国际化、外向型功能布局的潜在方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

比如码头的迁移,从最初的董家渡、十六铺一带,因开埠向下游外滩地区转移,随后逐渐向北外滩、杨树浦、吴淞一线延伸,当代向宝山-吴淞、外高桥-高桥一带的长江岸线发展,最终直接到达位于东海深处的大小洋山。

从黄浦江上游到下游以及从黄浦江到长江、从长江到东海的发展路径,清晰地表明,随着城市能级的提升,城市发展的尺度与视野逐级放大。

另外,也可以从历史时期的产业布局来看,早期的沪东、沪西、沪南工业区,在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经历了多次向黄浦江上下游和苏州河上游延伸的历程,而最有想象力的一次拓展,是时年将宝山钢铁基地和金山石化基地分别布局于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岸(“南北两翼”)的重大举措。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成为观察和研究的焦点。

日常生活空间不仅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模式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变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变。

早期的上海,由于城市布局相对紧凑,人们的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及其周边区域。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等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也随之扩展和深化。

三、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因素(一)经济因素经济活动是推动上海日常生活空间形成的主要动力。

随着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活跃度为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例如,商业区的形成吸引了大量人流和物流,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也丰富了人们的购物和娱乐选择。

(二)社会因素社会结构和人口流动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上海,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在城市中寻找各自的生存空间。

这种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生活空间的多元化,如社区文化、公共设施等都有所不同。

(三)文化因素上海作为一座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城市,其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传统老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印记,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为市民提供了具有特色的生活空间。

四、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特征(一)多中心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多中心化的特征。

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如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居住中心等,这种布局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选择。

(二)空间多样性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区、商业区、公园、文化设施等。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二)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二)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二)上篇:上海城市形态演进的十个阶段(二)【第七阶段——主城蔓延、主副相融】自 1949 上海解放,至 1990 年浦东开发,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呈现为“主城蔓延、主副相融”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浦西仍然是城市发展的主阵地。

最终使前述主、副城基本连成一片,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特征。

解放初期,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基于现实考虑,放弃了1949 年前《上海都市计划总图》的基本思路,认为“以现代化交通工具将新、老市区串连起来的庞大城市”的计划“不能采用”,并相应确立了比较经济的“以已有市中心区为将来市区的中心,以扩大已有市区的面积来发展新市区”的指导思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主城区发展进入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圈层“周边蔓延”阶段。

其间先后发生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其中以江苏十县划归上海市为最关键,上海市域范围空前扩展。

解放后新成立的上海市政府也组织开展了多版城市规划,其中又以1959版、1986版规划为要。

1959版规划提出用15年左右时间,将市区与近郊区扩展到400平方公里空间,但受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影响,该规划未得到全面实施。

1986版规划提出,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从其时的189平方公里,到2000年扩展到 300平方公里左右,但四年后的浦东开发,实际上改变了1986 版规划结构。

