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辉《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三部六病讲座(八) 三部六病局部病的证治观及对肿瘤病的治疗思路
病的首要任务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组成攻坚汤和鸡 甲散, 收到 良好疗效 。 攻坚汤 中王不留通经散结、祛瘀消肿 ,夏
当使用人参 附子汤及其类方治疗 ;慢性 胃溃疡 出现 里阴 证 的症状 ,当使用苍术干姜汤及其类方治疗 。 1 局 部病局 部整体 双关 治疗 当局部病 不仅 反应在 - 3 局部 ,而且影 响到整 体,造成整体的不协调 ,整体 的不
正常 时帮助组织增生 ,患肿瘤 时可 以帮助肿瘤增殖 。限 制动物 蛋 白的摄入 ,薄层 导生素的作用就会减弱 ,癌瘤 就难 以增殖 ,从而达到治愈的 目的。 在 以上 四点思想 的指 导下临床 治疗肿瘤 的常用方剂
协调反过来又作用 于局 部,使 局部病进一步恶化 ,这 时
需要将局部和整体 结合起 来治疗,这种情况 叫做局部病 局部整体双 关治疗 。局 部病局部整体双关治疗要遵循两 条原则 ,一是 “ 协调整体,突 出局部 ” ,二是 “ 定证、定
方、定疗程 ” 。
枯草清火散结 ,苏子 降气化痰 ,牡蛎软坚散结 ,四药相伍 可起到缩小肿瘤,消除病灶的作用 。 甲散 中鸡 内金 消食 鸡 化结,炮 甲珠通经攻坚 ,鳖 甲滋阴潜 阳,软坚散结,三药 共用攻补兼施,滋散合用 ,对肿瘤有消解溶散 的功用。 23 清理血液 在肿瘤病后期癌 细胞顺血液 、淋 巴循环 . 转移播散 ,故 治疗须清 理血液 。清热解毒凉血 药具有广 阔应 用前景 ,多种药物 联合 使用可增强清理血液 ,截 断 转移 的功效。目前使用较 多的有败酱草、银花 、黄 药子、 连翘、 山豆根 、蒲 公英、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等 ,但均 感并不十分称心 ,相信存在 清理血液 的满意药物 ,只是 有待 于进一步实践寻找 。 24 忌食动物蛋 白 许 多病例显示 ,患者肿瘤 消退 后大 . 量进食 动物蛋 白,导致肿瘤 复发,最终使治疗失败 。动 物 蛋 白类 食物可 以使肿瘤 明显增大 、恶化,其机理在于 薄层 导生素的作用 。薄层导生素是 一种 高蛋 白的物质 ,
【马文辉:三部六病】
【马文辉:三部六病】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第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第三节太阳、厥阴并病一、葛根汤证1、葛根汤主证原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正误:表部证(并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诠释:本证为表部同一部位上阴阳两种病性并存的病证。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非虚非实非寒非热,形成了矛盾的统一性。
三部六病把此类性质的病证称之为并病或部证。
2、葛根汤适应症(1)葛根汤兼下利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正误补缺: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诠解:合病的概念在《伤寒论》中十分模糊。
三部六病把合病定义为六病在不同部位上的相互复合。
合病的治疗原则为合病合方。
本证葛根汤复合下利,仍然使用葛根汤治之,说明下利证不为里部本身病变,而为表部病势扩张,影响里部而出现的越部证。
(2)葛根汤证兼呕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诠释:本证与上条为类证,呕仍然是表部越部证,加半夏的原故是呕吐影响入药,止呕以治其标。
本方偏热,故适用于部证偏寒的病证。
第四节表部兼、合证一、麻黄汤证1、麻黄汤主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马文辉教授《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教授《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编者按当我第一次读到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的时候,的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这个理论体系,和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体系惊人地相似。
后来,我又发现,其实“以八纲(气血)解六经”还有很多伤寒学家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发现并实践。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
1984年师从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先生,开始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叫《伤寒论三部六证九治法》,然后还有一篇论文叫《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
这次汇报是把两篇合在一起,我挑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讲。
1三部首先,我们中医目前有一个普遍错误的认识,就是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讲的是功能的脏腑,而不是解剖的脏腑。
我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不是没有解剖,中医的脏腑不是功能脏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解剖结构系统。
