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_学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导学案第一课时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1课时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学习目标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以及相关实验。

知道人类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经历的几个阶段。

认识探索原子结构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不断增强科学方法意识。

一、古代原子论的发展史1. 我国战国时期的惠施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表达了怎样的哲学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观点在数学上是否成立?_______。

2. 战国时期墨子言:“非半弗斫,则不动,说在端”,“斫”义为砍断,“动”义为分割,“端”义为质点。

墨子认为物质被分割是__________。

3.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继承了老师留基伯的思想,提出了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________构成,atom的原意即指_____________。

二、近代原子论的发展史1. 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论,指出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不可再分割性,其构想的原子模型是_________的球体。

2. 汤姆逊发现了电子,电子的质量仅仅是氢原子质量的_________,说明其质量________。

实验发现阴极射线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偏折,说明电子带_______电荷。

由于原子保持电中性,因此汤姆逊认为原子既含有带正电荷的部分也含有带负电荷的部分,并且所带异种电荷的电量必然_________。

他于1903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原子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________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体内。

3. 简略地画出汤姆逊的原子模型图:与道尔顿的原子模型相比,汤姆逊的原子模型不同以往地指出了原子是________的。

三、学生练习(小试牛刀)1. 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A.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汤姆逊发现电子2. 以下命题,违背化学变化规律的是( )A.石墨制成金刚石B.煤加氢变成人造石油C.水变成汽油D.干冰气化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铅笔不含铅B.水银不含银C.白金不是金D.火碱不是碱5. 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A. 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D.在1000℃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6. 以下是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所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其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②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摸型③德谟克里特的古典原子论④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 ③④②①7. 许多科学家在化学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高中化学《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390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390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现象,模拟科学家提出相关模型的过程,学会建立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科学家使用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体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感悟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难点:十大成盐规律。

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问】物质是如何构成的?【回答】惠施: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绩效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回答】道尔顿: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

④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来判断下道尔顿的四条观点是否正确?【引导分析】错,NaeNa错,H11\H21\H31错,C146\N147;K4019\Ca4020④错,22OH\22ONa【提问】又是哪些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进一步可分的呢?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论据:由于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呈电中性,而物质中既然存在着带负电荷的电子,那么一定还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

)伦琴:发现了X射线。

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具有放射性。

【提问】某些元素具有放射性,更进一步说明原子具有一定结构。

卢瑟福进一步进行实验来研究铀盐放射出的射线到底是什么?【回答】阅读课本P6页,图1.8α射线:粒子流,+2,穿透力较弱。

β射线:电子流,-2,穿透力较强。

γ射线:电磁波,/,穿透力强。

【陈述】在卢瑟福发现α射线是氦粒子流后,就用α粒子继续轰击金箔,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萄干的面包模型都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沪科版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萄干的面包模型都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沪科版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本章概述:本章意图在教材中充分展示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演变与发展,让学生知道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和理论是怎样得来的,体现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同样重要。

加强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追求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域发展,以符合课改的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标有:(1)学科知识技能目标,包括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李子结构和带电状况。

(2)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目标,包括科学家为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迈过的艰辛征程和付出的努力,体会科学家的踏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作用。

(3)能力目标,包括能运用原子结构,离子,同位素和元素放射性及其半衰期等科学概念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与化学有关的科学,社会,生活问题。

能进行有关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

第一节从葡萄干的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过程及相关实验,明白它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影响。

(2)通过感性地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形成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作用。

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模拟情景教学模式。

引言:化学的萌芽到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确立,转折点在“原子论”的提出。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简单了解化学的发展史。

情景一:出示一只粉笔。

教师提问(设问:对这一物体,你在思考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结果分类汇总。

教师介绍古代原子学说(西方和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观点)以及夭折的经过。

思考分析古代原子学说无法确立的原因。

情景二:道尔顿的气体实验(两种气体能均匀混合)微观世界的气体的微小微粒的运动导致气体的相互混合。

学生思考:为什么气体能过均匀混合,这一现象对“原子存在”事实的启迪。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可能的推测。