在这个阶段,随着近郊工业区和工人新村在城市外围的不断建设,上海主城区开始逐渐蔓延、扩大。

直至八十年代末,主城区向五角场地区(原大上海计划中心区域)抵近。

苏州河以北的“北四区”(杨浦、虹口、老闸北、普陀)中南部区域,在这个阶段陆续建成。

而苏州河以南的黄浦南部地区、徐汇滨江北线/徐家汇外缘地区和漕河泾镇一带、长宁东部地区也基本上成为建成区。

1990 年浦东开发前后,主城区与江湾-五角场地区、宝山-吴淞地区已经基本连成一片。

这个阶段的城市建设,在以周边蔓延为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主城区沿黄浦江向下游伸展的总体趋势,城市总体发展方向以“西南—东北”为主,与黄浦江走向基本贴合,呈现倾斜的“8”字形建成区轮廓,沪宁铁路和苏州河下游段一线成为南北两个片区的“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 2017-203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图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图集上海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一月发布二〇一八年一月发布目录1-1 上海市域规划范围图3-1 上海市域用地现状图(2015年)3-2 上海市域现状影像图4-1 上海市区位图4-2 上海和近沪地区生态协调图4-3 上海和近沪地区综合交通协调图4-4 上海和近沪地区战略协同区图4-5 上海市域空间结构图4-6 上海市域城乡体系规划图4-7 上海市域公共活动中心网络规划图4-8 上海市域生态空间规划图4-9 上海市域农业空间规划图4-10 上海市域城镇空间(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图 4-11 上海市域文化保护控制线规划图4-12 中央活动区用地布局规划示意图4-13 上海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图4-14 上海主城区绿地网络规划图4-15 上海市域城镇圈规划图5-1 上海市域科技创新布局规划图5-2 上海市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规划图5-3 上海市域干线道路系统规划图6-1 上海市域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图 6-2 上海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6-3 上海市域蓝网绿道建设规划图6-4 上海市域风貌分区图7-1 上海市域生态网络规划图8-1 上海市域绿线蓝线紫线规划控制图总图:上海市域用地布局规划图浦东新区战略指引图黄浦区战略指引图静安区战略指引图徐汇区战略指引图长宁区战略指引图普陀区战略指引图虹口区战略指引图杨浦区战略指引图宝山区战略指引图闵行区战略指引图嘉定区战略指引图金山区战略指引图松江区战略指引图青浦区战略指引图 奉贤区战略指引图 崇明区战略指引图。

《2024年上海的空间》范文

《2024年上海的空间》范文

《上海的空间》篇一上海,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以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繁荣的都市景观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上海的空间特征、城市发展与影响以及人们对上海空间的感受与展望。

一、上海的空间特征上海的空间布局以黄浦江为轴心,向外扩展。

高楼大厦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城市中心区域高楼林立,商业繁华,人流如织。

而外围地区则以住宅区、工业园区和农田为主,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布局。

此外,上海的交通网络发达,地铁、公交、轮渡等多种交通方式共同构成了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二、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影响1. 经济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环境。

近年来,上海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文化传承: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资源。

在空间上,上海的古建筑、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上海历史文化的场所。

同时,上海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 城市规划:上海的城市规划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上海积极推广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理念,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三、人们对上海空间的感受与展望1. 感受:上海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了繁荣、现代和多元的感受。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

同时,上海的建筑风格、交通网络和文化设施也为人们提供了便捷和舒适的生活体验。

2. 展望:未来,上海将继续推动城市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人们期待上海能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海的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也将不断发生变化,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机遇。

四、总结总之,上海的空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的空间。

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二元社会与二元空间

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二元社会与二元空间

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二元社会与二元空间
上海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化呈现出了明显的二元社会与二元空间特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上海的社会空间结构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一方面,城市中心地段成为了高度集聚的商业与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形成了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边缘地带则呈现出了相对落后的状态,残存着老旧的工业区和居民社区。

这种明显的二元社会与二元空间现象,不仅造成了城市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利用效率的不协调,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差距。

因此,上海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空间的均衡和多元化。

同时,上海的社会空间结构还受到了人口流动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城市的社会空间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趋势。

不同的人群聚集在城市的不同地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和社会群体。

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空间结构既为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创新,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社会融合、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上海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社会政策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平等和包容,打破二元社会和二元空间的局限,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元化和融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稳定性。

上海市居住空间布局演变特征研究

上海市居住空间布局演变特征研究

上海作为中国超大型城市之一,承载着经济贸易、科技创新、航运、会展等职能,同时也面临着高密度人口带来的居住问题。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在不同时期的政策、经济等要素作用下,上海采取了多种措施,影响了上海居住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发展特征。

为探究其演变特征,基于上海近20年的住区POI 数据进行分析,以5年为一个时间间隔,共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个时间节点,探究住区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趋势及特征,为未来城市住区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针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国外学者主要从生态学、行为学、制度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形成不同的学派类型,为城市空间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中,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等学者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不同社会阶级群体在居住区位选择上的差异性,进而解析居民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隔离现象[1]。

柯克从行为学角度分析环境、区位等要素对个人居住行为的影响,但忽略了住房政策及市场需求等社会要素对居民行为决策的影响[2]。

此外,还有学者从城市管理学及制度学角度,提出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同时,也反映着管理者对住房供给及分配的相关规则[4]。

目前,在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有学者通过梳理历史资料,从城市微观及片区角度,针对居住空间结构的政策、文化等变迁进行定性描述与解析[5-7]。

