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谥号由来及分类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谥号的历史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中国古代谥号由来及分类
中国古代谥号由来及分类【编者语】谥号是古人对一代君王或者有地位的人的一生评判,通过对谥号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后的最终定论,本专题从谥号是什么意思开始整理,包括谥号分类、定义、各朝代皇帝谥号以及名人谥号,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谥号】谥号(读音:shì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谥号等级】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中国古代谥法简介
中国古代谥法简介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涵义的一些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这些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以分为褒善、贬恶、同情三类。
甲、褒善谥号古代褒善谥号,大概有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凡十四类。
虽然古代帝王的褒善谥号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但还是能反映出古代帝王政迹的某些实际情况的。
如谥号“文”,有经天纬地的意思,西周奠基者周文王,就是谥“文”。
乙、贬恶谥号古代贬恶的谥号,大致有灵、厉、炀、幽四种。
谥号“灵”,是乱而不损的意思,东周天子周灵王泄心就是谥灵”;谥号“厉”,是杀戮无辜的意思西周天子周厉王胡就是谥“厉”;谥号“炀”,是好内远礼的意思,隋炀帝杨就是谥“炀”;谥号“幽”,是壅遏不通的意思,西周天子姬官涅就是谥“幽”。
丙、同情谥号古代表示同情的谥号有哀、愍、怀、殇、悼等。
谥号哀”,是恭仁短折的意思,东周天子周哀王去疾就是谥“哀”;谥号“愍”,是在国遭忧的意思,春秋鲁国国君鲁愍公启就是谥“愍”;谥号“怀”,是慈仁短折的意思,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怀王芈槐就是谥“怀”;谥号“殇”,是未家短折的意思,东汉和帝少子刘隆就是谥“殇”;谥号“悼”,是恐惧从处的意思,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悼王熊疑就是谥“悼”。
先秦时期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但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例如:周文王郑庄公齐景公周贞定王周威烈王周慎靓王赵武灵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贞惠文子睿圣武公汉代以后,谥号则大多用两个字的,例如:汉孝文帝文终侯(萧何)宣成侯(霍光)昭明太子(萧统)武穆王(岳飞)关于谥号的起源,有人认为起自周文王之后,有人认为起自周孝王之后。
而在周孝王之前,自文王至懿王的王号都是自称的。
谥法刚产生时,赐谥权完全掌握在周王朝手里,天子有谥,诸侯并不全都赐谥。
春秋以后,周室衰微,谥法的垄断也被破坏。
文谥二十四武谥十八
文谥二十四
什么是文谥
文谥是指在古代中国,为了表彰人物的学问才能和文化成就,给予其在去世后的追赠上谥号。
谥号以汉代开始,一般由两个字组成,由朝廷颁布,用来评价和纪念被追谥的人物。
文谥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荣誉制度,体现了中国人对学问和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十四文谥
文谥的内容是多样丰富的,既可以表达对人物的称赞和颂扬,也可以反映出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四个文谥号,每个谥号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赞誉。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二十四个文谥号及其含义。
光宅
光宅谥号是对文人的最高赞誉,表示其学问渊博、才能卓著。
这个谥号通常只追赠给能够对人类学问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比如伟大的哲学家、学者、科学家等。
拥有光宅谥号的人被视为有功于国家和社会的伟人。
央休
央休谥号通常追赠给忠诚和有仁德的君主、政治家或将军。
这个谥号表明了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杰出才能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贡献。
玄貉
玄貉谥号通常追赠给有杰出才能和聪明智慧的人,特别是在文学、诗歌和绘画等领域有出色贡献的人物。
玄貉谥号的获得者被认为是文化界的顶尖人物,其作品具有深远影响力。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一)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
谥号用字固定,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衰”。
谥号不单独使用,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或与庙号结合。
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
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二)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
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
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作“祖”,如“太祖”、“世祖”、“高祖”。
其后的嗣君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
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皇帝都称“宗”。
明、清时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三)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
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四)全称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五)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年号始于稀罕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
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
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
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
古代谥号大全
