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沈从文的研究趋势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边城》的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体现在那里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现,然而这种反映文化差异的词汇却为文化沟通和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在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被使用,突出了作品鲜明的特色。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边城》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策略方法以及美学赏析的角度展开。
随着生态学与翻译学的结合,生态翻译学无疑给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助推器!(胡庚申,2008)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金介甫《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规律,与此同时也能够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分析。
一、《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地理生存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便是词汇的使用。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
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相当棘手,如果翻译不当就会出现文化亏损,即误将文化差异当做文化共核,以源语的文化模式来硬套目的语,导致交际失败;或以目的语的文化形象重新取代源语的文化形象,交际成功,可留下的遗憾是源语文化亏损!(李勇,2010)文化负载词通常出现在那些极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学作品当中。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品中有大量反映中国湖南乡下农村传统习俗文化和方言特色的词汇,这些文化负载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金介甫在翻译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来再现原文的特色。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幅富有情感和特色的江南边界山村生活场景。
其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国内外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国内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纪五六年代,就有许多文学评论家开始研究《边城》这部小说。
其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穆旭初先生发表了《浅谈《边城》的女性形象》一文,探讨出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而当时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则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边城》中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小说结构的安排。
近年来,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小说的意象、意境、构造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延伸。
除了国内,国际研究界对《边城》的研究也相当热衷。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莫普克教授认为,《边城》是一部有关文化与现代化的小说,它探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矛盾与融合,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李云琳教授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对传统家庭典范的重新解读,强调了小说给人们带来的反思。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对《边城》的评价都是高度肯定的。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元素,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充满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与魅力。
而小说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此外,《边城》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愈加丰富的意象也为它赢得了无尽的赞誉。
因此,可以说,《边城》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这部小说将继续被人们所喜爱、关注和研究。
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份历久弥新的珍贵遗产。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沈从文是中国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他独特的行文风格,和他给读者所营造的“湘西世界”都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1949年建国为主要时间分段点,把各家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加以整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对于沈从文的研究,前人大家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沈从文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
前期的沈从文研究对他批评的人多,并没有非常客观,很多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一直被国民党视为异已,而左翼文学阵营亦将其看作陌路人。
国民党的报纸称其“站在反革命立场”,而在沈从文卷入的文坛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问题”之争、“差不多”之争、“反对作家从政”之争中,沈从文又被左翼文学阵营视为“官的帮闲”之“京派大师”[1]、为统治者“越俎代谋”的“忠而获咎者”[2]、“对大多数应社会要求而写作的作家们”“作敌意的挑战者”[3]以及“停止抗战”[4]论的制造者。
如果说,这些责难还仅是一种逻辑引伸而非政治属性认定的话,那么,40年代,因其“民族自杀的悲剧”论与《芷江县的熊公馆》而引发的批判便突然升级。
沈从文被界定为“一贯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5],是“《鸿鸾禧》里的穆季”[6]、“地主阶级的弄臣”[7]……这些政治判决,显然与已知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带有明显的“左”的痕迹。
沈从文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作品被拿来作为社会学批评典型案例,“空虚的作家”[8]“没有思想的作家”[9]“作品人物都是空洞无物的”[10],几乎是大家一致的结论。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小说故事而为一 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9]的尝试 且本来是写给家中报平安的家
书 故 写得十分轻松愉快而有趣 而 后一次且在我少年时代第一次离家停留处沅陵住下三四个
月 人事接触多一些 并较深明白家乡的变化和不少问题 因就我熟悉热爱的故乡种种见闻 写了一组
散文 题名为 湘西
[10]在这个小册子中 作者要研究的是为何 湘西到今日 生产 建设 教
以是以 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 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 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
生活上的 常 与 变 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16]可以看出 自命超然 相信自己超乎政
治是非之上的沈从文 因为 政治 的扰动 现在身不由己地对 政治 发言了 如嫌不够 再看看他
在 小砦 引子中表达的政治义愤吧 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 都似乎在崩溃 向不可救药的
中 每当写到那位保安队长的时候 一种嘲讽的口吻也时常会流露出来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就拿同样写爱情悲剧的 贵生 和 边城 作一比较吧 贵生 中 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贵生写成一个
典型的湘西乡村青年 年富力强 爱劳动 爱热闹 更爱自由 为此宁可为财主五爷看守两处种桐子的
