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_顾乃华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_顾乃华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_顾乃华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顾乃华1,夏杰长2

(1.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 要:在廓清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

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最后,文章根据波特

的/钻石模型0,分析了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要点所在。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7)12-0052-06

收稿日期:2007-09-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0(06BJY090)、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服务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服务业发展0、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006JS YJ02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顾乃华(1977-),男,江苏响水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服务经济与管理研究;夏杰长(1964-),男,湖南新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税收与服务经济研究。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的创造为核心,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大规模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地,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而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筹码之一。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也是产业的聚集,城市的竞争和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产业来实现。但到底哪个产业最终决定着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有效资源的能力,以及抢占、控制市场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会随着区位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0时代,由于城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城市在发展传统工业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那些靠耗能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城市的地位在逐渐下降,面临的产业转型压力越来越大。和传统工业相比,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内涵、发展脉络还是产出的社会效应,都有其特殊的产业个性。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各行业都具有高收入弹性、高增值、强辐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特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弱,受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更低。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而且,文化产业还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提供可观的附加值。并且,文化产业还有助于一个国家(城市)对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身形象以及争取广泛的认同和合作。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非常适宜在大城市充当/服务经济0的主导产业。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正迅速从边 第12期总第194期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12Vol.194

2007年12月JOURNA L OF BUSINESS EC ONOMICS Dec.2007

缘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从美国、加拿大到日本、欧盟,无不把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把扩大对外贸易、争夺国际文化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我国而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等/硬指标0的同时,对/软实力0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多地去关注教育、文化、法制等/软指标0,有的城市明确地把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它们不断加大文化产业领域的改革创新力度,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这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那么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各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的相对发展程度如何?其未来成长潜力又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深入、细致地思考这个问题,无疑有助于我们对这些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进而有利于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发展政策。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由于文化产业是最重视内容和最具有原创力的产业,这具体表现在每一件文化产品或服务都要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创意,无法进行简单的模仿,文化创造力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发展要素。也正由于文化产业特殊的产业性质,引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的空间反而缩减了,于是截至目前尚没有一个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公认的概念[1]

。但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应该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动态化的特征。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时,应该更侧重科技研发能力、财富创造能力以及软硬实力的综合对比。

著名战略管理学者波特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2]。很显然,波特所给的竞争力定义更多地是从外部环境考虑某一特定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WE F (世界经济论坛)和I MD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与波特定义竞争力的切入点不同,W EF 和I MD 是从企业自身来理解竞争力的。综合波特和W EF 、I MD 对竞争力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所谓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创造的商业环境下,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市场吸引力。基于上述概念,我们可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概括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当前(也就是静止状态下)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效率和占据市场的能力,后者反映文化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一)比较对象的确定

目前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文献在选择比较对象时,都是将省和城市同时引入[3]。由于在经济总量和结构、区位、资源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不同级别行政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通常并不具备可比性,因此上述比较引申出来的结论很可能会产生误导作用。为此,本文将比较对象仅限于主要城市。兼顾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将比较对象确定为如下9个城市: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州、苏州、厦门、武汉、长沙。

(二)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确定统一的指标体系是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指标的选择将决定整个评价的效果。借鉴现有的研究,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4]:

1.代表性原则。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内涵、总体结构和影响要素的分析与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可得数据,用比较全面、立体、有代表性、蕴涵明确信息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各个领域和侧面,从而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全方位的信息平台。

53第12期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2.简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删繁就简,尽量使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即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设计得太繁琐,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和客观性、全面性即可,不应列入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

3.通用可比性原则。通用可比性指的是设计的指标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经济主体间可以相互比较。为了使指标在不同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除了引用一些必要的体现规模效应的总量指标外,更多考虑的是强度指标,从而使不同城市的规模优势对评价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使人口规模不同和总量规模也不同的地区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

(三)指标系统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2005年上述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指标,我们建立了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衡量文化产业竞争实力时,仅覆盖了文化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之所以没有将文化产品制造业也纳入进来,除了数据不容易获得因素外,还因为本文所选择的比较对象主要是国内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向技术成熟推进时期的创新阶段,依靠/代工0起步和成长的文化制造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文化服务业才是它们竞争的焦点领域所在。

表1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竞争实力

市场份额

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

文化产业发展深度

文化产业增长能力

政府扶持能力

文化服务业增加值

人均文化服务业增加值

文化服务业经济贡献

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文化服务业增长率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潜在需求能力

