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引言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对自然界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辩证思考。
自然辩证法旨在揭示自然界万物的辩证规律和变化过程,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结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辩证法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和概念。
本文将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进行探索和阐述。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和无限变化的。
在自然界中,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有机的整体结构。
自然辩证法基于以下基本原理:1. 联系和相互作用原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的单个存在。
恩格斯指出:“象人类社会那样,每一个特殊的自然体系都由无限多的部分组成,而且它只有通过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存在和发展。
”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和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系统。
2. 过程性原理自然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认为,“这些部分之间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于它们彼此通过一个结构体系或多或少地直接地关系到了一起。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它们都在不断变化、演化和发展。
3. 矛盾原理矛盾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
恩格斯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和对立面。
自然界中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矛盾不仅存在于个别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4. 单一性和多样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既有单一性,又有多样性。
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一切都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一切在它们自身中都是独特的、特别的。
”恩格斯认为,单一性和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恩格斯认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化的体系。
自然辩证法从古代哲学的原始形态逐渐发展,经历了中世纪哲学的曲解和矛盾,最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古代自然辩证法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的思考主要集中在自然界的起源和本质上。
2024年自然辩证法总结(2篇)
2024年自然辩证法总结____年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探索万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在____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____年的自然辩证法进行总结。
一、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自然界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物质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____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越发深入,不仅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还发现了更多新的物质形态。
在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下,人们对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二、矛盾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力量。
在____年,人们对矛盾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矛盾,能够更加准确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面临的矛盾也越发复杂和突出,现代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
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变化的连续性、平缓性、渐进性,质变是事物变化的飞跃性、突变性、根本性。
在____年,人类对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既注重事物发展的平缓过程,也关注事物发展的突变点和飞跃点。
通过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人类成功实现了许多领域的质的飞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在____年,人类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不仅在自然领域,还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从环境保护到社会治理,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五、必然性与自由度的辩证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和规定,自由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选择和创造。
在____年,人们对必然性和自由度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认识到必然性是自由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认识到必然性的基础上,人类才能通过科技的创新和社会实践的改革,发挥自由度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三、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四、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 环思想。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序、有序和无序 “序”,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 映了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 (2)对称和破缺 “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 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 性的降低。 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破缺。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一、开放性 三、整体性 二、动态性 四、层次性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和秩序。 功能: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能力和功效。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相对稳定,而功能因为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方式 不同而表现出多样的可能性。 结构分为一、同时态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 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区别。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 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 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提出了 “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自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 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关联,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也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 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 起一座桥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经过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科学方法论。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家之一。
本文将以恩格斯的视角,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有机体中,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无限多样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2.自然界的发展是呈现出辩证法的特点恩格斯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在自然界的发展中,各种矛盾相互作用,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些矛盾通过不断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3.自然界符合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符合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它会不断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无产阶级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科学史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史中的各种科学革命和突破,都是在不断矛盾和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科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要合理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领域之一。
生态学研究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结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从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科学史、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科学问题
8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二节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一.归纳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观点
认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问题,而是始于观察。科 研是从观察和收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 升为理论
–科学始于观察。
以培根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学派,片面地夸大 归纳法对于科学发现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了科学 始于观察的观点。
另一种问题难度是相对于特定解决问题者而言 的未解决的问题-局部知识性问题。
7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探索性和知识性问题
所谓科学探索性问题,肯定是同时具有以上 两种难度的问题,因为如果只具有对特定解 决问题者而言的难度的问题,也许是其他地 方和其他时间的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对于 这后种问题,我们称之为知识性问题。
9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波普尔证伪主义观点
“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 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
越深刻的问题。”
科学发展的证伪模式:
•P1→TT→EE→P2。
科学始于问题(P1),对问题提出大胆猜测 (TT,),各种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遭 到证伪(EE),新困难导致新问题(P2)。
存在各种问题,如哲学问题,一般智力问题,科学 问题等。
研究的问题选择的好坏,往往决定研究工作的成败, 进度的快慢,以及成果的大小。
孟子说:“学贵慎初”
兵家言“慎重初战”
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什么是问题
一、以往科学哲学家关于“问题”的看法.
科学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认为,一个问题,就是一 个智力上的愿望.
