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合集下载

1 第一章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师版)

1 第一章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师版)

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知识梳理(一)复习提问1.古代的人们对原子是如何认识的?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3.电子的发现和元素放射性现象说明了什么?4.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内涵是什么?5.你认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绝对准确吗?(二)知识回顾1.章头图是比利时工程师昂·瓦特凯恩于1958年为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设计的建筑物,它由九个巨大金属圆球组成,位于布鲁塞尔易明多市立公园内。

每个圆球象征一个原子,显示了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美好前景。

2.古代对原子的认识惠施,即惠子。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宋国人,一位能言善辩的学者。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墨子,即墨翟,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学者。

他认为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3.近代道尔顿的原子论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4.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电子是189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他证明了阴极射线是一种高速带电的粒子流,并测定这种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荷质比)e/m 。

他发现不论阴极射线管的电极用何种金属材料制成,产生阴极射线的粒子的荷质比都相同,这种粒子应是物质共有的组成部分。

他在1897年4月30日给英国皇家协会的报告中称这种粒子为“电子”。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体内,电子则均匀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5.x 射线的发现x 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 ,1845~1923)在研究阴极射线激发玻璃管壁而产生的荧光时发现的。

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二课时)

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二课时)

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二课时)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二课时)课前自主预习【基础梳理】1.将科学家与其对应的贡献连线汤姆孙德谟克利特卢瑟福伦琴道尔顿贝克勒尔X射线元素的放射性行星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近代原子论古典原子论【自我测评】α射线是指_________________,β射线是指___________,γ射线是指_______________。

课堂互动探究【核心突破】1.α粒子散射实验探究(1)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和原理图1.4(2)请同学们根据汤姆孙原子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①α粒子通过时遇到电子后会发生怎样变化?(已知:α粒子的质量约是电子的7000倍)α粒子通过时原子正电部分对它产生的库仑斥力的影响是怎样的?②请同学们在图1.5汤姆孙原子模型中画出α粒子可能的运动轨迹。

(据推算:根据汤姆孙原子模型α粒子穿过金箔时产生大角度散射的几率是10-3500,最大散射角不超过10°)图1.5(3)根据α粒子散射实际实验结果推测:绝大多数α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极少数的α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4)描述:卢瑟福的行星模型2.思考:回顾当初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科学家们曾使用了不少科学研究方法,请至少说出两种。

课后巩固归纳【自主练习】基础题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物质的分割是有条件的,如果物质不存在分割的条件,物质就不能被分割。

这种不能再分割的部分,称之为“端”。

这位哲学家是( )A.惠施B.孔子C.墨子D.老子2.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行星模型的实验依据是( )A.α粒子散射实验B.铀盐晶体实验C.X射线管实验D.14C放射性实验3.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所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②只有铀元素具有放射性;③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④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教学课件】《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化学沪科高一上)

【教学课件】《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化学沪科高一上)

波尔原子模型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电子在原子 核外空间的一定 轨道上绕核做高 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在奥地利科学 家薛定谔所建 立的波动方程 的基础上,迅 速发展起一门 新的学科:量 子力学。这是 现代研究原子, 分子结构的理 论依据。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说明了原子不是不可再分 的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原子是有结构的。
7.二十世纪初
卢瑟福 英国物理学家 1.射线(带正电) 粒子: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2+) 射线(带负电) 电子流 2.做了著名的: 粒子散射实验 3.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种元素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 不同种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
比结合成化合物;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片面性:
• 原子并非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不可再分,只不过 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可再分的.
•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不一定都相同. • 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按简单整数比化合,不准
确. 合理性: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现象: 绝大多数粒子直线穿过;极少数粒
子发生偏转;个别粒子偏转180°。
α 粒子穿过金箔的散射实验
为什么α 粒子散射 实验会有这样的结果?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放射性实验结论一
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 带负电的电子。
放射性实验结论二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主要观点:
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有它的结构。 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带负电荷均匀地镶嵌在
正电荷之间,就像葡萄干面包一样。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是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汤姆逊提出的一种描述原子结构的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类似于一个巨大的正电荷球,而负电荷则分布在球的表面上,就像葡萄干插在面包里一样。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更深入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逐渐取代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行星模型是由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由一个非常小而致密的中央核心组成,称为原子核。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负电荷则由围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负电子云提供。

