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_顾乃华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时间:2010年08月23日17时25分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作者: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一、研究背景新世纪伊始,文化以它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亲合力逐步渗透进整个经济社会和大众生活。
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互动和融会,使得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逐渐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化前景。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网络文化和多媒体文化,这些文化传播的新媒体、新载体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以高科技为支持的信息生产和复制技术,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以产业化的规模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应运而生,文化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
除了无可比拟的巨大的经济驱动力和高增长、高投入产出比的特点之外,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类型相比,有着其独特的产业内涵和演进轨迹。
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可以从“文化”和“产业”两个层面来理解。
在产业层面,它兼顾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双重导向,在市场化经营的大力推进下,产业的经济效率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然而在文化层面上,它则有着其他产业所没有或少有的魅力,诸如社会影响力,对民众的熏陶、诱导和教化力,艺术感染力,创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欧美文化产业强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成熟的市场策略、富蕴的科技含量、崭新的表现形式,并裹挟着本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政治主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产业的推进,不仅获得了经济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垄断,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产品输入国的文化影响,使得文化产品成为经济收益和文化影响的双重载体[1]。
文化产业竞争力已经逐渐成长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一极。
所以,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一)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理论从文化产业概念诞生以来,在文化产业究竟包括哪些行业这一问题上,至今世界各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主要是因为对文化产业进行界定和分类,既涉及文化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也涉及国家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调整[2]。
服务业发展衡量标准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进展1、宏观层面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对一国收入水平、就业、制造业及服务业生产率、制造业竞争力等宏观层面的影响是这一研究的重要方面。
Francois、Reinert 发现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制造企业对中间服务或生产服务的需求密切相关。
Fixler 认为制造业服务外包短期内会降低服务部门的生产率, 但当制造业的生产服务需求因服务外包减少而增加时, 服务带来总就业的增加。
顾乃华、江静等运用我国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分析得出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及效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产业层面在产业层面的研究中,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二是对制造业所需的生产服务投人与生产服务业所需的制造业投人的实证分析。
现有文献中得出的4个主要结论有:一是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二是制造业中间投入出现服务化趋势;三是制造业部门结构对金融、通信和商务服务的中间需求程度有影响,四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
3、企业层面今年来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的企业研究方面。
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制造企业内部出现的投人和产出服务化趋势,二是从地理层面上探讨制造企业与生产服务企业区位布局间的相互影。
在制造企业的生产中, 涉及的服务投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服务,二是附加在实物产出中的服务。
在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特征分析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区域分离有学者认为,从要素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随着商务成本的提高,对交易成本敏感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对要素敏感的制造业分布在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形成区域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效应。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区域集聚魏江认为,集群企业为摆脱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往往求助于集群外部临近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文献综述 (2)
文献综述一、概述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层出不穷,而现如今,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湖北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探讨对文化产业发展有过贡献的相关理论,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叙述,对其理论贡献进行评价。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客观评述,主要由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文化产业潜在价值两个部分组成。
产业发展现状依据产业现在的规模、产值和经济地位来评判,而产业潜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潜在消费人群、市场,地区区位优势,政府重视程度,以及文化资源总量。
在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之下,方能窥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全部面貌。
本文旨在借用要素禀赋理论和钻石模型的理论依据,以其模型为指标体系,研究提升湖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出路。