消费便利性

居民的文化消费力

产业融合可能性

消费惯性推动

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密度

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

文化制造业总产值

人均文化服务消费

潜在供给能力经济环境的外向化程度

相关产业发展能力

技术支撑能力

对外贸易依存度

人均GDP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与地区GDP的比值

(四)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

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该方

法的基本思路是用少数几个

潜在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

来表示实际存在的多个指标,

从而达到降维和对原始变量

进行分析的目的。同其它方

法相比,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生成的公共因子能够反

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信息损失量小;第二,这些因子之间互不相关,能有效避免指标间的信息重叠;第三,各综合因子的权重是根据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省去主观因素对权重的干扰,减少了随意性,加大客观合理性;第四,因子变量的数量远少于原始指标的数量,能够减少计算工作量,提高分析工作的效率[5]。

四、竞争力比较结果

(一)分析步骤

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步骤如下: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并计算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1;对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系数向0和1分化,从而使因子变量更具可解释性;计算各因子得分并排序,并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前面的分析步骤系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二)评价结果

为节省篇幅,这里略去中间计算结果,仅汇报最终的排名(见表2)。

54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

1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5.849%,能够对大多数的数据做比较充分的说明,足以客观地描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表2

2005年国内部分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对比竞争实力

排名需求潜力排名供给潜力排名综合得分排名北京

2.267810.176240.12635 1.16571上海

0.55922 1.212420.375830.82892广州

-0.042840.97983-0.840470.40783深圳

-1.359 1.511210.273840.07564厦门

-0.57177-0.48375 1.16692-0.35045长沙

-0.09465-0.55326-1.42819-0.38526苏州

0.02853-0.98348 1.56721-0.50077天津

-0.58078-0.82947-0.15526-0.63268武汉-0.21576-1.02989-1.08638-0.6569

从表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州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位列前三名,这主要得益于这些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强,而这又与这些城市的政府起步早、力度大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早在1996年召开的/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0上就明确提出,要/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迅速壮大北京的文化产业,为首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经济基础0。同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5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6,再次明确/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北京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0。2006年,北京又颁布了5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6,出台了若干具体的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上海在1993年就提出:像广播电视这类大众传媒,/既是喉舌,又是产业0,要重视文化的产业属性,把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在制定/九五0和/十五0规划时,上海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了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活跃多层次文化市场,加快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的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广州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建设大规划时期,市政府制定了5广州文化发展战略纲要6、5广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发展总体规划6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对活跃文化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均是高校集中地,发达的教育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深圳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其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文艺资源远不及其他城市深厚,这必然会削弱深圳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事实上,深圳该指标在9个城市中排在末位。深圳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之所以能领先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主要是因为其在文化产业的需求潜力方面拥有非常强大的竞争优势。2005年,深圳需求潜力得分为1.5112,在9个城市中排在第一位。深圳文化产业潜力大,首先得益于深圳文化产业分布的高度集中。文化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将大大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提高他们购买的积极性。深圳文化产品制造业发达、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是另外两个造成其文化产业需求潜力领先的重要因素。2005年,深圳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21494元,在9个城市中居于首位;文化制造业总产值为201亿元,仅落后于上海。在产业不断融合背景下,发达的文化产品制造业会产生对生产性文化服务的需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自然会转向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

厦门、长沙、天津、武汉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相对北京、上海等城市显得滞后,其主要原因存在相似之处:(1)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产业相对于辖区其他产业而言,无论是总量还是比重都相对较低,抑制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受当地居民消费能力的限制,本地文化消费市场规模和潜力均相对较小;(3)文化产品制造业不够发达,妨碍了文化服务业同文化产品制造业的融合成长。苏州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和供给潜力排名均相当靠前,但需求潜力弱严重影响了综合竞争力的名次。

从各城市文化产业供给潜力指标的排名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苏州、厦门、上海、深圳分别位列该指标的前四名,而这四个城市在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需求潜力方面的排名差别甚大。这表明,影响文化产业供给潜力的因素迥然有别于竞争实力和需求潜力的影响因素。现代文化产业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文化产业固有的产业边界,而且能够使文化产业生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空间的约束,广泛嫁接外地生产资源,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能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更新换代,日益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方向发展,不断形成文化产业的新兴领域。苏州、厦门、上海、深圳均在高新技术产业55第12期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56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积累起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

