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区域的增长过程。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成为常态。
城市化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城市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一、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具有以下意义。
1.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能够促进产业转移、就业机会的增加、物流运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推动人口流动城市化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加速了城市和农村,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城市化的挑战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了压力。
1.城市资源短缺城市化导致城市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成为现代城市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2.城市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压力也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交通,是城市管理和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3.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增多,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这些都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因此,城市环境保护也是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种趋势,它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1.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且有助于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2.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地区间的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也是当前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发展难题。
3.城市文化多样性城市化进程中,多元文化融合,带来的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四、如何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ppt课件
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 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居 民的生活需求和便利性。
人口结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发生变化,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剧。
城市社区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 扩大,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
社会因素
人口迁移、教育水平、医疗保 障等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
政策因素
政府对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土 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都会对城
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技术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交通通讯条件 等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
03
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聚集 ,消费需求增加,促进产业集 聚和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和交通排放的污 染物增加,导致空气、水质等环境质 量下降。
资源消耗增加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增加导致对水、 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加剧了资源 紧张。
生态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 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 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治理投入增加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提高, 政府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渐增 加。
城市化发展将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 市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 小城乡差距。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二、城市化带来的影响1、有利影响(1)城市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作为区域发展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城市发展;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变化;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2、城市化的不利影响(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城市需要消耗大量的热源,并释放出很多热能,某些大城市的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为的热能,接近甚至超过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使城市的气温比周围农村高。
城市排出的大量各种气体和颗粒物,会显著地改变城市的大气组成。
这种排放不仅会使城市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增高而月还会使城市的云量,雾量和隆雨量增高。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而积及排水设施,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下自然界的水循环。
城市化还会带来耗水量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
随着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多,生活排泄物和工业废水对水质的污染也日趋严重。
(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昔曰的绿地变成了街道和建筑物,很多动物在城市中绝迹或减少,从而使生态系统失调,影响到碳、氧等物质的循环。
(4)城市化对环境的其它影响。
城市化还会带来噪声与振动等物理污染,以及交通阻塞、住房拥挤和供给紧张等一系列威胁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问题。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一、城市化的背景城市化,这个词一提起来,大家都知道。
城市化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
你想想,曾几何时,大家都在乡下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现在呢,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五光十色。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真是像坐上了过山车,一下子就飞快地冲上了顶峰。
1.1 经济发展经济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里,机会多得很。
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工作,从技术到服务业应有尽有。
比如说,年轻人毕业后,第一反应就是往大城市跑,哪里能赚到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人们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城市里,赚钱的机会多,生活水平随之提高。
1.2 文化交流城市化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
不同地方的人在这里相遇,互相碰撞出火花。
想象一下,在街头小巷里,你可以听到不同口音的语言,看到各种风格的服饰。
这种多样性让生活变得有趣。
餐馆里,泰国菜、意大利面、墨西哥卷饼,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
城市真的是个大熔炉,包罗万象。
二、城市化的挑战不过,城市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挑战随之而来,像阴云密布,令人忧心。
2.1 住房问题首先,住房成了大问题。
随着人们涌入城市,房价飞涨,像坐火箭一样。
很多年轻人辛苦工作,却还是租不起一个像样的房子。
“住得起”成了奢侈的梦想。
看着朋友圈里那些豪华公寓,心里难免有些嫉妒。
大家都希望能有个温暖的小窝,安静地享受生活,但现实却不容乐观。
2.2 环境污染再来说说环境污染。
城市里车流量大,工厂排放,空气质量下降。
尤其是冬天,雾霾让人喘不过气来。
走在街上,鼻子里总是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
很多人开始关注环保,倡导绿色出行。
骑自行车、走路,这些成了新的时尚。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城市带来一丝清新。
2.3 社会问题最后,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