在前几年研究背景下,各派学者认为,湖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消费市场和人群,政府重视程度也相当之高,但是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规模小,没有引领行业的大型企业和项目支持,使得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于我国其他先进地区,总的来说,现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较低,但潜在竞争力很强,在正确的政策引导、科学的发展方式的指导下,湖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将有飞速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义的发展和培育理论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定义,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答案,在如何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主要依据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所著的《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提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构成了所谓菱形理论,或者称为钻石模型。
他认为,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策略还有市场机遇和政府重视程度。
因此,钻石模型的评价体系,是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之上,完善而总结出来的评价方式。
自其理论发表之后,各国各行业,都将钻石模型理论用于评价竞争力。
以上,是本文引用钻石模型理论展开论述的基础和前提。
下面,就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的理论发展和研究进度分别叙述。
1.国内理论研究状况首先需要申明的是,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我国国内相关理论研究都有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据或者相关联。
中国文化产业概况
中国文化产业概况
顾煌荣 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121班
2013-8-23
2004年10月,文化部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 若干意见》,努力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 明的文化体制环境。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 发展文化产业正式被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深入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扶持文化产业向支柱性产业发展。 2012年2月,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 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翻一番 的目标,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2013-8-23
第三,人才匮乏——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制度。文化产 业横跨经济、文化、管理和技术等学科。人才需求与现行教育体制和 培养模式供应有较大差别,尤其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 人、文化技术人才、杰出表演人才和文化包装人才等,更是稀缺。 第四,管理落后——文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 低,部分文化企业还存在着行政干预、家族管理、人治大于法治、小 农式经营代替市场规律等情况,不利于文化产业向更高处发展。由于 文化产业本身具有弱质性特征,在缺乏版权保护的市场环境下,文化 产业极易受到侵害,产业成长的动力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产 业具有鲜明的“轻、薄、短、小、弱”等特点。 第五,实力偏弱——文化产业创新力不足。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小、质 量低,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明显偏弱,创新投入低,创新型人才和创 新理念匮乏,发展经验不足,外来文化资本庞大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 国文化产业创新力不足。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快速发展的创意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文化产业的范围和定义入手,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建议。
二、文化产业的范围及定义文化产业是指基于文化创意和文化资源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影视传媒、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业。
文化产业的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创意密集、资本密集,其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三、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1.资源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文化遗产、民俗艺术和民间传统技艺等。
这些资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规模: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人口众多且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3.技术水平:中国在传媒技术、数字技术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创新能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度逐渐增强,依托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化产品和创意设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5.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与挑战1.文化产品同质化: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缺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内涵。
2.版权保护不力: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和知识产权,但中国在版权保护方面仍有待加强,侵权盗版问题严重。
3.文化产业融合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与科技、教育、旅游等行业的融合,但目前融合程度有限。
4.文化创意人才短缺: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但在文化创意领域的高端人才仍然相对匮乏。
五、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建议1.加强文化创意教育:加大对文化创意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中的比重研究(一)