20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二)系统科学的诞生(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完成”。
1、物理学新发现•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
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
2、物理学革命•当时物理学家中的泰斗——开耳文勋爵在新年贺词中把物理学的19世纪发展和20世纪的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小乌云”,它们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解决。
1)实验或实践进展•黑体问题研究中,出现了紫外灾难(黑体:光的辐射和吸收);•以太问题的检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太存在?光速问题)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示意1887年2)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1879-1955)1905年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质量和能量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革命。
但是现在看仍然都是决定论框架下的理论。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与空间、时间关系;双生子佯谬。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的另一形式——矩阵力学。
自然辩证法-第二编:科学与技术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8交流和合作
1提出问题 修改假设
2作出假设 7推出结论和评价
重新设 计 重复
4实行研究
6分析和解释证据
3制定研究计划
5收集事实证据
第2讲 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一、什么是技术
二、技术方法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什么是技术
科学理论必须物化为技术才能实现其价 值, 科学认识中诸种方法对于人类的技术活动来 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活动在方法论 上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何谓技术? 亚里士多德:操作性的学问 狄德罗: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 规则体系。
人类在科学实践中,获得了科学认识,这 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认 识和改造是辨证统一的过程)客观世界的 过程中获得的。 科学认识范围很广,包括科学事实、科学 观察、科学抽象等等方面。
(一)、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观察和
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通过 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并经过整理和鉴定了的经 验事实。 属于认识论范畴,体现客观实践在科学认识主
如何检验假说
逻辑分析与实践检验结合,逻辑分析只是 辅助性的检验方法,假说最终必须由科学实 践检验和裁决。
5、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 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 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在科研中,发现科学问题;根据科学事实,提出科 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反之,理论又指导新实践。
微观 外层空
DNA重组 遗传和生命 微机的生产和应用 大脑延伸 软件开发 信息革命 互联网 知识经济社会
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 历史学:记忆的科学 诗歌:想象力的科学 哲学:理性判断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习题答案 (2)
自然辩证法概论习题答案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方法论。
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有内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自然辩证法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和掌握这些规律和趋势,从而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1.1 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自然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论,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形而上学是一种片面抽象的思维方式,它只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固定属性,忽略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
而自然辩证法则注重事物的全面联系和内部的矛盾运动,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
•形而上学是静止的、机械的思维,它把事物视为孤立、静止的存在,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外在的、被动的。
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辩证对立和积极的内在联系。
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是事物的基本属性。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它们都有内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
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的探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矛盾的存在推动事物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和矛盾的解决。
•质变和量变相互转化。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而是通过量的积累引发质的变化,质变又会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辩证法研究事物的质变和量变的相互关系。
•反映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反映来实现的,包括感觉反映、思维反映和实践反映。
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根据实践和经验,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自然界。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观察与实验方法、模型与理论构建方法等。
2.1 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方法,它用于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过程。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现象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第二讲的内容,包括对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规律与科学方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与特点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包括:(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2)动态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动态性,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联系: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发展: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3)矛盾: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质与量: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与量是相互关联的,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飞跃。
二、自然规律与科学方法1.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自然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自然规律适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3)必然性:自然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作用。
2.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运用理性思维和实证手段,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
(2)实验: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3)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概括、抽象和推理的过程。
(4)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数学描述,揭示自然规律。
自然辩证法2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力图“在某种具有固有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去寻找这个统一”。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了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例如,牛顿,加利略,开普勒的力学体系的建立。
基本观点:整个自然界是有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与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和均匀的空间和时间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自然界,宇宙被提成一种不能动的实在,而是出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体系;人和自然是分离对立,人出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的不同的存在者。