也有学者通过遥感等技术,提取城市区域光谱及纹理信息[8],对住区类型进行划分研究。

此外,还有学者基于人口普查数据、问卷调查等,从住区郊区化角度,研究城市住区的空间扩散及人口迁移等因素[9,10]。

综上,近年来学者对住区空间格局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但以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摘要 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开展工作、郊游等活动的前提。

受政策变革、经济发展及人口规模变化等影响,在不同阶段,上海居住空间呈现差异化的布局特征。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日常生活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体现了城市的多元化和文化特征。

本文以日常生活空间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上海城市概述上海是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之一,也是全球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流入,推动了城市的高速发展。

上海的城市空间由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多个部分组成,而日常生活空间则贯穿于这些区域之间,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三、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商业区的形成和扩张为居民提供了购物、娱乐等日常活动空间。

同时,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住宅区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居住空间。

(二)文化因素上海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其文化因素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形成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的社交需求和交往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促进了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建设,如公园、广场、社区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社交和生活空间。

四、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特征(一)多元化上海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社区都有各自独特的空间布局和文化氛围,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选择。

(二)便捷性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居民可以方便地到达各种日常生活空间,如购物中心、公园、医院等。

从规划角度认识上海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与教学启示

从规划角度认识上海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与教学启示

城乡(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城乡(城市)空间结构是地理学、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之一。

通过在教学中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解释、分析和对比,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上海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的认识和理解。

一、2020版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空间结构进行了延续和优化。

1.“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提出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多轴”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沪宁发展轴指以沪嘉、沪宁高速公路和沪宁铁路为主要联系,以嘉定新城、南翔、安亭的建设为重点,把嘉定、南翔、安亭等与中心城联系起来。

沪杭发展轴指以沪杭高速公路和沪杭铁路为主要联系,以松江新城、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建设重点,把莘庄、松江、枫泾等与中心城联系起来。

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指以长江、东海为依托,以郊区环线、轨道交通为主要联系,形成宝山新城、外高桥港区(保税区)、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轴线。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提出“多层”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以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依托,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空间分布格局。

其后在《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上海市域城乡规划体系为“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居民新村”四个层面。

根据《纲要》和2006年市委1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和内容,2006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对原有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乡规划体系进行了深化和完善。

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成长的开题报告

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成长的开题报告

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成长的开题报告题目: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成长一、研究背景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城市规划和建设一直处于引领全国的地位。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上海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逐渐由单一的核心区向多中心发展,这是上海城市规划中的一大趋势。

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建设多中心城区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品质等。

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成长进行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价值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形成机制,旨在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支持。

具体目标如下:1. 描述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2. 分析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探究其内在原因和外部环境因素。

3. 探讨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4. 综合多种数据及研究方法,对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成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为上海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 为其他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

3. 为学术界对城市多中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感性认识。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多个中心和其发展历程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2. 收集大量相关数据,包括历史数据、规划数据和现实数据等,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建模。

3. 运用空间分析工具和GIS技术,对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4. 结合历史文献和规划文献,开展文献综合分析,挖掘相关规划与政策对多中心状况的影响。