教师活动:介绍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情景三:凭借你已有的知识,分析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存在错误吗?例题: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方案课时设计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方案课时设计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方案课时设计07级化学系1班黄婷 10071550116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学生进入高中第一堂化学课。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原子知识,知道了原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电中性等概念,现在深入学习原子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学生要知道原子结构发现历程,了解元素放射性,掌握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和原子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行星模型,接受电子云模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加深对原子组成的认识。

②掌握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和原子论,了解电子云模型。

③初步学习元素放射性。

【过程与方法】①了解科学家们探索的过程。

②学习科学家研究时使用的模型法和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有关原子的科学发展史,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②养成积极思考、讨论、对比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引导式的综合教学方法。

【基本程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导学习,引导探究,组织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教师提问】同学们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的部分知识,请同学们来说说关于原子,你知道多少。

【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原子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基本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呈电中性)……【教师总结、提问】恩,提的都很好。

那么我们现在都知道物质可以分割到原子,原子又可分割为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原子呈电中性。

这就说明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古人认识物质和原子的一个发展过程。

请同学们看书上第3页的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古人开始不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时候,他们对物质的组成认识上也有错误对吧。

比如惠施的看法是物质无限可分,这就是错误的。

墨子认为物质必须要有可分的端才是可分割的,这虽然表述上有不同,但可以看出他已经认识到物质并不是无限可分,分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他说的没有端的时候就不能再分割了。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案无答案沪科版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案无答案沪科版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以及相关实验;2.知道人类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经历的几个阶段;3.通过探究原子结构,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

【学习过程】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典题解悟】例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A、①③②⑤④B、④②③①⑤C、④②⑤①③D、④⑤②①③解析: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由玻尔1913年提出;②“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逊1903年提出;③量子力学模型于1926年提出;④道尔顿原子学说于1803年提出;⑤核式模型由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

答案:C例2.为揭示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提出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理论。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这一理论的是()A.电子绕核运动具有特定的半径和能量B.电子在特定半径的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能量C.电子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特定的能量D.揭示了氢原子光谱存在多条谱线解析:D选项的内容无法用玻尔理论解释。

要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多重谱线,需用量子力学所建立的四个量子数来描述核外电子的动动状态。

答案:D例3.下列关于电子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B. 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内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和几率密度C. 电子云有多种图形,黑点图只是其中一种;D. 电子就象云雾一样在原子核周围运动,故称为电子云.答案:D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答案:D例5. 许多科学家在化学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个性化辅导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个性化辅导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个性化辅导教案学科:化学任课教师:授课时刻:年月日( 星期) 姓名年级性别总课时____第_ 课教学课题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目标1、原子结构的进展历程2、几种原子结构模型教学重难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明白得教学过程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形:优□良□中□差□一、古典原子论:1、我国战国时期的惠施说过:“一尺之棰,日取一半,万世不竭”物质是无限可分的2、战国时期的墨子则认为“非半不斫(zhuó)则不动,说在端”,意思是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掰开它了。

这种不能再被分割的部分,被称其为“端”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3、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认为物质是由极小的称为“原子”(atom)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二、近代原子论——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在1803年提出。

为近代化学进展奠定基础⑴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构成⑵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⑶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⑷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1、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差不多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有一定的结构物质在通常情形下显电中性,物质中既然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一定还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对原子来说,它所带的正电荷的电荷量必定与其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荷量相等。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觉电子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觉X射线(伦琴射线)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觉元素的放射性现象由以上三个发觉得出:原子可再分,有一定结构实验:卢瑟福等人1909年用a粒子轰击金箔问题:实验现象说明原子结构应该是如何样的?现象结论原子中大部分是空的。

