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对外转移特征_趋势及对策_基于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的视角_李志鹏[1]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产能经济309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李梦梦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摘要:21世纪,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趋势,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领域,进行的经济开发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
并且,伴随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也产生了影响。
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进行讨论,针对我国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产业升级转移做出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产业良性转移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产业;新趋势;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1-0309-0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规模也不断的扩大,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升级,提高了竞争力,也增强了竞争优势和优化了经济结构等。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即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国界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出现该产业在空间分布发生迁移,它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的。
(一)国际产业转移逐渐高度化发展通过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制造业也开始向服务业发展;低附加值的产业也开始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开始发展。
且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投资和生产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跨国投资也开始转变为直接投资且总量也不断加大,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199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为3310亿美元,2000年为13000亿美元,在2006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上升到了112万亿美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了,在2006年以后直接投资额也在一直不断的上升,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以后,为赢得竞争优势,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快了国际资产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也为了不断赶超发达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国产业的接纳能力,加速了国内资产升级和转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和挑战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和挑战分析一、引言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而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带来了外汇收入和技术转移,同时也使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从机会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二、机会1. 创新驱动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中国企业正向着高端制造、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使得中国企业拓展了国际市场,同时也能够吸收和吸取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经验,使得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这将为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 全球资源配置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将为中国经济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提供重要支撑。
通过投资和收购,中国企业能够获取国际市场上的先进技术和品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均衡的资源配置。
3. 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大型企业的舞台,更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是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小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获得更丰富的经验,更全面的市场观察,以及更广阔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4. 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要实现全球化,必须依靠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一种方式。
通过对外投资,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国际市场,更好地向国际市场输送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三、挑战1. 政治风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政治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不可忽视。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投资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市场进入难度、异国文化差异等因素。
2. 经济风险对外投资,也需要承担经济风险,如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市场运作不畅等因素。
这些风险都需要企业有足够的战略考虑和风险管理能力,以避免出现无法控制的风险。
3. 法律、政策风险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涉及的法律、政策风险也不可忽视。
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战略的研究与分析
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战略的研究与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其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仅仅依靠出口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因此,如何有效推进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当前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基本情况,总结其投资策略,进而提出相应的对外投资政策建议。
二、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基本情况1、对外投资的动因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因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需要,二是成本上升,劳动力、土地、环保等成本提高使得中国成为制造业中的成本中心,需要通过海外投资寻求更低的成本;三是降低所在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避免地缘政治风险;四是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要求创建国际化公司和全球化品牌,加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五是单纯追逐资源、市场等利益的动因。
2、对外投资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7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4.1%。
投资主要领域涵盖工业、能源、农业、服务业、房地产等诸多领域。
根据国内外实践看,在海外投资中,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相对明显,主要表现为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
然而,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二是在海外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管理和人力等问题;三是在海外运营过程中对当地法律、政策、社会环境等的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在海外市场上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策略1、主动出击策略要“走出去”,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因此要主动出击,通过积极参展、洽谈合作等方式,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扩大在国外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优秀企业,帮助其扩大对外投资。
