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史人物

合集下载

出席中共七大的安徽籍代表

出席中共七大的安徽籍代表

出席中共七大的安徽籍代表作者:单杰华来源:《党史纵览》2015年第07期7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这时距中共六大的召开,时间已过去了17年,这是中共党史上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七大是对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4年后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共七大代表有755人(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

候补代表没有选举权和表决权),代表了当时全国121万党员。

这755名代表中,有20人是安徽籍代表。

他们是:中直、军直代表团的孟庆树(女),陕甘宁边区代表团的曹广化,晋绥代表团的闵鸿友、孙超群,晋察冀代表团的聂鹤亭、潘峰,晋冀鲁豫代表团的王稼祥、徐立清、何柱成、郭仕成、桂绍彬、唐哲明,山东代表团的李发,华中代表团的王明、柯庆施、沈东屏、李永春、许军成、陈祥,大后方代表团的李克农。

(以当时的代表名录为序)安徽籍代表的产生和分布由于处于战争年代,党员的组织系统较为复杂,所以,中共七大代表的选举产生存在多种情况。

除中央、军委直属部门外,有的来自抗日根据地,有的来自抗日游击区;有的来自地方党组织,有的来自部队党组织。

安徽籍的20名代表虽然分在8个代表团,但总的来看,他们主要来自3个方面。

一是中央和军委直属部门,有6人。

他们当选中共七大代表时所在部门和任职是:孟庆树,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共产党人》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王稼祥,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书记、中央组织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华北的党政军工作。

王明,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

柯庆施,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兼延安女子大学副校长。

李克农,中央情报部副部长兼延安西北公学校长。

唐哲明,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主任。

二是八路军系统,有10人,占安徽籍代表总数的一半。

他们当选中共七大代表或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前的任职是:曹广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陇东军分区兼第三八五旅警备第四团政委、团军政委员会书记;闵鸿友,八路军第一二○师暨晋绥军区第三分区第十七团团长;孙超群,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聂鹤亭,晋察冀军区参谋长;潘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徐立清,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四旅政委;何柱成,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委;郭仕成,八路军晋冀豫军区卫生部政委;桂绍彬,太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发,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东海独立团团长。

安徽宿州的红色英雄故事

安徽宿州的红色英雄故事

安徽宿州的红色英雄故事
在中国的安徽省宿州市,有许多令人敬佩的红色英雄故事。

这些英雄是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也激励着后代人继续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

其中一个著名的红色英雄是孟良悌。

孟良悌是安徽宿县的一位共产党员,在抗
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抓捕。

尽管他经历了非人的拷打和折磨,但孟良悌从不屈服。

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坚决拒绝向敌人泄露任何情报。

最终,他被残忍地杀害,但他的英勇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宿州市的英雄。

另一个英雄是沈如雁。

沈如雁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带领着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抗击国民党军队的斗争。

他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和团结人们,最终成功地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统治。

沈如雁的事迹在宿州市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这些红色英雄的事迹,代表了宿州市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

他们无私奉献、坚持不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身。

他们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励大家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红色英雄故事是宿州市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
承红色英雄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红色英雄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前进的动力和信念,让红色精神在宿州照亮我们的未来。

安徽英雄人物的故事简要事迹

安徽英雄人物的故事简要事迹

安徽英雄人物的故事简要事迹
1、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炸碉堡。

2、黄继光:用胸膛堵机枪的英雄——黄继光挡机枪。

3、邱少云:烈火中永生的英雄——邱少云守纪律。

4、刘胡兰: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刘胡兰不屈服。

5、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领导抗日。

6、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赵尚志领导抗日。

7、狼牙山五壮士: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五位英雄。

8、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9、焦裕禄:革命烈士,干部楷模。

10、孔繁森:全心全意为偏远少数民族群众谋利益的模范干部。

以上是部分安徽英雄人物的故事简要事迹,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担当起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燃彭泽革命星火的新四军传奇人物

点燃彭泽革命星火的新四军传奇人物

点燃彭泽革命星火的新四军传奇人物作者:陈思宇来源:《党史文苑》2022年第12期商群,九江市彭泽县泉山镇辰字号村人,一名新四军的传奇人物,一生充满了英雄般色彩。

祖籍安徽合肥,1912年出生于无为县一个殷实的富裕家庭,兄弟四人,他排行第四,人称“商老四”,6岁时随父母迁居彭泽。

1930年,商群在私塾先生的引导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

变卖家产、收集武器,点燃抗日星火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商群在长江南岸彭泽辰字号一带联络了数十名爱国青年,组成“抗日救国会”,点燃抗日星火。