五、预期成果1. 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和规划实践的分析,深入剖析多中心成长现象与城市演进的关系。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间 结 构 的 演 变 。 并 利 用 马 尔 可 夫 链 和 神 经 网 络 两 种 方 法 预 测 了上 海 市 中心 城 区 2 0 0 2年 和 2 0 05 年 的土地 利 用 结构 和 土地 利用 结构 的 变化 。
关 键 词 : 海 市 ; 空 间 结 构 ; 预 测 上
中 图分类 号 : 0 K9 9
构 , 未涉及空 间分布 。 并 上 海 是 中 国最 大 的 城 市 之 一 , 是 中 国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领 域 学 者 研 究 的 重 要 客 体 。改 革 也
开放 以来 上 海 发展 迅 速 , 市 的 空 间结 构 发 生 了 巨大 的 变 化 , 土 地 利 用 上 表 现 尤 其 明显 , 城 在 预 测 这 种 变 化 是 一 项 重 要 的 工作 。 近 来 , 建 平 , 安 新 等 利 用 航 空 遥 感 图 像 对 上 海 市 城 市 吴 梅 土地 利 用 状 况 作 了 基 础 性 研 究 为深 入 探 索 提 供 了 依 据 。 吴 志 强 ( 0 0)6对 上 海 市 的 城 5, 2 0 -J 市 土 地 利 用 空 间结 构 、 国 坤 等 ( 0 0 【 对 城 市 扩 张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作 了 可 喜 的 工 作 。这 些 房 2 0 )’ ] 文 章 对 上 海 市 土 地 空 间 结 构 的 定 量 研 究 打 开 了 良好 的 局 面 , 出 发 点 大 都 限 于 土 地 利 用 。 但 有关 上 海 城 市 人 文 形 态 空 间 结 构 的 定 量 研 究 则 少 之 又 少 , 响 了 上 海 市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研 究 影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9 7 0 8 , 海 市 政 府 发 展 研 究 中心 重 大 经 济 、 会 决 策 咨 询 研 究 项 国 4 9 10 ) 上 社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篇一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发展速度和影响力都居于国内前列。

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背景和高度发达的产业结构都为其日常生活的空间形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背景上海的城市发展历史悠久,自开埠以来,其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石库门弄堂,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到国际化的社区和商圈,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

三、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态和特点1. 居住空间:上海的居住空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面,老式的石库门弄堂依然存在,这些地方保留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公寓楼也在城市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些住宅区的设计和布局都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2. 工作空间: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人才都聚集在这里。

因此,上海的工作空间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从传统的办公楼,到现代化的商务区,再到共享办公空间和远程工作平台,这些都在满足不同行业和人群的工作需求。

3. 休闲娱乐空间:上海的休闲娱乐空间丰富多样,包括各类公园、商场、电影院、咖啡馆等。

这些地方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四、影响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形成的因素1. 经济因素:上海的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居住、工作和休闲娱乐空间的分布和形态。

2. 文化因素:上海作为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城市的日常生活空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也对城市的日常生活空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政府的住房政策、交通规划、城市更新等都会对城市的居住空间、交通空间和公共空间产生影响。

五、结论总的来说,上海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浦江时代到海洋时代——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

从浦江时代到海洋时代——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

从浦江时代到海洋时代—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摘要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判断,试图将上海城市的演进轨迹纳入到理论框架中加以研究,进而推演出未来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导实践工作。

全文首先基于城市空间组织的范式,从理论视角讨论都市区空间结构所呈现出的区域化和多中心化的基本趋势。

进一步将上海城市空间组织纳入从浦江时代到海洋时代的时空框架中,勾勒出上海在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潜在轨迹。

随后通过与全球城市的比较和近年来全市用地动态变化趋势的判断,提出未来上海城市空间组织轴线扩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上海大都市区 城市空间组织 城市空间结构Abstract: This article makes fundamental analysis and judgment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from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trying to bring the evolving path of Shanghai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 for research, and文/石崧then deduce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future spatial organization, thus guiding the pratical work. The whole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basis tendency of regionalization and multicentralization presented by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metropolis,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urban spatial organization. Further brings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hanghai into the spatial-temporal frame named from the Pujiang Age to the Ocean Age, outlineing the potential trace of Shanghai in gradually realizing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Shanghai’s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 Afterward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world cities and the judgment of the whole city’s land-use dynamic variation tendency in recent years, putt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future Shanghai in the axes expansion of spatial organization.Keywords: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urban spatial organizati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From the Pujiang Age to the Ocean Age—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1 城市空间组织的范式城市空间组织是指城市社会—空间系统在自然基质的硬约束之下,在多尺度的空间分工交织作用中产业和人口经历结构性的时空变动,从而推动城市有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示码:A DOI:10.12049/j.urp.201601008文章编号:2096-3025(2016)01-0063-09序演化,并在政府的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下组织起来的方式。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篇一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与演变,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以期为城市规划、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二、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背景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庞大,社会文化多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三、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态特征(一)住宅空间的分布与特点上海的住宅空间分布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内环线以内的老式住宅区逐渐被改造为现代化小区,而外环线及周边地区则出现了大量新兴住宅区。