2、分散投资策略分散投资是指投资方将资金分别投向几个投资组合中,以达到多元化管理的目的。
对外投资_拓展功能创新方式提升效能_李志鹏[1]
当前,我国已开始进入大规模“走出去”阶段,在新形势下确定对外投资的功能和内涵,找准对外投资的区域和产业定位,创新对外投资思路和举措,改善对外投资管理和服务水平,对我国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拓展对外投资功能,应合国家宏观调控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入2010年后,世界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而我国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的对外投资应该与国家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以求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
在对外投资的战略上,围绕着“保增长”的主要目标,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对外投资的资源效应,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量足价低的能源资源保障;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对外投资的市场效应,通过开展跨国经营进一步统筹国内外市场,配置和优化市场价值链;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对外投资的带动效应,利用对外投资拓宽外资使用渠道,突破企业发展资本瓶颈;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对外投资的投资效应,把我国盈余外汇尽快转化为支撑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实实在在的资产。
当前,新的产业革命正在美欧和日本等国酝酿成型,这些国家大力推行鼓励政策,力图在下一轮产业竞争中赢得优势。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重组中,我们必须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置于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充分利用境外投资的技术效应,利用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加快中国自主创新进程。
同时,利用对外投资的产能转移效应,把一些长期产能过剩产业转移出去,优化产业结构,最终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形成创新性的产业优势,把对外投资与“调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应当根据我国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特点,重视和充分发挥对外投资的就业效应。
现阶段可利用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提升劳务合作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开拓新时期对外劳务合作的可行之路,把对外投资与“保民生”结合起来。
二、丰富对外投资内涵,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国家还不具备挑战和替代西方话语权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初显优势,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话语权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创造了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我们在今后对外经济合作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我国发展对外投资:拓展功能创新方式提升效能李志鹏内容提要当前,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也面临许多新的机遇,本文力图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功能、内涵、布局以及管理服务等角度来阐述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投资应把握的要点,希望对于提升我国当前对外投资整体效能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我国对外投资的经验、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对外投资的经验、问题及政策建议1. 引言对外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然而,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经验、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综合分析我国对外投资的经验,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应对挑战。
2. 我国对外投资的经验总结我国对外投资经验的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我国以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支撑,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实施对外投资,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增值。
•市场开拓的战略布局:通过对外投资,我国企业能够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企业的跨国化发展。
•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通过对外投资,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自身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可以扩大海外资源的获取,改善供应链,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向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领域升级。
3. 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的概述:•政策环境不稳定: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国家对外资的限制政策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给我国对外投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企业国际化能力不足:我国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国际化经验和管理能力,导致在海外市场上的运营效果和竞争能力不强。
•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一些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对相关风险的识别与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容易陷入一些商业和不可控风险中。
•社会责任缺失:在一些对外投资项目中,我国企业在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不明确或不够重视,容易引发一些负面影响。
4. 政策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健康、稳定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政策:•稳定政策环境:加强对外投资政策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的预期和信心。
中国企业面临海外投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专访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志鹏
中国企业面临海外投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专访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志鹏2013年11月18日15: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江玮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6不同年份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堆放在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咨询中心的办公室。
作为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志鹏博士也参与了这一指南的编写。
商务部自2009年开始组织中国驻外使馆、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和商务部研究院共同编写这本指南,向“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介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环境。
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研究者,李志鹏深刻地感受到在过去5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经超越“引进来”的步伐。
他预计在“十二五”末期,“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数量将会持平。
这一切变化始于2000年,李志鹏和他的同事开始明显感受到业务呈井喷式的发展。
“从2000年开始,很多企业具备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实力,在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也有走出去的愿望。
同时国内也鼓励企业‘走出去’,提供补贴和奖励。