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中的比重研究(一)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使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在此背景下,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课题根据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和常规年度国民经济核算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从文化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行业结构、基础设施、地域发展情况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通过揭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制约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探索提升全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提高全市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比重的路子,力求为党和政府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比重1全市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1.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逐年提高,贡献率持续攀升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92亿元,比2004年净增6.3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比2007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升0.6个百分点,呈逐年提升之势。
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1%,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12.1%的速度。
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5.33万元,比2004年净增2.69万元。
1.2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行业亮点纷呈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的特点。
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率达到47.5%,比全市平均增加值率高4.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生产税和营业盈余占其增加值比重达到60%,而全社会平均水平只有35.6%。
文化产业的主体为第三产业,其发展,在不断扩充第三产业规模的同时,也培育了许多诸如网络、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行业,这对于转变全市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长远影响。
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核心层”产业增加值2.7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2%,比2004年降低6.4个百分点;新兴的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外围层”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9.5%,比2004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相关层”产业增加值5.2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2.4%,比2004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徐州文旅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徐州文旅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史海英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14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后,文旅产业出现强劲复苏的势头。
本文依据钻石模型理论对徐州文旅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探讨徐州文旅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对徐州文旅产业的调研表明:尽管徐州景区资源、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及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仍然面临着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不够、没有形成王牌拳头产品,文旅科技创新不足,区域联动缺乏规划,品牌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
为了提升徐州文旅产业竞争力,建议整合要素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独特的“时空穿越”文旅路线;深度挖掘汉文化的特色,结合科技提升旅游景点的沉浸感;区域联动与部门互动相结合,相互引流,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以新媒体资源为抓手,大力推广徐州旅游品牌;政府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提高徐州文旅产业长远和持续竞争力。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史海英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互联网+AR动画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研究——以重庆永川文旅产业建设为例
2.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研究
3.文旅融合视域下湘西自治州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4.“向海经济”背景下广西北海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产业指标
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关于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的内涵、外延及结构框架对于文化产业,目前国际国内均未做出明确界定,有的将其作为产业门类来计算,有的将其分解为若干个领域,分别并入其他产业。
如美国,将出版业和音像制品生产划入制造业。
如美国,将出版业和音像制品生产划入制造业,将电影生产编入服务业,有时则纳入信息产业,将电影生产编入服务业,有时则纳入信息产业。
在日本,文化产业则被理解为能满足人们文化和爱好的产业部门。
在我国,文化产业在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被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因此文化产业的”事业性”、”公共性"与”市场性"并存。
在这种历史前提下确定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一要着眼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它必须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性质;它应是”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集合”;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上,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其目的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
文化产业外延的确定基于内涵的确立.遵循上述原则,它既包括原有文化事业体制下的一些行业,也囊括了活跃于市场经济中的新兴行业;它涵盖了生产、营销、消费的各个环节,并把跨越于二、三产业的一些行业归纳于文化产业的体系中来;其体制包括国有、集体、私营、联营、个体、股份、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多种类型。
请见下列结构框架图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文化产业结构中,纳入了文化旅游业、广告业、竞技体育与博彩业,这在各项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文化旅游业是国内近年来成长迅速的新兴产业,其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国内旅游已成为重中之重。
何以划入文化产业,道理很简单。
旅游看什么?看文化.它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文化旅游理应纳入广义文化产业体系,这种划分方式在国外仅有一、二例;而竞技体育已失却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博彩更不待说,已以其鲜明的博取利润和文化休闲的特性而受到百姓青睐.于近年兴起的网络业、文化经纪与代理、装饰装潢业,因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特性和市场潜力,因而也列入文化产业结构体系之中。