五、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要点)))基于/钻石模型0的分析

分析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措施,离不开特定的理论模型的支持。在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基础理论模型中,波特的/钻石理论0模型(又称菱形模型)堪称最具说服力的理论模型。波特是从产业层面研究竞争力的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他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并将产业竞争力置于企业、产业和国家这三个主体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分析,从而为分析产业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全面、正确的分析框架。波特认为,产业的竞争力是国家(地区)竞争优势的核心基础,而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分析国家(地区)的竞争力问题应从产业入手,考察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等环境如何影响各个产业的竞争力。由于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产品,同时我国在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时也明确承诺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开放进度表,在这种复杂的全球市场格局中讨论我国如何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波特的/钻石理论0模型将更具现实意义。

/钻石模型0最基本的内涵是,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波特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0,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二是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三是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四是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政府和机遇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钻石体系中,每个点以及体系本身都是影响企业和产业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各点的作用要看其他点的表现,任何一点出问题,都会限制整个产业进步与升级的潜力。此外,每个点也会自我强化,构筑成一个体系。波特不仅给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准确的定义,还提出了产业竞争力四阶段学说,即产业竞争力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产业竞争力的上升时期,后一个阶段属于衰落时期。

波特的/钻石模型0为我们分析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启迪。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必须/多管齐下、齐头并进0,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大有作为的空间,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处在转型发展期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事实为该论点提供了确凿的论据。综观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也可以看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例如曾是制造业大国的英国,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后,大量制造业向外转移,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并获取更高附加值,英国在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0,随后英国还设立创意产业局,负责相关扶持政策和产业规划的制定。短短数年时间,创意产业局就在英国培育了12万家创意企业,每年产值高达600至700亿英镑,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竟占全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类似成功典范,也出现在韩国。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0以及结合英国、韩国以及我国发达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可以看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科学、合理和适时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支撑模块,便于文化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和克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具体而言,就是要针对/钻石模型0包含的决定竞争力的模块,施加相应的政策,使这些模块能够协调地产生效力。

决定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首要模块是文化企业战略系统和文化需求状况系统。文化企业战略系统包括了文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具体提供者,因此,一个地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将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从国际文化产业成功的经验来看,文化企业的民间化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其关键所在。政府一般不直接介入文化企业的市场运作,它对文化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和经济支持,依靠税率差别对不同文化企业进行调节,对文化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等。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需求状况系统反映的是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需求又包括了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两个层次的需求状况。由于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也就是说,在文化产品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此的需求是难以判

断的,投资文化产品是要承担市场高风险的。因此,政府应该尽力通过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等途径,协助企业去建立有利于刺激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

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其他模块还包括生产要素系统、相关辅助产业系统。建立和完善这两个模块,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政府应该:首先,增强所辖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从而能够集中各种人群的文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赋予各类文化资源以更强的互补性,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培育文化组织和机构,增强文化活动的分工协作,形成对周边地区的强大辐射力,通过形成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的投资和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制、信托责任机制等,以吸引大量灵活高效的创业投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同时,要坚决而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打破不适应文化生产力的行政区域分割,促进文化资源的自由流动,通过完善信息通讯网络和技术创新平台,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系统。

第二,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匹配的驱动方式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济起飞前期阶段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是依靠要素驱动,也就是依托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在进入起飞时期,发展文化产业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即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文化产品制造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当进入向技术成熟推进时期的创新阶段,技术密集的高附加价值的文化产业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如软件、影视、动漫等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业。到了大众高额消费时期的财富驱动阶段,能保持一定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要是娱乐、奢侈文化品制造等,而其他大部分文化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此时,文化企业应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政府也应该有意识地出台相应政策保护辖区内的文化企业。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依靠投资驱动促进文化产业的阶段,少部分城市已经进入或者正欲进入向技术成熟推进时期的创新阶段。为了顺利接驳这两个阶段,政府所要做的工作除了前面所说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必需的生产要素系统、相关辅助产业系统外,还应该做好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搭建相应的公共平台。主要包括:应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特别是要努力培育和吸引大批的文化创意精英/Creative Class 0;要营造包容多元文化、社会秩序良好而宽松和谐的城市环境。另外,政府应遵循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客观属性要求,围绕配套产业的发展,坚持规划导向,做到规划先行。根据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应包括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三者要相互衔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要充分注重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从具体产业到业态的布局,从规模到数量,均要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0的原则,主动、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不要违背自身条件的客观制约,盲目地贪大求全。波特认为,由于各国(地区)资源禀赋不同,比较优势不同,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也会不同。事实上,在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任何国家特别是一个城市不可能在所有的文化产业领域拥有竞争优势。只要在一些关键的文化产业领域占有竞争优势,该地区整个文化产业和经济的竞争地位就会提高。因此,意欲发展文化产业的地区必须首先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主导文化产业。

第四,要促使文化产业链协调发展,逐步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化成长。文化产业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知识积累性和学习创新性领域所具备的独特特征异常明

显,从而在世界各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好莱坞、迪斯尼等产业集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产业集群之所

以对于文化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文化产业集群中会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其次,产业集群具备着天然的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伴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不断扩张的产业规模又反过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从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2005(2):9-16.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中译本)[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5-6.