《伤寒论》把人体解剖结构给我们分为三大系统。
大家都知道提到《伤寒论》的时候,会提到表、里、半表半里,这就是一个结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概念,它不是一个功能概念,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体的解剖系统学。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1800年以前,张仲景对人体已经具备非常完整的人体解剖系统学的这样一个结构思想,而不是我们今天大家说的中医是功能的,而不是结构的这样一个观点。
2“三极之道”我讲第二个个人的概念:张仲景的人体表、里、半表半里三部的解剖结构思想,来源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分为三”,就是“三才”思想的一个人体演化。
《道德经》里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分为三的思想,是我们传统中国文化里面的基本思想。
在《周易》里边有两个道,一个道就是阴阳之道,也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内经》里面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三部六病讲座(二)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病证 ;三部六病 d i 03 6  ̄i n17 —7 92 1.20 0 o :1 . 9 .s . 22 7 .0 20 .6 9 s —2 6 22 7 2 1 0 —0 50
根据 矛盾对立 统一的原则 ,各种致病 因素作用于机 体 ,可 能会 发生对 立性 的反应 ,也可能会发生统一性 的 反应 。当发生对 立性反应时 ,机体会 出现 阳性和 阴性两 种变化 ,三部会 出现六类不 同的证候群 ,即六证 ;当发 生统 一性 反应时 ,机体会 出现只表现 出病变所在部位 的 部性而寒热虚实属性并不 明显 的证候群 , 即三部的部证 。 本 篇主要探讨表部表阳证 、表 阴证和表部部证 的证 治。 以后两篇将分别讨论里部和枢部疾病 的证治 。 任何 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 的证候 ,称 为纲领证 ,亦 称 主证 。纲领证 中有 的证候是疾病主要 矛盾 的暴 露,对 诊 断起 决定作用 ,称为核心证 。纲领证之外 ,往往 还有 许 多其他 证候,称为一般证 。 多证候 中核心证是主导, 诸 无 此证则诊断不 能成立 ;纲领证 是疾病诸 多证候的重要 代 表 ,是伴 随核心证而存在 的。因此 ,临床 辨证只要有 核心证,即可确诊。如果纲领证俱在 ,则诊断更为全面 。 三部六病针对疾病 的发 生发展规 律和病证的表现形 式形成 了两大疗法 ,一是当机 体出现 对抗性的疾病应变 态势 ,表现 为大热 、大 寒、大 虚、大实之证时 ,采用对 抗 的方法 ,寒则热之 ,热则寒之 ,虚.  ̄ 之 ,实则泄之 , m b J J 称为纠偏疗法 ;一是当机 体出现非对 抗性的疾病应变态 势 ,表现 为非寒 非热 非虚非实的阴阳错杂之证时 ,采用 非对抗 的方法 ,平和 阴阳,调畅气血,协调机能 ,称为 协调疗法 。六证 为机 体出现对 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 ,故 治疗六证选用 纠偏疗 法;三部的部证为机体 出现非对抗 性 的疾病应变态势 ,故治疗三部部证 选用协 调疗法 。 1 表 阳证 的证治
马文辉:第一讲《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原音文字版)
马文辉:第一讲《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原音文字版)5:12 高山流水古筝来自素问学堂马文辉简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弟子,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学科带头人。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医院首届名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333工程人才库专家”、山西省卫生厅高评委专家组成员•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荣誉称号承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编写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40余篇,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
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风湿免疫病、脾胃病、肿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血液病变(如过敏性紫癜)、心身疾病、尤为独到,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整理:叶士国终校:颜彪华各位老师,各位经方朋友,大家晚上好,受群主的邀请让我谈一谈对经方的看法。
是说一个方呢,还是一个病,还是一个条文呢?因为这次经方交流群,按冯世伦老师的观点大家都是张仲景的传人,因此呢,我想更全面的介绍一下《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有些朋友可能了解一些,有些朋友呢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因此呢,最后和群主商定了做一个系列讲座,首先从整体上谈一谈,然后逐渐深入。