1938年6月24日,日军进攻马当炮台,国民党江防失守,彭泽沦陷。

商群组织“抗日救国会”成员,四处寻找国民党撤退时丢弃的武器,并变卖家中水牛、房产,用所获资金到民间收购武器。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步枪30多支、轻机枪5挺、迫击炮1门,还有部分手枪和弹药,从此商群亲手创建并领导的彭泽县抗日游击队应运而生。

在商群的带领下,十里八乡的青壮年纷纷加入这支抗日武装,游击队常年活跃在彭泽县、湖口县以及安徽望江县一带,打鬼子、除汉奸、端炮楼。

1938年,鉴于游击队战斗力强、影响力大,新四军与商群取得联系,其抗日武装正式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江北纵队第十八中队”,商群任中队长。

1939年元月,他奉命回彭泽开展革命斗争,筹建抗日武装力量。

在沿江5个沦陷县(彭泽、宿松、望江、东至、湖口)不断发动群众、扩充武装、募集粮食、打击敌人,以自然村为单位、十人为一团成立“抗敌十人团”,并向周边辐射,很快就发展了100多个团、1000多人,长期与日伪军作战,在宿松毕家岭一役毙敌伪军百余人。

后带领“抗日十人团”到安徽省无为县,编为新四军第四挺进支队,商群任支队长兼政治委员。

1940年,商群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沿江抗日游击大队在赣北特委领导下,改为长江游击总队,并在宿松、望江湖区扩充队伍,商群任游击队长,后编入新四军第七师领导下的“黄湖大队”,商群任大队长。

安徽红色革命人物事迹1000字

安徽红色革命人物事迹1000字

安徽红色革命人物事迹1000字蔡洼位于安徽省萧县丁里镇蔡洼村,是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指挥部驻地。

众所周知,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我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

其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少有的,被列为世界著名的重大战役之一。

蔡洼之所以这么出名,还与1948年12月17日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有关。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五位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在此聚首,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也是唯一的一次会议。

会议就如何全歼杜聿明集团进行了商讨,特别是研究了淮海战役结束后的下一个作战方案,也就是渡江战役的作战部署和部队整编方案。

会议休息时,战地摄影记者陆仁生为五位首长在院内土屋门前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留念。

这也是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五位首长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

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萧县人民,听到解放军作战部队和刘瑞龙首长就地筹借粮草的消息,干部群众奋勇争先,许多农民宁愿自己吃糠咽菜,都把自己的口粮拿出支援前线。

有些作战部队一时粮食接济不上,驻地群众倾其所有,全力保证部队吃用。

陈官庄围歼战期间,在萧县挖的战壕,折合土地70000亩,萧永边境掩埋的尸体,超过100000具。

战后的萧县,数百个村庄被夷为平地,县境西南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天上没有飞鸟,地上没有树木,更不要说房屋。

萧县人民在淮海战役中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蔡洼的名字将永远被历史铭记!大别山六安红色教育基地培训方案,从大别山革命简史、革命风范、革命回顾、革命记忆、革命英烈、革命将帅等维度,展现大别山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既有课堂理论教学,又有实地现场参观教学,还安排重走,唱红军歌,红色团建等互动教学模式。

安徽大别山六安红色教育基地根据培训单位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保证培训班的顺利进行。