[3]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2-82.

[4]向宝云,卢衍鹏.四川省文化竞争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2-120.

[5]徐萍.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3):77-80.

[6]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2005(2):17-21.(下转第68页)

57第12期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68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

三、结语

在中国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宏观环境下,浙江旅行社行业既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旅行社行业地位渐趋弱化的形势下,如何探寻旅行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巩固旅行社业的/龙头0地位,成为业内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浙江旅行社行业发展新动向的分析,浙江旅行社行业须走实施经营创新、注重品牌建设、调整分工体系、采用现代营销手段的整合发展道路,再创行业明日辉煌。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R].杭州:2001-2006.

[2]邓德智.对浙江省旅行社人力资源流动性的分析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2.

[3]郭鲁芳.旅行社经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8-62.

[4]牛林豪.浅析我国旅行社建立品牌的误区[J].开封大学学报,2002,16(2):41.

[5]郭防.我国旅行社行业现状及发展体系探讨[J].经济视点,2006(12):39-41.

[6]红文比.中国旅行社业的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J].改革探索,2003(3):25-27.

Research on Zhejiang Travel Agency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Measures

GUO Lu-fang,ZHANG Su

(Tourism and City Management School,Zhe j iang Gongshang Unive rsity,H ang z hou310018,China) Abstract:En teri ng the21st century with a highly integrated world economy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well-off and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Zhejiang travel agency industry has come into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and the economy of Zhejiang and the social develop ment of the travel agency ind us try will bring about newly hi gh demands.This paper completely analyzes the new environ ment of Zhejiang travel agency industry,then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 t Zhejiang travel agency industry.Therefore,to seize opportunities and meet challenges,Zhejiang travel agency industry should analyze the new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ly and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very well,then ensure the industry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Zhejiang;travel agency industry;new situation;new suggestions

(责任编辑傅凌燕)

(上接第57页)

A Comparison of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mong Some Important C ities in C hina

GU Nai-hua1,XIA Jie-chang2

(1.Institute o f Industrial Economics,Jinan University,Guan gzhou510632,China;

2.I nstitute o f Finance and Tr a de Economics,Chinese A cademy o f Social Sciences,Beijin g10083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 tiveness firstly.Then,we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 t system for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We compare the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of Beijing,Guangzhou,Shenzhen,Xiamen, Changsha,Wuhan,Suzhou and T ianjin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method.In the end,according to Porter.s Diamond Model,this paper provides the policy measures for enhancing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competitiveness;factor analysis method;Diamond Model