行星模型可以进一步细化为量子力学模型,这是目前我们对原子结构最准确的描述。

根据量子力学模型,电子并不沿着固定的轨道运动,而是存在于一系列由能量确定的离散能级上。

这些能级由主量子数和次量子数来描述。

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吸收或释放一定量的能量。

量子力学模型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波粒二象性。

根据这个概念,电子既可以像粒子一样进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像波一样表现出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特性。

这一概念对解释原子的化学性质和谱线等现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量子力学模型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可以描述为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一系列轨道或能级中。

这些能级由轨道量子数(s,p,d,f等)来描述,每个轨道能容纳的电子数也是可知的。

例如,s轨道最多能容纳两个电子,p 轨道最多能容纳六个电子。

总而言之,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行星模型,再到量子力学模型,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演变。

量子力学模型提供了对原子结构最准确和详细的描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还对科学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课件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课件
15
2
一.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
1.古典 原子论
2.道尔顿近代
原子论
3.汤姆孙葡萄干面包
原子模型
Hale Waihona Puke 5.玻尔以来的电子云模型
4.卢瑟福行星模型
3
1.古典原子论:
年代:
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
代表人物或主要科学家:
我国:惠施、墨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主要观点:
物质无限可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出处】:中华散文-先秦诸子-道-庄子
物质的分割是有条件的(非半弗<著斤>,则不动,说 在端);
【出处】:中华散文-子-墨子
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被分割
到原子。
4
物质是不可以无限分下去的,它的最小 单位叫原子(atom),它是最微小、坚硬、不 可入的粒子。原子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但 在形状和大小方面是多种多样的。 提出观点的主要依据或方法: 思辨和猜想。 意义和不足: 提出了物质可分的思想; 缺乏实验依据
发现元素的放射 现象
卢瑟福
α-粒子 的穿透性 及验证面 包模型
多次实验,意 否定葡萄干面包
外发现
模型,提出了行
星模型。
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你得到什么启示12?
5.玻尔以来的电子云模型: 玻尔将量子理论引入原子结构模型
13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14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汤姆孙
1.道尔顿原子论 道尔顿原子论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这种微粒称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 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同一元 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 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 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 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 不同元素化合时, 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 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2.电子被汤姆孙发现后 电子被汤姆孙发现后…… 电子被汤姆孙发现后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和科 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技的发展,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由于物 技的发展,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质在通常情况下,显电中性, 质在通常情况下,显电中性,而物质中 既然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 既然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那么一定还 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对于原子来说, 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对于原子来说, 它所带来的正电荷的电荷量必然与其电 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荷量相等。 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荷量相等。
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伦琴 1895年发现了看不见的射线 射线 年发现了看不见的射线-x射线 年发现了看不见的射线
贝克勒尔
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瑟福
发现两种辐射,一种 辐射 另一种β辐射 辐射, 发现两种辐射,一种α辐射,另一种 辐射 两种辐射
说明在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有正电荷的核。
(2)思考: 思考:
卢瑟福及他的科学团队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时 卢瑟福及他的科学团队进行 粒子散射实验时 为什么选用金箔? 为什么选用金箔?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课件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课件

词类转换
按要求写出下列单词的适当形式。
1.arrive (vi.) _a_r_r_i_v_a_l__ (n..) 到达
类似:
approve (n.)_a_p_p__r_o_v_a_l_ (adj.) 赞成
2. wait (vj.) __w__a_it_e_r__ (n.) 服务员
类似:
edit (v.)___e_d_i_t_o_r______ (n.)多雾的
9. attach (v.)__a_t_t_a_c_h_m__e_n_t__ (n.) 附属
类似:
agree (v.)___a_g_r_e_e_m__e_n_t(n.)同意
10. physician (n.)___p_h_y__si_c_s_ (n.)物理
类似:
politician (n.)___p_o_l_it_i_c_s_ (n.)政治
◆搭配:用适当的介词填空。
(1) owe $50 __to__ his tailor=owe his tailor $50 欠他的裁缝50美元 (2) owe a great deal ___to___ my parents
(3)那个聪明的男孩把他的老师们所教的知识全部都吸收 了。
The clever boy_a_b__s_o_r_b__e_d__a_l_l_t_h__e_k__n_o__w_l_e_d__g_e_ that
his teachers could give him.
2. owe vt. 欠 (债),受到……恩惠,应……把归功于
3. harm (vt.) _h_a__r_m__fu__l (adj.) 伤害
类似:
care (v.)__c_a_r_e_f_u_l___ (adj.) 小心的 4. erupt (vi.) __e_r_u_p_t_i_o_n_ (n.) 爆发,喷发 类似:

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一学期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一课时)含答案

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一学期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一课时)含答案

