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谥二十四武谥十八
谥号、年号、庙号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1.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中国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及名讳
庙号制度起于商朝,谥号则起于周朝。
1.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
”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
(我在论文《刘邦到底是汉高祖还是汉太祖》中多有论及,这里不赘)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子滑稽了。
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
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太祖。
这是自从宋元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则在此之前的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
3.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
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商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晋太宗(司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
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
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从他开始算起,明朝开始着力经营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
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
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
中国古代谥法表
谥法表谥法表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觽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严敬临民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傦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施勤无私曰类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好更改旧曰易爱民在刑曰克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柔德安觽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大虑行节曰考治民克尽曰使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宁民曰商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热识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戮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篃服曰顺嵯痛然曰顺博闻多能曰宪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觽曰炀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揜过曰坚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武而不遂曰壮好巧自是曰专谥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睳谥法。
谥号
引言随着《芈月传》,《琅琊榜》和《甄嬛传》等古装电视剧的热播,剧中人物的称谓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每说到一个朝代,其帝王的称谓是最为熟悉的。
纵观整个历史,在每个时期对帝王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清朝的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周厉王,最繁华时期的唐太宗、宋太祖等。
可以看出来有些帝王的称谓是相似的,但是有些又不同。
事实上依照中国帝王制度,帝王的称谓是以不同的标准来制定的。
周武王、周厉王、明惠帝是后人用他们的谥号来称呼的。
唐太宗、宋太祖是用其庙号。
康熙帝、乾隆帝则是用其年号。
对帝王的称谓依据有三种:谥号、庙号、年号。
而其中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制定是依据帝王的性格,朝代的盛衰和给予每个朝代的期望等等为依据制定的。
本文依次解读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由来,特点极其演变。
并列举历史上某些朝代或某些帝王的称谓进一步说明其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特点和发展。
谥号,庙号与年号一谥号谥号是后人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及其士大夫等依据他们生平功过所产生的褒贬不一的称谓。
谥号最早的定义出自于《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后人对帝王设定谥号依据某种相关的规范和细则称为谥法,它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
(一)谥号的演变谥号始于西周,《逸周书·谥法解》:“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周公与姜太公死后临葬之时谥号兴起。
谥号终于清末,西方列强强行进入,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繁荣一时的清朝最终结束,而谥号和谥法也随即消失殆尽。
西周的谥号是以血缘及其社会等级指导下给予的,得到谥号的人多为以帝王为核心的家族。
此期间的谥号只是有尊敬死者之意,并没有善恶之分。
由于得到谥号的人多是皇族之人,此时的谥号也应该都是褒义词。
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谥号有褒贬善恶之分,谥号根据功绩制定。
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谥号礼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建议收藏)
凌烟阁⼆⼗四功⾂(建议收藏)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个不起眼的⼩楼,名为凌烟阁。
贞观⼗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本所画的⼆⼗四位功⾂的画像,即为《⼆⼗四功⾂图》,⽐例为真⼈⼤⼩,⾯北⽽⽴,以⽰尊皇,并时常前往怀旧。
李世民是⼀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个个能⼈异⼠治理得服服贴贴,却⼜使名将功⾂多半得以善终。
凌烟阁⼆⼗四元勋像就是例⼦。
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铁马⽓吞万⾥的战⽃岁⽉。
将他那些⽼部下的形象绘⼊凌烟阁,以为⼈⾂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