今天的第一讲是《伤寒论的“六经”当为“六病”》。
我们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伤寒论》我们习惯上都称为六经辨证,今天呢,咱们就先从正名开始,聊一聊《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的名字仲景是如何命名的?1979年《新中医》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我的师兄胡连玺的文章,题目就是《<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2014年12月30日晚上10:50胡连玺师兄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
马教授讲中医——三部六病基层医师园地 第八讲 局部病的证治观
局部 发生病变 , 不仅 反映在局部 , 而且影响 到整体 的正 常
局部 出现局 限性病变 , 只须在局部使用各种方法 就能达到 治愈的 目的, 叫局部 病局部治疗 。比如我们使 用膏药外敷 、 洗剂 外洗 以及针炙 、 拔火罐 、 按摩 、 切割等 。祖 国医学在这方 面的内 容丰 富多彩 , 李时珍在 注《 本草 纲 目》 时, 书 中列 出了近两 万个
说、 局 部结构观三个 不同层次 的学术体 系。 机体 内具有独立 结构和特 殊功能 的部 位 , 如组织 、 器 官等
称为局部 。 局部病 症同样具有寒 、 热、 虚、 实的病理 变化 , 有时不
能在整体上或者 系统 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 而是以局部的形态变
化和机能障碍为 主要表现 。这种病 理变化 , 一般 情况 下多为慢
通经散结消淤 消肿为主 , 配苏子降气 化痰 , 取其 “ 痰生怪 病” 之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 由两部分组成 , 一是动态 的气血 , 形
理; 四药相合 , 清火散结 软坚 , 祛瘀 消肿 , 化痰理气 , 各 种肿 物可
用此 法 , 通过临床的广泛使用 , 效果非常可靠。 1 . 2 局部组 织萎缩 三 部六病 提 出了局部 的复健疗 法 。 团鱼丸 : 鳖2 0 0 0 g 、 蛤蚧 一对 、 红参 6 0 g 、 鸡 内金 1 2 0 g , 共 四味 药; 我们将 鳖去头洗净 , 蒸熟焙 干 , 研 成细末 , 和其他三 味药一 起研成 细末 , 蜜炼为丸。其每 丸 1 0 g , 1 d 2 次, 用于治疗机体各 个组织器 官的萎缩 和退化 。
法; 另一个 就是对局部组织萎缩 , 采取 的复健疗法 。 1 . 1 局 部组织增生 刘 绍武先生根据 临床经验 和民间单
刘绍武三部六病
刘绍武“三部六病”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三部六病讲座(七) 三部六病协调疗法与整体病的治疗
成机体 的统一 。人体与疾病 的斗争过 程中如形成对抗性 的矛盾 ,须采用对抗性 的方法 ,即纠偏疗法 ;如形成非 抗性 的矛盾 ,虚 实并见 ,寒热错 杂,须采用 协调疗法 , 发挥机体 的 自然疗 能来进行双 向调控 。本篇介绍协调疗 法 以及其在整体病 中的运用。 1 协调疗法与协调基方 人体整体气血失调普遍存在, 成为许多疾病 的病 因。 协调疗法模拟饮食物进 入人体后消化、吸收、利用 的过 程 ,通过 人体 自身 自然疗能的恢复 ,来诱导发挥机体 内 部 的调控机制 。 协调疗法 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 伤寒论》第 18条 , 4 此条具有 “ 头汗 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 、大便硬 、 脉细 ”等 症状 ,该条文所描述的病证既非表证 ,也非里 证 ,而为半表半里证 ,既非阳证 ,也非 阴证 ,而 为寒热 错杂证 ,张仲景独具匠心 ,使用小柴胡汤治疗此证 ,协 调整体 ,和解表里 阴阳,通调三焦气机 。 人体 以胸为至阳,统摄 一身之阳 ,腹为至 阴,统摄 身之 阴,二者既是新陈代谢过程 中两大物质 ( 氧气和 饮食物 )摄取和转化 利用 的场所 , 又是 五脏六腑 的所在 , 通过三焦气 化相 互沟通 ,完成机体的协调统一 。小柴 胡
21 调神平亢 汤 协调基方加石膏 3 g . 0 ,牡蛎 3 g 0 ,桂 枝 1g 0 ,大黄 1g 0 ,车前子 3 g 0。 本方主 治血涌 于上的溢脉证 , 由 《 伤寒论 》第 17 0 条柴 胡加龙骨牡蛎汤 去铅丹 ,以石 膏代龙骨 ,车前子代 茯苓化 裁而来 , 方寒热并用、升 降并举 、收散 兼施 、
补泻共济 ,四方同调 、八面共 治,相 反相成 ,适用于 由
交感神 经亢奋所导致 的各类 病证 ,可治疗癔病 、精神分 裂症 、癫痫 、共济 失调 、脊髓 空洞症 、美尼耳 氏综合症 、 高血压 、严重 失眠见溢脉者 。 [ 医案举 例]梁某 ,女,3 6岁 。无明显原因出现右 手颤抖 ,情 绪激 动时更甚,一月后又加不 自主摇 头,某 医院神 经科诊 为 “ 震颤性麻痹 ” 9 3年 3月就诊 ,其 。17 脉弦而上鱼际 ,舌苔少而质红 。方用调神汤加鸡 子黄一 枚,搅 令相得 。药 1 ,震颤摇头明显减轻 ,至 7 7剂 5剂 症状基 本消失。嘱其续服 2 0剂 以作善后 。( 马文辉. 刘绍 武三 部六病传讲录【 . : 出版社, 1:1 . M] 北京 科学 2 1 7) 0 3 22 调心宽胸汤 协调基方加百合 3 g . 0 ,乌药 1g 0 ,丹 参 3g 0 ,郁金 1g 5 ,瓜萎 3g 0 ,五味子 1 g 5 ,牡 蛎 3 g 0。 本 方主治血郁于胸的紊脉证 ,由瓜蒌薤 白汤合时方 百合乌药汤化裁而来 ,具有强心健脑 、宽胸宣肺 、疏肝
【马文辉:三部六病里部证的证治】6
【马文辉:三部六病里部证的证治】6第五、三部六病里部证的证治里阳证和里阴证是里部发生对立性反应的表现,里部部证是里部发生统一性反应的表现。
里阳证为实为热,里阴证为虚为寒,里部部证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只表现出里部的部性。
