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放电现象
高压电与静电放电
高压电与静电放电高压电和静电放电是电学中重要的现象,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高压电和静电放电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基本概念、原理、实验现象和应用领域。
一、高压电的概念与原理高压电是指电压较高的电流,其电压通常大于1000伏。
高压电源用于大型机械设备、电力系统以及实验室等场合,其作用包括能量传输、电磁场产生和电击等。
高压电的产生主要通过电压放大器、变压器等设备实现。
在高压发生器中,通过电压升压装置将输入电压增加到所需的高压水平,形成高压电。
高压电通常具有较高的能量,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
二、高压电的实验现象高压电的实验现象主要有电晕放电、击穿放电和辐射放电等。
这些实验现象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被应用于气象学、电力工程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1. 电晕放电电晕放电是指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会发生电离现象,形成电晕。
电晕放电主要包括正电晕和负电晕两种类型。
电晕放电可用于离子发生器、带静电吸附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2. 击穿放电击穿放电是指在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电压时,电流迅速增大,形成电火花或电弧现象。
击穿放电通常伴随着电弧和声响,产生较高的能量释放。
击穿放电广泛应用于放电灯、电力设备和雷击等领域。
3. 辐射放电辐射放电是指高压电源中,由于电场分布不均匀或电极形状导致局部电场强度过高而产生辐射现象。
辐射放电会产生电磁波、电磁辐射等,对周围环境和设备造成潜在危害。
三、静电放电的概念与原理静电放电是指在物体表面或其周围的环境中,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匀或电荷积累过多而导致的电荷释放现象。
静电放电通常伴随着闪光、声响和电流释放。
静电放电的产生主要与摩擦电荷、电荷分离和电容器放电等过程有关。
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或产生电荷分离时,就会出现静电放电现象。
静电放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如人体静电、电击现象等,还在工业领域中使用静电设备、喷涂等过程中产生。
四、高压电与静电放电的应用领域高压电和静电放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电力工程、通信技术、材料科学等。
火花放电原理
火花放电原理火花放电是一种常见的电现象,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了解火花放电的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电学知识,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火花放电的定义、原理、特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火花放电是指在两个电极之间,由于电压超过一定值而产生的电离气体放电现象。
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超过气体的击穿电压时,气体中的原子或分子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新的电子和正离子,形成电子雪崩。
最终形成火花放电现象。
火花放电的原理可以通过击穿电压、电离和电子雪崩来解释。
击穿电压是指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绝缘状态转变为导电状态的电压。
当电压超过击穿电压时,气体中的原子或分子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这就是电离现象。
而电子雪崩是指在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新的电子和正离子,从而不断放大电子数目的过程。
火花放电具有一些特点,首先是放电电压较高。
一般气体的击穿电压都在几千伏到几十千伏之间,因此火花放电的电压也较高。
其次是放电时产生的等离子体,可以导致气体局部的温度和压力升高,产生光和声效应。
此外,火花放电还伴随着电流的流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放电时产生的热量和电磁干扰。
火花放电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火花塞中,汽油发动机的点火系统中就是利用了火花放电的原理。
当点火线圈产生高压电流时,通过火花塞产生火花放电,从而点燃混合气体,推动汽缸活塞运动。
此外,在放电加工中,也可以利用火花放电的原理进行金属切割和焊接。
在雷电中,也是由于大气层中的火花放电现象。
总之,火花放电是一种重要的电现象,它的原理和特点对我们理解电学知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火花放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实际工程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利用火花放电的原理,进行相关的应用和研究。
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放电
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放电静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摩擦或分离时,会产生静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静电的产生过程以及静电的放电现象。
一、静电的产生静电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摩擦或分离时,电荷的转移会发生,从而产生静电。
静电的产生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解释:1. 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下,两个物体的电荷是平衡的,即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2. 摩擦或分离: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或分离时,它们表面的电荷分布会受到影响。
在摩擦或分离过程中,一部分电荷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3. 电荷转移:摩擦或分离导致电子在物体表面的转移。
如果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差异,即一个物体的电子数多于另一个物体,则会形成正负电荷差异。
4. 静电的积累:电子转移后,物体中的电荷不再平衡。
电子的聚集和静电的积累会导致物体带电。
二、静电的放电静电的放电是指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过程。
当带电物体与另一个具有较低电位的物体接触时,电荷会传输到较低电位的物体上,导致带电物体失去电荷。
静电的放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解释:1. 带电物体:带电物体可能是通过摩擦或分离而产生的带电物体。
它们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2. 导体接触:带电物体与一个导体接触时,电荷会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导体上。
导体上的电荷会将电荷尽可能均匀地分布。
3. 电荷中和:当带电物体的电荷通过导体的接触传输时,电荷会逐渐中和。
导体的电荷会调整到一个平衡状态,使整个系统中的电荷保持中立。
4. 放电:带电物体失去电荷后,静电放电就完成了。
放电过程中,原本带电的物体重新恢复到电荷平衡的状态。
总结:静电的产生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摩擦或分离引起的电荷转移过程。
而静电的放电则是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过程,可以通过与导体的接触来实现。
虽然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我们仍需注意其潜在的危险。
静电的积累可能导致火灾或电击等意外事故。
因此,在涉及高静电积累的环境中,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使用防静电材料或接地装置来降低静电的积累和放电的风险。
拉弧放电的原因
