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重庆江西三地 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我们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

扁平人物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

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

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比如:“我永远不会抛弃密考伯先生。

”说这话的是密考伯太太——她说她绝不会抛弃密考伯先生;她说到做到。

当小说中其他的因素跟她发生碰撞时,她所拥有的这种人生就会从边缘、从因碰撞产生的火花中发射出道道光芒。

扁平人物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不论他们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识——被读者的情感之眼认出,视觉的眼睛只不过注意到一个特定名字的再次出现。

当作者想集中全部力量于一击时他们最是便当,扁平人物对他会非常有用,因为他们从不需浪费笔墨再做介绍,他们从不会跑掉,不必被大家关注着做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一出场就能带出他们特有的气氛——他们是些事先定制的发光的小圆盘,随便放在哪儿都成,绝对令人满意。

第二大优势是,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

他们能一成不变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因为他们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更易,这使他们在回顾中具有了一种令人舒心的特质,甚至使他们在创造他们的小说已然湮没无闻后仍被人牢记不忘。

我们都希望书本能经久长存,成为我们的庇护所,希望书中的居民经久不变,而扁平人物正是因此取得了他们的合法性。

不过,眼睛一直严厉地盯着日常生活的批评家们——对于这种表现生活的方式却很不耐烦。

他们认为,如果维多利亚女王没办法概括在一句话里,那密考伯太太凭什么就可以这么做?然而一部复杂的小说经常既需要圆形人物,也缺不得扁平人物,这两者相互磨合的结果会更加接近真实的人生。

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都扁平,每个人物几乎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可结果却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

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让我们转到圆形人物身上来吧,我们先去一趟《曼斯菲尔德庄园》,看一看跟巴儿狗一道坐在沙发上的伯特伦夫人。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

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

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

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

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

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

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

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

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

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

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

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

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

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

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

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材料二: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没,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江西省语文高三上学期2024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语文高三上学期2024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江西省语文高三上学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希望的田野上①“希望的田野”,是一个动人心魄的诗歌意象,在新时代的背景里,它更是中国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乡村的诗意写照。

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乡村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广大农民不仅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

③在江西省的某个小山村里,李明和他的乡亲们正忙碌在田间地头。

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转而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特色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不仅口感好、营养丰富,而且深受市场欢迎。

通过电商平台,他们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李明和他的乡亲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④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村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各地纷纷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李明所在的村庄,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乡村文化合作社。

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排练乡土戏曲、制作手工艺品、开展文化讲座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⑤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李明大学毕业后,原本有机会留在城市发展,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

他说:“家乡的田野需要我,我也需要家乡的田野。

在这里,我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像李明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回到了乡村,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⑥当然,乡村振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比如,资金短缺、技术瓶颈、人才流失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乡村。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激励着广大农民和乡村工作者们不断前行,不断探索和创新。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8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是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

C919大型客机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研制,于2022年12月9日交付给东方航空,交付后密集完成了100小时的验证飞行,全面检验了飞机的航线运行能力。

2023年5月29日8时25分,由C919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MU9197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于11时05分平稳降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按计划,C919在“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上实施初始商业运行,陆续引进后该机型有望逐步扩展投放到更多的航线。

一个新机型执飞商业航线,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包括机务人员以及机场地面服务的保障等,而这些专业保障都要经历相应的培训。

这也是目前C919执飞航线较少的原因之一。

大飞机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一架C919包含超过400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都要足够安全可靠,组装和审查过程也有严格的安全标准。

中国在全球采购的基础上,结合自主创新生产出了国产大飞机,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国产化率,这是了不起的突破。

相比同期波音、空客甚至其他国家的航空制造企业,国产民机制造企业在市场意识、市场能力、市场经验等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

首架C919商业运营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C919的商飞不只是一个产品的诞生,更是一个产业的诞生。

大飞机不仅是为了满足航空领域的发展需求,还能带动诸多基础学科的重大进展,助力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拉动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

据介绍,大飞机产业链全要由机体制造、动为装置、机载系统、零部件、原材料等部分组成。

其中,机体制造,包括机头、机身、机翼、舱门等,主要由航空工业旗下企业承担,国产化程度高。

2024届重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重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

在“追光”路上,在不断探索解答“光是什么”的过程中,与光有关的技术得到发展,日益造福人类。

光谱就是“追光”路上的重要发现。

红、橙、黄、绿、蓝、靛、紫,17世纪60年代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

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

彩虹是由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而成。

红花绿叶、青山绿水,也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它们身上,反射各种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我们才得以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

进而,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

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

通俗地说,不同物体会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有的颜色都可以在光谱图上找到。

通过对光谱图的研究,人们得到了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能级寿命以及电子的组态、分子的几何形状、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许多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这些光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成为筑起科学大厦的坚强基石。