李贺《南园⼗三⾸》诗云“男⼉何不带吴钩,收取关⼭五⼗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万户侯。
“唐太宗⼀朝,君⾂共同努⼒,结果出现贞观盛世,正如唐太宗所⾔,“于兹⼗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竭熊罴之⼒,协德同⼼,以致于此。
”。
要做到这⼀点,太宗“为⼈君者,驱驾英材,推⼼待⼠”的⽤⼈政策是不可缺少,⽽太宗为了表彰这些功⾂,就命阎⽴本绘画《⼆⼗四功⾂图》于凌烟阁。
赵公长孙⽆忌第⼀。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幼与李世民为友,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武门之变中起主导作⽤。
终⾝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之⼒',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宗。
因反对唐⾼宗⽴武则天为皇后⽽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杀。
河间郡王李孝恭第⼆。
其为李渊堂侄,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
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中⼼,封河间郡王以歌舞美⼈⾃娱。
贞观⼗四年,暴病⾝亡,谥⽈元。
莱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
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龄推荐⽽受李世民重⽤,为⼗⼋学⼠之⾸。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武门之变。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物介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物介绍展开全文1、房玄龄[唐] 唐朝十八大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古代十大名相,唐朝宰相(579~648)•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
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
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
“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
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详细]2、杜如晦 [唐] 唐朝十八大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宰相(585~630)•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
字克明。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
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不久,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内英才云集,日后于已不利,就以朝廷名义把许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从秦王府中调去外地任职。
房玄龄当时对李世民讲:“府僚去者虽多……[详细]3、长孙无忌 [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宰相(594~659)•中国唐代宰相。
字辅机。
河南洛阳人。
其祖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
父长孙晟,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
无忌善于谋划,从小就和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世民征伐,参与机密。
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与房玄龄等同为宰相。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废太子李承乾,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地位决策立晋王李治。
二十三年,太宗病危,他和……[详细]4、尉迟恭 [唐] 唐朝名将(585~658)•尉迟恭(公元585年——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人。
青年时以勇武闻名乡里,参加了刘武周起义军,并和宋金刚率军南下,陷唐晋阳、浍州,大败李渊军队,俘虏了永安王李孝基及独孤怀恩、唐俭、于均、齐世良等5名唐将。
古代帝王的称号的演变
古代帝王的称号的演变我们称呼夏朝的君主时,一般采用的是朝代名+君主名。
比如夏启、夏桀等。
也有采用朝代名+王+君主名,如夏王太甲。
或者采用帝+君主名这种形式,例如帝启、帝相、帝不降等。
商朝时期,君主的名号喜欢用帝+帝号来命名,如帝外丙、帝仲壬、帝太甲、帝沃丁、帝小庚、帝小甲、帝雍巳、帝太戊等等。
比如大家熟悉的商纣王,就叫做帝辛,其实纣王是姓子名受。
纣是周朝追谥的谥号。
周朝开始采取谥号,天子和诸侯死后,由后任君主和大臣根据其生平事迹拟定一个谥号。
如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鲁庄公等。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以下议上,以臣议君,所以禁止采用谥号,自称始皇帝,后者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
汉朝建立后,恢复了谥号的做法。
汉武帝的谥号就是“武”字,也称做“孝武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全称应该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但是在汉朝的时候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有突出贡献者才会有庙号,所以这时一般以谥号来称呼某位皇帝,如汉文帝、汉景帝、汉宣帝、汉昭帝。
一直到隋朝时,皇帝的谥号都不太长,一般都是一两个字。
所以,我们称呼汉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汉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到了唐朝,由于唐朝皇帝的谥号取得越来越长,称呼起来很不方便,加上,自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这时以称呼其庙号比较方便。
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
唐朝皇帝的谥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武后:则天顺圣皇后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又叫做唐明皇)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德宗:神武孝文皇帝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18字)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哀帝:昭宣光烈孝皇帝(后唐明宗追谥)可见,唐朝皇帝的谥号普遍很长,唐宣宗的谥号更是长达18个字。
谥号大全及解释