大别山六安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

安徽从古至今著名人物

安徽从古至今著名人物
安徽省古代著名人物一朱元璋毕升朱棣朱能朱权曹操朱淑真周瑜朱温曹真朱友贞曹丕曹植曹洪杨光先方以智曹霸吴敬梓鲍叔牙英布蹇叔夏侯霸桓玄刘惔马其昶陈武蒋钦薛综张乐行夏侯渊夏侯惇戴逵夏侯玄耿询陆建章戴本孝方腊万敬儒楼黄宾虹吴作人卫立煌李克农柯庆施冯玉祥刘文典周学熙黄纬禄任新民陶行知朱光潜安徽省当代著名人物一览姓名刘奇葆张平王珉职务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辽宁省委书记姓名吴邦国汪洋职务前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教育部长经济日报社副总编多良赵正永王伟中孙大发新华社社长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陕西省委书记新疆建设兵团党委书记蔡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公刘商务部副部长陈运和严阵陆元九罗世谦杨振宁吴启英王国强国防大学政委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卫生部副部长教育家书法家著名泗州戏表演艺术家著名作家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青海省委书记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国家计生委副主任国画大师著名唢呐艺术大师著名花鼓灯艺术大师严凤英吴琼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张世根黄新德张恒李琳韩再芬王少舫杨俊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亚玲赵普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央视主持人丁玉兰孙国庆王石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万科董事长芮成钢王传福央视主持人比亚迪董事主席史玉柱巨人集团创始人尹同耀陈光标张近东李文科奇瑞董事长苏宁电器董事长中华奇石馆馆长怀军祝义才沈浩著名记者雨润集团释永信少林寺第30代方丈安徽籍明星一览蒋雯丽成龙蔡维燕李小璐周礼虎田海蓉翁美玲马兰费玉清董玉峰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培育出道教文化、桐城派、建安文学、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
安徽省古代著名人物一览
朱元璋
朱棣
朱权
朱淑真

旌德在安徽党史上的五个“第一”

旌德在安徽党史上的五个“第一”

旌德在安徽党史上的五个“第一”作者:刘彦培来源:《党史纵览》2014年第06期中共旌德县地方党组织,曾经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带领革命群众,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谱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

众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安徽党史上的5个“第一”,值得我们经常追忆和缅怀,从中汲取力量,努力工作,搞好现代化建设。

珍藏着全省第一尊马克思银像旌德县档案馆珍藏着一尊马克思银像,早已广为人知。

但对于与马克思银像直接有关的很多革命历史事实,许多人却并不很了解。

1923年11月,旌德三都梅村小学教师梅大栋(此前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上学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应安源路矿中共党员李延瑞函约,并经中共党员、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恽代英介绍,到江西安源路矿职工子弟学校担任教师。

由于工作出色,经李延瑞、吴化梓介绍,他于192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月起,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

当时,曾在江西安源路矿工作的中共党员肖劲光被派到苏联东方大学和军事学院学习。

学习结束后,他将共产国际于1924年10月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一尊马克思银像带回了安源路矿。

这尊马克思银像系纯银浇铸的半身塑像,与像座、底座同为一体,像座正面铸有俄文“卡尔·马克思”,底座下方铸有俄文“第6,莫斯科”。

此时,刘少奇正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该俱乐部于1922年5月成立,由李立三担任主任、总主任,刘少奇于1923年4月代理总主任,8月起正式担任总主任),就将这尊马克思银像交给梅大栋保管。

1925年9月,安源党组织遭到反动军阀的破坏。

为保存革命力量,安源党组织及时将人员疏散各地。

在梅大栋离开安源之前,刘少奇郑重地嘱咐他,希望他把马克思银像保管好,安全带回皖南,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梅大栋乔装打扮,一路上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盘查,翻山越岭,日夜兼程,于10月终于安全回到家乡。

返回旌德后,梅大栋没有辜负党组织和刘少奇的殷切期望,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培养进步青年,建立党的支部,扩大党的组织。

安徽近代人物——刘铭传

安徽近代人物——刘铭传

安徽近代人物——伟大将军刘铭传新闻传播学院朱笑妍 T01314055 刘铭传(1836—1896),合肥西乡人(现安徽肥西县),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出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

农民起义撼动封建王朝,外国列强觊觎中国疆土。

风雨乱世中,农民出身的刘铭传,办团练,入淮军,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勋高节钺登壇封疆,殊途入仕,一路飙升,从直隶提督,到首任台湾巡抚,轰轰烈烈的办了三年大事:平吴剿捻、抗法保台、建省治台,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平吴剿捻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

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精锐骑兵尾随捻军左奔右突,疲于奔命。

铭军秉承曾国藩、李鸿章旨意,保存实力,驻六安、霍山一带按兵不动。

僧格林沁部 1.1 万多人马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

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

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

李鸿章趁机扩充淮军,由4 万人扩展到7 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28个马营7000多匹战马中,约有13营3500多匹隶属铭军。

铭军负责追剿东捻军,历时三载,最后在杨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

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

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

清廷惊恐,严旨不停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

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

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抗法保台光绪十年,法国在侵占越南后不久,将台湾锁定为进攻重点,妄想以此为进攻大陆的据点。