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挤地铁时,总是能看到大家低头玩手机,互不交流。
孤独感在城市里蔓延,很多人身边却没有真正的朋友。
有人甚至说,城市越大,心越冷,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城市化知识归纳
《城市化》知识归纳1.城市化的概念及意义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
城市化的意义体现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多;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人口/总人口×100%)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3.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和进程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而,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的深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等多种因素制约,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很低。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成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加强,加深了地域分工,促使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集中。
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人们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工矿业城市,还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变为城市人口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工业化也促进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因而,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前期工业革命后时间1750年之前1750~1900年尤其是二战以后城市化水平1-2%13.3%(1900年)48.7%(20XX年)速度缓慢增长加速发展空前发展特点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大城市数量多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增多,出现城市群(带),城市人口、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差异及原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差异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快城市化水平高低所处阶段后期(饱和期)中期(发展期)后果出现逆城市化许多社会问题原因①产业革命开始早;②新技术革命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③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化
三、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 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间形态上又可分为两种形式 • (1)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即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延伸,形 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 (2)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即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 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 • 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 :郊区化、卫星城运动和逆城市化。 • 郊区化
类型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 研与文教3类 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 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 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 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 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 规划发生 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 立型和独立型
• 其本质是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扩 展和郊区城市化的加强。 在郊区化过程中,随着人口和产业从市区移向郊 区,特大城市地域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但因 郊区各种条件的改善,不免吸引外国或其他地 区迁入人口和工业企业,也会造成整个城市范 围的扩大和人口、产业、资本的更大集中,以 及城、郊区结构失调。如在郊区化快速发展的 西欧和北美一些国家,出现市中心衰落和停滞; 而在郊区化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如苏联、东 欧特大城市和中国北京、上海等),则出现市 中心区与郊区平行发展布局。
郊区化亦称郊区城市化。指最近三十年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 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 程。
其根本原因是急速膨胀的城市人口超过市区地域的负荷容量,致使城 部土地利用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环境条件恶化;而郊区空间开 高速公路、地下铁道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设施,为移居提供了方便 郊区化以人口和住宅为先行,后为商业、办事机构 。工业企业、特 是大型企业或因地价或因环境、交通运输、劳动力供应、专业化和 作配套生产等需求,为扩大再生产,也相继趋向于条件更好的郊区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种职能的郊区化。
第二节 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
早(自产业革命开始)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 高,城市人口比重
在70%以上
目前
水平
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
40%
发达国家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 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 胀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 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
发展 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
趋势 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合理 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 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
(
D )
(2)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C )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 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
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发展 阶段
特点
问题
发展 新趋势 出现了郊 区城市化 现象
国家
人口和产业 出现了劳动力过
中期 向城市迅速 剩、交通拥挤、
阶段 聚集,城市 住房紧张、环境 化推进很快 恶化等问题
发展 中国 家
初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 较低、发展 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
平时期
3.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城市化 起步
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
城市交通问题 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
车场紧张
城市化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施
城市住宅问题 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 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自主探究】1.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地域转化为,农业活动转化为的过程。
具体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过程----包括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规模。
(2)地域转化过程----包括扩展,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3)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向转变。
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2.城市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的建立和集聚。
