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工程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最新】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最新】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一、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

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

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措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措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措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日益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意识到保护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1.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提高:教育是改变观念和行为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自然资源的宝贵性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实现和谐共生的第一步。

这可以通过组织环境保护讲座、推出环境保护课程以及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来实现。

2. 提倡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以满足未来需求的原则。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政策。

这包括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和减少废物产生等。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和自然稳定的关键。

我们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

这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野生动物贸易和禁止非法捕猎等方式来实现。

我们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监测,以了解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

4.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减少塑料使用和回收废物等。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可以积累成巨大的影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反对环境破坏行为: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森林砍伐、城市扩张、水资源过度开发等。

我们应该积极反对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提倡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发起抗议活动、提倡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等来实现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反对。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有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教育意识到政策实施,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措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措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措施一、背景介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1.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布环保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2.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到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和处罚。

3.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公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如步行、骑车、使用节能灯等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加强资源保护1.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通过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在生产和消费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2.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如开展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加强污水处理等。

3.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互促进。

四、加强生态保护1.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2.加强生态修复工作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工作,如进行沙漠化治理、绿化工程等。

3.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电动车等。

五、加强科技创新支持1.推进环境技术创新通过大力推进环境技术创新,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水平。

2.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环境科技创新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环境技术研发和应用。

六、加强国际合作1.加强国际环保合作加强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

2.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七、结语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意识到行动,从保护到修复,从科技到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是要在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生态文明,让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

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

我们要从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同时,建设生态城市、生态乡村,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例如,通过改善城市规划、提供更多的绿地和公园,使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从而增加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我们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要加强对于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确保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利用。

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环境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加强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提高大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环保人才。

四、推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政府和企业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企业实施环保措施。

同时,政府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也可以通过激励政策、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国际合作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各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整个自然界的平衡和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那么,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的问题。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宰,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存在。

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形式和生态过程。

每一种生物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我们不能随意破坏生物多样性,不能滥杀野生动物,不能砍伐森林、破坏草原、污染水源。

顺应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按照自然的节奏和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采用生态农业的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建设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保护自然,就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这需要我们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需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就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绿色产业是指那些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工程中的运用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工程中的运用

浅论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运用工程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解析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就与过失,并反思在工程活动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从而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

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

但是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对于工程的需求不断膨胀,工程的数目急剧增加。

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人们忽视了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在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入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在工程活动中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摆脱生态危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关键。

人们应该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增强环保意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等,共同保护环境。

政府也应加大力度,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监管企业的环境行为。

二、推进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利用有效解决资源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应优先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排放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生活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个人层面,鼓励步行、骑车、节能减排,减少对机动车的过度依赖;在农业和工业领域,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

低碳生活的实践将有利于改善气候变化问题。

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与资源挑战环境和资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环保和资源保护的国际准则和标准,共享环境和资源信息,加大技术和经济援助力度,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

同时,建立跨国界的环境保护组织,开展跨国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挑战。

五、加强科研创新,推动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加大环境与资源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开发绿色清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

统一思想 迅速行动 做好黄河大保护大治理

统一思想 迅速行动 做好黄河大保护大治理

水土保持建设ꎬ严控人为水土流失ꎬ实施调水调沙ꎬ维
护、大治理的各项举措ꎬ抓好治黄千秋大计ꎬ推动黄河
系黄河生态安全ꎻ要推进黄河水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ꎬ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ꎬ让母
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ꎬ讲好“ 黄河故事” 水利
亲河永葆生机活力ꎬ让幸福河长久造福人民!
篇ꎻ要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河湖水域等重点领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ꎬ让黄河成为造福
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ꎬ对
人民的幸福河ꎮ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ꎮ 习近平
谋在长远ꎬ干在当下ꎮ 水利系统要围绕总书记对
总书记明确指出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ꎬ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
统一到习总书记关于黄河大保护、大治理的讲话精神
度保护好母亲河ꎬ科学治理病症ꎮ
上来ꎬ统一到部党组部署要求上来ꎬ以高度的政治担
水利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当、强烈的责任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ꎬ奋力开创新时
精神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代黄河治理保护新局面ꎮ
银山的理念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ꎬ坚持山水林田
以恒开展水土保持建设ꎬ严控人为水土流失ꎬ提升水源
部领导、总规划师以及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会
议ꎮ
(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 年 9 月 24 日)

( 上接第 6 页) 定人、以水定产ꎬ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
河道淤积ꎬ维系黄河生态安全ꎮ 要推进黄河水文化遗
案ꎬ抓紧开展黄河治理保护重大问题研究论证ꎬ积极配
产的系统保护ꎬ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ꎬ讲好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过去,我们常常将自然视为人类可以随意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如今,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