”李志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中国: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咨询中心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的名字是跨国经营研究部,主要为商务部和其他部委、地方政府以及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咨询。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企业对海外的投资从涓涓细流呈大潮汹涌之势。
在2002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为27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1年升至600亿美元,10年增长21倍,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商务部在今年9月宣布,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高达878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有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
这些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长。
根据商务部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对外投资合作发展目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十二五”时期将实现年均17%的增长,在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预计到“十二五”末,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达到5000亿美元。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产业转移背景的分析,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进一步分析了几个代表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随后介绍了产业转移中技术进步问题;最后给出了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价值链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及其实践(一)产业转移相关理论产业转移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前者往往借鉴了后者的相关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自然禀赋学说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极大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产业的垂直国际转移。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价值链分析、宏基电子施振荣的微笑曲线,为垂直产业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历史上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美国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从欧洲大陆承接了大量的制造业,奠定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
第二次: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承接了欧美国家的一些制造业的转移,成就了日本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
第三次: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承接了日本的一些制造业的转移。
第四次:上世纪80年代后重新开放的中国,承接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如纺织、家电制造业等等。
(三)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与前几轮相比较,发生了以下一些重要变化。
首先,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相当高,各国资本、市场、技术甚至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众多巨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其次,贸易条件和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时,面临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高度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我国加入WTO所做的承诺较其它国家要苛刻得多。
最后,环境成为重要驱动因素。
发达国家受本国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逐渐将高消耗和高排放的产业或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均衡,与其他的亚洲国家相比,特点明显。
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机遇
前言:2022年1月17日,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其中对向哪里转移、转移什么产业、怎样承接合作等都有一些指导意见,可谓干货满满。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全球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链将加速重构,国内制造业的有序转移意义重大、机会多多,各地方应结合自身条件做系统谋划,努力有所作为。
东滩智库结合在各地产业规划的研究经验,从多个视角对制造业有序转移做了探讨,此为第一篇总论《在双循环格局下理解制造业有序转移》。
一、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重大意义当前正值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此次转移路径较为多样,包括我国产业向东南亚、印度等国家转移,包括我国内部的梯度产业转移,也包括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
此次《意见》发布,旨在推动国内制造业有序转移,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维护产业体系完整性,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1、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始终是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落脚点。
从现代企业选址来看,需要考虑土地/物业、产业配套、物流、人工、技术等的综合商务成本,需要考虑面向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业务布局,诸多因素的考量,让企业选址颇费心思,但又不一定能如愿以偿。
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就是引导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定位产业、形成集聚,让转移企业在选址上更容易决策,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2、从地方层面看企业转移本是市场化行为,还有承接方政府的产业招商努力。
而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就是让转出方和承接方两地政府都参与进来,以灵活的合作形式保障企业的顺畅转移。
对承接方而言,为企业搭建好的营商环境,实现产业导入和产业补链强链;对转出方而言,不仅考虑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更要通过两地合作接续产业服务、加强产业链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3、从国家层面看一是实现全国产业布局的优化,考虑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制造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形成更多根植性强的区域产业生态圈。
二是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升级,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利用中西部等地区的新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制造业留在国内,避免产业空心化,保持完整工业体系。
基于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对策
基于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移的新形势。
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到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的转移,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
这种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何应对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的转移现状,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产业转移加速随着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传统制造企业开始考虑转移生产基地。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传统核心区域,成本居高不下,加之环保政策和用工成本的上涨,导致许多企业开始将生产线转移到内陆地区或者海外国家。
据统计,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高于东部沿海地区,显示出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加速。
2. 东南亚国家的崛起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正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有力竞争对手。
这些国家具有较低的用工成本、政府扶持和便利的贸易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国制造企业前往投资兴业。
中国的制造业转移不仅是向内陆地区,还有向海外国家的倾斜趋势。