贡献:①否定了“上帝创世说”②反对用抽象的思维强调经验和实验的方法,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和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③这种分析方法和还原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局限性:①否定了有机界与无机体,人类和自然界之间性质上的差别;②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了广泛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③造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4.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地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把世界描绘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体,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黑格尔使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自然哲学中地辩证法,只是观念的辩证法:发展是理念、观念的发展;联系是概念的相互联系,而自然界的辩证法只不过是它的“外化”,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立的。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德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地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观概述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 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
01
CHAPTER
科学技术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结构、 功能、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观点,是人 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不 可逆的损害。
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和应 对措施。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 题越来越突出,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隐私问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能 侵犯个人隐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改善生产方式
03
科技的应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科技推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量子计算的挑战
量子计算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稳 定性差、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算法和应 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等领域。未来生物技术有望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自然辩证法2
9. 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科学事实:人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所得到的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确定的经验事实。
经验事实有两类:一是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表征,二是对观察实验所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客观事实:物质对象的客观的现象和过程。
科学事实是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的,离开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而经验事实作为世界的物质现象或过程,其真理性有待科学共同体的进一步审查,只有经过了科学共同体鉴定的事实才能成为公认的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两者具有同一性。
但由于反映过程中的复杂性,两者往往不能直接相一致。
如果科学事实不仅是被检验着的,而且是被检验过的,不仅被检验过一次,而且是被多次相互独立的实验所检验,在此意义上,科学事实和客观事实可以说是一致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存在着可错性,而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第一性的。
不存在可错性。
答2: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所得到的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确定的经验事实。
科学事实和客观事实是不同的。
经验事实是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和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客观事实是指物质对象的现象和过程,它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第一性的。
科学事实则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关于对象的映象及其对它的描述。
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科学事实虽然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但二者往往并不能一致。
对同一客观事实,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合理而描述为精确的科学事实,也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不合理而描述为粗糙的乃至歪曲的事实。
客观事实不存在正确或错误的问题,而科学事实则存在着可错性。
10. 在科学研究中怎样才能诱发和捕捉灵感?答:11. 探索复杂性研究和探索简单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12. 举例说明科研中的道德问题,科研工作者应怎样处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答:33.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怎样处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答:道德问题: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2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大大增强,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引发了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因此必须意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因为: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自然生产力是指“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
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
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马克思说:“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比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
不改革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答: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经济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浪费。
这些问题都说明中国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只能是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2科学认识和科学问题
“脚气病是什么细菌引起的?”
“脚气病是由什么毒素引起的?” “脚气病是不是由于机体缺少某种营养物质
引起的?”
脚气病:即维生素B1或硫胺素缺乏病 (thiamine deficiency)。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37
二、科学问题的结构
科学问题一般由问题陈述、问题的指向和 问题的应答域三个方面构成的。
32
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
时代的产物。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
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时代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决定科学问
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途径
探索遗传问题:有些问题受当时认识程度 和实践水平的限制,一时无法进行研究,因而 还不能称为科学问题。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 才能转化为科学问题。
35
2、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
25
3.科学研究中的理性阶段的方法 主要是运用各 种理性思维方法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加工创造,其 中要阐述科学抽象方法的作用、意义、基本原则、 一般过程和形式;常用的逻辑方法,如比较、分类、 分析和综合、演绎、归纳和类比;非逻辑方法,如 科学想象、科学灵感和科学直觉以及创造性思维方 法等。 4.科学体系构成的方法 主要阐述科学假说的主 要特点、作用、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建构和发展、科学理论的评价等。 5.系统科学方法 主要阐述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 功能、类型;控制论方法的特点、反馈方法、黑箱 方法和功能模拟方法;自组织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 方法论启示等。
38
1、 问题陈述
问题陈述就是陈述问题的语句, 它包含陈述项和疑项。
What Where When
表述为“是否S?”或“E(S)?”