光并不总是肉眼可见的,比如红外辐射。

1800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痕”。

江西省2024届高三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2024届高三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2024届高三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每一大类动物都有严格不变的身体构造——昆虫有6条腿,蜘蛛有8条腿,螃蟹有10条腿。

我们人类也有类似规律的限制。

所有的脊椎动物,不管是青蛙、蟾蜍,还是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有四条腿。

鸟类的一对前肢特化成了翅膀,我们的前肢特化成了手臂,但这样的区别只是同一张设计蓝图之下的微小修改。

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四足两栖动物进化而来,从此我们是四足动物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看起来,一旦一种新型的身体构造形式确立起来,比如“昆虫的身体分为三节”,属于这种构造的动物就再也无法更改。

但失去某种身体结构就另当别论了。

退化的过程经常发生,许多昆虫的翅膀都退化掉了。

在海豚把前肢特化成鳍的同时,蛇却把四肢全抛弃了。

然而,即便有退化现象的存在,每类动物的基本身体构造依然不会改变。

正因如此.我们才一眼就能分辨出昆虫、蜘蛛和螃蟹。

不过,话虽这么说,哺乳动物之间依然还有相差巨大的体形,小有鼩鼱①,大有大象、鲸鱼……为什么昆虫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呢?原因不止一个。

首先,昆虫如果想变得更大,就必须先脱掉坚硬的外骨骼。

蝗虫和臭虫的成虫在发育成熟前,都会经过好几次蜕皮的过程。

这些昆虫不具有甲壳虫和苍蝇等的四阶段生命周期,它们由卵发育为小小的若虫,然后身体慢慢长大,经历至少四次蜕皮过程后,方可长成性成熟的成虫。

其实,蝗虫的若虫看起来和没有翅膀的成虫一个样。

与之相反,拥有四阶段生命周期的完全变态昆虫会在幼虫阶段完成全部的生长,紧接着在蛹的阶段完成主要的形态转化。

以侵蚀西红柿植株的番茄天蛾幼虫为例,幼虫在生长完毕后会变成蛹,然后羽化成蛾,这种蛾长有一根卷曲的“舌头”,“舌头”伸直后能长达10厘米。

番茄天蛾会利用这根“舌头”吸食花朵深处的花蜜,吸食过程中还会像蜂鸟一样高频率地拍击翅膀。

从幼虫坚硬的咀嚼式口器到成虫细长的“舌头”,同一种昆虫却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2024学年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检测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

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一带,这里气候温暖而湿润,有茂密的森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将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

因为木材比砖石更容易就地取用,而且木材也比较容易加工,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

所以,木材也就逐渐成为中国建筑一直以来广泛采用的主要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结构方式。

其中抬梁式的结构方式使用范围最广,这种结构方式用料大,室内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

北方地区以及庙宇、宫殿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多使用抬梁式木构架。

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柱的间距比较密,形成的空间较局促但整体性强,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

井干式木构架是用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集中在云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

我国建筑的木结构一般采用榫卯安装的办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在一起。

这种榫卯组合构件的建筑是非常坚固的。

我国古建筑中比较重大的建筑物一般都使用斗拱。

拱本是用作承托梁枋和支撑屋檐的,在大型的古代建筑中,常把斗拱用在梁架各部位的节点上。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非常突出,排列稀疏,用料大。

到了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排列紧密,用料变小,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而成为装饰化的构件了。

另外,斗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在建筑上的主要标志之一。

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将建筑等级按照斗拱的用材分为八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优美的外形,我们能够看到的留存至今的多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具有一种曲线美。

长长的屋檐、檐口曲线等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河北省重庆市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河北省重庆市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河北省/重庆市/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3.8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神话是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产生的母胎。

西方文学的神话背景突出,希腊神话与《圣经》中的神话更是西方文学创作重要的源泉与母题。

“重述神话”是西方文学一种自觉而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中国上古时代也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但在文献古籍中记载不多,资料零散,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系统地保留下来,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以外,其它则散见于古籍中。

流传比较广泛的神话有“创世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洪水神话”中的“大禹治水”、“发明创造神话”中的“后羿射日”等。

汉魏六朝的神怪小说、唐人传奇、宋元话本、《西游记》等明清小说,都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

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也有浓厚的神话传统底蕴,贾宝玉、林黛玉的劫运历程与创世神话的原始、历劫、回归的结构非常相似。

另外中国的诗歌与神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屈原的赋,李白、李贺、李商隐等的诗歌许多都有神话元素。

但是,以上只是说中国文学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重述神话”之作。

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20世纪上半叶,鲁迅先生创作了《故事新编》,其中的《补天》《奔月》《理水》是三篇比较成熟的“重述神话”之作。

鲁迅说他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之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重庆高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测试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2024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3-08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陈二蛋生活不规律,加上压力太大,天天头痛失眠,经人介绍找到“隐居”的王大师求解。