高中化学《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391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391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敲开原子的大门》和《原子的结构》简明教案备课参考【教材分析】:本章前这两节不作高考要求,但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连贯性和领悟科学研究过程、感悟科学研究方法,这两节还是非常有必要作必要介绍,特别是关于电子发现过程的“荷质比”测量方法(适合其它带电粒子荷质比测量),一定要学生经历推导过程,既“重温”电力学之电偏、磁偏内容,又体会出科学研究设计之巧妙。

另外,这两节内容也为第四章原子核部分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化学学科当中早知道原子结构,也在某3-1选修当中接触过“阴极射线”的内容,但对阴极射线发现探究过程还是不太清楚的。

【教学策略与方法】:“阴极射线”和“电子”两概念跟学习过的“射线”和“粒子”作比较,发现其中异同,是利用“同化”(或者导化?)方式教学,核式结构也是立足散射实验和跟生活中“核”模型作对比,是利用“规例”法教学。

教案主体:一、教学目的:(参考教参和课标,联系高考要求,更结合学生实际,经过自己思考,建议如下示)1.能简述阴极射线研究过程和实质,简述电子发现历程2.通过实验探究和简单推导,领悟测定电子等带电粒子“荷质比”的方法3.能简述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研究过程和主要内容,大概了解散射实验现象及主要结论4.通过这两学习,感悟科学研究当中“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感受科学家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荷质比测量实验准备:阴极射线演示(实物演示与PPT演示结合)、散射实验(PPT演示)三、教学过程简述(复习)引入: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靠推测提出“原子”是构成任何物体的不可再分微粒,原子意为不可分割,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如此。

直到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一)探索阴极射线1、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阴极射线。

2、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收集并测定阴极射线的电荷。

(1)通过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微粒组成。

化学《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案

化学《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案

化学《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案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基本原理。

2.掌握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及其历史发展。

3.能够解释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1.掌握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基本原理。

2.理解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发展过程。

3.探究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三、学习难点1.理解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基本原理。

2.理解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发展过程。

四、学习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想并复习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基本原理。

可以询问学生们对葡萄干面包模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并请他们描述一下葡萄干面包模型的结构。

2.学习与探究(30分钟)2.1葡萄干面包模型2.1.1学习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实验过程。

让学生观察、分析,并引导他们总结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基本原理。

2.1.2解释葡萄干面包模型的含义课堂讨论:葡萄干面包模型中的葡萄干代表原子核,面包代表电子云。

请学生们尝试解释一下这个模型中葡萄干和面包分别代表什么,并解释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2.2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2.2.1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发展通过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发展过程,并对这一模型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

2.2.2探索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应用让学生们了解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实验(如电离实验、质谱仪实验等)的演示,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应用。

3.拓展延伸(2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找寻和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相关的其他实验、应用,以及这些实验和应用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四、课堂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展示一些典型问题的解决过程。

五、课后作业1.思考:请描述一下葡萄干面包模型和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异同点。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_学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_学案

§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2)班级: 姓名: 学号:一.学习目标●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和结论,知道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提出依据和内容。

●知道人类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经历的几个阶段。

● 通过探究原子结构,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

二.重、难点重点: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提出依据和内容。

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及行星模型提出的依据。

三.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请仔细阅读教材6-7页,并试着在不翻书的情况下完成下列填空)1.下图是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卢瑟福的实验结果: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 (如图中A 点); ②但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 (如图中B点);③有个别α粒子竟然 (如图中C 点),好像是给金箔直接弹回来似的。

(2)现象①说明了 ;现象②③说明了 。

2.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的原子结构的 模型,其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 电、体积很 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 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 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行,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 挖掘教材(注意教材的边边角角,动动脑筋,与同学讨论讨论会有收获的)1. 构成α粒子的微粒是什么?它能穿过金箔的原因是什么?荧光屏2.卢瑟福为了验证葡萄干面包模型而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假设葡萄干面包模型是正确的,卢瑟福应该看到什么现象?3.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行星模型的探索过程中,讨论归纳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四.课后巩固1.复习教材,梳理导学案的知识内容,在教材上整理本堂课的知识点(原子结构的四个发展阶段)。