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我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行事。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

这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要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农业。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

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

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促使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完善的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让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人们得到合理的补偿。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让破坏环境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社会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讨论社会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方法和途径。

一、减少资源浪费资源的浪费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加重视资源的节约与利用。

其次,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资源浪费行为的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最后,技术创新也是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应用高效节能的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

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和谐共生的关键。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注重生态价值,推动绿色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提倡节约型、低碳型的生活方式。

四、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经验,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通过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精神。

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目标任务 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目标任务 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的重要措施 。 (  ̄ 建 国家森林城 市是构建 和谐 社会 的重 - d -) 要途径 。构 建社会 主义和谐神会 ,不 仅耍正确处 理人 与人 的关 系 ,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社 会成员 和睦相处 ,而且要 正确处理人与 自然 的关 系,善 待 自然 。 大量事实表 明 , 与 自然关 系不 和谐 . 人 往
20 . 4 06 2 1
维普资讯
努力把 呼和浩特建成 “ 圆家森林城
呼和 . 2 69 6 万吨。全市集中连 片大面积的宜林 全市 自然保护 区 、湿地和森林公 同的建设 与保 护 ,规划实施人 地 已被绿化 ,北部风蚀沙化 区得到初步治理 ,风沙危害逐年减 T造林建设面积 2 0万亩 。
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 目 标任务,加大1作力度,积 境是一个城 市 、一个地 区充满活 力的象征 ,更是一个城市和地 极推进创 建同家森林城市 _作 。 1 经济社 会发展 的重要支撑 。加强 生态环境 建设与保 护 ,创建
统 一思 想 ,充分认 识创建 国 家森林城 市的重 要意义 国家森林城 市 , 以形成 巨大 的 “ 可 品牌效应 ” 。目前 ,呼和浩特 “ 国家森林城市 ” 目前我 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 方面的 市已荣获全国历史 文化名城 、双拥模 范城 市 、科教兴市先进城 是

品位 、良 好环境质量和适宜人居的草原大都市 ,实现建设现代 和浩 特市可持续发展能 力的重要举措 , 以迎接 自治区成 立6 周 o 化首府城市的总 目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是十分必要的 。 年为契机 , 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加大T作力度 ,强化 作措施 , (  ̄建国家森林城 市 -)J f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 努力夺取创建 国家森林城 市T作的 巨大胜利 。 发展观是坚持 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的发展观 ,强调 二 、突 出重 点 ,着 力搞 好创 建 国家 森林 城 市工 作 按照 “ 五个统筹 ”的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落实 呼和浩特市 自19 年实施生态市建设 战略以来 , 国家林 99 在 科学发展 观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在开发利用 自然资 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下 ,在各级党委 、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 源 巾实现人与 自 的和谐相处 。当前 ,呼和浩特市 的整体绿化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 的共 同努 力 , 然 全市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 水平还相对落后 ,不 仅生态基础 比较薄弱 ,森林 资源总量 明显 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 ,林业 用地面积快速增 长 ,6年来共 完成人 不足 ,而且营造林 条件较 为艰难 ,与人民群众 对生态环境的耍 T造林 36 6 4 . 万亩 , 山育 林 11 7 6 封 1. 万亩 。 9 飞播造林 13 2 3. 万 6 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加快 ,城市 生态状 亩 ,全民义务植树 3 4 . 863 5万株 ,零 星植树 28 . 万株。沙化 01 8 9 况还将面临 巨大压力。 森林作为城市的 “ , 肺” 在美化城市 景观 、 土地面积减少 5 .万亩 ,土壤侵蚀模数下降 了 3 .% ,向黄河 03 74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人与自然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呢?首先,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是关键。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

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和顺应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征服和掠夺。

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应当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其中。

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爱护自然、珍惜资源,让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

过去,由于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应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对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同时,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对于一些重污染企业,要加强监管,督促其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农业生产,要推广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比如,在能源领域,我们要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在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规划,建设绿色建筑,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精心组织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精心组织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精心组织高质量编制江西质监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全省质监系统“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朱秉发二OO五年九月五日同志们:今天,省局召开这次全系统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全面部署,正式启动全省质监系统“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刚才,总局办公厅副主任、总局“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德平同志,就质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做了一个非常好、非常重要的讲话,刘主任的讲话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和针对性非常强,对我们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请同志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

省局计划财务科技处处长罗小璋同志对全系统“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我都赞成,请各单位、各部门抓紧时间认真组织实施。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全系统“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质监部门把握机遇、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期。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时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江西在新的起点上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重要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编制这一时期我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明确质监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质监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质监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举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举措