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人均贸易量 ( 美元 ) 文化贸易量/ G D P ( %)
增长率 ( %) 出口 进口 5 . 6 3
9 . 0 7
国
家
2 0 0 2正 出口 进 口 7 o 6 . 2 l
2 0 9 . 7 9
2 0 0 8正 出口 3 5 0
4 1 3 . 8
8 3 1 . 9
0 . 8 9
2 . 3 4
O . 8 8
1 . 9 2
德 法
国 国
1 7 4 . 4 2 1 0 5 . 5 6 1 7 7 . 1 2 9 5 . 7 6
1 6 8 . 4 1 1 3 3 . 3 9 7 3 . 3 7 9 1 . 6 2
续表
文化产品贸易额 ( 亿美元 )
2 0 0 3 ~2 0 0 8正
人均贸易量( 美元 ) 增长率(
出口
文化贸易量/ G D P ( %)
国
家
2 0 0 2正
出口 进 口
定 的代表性。选择音像 、 报刊 、 出版 、 新 媒体 、 手工艺 品
等具有代表 陛文化产 品 , 作 为文 化产 品贸 易竞争 力整体 性 研究的对 象。在数据来源方面 , 文化产 业 由于各国 、 各
表1
2 0 0 3 年、 2 0 0 8年各国文化创意商品贸易情况
文化产 品贸易额 ( 亿美元 )
意大利 加盒大
1 4 7 . 3 6 — 0 . 9 4
爱尔兰
荷 兰
2 9 . 2 2
5 5 . 8 7
1 5 . 2 l
5 3 . 6 6
基于结构方程的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我 国学者徐萍 ( 2 0 o 6 ) 在参照竞争力理论后提 出 , 文化产
业竞争力是文化产品 的生产 核心产 品 、 迅 速 占据市 场以获得 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能力 。 顾乃华 、 夏杰 长( 2 0 0 7 ) 则在 WE F的定义下 综合波特对产业竞争力 的理解 , 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
下, 利用 文化 资源 , 优化资源 配置 , 开发 和生产文化产 品 , 产
生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 本文抓住 了文化产业的特殊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2 — 0 9
数、 群众艺术馆个数 、 文化馆个数 、 博物馆个数 、 艺术表演 团体
作者简 介: 张伟华( 1 9 9 0 一 ) , 女, 内蒙古巴彦淖 尔人 , 硕 士研 究生 , 从事宏观经济统计研 究。
1 . 理论基础。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思想是 由样本求得变
量 的协方差阵或相关阵 s , 再 由样本数据对所设定的模型进行
市场 , 增强 国际竞争力 。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 , 培 育新 的文化 业态 , 加快构建 传输快捷 、 覆 盖广泛 的文化传播 体系” 。 虽然近几年中国文化 产业的发展很迅猛 , 但是与世界 文化强 国相 比仍有很多不足 , 特别是在竞争力方面有很大差 距 。中 国科学院 中国现代化研究 中心发 布的《 中国现代化报 告2 o 0 9 ——文化现代 化研究》 指 出, 中国文化竞 争力 仅居世 界第 2 4位 。 虽然近几年中国文化产业 的发展很迅猛 , 但是与 世界文化强 国相 比仍有很 多不 足 , 特别是在竞争力方面有很
能妥善处理 的潜变量和带误差 的 自变量等问题。 与一般 的计 量经济模型不 同 , 结构方程模型涉及的变量有两种基本的形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析
竞 争 力 的发 展 优 势 。
关键词 : 文化产业 ; 竞争 力; 模 型评 价 ; 国际社会 中图分类号 : G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1 — 0 2 7 5 ~ 0 2
的权重 ,从而为不 同地 区文化产业综合竞 争力 的评 价提供 了
定量 分析基础 。
( 三) 二 维 结构 模 型
~
部 分的学者 在对文化产业 竞争力进行 模型构建 时 , 从
依据 。文化产业具有 以下特 点 : 生 产和经营文化 产品和服务;
满 足精神 消费需求 ; 以创意为 核心; 追 求利润 最大 化 ; 以文化 价 值转化 为商业价值为纽带 。 这些特点显示 , 要 提高文化 产业
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
三、 中国文化 竞争力面对 国际形态 的对策
当前的国际社会在文化产业竞争方面 出现 了新 的发展趋
率。
文化产业竞争力 的内部要素 、 层次结构和发展机制角度 出发 ,
构建 了文化产业竞争力 的二维模型结构 。这种模型结构 更深 入地 反映 了文化产业竞 争力发展 的 内部原 因和影 响结 果 , 但
的竞争力 ,必须扩 大产业 市场 占有量 、提高产业利 润和 贡献 是它 只是一种逻辑机理 , 所 以在以后 的研究 中, 可以参考 这种 模型结构从建立更具体 的评价指标体 系。它 的存在 对于丰富
生产要 素 、 需 求状况 、 相关支持产 业 的状况 、 企业战 略与竞争 环境等五个要素 。 中国学者祁述裕对波特理论略加修改 , 提出 了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 的理论模型 , 以企业战 略为核心 , 还包
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制造 业 投 入 服 务 化
为 tr aiain, 即第 三 产 业 化 ) 指 制 造 业 企 业 在 et r t i z o
生 产 经 营 中倾 向 于 较 少 投 入 实 物 要 素 ,较 多 投 入
从 理 论 和 实 证 角 度 明 晰 上 述 问 题 ,有 利 于 为 推 进
・
l ・ 7
足 其 价 值 生 成 过 程 的 由 物 品 、 服 务 、技 术 支 持 、
知 识 和 自我 服 务 构 成 的 “ 品 一服 务 包 ” 于 是 , 物 。
无 形 的 服 务 包 括 账 面 上 可 反 映 的 服 务 和 隐 形 服 务
与 专 业 化 逐 渐 深 化 ,经 济 效 率 将 越 来 越 取 决 于 不 同 生 产 活 动 之 间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联 系 的 属 性 , 而 非 取 决 于 生 产 活 动 本 身 的生 产 率 状 况 。
从组 织形 式 上看 ,制造 业 投 入 服 务化 不 断强
逐 渐 取 代 有 形 产 品 ,成 为 在 顾 客 关 系 管 理 中 最 能 够 给顾 客创 造 价 值 的要 素 ,而 实物 产 品往往 只充 当 服 务 的 载 体 ,或 作 后 续 服 务 的 敲 门砖 。
既 然 服 务 成 为 制 造 企 业 一 种 日益 重 要 的 投 入
利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可以更二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外贸比较优势与投清楚地阐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动因奥地利学入服务化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劳均装备的资本量提如果制造企业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下进行竞争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企业会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链区段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在规模和产值上持续增长,还在创意创新、品牌建设、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以下是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详细分析。
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上海文化产业在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43.71亿元,同比增长8.0%,占全市GDP比重为6.5%。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3535.55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市GDP比重为6.2%。
2.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主导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是上海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涵盖了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等多个领域。
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数字内容和信息技术服务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竞争力的领域。