在这关键时刻,清廷起用刘铭传,授他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

刘铭传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保存实力、挥军后撤,下令在法舰炮力的射程外设伏。

刘铭传处变不惊、应对冷静,一面派人在田寮高地西侧阻击前进的法军,法军因失去了舰炮的火力支援而被迫后撤;一面令部下紧追不舍,从而形成多面合围之势,最终法军不得不返回炮舰。

安徽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

安徽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

安徽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安徽是一个充满红色故事的省份,许多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面分步骤阐述一些安徽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

一、庐剧《红灯记》英雄人物梅兰芳庐剧《红灯记》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情感的歌舞剧,由中国现代戏剧的始祖梅兰芳所创作并演出。

这部剧的主人公诸葛亮是一个爱国的革命先驱,正义勇敢,对日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梅兰芳在他的演艺生涯中非常注重思想的传达,其表演风格充满了革命情感和朴素的人民味道。

他通过艺术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了爱国主义、民族振兴等文化思想,使得中国文化走向了现代化。

二、何香凝的美术创作何香凝是安徽省淮南市人,著名艺术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美术的奠基人”。

何香凝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中,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何香凝创作了很多具有革命主题的艺术品,如《红太阳》、《雄风万里》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的顽强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

三、刘胡兰坚贞不屈的形象刘胡兰是安徽省淮南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在抗战时期加入了抗日民主运动,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但是,在她的20岁生日当天,她被日本军队绑架并杀害。

刘胡兰的坚贞不屈、慷慨奉献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新时代的英雄。

四、陆定一的抗日故事陆定一是安徽省的一名抗日将领,他在抗战中表现英勇,在百团大战中指挥了大量的军队,配合了党领导的援助地方斗争。

陆定一在和日军的激战中舍生忘死,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安徽省是一个充满红色故事的省份,许多革命先烈在这里奋斗,留下了自己的英雄事迹。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

我们要传承这些精神,继续前进,为新时代的中国添砖加瓦,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安徽党史人物

安徽党史人物

安徽党史人物1.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

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

2.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击败日军。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

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

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3.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1974年1月25日),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

原名嘉祥,又名稼啬。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苏区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

安徽红色历史故事

安徽红色历史故事

安徽红色历史故事安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摇篮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

下面是一些与安徽红色历史相关的参考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安徽红军长征故事安徽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之一。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穿过安庆市,向着贵州方向转移。

在长征中,红军艰苦跋涉,不断遭受敌人的追击和围剿。

安徽境内的长征路上,红军不断与敌人进行战斗,并且不畏艰险,坚持进行群众工作,争取农民支持。

红军的毅然选择和英勇斗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并且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2. 安徽抗日战争中的红色故事在抗日战争期间,安徽是日本侵华军队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在安徽省滁县、六安等地,农民和地方武装开展了秘密的抵抗活动。

他们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对抗着日军的侵略。

安徽抗日的红色故事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为保卫祖国、保护民族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用血肉之躯向日本侵略者表明了中国的人民是不可侵犯的。

3. 安徽全民抗战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全省上下迅速响应,积极投入到全民抗战的行列中。

安徽的军民团结一心,组建了一支支民兵队伍,参与到抗战中。

安徽还成立了许多抗日团体和运动,如抗日救亡社、妇女抗敌总会等,号召民众支援国家抗战,支援邻县乡镇的前线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安徽全民抗战运动的开展,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全面抗战,为取得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安徽烈士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烈士陵园,是一个专门纪念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烈士们的场所。

该纪念馆集中展示了抗战时期和革命时期在安徽牺牲的英雄烈士的事迹和贡献。

这些烈士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以血肉之躯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纪念馆通过展品、图片和文字资料等,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烈士们的生活、战斗和精神。

安徽的红色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红色历史中的无数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争和解放的光辉篇章。

“龙潭三杰”之奇才胡底战斗在敌人心脏

“龙潭三杰”之奇才胡底战斗在敌人心脏

“龙潭三杰”之奇才胡底战斗在敌人心脏作者:张应松来源:《档案天地》2019年第05期2018年11月10日下午,长期关注皖籍烈士的《中华儿女》报刊社安徽舒城籍编委沈龙言辗转2000公里,在舒城县委党史研究室领导陪同下,到达该县万佛湖镇范家店村我党隐蔽战线著名的“龙潭三杰”胡底烈士妹妹家。