(责任编辑毕开凤)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

提高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换而言之,就是中国要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又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在他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将软实力概括为影响力、吸引力、同化力(引出什么样的文化有这样的实力) 什么样的文化能成为软实力: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先进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有魂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流行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代表民族素质 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第二任秘书长张祥在做客人民网时这样说道:“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是完全不适应的,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中国的贸易老大,进出口的总量第一,中国还有3万亿的外汇储备,所以看上去像个大国,但实际上中国不是一个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话语权,影响力不大。” First 如何打造先进文化 我们不应该再习惯于文化复古仿建中繁荣文化,也不应沉浸在考古新发现,名人故居争抢中成为文化强省、强县。应该在珍视优秀文化传统中唤醒、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中国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然而,中华传统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基本定型,此后虽不断有新内容加入,但基本上脱离不了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孟儒家所立下的基本框架,如“礼治”、“仁政”、“民本”等思想。其次要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文化管理格局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多部门组成,职能交叉和重叠,这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做法,不但导致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和管理缺位,也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等,如在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在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等。 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在市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文化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才容易打造出先进文化。Second 如何打造有魂的文化 价值是文化之魂。价值观扮演着文化核心的重要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 现在的问题: 一是浅薄。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例,现在该节目影响越来越小,原因是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与观念,热闹有余,内涵不足,这是近年来我国复兴传统文化活动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面向过去的文化,不是指题材的过去时,而是指思想意识的过去时,没有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思想资源。例如,四大名著穿越剧“毫无历史观可言,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异,而人物设置更是天马行空,这类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英国原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不要害怕中国,因为它一百年来不能提供对世界发展有影响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二是粗俗、低俗、庸俗呈上升趋势。电视选秀之风泛滥,搞笑用“粗口”与“脏口”,相亲类节目哗众取宠,电视台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宣传金钱至上的思想或炒作个人隐私,破坏社会基本的价值体系,低俗歌曲蹿红,娱乐无道德底线。目前某些大众文化娱乐节目大有“沉渣泛起”的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本性,再加上“非恶不足以吸引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及优惠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 我国文化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利用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具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的支持作用更大。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近日指出,国家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和关税及其他税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税务总局将继续执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减税政策将使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中获得实惠。 这些举措包括:各级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按规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免征营业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有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 肖捷指出,税收在促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增强税收扶持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紧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切实抓好税务系统思想文化和宣传舆论工作,推进税务文化建设,与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等工作有机结合, 发挥税务文化凝聚力量的作用。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_顾乃华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顾乃华1,夏杰长2 (1.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 要:在廓清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 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最后,文章根据波特 的/钻石模型0,分析了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要点所在。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7)12-0052-06 收稿日期:2007-09-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0(06BJY090)、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服务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服务业发展0、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006JS YJ02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顾乃华(1977-),男,江苏响水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服务经济与管理研究;夏杰长(1964-),男,湖南新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税收与服务经济研究。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的创造为核心,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大规模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地,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而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筹码之一。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也是产业的聚集,城市的竞争和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产业来实现。但到底哪个产业最终决定着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有效资源的能力,以及抢占、控制市场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会随着区位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0时代,由于城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城市在发展传统工业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那些靠耗能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城市的地位在逐渐下降,面临的产业转型压力越来越大。和传统工业相比,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内涵、发展脉络还是产出的社会效应,都有其特殊的产业个性。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各行业都具有高收入弹性、高增值、强辐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特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弱,受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更低。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而且,文化产业还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提供可观的附加值。并且,文化产业还有助于一个国家(城市)对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身形象以及争取广泛的认同和合作。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非常适宜在大城市充当/服务经济0的主导产业。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正迅速从边 第12期总第194期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12Vol.194 2007年12月JOURNA L OF BUSINESS EC ONOMICS Dec.2007

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研究_何衡

第9卷第4期 2012年4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12Vol.9No.4 一、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仅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有差异,对它的范畴和类型也有不同的归纳。 根据我国200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文化服务又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七个大类。第二大部分相关文化服务又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这九个大类下面又总共涵括24个中类和80个小类。其中,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记录媒介的复制、知识产权服务、卫星传输服务、专业性社会团体、野生动植物保护、其他计算机服务、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活动、贸易经纪与代理、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其他专业技术服务、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家用电器批发、家用电器零售等又被认为是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行业类别。 无论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有什么样的分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一致认同的。作为产业类型中的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它的特殊路径。 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应用于公司管理层面的研究,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其后有大量学者对这一领域投入了研究,国内的如芮明杰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刘世锦研究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并获得长期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竞争力;黄津孚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即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等。 关于产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公认的突破性研究来自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100多个产业或产业群的产生、发展进行比较,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用于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分 析也非常适用。在被广泛关注的钻石模型中,波特把影响一国产业和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归纳为最重要的六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者;机遇;政府行为。 可见,目前对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端,一端是微观的企业层面,一端是宏观的国家层面,对于中间的省域、县域等为代表的区域性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对于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见的研究中,又多半借助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生产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花建(2005a )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分类归为四个方面,即成本控制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研究强调了创新技术和市场整合能力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价值。向志强(2008)则从关键生产要素的角度,把文化产业划分为资源型文化产业、能力型文化产业和技术型文化产业三大类,并把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归纳为三种,即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响应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这种分类的视角有较强的概括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化产业的竞争特点。关注到区域层面,徐萍(2006)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应表现为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人才和技术优势、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以及法律政策环境。这五个方面是分析和评价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依据。吴应芳(2008)将生产要素、文化需求、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归为构成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核心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比较优势要素和竞争优势要素。 以文化产业下的旅游文化产业为例,长期致力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加拿大学者克劳奇和瑞奇,在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该模型有五个构成要素: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旅游目的地管理;决定目的地质量和附加值的决定因素;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生态资源方面还包括文化因素和制度保障。陈鸥鸥(2007)提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使得资源型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依托于文化资源而产生的文博业、民俗文化业以及旅游业三者有着共同的 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研究 何 衡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雪岩贸易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区域文化产业在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讨论文化产业类型的基础上,把区域文化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纳为五大类型,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培育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践工作有所启 发。 关键词: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83··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2010年第6期(总第233期)学术论坛 ACADE M I C FORUM NO.6,2010 (Cum ulatively NO.233) 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傅利平,宋俊生,邓晶,何兰萍 [摘 要]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整理有关文献,文章从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作者简介]傅利平,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6-0168-04 根据关键词 文化产业和 文化产业竞争力,我们搜索了从2003年到2009年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2000余篇文献,同时参考了2000年到2005年有关文化产业的著作和论文集,以这些文献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些资料中,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论述的有69篇,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只有17篇。可见,尽管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但是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具体评价方法的文献资料还相对缺乏。 一、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不同的学者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定义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学术会议中,大家对于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根据竞争力的概念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徐萍参照竞争力学说,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掌握文化资源、开发核心产品、迅速占据市场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1]。与此类似,顾乃华、夏杰长综合了波特和W EF、I M D对竞争力的理解来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概括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当前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效率和占据市场的能力,后者反映文化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花建将竞争力分为微观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和宏观竞争力三大层次,文化产业作为从中观层次理解的产业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现实的生产力,还表现为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和七大内容[3]。依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竞争力可界定为:在一定市场环境下,文化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转换,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提升其价值的能力;在国际或国内开拓、占据文化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 卿立新引用了花建提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提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4]。 王颖从产业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两个方面解释文化产业竞争力,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并指出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两部分,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5]。 赵彦云等人强调文化创造力作用,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文化内容的竞争力和文化产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C08023) 168