谥号大全及解释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绩、道德修养给予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以褒贬善恶,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称为谥或谥号。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
汉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
依据生平业绩,根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时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而在周武王的时候,还没有谥号这一说呢,所以武王不可能是他的谥号,他在生前就已经自称为武王了。
test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
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不可取。
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
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呃……要不然,我们就能见到像英国“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法国“查理五世”、“路易十三”这样的叫法了。
汉朝搞复古,又开始实行了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除了刘邦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再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这也是他留给历史最大的名号,至于说“汉世宗”,很多人就莫名其妙了。
而“汉武大帝”这种莫名其妙地说法只存在于中国电视剧里,中国历史剧的编剧们永远是这么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实则没文化。
文谥二十四武谥十八都有哪些
文谥二十四武谥十八都有哪些
《 24武谥与18都谥》
“武谥”是一种语言,主要实施在唐朝等历史时期,用以称赞某人表现出色的
精神文化的表示形式。
24武谥反映着中国古代历史上贤俊人士的忠义和英勇杰出的表现,这些人物
大多有千古流芳的声誉,他们特别珍视追求精湛技艺、仁德尚义以及爱护中国传统美德等优秀品德。
24武谥包括了祥瑞、公明、靖难、顽梗、尊贤、尊胤、尊贵、
尊荣,都是对有忠义的将士的杰出褒扬。
另一方面,18都谥是18城市的表彰赞誉之称,以此来表示对那些功勋赫赫的
人的尊敬和赞赏。
18都谥包括凤毛、景炎、应熊、钦宗、仪容、恭仁、勤修、令武、文贵、振安、定安、忠贞、慎元、德修、妥当、礼崇、熙和、睿德18种谥号,涵盖了众多城市与国家发展以及历史变化之间关系的内容,而且还折射出当时人们以道德修养推动其发展的内在精神。
总之,24武谥和18都谥均体现着古代历史上武将贤人精神的壮丽气质,同时
也深刻地表达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化道德观念,他们所表达的历史价值及其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也值得我们足够的思考和注意。
唐太宗 二十四功臣(国公)
第一名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字机辅,河南洛阳人。
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
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历任尚书仆射、司空。
为人谨慎,改任司徒。
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
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
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
有诗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武则天擅权,与武氏结怨。
后遭武氏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杀。
第二名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从侄,父亲是李蔚。
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
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624年)灭辅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没妻、子。
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
玄武门之变后,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大臣。
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西晋宰辅执政列表
华廙
平原高唐 观阳县元 长骏 (今山东 公 禹城县)
公元 217 年 公元 291 年 公元 290 年 10 月 16 日 公元 291 年 5 月 4 日 【汉献帝建 【西晋惠帝永平元 【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八月壬午 【西晋惠帝永平元年三月壬寅日 安二十二 年】 日(二十六日)】 (十九日)】 年】 公元 296 年 2 月 公元 291 年 5 月 4 日 【西晋惠帝元康六 【西晋惠帝永平元年三月壬寅 年正月】 日(十九日)】 公元 299 年 7 月 17 日 公元 296 年 2 月 【西晋惠帝元康九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正月】 年六月戊戌日(初 三日)】 公元 296 年 2 月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正月】
公元 205 公元 283 年 3 月 3 年 日 公元 280 年 8 月 17 日 公元 283 年 1 月 28 日 【汉献 【西晋武帝太康四 【西晋武帝太康四年七月庚寅日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十二月甲申 帝建安 年正月戊午日(十 (初五日)】 日(十三日)】 十年】 八日)】 公元 209 魏舒 任城樊县 年 公元 290 年 2 月 公元 283 年 2 月 公元 283 年 12 月 【左仆 剧阳康子 阳元 (今山东 【汉献 【西晋武帝太熙元 【西晋武帝太康四年正月甲申日 【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十一月】 射】 兖州西南) 帝建安 年正月】 (日期有误)】 十四年】 公元 216 年 刘毅 东莱掖县 公元 285 年 公元 285 年 3 月 2 日 【汉献 公元 283 年 12 月 【左仆 仲雄 (今山东 【西晋武帝太康六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正月戊辰日 帝建安 【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十一月】 射】 莱州市) 年】 (初九日)】 二十一 年】 公元 223 公元 297 年 9 月 4 年 王浑 太原晋阳 日 公元 285 年 3 月 2 日 公元 290 年 2 月 5 日 【三国 【左仆 京陵元公 玄冲 (今山西 【西晋惠帝元康七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正月戊辰日 【西晋武帝太熙元年正月己巳日 魏文帝 射】 太原) 年八月丁丑日(初 (初九日)】 (初九日)】 黄初四 一日)】 年】 河内郡怀 山涛 县 【左仆 新沓康伯 巨源 (今河南 射】 武陟西) 荀恺 【左仆 射】 南顿子 颍川颍阴 茂伯 (今河南 许昌) ? ? 公元 290 年 2 月 5 日 公元 291 年 5 月 4 日 【西晋武帝太熙元年正月己巳日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三月壬寅日 (初九日)】 (十九日)】