古代谥号大全
【实用版】
目录
一、谥号的起源及意义
二、谥号的分类
三、古代皇帝谥号的特点
四、谥号的作用与影响
正文
一、谥号的起源及意义
谥号是古代中国对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给予的一种特殊名号,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谥号起源于周朝,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
谥号的主要作用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一般由一两个字组成,用以表彰死者的功过品德。
二、谥号的分类
谥号主要分为上谥、下谥和平谥三类。
1.上谥:表扬类的谥号,如文、武、昭、穆等,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2.下谥:批评类的谥号,如炀、厉、荒等,表示好内远礼、暴慢无亲、杀戮无辜等负面品质。
3.平谥:表示布纲治纪、安乐抚民等较为中庸的品质。
三、古代皇帝谥号的特点
古代皇帝谥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谥号字数较多,一般为 1-3 个字。
2.谥号寓意丰富,既包括对皇帝生前功过的评价,也包括对其品德的赞扬或批评。
3.谥号有一定的规律,如上谥多为表扬,下谥多为批评,平谥多为中庸。
四、谥号的作用与影响
谥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彰功过: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事迹和品德的评价,可以表彰其功过。
2.教化作用:谥号的评定和授予过程,可以教育人们忠诚、勤政、爱民等品质。
3.维护权威:谥号的存在有助于维护封建君主的权威,强化等级制度。
古代谥号大全
古代谥号大全一、谥号的定义和作用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将军等统治者去世后追赠的尊号,也是对其一生事迹和贡献的表彰。
谥号可以反映一个人在世时的功绩和品德,对于后世对其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谥号的赋予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考核和选择的过程,因此每个谥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二、帝王的谥号1. 夏朝谥号•伏羲:开天辟地、创立文明的祖师•契:夏朝的始祖•后稷:农业的创始人•尧:仁德之君,安邦定国•舜:择人才、明察秋毫的君王•大禹:治水英雄,开创夏朝的伟大君主2. 商朝谥号•盘庚:商朝的始祖•帝乙:奠定商朝基业的君主•帝辛:商朝末代的暴君•纣:最著名的商朝君王,以暴虐而著称3. 周朝谥号•周文王:传说中的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在抵御商朝残余势力和联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君主•周成王:巩固周朝统治,推行宇宙观的君主•周康王:提倡礼乐,推动社会发展的君主•周宣王:修复国家疆域,加强周朝的中央集权4. 秦朝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国•嬴政:秦朝末代君王,短暂统治下推行的改革至今影响深远三、其他重要人物的谥号1. 孔子•孔子:大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仁:强调仁爱、人伦之道的思想家2. 刘备•先主:蜀汉的开国皇帝•文公:儒者称赞刘备的文学才华3. 曹操•武皇帝:在三国时期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尊称4. 关羽•此芳存古:英勇且义气仁人的最高赞美四、结语古代谥号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尊称和表彰。
每个谥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背景。
通过了解谥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历史。
希望本文给大家带来了对古代谥号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谥的文化常识
谥的文化常识
一、谥号的概念
谥号是一种古代封建礼俗,是对死者追尊的一种礼仪,是对死者精神追思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谥号的历史渊源
谥号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起源于西周时期,以礼让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和追思。
据《左传》记载,西周时期,春秋时期,谥号便已普遍使用。
三、谥号的种类
谥号分为五种,分别是:帝王谥号、贵族谥号、士族谥号、文官谥号和庶民谥号。
其中,帝王谥号最为尊贵,贵族谥号次之,士族谥号更尊贵,文官谥号更加低贱,庶民谥号最为低贱。
四、谥号的文化意义
谥号是一种封建礼俗,是对死者追尊的一种礼仪,是对死者精神追思的一种表达方式。
谥号不仅是对死者的追悼,也是对死者的认可,是对死者在生前所作出的贡献的肯定。
中国皇帝的谥号如何分类
中国皇帝的谥号如何分类中国皇帝的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1、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是“美谥”,比如皇帝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者起码勤奋好学,那么可以给个“文”字(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等);如果这皇帝有着开疆拓土或者平定祸乱的巨大功业,那么则可以谥号为“武”(如战国时赵武灵王、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等);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在“平谥”中,如果一个皇帝的谥号是“怀”,那大概是说他性格仁慈,但是没什么能力,搞不好后来还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则是说这皇帝在位时国家遭难,虽然这国难并非由于这任皇帝昏庸而起,但总归他也无力回天,因而后人只能对他表示惋惜和同情。
当然,汉代还有一批被称为“质”、“冲”、“少”的皇帝,基本上只是在说这个皇帝死得早,没有更多的评价,所以基本都可以算作“平谥”。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被给予“恶谥”的皇帝,一般暴慢无亲被称作“厉”,比如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周厉王。
其他比较常见恶谥还有“炀”(隋炀帝)、“哀”(鲁哀公)、“幽”(周幽王)、“灵”(卫灵公)等等。
谥号不只是相对于皇帝特定而言,对群臣也可以死后追加谥号。
与皇帝相比,臣属的谥号要简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选之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
《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法,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谥号大全及解释