2.复习1-20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3.查阅资料,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之后,还有哪些新的原子结构理论?(拓展)五.学后反思(写下在本堂课学习后存在的疑惑)。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word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word教案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历史阶段与过程,了解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怎样得来的2.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过程所涉及的方法的理性分析,了解科学探索的一般过程和科学方法3.感受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攀登精神踏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1.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作用,每种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模型的不足及发展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引言】化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新兴、还在不断发展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早在古代就已经思考物质是怎样构成的,由此还形成了不少有关物质构成的观点。

【设问】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形成了原子-分子论以后。

) 【讲解】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但20世纪初,人们连原子都看不见,怎么会知道原子中有一个比原子还小得多的核呢?又如何知道原子核的性质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沿着前辈科学家的道路走一走,一起来了解人们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历史阶段与过程,了解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怎么得来的。

从而感悟一下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奥秘中的科学方法。

【板书】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教师】对物质的构成,早在古代就有不少的观点,请同学们看书第3页1、2、3、4段。

并请同学们谈谈看书后感想(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到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看他们的观点当然有很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

但在科学十分落后的当时,他们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体现了先辈们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问题】最早提出原子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模克利特,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叫原子,意思是不可分割。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第一篇: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2.掌握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科学家的探索之旅约翰·道尔顿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

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提出者。

卢瑟福,汤姆生的研究生,开拓了原子轨道理论,特别是在他的金箔实验中发现了卢瑟福散射现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伦琴夫人的手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箔、硬纸片、玻璃等并能通过黑纸感光的射线,由于本质不清楚故命名为X射线,而且不同金属有自己的特征射线,并用他的发现为夫人拍了第一张手骨照片。

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原子可能还不是最小的。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研究射线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而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钋和镭。

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射出几种不同的射线,都是原子核自发裂变产生的。

由此可见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说法已存在问题。

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后来汤姆生又发现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并命名为电子。

由此,汤姆生提出了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被彻底否定了。

葡萄干面包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建议其学生兼助手盖革和罗斯顿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去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

结论: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极少数α粒子穿过时发生偏转,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了180°。

实验结果与之前的预测完全不一致,所以原子结构模型须重新构思。

因此,卢瑟福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体积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原子的结构是如何样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白原子结构的发觉史以及相关实验;(2)明白人类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经历的几个时期。

2.过程与方法(1)认识探究原子结构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不断增强科学方法意识。

(2)通过探究原子结构,认识科学探究的一样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和严谨态度,明白得唯物主义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位重要的科学家及重要的科学发觉。

2.难点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对原子结构发觉的作用。

三.教学用品黑板,多媒体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本课从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隐秘的历史时期与研究过程动身,以学生进展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

以初中原子结构知识为基础,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原子结构,本课起到衔接初高中学习的承前启后之作用。

要紧以学生的展现活动为主,由学生分组代表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向大伙儿展现其科学发觉。

课前分配好任务,让大伙儿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只做连接、指导和总结,最后归纳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一样规律。

2.流程图[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3.流程图说明 情形1:由粉笔的不断分割而引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所构成的?从古到今有哪些思想观点?学生活动1: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道尔顿通过大量实验事实提出近代原子论,从而为近代化学进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出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

摸索1 :道尔顿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科学是如何样进一步进展的? 学生活动2:关于汤姆孙发觉电子。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结构。

[来源:Zxxk ]摸索2:科学又有了哪些突破?学生活动3:伦琴发觉X 射线,贝克勒尔发觉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学生活动4:卢瑟福发觉α射线。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案例1.情形引入开始: 面对一支粉笔,可能引发的摸索:组成粉笔的物质是什么?这种化学物质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粉笔不断的分割,能分割得尽吗?无限分割后剩下的是什么?……引言: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展,促使人们摸索物质是如何样构成的,也由此形成了许多关于物质构成的观点。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导学案第二课时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2课时 用α粒子轰开原子世界的大门学习目标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知道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提出依据和内容。