山坡 也不愿住进围子当长工 行动受拘束 贵生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是那么融洽 淳朴 贵生和老长
们依怎样的 认识 艺术地组装起来 看看 长河 题记中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缘起 动机 意图的交代
吧 作者明确宣布在这里他将放弃 边城 中那种对 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关注 写作的原因是 中日战争发生后 一九三七年的冬天 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 并且在沅水中部
一个县城住了约四个月 住处恰当水陆要冲 耳目见闻复多 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以及地方
沈姓研究报告
沈姓研究报告1. 引言姓氏是每个人的重要标识符,代表着个人的身份和家族的传承。
沈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报告旨在对沈姓的起源、分布、人口统计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沈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 沈姓的起源与分布沈姓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最早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
根据史书记载,吴国国君季札的后裔孙子灵的封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孟津县,其后代以封地为姓,沈氏因此得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姓逐渐在吴国和周边地区扩散,成为一个独立的姓氏。
在中国的历史上,沈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吴越地区。
吴越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包括现今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这些地区是沈氏先祖的发源地和繁衍地,因此沈姓在这些地方人口较为集中。
此外,沈姓也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福建、河南、山东等省份。
沈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比较小,但在上述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人口规模。
3. 沈姓的人口统计根据中国各地的人口普查和家谱记录,沈姓的人口数量大约在300万左右。
其中,浙江省是沈姓人口最多的地方,约占全国沈姓人口的25%。
江苏省和上海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5%和12%。
其他地区的沈姓人口相对较少,河南、湖南、四川、广东等省份分别占比10%以下。
从人口发展趋势来看,沈姓人口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迁徙的加剧,沈姓人口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情况。
4. 沈姓的文化与名人沈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名人和文化符号。
4.1 文化符号沈姓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中最著名的是“沈从文”。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文坛。
其作品主题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4.2 名人沈姓也有许多杰出的名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沈括,他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以其出色的数学和天文学贡献著称。
论沈从文弃文转行的内因
一
、
13 9 4年 ,沈 从 文 的 《 城 》 发 表 ,获 边 得 了很 高 的 赞 誉 ,使 他 成 为 “ 平 的 年 轻 北 代 的 ‘ 派 ’ 的 代 表 ” “ 时 北 平 的 文 京 、 当 坛 重 镇 。 但 随 后 沈 从 文 便 沉 默 了 两 年 , ”
一
城 时 ,郭 沫 若 的 《 反 动 文 艺 》 被 北 大 学 斥
动 ,沈从 文 的文 学 理 想变 得 不 合 时 宜 而 遭遇 挫 折 ,最 终 使 他不 得 不 弃 文பைடு நூலகம்转 行 。
关键 词 :沈从 文研 究 ;弃 文 转行 ;内 因 ;写 作 立 场 ;文 学 理 想
中 图 分 类 号 : I0 . 文 章 标 识 码 : A 2 66 文章 编 号 :17 — 70 (0 9 0 — 02 — 0 61 4 6 20 ) 8 03 5
生 以大 字 报 的 形 式 贴 出 之 后 ,对 沈 从 文 造
成 巨 大 冲 击 ,他 精 神 遭 受 巨 大 压 力 , 紧 接 着精 神 “ 常 ”,以 至 于 不 少 人 都 把 郭 沫 若 失 等 的政 治 性 批 判 ,看 成 沈 从 文 弃 文 转 行 的
他 曾说 :“ 沉 默 显 得 近 于有 点 自弃 ,有 点 这 衰老” ,但 “ 并 不 枯 窘 。泉 水 潜 伏 在 地 底 我 流 动 ,炉 火 闷 在 火 里 燃 烧 ,我 不 过 不 曾 继 续 使 用 它 到 那个 固有 工 作 上 罢 了 ” “ 不 , 我 写作 ,却 在 思索 写 作 对 于 我 们 生 命 的 意 义 , 以 及 对 于 这 个 社 会 明 天 可 能 产 生 的 意
世 纪 中 国 文学 研 究 。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在边城的小人物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近五年来,《边城》一直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文本研究
学者们对《边城》的文本进行了语言学、文体学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小说的创作手法、文学成就和独特魅力。
2.社会文化背景
学者们分析了《边城》所处的历史时期,探讨了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现代意义
学者们也探讨了《边城》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并将小说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和对比,探究小说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感悟。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1.角色分析
学者们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社会地位,并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2.文学比较
学者们还将《边城》与其他作品进行了比较和对比,探讨了小说与同期或同类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3.教学研究
学者们还对《边城》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总的来说,近五年来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从文毕业论文
沈从文毕业论文沈从文毕业论文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度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沈从文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中,也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本文将探讨沈从文毕业论文的主题、内容和价值。
沈从文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与发展》,这个题目反映了沈从文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他在论文中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沈从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了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他指出,古代文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和评论家的观点,展示了自己对于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第二部分是关于现代文学的研究。
沈从文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了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他认为,现代文学以其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引用了大量的现代文学作品和评论家的观点,展示了自己对于现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在第三部分,沈从文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对比,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命运,都追求真理和美的表达。
他通过对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借鉴和发展。