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发达国家已进入阶段,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水平,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现象;发展中国家工业水平低,农村人口多,多数国家城市化先于,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二战结束后,城市发展迅速,超大城市发展惊人,并且出现了巨大的。
『思考』世界著名的城市带有几个?分布有什么有利条件?[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城市化的内涵〖探究活动1〗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过程中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 ___等生产。
(5)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 __污染、____ _____污染、______ _污染、____ ____污染等。
知识点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探究活动2〗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问题。
(1)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表2-2-1,总结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并从中找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的差异。
什么是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一、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功能不断扩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化是一种跨越式的社会发展过程,它带来财富、文化和创新,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
二、城市化的好处1.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通过城市化,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本,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促进企业和人才的集聚,推动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提升生活水平城市化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城市化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福利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融合。
3. 推动科技创新城市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更为便捷的交流和协作渠道,加速科技创新的速度。
同时,城市化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三、城市化的问题1. 资源压力城市化会带来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大量消耗。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在城市化的同时也减少了农村的耕地资源,容易导致粮食安全问题。
同时,城市化增加了能源需求,导致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
2. 环境污染城市化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
城市化过程中,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的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水污染,建筑垃圾的大量堆放会导致土地污染,噪音等环境问题也会随之加剧。
3. 社会不公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的资源、财富和机会往往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不公的问题。
城市化也会导致城市、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加,城市内部也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结语总之,城市化是一种既有好处又有问题的现象,需要在发展城市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模式,让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至城市,形成城市中心地区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是一个普遍而重要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以及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的面积和人口得到扩张。
这一过程主要由农村人口迁徙至城市,其中涉及到资源的重新配置、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的转型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原因1.经济机会:城市通常集聚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包括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
这吸引了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2.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通常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成为农村居民选择迁往城市的原因之一。
3.社交和文化机会:城市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和文化机会,包括丰富的娱乐活动、艺术表演等,这让人们更加向往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创新和发展的中心。
同时,城市化也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2.社会变革: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城市生活更加繁忙和快节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3.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城市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4.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通常会吸引农村居民前往,导致城市资源过度集中,而农村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四、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1.城市规划:城市化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布局、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2.住房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面临着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建设更多的住房来解决。
3.社会安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安全问题也成为一个挑战。
城市犯罪率的上升、社会利益的冲突等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4.经济转型: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经济向城市化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挑战。
2.3城市化
城市化阶 段
水平
地域扩展 发展速度 趋势 缓慢 缓慢
常见的问题 各功能用地混 杂布置,功能 区分异不明确 交通拥挤、环 境恶化、住房 紧张等 大城市的中 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等
20%~ 初期阶段 30%, 低 30%~ 中期阶段 70%, 较高 70%以 后期阶段 上, 高
迅速 缓慢, 甚至停 滞
工业化早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等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 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 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原
因
城市发展不合理
小 结Leabharlann 一、什么是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 地域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市
这种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就是城市化。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乡村的推力 城市的拉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
衡量城市化的标准: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结合日常所见: 思考城市化有什 么意义呢?
2.3 城市化
2007年
2014年
2007年
2014年
2007年
2014年
什么是城市化?
上海市的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变化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1911年人口
1949年人口
1990年人口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思考:城市的数量和级别是怎么变化的?
快 继续 增大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9世纪晚期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城市化,听起来是个很大很复杂的词。
可其实,说白了,就是人们从乡下往城市里搬,追求更好的生活。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城市化无处不在。