3. 新一代技术的应用随着新一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等新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降低了人工成本。
这一趋势也引导着制造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寻求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生产环境。
二、针对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对策1. 提高技术含量面对产业转移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中国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引进和应用新一代技术,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品质,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 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通过研发高端产品和技术,打造自主品牌,开辟新的市场空间,确保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
3. 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制造企业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国外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获取国外市场资源和技术支持。
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与趋势
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与趋势中国制造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主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特点1. 面向国际市场和本地市场的双重需求在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海外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本地市场的稳定供应。
因此,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计划往往会同时考虑到产品在海外市场和本地市场的销售情况。
2. 专业化投资和市场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方向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专业化投资领域,比如高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同时,市场多元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很多中国企业选择投资不同领域或不同国家的企业,以分散风险。
3. 采用并购方式的数量激增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采取并购方式的数量在近年来激增,这一现象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并购的方式可以更快地进入海外市场,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权益。
4. 投资的多元化形式在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形式中,不仅有物质资产的投资,还有非物质资产的投资,如品牌投资、技术投资等。
这一现象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特点。
二、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趋势1. 制造业向高技术领域转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将逐步向高技术领域转移。
中国制造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未来将加强技术创新和专业化投资,逐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 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市场投资开辟了新的路径。
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也将由过去的单纯追求资源型产业的投资,向技术、贸易和服务型产业的投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合作。
3. 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更加成熟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完善,未来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将继续提升。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41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刘晓雅作者简介:刘晓雅(1995-),女,汉族,天津,研究生,(研究生院国际贸易系),国际商务。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摘要: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出现新局面。
因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成本降低,跨国公司制造业出现重返其母国态势。
同时,全球制造业也逐渐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
我国经济也正从低成本要素优势向效率、创新优势转型,制造业领域FDI 总额下降,但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优化的特点。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构建优势产业链,同时要推动产业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产业价值链一、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动机(一)成本变化驱动像中国、巴西等这些国家正在慢慢丧失其原有的制造业低成本优势,俄罗斯、捷克等国不断上升的成本和美国已经不相上下,而有些国家的制造业成本比发达国家还要高(例如巴西)。
而美国等发达的高成本国家由于其能源优势、稳定的汇率等,开始显现出成本优势。
(二)智能制造驱动先进的制造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质量,且使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
此外,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等进入生产和运营环节,生产和管理效率提高。
(三)优惠政策驱动欠发达国家的优惠政策是吸引制造业企业的又一重要原因。
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向FDI 等提供税收、租赁等。
此外,这些国家大部分产品的出口都是零关税,这是源于发达国家对部分欠发达国家提供的最惠国待遇。
二、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一)制造业全球布局加快调整1.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发达国家逐渐重视制造业的回归,同时跨国公司也对制造业所涉及的成本再次进行统一核算,这也促使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
与2014年相比,2015年欧盟FDI 流入翻倍。
2016年,美国的FDI 流入总额达到3911亿美元,同比上升12.4%。
2016年吸引FDI 较多的前15个国家中,9个是发达国家,除加拿大和法国外,其他七个国家FDI 流入量比2015年有所增多。
近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势、问题及战略分析
近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势、问题及战略分析一、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与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突显,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其中以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为主要目的地。
同时,对外投资呈现出了政府与企业同时参与、以资源和产业链布局为主、绿色投资为新方向等新的特点。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初期的快速增长中也受到了一些问题的制约。
主要问题包括投资风险较高、企业规模较小、海外资源配置不充分、外汇管制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加强风险管理、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海外平台建设等多种对策。
三、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帮助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小企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
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政府应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为其拓展海外市场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对外投资绿色化方向探索近年来,全球各国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绿色投资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针对这一趋势,我国应积极探索绿色投资的方向,发挥金融渠道等多种方式,为绿色投资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支持。