谥号大全及解释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绩、道德修养给予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以褒贬善恶,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称为谥或谥号。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
汉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
依据生平业绩,根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时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而在周武王的时候,还没有谥号这一说呢,所以武王不可能是他的谥号,他在生前就已经自称为武王了。
test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
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不可取。
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
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呃……要不然,我们就能见到像英国“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法国“查理五世”、“路易十三”这样的叫法了。
汉朝搞复古,又开始实行了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除了刘邦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再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这也是他留给历史最大的名号,至于说“汉世宗”,很多人就莫名其妙了。
而“汉武大帝”这种莫名其妙地说法只存在于中国电视剧里,中国历史剧的编剧们永远是这么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实则没文化。
介绍古代历史上的谥号由来
介绍古代历史上的谥号由来谥号是用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那么这个谥号肯定是有褒有贬的,那么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下古代历史上的谥号由来,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历史上的谥号由来。
介绍古代历史上的谥号由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绩和过错,不仅难以给出定论,也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所以,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人才有资格享受谥号的待遇呢?对此,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周天子及其夫人外,各个诸侯国的君主、卿大夫等也有资格获得谥号。
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后,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因此把它废除了,而这导致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却没有谥号。
在刘邦建立了西汉后,谥号这个规矩得以恢复。
同时,汉朝皇帝立下规矩,只有生前达到侯爵及其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谥号。
在唐朝时期,谥号是官职三品以上的人才享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还有一种私人“谥号”。
如孟郊死后,韩愈为赞扬他贫且艰的性格,私谥为“贞曜先生”。
方干,则被门人私谥为“玄英先生”,称赞他是通玄入妙突出的人。
再者,既然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那么这个谥号肯定是有褒有贬的。
所以,谥号在起初的使用上,主要还是“美谥”、“平谥”,毕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讲究“死者为大”。
不过,对于极少数过世的历史人物,因为其生前的恶行太过严重,所以被给予了“恶谥”。
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西周时期被国人赶下台的周厉王。
与此同时,自西周开始后,谥号的用法日益明确化和礼仪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为了恢复周礼,挽救东周崩溃的宗法制和礼乐制等制度,编写了《谥法解》一书。
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古代的谥号
汉武帝刘彻
谥号的字数
(一)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 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安厘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 如二世、三世等等。
(三)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谥法制度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 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 “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
谥号的历史
(一)起源于西周 “周文王”、“周武王” (二)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 (三)秦始皇废除 (四)西汉建立后恢复 (五)清代末年废除
周文王
谥号的种类
(一)褒扬: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等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辟土服远曰桓
布德执义曰穆
聪明睿知曰献
(二)贬义:炀、厉、灵、幽等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三)怜悯同情:哀、怀、愍、悼等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谥号的种类
例:汉代皇帝的谥号 高帝——谥法无“高”,功最高 惠帝——“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威强睿德曰武” 昭帝——“圣闻周达曰昭” 宣帝——“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布纲治纪曰平”
中国古代的谥号
课件提纲
一、谥号的定义 二、谥号的历史 三、谥号的种类 四、谥号的字数
中国古代谥号的三种分类
(3)私谧
有了官说.就有了私谧。私谥往往是有名望的学 者死后,他的亲友和门人们所加予的。如陶渊 明死后,颇延之为他作谏.谧之日靖节徽士。隋 代学者王通死后,他的门人说之日文中子等等。
中国古代谥号的三种分类
叶东
(1)帝王的说号
这是在帝王死后.后继的帝王依其一生的事迹加 以评定所迫婚的特殊称号。说号是固定的一些 字.有特定的含义.被用来概括死者一生的品德.