从早上起床,喝杯咖啡,搭上公交,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这一切都和城市化息息相关。
一、城市化的背景1.1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首先,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为了找到工作,纷纷涌向城市。
曾经的农田,渐渐被工厂、商场和高楼大厦取代。
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无数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
这种变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但背后却是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
1.2 文化的交融其次,城市化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城市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各地的美食、艺术和风俗在这里交融碰撞,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种多样性让城市生活充满活力,但也让一些人感到迷失,面对陌生的文化冲击,适应并不容易。
二、城市化的挑战2.1 生活成本的上升然而,城市化并非都是美好的。
随着人们的涌入,城市的生活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房价飞涨,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租房子也变得愈发困难。
想在市中心找到一间合适的房子,得花不少钱。
这不仅影响了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也让一些原本希望过上好日子的家庭陷入了经济压力。
2.2 环境问题的加剧除了经济压力,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高楼大厦林立,绿地却在不断减少。
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的健康,往往受到威胁。
尽管一些城市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但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依然是个难题。
2.3 社会关系的疏离再者,城市生活也让人们的社交变得疏离。
曾经小村庄里,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关系亲密无间。
而在大城市中,人们匆匆忙忙,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往往连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
社交网络虽然提供了方便,但面对面交流的减少,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脆弱。
孤独感在这个人潮涌动的城市中悄然滋生,令人堪忧。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城市化的定义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城市化含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城市化,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很抽象,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每当我走在街头,看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上人流如潮,心中总会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
城市化不仅仅是建筑的崛起,更是人们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一、城市化的进程1.1 发展历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城市的面貌在不断改变,过去那种小巷深宅、邻里相亲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摩天大楼和商业中心所取代。
初见这些变化时,内心有些震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接受这种新生的城市面貌。
1.2 城市的魅力城市有它独特的魅力。
走进繁华的商业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街边的小吃摊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品尝。
每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城市就像一部不断上演的戏剧,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角色。
看到大家忙碌而充实的样子,心中总是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2.1 生活压力然而,城市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人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
房价飙升,让很多年轻人感到无奈,曾经的希望变成了无尽的焦虑。
每天在地铁上挤来挤去,很多人只能用耳机隔绝外界的喧嚣,生活的节奏仿佛在不断加快,仿佛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
2.2 社交隔阂城市里的人很多,但孤独感却似乎无处不在。
在这个热闹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拉得很远。
大家都忙着追逐自己的目标,似乎没有时间去关心身边的人。
有时候在拥挤的街道上,我会感到一阵淡淡的失落,明明身边都是人,却找不到一个愿意倾诉的朋友。
2.3 环境问题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的激增,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
每当走在街上,鼻子里总能嗅到刺鼻的尾气味,天上的蓝天也被阴霾所笼罩。
这样的环境让我开始反思,城市化究竟是带来了什么,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究竟是什么。
三、展望未来3.1 追求平衡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什么是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以城市为核心,城市的地域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现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并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背景城市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人口的集聚: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的中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因此人们会向城市不断聚集,这就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
2.经济的扩张: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化使得城市经济规模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变化。
3.社会和文化的转变: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源,吸引了更多的人们聚集于此。
这就促进了社会文化交流、知识传播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4.城市空间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使得城市的经济规模急剧扩大,从而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福利,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和实现更多的经济收入。
2.改善了城市生活品质:城市化使得城市的设施和服务得到了大量的投入,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3.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展现自我,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城市化的挑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和问题,列举如下:1.城市资源的有限性:城市的土地、水、空气等资源是有限的,但随着城市化不断的推进,这些资源将面临严重的竞争和过度的开发。
2.城市的环境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城市的污染、噪音、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加剧。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 率首次突破50%。
二、城市化的进程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2.中心市区的城市化
城 市 化 的 进 程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1.土地利用集约化
四、当代城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特征