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
悫:诚实。
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
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
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
《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
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
中国古代朝代年号排列
中国古代朝代年号排列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帝王朝代年号庙号名字详解始皇帝赢氏讳政二世皇帝讳胡亥汉太祖高皇帝刘氏讳邦孝惠皇帝讳盈太宗孝文皇帝讳恒孝景皇帝讳启世宗孝武皇帝讳彻孝昭皇帝讳拂陵中宗孝宣皇帝讳询高宗孝元皇帝讳奭孝成皇帝讳骜孝哀皇帝讳欣孝平皇帝讳衡世祖光武皇帝讳秀显宗孝明皇帝讳庄肃宗孝章皇帝讳炟孝和皇帝讳肇孝殇皇帝讳隆恭宗孝安皇帝讳祜孝顺皇帝讳保孝冲皇帝讳炳孝质皇帝讳缵孝桓皇帝讳志孝灵皇帝讳宏弘农王讳辩孝愍皇帝讳协(又谥孝献皇帝) 三国魏太祖武皇帝曹氏讳操世祖文皇帝讳丕烈祖明皇帝讳睿蜀昭烈皇帝刘氏讳备后主讳禅(十六国时被汉王刘渊追谥为孝怀皇帝) 吴武烈皇帝孙氏讳坚大皇帝讳权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氏讳懿景皇帝讳师文皇帝讳昭武皇帝讳炎孝惠皇帝讳衷孝怀皇帝讳炽孝愍皇帝讳邺元皇帝讳睿明皇帝讳绍显宗成皇帝讳衍康皇帝讳岳孝宗穆皇帝讳聃哀皇帝讳丕废帝讳奕 (无谥号)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孝武皇帝讳曜安皇帝讳德宗恭皇帝讳德文南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氏讳裕少皇帝讳义符太祖文皇帝讳义隆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前废帝讳子业 (无谥号) 太宗明皇帝讳彧废帝讳昱 (无谥号) 顺皇帝讳准齐太祖高皇帝萧氏讳道成世祖武皇帝讳赜郁林王讳昭业海陵恭王讳昭文高宗明皇帝讳鸾东昏侯讳宝卷和皇帝讳宝融梁高祖武皇帝萧氏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世祖孝元皇帝讳绎敬皇帝讳方智陈高祖武皇帝陈氏讳霸先世祖文皇帝讳蒨废帝讳伯宗 (无谥号)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后主讳叔宝 (无谥号) 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氏讳珪太宗明元皇帝讳嗣世祖太武皇帝讳焘高宗文成皇帝讳浚显祖献文皇帝讳弘高祖孝文皇帝讳宏世宗宣武皇帝讳恪肃宗孝明皇帝讳诩孝庄皇帝讳子攸前废帝广陵王讳恭 (无谥号) 孝静皇帝讳善见北齐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氏讳欢世宗文襄皇帝讳澄 5 转]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显祖文宣皇帝讳洋废帝讳殷 (无谥号) 孝昭皇帝讳演世祖武成皇帝讳湛后主讳纬 (无谥号) 幼主讳恒 (无谥号) 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孝闵皇帝讳觉世宗明皇帝讳毓高祖武皇帝讳邕宣皇帝讳赟静皇帝讳衍隋高祖文皇帝杨氏讳坚炀皇帝讳广恭皇帝讳侑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氏讳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讳纯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讳湛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讳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哀皇帝讳柷五代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氏讳温末帝讳友贞 (无谥号) 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氏讳存勖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讳嗣源愍皇帝讳从厚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氏讳敬瑭出皇帝讳重贵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氏讳知远隐皇帝讳承佑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氏讳威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氏讳荣十国-南唐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氏讳昪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讳景后主讳煜 (无谥号) 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氏讳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讳构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讳慎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讳敦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讳扩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讳昀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讳祺瀛国公显 (无谥号) 建国公是 (无谥号) 永国公昺 (无谥号) 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讳德光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讳阮穆宗孝安敬正皇帝讳璟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讳贤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讳隆绪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讳宗真道宗孝文皇帝讳洪基天祚皇帝讳延禧金始祖懿宪景元皇帝讳函普德帝渊穆玄德皇帝讳乌鲁安帝和靖庆安皇帝讳跋海献祖纯烈定昭皇帝讳绥可景祖武惠成襄皇帝讳乌古乃世祖神武圣肃皇帝讳劾里钵肃宗明睿穆宪皇帝讳颇剌淑穆宗章顺孝平皇帝讳盈歌康宗献敏恭简皇帝讳乌雅束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氏讳旻,本讳阿骨打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讳晟景宣帝讳宗峻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讳宗尧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讳亶废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讳迪古乃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讳雍6 