3.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在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动漫展”等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活动。
同时,上海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如“喜马拉雅FM”、“猫眼娱乐”等。
4.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其文化产业也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
上海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如迪士尼、二十世纪福克斯等;二是参与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和合作,如举办国际电影节、艺术节等。
二、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1.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发展新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上海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及趋势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及趋势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本文将从上海文化产业的背景、发展情况和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上海文化产业的背景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自19世纪末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和流行地。
上海曾经是中国传媒产业的中心,发展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出版物、电影和音乐作品。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上海积极响应国家的新闻出版改革政策,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
二、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1. 电影产业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产业基地之一,拥有较为完整的电影产业链。
上海有多家大型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院,每年举办上百场国内外电影节和展览活动。
上海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活动成为了国际电影界的重要盛事。
2. 传媒产业上海是中国传媒产业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传媒机构。
《文汇报》、《东方早报》、《解放日报》等多家影响力较大的传媒机构总部设在上海。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3. 文化创意产业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涉及设计、艺术、广告、动漫、游戏等领域。
上海拥有众多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意小镇,如上海世博园区、十八直、江湾创意园等,给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4. 旅游业上海的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上海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上海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豫园、外滩、上海博物馆、雁荡山等,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体验。
5. 艺术教育上海有多所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被誉为中国乃至亚洲最顶尖的艺术学府之一。
上海还有众多的艺术培训机构和艺术社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
基于AHP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可 以展开 为 文化 产 业 竞 争 力 的七 大 内容 :产 业 实 力 、产业 效益 、产 业 关联 、产 业 资 源 、产 业 能 力 、
产业 结构 和 产 业 环 境 。赵 彦 云 等 ( 0 6 2 0 )设 计 出
包含 的要 素条 件 ,有 针 对 性 地 对 长 沙 市 文 化 产 业
过了 《 中共 中 央关 于 深 化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推 动 社 会 主义 文 化大发 展 大 繁荣 若 干 重 大 问题 的 决定 》 。该
决定 指 出 “ 化 越 来 越 成 为 综 合 国力 竞 争 的 重 要 文 因素 、越 来越 成 为经济 社会 发展 的重 要支 撑” 。
中 国文化 产 业 竞 争 力 指 标 体 系 。 其 中 7个 要 素 包 括 :文化 实 力 竞 争 力 、市 场 收 益 竞 争 力 、文 化 产 出竞 争力 、公 共 文 化 消 费竞 争 力 、人 才 和 研 创 竞 争力 、政 府文 化 竞 争 力 、文 化 资 源 和 基 础 设 施 竞 争力 。并 利用 该指 标 体 系 ,对 中 国 3 6个 省 市 文 化
文化 产业 竞 争 力 是 最 近几 年 学 术 界 研 究 的热
点 问题 。通过 文 献 的 阅读 ,可 以 大 致 归 纳 出 以 下 三种 研究 路径 。 第 一种是 对文 化 产 业 竞 争 力 的 内涵 进 行 剖 析 , 进而 提 出 相 应 的 文 化 产 业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花 建 (0 5 2 0 )认为 文 化 产 业 竞 争 力 包 括 了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市场 拓展 能 力 、成 本 控 制 能 力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能力 四大 核 心 能 力 。从 上 述 四 大 核 心 能 力 出 发 ,
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的文献综述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首先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对制造业发展的若干决定因素的理论研究,在综述的过程中,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创新服务业价值链物流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潜在消费市场,成为了“制造业的大国”,“Made In China”这个标示闻名全球。
一、背景分析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以加工业为主要模式的状态,金融危机后,许多企业都纷纷倒闭,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水平差,产品质量低劣,缺乏竞争力造成没有后续的订单,资金链断裂,迫使企业宣布破产。
尤其近两年,制造业回流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发展制造业的问题。
二、我国制造业短板问题分析1、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落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没有掌握核心价值模块,在核心技术和部件上受制于国际品牌制造商和全球供应商。
20世纪80年代末,“价值链模块化”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的调整,还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Sturgeon 认为:“价值链模块化”已经开始成为某些产业的新型组织结构特征。
所谓价值链模块化,即某一行业一体化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价值节点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运营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模块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过程。