一、里阳证的证治核心证:胃家实。
纲领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诊断部位:腹部。
治则:下法,泻热除实。
主方:大黄芒硝汤(即大承气汤):大黄15g、芒硝10g、枳实10g、厚朴10g。
主药:大黄。
副主药:芒硝。
里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80条、第208条、第212条、第215条选出。
里阳证为里部实热证,饮食积滞,热邪壅盛,以胃家实为其核心证。
实有其物,积而不去,转化为致热源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后引起发潮热;里部郁热蒸腾,津液外泄,故自汗出;里热炽盛,汗出伤津,故大便干结难下。
里阳证热实互结,机体功能障碍与有形物质蓄留形成恶性循环,治疗须泻热除实,恢复机体功能,选用大承气汤为主方。
方中大黄为主药,攻下泄热;芒硝为副主药,软坚排便;枳实增强肠胃的节律蠕动;肠内容物蓄积,易发酵产气,厚朴可排气消胀除满。
为突出主药作用,将里阳证主方更名为大黄芒硝汤。
[医案举例]贾某,男,28岁。
患者平素鲜有疾病,秋收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骨楚,某医与十神汤,药后大汗淋漓而热不见退,日晡尤甚,持续40℃左右八日余,额痛如裂,谵语妄言,病室内秽气甚重,患者裸卧,唇焦舌裂,面赤气粗,汗出蒸蒸,大便五日未行,胸膛灼热,脐周胀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滑。
观其脉证,知邪热内盛,燥屎已成,与大黄芒硝汤一剂,泻三四次,当晚身凉而安。
(闫云科,闫俊.临证实验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4.)消化道内的有形实邪包括食、血、痰、水四类,四类物质堆积均会形成里阳证,不同类型的里阳证其选方用药亦各不相同。
1、食小承气汤重在消胀除满,同时也能排除燥屎,用于腹大满不通者。
调胃承气汤重点在于泻热,用于发潮热、谵语者。
试论《伤寒论》的三部定位
试论《伤寒论》的三部定位
马文辉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7(29)1
【摘要】《伤寒论》是继《内经》后的又一部经典医学巨著,其创立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是仲景对外感热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性总结。
自宋以后,随着人们对理性的重新关注,在医学界开始形成了以研究仲景学说为主体的“经方学派”。
“六经学说”作为仲景学说观的基本框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医家的追捧,历代虽也有不少明哲贤达之人提出反对,但时至今日,这一疑案仍然悬而未决。
现试论《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如下。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马文辉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山西,太原,0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R241.2
【相关文献】
1.名医类案三部中《伤寒论》热利三方案例分析
2.《伤寒论》病名与三部六病学说的对应关系
3.《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三部六位体用观
4.试论《伤寒论》的"六病"辨证及"三部"定位
5.试论以"三部"为纲剖析《伤寒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下》第三节少阴病类证一、附子汤证1、附子汤主证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304)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背恶寒”为少阴寒特异证,即后心窝巴掌大小的地方,两肩甲骨之间恶寒,为心阳虚衰的先兆指征。
2、附子汤适应证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诠释:“脉沉”为心阳虚,寒湿凝滞的指征,故治从少阴,方用附子汤。
二、炙甘草汤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诠释:参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本证病在心脏本身,多为器质性病变,故难治。
属少阴病,心血不足,心阳不振。
二、四逆加人参汤证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补缺: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心动悸者,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诠解:本证为少阴病虚寒证。
四、茯苓四逆汤证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正误补缺:脉微弱,汗出恶风,烦躁,小便不利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诠释:参38条“……若脉微弱,汗出恶风”有证无方,补入,同时补入小便不利。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党参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个丹参30g百合30g乌药10g瓜蒌30g郁金15g五味子15g牡蛎30g石膏30g桂枝10g大黄10g白芍30g 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