五、优化国际投资环境在国际投资中,我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国际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对近年来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案例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国家对外投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企业收购意大利意达集团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欧洲市场投资的案例数不胜数。
而中国建筑企业中能集团收购意达集团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此次收购尤为重要,因为这是首次中国企业收购欧洲传统建筑企业。
同时,此项收购协议中涵盖海外产能协同布局、聚焦能源和环保等多个方面。
这表明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展现出了业态和产业方向的多样性。
二、境外煤炭企业并购实现海外资源的布局是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分析(1).doc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分析(1) -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①。
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各国或地区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的阶梯状差异,并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排列。
由于这种产业梯度②的存在以及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国家间、地区间是梯度转移的,一国或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或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结构在国家间、地区间的梯度转移规律。
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有利,是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
跨国产业转移使先进国家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升级;后进国家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趋势。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国际经济协作与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一轮又一轮不断跨国转移的过程。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把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融入世界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大潮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循环。
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在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一系列问题。
在加入WTO后,在我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经济协作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我国制造业实际状况,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新时期中国对外投资战略及其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中国对外投资战略及其机遇与挑战中国在经历了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高速增长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额不断增加,形成了一个新的热点。
那么,中国对外投资战略是什么?中国的对外投资机遇与挑战又是什么呢?一、中国对外投资战略中国对外投资是指中国企业、个人、机构通过投资或交易方式,在海外取得资产、资金、技术或者管理经验,以拓展和推进其海外业务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政府提出了对外投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
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对外投资的政策,比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海外保护和维权,保障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2. 不断提升企业实力。
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经验,适应外国市场的需要。
3. 开展多元化投资。
多元化投资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趋势。
中国企业在投资方面不再是单一的领域,而是拥有多元化的投资领域和业务,包括制造业、金融、航空、房地产等。
这有助于分散风险,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二、中国的对外投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企业不断壮大,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在不断加剧。
1. 投资机遇:加强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能够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尤其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从而增加市场份额。
2. 投资挑战:承担责任和风险随着对外投资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面临着不同的负面影响,比如当地居民的反感、政治不稳定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的失败,还可能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3. 投资机遇:促进国际合作中国的对外投资可以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关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思路与方向的思考
关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思路与方向的思考作者:毕吉耀刘旭张一张哲人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01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但也导致内外需求失衡、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等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产生严重冲击,凸显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广泛而复杂的变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新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一、新时期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适应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要求,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实施产业链提升战略,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通过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创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环境。
为此,新时期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应着力促进四个转变:从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与效益提高转变;从注重出口向进口与出口并重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从注重制造业开放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开放并重转变。
二、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重点扩大现代金融、现代流通、高端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着力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订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积极推动各方参与多哈回合谈判,逐步增强我国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的分量。
积极推进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形成东西呼应、布局合理的自贸区格局。
三、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树立平等、合作、共赢的理念,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
基于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对策
基于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对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中国的制造业出现了转移的趋势。
目前,中国制造业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逐渐攀升,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劳动力成本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导致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不得不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二、环保政策限制。