朱有为、张向阳认为我国制造业应鼓励和推动本土大型制造企业在核心价值模块上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扩大企业规模,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利益。
刘志彪认为制造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累积组织能力,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为中国企业创造品牌经营的市场条件,培植品牌企业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心和制度条件。
笔者认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本土品牌。
浅析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 产 业 国 际 竞争 力的 概 念 及 意 义
() 科 技 变革 成 为决 定 力 量 3
科 学 技 术 对 文 化 产 业 产 生 了较 为 深 刻 乃 至 决 定性 的影 响 。
文 化 产 业 国 际 竞 争 力 足 指 一 国 文 化 产 业 在 自 由和 公平 的 市
场条件下 ,争夺有利 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 ,在竞争 中获 得最 其 主 要 作 用 表 现 为 : 一 是 促 进 了传 统 文 化 产 业 的 升 级 ,二 是 促
长 期 以 来 我 国 一 直 是 国 际 贸 易 的 顺 差 国 家 ,然 而 在 文 化 产 我 国从 美 国输 入 了 4 0 00多种 版 权 ,而 向 美 国 输 出 的版 权 则 只有
且 文 化产 业 增 加 值 占 G P 的 比重 不 断 提 升 , 由此 可 见 ,文 化 产 业 的 国 际 贸易 方 面 我 国 处 于 明 显 的逆 差状 态 。例 如 ,在 2 0 D 0 4年
出 版 、 网 络 公 司 、书 报 刊 零 售 等 领 域 ,这 些外 国企 业 有 些 是 全
球 文 化 企 业 巨 头 ,如迪 斯 尼公 司 、时 代华 纳 公 司 、新 闻 集团 等 , 这 些 国 际 著 名公 司 财 力 雄 厚 ,管 理 和 运 作 水 平 高 超 , 对 中 国 本
浅 析 中 国文 化 产 业 的 国际 竞争 力
杨 屏
( 南京艺术 学院文化产 业学院,江苏 南京
摘
20 1) 10 3
要 : 文化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提升我 国的整体 实力具有 重要意义 ,然而我 国文化产业 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还较
为薄 弱。本文立足于我 国文化产业 国际竞争力 的现状和竞争力理论 ,对这 一问题进行 了分析 ,找出了我国文化产业 国际 竞争力薄 弱的原 因,并提 出了解决方法。研究表 明,我 国应在经济发展平衡 、文化体 制、市场主体 、投融资体 制、人才 和创新 等方面加 以提高,以提高文化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本研究为 我国文化产业 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 了指导。 关键词 : 文化产业 ;国际竞争力 ;文化体制 ;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正在逐渐变得具有国际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需要理解文化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作品和文化服务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模式,创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产业。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呈现多重趋势,这些趋势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产业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国际巨头们一直是市场的主导者,自然垄断也常常出现。
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逐渐发力,通过引进和培育人才、提高创意能力、加强服务实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也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其次,数字化、网络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不断升级,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平台。
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创新机会,同时也加快了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
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这个领域积极探索,尤其是在数字内容、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升级。
再次,文化产业的交叉、融合加快。
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例如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化景点、文化特色小镇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融合趋势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丰富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业的品位和档次。
最后,消费升级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文化消费的潜力十分巨大,这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这个方面,中国文化产业需要加强自身的实力,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进一步促进国内文化消费的升级,实现更快的发展。
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结合济南城市化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新冠肺疫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风云变幻,各国进出口遭重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日益艰难,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四化同步、文化传承特色新型城镇化愿景。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城镇化投入不足、粗放式规模扩张、新旧动能转换慢等,造成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建设落后于山东沿海城市,制约了济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策略,对促进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济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十八大以来,济南党委政府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济南中心城范围东扩至章丘区,西南扩至长清城区。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2019年新增地铁网络线路开始完工,全年建设绿地150万平方米。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7.1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年空气良好天数增加12天。
经济增长迅速,2019年全市GDP超过七千亿。
金融、物流、科技创新主导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国家物流区数量、高新技术产值全省第一,旅游消费收入总额破万亿。
济南市城镇化建设已经走上了弯道超越的快车道。
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一)城镇化发展质量不够高,土地城市化现象明显2019 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 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指数63.81%,济南市城镇化质量指数70.97%,由于城乡融合指数拖累,在全省仅排名第六。