如: 经纬天地日文 成强弃德日武 圣菩闻周日宣 安民立政日成 等等。
(2)官谥
汉代以后.谥号渐滥.不但帝王有谧号.王侯大臣 也有谧号,称为“官谧.。如霍光谧“宜成,, 诸葛亮谥“忠武,欧阳修谧“文忠,.曾国藩谥 “文正.等。直至王国维死后.遗老们还追滋他 为.忠愈,。谧号一般在丧礼时踢给,但后来还 有对前代人的追谧和补谧.经历代封建皇帝的迫 道补溢.到清代时,孔子被谧为“大成至圣文宜 先师,.关羽被谧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 国保民梢诚绥蜻栩赞宜翻关圣大帝。
古代公主的封号和谥号
古代公主的封号和谥号摘要:一、古代公主封号和谥号的来源与意义1.封号的起源和发展2.谥号的起源和发展3.封号与谥号的关系二、古代公主封号的等级与分类1.周朝的公主封号2.汉朝的公主封号3.唐朝的公主封号4.宋朝的公主封号5.明朝的公主封号6.清朝的公主封号三、古代公主谥号的评定与变迁1.谥号的评定标准2.谥号的变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3.公主谥号与封号的关系四、封号和谥号对古代公主地位的影响1.封号对公主地位的体现2.谥号对公主地位的彰显3.封号和谥号对公主地位的综合影响正文:古代公主的封号和谥号是体现她们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封号起源于先秦时期,是君主赐予臣子的荣誉称号,用以表彰他们的功勋和地位。
而谥号则起源于西汉时期,是对死去的人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用以表彰他们的品德和业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号和谥号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体现古代公主地位和身份的重要元素。
古代公主的封号分为不同的等级,各个朝代的封号制度也不尽相同。
在周朝,公主的封号主要有“长公主”、“宁公主”等;汉朝则有“公主”、“翁主”等;唐朝有“公主”、“郡主”等;宋朝有“公主”、“郡主”、“县主”等;明朝有“公主”、“郡主”、“县主”、“郡君”等;清朝有“公主”、“和硕公主”、“固伦公主”等。
这些封号不仅体现了公主的等级地位,还彰显了她们与皇室家族的亲密关系。
古代公主的谥号则是她们死后被追加的一种尊号,用以表彰她们的品德和业绩。
谥号的评定标准主要根据公主的德行、婚姻、生育、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公主的谥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例如,汉朝时期公主的谥号主要以“恭”、“敬”等表示尊敬的词语为主,而到了唐朝,公主的谥号则多以“贞”、“顺”等表示品德高尚的词语为主。
封号和谥号对古代公主地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封号是公主地位的直接体现,不同等级的封号代表了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其次,谥号则是公主地位的进一步彰显,它体现了公主在世时的品德和业绩。
最后,封号和谥号对公主地位的综合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公主身份和地位的完整标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谥号由来及分类【编者语】谥号是古人对一代君王或者有地位的人的一生评判,通过对谥号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后的最终定论,本专题从谥号是什么意思开始整理,包括谥号分类、定义、各朝代皇帝谥号以及名人谥号,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谥号】谥号(读音:shì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谥号等级】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着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例如:尊贤敬让曰“恭”,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甲胄有劳曰“襄”,安民立政曰“成”,布德执义曰“穆”,以上是字均含表彰之意;名与实爽曰“谬”,不诲前过曰“戾”,沽威肆行曰“丑”,华言无实曰“夸”,好内怠政曰“扬”,逆天虐民曰“抗”,以上字均是含贬斥之义;安心好静约“夷”,宽乐令终曰“静”,弥年寿考曰“胡”,丰年好乐曰“康”,慈人短折曰“怀”,在国逢难曰“愍”,蚤辜短折曰“哀”,恐惧从处曰“悼”,以上字不含褒贬仅表境遇;一般来讲,每一谥字都有若干条释义,并不限于一字一义。
●群臣的谥号与皇帝相比,臣属的谥号要简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选之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这样一来,谥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的谥号之中,“文正”居于首位,难怪明清时代的朝臣诸公要为谋取这一荣誉大动心思。
例晚清重臣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怜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后,竟然仅得谥“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
【古谥法制度】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扬善赋简曰圣;净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诤不威曰德;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和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德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远服曰桓;克净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衍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难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施勤无私曰类;思虑果远曰明;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好更改久曰易;爱民在刑曰克;除残去虐曰汤;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芝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柔己安众曰靖;恭己祥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以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大虑行节曰考;治民克尽曰使;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宁民曰商;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慈人短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戳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怙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早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遍服曰顺;博闻多能曰宪;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掩过曰坚;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
【历代帝王庙号、谥号和尊号】秦(秦代帝王无谥号,以世代作为帝号)始皇帝赢氏讳政;二世皇帝讳胡亥。
汉太祖高皇帝刘氏讳邦孝惠皇帝讳盈太宗孝文皇帝讳恒孝景皇帝讳启世宗孝武皇帝讳彻孝昭皇帝讳拂陵中宗孝宣皇帝讳询高宗孝元皇帝讳奭孝成皇帝讳骜孝哀皇帝讳欣孝平皇帝讳衡世祖光武皇帝讳秀显宗孝明皇帝讳庄肃宗孝章皇帝讳炟孝和皇帝讳肇孝殇皇帝讳隆恭宗孝安皇帝讳祜孝顺皇帝讳保孝冲皇帝讳炳孝质皇帝讳缵孝桓皇帝讳志孝灵皇帝讳宏弘农王讳辩孝愍皇帝讳协。