王大师“闻名天下”,号称有特异功能,能治百病。

陈二蛋虔诚拜见后,大师在他头上摸了几下,给了他一些“神药”。

果不其然,陈二蛋出门后就觉得好了很多,回家后的睡眠质量也明显提高,于是逢人就说王大师的好。

但其实王大师没有神功,只有演技。

70多年前的欧洲,世界大战,美国大兵李解放受伤了,被困在战场;更不幸的是止痛片用完了,他非常痛苦。

还好,一位医生找到了几粒最新式的止痛片,李解放吃完立刻感觉好多了,安静地睡着了。

但其实李解放吃的不是止痛片,而是维生素C。

这俩故事为啥要一起讲?因为它们都深刻揭示了一个科学原理: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指由于患者期待并相信某种治疗方法有效,而导致理论上本应无效的安慰剂显著缓解了患者症状的神奇现象。

也就是说,只要患者相信,"假药"也是可以有效果的!安慰剂效应,核心是神经反应。

看过电影《黑客帝国》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所有感受,无论是高兴、难过、爱、恨、痒、痛,还是各种生病、难受,其实都只是神经信号而已。

特别有意思的是,一旦大脑相信药物有效,神经就会配合,释放积极信号,让患者感觉某些症状减轻了。

由于安慰剂效应是神经反应,因此它对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效果最明显,比如疼痛、抑郁、头晕、失眠等等。

失眠的陈二蛋、疼痛的李解放,因此很容易感受到安慰剂效应。

人们对安慰剂效应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它的原理和正常药物的作用原理非常类似,只是一个是由我们大脑自动激发的,另一个是由药物激发的。

比如,吗啡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物,因为吗啡分子和大脑内的受体结合后,能产生愉悦感,从而抑制疼痛;而安慰剂效应能刺激神经产生一种天然吗啡类化合物——内啡肽,这是人体内天生存在的愉悦剂和镇痛剂,因此会产生和吗啡一样的效果。

河北省语文高三上学期2024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语文高三上学期2024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河北省语文高三上学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标题:新时代诗歌的崇高美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

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

”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

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二、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解析与答案: A项错误。

原文中提到“真情的流露得当”是崇高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并未说所有强烈情感下的诗歌都具有崇高美。

崇高美还需要其他因素,如心系人民的情怀等。

B.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对话,情感的高度一致。

解析与答案: B项正确。

此句虽未直接出现在原文中,但情感表达与原文主题相符,且诗句本身情感深沉,符合崇高美的特征。

江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

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

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

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

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

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

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

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

汉宇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

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

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

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

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的历史和典籍非常热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

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周初的钢器铭文与商代钢器铭文一脉相承。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4.8命审单位: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这三方面的条件来决定建立他们的统治中心——首都的。

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饶的地区,足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无需或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

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地区既便于制内,即镇压国境以内的叛乱,又利于御外,即抗拒境外敌人的入侵。

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略均,便于都城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包括政令的传达、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来往。

设若地理位置并不居中,但具有便利而通畅的交通路线通向四方,特别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则不居中也就等于居中。

所以地理位置这个条件也可以说成是交通运输条件。

当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三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首都,所以每一个王朝的宅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而言最有利的地点。

首都的选定一般都反映了该时期总的形势,反过来,首都的位置也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长安城毫无疑问是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后半期情况却不同了。

唐定都长安后,表面看来,其城市规模和繁荣情况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艺术的昌盛,似乎都在汉代长安之上。

不过和全国各地区比较,它的经济基础已远不像汉代长安那样在全国中占有优越地位了。

重庆市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 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天蝎座旁。

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

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

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

《宋史·天文志》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史·仁宗本纪》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 个月。

1731 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

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

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

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 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 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1968 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

因此,1054 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

(摘编自汪珍如《中国的古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材料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重庆市/江西省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至于不“亏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

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

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

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窃、就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

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墨子这种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自利”的思想反映。

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

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摘编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材料二: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

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

”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

《经上》说“义,利也”。

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

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

《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

”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

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示例。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

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

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

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

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

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

《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

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

在墨家看来,哪怕再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

《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们所赞同。

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则体现了其才。

C.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

D.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而无“利”之实的技术创制活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墨子看来,“利”是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为“兼爱”,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为特征。

B.儒家所认为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因此应该被摈弃。

C.墨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不“亏人”的“自利”也不应该被反对。

D.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树立了古时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暴君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

3.下列发明,不符合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的发明的一项是()A.黄道婆发明了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纺车。

B.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

C.秦朝时期,人们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

4.两则材料谈的都是墨家的义利观,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5.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义利关系。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飓风[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失斯基1911年春天的南极洲,一场突如其来的可怕的暴风雪终于把司各特大尉的南极探险摧毁了。