沈从文的毕业论文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沈从文作为一位作家和思想家的思考和创作风格。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眼光和深度的思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毕业论文不仅是他个人学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沈从文的毕业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与发展》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论文。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摘要:京派文学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北方城市作家群,以沈从文、废名等人为代表的,区别于当时主流左翼文学,主张脱离政治和社会,回归田园乡村,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主,后经汪曾祺等人继续发扬,与乡土文学实现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元素。
21世纪以来,文学界风气日趋宽松,对于京派文学的认识观点也在不断发生转型,学术界由传统的政治视角转向文本、作家群,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
本文分三部分对京派文学进行分析,并以沈从文这一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散文《湘行散记》为视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京派、沈从文、乡土文学一、关于京派“京派”是30年代活跃的文学流派,是远离当时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在北方京津一带进行文化创作的作家,又称为“北方作家群”,开辟出与当时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相对的一条文学之路,以小说创作为主,以《骆驼》《水星》为主要创作阵地,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
“京派”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主张创作纯粹的、自由的文学,他们远离政治斗争和商业场、官场,去除文学的功利化,追求“纯粹的文学趣味”和“和谐、节制与恰当”的审美趣味,收敛情绪,抑制情感的过分宣泄。
京派文学不事雕琢,主张纯粹、自然的生活描写,还原本真,因此小说中对于乡间生活的描写与现实生活十分相似,没有过度的艺术加工,给人亲切之感。
京派是对五四时期国民性发掘的回归,作者针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沦丧,在小说中寄予对美好的希冀,呼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复归。
创作者秉持自由主义创作思想,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文学思潮,强调文艺创作的独立性和非功利性,反对将文艺工作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强调对个体意识和自由创作的追求,在小说、散文、文学理论各方面都有反映。
京派主张文学净化心灵,改造民族灵魂,是对五四时期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继承,但在政治革命已成为中心的时代,将时代的症结归结为人心不古,是对现实革命的逃避,为旧制度的残喘提供了借口。
沈从文新与旧的意义阐释
沈从文新与旧的意义阐释沈从文作为中国文坛的泰斗,其文学成就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推崇与喜爱。
然而,沈从文的文学之路也充满了曲折与跌宕,他既有突破传统的新意识,也有接纳传统的旧世界观。
在此,本文将探讨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新旧意义的阐释。
首先,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充满了新意识的体现。
作为一位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一直秉持着不断拓展创新的精神。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尝试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需求。
例如,他的小说《边城》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他运用多个叙事视角,多角度地刻画了边境小城的人们和事物,同时融合了许多魔幻元素,呈现了一个奇幻而真实的世界。
他在创作中尝试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展示了现代文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除了文学形式上的创新意识,沈从文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也有着深刻的新意识。
他是中国20世纪文学界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力图推动文学走向文化领域,将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他积极反对陈旧的文化观念和权威主义思想,主张个性的自由和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在《匆匆》中,他通过对孩子的视角和形象的描绘,表达出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束缚与固化的排斥,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他用独特的文学手法以及形象语言表述出了自由意志的力量,展现了作为当代文人所追求的人文关怀和积极的文化担当。
然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许多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旧意识在其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沈从文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他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和借鉴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和艺术作品。
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启示和灵感,同时也通过文学作品再次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继承。
例如,《边城》中所描绘的小城文化,即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与历史变迁。
他在其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使之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另外一方面,沈从文旧意识在他文学创作中的典型表现,是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塑造。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现象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现象作者:徐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2期作者简介:徐婷婷(1992.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众所周知,沈从文具有“文体作家”之称,他的文体不拘常例,结构自由,随物赋形。
在对文体纷繁的探索中,小说的散文化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块园地。
小说散文化是对写实小说、情节小说的突破和超越,要求淡化故事情节、强化自然环境、重视意境营造与语言的诗意化。
沈从文在其小说中的散文化现象非常明显。
一、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具体表现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小说结构的散文化和语言的散文化。
表现之一:小说结构散文化。
一般来说,写实小说与情节小说都是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来组织一两件中心事件。
“在《边城》中,一以贯之的‘一件人事’就是翠翠的婚姻大事,作品围绕这条线索描写了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显然,这就应该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但似乎又不像,因为在小说中,爱情部分的描写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翠翠与傩送只见过几次面,说过几句话。
并且,作为爱情故事,翠翠与傩送就自然而然该成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但细读下来又会发现,作者在小说中描写老船夫的笔墨要比翠翠和傩送多一些。
” 这样在情节上不设中心事件、人物上不设中心人物的创作方法,使得《边城》在结构上得以大解放,形成了疏散自如、跳跃多变的散文化结构。
表现之二:语言的散文化。
《边城》的语言蕴含散文诗的音乐美与意象美。