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

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 作者: 蔡荣生,王勇2009年第八期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开始迅速增加,进而带来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植和引导。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代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后通过对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政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最后为我国政府更好地规划和发展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9753(2009)08—0077—08 文化产品是一种非必需品,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近些年来,在美国、英国、以及日本、国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中,文化创意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对于增加就业和提高国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领先者,其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到了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

格尔系数已经分别下降到40%和50%以下,居民消费也开始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因此我国消费者对于文化类产品的需求开始迅速增加。消费者对于文化类产品需求的迅速增加,带来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成为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建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企业。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扶植和引导。纵观国外文化创意产业较为成熟的国家,以及我国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几个城市,政府所制定的产业政策对于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凡是文化创意产业较为成熟的国家,其政府都制定了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扶植引导政策。例如英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于1997年首次将创意产业列为国家重点扶植产业。为此,英国政府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由外交部、贸工部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组,对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跨部门协调,并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确定发展战略,对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技术和教育潜能、出口、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行政策扶持。而在亚洲的日本,早在1995年就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为了振兴日本的文化产业,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扶植政策,比如政府支援地区文化活动,重新挖掘、振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等;制定长期规划,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提供综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完成人: 班级:2010-02 学制: 4 年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04-04 目录

摘要 (1) 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1)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1)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 (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2)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一)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不完善 (3)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3) (三)对外文化贸易交流不够 (4) 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策略 (5) (一)建立健康有序的的文化市场 (5) (二)深度挖掘我国文化产业个性特征 (5) (三)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流 (7)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8) Abstract (9)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在全球蔓延和发展起来,且以迅猛之势发展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支柱。本文在探讨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整体实力偏弱、缺乏核心竞争力、集约化不高和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创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在全球蔓延和发展起来,且以迅猛之势发展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支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发展,但产业化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将文化产业置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世界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近十几年来,文化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码技术发展最紧密结合的产业,并且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整体实力偏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国门打开,东方、西方的文化产品蜂拥而至,这为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很大贡献,但也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80后、90后中的不少人在日本动漫的影响下成长起来,日本动漫在中国拥有大量的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_结构和战略重点(1)