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
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
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刘绍武----三部六病
刘绍武“三部六病”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三部六病基本方
三部六病基本方一、六病纠偏1、表阳病论治:⑴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麻黄。
治则:辛凉解表。
太阳病的主方,过去一般认为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这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相符的。
太阳病是表部阳性病,宜清热解表,而不能用热药治热病。
王叔和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
热证用热药,乃火上浇油,抱薪救火。
根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将方中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取名葛根麻黄汤。
⑵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根据《伤寒论》第63条:“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知,此证为太阳病热证,均有“发热恶寒汗出”。
虽误投桂枝汤,幸所误不甚,仍用麻杏甘石汤论治。
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10 g2、表阴病论治:⑴主方:当归桂枝汤。
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细辛5 g、通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桂枝。
治则:温通血脉。
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列出。
当归活血补血,细辛、通草通经活络、沟通表里上下。
主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厥阴病的主方。
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⑵目证举例: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乃虚寒于表,虽有邪而无力外达,无邪又不能自固。
其证虽轻,本质为厥阴病。
其发热汗出为阳浮于外,阴弱于内的一种假象,必须认清本质,不可等闲视之。
桂枝汤方: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10 g、甘草10 g、大枣4枚3、枢阳病论治:⑴主方:黄芩柴胡汤:黄芩30 g、柴胡15 g、白芍15 g、石膏30 g、知母30 g、竹叶30 g、甘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黄芩、柴胡。
治则:清热除满。
作为少阳病的主方,其组成和药物的选择,应该具备清热、降温、除满、扶阴四个条件,选用黄芩汤作基础,方中加柴胡以除满,加竹叶石膏汤清火降温以扶阴,八药相配,担少阳主方之使命,共建清、降、散、滋之功效。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马文辉《伤寒论》把人体分为三个系统,六类疾病症候群,九大治疗方法。
一、三部的划分1、表部系统:凡是和空气直接接触的部位都属于表。
《内经》曰:“肺与皮毛相表里。
”故肌表和肺系均属表部的范畴,完成呼吸功能,以通天。
2、里部系统:凡与饮食物接触并行消化、吸收、排泄的部位都属里,即《伤寒论》所称之“胃家”,以通地。
3、半表半里系统:介于表里之间的部位,即半表半里,实则是与血液接触的部位,包括整个循环系统,心为之主,以通人。
二、六证的确立疾病的属性不外阴阳两类:依对立统一法则,把正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症候群的统称为阳性病,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症候群统称为阴性病。
《伤寒论》将其命名为:表部的太阳证、厥阴证,里部的阳明证,太阴证,半表半里部的少阳证,少阴证。
1、六病提纲及其证治(1)太阳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病提纲,并参考第7条:“病有发病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证应有发热,且以“恶寒发热”为特征。
因表部以自汗为虚,无汗为实,且结合第31条看,补入“无汗”。
又因“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爱,首先犯肺”,所以肺系咳喘之症当列入主症为妥,但因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冠以一“或”字。
这样太阳证的提纲修改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太阳证之治,当辛凉解表。
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但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
麻黄、桂枝汤证只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而非太阳证。