这些住宅区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率等方面各有特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二)商业空间的布局与特色上海的商业空间布局以商业街区、购物中心、超市等为主,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商业网络。

这些商业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购物便利,也成为了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其中,南京路步行街、徐家汇商圈等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商业地标。

(三)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利用上海的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文化设施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的场所。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公共空间的建设投入,如黄浦江沿岸的景观改造、绿地公园的建设等,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机制(一)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政府在土地使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推动,以及市场力量的参与和驱动,共同促成了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

例如,政府通过土地拍卖吸引开发商投资建设住宅区和商业区,而市场则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竞争状况调整商业布局和产品供应。

(二)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上海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其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产业演进中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产业演进中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产业演进中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一、上海--都市型产业布局都市型产业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将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若干工业门类的总称,主要包括电子信息、软件设计、服装服饰、化妆品、珠宝首饰、钟表、食品加工、室内装潢等。

发达国家具有发展都市型工业的经历。

东京、纽约、巴黎都拥有发展良好的都市型产业。

1999年上海中心城区内有56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其中60%分布着有效益、无污染、有生存余地的企业,余下的40%需要迁转。

有学者认为,上海长期的“退二进三”政策导致中心城部分用地空心化,中心城过分依赖第三产业,因此经济增长乏力。

2000年上海郊区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70%就是例证。

为促进中心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满足就业需要,上海市政府利用存量工业物业发展都市型工业园区,以此为中心城工业布局的重点内容。

2001年,形成都市型产业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9个市区已有140余家企业,形成了150个都市型产业园区,对中心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平衡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邱报等学者的研究显示,目前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心城区与郊区布局存在明显的“贫富悬殊”现象,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郊区分布比较少,郊区与中心城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例为1/5。

但同时,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内部具有各自的分布特征:在中心城区的分布主要体现出围绕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特征,数量比例占中心城区总量的56%。

而且主要分布于研发能力较强的学校附近。

同时以园区形式存在的比例仅为15%:高新技术产业在郊区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开发区内,占总量的60%。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选择对“软环境"的要求要比对“硬环境”的要求高得多,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智力资源的分布,而上海市的绝大部分高校分布于城市的中心区域。

同样,分布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开发区,也是因为郊区的智力资源主要集中于开发区的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

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

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

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

[8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

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

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1. 1 算法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

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

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

数据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有1998 年的。

人口重心计算如下。

由于使用1988 年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电子地图,考虑到上海市中心区的政区在不断外扩,不能直接利用按政区统计的人口,而改用密度与政区面积的乘积,因此我们改进人口重心模型:式中的P 为中心城的总人口数, n 为区的个数。

其中d i 是各区的人口密度, s i 是电子地图上的各区面积。

商业重心计算模型如下:(4)式中, ( x i , y i) 为空间单元商业重心, ( .x , .y ) 为中心城的商业重心: p i 为各单元的商业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数, m i 为第i 个区内的零售商业网点数,代表第i 个区商业的平均规模。

基于模型(1) - (4) ,我们利用Arc view 及Map Object s 并借助Visal Basic 编程,计算得到上海市及浦西的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的演变图(见图1) 。

1. 2 人口重心的演变我们发现整个上海市人口重心在过去20 年,基本都在苏州河南岸的黄浦区,并且1994年以来,上海市人口重心一直在向西迁移,几乎每隔两年,出现一次大幅度的西移,如1995~1996 年和1997 年到1998 年。

整个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与CBD 存在明显的偏离,并且移动趋向以东西向移动为主,南北向移动幅度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上海市主要联系方向是西部的南京杭州等地区。

向南、向北发展分别受到杭州湾和长江的阻隔,因此其人口和商业重心以东西向移动为主而且存在向西移动的趋势。

浦西的人口重心基本在闸北区苏州河北岸移动,其人口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5~1990 年;1990~1994 年;1994~1998 年。

1985~1990 年人口重心向西迁移。

由于浦东开发前,上海市向东部的扩张受到技术和交通瓶颈的限制,因此没有其他选择余地,只能向西发展。

1990~1994 年人口重心向东大幅迁移。

原因是1990 年以后,随着上海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已经能够跨越黄浦江这一障碍。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及越江隧道相继建成,城市向东部发展的瓶颈被打破,开始向东部蔓延。