土地加速城市化是济南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主要表现,城市土地向外扩张,边缘地区各类产业向城市中心移动聚集,而大量人口未随产业移动而移动,失地百姓缺少应有城市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二)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差别大中心城区承载能力、人口比例、经济水平都有待加强,这些区域的产业没有特点和特色,缺乏产业支柱,经济活力未充分激发,工业发展水平低,国企不景气,民营经济不活跃,三产发展迟缓,吸收容纳剩余劳动力作用不强,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双赢互动尚未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顾乃华1,夏杰长2(1.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摘 要:在廓清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
最后,文章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0,分析了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要点所在。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钻石模型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7)12-0052-06收稿日期:2007-09-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0(06BJY090)、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服务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服务业发展0、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006JS YJ021)的阶段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顾乃华(1977-),男,江苏响水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服务经济与管理研究;夏杰长(1964-),男,湖南新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税收与服务经济研究。
一、引言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的创造为核心,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大规模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形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特别地,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而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筹码之一。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也是产业的聚集,城市的竞争和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产业来实现。
但到底哪个产业最终决定着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有效资源的能力,以及抢占、控制市场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会随着区位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
在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0时代,由于城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城市在发展传统工业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那些靠耗能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城市的地位在逐渐下降,面临的产业转型压力越来越大。
和传统工业相比,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内涵、发展脉络还是产出的社会效应,都有其特殊的产业个性。
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各行业都具有高收入弹性、高增值、强辐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特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弱,受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更低。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而且,文化产业还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提供可观的附加值。
并且,文化产业还有助于一个国家(城市)对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身形象以及争取广泛的认同和合作。
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非常适宜在大城市充当/服务经济0的主导产业。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正迅速从边 第12期总第194期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12Vol.1942007年12月JOURNA L OF BUSINESS EC ONOMICS Dec.2007缘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
从美国、加拿大到日本、欧盟,无不把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把扩大对外贸易、争夺国际文化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就我国而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等/硬指标0的同时,对/软实力0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多地去关注教育、文化、法制等/软指标0,有的城市明确地把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它们不断加大文化产业领域的改革创新力度,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这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那么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各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的相对发展程度如何?其未来成长潜力又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深入、细致地思考这个问题,无疑有助于我们对这些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进而有利于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发展政策。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由于文化产业是最重视内容和最具有原创力的产业,这具体表现在每一件文化产品或服务都要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创意,无法进行简单的模仿,文化创造力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发展要素。
也正由于文化产业特殊的产业性质,引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的空间反而缩减了,于是截至目前尚没有一个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公认的概念[1]。
但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应该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动态化的特征。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时,应该更侧重科技研发能力、财富创造能力以及软硬实力的综合对比。