3.汤姆逊提出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的主要依据是()①原子构成中有质子②原子构成中有电子③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④原子构成中有中子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④4.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和波普尔,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5.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A.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D.在1000℃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6.“大爆炸”理论提出:大约在200亿元以前,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包含一个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原子核中,由于某种原因它发生了爆炸,首先产生了中子、质子核和电子,随后就产生了元素,据此分析,你认为产生的第一个元素应该是()A.H B.O C.Fe D.C7.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首先发现原子具有可分性的科学家是()A.汤姆生B.贝克勒尔C.道尔顿D.卢瑟福8.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不可再分的微粒B.原子是一个实心的钢性小球,在化学反应中性质保持不变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原子最早是由中国的哲学家墨子所提出的三、提高练习9.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A.阿伏伽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汤姆生发现电子10.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来“中国”两个字。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D.这标注着我国科学已经进入了可以操纵原子的阶段11.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泽维尔,诺贝尔奖委员会对该技术的评语是:“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

第1讲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课件]

第1讲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课件]

精选教课课件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第 1 讲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构造的行星模型【例 1】第一发现原子拥有可分性的科学家是A 、德谟克利特B、道尔顿C、汤姆孙D、卢瑟福〖有关知识〗人类认识原子构造的研究历程:古典原子论(墨子、德谟克利特)→近代原子论(道尔顿)→葡萄干面包模型(汤姆孙)→原子构造的行星模型(卢瑟福)。

【例2】道尔顿原子学说的重点是:①全部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③同一元素的全部原子在性质和质量上都同样,不一样元素的原子在性质和质量上都不同样。

此刻看来,这些论点都不切实,请逐条加以评论。

〖有关知识〗(1)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2)批评性思想能力的培育。

【例3】依据a 粒子散射实验和其余科学事实,说明为何以下对于原子构造的推测是正确的?(1)原子核必定带正电;(2)原子核很“坚硬” ,不可以穿透;(3)原子核相对于原子而言体积很小;(4)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核上;(5)核外电子在高速运动着。

〖小结〗(1) a、β、γ三种射线的比较是微粒仍是波带电状况质量大小穿透力大小比较aβγ(2)原子构造行星模型的重点: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质量很集中,体积很小,电子带负电,环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模型方法、实验方法。

【例 4】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以前历以下的研究过程:(1)已知:碳和氧两种元素化合时能获得两种不一样的物质:“氧化碳”和“碳酸气” 。

(2)假定:“氧化碳”和“碳酸气”中碳和氧两种元素的原子数量不一样。

(3)实验:测“氧化碳”和“碳酸气”中碳、氧的质量百分数,结果以下:氧化碳碳酸气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42.86%27.27%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57.14%72.73%若碳元素的质量为1,可计算出“氧化碳” 和“碳酸气”中氧元素的质量分别为:,其质量之比为。

(4)结论:两种元素构成的两种化合物,假如一种元素的质量恒定,则另一种元素的质量老是保持简单的整数比(即倍比定律)。

高一化学《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课件

高一化学《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课件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与思考: 科学的发展又是如何否定了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呢?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呢?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一次在检查套管是否漏光时,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一次在检查套管是否漏光时,偶 然发现在附近2 米远处一涂有亚铂氰化钡( 然发现在附近 2 米远处一涂有亚铂氰化钡 ( 一种荧 光物质)的屏幕上闪耀着青绿色的光辉。 光物质)的屏幕上闪耀着青绿色的光辉。他不断挪 远屏幕,所得结果都相同。 远屏幕,所得结果都相同。他知道阴极射线绝不会 在空气中走那么远,那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空气中走那么远,那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经过研究, 经过研究,发现这种新射线是由放电设备的玻璃管 壁上的阴极射线所产生的, 壁上的阴极射线所产生的,它不仅能使某些物质发 出荧光,而且还能穿透玻璃、厚纸板,甚至金属, 出荧光,而且还能穿透玻璃、厚纸板,甚至金属, 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伦琴称这种性质未知 的射线为“ 射线” 1895年12月28日 的射线为“X射线”。1895年12月28日,伦琴宣布 了这一发现,并公布了X射线照出的手骨照片。 了这一发现,并公布了X射线照出的手骨照片。
思考与讨论: 思考与讨论:从大家现有的知识 如何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 如何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
结论:从现代化学理论分析,这些观点都不合理。 结论:从现代化学理论分析,这些观点都不合理。 ① 原子是可分的 , 是由更小的微粒 ( 如质子 、 中子 、 原子是可分的, 是由更小的微粒( 如质子、 中子、 电子)构成的; 电子)构成的; ②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 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新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的微粒; 的微粒;
同步训练
• 卢瑟福在研究元素放射性时发现, 卢瑟福在研究元素放射性时发现, 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射线, 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射线,下 图中A 分别代表三种射线, 图中A、B、C分别代表三种射线, 其中A代表______,本质是_______; 其中A代表β射线 本质是_______;B ______,本质是_______;B ______, 电子流 2+ α射线 本质是_____________; 代表______, ______,本质是 氦核(He ) 代表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___; 氦核( γ射线 C代表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 代表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 ________,本质是波长很短的 + C B 电磁波 。 ______。 ______ A