沈龙言行庄严跪拜礼,双手高举取自烈士牺牲地的“红土”将其交到了96岁的胡莲昌老人手中,“老人家,您的大哥回家啦!”终于完成多年夙愿的老人紧握沈龙言的手老泪纵横,她反复凝视“红土”,将脸贴近摩挲亲吻……随后老人依依不舍地将“红土”交给了舒城县胡底烈士纪念馆负责人。

胡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当红影星,被誉为“武打明星”“东方范明克”。

不过,在耀眼的明星光环背面,他还是位神秘莫测的卧底潜伏者。

胡底与李克农、钱壮飞一起被周恩来誉为我党情报工作“龙潭三杰”。

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李克农出生于安徽巢湖,而胡底1905年3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新街,两人出生地相距不过50公里。

胡底与李克农作为老乡怀揣共同革命志向早年熟识,1929年11月,李克农在上海一家电影公司片场观看拍摄电影,影坛红星胡底适时将好友钱壮飞引荐给他后,我党隐蔽战线上一段彪炳史册的红色传奇自此震撼上演……武打明星叱咤影坛胡底幼年就读于大伯胡绪章开办的私塾,聪颖睿智的他15岁入舒城城关植民小学求学。

少年胡底虽生在家有良田50余亩的富贵之家,但他常对身边穷苦百姓慷慨资助。

1921年,17岁未毕业的胡底以全校第3名的优异成绩考取省立合肥二中,1923年中学读了两年又考入北京中国大学。

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胡底在大学接受马列主义熏陶参加革命活动。

后经同学吴鹿鸣介绍,与钱壮飞在“安徽会馆”相识,从此二人成为亲密挚友。

大学里,堪称俊杰的胡底身材魁梧俊逸多才多艺,尤对文学和音乐造诣很深,加上他性格开朗善交际乐助人,人脉朋友圈很广。

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住在钱壮飞家里,1925年同钱壮飞、张振华夫妇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安徽党史人物

安徽党史人物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 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 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安徽革命年代的廉洁故事

安徽革命年代的廉洁故事

安徽革命年代的廉洁故事
在安徽革命年代,廉洁故事发生在许多无名英雄身上。

这些故事以他们坚守廉洁自律的道德准则为基础,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执着和勇气。

一位廉洁的故事主人公是安徽籍的革命家黄杨。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但自幼聪明好学,渴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在青年时期,黄杨投身于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参与了许多革命活动。

然而,黄杨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考验,有人想贿赂他,让他投降敌人。

但黄杨坚决地拒绝了这些不道德的提议。

他深知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他坚信革命事业的纯洁性和正义性,不能被金钱所动摇。

黄杨不仅在政治上坚持廉洁,他也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

他勤俭节约,从不懈怠于工作,严格要求自己。

他忠诚于党和人民,无私地奉献自己,始终保持着廉洁和高尚的品质。

除了黄杨,还有许多在安徽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廉洁自律的英雄人物。

他们是安徽省党和人民的楷模,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

这些廉洁故事不仅是安徽革命年代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宝贵遗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廉洁自律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从中获取力量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廉洁故事并不是过去的记忆,而是对今天的警示和启示。

在当下,我们也需要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摒弃贪婪和不道德的行为。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铸就廉洁的社会风气,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党史人物
1.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
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


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
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5年9月15
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

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

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

2.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
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
徽庐江金牛镇。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
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中华民国陆军
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
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
击败日军。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

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

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3.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
1974年1月25日),安徽宣城泾县
厚岸村人。

原名嘉祥,又名稼啬。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
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苏区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4.王雪琴(1889-1938),原名
庆鹤,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丁庄村
人。

1921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学。


业后出任江苏省赣榆县0行政科长。

后来在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任教
员。

尔后又担任萧县县0第一科长,
主管行政事宜。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

上海、太原失守以后,淮北局势逆转。

12月王雪琴接任萧县县长,受命于危难之际。

王雪琴主持成立萧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举办抗日训练班,军民抗日热情高昂。

1938年5月15日,日寇占领濉溪口以后连夜向萧县境内进犯。

在向祖庄东北望城冈方向突围时,被日军发现。

敌人集中火力追击,王雪琴与耿继贤等遇难。

这次战斗共有二三千抗日官兵为国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王雪琴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5.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
年8月22日),谱名基善,表字焕
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
柯村)人,生长于直隶省保定府(今
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国民
革命军陆军元帅,西北军领袖。