陈述句 疑项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天体系统是宇宙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系统,包括恒星、行星、 卫星、彗星等各种天体,天体系统之间存在着引力和其他相互作用力。
开放系统与自组织
开放系统的概念
自组织的概念
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 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 系统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能够不 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 式和根本属性,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与结构
物质形态
自然界的物质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形态,不同形态的物 质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运动规律。
结构
物质的结构是指组成物质的元素或成分的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不 同的物质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功能。
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适应自然环境
人类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适应自然环 境,形成各种文化和习俗。
改造自然环境
通过科技和生产活动,人类不断改变自然环境, 以满足自身需求。
适度改造原则
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避 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 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的发展具有历史 性和时间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
01
地球系统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组成,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地球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02 03
自然辩证法2
公元前500 年的恩培多克勒提出 公元前 500年的恩培多克勒提出 “ 四根 500 年的恩培多克勒提出“ 说”: 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论。 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论。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西哥拉, 500年的阿那克西哥拉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西哥拉,人为世界 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的种子。 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子。 德谟克里特提出万物是由一种叫原子的 东西组成 。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征
中国原始思维自然观的理论形态,主要是中 国古代早期的阴阳、五行和八卦说。 阴阳学说最早起源于解释宇宙万物本原的尝 试,是与科学、政治、宗教思想混杂在一 起的。 五行思想 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史伯曾 以五行向郑桓公解释万物组成.并且说明 违反它的周朝为什么衰败。
2.理性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 儒家学说主要关注人生、伦理和社会,但仍然强 调了“生生之谓易”的辩证法观点,“有天地, 然后万物生焉”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以及 “刚柔者,立本者”,并且“刚柔相推而成变 化”的遵循自然的思想。 道家特别突出地强调了自然演化的思想和道法自 然的观点。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自然演化 的思想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含义。
第二节 16、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机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一架硕大无比的机器。 机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一架硕大无比的机器。 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宇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 宇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一切现 象都是必然的, 象都是必然的,必然性就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固 定不移的恒常不变的联系。 定不移的恒常不变的联系。物理系统的未来一切 时刻的行为, 时刻的行为,都由系统内部所有物体在某一给定 时刻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及其作用于物体上的 力完全而精确地确定。 力完全而精确地确定。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2自然观
自然观的重要性
指导人类认识自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确的自然观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 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利 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正确的自然观能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 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从而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指导人类改造自然
正确的自然观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地改 造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 境。
物体层次
物体是由原子、分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 物体的性质和行为受到内部结构和外部环 境的影响和制约。
自然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非线性关系
自然系统中各组成部分 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 性的,即一个组成部分 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组成 部分的连锁反应,产生 难以预测的复杂结果。
自组织现象
气候多样性
地球上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 气候带,每个气候带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生态适应性。
03
土壤多样性
由于地形、气候和母质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土壤也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黑土、黄土、红壤、砂土等,每种土壤都有其适宜的植物生长和利
用方式。
自然界的宇宙统一性
天体物理学与宇宙演化
宇宙中的生命
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存在,但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 生命的条件和可能性。这种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起源,以及宇宙中生 命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05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利用
1 2
认识自然
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不断深化对自然界 的认识,揭示自然规律,为改造自然提供科学依 据。
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
自然辩证法2.
(3)近代科学革命的双重意义 使科学建立在实验、经验、材料、定量的基础上,实 现了科学革命;起到了反传统宗教、解放思想的作用。 3.牛顿(1642-1727)的成就 性格与成才 学习与思考 万有引有理论;微积分;光学理论。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晚年从事宗教研究,参与波义耳设立、本特雷主持 的宗教讲座
近代后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期 特点:整理材料、自然科学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图景 1.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康德(1724-1804)1755年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 拉普拉斯(1749-1804)1796年发表《宇宙体系论》 弥漫物质—星胚—主序星—红巨星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 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 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自然科学的原理解释了自然界的辩证图景;哲学的提升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对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如何看待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原始宗教的自然观
1.原始宗教观的形成过程 (1)万物有灵:人类智慧之花---各种神灵的创造; 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2)图腾崇拜(Totem、亲族):象、树、水、火、 龙等 (3)巫术:早期治病---巫与医结合;巫术的心理治 疗功能现代巫术存在的原因? (4)祭祀:地点---寺院之原坯;仪式---宗教文化之 源头;效应--偶然心理体验 (5)神话传说:想象与向往 神话与现实
(5)中国航海壮举
郑和(1405-1433)七次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 壮举。 中西航海比较: 时间早、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到达的国家多,目的、 结果及影响差异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
(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是B”或“由于A所以B”。
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方法则出现B结果”。
(6)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
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
它们的联系主要为: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能相互贯通,呈一体化的趋势,从三次技术革命看,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经表现为双向的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的最好体现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即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的技术化指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相关技术的发展作为其辅助的手段,为其提供相应的研究工具;技术的科学化指技术向技术知识体系的升华而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以当今基础学科的新成果为基础的迅速转化。