认识探索原子结构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不断增强科学方法意识。

感悟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奥秘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

一、α、β、γ射线1. 完成下列表格:2. 根据卢瑟福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产生三种射线的实验来看,其实验结果推翻了此前由________提出原子论的核心思想,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原子是结构的这一观点。

二、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 完成下列表格:已知:金箔的厚度约3000层金原子;α粒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7344倍;金原子的质量为α粒子质量的49.25倍。

2. 以上这些实验现象能否用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理论来解释?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证法) 3. 根据卢瑟福的实验和推论,画出 你认为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三、学生练习1、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A.不锈钢B.青霉素C.农药和化肥D.电话和电视机2、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A.指南针的发明B.青铜器的制造C.钢铁的冶炼D.黑火药的发明3. 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A. 道尔顿B. 爱因斯坦C. 玻尔D. 普朗克4. 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等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

其中的“钙、镁、锌、硒”是指()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5. 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A B C、D、。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本章概述:本章意图在教材中充分展示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演变与发展,让学生知道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和理论是怎样得来的,体现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同样重要。

加强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追求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域发展,以符合课改的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标有:(1)学科知识技能目标,包括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李子结构和带电状况。

(2)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目标,包括科学家为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迈过的艰辛征程和付出的努力,体会科学家的踏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作用。

(3)能力目标,包括能运用原子结构,离子,同位素和元素放射性及其半衰期等科学概念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与化学有关的科学,社会,生活问题。

能进行有关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

第一节从葡萄干的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过程及相关实验,明白它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影响。

(2)通过感性地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形成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作用。

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模拟情景教学模式。

引言:化学的萌芽到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确立,转折点在“原子论”的提出。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简单了解化学的发展史。

情景一:出示一只粉笔。

教师提问(设问:对这一物体,你在思考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结果分类汇总。

教师介绍古代原子学说(西方和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观点)以及夭折的经过。

思考分析古代原子学说无法确立的原因。

情景二:道尔顿的气体实验(两种气体能均匀混合)微观世界的气体的微小微粒的运动导致气体的相互混合。

学生思考:为什么气体能过均匀混合,这一现象对“原子存在”事实的启迪。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可能的推测。

教师活动:介绍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情景三:凭借你已有的知识,分析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存在错误吗?例题: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word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word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word教案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上海二期课改的差不多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进展为本,为学生的进展提供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同时努力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素。

因此本节的教学意图确实是:1.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表达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同样重要。

3.追求学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面进展,以符合素养教育的差不多要求和上海二期课改的差不多指导思想。

科学的原子学说是十九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来的,这种学说大约使用了100年。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觉了电子,说明原子还能够再分。

只是,原子内部怎么说如何样还说不清晰。

不久,卢瑟福用金箔作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里有一个专门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它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

因此,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然而,核外电子是如何样排布的还不专门清晰。

只是,对原子核的认识又近了一步。

到了20世纪初,波尔运用先进的量子力学理论,依照诸多的实验事实,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各层电子有一定的数目,并解决了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玻尔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能成功说明各种原子光谱的是量子力学。

如何样让学生体验原子发觉的艰巨呢?我设计了以时刻为数轴的一条教学主线,在学生感叹时刻消逝的过程中,也体会了科学理论的得知不易,同时在辨析合理与否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再次体验真理的获得要不断地探究。

而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进展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强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培养构建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要紧探究的是现在的原子结构理论如何样得出的,从19世纪末的1897年发觉电子后,在大约20年内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以下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结构”、卢瑟福的“核式结构”、玻尔的“能级结构”、量子力学的“电子云结构”。

沪科《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学案

沪科《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学案

1。

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习重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位重要的科学家及重要的科学发现。