中心城区改造产生的大量动迁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搬迁到了浦东。

浦西部分虽然不包括浦东,但是它的人口重心显然也受到了影响,因此也向东部移动。

1994~1998 年浦西的人口重心又向西移动。

因为浦东经过20 世纪90 年代初的开发高潮后,仍然无法避免区位带来的瓶颈,而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上海市西南片区位条件变得更好,浦西的人口重心又恢复了人口自然移动的方向。

1. 3 商业重心的演变由于统计资料本身的局限(浦东各街道的商业数据只有1998 年的) ,上海市的商业重心只能计算1998 一年,它落在静安区的石门二路街道,该年整个上海市人口重心的东南面。

浦西的商业重心在静安区,它的演化可以分为两阶段: 1995~1996 年和1996~1998年。

1995~1996 年,浦西受浦东开发的影响,商业重心向东部移动。

1996~1998 年商业重心则向西南方向移动,这显然是受到人口重心迁移的影响。

从图1 中我们看到,人口重心的变化会诱导商业重心变化。

比如,1990~1994 年浦西的人口重心向东迁移,1994 年后向西移动;而商业重心在1996 年以前向东移动,而1996 年以后开始向西移动。

商业重心移动滞后人口重心移动两年。

由于商业迁移需要成本,其重心的迁移滞后于人口重心的移动。

2 上海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预测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研究已经比比皆是,而本节则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预测。

所采用1947 年、1958 年、1964 年、1979 年、1984 年、1988 年、1993 年、1996 年8 个年份的遥感图像。

这些图象先后由梅安新教授、吴建平副教授解译,经专家评审通过[5 ] 。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具有复杂性,一般的回归模型是一种线性模型,可能不适用,故我们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算法进行探索。

我们尝试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上海的城市土地类型有:城市工业用地、商业和居住用地、混合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待建用地、道路用地和河流用地。

商业用地没有与居住用地分开,因为在遥感相片上商业和居住用地都表现为高楼,无法区别,因此不得不把两者合在一块称为“商住用地”。

而待建和建设用地是正在转换的土地类型,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混合建设用地。

我们的模型涉及了这8 种单元。

2. 1 土地利用结构预测表1 是用马尔可夫链方法预测的2002 年和2005 年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同时列出1996 年的土地利用情况以作对比。

从表1 可以看出,2000 年后城市内的农业用地将继续减少,而待建用地和混合建设用地将上升。

这表明城市中的农业用地将不断被开发,由于土地类型的转换有一定的时滞,不及时利用的土地就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待建用地。

从表1 还可以看到,居住和商业用地和道路用地将有略微增长。

表1 马尔可夫链预测2002 年及2005 年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单位:km2)表1 马尔可夫链预测2002 年及2005 年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单位:km2) :Tab. 1 Estimation of t he landuse st ructure in Shanghaiin 2002 and 2005 by Markoff Chain Met hod (unit : km2)土地类型商住用地工业用地混合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待建用地道路用地河流1996 年(已知) 61. 4050 33. 0700 31. 9950 12. 1650 5. 7950 10. 0570 11. 9170 11. 59302002 年(预测) 61. 6704 33. 0123 32. 0614 9. 9891 5. 6631 11. 9169 11. 82615 11. 59312005 年(预测) 61. 8055 32. 9993 32. 1599 9. 0504 5. 5946 12. 7138 11. 9175 11. 5931为了对比,我们用神经网络预测了2002 年土地利用情况(见图2) ,发现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结果与马尔可夫链的预测结果基本接近, 但是城市混合建筑用地增加较少,同时农业用地减少较少,可能马尔可夫预测更符合实际情况。

表2 神经网络预测2002 年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单位:km2)Tab. 2 Estimation of t he landuse st ructure in Shanghai in 2002 by neural network (unit : km2)土地类型商居用地工业用地混合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待建用地道路用地河流2002 年62. 789 34. 022 31. 923 11. 086 6. 741 7. 617 12. 072 12. 0332. 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预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最终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对2002 年及2005 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进行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