(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乡村城市化显著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 形成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朝着自动化、 标准化方向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工业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城 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减轻。但是,从世界 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 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必须保 证粮食的基本自给,而保证粮食的基本自给的重要条件就是保证耕地的数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总资源)为1.3×108hm2。 当年全国总人口为12.24亿人,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2001年全国耕地面积下降为1.27×108hm2,5年中耕地减少300hm2,人 均耕地面积减少到0.1hm2。由于耕地减少以及其他原因,全国粮食总产量在 1998年达到创纪录的5.12×108t,即超过0.5×1012kg后逐渐下滑,2003年仅 为4.3×108t,比1998年减少了16%,人均粮食拥有量更从411kg下降到334kg, 减少了近19%。显然,这一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必然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 影响。为此,中央政府近年来实施了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对各地每年占用 的耕地量下达具体指标,并要求各地耕地的占(用)补(充)尽可能平衡。通 过种种努力,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恢复到4.7×108t。 由此可见,城市化的第一前提,即农业剩余产品的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 内依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制约因素。
什么是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移常住地点到城市,城市与非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集中。
它是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口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的体现。
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从传统古都到现代城市,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过程。
它包括城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三个方面。
城市人口增长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聚集,并在城市中长期居住;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文化的转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表现为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和城市结构的演变。
3. 城市化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与非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转移和传递效果不断增强,进而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城市化的影响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推动、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城市形态的演变等。
4. 城市化的挑战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很多机会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城镇规划的不合理、城市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
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5.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社会建设等。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市民、企业等各方积极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城市化是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它包括城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三个方面。
城市化的影响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推动、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城市形态的演变等。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拉力
乡村的推力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的发展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市 化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
小结: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原
工业化早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 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 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因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郊区城市化化与逆城市化的异同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乡村人口数量减少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数量减少 乡村人口数量增加
四、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晚 目前发展速度快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 人口比重小(40%以 下) 初期和加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 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从城市化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 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 (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 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 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联合调研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编的《学习与研究》杂志2011年第5期刊登了中共西安市委政研室会同市城改办、市统计局、市社科院联合调研组撰写的《城中村改造的成功范例关于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调查》。
现予全文转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摆在每个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面前的焦点与难点。
近年来,西安市在推进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把城中村改造当做一场新的革命,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城中村改造的“西安模式”。
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城改办、市统计局、市社科院成立联合调研组,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历史原因,西安市的城中村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属于较多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全市城六区共有行政村624个,其中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286个,涉及人口37万人;加上郊三区40个城中村,共计城中村326个,人口约46万,有各类土地21.6万亩。
作为改造重点的二环路以内有行政村72个,涉及农业人口2.5万户,8.98万人,集体土地约2.3万亩。
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
从2002年开始,西安市按照“自筹资金,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三自”方针进行城中村改造,但由于各村是进行自我改造,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加之建新不拆旧和资金匮乏等问题,造成城改工作进展缓慢。
2005年3月,西安市成立了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城中村改造“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市场运作,改制先行,改建跟进,尊重民意,利民益民”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2007年8月,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西安市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城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出台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城改配套政策,经过试验示范、由点到面、全面推开,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入了平稳快速推进的新阶段,取得了显着成效。
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启动城中村改造的村庄达到231个(包括取得城中村改造方案批复及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村),比五年规划启动143个村的改造任务增加了88个村。
从工作进度看,120个村完成整村拆迁任务(其中二环内57个),拆除面积2241.78万平方米,涉及5.5万户、19万人、4.28万亩土地;安置房累计开工面积1013.2万平方米,占安置总面积1380万平方米的74%,累计完成投资272.5亿元;回迁安置38个村,安置房367.6万平方米,涉及2.36万户、8.2万人。
无形改造共完成182个村、近16.5万人的农转居工作,完成109个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89个村的撤村建社区工作。