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陆军检阅使。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26年9月17日冯在绥远五原誓师,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1927年5月5日,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出师潼关,进入河南,策应武汉方面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协同作战。

1927年7月7日,冯玉祥礼送共产党出境。

1933年8月3日,冯玉祥辞去同盟军总司令职。

后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自美回国乘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于1948年8月22日遇难。

6.卫立煌(1897~1960),国军
名将,中华民国高级将领,爱国人
士。

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
肥县东乡卫杨村人(今安徽省合肥
市淝河镇卫乡村)。

国军陆军二级
上将军衔。

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
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围
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
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

7.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
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
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人,国民革
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
将领,以远征缅甸闻名。

1904年出生,
1924年加入北伐军,1925年入黄埔军
校第三期毕业,翌年参加北伐。

1939
年12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第5师团激烈鏖战,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

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西出云南,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不慎中弹负伤,至5月26日逝世,享年38岁。

8. 程恩普(1882-1943),字稚周,清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第六子。

20岁入安徽武备陆军学堂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入同文书院,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

孙中山见他才智超人,十分器重,委他与孙毓筠(少侯)同主安徽革命事宜。

不久,派他与吕荫
南等回国,组建国内革命组织。

他回国后,利用父亲长江水师提督之便,在官兵中发展安仁会会员,进行革命鼓动工作,翌年回东京复命。

辛亥革命的烈火在阜阳燃起后,他又为讨袁用尽家产。

许多老同盟会员得知他的窘状,相帮助他,他谢绝道:“牺牲乃革命党人之本分,若计较得失,与术工投机者何异?”“9.18”事变后,国难日深,恩普忧愤交加,疾病日重,于民国33年(1944年)7月25日呕血逝世,时年61岁。

9.潘善斋(1877—1951年)新华区潘寨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连、营、团长,4.12政变后,被提升为三十三军教导师师长,民国16年驻阜阳,与驻防阜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秦庆霖发生摩擦,他密告秦“暗藏北洋军阀五色旗,心怀异端,强令农民种鸦片,毒害地方”。

秦庆霖师被解决后,他关心地方水利建设,捐资兴建永安闸,抗日战争时期,调升为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二军副军长,参与指挥保卫阜阳的战斗。

民33年,解甲归里,被任为导准委员会主任,莅任后,常冒雨监督修提,1951年病逝。

10.张炳恒(1925--1980)安徽省阜南县方集镇王庄人,抗美援朝志愿军特等功臣。

1951年参加革命,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第二营机炮连班长。

在上甘岭战役的第二天,他为了压制敌坦克对前沿阵地的威胁,用自己肩膀代替炮架,施行近距离射击,连续击毁敌坦克
3辆,有力地配合步兵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这次战役中,他这门炮共歼敌105名,毁敌火力点31个,击毁敌轻重机枪38挺、高射机枪12挺、战防炮1门、无后座力炮5门,毁伤敌坦克7辆(毁4辆),击毁弹药库1座。

立特等功。

张炳恒1953年回国,1960年入信阳步兵学校深造,同年12月毕业。

1980年5月12日,张炳恒不幸身亡,终年55岁。

11.杜枫,1921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杜集(现属淮北市),1939年6月加入朔里抗日宣传队。

1940年任杜集乡青救会主任、代理乡长。

同年7月组织上送他到豫皖苏边区联合中学读书,11月调到地方武装教导队学习。

1941年1月加入中国0。

后分配到怀远县大队二中队任文化教员,参加三个月反顽斗争。

转移津浦路东后曾任泗南县峰山区中队政治指导员、泗南总队教导队政治指导员、泗南县独立团三营副教导员。

日本投降后调任军分区骑兵中队指导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被分配到淮北独立三团三营任副政委。

后任淮北挺进支队三团三营教导员。

1948年11月在碾庄圩战斗中负重伤。

出院后曾任团政治处组织股长、代理营教导员,参加渡江战役。

建国后,杜枫先后担任八十五师政治部-科长、组织科长、船营大队政治委员、水兵师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

1957年入北京政治学院学习,1959年回到福州军区先后任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南昌步校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10月调任福州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

-中,杜枫受到严重-。

后来又到上饶、赣州等军分区任
副政委、顾问等。

1982年得到彻底平反,1984年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1991年病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