力,造成不演还能活,越演越活不下去。本来这些文化人有才艺、有技能,属于社会的优势人群,但在旧体制下变成了社会的困难群体,对这种状况,文化人不满意,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也不满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为了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对原有的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只有不断通过改革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三、文化体制改革应当加快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宝贵经验,但对文化改革仍然争论较多,疑虑较大,改革的成本又比较高,致使这项改革步履艰难。 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才,解放文化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闯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振兴文化的道路。 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公开,管办分离。不触及体制问题,只在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改革难以深化。所谓 事业性质、企业化经营 的体制,只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并非长远之计,应当宜事则事、宜企则企,分类指导,分别改革。现在部分地区完成了政事、政企分开,而很多地方还没有分开,造成文化管理体制上下不一致,不贯通,既运行不畅,也缺少共同语言,应当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或者说当务之急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真正把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放活。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第二步是整体转制为企业,即单位由事业改为企业,人员也要相应转变身份,产权要清晰,经营自主权要落实;第三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大力支持,根据不同情况承担改革的成本。要舍得花钱买机制,花钱保平安。对文化单位一般不搞下岗分流,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养一批(离退休人员),保一批(优秀艺术家),转制放活一大批。政府对文化投入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还要逐步增加,但投入的方式要改变,从过去养人为主变为养事为主,扶持精品生产,培训艺术人才,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对昆曲等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专项保护。 在文化的发展和改革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党管意识形态与政府管文化资产的关系;二是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三是尊重精神产品生产规律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关系;四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是,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才能将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产业的力量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 花 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 借鉴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实际,我们认为: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发展历程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方面的研究开始于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该产业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领域开始有经营性活动,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形态出现在经济领域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成长阶段(1993年——2002年)、全面扩张阶段(2002年至今). 一、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 在此期间,政府出台了为数不多的主要是针对发展迅速的文化外围行业的政策,政策基调以管制为主,这一阶段文化还没有赋予“产业”地位。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我国第一家音乐茶座,各大城市以歌舞厅为主体的经营性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文化市场。娱乐业成为文化产业的先导,从无到有,极大地刺激了社会文化消费的增长。 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中,正式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的产业性质,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 1987年的《关于改进舞会管理的通知》。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不仅在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现了文化市场的字眼,而且对众说纷纭的文化市场的范围、管理原则和任务等做了界定,从而结束了文化市场管理无法可循的局面。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政策的概念。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二、成长阶段(1993年——2002年) 国家开始有意识的运用“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基调以规范为主,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文化的产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日趋活跃,出现了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和文化消费场所,各类演艺公司、广告公司等文化企业发展迅猛,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 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全面地提出一整套文化经济政策。1998年,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将文化产业纳入政府工作体系。这个时期以国有大型文化单位改革为标志,文化产业化趋势席卷文化领域,不仅非公有经济纷纷进入文化领域,而且一批国有大型文化单位进行了改革和转型,出现了以广州日报为标志的报业集团和以北广传媒为标志的传媒集团以及众多大大小小的文化化传播公司。