任务名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举措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本文将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举措及其效果进行探讨。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需要维护生态平衡,避免过度开发与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还能够提供良好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

2. 保障人类健康人类的健康与自然息息相关。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状况。

通过实施和谐共生举措,减少污染和破坏,将有助于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平。

3. 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保护自然资源、提供绿色发展的机会,有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

与此同时,优化环境质量将增加旅游和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带动经济的繁荣。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举措1. 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举措之一。

学校教育和宣传媒体应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推行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绿色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鼓励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4.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举措的效果1. 环境质量改善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大气污染减少、水质改善、垃圾分类普及等措施的实施,使人们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大力推进全省绿色矿山的创建工作——在全省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大力推进全省绿色矿山的创建工作——在全省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面 加强城 乡生态 环境保 护 ,促 进生 态环境 质量 持续 改 善 ,努 力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 型社会 ,为切 实维

我们所 说的绿色矿 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利 用、经济 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保 护相协 调的矿 山,是资源利 用集 约化 、开采方式科学化 、生产 工艺环保化 、企业管理规 范化 、闭坑矿 区生态化 的矿 山。简言之 ,就是人 与 自然 和谐的矿 山。 因此 ,在绿 色矿 山创建试点 的基础上 ,全 面推进绿色矿 山的创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绿 色矿 山创建的主要对象是 目前正 在开采和以后新办的 矿 山。其 目的是通过绿色矿 山的创 建活动 ,使矿山开采 最大 限度地 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 响,不 断提 升开采矿山 的自然 生态环境 保护水平。这是矿 山 自然生态环境保 护 治理工作在 新形 势下提 出的新举措 ,也是生 态省 建设 的 必然要求。
3 、创 建 绿 色 矿 山是 全 面 提 升 矿 产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水
会奋斗 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 明确提 出了建设生态文 明
的 目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获取矿产 资源满足工业 化 、城市化需求的同时,也会对 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
影响。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矿产资源必须坚持 “ 在
活动之后 ,根据 党的十七大精神尤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 ,结合我 省矿 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 实际 ,推出的又一项 重要 工作 。各级 国土资源部门都要 把绿 色矿 山创建 工作列 入重要议 事 日程 ,纳 入工作计 划 ,精心 部署 ,狠抓 落实。在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生 态省建设 目标责任书 ,以及省 国土资源厅与各市国土资 源局签订的国土资源 管理 目标 责任 书中,已将绿色矿山 创建的 内容纳入其中。各级 国土资源部 门要切实履行 自 己的职责 ,在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中为政府 当好参谋 ,出 好主意 ,提 好建议 ,做好工作 。 出 的必Fra bibliotek然要 求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实现现代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处理这种相互关系时会有不同的做法。

以中国为例,以下是一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法。

1. 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可持续发展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2016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以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通过控制污染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迈进。

2. 实现能源革命能源革命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国正在逐步从传统的化石燃料转向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

例如,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之一,并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步淘汰燃煤发电。

3. 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国正在经历空前的城市化浪潮。

虽然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但也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机会。

城市化可以促进人类更加紧密、和谐地与自然环境相连,并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

4. 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稀有野生动物等环境保护措施。

同时,政府也在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等事业,以吸引更多游客参观,从而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

5. 培养环保意识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国民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培养更多的公民环保素养: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和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设立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团队,通过行动向公众传递环保信息。

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现代化的新道路,将绿色理念贯彻落实于现代化的各领域、全过程,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一是以绿色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

工业生产是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工业化是现代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面临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挑战,要突破中国工业由大转强的资源环境约東,要求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
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让绿色化贯穿农业现代化发展始终。

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突出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

同时,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明确权责、合力推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的基本原则,提升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水平,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改善恢复农业生态功能,推
动农业绿色化发展。

三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解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大城市病”“空城”等问题,要求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八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城镇化根本性机制保障;生态智慧规划先行,科学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的发展;综合整治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新城;有效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打造淘汰落后产能的全社会导向机制。

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生态工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利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恢复和维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类重要技术手段。

相比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和破坏的范围更大,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生态工程技术来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状况,在生态保护领域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首先,要正确认识生态工程,它并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立竿见影之物,而是一个把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和谐协调起来的复杂过程。

这一复杂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其生态和经济效益,结合有效的技术手段,彻底解决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即寻求在满足社会和生态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社会经济和生态损失,使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得到协调发展,保障人口、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具体来说,在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中,要尽可能高效地使用能源,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使能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恢复、保护和管理脆弱的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和评估;最后,应用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