如在作品一开头介绍“茶峒”时的一段描写: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白塔、人家、老人、女孩、黄狗,构成了一幅宁静恬谧的“边城小景”,景中水路曲折蜿蜒,小溪清澈浑浊,白塔方圆高矮,山城源流变迁,这一切都不须点染,而读者已能感受到美丽清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一、关于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湘西风情和深刻的人性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其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近五年,对《边城》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化,涵盖了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叙事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内《边城》的研究现状,梳理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方法,以期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做出全面的评价,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近五年对《边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批评与解读,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二是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探讨作品与湘西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三是比较文学研究,将《边城》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是叙事学研究,关注作品的叙事技巧、叙事结构等,揭示其叙事魅力。
近五年内,对《边城》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学者们运用文本细读、文献研究、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叙事学等多种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解读。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研究内容,也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近五年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本文将对近五年内《边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近五年《边城》研究概况近五年,沈从文的经典之作《边城》再次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继承了以往的传统研究方法,更在多元化、跨学科的视角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文学批评与解读方面,研究者们对《边城》的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数研究认为,《边城》通过描绘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沈从文对乡土情怀的深切怀念与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同时,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揭示了他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人性挣扎。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是他生命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篇1:《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湘西世界”【论文摘要】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与整个沈从文研究的发展相应,人们对“湘西”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也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入与丰富,多元与复杂的状态。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21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
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而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具体而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认识呈现出几种这样的态势。
建国前,人们多注重肯定其湘西世界所特有的朴质自然、和谐优美的人生情趣与牧歌风味。
同时,也注意到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建国后到新时期,其湘西世界与沈从文整个创作一块归于另类而湮没无闻。
新时期以来,随着沈从文热的悄然而起,人们对“湘西”的认识与理解、阐释与发掘则呈现出多元丰富,不断深入的状态。
首先,是沈从文创作中“湘西”与都市相对而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发现。
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对沈从文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将湘西作为与“沉落的都市”而对立存在的“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做了整体性的把握,并充分认识到了“湘西”世界构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他认为,那里不仅“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而且呈现了“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不仅悲悯着“巨压下的性格变异”的苦难,而且也在积极地“向生命的神性凝目”。
同时,凌宇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生存视阈中,对湘西世界中所独有的苗族文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发掘与精辟的分析。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
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
“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
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
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
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
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
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
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对沈从文的研究趋势
近年来,国内对沈从文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多元化研究视角:研究者从文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沈从文进行研究。
不仅关注其文学作品本身,还关注其人生经历、社会背景以及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等方面。
2. 文化批评的崛起:研究者开始关注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的冲撞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的变迁等角度剖析其作品的文化意义。
3. 区域性研究:沈从文是湖北黄冈人,他的作品中许多情节发生在湖北乡村。
研究者开始关注沈从文作品中的地域性特色,探究其对湖北乡土文化的描绘和塑造,以及作品中湖北地域形象的变迁。
4. 性别研究:沈从文被视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中涉及许多女性形象和女性问题。
研究者开始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分析沈从文的作品,探讨其对性别关系和女性议题的关注。
5. 跨学科研究:研究者开始将沈从文的作品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城市研究、环境研究、影视研究等,以拓展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总体来说,国内的沈从文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批评化、区域性、性别化和跨学科的趋势。
这些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对沈从文的理解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