学习难点: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作用、【学前考虑】1、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化学是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认知新知识】1、古典原子论(年代:我国战国时期)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2、近代原子论(1)道尔顿原子论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①化学元素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②原子在中不可再分;③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④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问题】从同学们差不多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道尔顿原子论是否合理?具有哪些片面性? (2)汤姆孙葡萄干面包模型(1903年)汤姆孙认为:原子中的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则均匀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像葡萄干面包一样、【课外阅读】(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1911年)卢瑟福(英国)发现:铀放射出一种带的α射线(α粒子是),一种带的β射线,还存在一种不带电荷的γ射线。

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是:【名题精解】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发现原子具有可分性的科学家是( )A、汤姆孙B、玻尔C。

道尔顿D、卢瑟福2、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②只有铀元素具有放射性③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④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A、①②③④B。

③C、①②③D、①②④3、现代原子结构理论认为()①物质是无限可分的②原子核不仅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且由多种基本粒子构成③原子是不可再分的④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质量和能量同时减少A、①②③B、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4、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在打开原子结构大门中的伟大贡献是( )①发现了电子②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③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④提出原子是由带正点的物质和电子构成的A、①③B、②④C。

1.1导学案

1.1导学案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导学单(第一课时)一、学生预习【预习目标】(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以及相关实验;(2)知道人类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经历的几个阶段。

(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和结论;(4)知道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提出依据和内容【预习内容】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内容.【预习展示】2、道尔顿的原子结构学说:(1803年):化学元素均由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同一元素的原子都是相同的,否则都不同;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

3、汤姆孙发现了,而物质在通常情况下显,由此推测:原子中的______________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型体内,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像葡萄干面包中的葡萄干分布一样。

4.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即原子是由带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运动着的带的组成的一个体系,就像绕太阳运转一样。

(三)你预习中的疑问是你是如何完成导学单的?A、独立完成B、讨论后完成C、先独立,后讨论完成二、课堂探究【预期目标】1、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2、了解在原子结构探索中,科学家使用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

【探究内容】学生探究1:由一组的学生负责向大家展示道尔顿的原子论的内容,并简单介绍道尔顿的生平及相应的贡献。

(1)归纳:总结出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

(2)思考:从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道尔顿原子论是否合理?请大家从19世纪回到21世纪,用大家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去分析。

(3)设问:科学总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到底是怎么发展原子论的?学生探究2:这组的学生负责展示汤姆孙发现电子这一内容,并介绍他的生平。

(1)归纳: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结构(raisin bread model),指出原子中既然存在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就一定还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

(2)设问: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还未被大多数科学家了解,科学探索就进入新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2)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 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和结论,知道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提出依据和内容。

● 知道人类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经历的几个阶段。

● 通过探究原子结构,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
一般规律。

二.重、难点
重点: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提出依据和内容。

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及行星模型提出的依据。

三.学习过程
⏹ 预习教材(请仔细阅读教材6-7页,并试着在不翻书的情况下完成下列填空)
1.下图是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卢瑟福的实验结果: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 (如图中A 点); ②但
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 (如图中B 点);③有个别α粒子竟然 (如图中C 点),好像是给金箔直接弹回来似的。

(2)现象①说明了 ;现象②③说明
了 。

2.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的原子结构的 模型,其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 电、体积很 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 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 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行,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荧光屏
挖掘教材(注意教材的边边角角,动动脑筋,与同学讨论讨论会有收获的)
1.构成α粒子的微粒是什么?它能穿过金箔的原因是什么?
2.卢瑟福为了验证葡萄干面包模型而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假设葡萄干面包模型是正确的,卢瑟福应该看到什么现象?
3.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行星模型的探索过程中,讨论归纳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四.课后巩固
1.复习教材,梳理导学案的知识内容,在教材上整理本堂课的知识点(原子结构的四个发展阶段)。

2.复习1-20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3.查阅资料,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之后,还有哪些新的原子结构理论?(拓展)五.学后反思(写下在本堂课学习后存在的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