有效实施生态工程,必须遵循以上原则,科学地规划和设计,搭建生态流域治理体系,形成系统、完整、协同、有序的生态建设体系。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增强生态文化素养,积极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总的说来,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原则,旨在使社会经济和生态活动之间整合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只有充分遵循这一协调原则,才能有效地研究、实施生态工程,真正有效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化形态。

它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种现代化模式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是同等重要的,不能牺牲环境和生态的利益来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1.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强化环境保护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2.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养生态意识要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普及,让人们更加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4.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要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在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运用工程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解析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就与过失,并反思在工程活动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从而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

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

但是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对于工程的需求不断膨胀,工程的数目急剧增加。

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人们忽视了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在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入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在工程活动中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摆脱生态危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社会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工程的持久性与工程活动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密切相关,对工程发展史上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考察,不难发现那些遵循“天人合一”思想的工程一直保持着生命力,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福祉,并为人们所称颂,而那些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不当的工程,则在投入使用后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为人们所诟病。

都江堰就是一个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程案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历来被当作工程界的典范,因为它无论是在决策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还是以后的运行阶段,无一不体现着“天人合一”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居高临下的特殊地理位置,可对成都平原及其相邻地区实行自流灌溉。

都江堰巧妙地利用地势兴建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等渠首工程;创造出独特的建堰治河技术;建立了一整套防沙治水经验与严密的维修制度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圆满地解决了引水与防洪排沙的矛盾,历经2200多年而不衰,使人们长期受益,成为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生态社会,因此工程作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必须要坚持和谐生态观,这一观念应用于工程领域就表现为“动态和谐的工程生态观”,而都江堰的建设理念正好与现在所提倡的生态观念相吻合。

都江堰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而且还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相协调、优化和再造,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此相反,三门峡水利工程则是一个失误的例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恰当处理留下了灾难的祸根。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干流建国初期兴建的第一座水库,位于河南省陕县黄河峡谷,1957年施工,1960年建成蓄水。

黄河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水,水少、人多、泥沙多,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使河南、山东受益,发挥了防洪、发电、供水、蓄水灌溉的效益。

但是自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关中平原特别是渭河下游的渭南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洪涝灾害频频发生。

例如2003年8月27日开始由于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降雨,使地处渭河下游的渭南市沿河各县
(市、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称为渭河“03.8”洪水灾害)。

此次渭河03.8水灾给渭南市临渭、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等县(市、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

经专家分析发现,三门峡水利工程在设计的时候没有统筹全局,片面地追求黄河中下游的防洪问题,把蓄水位设计得过高,使得三门峡水利工程的运行导致了潼关高程的提升,造成了渭河的小水大灾和生态失衡。

自然界的一切总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运动。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多次论述自然与人、社会相统一的有机自然观点,针对自然的控制和盘剥传统,曾预见性的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每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三门峡大坝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次征服和胜利,但是自然也有增无减地把人类加之于它身上的伤害还给了人类,人类在生态、经济、政治等方面遭到了全面的打击。

此外,三门峡大坝的建造背景也使得它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因此,工程生态观在工程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

工程活动的核心是做出一个新的存在物,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服务,因此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发展的,但是当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摒弃一切时,将会迫使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

在如今这样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自然的状况,最终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归根结底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人与自然、经济、社会是一个合理的系统,如果我们只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势必会走向歧途残害人类自己。

因此我认为,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发展的关键,就是看人们怎么样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然了。

总之,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工程建设需要有新的工程理念。

过去我们往往更注重是否“搞好”了工程,而现在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注重是否搞了“好的工程”,应该有新的工程决策程序和新的工程评价标准,应该努力转变人们的工程理念,使之向更加注重生态化方面发展,把“好工程”搞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2:3--4.
[2] 王宏波,简论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J],自然辩证法通论,2006,6(2):
23.
[3] 殷瑞钰,哲学视野中的工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28 (87):2.
[4] 罗慈兰、侯贤贵,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理论科学,科技与生活,2010年第13期,201.
[5] 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1).
[6] 田鹏颖,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维——从社会工程哲学的视角看,自然
辩证法研究,第25卷第11期,2009,11.
[7] 王勇,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决策分析及其哲学反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8] 汪恕诚,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兼论大坝与生态,中国水利,2004
年第8期.
[9] 杨国安,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兼论我国的自然生态问题及对策,
华中科技大学,2005.
[10]汪应洛、王宏波,当代工程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科学中国人,2006,5.
[11]霍有光、王宏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科学哲
理,2004,6.
[12]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1卷第9
期,200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