转]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讳允恭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讳璟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讳珣卫绍王讳永济哀宗讳守绪元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太宗英文皇帝讳窝阔台定宗简平皇帝讳贵由宪宗桓肃皇帝讳蒙哥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讳忽必烈成宗钦明广孝皇帝讳铁穆耳武宗仁惠宣孝皇帝讳海山仁宗圣文钦孝皇帝讳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泰定皇帝讳也孙铁木儿明宗翼献景孝皇帝讳和世束文宗圣明元孝皇帝讳图帖睦尔宁宗冲圣嗣孝皇帝讳懿璘质班顺皇帝讳妥欢帖睦尔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氏讳元璋恭闵惠皇帝讳允炆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讳瞻基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恭仁康定景皇帝讳祁钰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讳见深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佑堂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讳厚照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讳厚熜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讳载垕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翊钧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讳由校庄烈愍皇帝讳由检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讳皇太极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讳玄烨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讳胤禛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讳颙琰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讳旻宁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讳奕蟭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讳载淳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讳载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宣统皇帝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 ---完--- 付: 附:谥号考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觽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文正武穆是古代名臣死后的封号,具体有那些级别?
文正武穆是古代名臣死后的封号,具体有那些级别?中国古代的谥法与谥号大臣死后,后人依其生前功过所赋予的称号;给谥的相关规定即为谥法。
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终极目标的传统社会中,个人对于自己身后的评价自然是极为重视的。
然而,在严格的谥法规定下,还是有许多名实不尽相副的情形发生,使得痴呆无能、祸国殃民之辈享有美谥;而刚直不阿之士死后却身负恶名。
为什么要给死者一个谥号?原因有三一、是为了避讳,而用谥号代替死者的姓名,避免直呼其名,以表示敬重之意。
二、是为了区别生死,活人称名,死者称谥。
正如宋人郑樵所论:「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
」三、是为了对死者的一生作出简明的评价,褒善贬恶以立后人作为鉴戒。
什么样的人配享谥号呢?一般说来配享谥号的,仅限于帝王和高官贵爵,平民百姓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而帝王将相们生前荣华富贵,对自己死后能得到一个怎样的谥号,也极为关注。
帝王与群臣之谥的区别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推积。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例如:尊贤敬让曰【恭】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甲胄有劳曰【襄】安民立政曰【成】布德执义曰【穆】以上是字均含表彰之意名与实爽曰【谬】不诲前过曰【戾】沽威肆行曰【丑】华言无实曰【夸】好内怠政曰【扬】逆天虐民曰【抗】以上字均是含贬赤之义安心好静约【夷】宽乐令终曰【静】弥年寿考曰【胡】丰年好乐曰【康】慈人短折曰【怀】在国逢难曰【愍】蚤辜短折曰【哀】恐惧从处曰【悼】以上字不含褒贬仅表境遇一般来讲每一谥字都有若干条释义并不限于一字一义群臣的谥号与皇帝相比,臣属的谥号要简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选之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
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根据《汉书》《后汉书》注)西汉:高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文帝——谥法『慈惠爱民曰文』景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武帝——谥法『威强叡德曰武』昭帝——谥法『圣闻周达曰昭』宣帝——谥法『圣善周闻曰宣』元帝——谥法『行义悦民曰元』成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哀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平帝——谥法『布纲治纪曰平』东汉: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明帝——谥法:“照临四方曰明”章帝——谥法:“温克令仪曰章”和帝——谥法:“不刚不柔曰和”殇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安帝——谥法:“宽容和平曰安”顺帝——谥法:“慈和篃服曰顺”冲帝——谥法:“幼少在位曰冲”质帝——谥法:“忠正无邪曰质”桓帝——谥法:“克敌服远曰桓”灵帝——谥法:“乱而不损曰灵”献帝——谥法:“聪明睿智曰献” 从这里分析汉朝帝王谥号的几个特点:1、出现了多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谥号,其中“高”肯定是汉朝的首创。
而“光”“明”“和”“顺”“冲”“质”这几个谥号也前所未见,很可能也是东汉王朝的首创。
2、美谥占的比例非常大,除了“灵”是恶谥,“哀”“殇”“冲”算是平谥外,其余都是美谥。
有些美谥简直和帝王本人的生平挂不上钩,如元帝任用佞幸,导致朝政日益腐败,谥号却是“行义悦民曰元”,其实从史书上根本找不到元帝“行义悦民”的记录。
成帝本来是一介荒淫之主,死的更是极不光彩,谥号却是“安民立政曰成”,与周成王、楚成王这样的一代雄主并列,实在难以服人。
桓帝消灭外戚势力,也算是能够杀伐决断,但他统治时期并没有大规模边境战争,所谓“克敌服远曰桓”不知从何说起。
虽然谥号的溢美现象从周朝开始就代代相传,但从来没有像汉朝这样司空见惯,整个朝代只出现一次恶谥,简直是前所未有。
这样的恶习被后人继承,谥号的“褒善惩恶”就成了一纸空文。
从“文正”到“忠武”:文臣武将的谥号高低是怎样排的?
