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语文版选修《后赤壁赋》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3)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典等;(4)领悟《后赤壁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课文中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课文中所学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创作背景等;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韵律美;(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僻字词、典故等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原文,分析韵律、对仗、用典等艺术特色;(2)剖析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联系现实生活;(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比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学素养;(3)邀请专家讲座,深入剖析《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2)学生谈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理解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入《后赤壁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表达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加深对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2. 参观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等相关景点,让学生实地感受文中描绘的景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后赤壁赋》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

《后赤壁赋》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
4、让学生自由读该段,并思考,作者想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排谴此时的心情?
明确:登山,融入自然。但未达到排谴的目的。
5、请在本段中找出有关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
明确:划然长啸、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6、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由“划然长啸”到“悄然而悲”再到“肃然而恐”?这里的情感 与《前赤壁赋》有没有相同之处?
2
明确:作者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同时又因无人相伴, 在独自登山过程中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体的渺小,与《前赤壁赋》中“寄 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受是一样的, 因此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3、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快乐,因为有美景、嘉客、好酒、珍肴,这四 美是游赤壁最好的兴致和条件。)(板书:起雅兴而游 乐)
4、再齐读该段。
四、分析第二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教师落实第二段字词,翻译。
3、(1)思考:诗人说“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七月游赤壁时的景 色与现在有何不同,现在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的是一幅 清幽的初秋之景,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诗人的心情舒畅飘 逸。 《后赤壁赋》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状景 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两者都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 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 而为一的冲动。 (2)思考: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 此大的变化呢? 明确:一是季节变化;二点是作者的心理原因:一是为自身的处境而忧愁,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隔两年作者写下了这两篇文章。黄州并不是世外桃园, 苏轼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日渐衰老,北归渺茫二是为国家命运而担心。另一方 面是为国家,联系当时历史背景,可知,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 了约 60 万人,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上,满目凄 凉。所以说到:“江山不可复识时,苏轼的心情也由之前的欢乐变为忧伤。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后赤壁赋》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苏轼《后赤壁赋》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苏轼的文学才华,理解其人生哲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学生能够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苏轼的人生哲学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后赤壁赋》是苏轼在流放黄州期间所作,描绘了苏轼与友人在赤壁游玩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2 文学特色分析2.2.1 韵律美分析文章的韵律特点,如对仗、排比等,体会苏轼的文学才华。

2.2.2 意象美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如“赤壁”、“江水”、“清风”、“明月”等,感受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2.2.3 思想内涵探讨苏轼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学,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的文学风格。

3.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3 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2 写作练习以“我对苏轼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加深对苏轼文学成就的认识。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后赤壁赋》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解读《后赤壁赋》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分析《后赤壁赋》的文学特点和结构布局解读《后赤壁赋》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探讨《后赤壁赋》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介绍苏轼和《后赤壁赋》的背景信息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后赤壁赋》原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课堂讲解:分析《后赤壁赋》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赤壁赋》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总结归纳: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文学风格和《后赤壁赋》的结构布局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原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分组讨论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后赤壁赋》中的主题思想和哲学意义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后赤壁赋》原文文本苏轼的生平介绍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articles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3.2 教学材料教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关于《后赤壁赋》的章节参考书籍:苏轼作品集、相关文学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相关文学网站、学术数据库、在线阅读平台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后赤壁赋》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后赤壁赋》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的掌握情况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后赤壁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安排2-3课时进行《后赤壁赋》的教学教学步骤:引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总结归纳5.2 教学安排第1课时: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后赤壁赋》的文学特点第2课时:分析《后赤壁赋》的主题思想和自然描写第3课时:讨论《后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和哲学意义,进行总结归纳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深化6.1 教学拓展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比较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课题后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重点难点重点: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解决一个问题二、导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赤壁赋》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课程背景《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曹操创作。

它描绘了三国时期的长江赤壁之战,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反映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和纯真。

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赤壁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理解《赤壁赋》,让学生了解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深入思考;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内容1.探究《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2.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3.阅读《赤壁赋》并进行分析和理解;4.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5.进行个人写作,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

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开始阅读《赤壁赋》之前,首先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和曹操的创作动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

第二步:分析表达手法学生了解背景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辅助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赤壁赋》的逻辑和思路。

第三步:阅读和理解学生对《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开始阅读并理解《赤壁赋》。

为了加强理解能力,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问答或小组讨论。

第四步:小组合作在阅读理解之后,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探讨《赤壁赋》中某一方面的意义或思考。

讨论完毕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让整个班级一起进行交流。

第五步:个人写作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2.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包括观点的理清程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情表达的真实性。

后赤壁赋教案(1)

后赤壁赋教案(1)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后赤壁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选读》第四专题“游记”中的一篇课文,属游记散文,也是形式较自由的赋体,适合诵读。

其中“顾”“披”“适”“危”“就”等词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文言词语。

作者苏轼是学生较熟悉和喜欢的作家。

2、学情分析:学生已进入高三,有了基本的文言知识积累,但就我班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还较差,所以我们把《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重点教学目标定位在了提升学生文言文的翻译水平这个点上。