1.1从葡萄干面包摸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1从葡萄干面包摸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片面性:
• 原子并非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不可 再分,只不过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 可再分的. •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不一 定都相同. • 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按简单整数比 化合,不准确.
合理性: 提出了原子的定义和组成定律。
1897年发现电子(electron)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什么 “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是人们 约瑟夫· 约翰· 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认识原子世界的开端! 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郊区, 父亲是苏格兰人,以卖书为业。汤姆生14岁进 1903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曼彻斯特欧文学院学习工程。1876年入剑桥大 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 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 在瑞利指导下进行电磁场理论的实验研究工作。 于整个原子球形体内,负电 1884年,年仅28岁便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同 荷则均匀分布于正电荷间。 年末,又继瑞利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
① 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的理论是错误的
② 原子中心绝大部分都是空的
③ 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A.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② 2、卢瑟福在研究元素和放射性时发现了3种放射性射 线,这三种射线的组成是 氦原子核 、 电子流 、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 3、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要点是什么?从现代化学理论 看,是否正确,为什么?
放射性蜕变产生的α、β、γ射线
-
+
α、β射 线各显什么 电性?
卢瑟福与原子行星模型
(1911)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获得新西兰大学
学士和硕士学位,1895年,获剑桥大学第一批研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究生奖学金,同年入卡文迪许实验室 ,成为J.J. 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 汤姆孙的研究生,1919年,应邀到剑桥接替退休 核和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 的J.J.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 电荷的电子组成的一个体 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卢瑟福对于放射性 系,就象行星绕着太阳运 的研究,开拓了原子核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新 转一样。 领域。1909年,卢瑟福从α粒子的散射实验得出 原子的有核模型。卢瑟福是原子时代伟大的科学 家。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 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我国战国时期的惠施 说过:“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世不 竭。”他认为物质是 无限可分的。
战国时期墨子则 认为物质被分割 是有条件的,如 果物质不存在被 分割的条件,物 质就不能被分割。 这种不能再被分 割的部分,他称 其为“端”。
大量实验观察推测
古典原子论
向正电电极板的射线与偏向负电电极板的射线
分别是
( D)
A.α射线、β射线 C.β射线、γ射线
B.α射线、γ射线 D.β人 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时, 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绝大部分α粒子都直线 穿了过去,但有少数α 粒子穿过金箔时发生了 偏转,有个别α粒子竟 然偏转180o ,好像是 给金箔直接弹回来似的。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卢91瑟1年福,认卢为瑟:福绝提大出部原分子α粒结子构能的直行线星穿过 模金型箔,,即说原明子原时子由一带定正是电中荷空的的质;量极很少数 集的中α粒的子很能小被的金原箔子偏核转和,在有它的周还围被运直动接弹 着了的回带来负,电那荷就的说电明子在组原成子,中就存像在行着星很小 绕的太带阳正运电转荷一的样核的。一个体系。
道尔顿原子学说
α粒子散射实验
电子和X射 线的发现
卢瑟福原子结 构行星模型
汤姆孙葡萄干面包模型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 里特则提出古典原子 论,认为物质由极小 的称为“原子”的微 粒构成,物质只能分 割到原子为止。
道尔顿原子学说
2均3和元质1分 粒...原同化保性素上的称子一学持质的都微为在元元其上原不粒原一素素不都子相构子切的均可相在同成。化原由再同质,学子不分, 量这变在可性不 和种化质再。同 性微中量 4.不同元素化合时, 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 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 物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几个探索历程(1)历程古典原子论(德谟克利特)→近代原子论(道尔顿)→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汤姆孙)→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卢瑟福)古典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物质是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近代原子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化学元素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英国科学家汤姆孙于1903年提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像葡萄干面包一样。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的一个体系。

2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其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