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洽的结果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连续体。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进程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这种协调发展的机制下,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一.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经济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社会诸因素中占有首要地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②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③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刺激因素;④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发展,还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课题、经验材料和新的实验工具及设备手段,为科学技术发展开辟新的广阔天地。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也是作为社会强制性力量直接调控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①在社会制度层面上,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②在社会体制政策层面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将发展科技的可能变为现实,是通过具体的体制、政策的中介作用实现的;③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对抗是最激烈的政治行为。
(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长期性、基础性的。
这种影响只有在宏观范围和长期过程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为现代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工作者都要经过教育的塑造。
教育发展的状况不但决定着科学技术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还决定着科技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后备力量的补充接替。
教育的普及程度则规定和制约着科技成果在社会中理解、消化、传播、吸收和应用的程度。
大学作为教育和科研中心,是现代国家科研战线重要的一翼,大学的科研水平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
(4)科学技术的风格、形态等特质,在深层次上还受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文化现象本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但另一方面,它也要受到文化的其他部分的影响,特别是作为文化的核心的哲学-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世界各民族发展中所呈现的个性差别,也无不与其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有关二.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②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选择作用;③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还具有调控作用。
我们还应当看到,由于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间的关联相当复杂,要实现社会需求对科技发展的导向、选择和调控作用,实现两者的互动,还需要通过一系列中介的作用:首先是信息中介的作用,其次是组织中介的作用,再次是满足需求的传播中介。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是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共同体,它们外围或其延伸部分是它的社会支持系统,它们实现着保证科学技术发展外部社会条件的使命。
这些外围主要有经济支持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和教育支持系统。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2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对象性关系”四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人类中心主义(1)进步性:人类中心主义是伴随着西方人本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的文化观念,起初,它对于唤醒人类的主体意识,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控制,实现人自身的独立,具有启蒙性的作用,使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被逐步强化,在这个过程,它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鼓舞人们战天斗地,不断的按照自身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整体进步。
(2)局限性: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无视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存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原始协调的关系,完全根据人自身的需要、愿望去掠夺、索取自然界,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的制约性。
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根改变,原来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的恶化,使人类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陷入困境。
纵观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扩张,以及以此为指导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关系日益加剧,出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污染;②资源短缺;③生态系统失调。
二.生态伦理学(1)进步性:生态伦理学是根据生态学的成果,并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而建立和发展的,其矛头直指“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号召人们从整体主义的哲学观念出发,尊重大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承担起对自然界进行保护、尊重、关爱的伦理责任。
这种理论主张对于人们改变原有的“主-客体”分裂观念,实现人对自然的协调一致关系,促进人与自然持续、和谐的共同存在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尤其是在当今人类中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人类生存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的今天,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2)局限性:生态伦理学毕竟是本世纪以来形成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主张尚存在着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方面:①按照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观点,人应该把自己看作生态系统中普通的一员,尊重和关爱每种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甚至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自然物的存在权利和改变其生存形式。
然而,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又必然要以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变革作为前提和条件,没有这种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如此,便产生了人类的生存需要和自然环境权利之间的矛盾,要么就放弃对人类生存权利的追求,要么就要对自然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形态作出变革。
对于这种矛盾,当代生态伦理学始终没有找到使二者相互协调的桥梁和途径;②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能否真正建立?按照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每种自然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只能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因此人必须对自然物尊重和关爱,承认其内在的价值。
但是,无意识的自然环境能否成为道德的主体,与人之间能否建立相互的道德关系,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生态系统本身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和条件方面来说,它似乎关爱、支持着人类的生存,但它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危及或威胁到人的生存,这种威胁也并非一定是人类所为,而是来源于各种自然力量的盲目的无意识的作用。
如此,以相互约定、共担义务和责任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就很难真正建立起来。
三.天人合一(1)进步性:“天人合一”在解决天命(规律)与人事关系上,承认自然命运不可违、尊重自然规律。
但不消极处之,尽人事而不务求其必成,这就是“知天命,尽人事”,这对当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先导意义。
(2)局限性:“天人合一”固然有许多精彩的思想,但它毕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物,具有朴素性和直观性。
即使在“天人合一”思想盛行的古代中国,也经历了中华民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五个阶段。
而这五个阶段都是处在农业社会中,而只是到了清末,中国才开始出现近代工业。
可见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不是抱住“天人合一”就可奏效的。
四.对象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
(1)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建立起来的。
正是通过人类不间断的生产劳动和实践过程,才使得人类的文明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才得以进步。
(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有人才能够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从而引起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这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
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谐一致。
(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
再次,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科学技术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
科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的生产技术制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2)技术科学化: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