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作为太阳证的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方中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余药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以解表部之实热。
(2)厥阴证素以第326条为提纲,从原文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均属里部症候。
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马文辉《伤寒论》把人体分为三个系统,六类疾病症候群,九大治疗方法。
一、三部的划分1、表部系统:凡是和空气直接接触的部位都属于表。
《内经》曰:“肺与皮毛相表里。
”故肌表和肺系均属表部的范畴,完成呼吸功能,以通天。
2、里部系统:凡与饮食物接触并行消化、吸收、排泄的部位都属里,即《伤寒论》所称之“胃家”,以通地。
3、半表半里系统:介于表里之间的部位,即半表半里,实则是与血液接触的部位,包括整个循环系统,心为之主,以通人。
二、六证的确立疾病的属性不外阴阳两类:依对立统一法则,把正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症候群的统称为阳性病,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症候群统称为阴性病。
《伤寒论》将其命名为:表部的太阳证、厥阴证,里部的阳明证,太阴证,半表半里部的少阳证,少阴证。
1、六病提纲及其证治(1)太阳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病提纲,并参考第7条:“病有发病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证应有发热,且以“恶寒发热”为特征。
因表部以自汗为虚,无汗为实,且结合第31条看,补入“无汗”。
又因“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爱,首先犯肺”,所以肺系咳喘之症当列入主症为妥,但因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冠以一“或”字。
这样太阳证的提纲修改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太阳证之治,当辛凉解表。
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但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
麻黄、桂枝汤证只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而非太阳证。
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作为太阳证的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方中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余药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以解表部之实热。
(2)厥阴证素以第326条为提纲,从原文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均属里部症候。
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文辉《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导读当我第一次读到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的时候,的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这个理论体系,和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体系惊人地相似。
后来,我又发现,其实“以八纲(气血)解六经”还有很多伤寒学家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发现并实践。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图为刘绍武老先生[(1907-2004),山西省襄垣县人,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
1984年师从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先生,开始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叫《伤寒论三部六证九治法》,然后还有一篇论文叫《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
这次汇报是把两篇合在一起,我挑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讲。
1、三部。
首先,我们中医目前有一个普遍错误的认识,就是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讲的是功能的脏腑,而不是解剖的脏腑。
我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不是没有解剖,中医的脏腑不是功能脏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解剖结构系统。
《伤寒论》把人体解剖结构给我们分为三大系统。