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

卢瑟福认为:绝大部分α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一定是中空的;既然极少数α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那说明在原子中存在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古代和近代的哲学家、科学家中,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是()A.惠施(中国) B.墨子(中国)C.德谟克利特(希腊) D.道尔顿(英国)2.19世纪末,人类开始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最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B.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C.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D.英国化学家道尔顿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微粒B.原子是一个实心的刚性小球,在化学反应中性质保持不变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原子最早是由中国哲学家墨子所提出的4.在研究葡萄干面包模型过程中,通过实验证明葡萄干面包模型与原子结构的实际不符,从而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第一篇: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2.掌握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科学家的探索之旅约翰·道尔顿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

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提出者。

卢瑟福,汤姆生的研究生,开拓了原子轨道理论,特别是在他的金箔实验中发现了卢瑟福散射现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伦琴夫人的手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箔、硬纸片、玻璃等并能通过黑纸感光的射线,由于本质不清楚故命名为X射线,而且不同金属有自己的特征射线,并用他的发现为夫人拍了第一张手骨照片。

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原子可能还不是最小的。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研究射线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而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钋和镭。

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射出几种不同的射线,都是原子核自发裂变产生的。

由此可见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说法已存在问题。

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后来汤姆生又发现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并命名为电子。

由此,汤姆生提出了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被彻底否定了。

葡萄干面包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建议其学生兼助手盖革和罗斯顿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去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

结论: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极少数α粒子穿过时发生偏转,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了180°。

实验结果与之前的预测完全不一致,所以原子结构模型须重新构思。

因此,卢瑟福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体积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word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word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word教案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上海二期课改的差不多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进展为本,为学生的进展提供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同时努力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素。

因此本节的教学意图确实是:1.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表达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同样重要。

3.追求学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面进展,以符合素养教育的差不多要求和上海二期课改的差不多指导思想。

科学的原子学说是十九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来的,这种学说大约使用了100年。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觉了电子,说明原子还能够再分。

只是,原子内部怎么说如何样还说不清晰。

不久,卢瑟福用金箔作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里有一个专门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它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

因此,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然而,核外电子是如何样排布的还不专门清晰。

只是,对原子核的认识又近了一步。

到了20世纪初,波尔运用先进的量子力学理论,依照诸多的实验事实,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各层电子有一定的数目,并解决了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玻尔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能成功说明各种原子光谱的是量子力学。

如何样让学生体验原子发觉的艰巨呢?我设计了以时刻为数轴的一条教学主线,在学生感叹时刻消逝的过程中,也体会了科学理论的得知不易,同时在辨析合理与否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再次体验真理的获得要不断地探究。

而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进展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强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培养构建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要紧探究的是现在的原子结构理论如何样得出的,从19世纪末的1897年发觉电子后,在大约20年内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以下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结构”、卢瑟福的“核式结构”、玻尔的“能级结构”、量子力学的“电子云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和行星模型是物质结构的两种不同描述方式。

葡萄干
面包模型是按照葡萄干面包的外形特点来描述物质结构,而行星模型则是
通过模拟行星运动的规律来描述原子结构。

葡萄干面包模型最早是由赫鲁晓夫于1808年提出的。

在这个模型中,原子被看作是由负电子(葡萄干)和正电荷(面包)组成的,它们按照一
定的规则排列在一起。

这个模型相对简单,容易理解,也相对符合实际情况。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这个模型无法解释一些现象,
比如元素的光谱和化学反应等。

20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卢瑟福通过金箔散射实验的结果发现,原子
中有一个非常小而重的核心,核心周围环绕着电子。

这个发现颠覆了葡萄
干面包模型。

为了更好地解释卢瑟福的实验结果,卡尔·玛克斯韦尔和尼
尔斯·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将原子想象成一个太阳系,原子核就像太阳一样,而电子则
像行星一样绕着核心运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电子的运动是具有波粒二
象性的。

行星模型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无法准确地预测原子的性质和行为。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原子的内部结构进一步进行了探索。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了原子结构和性质。

量子力学认
为电子不是按照行星模型那样的轨道运动的,而是存在于能量不同的量子
态中。

电子云模型用概率密度来描述电子存在的可能位置,从而更加准确
地描述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总的来说,葡萄干面包模型和行星模型是人们对物质结构的两种不同描述方式。

葡萄干面包模型是最早的一种模型,简单易懂,但无法解释一些现象。

行星模型通过模拟太阳系的运动来描述原子结构,能够解释一些实验结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电子云模型更准确地描述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科学不断进步,我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