六个人乘着滑雪板,从以罗斯叔侄[注]的名字命名的冰壁出发,向南极挺进。

他们走了一个多月。

其中五个人到达了南极。

有一人跌进了冰层裂缝里,死于脑震荡。

司各特走在最前面,当他接近南极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发现雪地里有一样黑乎乎的东西。

原来,那是一个帐篷,是被阿蒙森遗弃的。

看来,这位挪威人走在英国人前面了。

司各特心里明白,一切都完结了,此后他们再也无力走完上千公里的返回路程,再也无力拖着两条血迹斑斑的病腿在冰冻的雪地上盘行。

到那时,所有人都会分得一粒毒药。

在返程中,沉默寡言的苏格兰人奥茨中尉病了。

他的双腿开始化脓,每行走一步都引起钻心的疼痛,脓血渗透了破损的鹿皮靴,滴在雪橇上,瞬间就冻成坨了。

奥茨明白,是他拖了探险队的后腿,由于他的病,有可能大家都会死去。

于是,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年之后,人们找到了四具尸体,还有司各特的日记本。

里面是这样写的:3月11日最近这几天,我们总共才行进了三公里。

虽然奥茨的腿伤疼痛难忍,但他没有落在我们后面,不过我们还是尽量安静地行走。

昨天,他恳求我们把他放在睡袋里,然后丢在雪地上,但我们不能这么做,还是说服他继续前行。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没有失去希望,也不允许自己失去希望。

傍晚时分,我们停了下来。

奥茨给了我一张纸条,请求我们,假如能够活着回去,一定把这张条子转交给他的亲人。

随后,他站了起来,直视着我的眼睛,说:“我出去走走。

也许,不会很快回来。

”我们都默不作声。

奥茨走出帐篷,走向暴风雪。

他摔倒在雪地里,雪地上撒满了鲜血。

此时正是夜里两点。

他最终没有回来。

他做出了一个高尚的人所应该做的一切。

在司各特大尉的日记面前,所有的文学俨然成了无关痛痒的闲扯,在这本记录着死亡的日记面前,在这本记录着那些在南极洲冰天雪地的荒野上无怨无悔地承受着坏疽病、饥饿和刺骨严寒折磨的勇敢的人的日记面前,文学仿佛就是娱乐的废话。

在日记的最后,司各特用颤抖的字迹写道:我是写给全人类的。

整个人类都应该知道,我们在探险,在自觉地探险,可是我们没有取得丝毫的成功。

如果我们能活下来,我会向人们讲述我的同伴们那高尚的勇气和平凡的伟大,我相信,这些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的。

我们即将死去,但我相信,像英国这样的富庶之国,是不会不关照我们的亲人的。

司各特错了,英国并没有去关照他们的亲人。

奥茨中尉写给安娜·奥涅尔(奥茨的未婚妻)的字条落到了一个名叫瓦西里·谢德赫的俄国水手的手里,他参加了一个探险行动,在那次行动中,他寻找到了司各特和另外三个同伴的遗体。

谢德赫一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18年才最终在苏格兰北部的海滨小城里找到了安娜·奥涅尔。

那是在初冬时分。

旧银般的雪花铺撒在周围的土地上,大海在岸边轻声叹息着,仿佛要在冬天的风暴来临之前睡个够。

安娜后来的丈夫是渔港的头领,整个晚上,他一言不发,独自抽着他的烟斗,用咖啡和硬邦邦的饼干招待谢德赫。

安娜读完奥茨的信,没说一句话,穿上衣服,起身去城里了。

令人焦虑的不安气氛顿时透过所有的窗户,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所有的房间仿佛充满了白雪的忧伤气息。

港口的老看守格尔奈特爷爷是安娜丈夫的朋友,只有他试图驱散这令人不安的焦虑。

格尔奈特对安娜八岁的儿子讲起了一个古老的海上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一种特别的风,人们管它叫“飓风”。

水手们都相信一个传说,在所有肆虐的北风和越山风、所有具有毁灭性的台风里面,有一种热风,名字叫“飓风”,它好几百年才吹一次。

这种飓风晚冬时节来自南方地平线方向,通常是夜间袭来。

它会带来陌生国度的空气,忧郁而轻盈的空气,仿佛散发出木兰花的清香。

乡村教堂的大钟自行敲响,深蓝色的霞光升向苍穹,无数花朵从积雪中冒了出来,宛如雪莲。

孩子们高兴得眯起眼睛,而轮船点亮了信号灯以示欢迎,在海面上摇晃着,向飓风致敬,犹如淋了雨而毛皮湿漉漉的可爱的巨兽一般。

飓风预示着快乐美好的节日就要到来了。

来自南面的空气掠过苏格兰上空,将冬天转变为短暂的夏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