大家都知道提到《伤寒论》的时候,会提到表、里、半表半里,这就是一个结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概念,它不是一个功能概念,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体的解剖系统学。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1800年以前,张仲景对人体已经具备非常完整的人体解剖系统学的这样一个结构思想,而不是我们今天大家说的中医是功能的,而不是结构的这样一个观点。
2、“三极之道”。
我讲第二个个人的概念:张仲景的人体表、里、半表半里三部的解剖结构思想,来源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分为三”,就是“三才”思想的一个人体演化。
《道德经》里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一分为三的思想,是我们传统中国文化里面的基本思想。
在《周易》里边有两个道,一个道就是阴阳之道,也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内经》里面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因此,把阴阳学说作为我们中医的一个基本的道提出来。
在《周易》里面还有一个道是“三才之道”,也就是“三极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一个基本的宇宙演化规律,在人体也是适应的。
我们来看人体的发生、发展,我们人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三天的时候呢,从输卵管进入子宫,在输卵管狭部生成12个细胞的桑椹胚,那么我们普遍的一个观点就是: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的概念是无法解释的,也就是如果这样的话,不可能形成以12个细胞的桑椹胚。
因此,形成12个细胞就有这种可能,就是一生二,二生三,生六、生十二。
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第二个呢就是说受精后的第四天桑椹胚发育成胚泡进入胚层开始着床,六到十二天形成内胚层、外胚层,第三周在内外胚层之间出现一个中胚层,经过四到八周胚层分化发育,胚胎不仅初具人型,而且形成了人体的主要器官。
这样一个雏形,就是一个人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人体发生学的一个过程。
3、三部划分。
第三个我想谈一下人体的三部解剖结构。
都说我们中医不讲解剖,从春秋战国的“疱丁解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一个杀牛的,他对牛的解剖结果是非常清楚的,游刃有余。
做一个医生,对人体的结构虽然没有像对牛那样的游刃有余,但是基本大体结构是清楚的。
中医的研究方法是比类取象,在古代因为没有解剖过尸体,或者解剖过尸体没有记载。
我们从解剖一个动物或者杀一只鸡,杀头猪,来看他这样一个生物的解剖结构。
也就是说当你杀鸡时,从正中间打开这个胸膛的时候,我们开始做的第一个工作,也就是掐断它的食管,顺着掐断的食管下来以后是胃、胃以后是小肠、再下来是大肠、最后是肛门,切断这个系统然后被扔掉。
这个呢我们叫肠肚,肠肚系统,土话叫下水。
这个系统是中医里边的腑系统,当把这个从口腔到肛门的下水系统拿掉以后,剩下的另外一个系统就是以心脏为主的和大血管相联系内脏系统,我们叫脏系统。
那么把下水这个系统拿掉,把脏系统拿掉,剩下的就是一个躯壳系统。
这个躯壳系统在《伤寒论》里面叫表部系统。
从口腔到肛门的腑系统,《伤寒论》叫里部系统。
表系统和里系统中间的脏系统叫半表半里系统,这是张仲景给我们描绘出来的人体的三部结构系统。
4、三部功能。
第四个我想谈一下三部的功能。
我刚才讲到三才,天地人三才,表部通天,表部系统是和天相通的,也就是说表部系统是接受天阳之气的。
什么叫天阳之气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个天阳之气就是空气里面的氧气,表部系统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完成气体交换。
里部系统是从口腔到肛门这样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它是通地的,也就是中医里面的水谷之精微,来源于地,这个系统来受纳水谷之精微。
《伤寒论》里面叫“胃家”。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是一家子,这个胃家系统,也叫里部系统。
那么我们把里部系统接受的水谷之精微,表部系统接受的天阳之气,合化而赤,变为血,血在人体循行,构成另外一个系统就是半表半里系统,主要是人的脏系统,以心为主。
天通表,地通里,表里合化而为半表半里以通人,这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5、六证。
第五个问题就是六证。
谈到六证呢,就是《伤寒论》的三阳三阴,我们今天的教科书里面叫什么呢,叫六经辨证,而张仲景的本来的叫法叫三阴三阳。
我刚才讲了,《周易》里面有一个定理叫什么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里面还有一个定理叫“三才之道”。
也就是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六证之“六”何意?什么意思呢?讲六证的时候,先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这个“六”是如何而来的。
《周易》里面上中下叫三极,天地人叫三才。
天有阴阳,叫日月,地有阴阳叫水陆,人有阴阳叫男女。
《周易》里面的“三极六爻”思想就叫天道之“三阴三阳”。
在人体也是如此,人体表部通天,里部通地,半表半里通人,表有阴阳,里也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这就是《伤寒论》里面的三阴三阳的一个基本概念。