三国魏太祖武皇帝曹氏讳操世祖文皇帝讳丕烈祖明皇帝讳叡蜀昭烈皇帝刘氏讳备后主讳禅吴武烈皇帝孙氏讳坚大皇帝讳权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氏讳懿景皇帝讳师文皇帝讳昭武皇帝讳炎孝惠皇帝讳衷孝怀皇帝讳炽孝愍皇帝讳鄴元皇帝讳睿明皇帝讳绍显宗成皇帝讳衍康皇帝讳岳孝宗穆皇帝讳聃哀皇帝讳丕废帝讳奕太宗简文皇帝讳昱孝武皇帝讳曜安皇帝讳德宗恭皇帝讳德文南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氏讳裕少皇帝讳义符太祖文皇帝讳义隆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前废帝讳子业太宗明皇帝讳彧废帝讳昱顺皇帝讳准齐太祖高皇帝萧氏讳道成世祖武皇帝讳赜郁林王讳昭业海陵恭王讳昭文高宗明皇帝讳鸾东昏侯讳宝卷和皇帝讳宝融梁高祖武皇帝萧氏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世祖孝元皇帝讳绎敬皇帝讳方智陈高祖武皇帝陈氏讳霸先世祖文皇帝讳蒨废帝讳伯宗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后主讳叔宝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氏讳珪太宗明元皇帝讳嗣世祖太武皇帝讳焘高宗文成皇帝讳浚显祖献文皇帝讳弘高祖孝文皇帝讳宏世宗宣武皇帝讳恪肃宗孝明皇帝讳诩孝庄皇帝讳子攸前废帝广陵王讳恭孝静皇帝讳善见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氏讳欢世宗文襄皇帝讳澄显祖文宣皇帝讳洋废帝讳殷孝昭皇帝讳演世祖武成皇帝讳湛后主讳纬幼主讳恒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孝闵皇帝讳觉世宗明皇帝讳毓高祖武皇帝讳邕宣皇帝讳赟静皇帝讳衍隋高祖文皇帝杨氏讳坚炀皇帝讳广恭皇帝讳侑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氏讳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讳纯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恆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讳湛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讳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哀皇帝讳柷五代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氏讳温;末帝讳友贞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氏讳存勖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讳嗣源愍皇帝讳从厚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氏讳敬瑭出帝讳重贵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氏讳知远隐皇帝讳承祐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氏讳威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氏讳荣十国-南唐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氏讳昪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讳景后主讳煜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氏讳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讳构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讳慎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讳惇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讳扩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讳昀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讳祺瀛国公显建国公是永国公昺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讳德光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讳阮穆宗孝安敬正皇帝讳璟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讳贤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讳隆绪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讳宗真道宗孝文皇帝讳洪基天祚皇帝讳延禧金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讳旻,本讳阿骨打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讳晟景宣帝讳宗峻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讳宗尧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讳亶废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讳迪古乃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讳雍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讳允恭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讳璟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讳珣卫绍王讳永济哀宗讳守绪元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太宗英文皇帝讳窝阔台宪宗桓肃皇帝讳蒙哥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讳忽必烈成宗钦明广孝皇帝讳铁穆耳武宗仁惠宣孝皇帝讳海山仁宗圣文钦孝皇帝讳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泰定皇帝讳也孙铁木兒明宗翼献景孝皇帝讳和世束文宗圣明元孝皇帝讳图帖睦尔宁宗冲圣嗣孝皇帝讳懿璘质班顺帝讳妥欢帖睦尔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氏讳元璋恭闵惠皇帝讳允炆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讳瞻基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恭仁康定景皇帝讳祁钰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讳见深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祐堂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讳厚照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讳厚熜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讳载垕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翊钧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讳由校庄烈愍皇帝讳由检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赤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讳皇太极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讳玄烨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讳胤禛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讳颙琰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讳旻宁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讳奕蟭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讳载淳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讳载湉圣祖母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宣统皇帝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历代名人谥号】(排名不分先后)林则徐谥号文忠;曾国藩谥号文正;左宗棠谥号文襄;李鸿章谥号文忠;张之洞谥号文襄;纪昀谥号文达;包拯谥号孝肃;朱熹谥号文;陆九渊谥号文安;海瑞谥号忠介;张居正谥号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