古代文臣武将的最高谥号有两个:“文正”和“忠武”,历代名士以能得到这两个谥号为毕生的荣耀,不少人到临终时还在为自己的谥号担忧。
“文”文臣一般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搭配的字有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唐朝时,谥号最好的是“文贞”。
魏征、张说谥“文贞”。
宋朝时,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改为“文正”。
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自宋朝以后,文臣顶级的谥号就是“文正”,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清代。
除了颁给重臣之外,这个谥号也常常颁给那些儒学、礼学的一代宗师,这时的象征意义更大。
在唐朝,得到“文正”谥号的有:魏征、宋璟在宋朝,得到“文正”谥号的有:范仲淹、司马光在明朝,得到“文正”谥号的有:张居正在清朝,“ 文” 原则上只赐给 入过翰林的大臣 ,但偶尔也有例外(左宗棠)。
文正 :清代为文臣最高荣誉,不允许出现在内阁提出的候选名单中,只能由皇帝圈定,总共只有八人得谥。
最著名为曾国藩。
文忠 :传统谥号中最佳,在清代仅次于“文正”。
李鸿章、荣禄得谥。
文襄 : 开疆拓土 的大臣可得,著名的有洪承畴、福康安、 左宗棠 。
“武”武将一般以“武”为第一字的谥号,搭配的字有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等。
单谥"武"一个字为最高,其次便是以武开头的二字谥号。
在宋朝,武官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武忠”,其次是“武勇”,然后与“武”搭配的字分别是穆、刚、德、烈、恭、壮等。
在明朝,武将的谥号有变化,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
徐达――徐武宁王,谥号“武宁”,是明朝谥号最高的武官。
谥号“武”字的一般就是单纯的武将,会打仗就行。
“忠”文臣武将都可以用“忠”为第一字的谥号,搭配的字有文、武、定、烈、简、肃、毅、敬等。
清代谥号等级排名
清朝大臣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
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阿桂是太保正一品武将。
扩展资料: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谥二十四
什么是文谥
文谥是指在古代中国,为了表彰人物的学问才能和文化成就,给予其在去世后的追赠上谥号。
谥号以汉代开始,一般由两个字组成,由朝廷颁布,用来评价和纪念被追谥的人物。
文谥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荣誉制度,体现了中国人对学问和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十四文谥
文谥的内容是多样丰富的,既可以表达对人物的称赞和颂扬,也可以反映出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四个文谥号,每个谥号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赞誉。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二十四个文谥号及其含义。
光宅
光宅谥号是对文人的最高赞誉,表示其学问渊博、才能卓著。
这个谥号通常只追赠给能够对人类学问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比如伟大的哲学家、学者、科学家等。
拥有光宅谥号的人被视为有功于国家和社会的伟人。
央休
央休谥号通常追赠给忠诚和有仁德的君主、政治家或将军。
这个谥号表明了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杰出才能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贡献。
玄貉
玄貉谥号通常追赠给有杰出才能和聪明智慧的人,特别是在文学、诗歌和绘画等领域有出色贡献的人物。
玄貉谥号的获得者被认为是文化界的顶尖人物,其作品具有深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