二、主要做法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工作新机制。
省、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把实施城中村改造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改善民生、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重要抓手,多次深入城中村实地调研,召开现场会、专题会解决相关问题。
2007年8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政府直管的正局级部门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集中办理改造范围内的计划、规划、土地、建设、房产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站式”办公。
各区和各开发区也组建了相应的独立工作机构,为城中村改造工作高效运转提供了组织保障。
把城中村改造纳入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体系,每年年初市政府与各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考核奖惩。
建立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城中村改造规划、安置房建设、集体土地确权等焦点难点问题。
2.规范管理行为,形成城改工作新秩序。
一是开展“提升年”活动。
2008年召开了全市改造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提出了城改“543”工作要求,即扭住整村拆除、招商引资、查处违法建设、安置补偿与安置房建设、破解制约城改深层次问题“五不放松”,做到违法建设、劣质工程、投诉、上访“四无”,让群众、投资者、政府“三满意”。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
抽调专人组成综合整治监察大队,对全部326个村进行了拉网式检查。
按照“摘帽子、引路子、堵口子”原则,严肃查处城中村改造违规建设行为,坚决取缔没有审批方案假借“城中村”之名的非法开发项目;对方案已审批、并已开工建设但手续不完备的改造项目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改造行为;加强源头控制,堵住各种非法建设的口子,从根本上解决和遏制改造秩序混乱的局面,确保改造工作规范、健康发展。
三是严格拆迁审批。
坚决做到“六不拆”,即没有控规不拆、没有方案批复不拆、没有监管资金不拆、没有拆迁批复不拆、没有拆迁公告不拆、没有维稳风险评估不拆。
四是完善各项制度。
坚持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现场管理,确保城改工作质量。
仅2010年,市城改办就制定完善了规章制度42项,组织召开专题会议8次,现场检查120余次,解决了4大类51个问题。
3.维护群众权益,营造和谐改造新局面。
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
在改造方略上,明确提出了“村民得利、开发商微利、政府不争利”。
在编制控规上,综合考虑村民和开发商合理诉求以及改造村人口、地段等因素,科学制定规划设计条件。
在规划选址上,大多采用就地安置办法,让拆迁群众优先选择安置楼位。
在制定改造方案上,把握好安置开发比,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确保群众利益。
在拆迁过程中,现场设立咨询接待室,由人大、政协、工商、税务、司法、水电、信访等部门现场办公,做到程序公开、政策公开。
在整村拆除后,坚持“安置先行”原则,首先建设安置楼,把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中之重,成立安置房建设督导组,统一安置房与开发商品房建设质量标准,落实了安置回迁责任制。
在拆迁改造中做到三个到位,即补偿标准到位、程序合法到位、完善服务到位,使拆迁工作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支持,变阻力为动力,实现了“迅速拆除一处、按时回迁一处、尽快富裕一处”的目标。
4.破解政策瓶颈,拓展城市建设新途径。
城中村是新出现的城市化问题,既是行政管理的交错区又是法律法规的空白区,存在着诸多难点。
为此,西安市科学构筑政策平台,有效地指导了城中村改造工作。
市政府相继出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意见》《西安市城中村村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符合民意的配套政策。
同时,采取灵活措施,解决改造中的瓶颈问题,落实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改造投资环境。
诸如把涉及城中村的土地出让金、城建配套费等归集为专项资金,全部用于改造;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确权方式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集体土地转性问题,等等。
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颁布实施,确立了西安市改造工作政策法规体系的框架,为城改工作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5.不断求索完善,开创城改工作新模式。
在总结以往“三自”改造方针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
在明确政府各级机构权利职责,定原则、给政策、创环境,统一编制规划、改造方案、策划招商、实施拆迁安置和实行无形改造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市场运作,通过项目设计、策划包装、主动招商和以商引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西安城改。
这一创举,使政府在牢牢把握改造主导权和方向、有效遏制城中村改造无序混乱行为的同时,解决了资金难题,加快了城改工作进程。
2007年以来,仅通过“西洽会”这个平台,全市先后就有33个城改项目成功签约,协议资金达到513亿元,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主要成效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实践证明:城中村改造是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人居环境、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重要任务。
城中村改造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将城市管理的难点变为城市发展的亮点,对西安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创造了西安市城建史上拆迁量之大、安置房建设面积之多、动迁之平稳三个“绝无仅有”,为城中村改造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
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近百个城市前来考察学习。
国家建设部领导和专家也给予高度评价。
1.城中村改造对西安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城中村改造不仅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带动了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水泥、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的消费,增加了财政税收,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效应显著,成为新的增长极。
据测算,2007~2010年,全市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708.5亿元,带动全社会经济总产出增加1770亿元,实现生产总值601.8亿元,占到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量的3成以上,拉动经济发展效应显著。
同时,城中村改造的大量投资也对全市的生产和消费产生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一般情况下,全部投资额中将有40%左右的投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消费资金,这部分资金进入消费领域有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加之居民入住后装修房屋、购置家具等接续消费因素的影响,对生产消费的拉动作用将会更大。
据未央区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区完成52个村(含经开区20个村)整村拆除,人均房屋残值、过渡费、拆迁奖励等合计补偿现金13.2万元,户均补44.29万元,累计有80.32亿元资金补偿村民。
随着家庭资产的增长,村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层次发生了较大变化,旅游、汽车等高端消费成为新时尚。
2.城中村改造对西安城市建设管理贡献突出。
土地和资金是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
由于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许多重点工程项目难以顺利实施,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不少难题,城中村改造有效地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一是为城市建设腾迁了大量建设用地。
据统计,在全市已整村拆除的120个城中村中,涉及村域土地约42829.6亩,除去改造综合用地23241亩外,为铁路北客站、新行政中心、大明宫遗址公园、汉城湖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和各开发区提供建设用地15543.6亩,为土地储备中心提供可储备土地4044.35亩。
二是为城市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
据统计,城中村改造无偿为政府腾迁城市主要规划道路建设用地3900亩,打通各类城市道路129条。
按照市区每亩300万元的拆迁补偿标准匡算,仅此一项,就为全市节省道路建设征地拆迁费用117亿元。
以莲湖区为例,汉城路3160米长的高压网线制约着路西约400余亩土地的开发利用,长期以来只能建设二层临时建筑,沿街商业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通过杨家围墙、陈家寨、曹家堡和中堡子4个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开发商出资1.93亿元,完成了此路段高压线下埋工程,彻底解决了该区多年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发展难题,为汉城路商业街区建设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