为了应对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加强了环保政策的实施。
一些行业的制造企业因绿色环保等原因被迫关闭或转移。
例如,一些城市已经禁止或限制了传统的污染型行业,企业被迫搬迁或采取环保措施。
三、外贸形势变化。
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和经济全球化逐渐倒退的形势,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些制造业企业为了摆脱外贸形势不稳定的困扰,选择开拓国内市场或转移到其他国家。
对于中国制造业转移,国内企业和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
在市场萎缩、内部资源不足等情况下,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吸引更多客户。
二、加强产业转移规划和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加强产业转移规划和政策引导。
例如,鼓励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转移地区,推进高端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发展。
三、推进环保治理,解决制造业的环境问题。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治理,指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此举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制造业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总之,中国制造业转移是当前的趋势,企业和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积极转型升级,适应新的市场和经济环境,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匹“黑马”。
中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在开拓新市场、提升技术水平、获取资源优势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和成果。
同时,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不断分工和升级,中高端产业逐步向中国转移,这也为中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是,在实践中,中国的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一、机遇1. 扩大市场通过对外投资,中国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声誉度。
由于国内市场狭隘,国际市场的潜力巨大,通过对外投资,中国企业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带动企业的增长,实现市场的扩大。
同时,对外投资也可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声誉度,推动企业形象的国际化建设,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2. 技术提升中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可以获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国际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通过对外投资,企业获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快速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3. 资源优势中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可以获取资源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新的、稀缺的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如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坦桑尼亚赛琳公司,从而获取了坦桑尼亚的铜矿资源,有力的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挑战1. 风险管理对外投资过程中,领先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一方面,中国企业应当对海外政府政策、安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周密分析和评估,才能避免陷入风险和误判;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
2. 品牌形象对外投资过程中,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也面临着严格的考验。
中国企业要意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是非常关键的,这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浅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风险
浅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风险◎魏圆圆王怡箫财政金融一、引言对外直接投资是本国投资者以在外国市场创建或者并购企业的形式进行投资,并取得对企业运营的有效控制权而开展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境并购两种方式。
其中,绿地投资以在国外市场创建企业为主,比如本国企业在外国建立一个工厂;跨境并购以收购在国外市场的企业为主,比如本国企业将外国某个现有的工厂收购以后继续实施供产销行为。
无论哪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均体现了真正落到实处的企业生产、经营与建设,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已经成为众多跨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融入国际化浪潮的重要选择。
二、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大进展。
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制造大国,其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广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呈现扩大态势。
若要实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长足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则离不开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制造业企业具备专业化的生产制造供应链、高质量且成本低的劳动力资源、先进完整的工业体系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同时,中国制造业企业近年来稳步提升的国际影响力也增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信心。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及对机遇把握的建议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很多机遇,吸引着企业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
本文就政策机遇、市场机遇、资源机遇这三种机遇进行分析,并就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如何及时把握机遇,在对机遇的牢牢把握中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展开思考。
(一)机遇1.政策机遇。
近年来,中国政府深入推进并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并且大力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经济合作成效显著,使得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为制造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撑。
2.市场机遇。
相较于国内投资而言,对外直接投资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拥有了更加开阔的海外市场,拥有了更宽广的市场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与探讨
密集型产业, 如皮革毛皮制品行 业(单体平均投资 300 万美元)和 纺织鞋帽 (单体平均投资 150 万 美元)。 另外,中国制造业企业开 展以开设分公司、 子公司和办事 处等形式的“走出去”业务。 从实 践来看,大约 40%的制造业企业 在境外以办事处、 代表处等形式 存在, 事实上形成产业对外转移 活动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大约有 60%,即 3400 家企业在对外产业 转移中发挥了作用。
(五) 产业对外转移区域广 泛,涉及国家(地区)众多
初步统计, 截至 2012 年底, 中国制造业产业资本流向海外共 计 333.4 亿美元, 广泛分布于全 球 146 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以亚 非为主,欧洲和美洲次之,其他区 域较少。 此外,中国近半数“走出 去”的制造业企业集中于香港、欧 盟、东盟和美国等地。由于香港本 身已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 结构, 中国制造业企业投资香港 更多是利用其“投资中转”功能, 在香港中转过后, 其再投资目的 地也大多为欧盟、 东盟和美国等 区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制造业
二、 当前对外产业转移 的特征
(一)显著性撤资暂时没有出 现
相对于中国“走出去”整体情 况而言,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 经济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对外投资 行为, 显著性撤离也还暂时没有 出现, 中国制造业仍保持一定的 比较优势。 一方面,2009-2012 年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制造业国 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 0.32%, 远低于同期全 行 业 年 均 1.59%的对外转移水平 , 更 低 于 采矿业、 建筑业的对外 “流失速 度 ”。 例 如 ,2009-2012 年 采 矿 业 对外直接投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 资的平均比重高达 6.67%, 明显 超过全行业水平。另一方面,中国 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仍呈增 长势态, 而且其规模相对于制造 业 “ 走 出 去 ” 仍 保 持 “ 绝 对 优 势 ”。