著名战略管理学者波特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2]。
很显然,波特所给的竞争力定义更多地是从外部环境考虑某一特定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WE F (世界经济论坛)和I MD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与波特定义竞争力的切入点不同,W EF 和I MD 是从企业自身来理解竞争力的。
综合波特和W EF 、I MD 对竞争力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所谓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创造的商业环境下,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市场吸引力。
基于上述概念,我们可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概括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当前(也就是静止状态下)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效率和占据市场的能力,后者反映文化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一)比较对象的确定目前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文献在选择比较对象时,都是将省和城市同时引入[3]。
由于在经济总量和结构、区位、资源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不同级别行政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通常并不具备可比性,因此上述比较引申出来的结论很可能会产生误导作用。
为此,本文将比较对象仅限于主要城市。
兼顾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将比较对象确定为如下9个城市: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州、苏州、厦门、武汉、长沙。
(二)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确定统一的指标体系是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指标的选择将决定整个评价的效果。
借鉴现有的研究,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4]:1.代表性原则。
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内涵、总体结构和影响要素的分析与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可得数据,用比较全面、立体、有代表性、蕴涵明确信息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各个领域和侧面,从而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全方位的信息平台。
53第12期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2.简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删繁就简,尽量使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即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设计得太繁琐,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和客观性、全面性即可,不应列入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
3.通用可比性原则。
通用可比性指的是设计的指标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经济主体间可以相互比较。
为了使指标在不同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除了引用一些必要的体现规模效应的总量指标外,更多考虑的是强度指标,从而使不同城市的规模优势对评价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使人口规模不同和总量规模也不同的地区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
(三)指标系统根据上述原则,结合2005年上述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指标,我们建立了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衡量文化产业竞争实力时,仅覆盖了文化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
之所以没有将文化产品制造业也纳入进来,除了数据不容易获得因素外,还因为本文所选择的比较对象主要是国内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
这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向技术成熟推进时期的创新阶段,依靠/代工0起步和成长的文化制造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文化服务业才是它们竞争的焦点领域所在。
表1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竞争实力市场份额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文化产业发展深度文化产业增长能力政府扶持能力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人均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文化服务业经济贡献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文化服务业增长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潜在需求能力消费便利性居民的文化消费力产业融合可能性消费惯性推动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密度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文化制造业总产值人均文化服务消费潜在供给能力经济环境的外向化程度相关产业发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对外贸易依存度人均GDP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与地区GDP的比值(四)评价方法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用少数几个潜在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实际存在的多个指标,从而达到降维和对原始变量进行分析的目的。
同其它方法相比,其优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生成的公共因子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信息损失量小;第二,这些因子之间互不相关,能有效避免指标间的信息重叠;第三,各综合因子的权重是根据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省去主观因素对权重的干扰,减少了随意性,加大客观合理性;第四,因子变量的数量远少于原始指标的数量,能够减少计算工作量,提高分析工作的效率[5]。
四、竞争力比较结果(一)分析步骤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步骤如下: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并计算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¹;对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系数向0和1分化,从而使因子变量更具可解释性;计算各因子得分并排序,并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前面的分析步骤系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二)评价结果为节省篇幅,这里略去中间计算结果,仅汇报最终的排名(见表2)。
54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¹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5.849%,能够对大多数的数据做比较充分的说明,足以客观地描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