学生在高一时曾学过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高二时曾学过苏轼的四首词,这些内容的前后对照,有助于学生探讨《后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课型简介:为了在高三阶段有效展开文言文教学,依据教材及学生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型:本课型包括导入及文言知识梳理(15分钟)、文章内容探讨(15分钟)、翻译训练(15分钟)三个局部。

前两个局部依学生问题设计,在教学时以解决学生在字词理解和文章内容理解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第三个局部是当堂翻译练习,既考查学生的听课效果,又表现学生依然存有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本文中的句子。

2、把握文章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和所写景事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4、理解赋这个文体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翻译水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及文言知识梳理(15分钟)1、导入苏轼是我们钟爱的文人,在结束了高一高二的学习之后,我们再提苏轼,就不能仅仅用一个“豪放”或“豁达”来概括他的形象。

因为《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江城子·记梦》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婉约、长情的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惊魂未定、高洁孤傲的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笑对人生风雨和堪破人生晴雨的苏轼。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教案标题:《后赤壁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写作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创作赋文的方式,表达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后赤壁赋》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笔记本和纸张。

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赤壁山水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 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赤壁赋》的内容和作者,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讲解:1.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曹操,讲解其在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解读赋文:逐段解读《后赤壁赋》,分析其描写手法、意象和主题。

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后赤壁赋》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探讨这些词语和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讨。

创作:1.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后赤壁赋》为蓝本,创作一篇自己的赋文,表达对赤壁山水的理解和感受。

2. 指导写作: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形象描写、对比手法等,让学生写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赋文。

展示与评价:1. 学生赋文展示: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赋文,或将其展示在课堂上。

2. 互评与点评:学生之间进行赋文互评,老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给予积极的建议和反馈。

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赋文整理好,提交到学生笔记本中,并预留时间让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朗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赋文表现:评价学生的赋文创作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版选修《后赤壁赋》word教案

语文版选修《后赤壁赋》word教案

后赤壁赋主备人:董作翠????????????????????????????? 复备人:徐进行课时编号: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个人复备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

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二、课文内容学习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2、??? 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学习目标: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道士化鹤的寓意及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自题金山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二、作者相关介绍:1、遭受的主要逆境: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2、作者生平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异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阐述《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2)对比前赤壁赋,探讨两篇赋文的异同;(3)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3)阐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或短文创作;(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3)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后赤壁赋》,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及其它代表作品;3.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 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感悟;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理解文意,为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课堂拓展: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文中哲理的感悟,以及如何将文中的思想感情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的欣赏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和感悟;4.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中哲理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4. 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色;(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学会珍惜当下,勇于追求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作品《赤壁赋》;(2)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文章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特点;(2)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课文,解释生僻字词;(2)分析文章艺术特色,解读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文中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文章的美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分析后赤壁赋的意境和艺术价值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二、教学内容1.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与意境4.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与意境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答辩稿、相关文献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书写工具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引导(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陆逊)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后赤壁赋讲述了什么故事?–后赤壁赋以什么方式展现了文化人的情怀?–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第二步:探究与讨论(30分钟)1.教师呈现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赋中的情景、人物等元素。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3.学生自主发言,展示个人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步:分析与解读(30分钟)1.教师针对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进行深入解读。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后赤壁赋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艺术价值。

3.学生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第四步: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后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2.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资料和电影资源(如《赤壁》等)。

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阅读与研究后赤壁赋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分析赋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赋文的艺术特点与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后赤壁赋的理解与感悟,但在分析赋文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时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批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文学赏析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儒道禅三位一体的复杂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比较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播放幻灯片),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起来的。

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整体感知】
题目为“后赤壁赋”,但是本文却写了多个场景,请你把所描述的场景的相关地点找出来,并说说三段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黄坂、家;第二段,赤壁下、赤壁上;第三段,江上、家。

第一段:夜游黄泥坂。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夜半江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

【内容解析】
1、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什么?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的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明确:“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

平静的乐。

2、请找出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示苏轼怎样的情感?并生发出怎样的冲动?联系《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比较景色的异同。

明确:写景的句子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

诗人由此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

从中暗示了苏轼无奈、惊叹的情感。

生发出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特点:宁静清幽。

两者都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苏轼下小舟、登高山,独自历险,无人能从。

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

他为什么要“划然长啸”?
明确:第一,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第二,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感情:激昂的乐。

4、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感情:悲伤恐惧。

5、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体现了他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态度。

江山不可复识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随遇而安的淡泊
小结:第二段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6、第三段写了有关“鹤”的哪几个内容?“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什么?
明确:第三段写了有关“鹤”的三个内容,江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醒来不见其(鹤)处。

“我知之矣”中的“之”指“鹤乃道士所化”。

7、“鹤”有什么特点?
明确: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教师讲解: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比较项目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所写景物清幽的秋色,江与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8、苏子为何偏偏梦见道士化鹤,醒来又去追鹤?
明确:作者梦见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

这里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9、比较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见前表)。

10、从整篇来看,苏轼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平静的乐无奈、惊叹激昂的乐悲伤、恐惧随遇而安的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小结】
无论苏轼是发表对人生的感叹或对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

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像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是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

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达到了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美。

作业布置:预习《荔枝赋并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