(四)订单转移是产业转移的 重要体现
除了制造业实体产业开展对
· 16 ·
外投资外, 订单转移也是当前中 国产业转移的重要体现。一方面,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制造业的 回归提速使得中国接受订单相对 减少。近年来,美国政府先后出台 《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 促进法案》等多项措施,意图重振 美国制造业。加之近年“页岩气革 命”使得美国国内能源价格低廉, 中美劳动力成本差异持续缩小等 因素都使得其原有外包出去的产 能大量回流。另一方面,人民币不 断升值,七次加工贸易目录调整, 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使得 近年来原有的一些制鞋、 纺织等 传统边际产业订单持续地向印 度、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 转移。
2011 年, 中国共有 5749 家 制造业企业参与对外投资, 占中 国境内投资者行业构成比例的 42.7%, 平均每家境 外 企 业 累 计 投资金额 631.49 万美元,与制造 业密切相关的批发零售、 租赁和 商务服务业相比较小。 制造业对 外投资过程中, 其转移规模与所 处领域密切相关。初步统计,资本 密集型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 业、通用设备制造行业、通讯和计 算机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 性行业平均单体企业投资较高, 行业境外企业平均投资分别高达 1800 万 美 元 、1200 万 美 元 和 1100 万美元,显著高于一些劳动
(四)对外产业转移企业多集 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统计显示, 近年来中国各省 份均有制造业企业到国外开展跨 国经营, 并以东部沿海省份企业 居多。其中,浙江、江苏、广东的制 造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 企业数目接近全国的一半, 浙江 省以八百余家企业数量排名第 一。 西部地区对外产业转移的企 业数量较少, 对比其他区域尤其 是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 中国产业对外转移 现状
(一)金融危机后以制造业为 主要载体, 对外产业转移速度加 快
近年来,制造业“走出去”金 额逐年增加, 行业占比总体呈上 升趋势。 据商务部统计,2008 年 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金额为 17.7 亿美元, 占全行业的比重仅为
· 14 ·
3.16%; 到 2011 年增至 70.41 亿 美元,占全行业比重升至 9.43%, 超 过 2007 年 的 历 史 最 高 水 平 (8.02%)。 再 以 中 国 在 大 湄 公 河 区域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生产 型投资实体数目为例,2010 年三 地 新 注 册 中 资 企 业 74 家 ,2011 年 增 至 86 家 ,2012 年 更 是 迅 速 增长到 142 家。 从投资主体数量 来看, 制造业企业成为对外投资 的主力军。 2011 年中国境内对外 投 资 主 体 有 42.7% 分 布 在 制 造 业, 一些制造业企业成长为初步 具备国际经营能力的知名企业, 成为支撑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 的重要力量。
IEC, NO. 11, 2013
研究与探讨
外投资, 吸引部分国内配套企业 跟进, 同时带动境外一批中小企 业在周边集聚, 并形成内在的协 作关系。
三、 未来中国对外产业 转移趋势
(一)国内以制造业为主体的 海外投资活动可能加速流出,一 些高端加工制造业将进行更为主 动的全球布局
目前从绝对数来看, 中国制 造业对外投资数额占制造业国内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还不大,但 从增速来看, 增长潜力巨大。 2009-2011 年 , 中 国 制 造 业 对 外 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 62%,大概 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 3 倍 (国内增速为 21.98%)。 未来一段 时间, 随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失 去国际竞争力, 预计这种趋势还 可能维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 合作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显示,美 国多数区域除人工成本外的工业 用电、 工业用地等其他商务成本 都低于中国, 如果考虑关税和运 费, 未来 5 年内在美国中部等一 些地区建造工厂, 许多产品整体 生产成本仅比中国沿海城市高 10%到 15%。 同时,一些具有较强 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业更加贴近 市场, 转移到市场需求规模较大 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一 批更加贴近能源资源产地的境外 重化工业园区加快建成,钢铁、建 材等重化工业向境外转移呈现规 模化态势。另外,基于自身规模能 力的不断成长, 一些具有比较优 势的制造业企业将进行更大规模 的、 以海外并购为主的逆向产业
(二)整体上遵循“雁型转移 模式”
一方面, 中国对外产业转移 整体上遵循 “雁型转移模式”:亚 洲仍旧是中国制造业对外产业转 移 的 主 要 目 的 地 , 截 至 2011 年 底, 亚洲承接中国制造业产业转 移占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全部份 额 的 57.24%,欧 洲 、北 美 和 非 洲 则 分 别 占 15.97% 、10.29% 和 9.21%。 一些传统边 际 产 业 的 对 外产业转移更是遵循这种模式。 以造纸及纸制品产业为例, 截至 2011 年年底,造纸产业转移至亚 洲的存量资本占全部造纸产业对 外投资的 89%。 另外,由于产 业 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 果, 基于中国与相关国家产业互
(二)对外产业转移行业分布 广泛, 但企业数和资本集聚领域 相对集中
据统计, 截至 2011 年底,中 国 有 4300 家 制 造 业 企 业 在 海 外 开办了 5700 余家境外机构,领域 主 要 集 中 于 纺 织 鞋 帽 行 业 (800 余 家 )、通 信 计 算 机 设 备 行 业 (400 余 家 )、 专 用 设 备 制 造 (290 余 家 )、交 通 运 输 设 备 (230 余 家 ), 以 及 机 械 和 器 材 制 造 行 业 (220 余家)五大领域,上述五大行业占
并购机会,通过逆向收购效应获 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技能,带动国内产业向更高阶梯 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发达经济 体采取包括收购和合资等逆向 产业转移 的 案 例 在 500 宗 左 右 。 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的 研究结果显示,这部分企业并没 有遵循传统顺向产业转移的“就 近 原 则 ” 和 “ 地 区 渐 进 原 则 ”, 其 目 标 区 域 主 要 集 中 在 欧 洲 (250 宗左右)和北美(150 宗左右)。一 些企业通过产业的逆向转移取 得较好效果, 例如,2013 年 1 月 汉 能 集 团 完 成 对 美 国 MiaSole 公司的收购,使其获得全球转化 率 最 高 的 铜 铟 镓 硒 (CIGS) 技 术 , 成为规模技术领先全球的薄膜 太阳能企业。
2012 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 资金额 488.7 亿美元, 远高于同 期制造业对外投资数额 (63.7 亿 美元)。尽管近年来国内人工成本 上涨较快, 而且相关政策对资源 约束条件明显提高, 但企业由于 沉没成本、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等 产业粘性因素的存在, 目前还没 有出现大规模撤离的现象。 一些 原有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如 东莞等地也暂时没有出现企业大 幅对外投资的情况。 据商务部统 计, 近年来东莞主动撤出东莞区 域市场而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仅 有 8 家, 而且全部以办事处和贸 易公司的形式存在。 另外相关调 研结果显示, 近年来沿海制造业 企业更倾向于用“机器手”等技术 创新活动代替不断上升的人工成 本, 这也可能是目前中国制造业 产业还未大规模对外转移的重要 原因。
Forum
中国产业对外转移特征、趋势及对策
— ——基于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的视角
李志鹏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尤其 是制造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 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 是一种产 业利用贸易和投资等形式在空间 上实现移动的现象。 过去三十多 年来, 中国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 移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水 平的快速提升。 展望未来,通过 " 走出去 " 实现对外产业转移又是 实现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自 主性提升的重要途径。 但与此同 时, 我们也应注意过度对外产业 转移带来的种种风险。 深入研究 当前产业对外投资的特征和节 奏, 对于把握中国产业对外转移 情况和提出相关应对建议有重要 意义。
全部制造业 “走出去” 企业数的 45.3%。 截 至 2011 年 底 ,中 国 制 造业对外投资存量主要集中在通 信计算机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 制造业, 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品 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 排名 前三位的行业的对外投资占全部 制造业资本向外转移众多, 但单位转移金额普遍较 小,行业差距较大,真正实现生产 经营的企业只是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