第三节 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概述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与实质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是当代的一种战略管理理念和竞争能力模式。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文中正式提出这一术语。按他们的描述,核心能力是企业在某一市场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两位学者形象地指出,多种经营的企业就好比是一棵大树,树干是核心产品,树枝是经营单位,叶、花、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营养、维持生命、稳固树身的根系则是核心能力。 知识经济和全球竞争的到来迅速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竞争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开放性市场条件下,竞争优势已不是像从前一样单纯依靠资金、价格、质量与技术,或是找准产业和市场定位就能获取的,而是转化为必须从根本上锻造和提升企业的整体智能和综合实力才能赢得持续的发展。于是立足于环境变化、全方位打造企业自身的“活”素质,就成了企业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纲领。这种战略管理实践中的新变化引发了理论界和学界的重新思考和关注,“核心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企业的核心能力有三个基本特征:①核心能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②核心能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③核心能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显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所说的“核心能力”并非单一而固定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应变的能力,因为只有当企业总能使自己的产品或某些优势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时它才具有核心能力,如同人的整体素质一样,核心能力是企业无形的智能综合体,它通过源源不断的外射作用而表现为各种关键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提出后引起了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蒂斯、皮萨诺和舒恩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它们构筑了企业支柱优势的基础,凯文·科因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能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巴顿强调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识别和提供优势的一种知识体系,阿迈·辛德和威姆艾·伯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有形的价值增值活动,鲍·埃里克森和杰斯帕·米克尔森则将核心竞争力看作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集合,诸如此类等等。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产、知识、技能和机制的互补体系;②核心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构筑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发展战略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多在10%以内,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更低。因此,在我国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近、远期目标,除了依靠市场的力量外,还必须运用政府的力量尤其是产业政策的力量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际产业政策的实践表明:一些国家的弱小产业在政府产业政策强有力的扶持和干预下,是完全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在短时间发展壮大并参与国际竞争的。 1.出台相关政策,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在法律层面,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战略高度。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对文化创意原创产品的认可和保护,实质就是对个人创造力价值的尊重和承认;加之目前我国盗版、侵权现象严重,这一点将在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一方面应通过立法,完善有关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另—方面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强化民众产权保护的意识,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自觉保护和尊重个人原创作品的氛围,培养公众的道德观。 其次是文化层面,政府应注重国家、地方文化的行销推广。最后是充分利用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资源优势推动本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积极折展海外市场。做好国家行销,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创意设计推广至全球。 2.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注重加快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说到底就是要注重对人才进行创造性的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须将日前教育体制下的“应试型”教学方式转变为“创造教育”,尊重受教者对知识的个人理解和开发性思维,鼓励怀疑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解决思路。此外,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高等院校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同国外院校的交流协作,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塑造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文环境 政府在人文环境建设上,首先要明确的是树立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文化自信是从建立对汉语——这一极富生命力的文化符号的自信心开始的,通过汉语,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国外传播,不断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政府应当倡导人文关怀,带头使用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装饰公众场所和节日,如城市雕塑、广场文化等;倡导建立创意社区,组织与创意有关的展览、竞赛、宣传活动,增加人们接触不同形式文化艺术的机会,丰富社区文化资本;鼓励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积极参与!业余文化艺术活动,培养下一代 接触艺术和文化,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大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引导、刺激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需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4.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一方面,国家应通过专项拨款、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等形式,由政府财政或者发行国家债券筹集资金,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扶持和保护一些地方传统艺术、工艺、民族文化,奖励优秀个人、团体创意项目;或者提供信用保证,让融资者从传统的渠道取得资金,为文化创意的投资者建立交流平台;投资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等大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5.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文化创意园区汇聚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它既是文化创意创作、生产的核心区域,也是市场交易中心。文化创意园区的存在使企业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具有信息密集、技术、基础设施共享、降低成本等优势,更多同类企业的人住,使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在空间规模上日益呈现集群规模效应。同时,文化创意园区还聚集了大量来自各国的文化创意从业者,有利于各种社会文化的互动融合,为激发创意灵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6.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口径和评估体系 由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不过十余载,其产业化运作还欠缺成熟,理论界与业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观点不—,分歧较大,由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各地的不同称谓可见一斑。各方的不同观点还直接表现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口径和评估体系上,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统计没有可比的意义,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亟待制定一套全国统一、与现今行业指标分类对接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学界与业界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及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7.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战略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而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尚属“幼稚产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从远期上说是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使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大国、强国,从而具有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从近期上说是提高我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较大幅度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王素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经济前瞻,2006,(9). [2]李非.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和合作[J].经济研究,2005,(4). 构筑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朱明 (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157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是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因此,如何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新的跳跃并带动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值得社会各界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构筑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思考 009 现代营销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探究.docx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探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与推进,世界经济格局与结构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在这过程中,文化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且其地位与所能体现的作用都在不断的提升。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重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终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 1文化产业竞争力内容分析 1.1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的影响力 要判断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首先应当从分析文化产品在国际经济范围内所能构成的实际影响力,以此确定文化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具备的相应地位。当前的国际经济正不断的想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带动了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种文化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被广泛的投入到国际市场当中。所以,从经济全球化发展来看,文化产品代表着输出国的总体文化形象。 1.2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实际营销水平 文化企业所具备的实际营销水平是保证该企业在国际范围内能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取得重要的地位,也才能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也有助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同时,在世界范围的营销市场当中,文化企业的营销水平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成为市场中的营销主体。 1.3文化企业所具备的资源整合能力

当前,国际市场中的文化贸易量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全球性发展逐渐成为当中的重点发展方向。只有顺应文化领域的开放发展,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构建出科学的全球生产链条,实现最终发展。但是,由于“文化”这一概念较为广泛与抽象,所以相关部分难以实现产业分工的完全对称,这也是由于多种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色,发展优势差异较大。所以,只有不断的将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不断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所以,文化产业的实际资源整合能力也代表了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实现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措施分析 2.1注重国际性品牌的创建 文化产业中的商品既具有其他商品所共同拥有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所以,想要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首先应当以相应的文化商品为基础,积极构建国际性品牌。其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其一,文化产品在实际生产与创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加入中国传统特色,将中国的精神文化带入到产品当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构建[1]。其二,相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不断的引进国先进文化水平,不断的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以及中国特色文化产品传播形式的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三,各文化产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当前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分析,尽可能的贴近市场经济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将传统文化资源在转变成可以在市场上形成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