张仲景把三阴三阳思想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以后,形成了三阴三阳六证。
疾病发生以后,我们表部发生病变,要么表阴证,要么表阳证,就是非阴既阳,里部发生病变,道理也是一样的,非阴既阳,半表半里发生病变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原则不能违背,这是一个公理。
我们把它引入到我们医学的辨证论治以后,就把正邪交争实热的亢奋的进行性的这种症候群,统称为阳性症,把正邪交争出现的虚寒的抑制的退行性的叫阴性证。
《伤寒论》里面将其命名为表部的太阳证、厥阴证,里部的阳明证、太阴证,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和少阴证,这就叫六证。
太阳证。
《伤寒论》里面的六证和六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在这里不解释。
《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咱们平时所谓的太阳病的提纲证。
我们参考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样呢太阳证里面它有发热恶寒,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基本发热类型,我们就把发热恶寒做一个典型的太阳证的一个发热证补充进去。
我们看31条,那么太阳证是表部的阳证,也就是表阳证,它是表实证和表热证。
冯世纶教授讲:八纲辨证就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八纲辩证在临床上具体应用。
太阳证是一个表部的热证和实证,是属阳的。
我们根据肺与皮毛相表里,这么一个表部系统特点,一般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得了表证以后呢,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的症状,或嗽或喘,当然有很多外感证是没有这种咳喘证的。
我们把太阳证纲领证补充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这样就构成太阳证的提纲证。
太阳证既然是表部的热证,表部的实证,它是个表阳证,因此它们的治疗大法呢就是,辛凉解表。
也就是表热只能用清法,表实只能用汗法。
清法汗法合为一法就是叫“辛凉解表法”,在《伤寒论》里面它有一个方子,今天上午咱们钱老从《伤寒论》的版本这样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讲了很多知识,那么这里边给我们透露出,《伤寒论》在传抄的过程中,里面穿插了一些后人的东西,可能原先的一些东西有丢失。
《伤寒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子,就是麻辛石甘汤,是一个表热实证,就是太阳证的一个方子,可是这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一个表阳证的时候,头疼,头项强痛,关节疼,麻辛石膏汤解决不了这些疼痛的问题,因此呢,我的老师刘绍武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加了一个葛根,葛根来解肌止痛,这样麻辛石膏汤加葛根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太阳证的一个主方。
临床上我们在治疗这样一些外感病的表热表实证的时候就采用这样一个方剂。
这个方子是非常有效,而且可以重复的一个方子。
厥阴证。
我下面就讲第二个,表部发生外感表证后,有表阳证,同样还有一个表阴证。
表阴证是谁,应该是谁?三阴三阳的搭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可谓千古之谜!《黄帝内经》里面的阴阳搭配和《伤寒论》里面的阴阳搭配是不一致的,那么这个阴阳如何来搭配,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女儿不能走错洞房嫁错郎,如果这个女的入错洞房嫁错郎这一辈子就完了。
三阴三阳的搭配也是如此,谁和谁来搭配,谁和谁是一对夫妻,那不能随便搭配。
表阳应该和谁来搭配,谁是它的阴呢?天有阴阳是日月,你不能天的阳是太阳,天的阴是女人,搭错了,男人和太阳不能结婚,太阳和月亮是一对。
我们根据刘绍武老师的思想,把厥阴证和太阳证来进行配对。
我们来看《伤寒论》的条文,一般把326条作为提纲,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整个症候群没有一点表部的证,全部是胃肠道里部的症候群。
刚才我讲了,张仲景的表、里、半表半里是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结构来划分的。
厥阴证这个条文里面所有的症候,没有表部的症候,完全都是里部症候,“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这样呢厥阴证的归类就成为一个千古谜案。
很多人在思考厥阴证究竟属于啥,讨论几百年没有讨论清楚。
在厥阴病篇里面它有一个条文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厥阴证是表部的虚寒证,是表阴证,整个躯壳系统是表部,伴随手足逆冷,还有恶寒,肢节痹痛。
表阳证是太阳证,在《伤寒论》里面桂枝汤证是一个表虚寒证,因此桂枝汤证是一个厥阴证。
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的一个变方,也就是桂枝汤加上细辛、加上当归、加上通草,治疗四肢末梢循环障碍的一个疾病,它是一个躯壳的、一个表部虚寒证。
那么表虚寒证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它就应该温通血脉。
寒要温,虚要补,使用当归四逆汤。
刘绍武老师为了突出主药和副主药的地位,把当归四逆汤改称当归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