拉弧放电的原因拉弧放电是指在高压电气设备中,当两个导体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分子会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从而产生放电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对设备造成损坏或引起火灾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防范。
拉弧放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电压过高:当两个导体之间的电位差超过一定值时,空气中的分子会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并在导体之间形成弧光。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高压设备中,例如输变电站、发电机、变压器等。
2. 电流过大:当通过一个导体时,如果其所携带的电流超出了该导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发生短路现象。
这种情况下,在短路点附近可能会形成高温和高压区域,从而引起拉弧放电。
3. 导体间距过小:当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小(通常小于几毫米),并且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电位差时,就很容易发生拉弧放电。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高压开关设备中。
4. 空气湿度过高: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时,会导致空气的绝缘性能下降,从而增加了拉弧放电的风险。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潮湿的环境中,例如雨天或海边等地区。
为了防止拉弧放电带来的危害,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中包括:1. 设计合理:在设计高压设备时,需要考虑到其所处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来提高其绝缘性能和耐压能力。
2. 维护保养:定期对高压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避免因长期使用而导致设备老化或损坏。
3. 选择合适的工作条件:在使用高压设备时,需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工作条件,并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以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4. 安装防护装置:在高压设备中安装适当的防护装置,例如避雷器、隔离开关、过电压保护器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拉弧放电的风险。
总之,拉弧放电是高压设备中常见的故障现象之一,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处理拉弧放电问题。
雷电放电_精品文档
雷电放电雷电放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电荷释放过程。
当云体内部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时,由于电势差的存在,云体之间或云体与地面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电离并形成电流通道,导致电荷从云体或地面释放出来,形成闪电。
雷电放电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云电荷的分布、预放电、起电、辐射、回击。
首先,在云体内部,由于空气流动和水雾颗粒碰撞等因素的影响,电荷逐渐分布不均匀。
然后,当云体内的电场强度足够大时,会出现预放电现象,即先导通道的形成。
接着,由于空气中的电离现象开始增强,导致电流从云体释放到地面,形成起电。
在起电的过程中,闪电会沿着先导通道辐射出来,形成明亮的闪电光。
最后,闪电以回击形式返回云体,完成一次完整的放电过程。
雷电放电的能量非常巨大,一次闪电放电可释放出数十亿焦耳的能量,这可以让空气的温度瞬间升至上万度,造成周围空气的猛烈膨胀和爆炸,产生了巨大的声音和光亮。
闪电还会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臭氧和一氧化氮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大气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雷电放电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雷电放电是天气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观测雷电放电的频率、位置和强度等参数,可以提供气象预测、天气监测和气候研究等方面的数据。
其次,由于雷电放电产生的高温、高压和电流等特点,闪电会对人造物体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如果闪电击中建筑物、树木、电线或其他物体,会引发火灾、爆炸和损坏等事故,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安全。
此外,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强电磁场也可能对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等造成干扰。
为了防范雷电放电带来的危害,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雷措施。
首先,可以在建筑物、电线和通信塔等高大物体上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网,用来引导和吸收雷电放电的能量。
其次,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高地、孤立的树木和水面等容易成为闪电击中点的区域。
此外,还可以通过监测雷电放电的频率和位置,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高电压技术
1、电子崩:外界电离因素在阴极附近产生了一个初始电子,如果空间电场强度足够大,该电子在向阳极运动时就会引起碰撞电离,产生一个新的电子,初始电子和新电子继续向阳极运动,又会引起新的碰撞电离,产生更多电子。
依此,电子将按照几何级数不断增多,类似雪崩似地发展,这种急剧增大的空间电子流被称为电子崩2、自持放电: 当外加电压逐渐升高后,气体中的放电过程发生转变,此时若去掉外界激励因素,放电仍继续发展,成为自持放电3、非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压较低时,只有由外界电离因素所造成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而形成气体放 电电流,一旦外界电离作用停止,气体放电现象即随之中断,这种放电称为非自持放电。
4、流注:这些电离强度和发展速度远大于初始电子崩的新放电区(二次电子崩)以及他们不断汇入初崩通道的过程被称为流注。
5、极性效应:在电晕放电时,空间电荷对放电的影响已得到关注。
由于高场强电极极性的不同,空间电荷的极性也不同,对放电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这就造成了不同极性的高场强电极的电晕起始电压的不同,以及间隙击穿电压的不同,称为极性效应。
6、50%冲击击穿电压:在工程实际中广泛采用击穿百分比为50%时的电压(U 50% )来表征气隙的冲击击穿特性。
实际中,施加10次电压中有4-6次击穿了,这一电压即可认为是50%冲击击穿电压。
7、伏-秒特性:同一波形,不同冲击电压峰值下,间隙上出现的最高电压和放电时间的关系曲线,称为伏-秒特性。
8、沿面放电: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介质构成并联放电路径时,放电总是沿着固体表面进行的,这种现象称为沿面放电。
9、闪络:当沿面放电发展到两极击穿时,称为闪络。
10、污闪:由于污秽导致产生的闪络11、极化: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其束缚电荷相应于电场方向产生了弹性位移或偶极子转向,对外显示出极性。
12、累积效应:多次加电压时,局部损伤会逐步发展,这称为累积效应。
13、介质老化:绝缘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致使其电气、机械和其他性能逐步劣化的现象。
自持放电、电晕放电、辉光放电、电弧放电的区别
自持放电:不依赖外界电离条件,仅由外施电压作用即可维持的一种气体放电类型,与它并列的是非自持放电。
气体放电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外施电压,它使电极间隙的空间范围内呈现一定强度的电场;二是外界电离因素,它在电极间隙中形成初始带电粒子。
外界电离因素有多种方式,例如,天然辐射或人工光源照射会使空间出现带电粒子。
当外加电压较低时,只有由外界电离因素所造成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而形成气体放电电流,一旦外界电离作用停止,气体放电现象即随之中断,这种放电称为非自持放电。
当外加电压逐渐升高后,气体中的放电过程发生转变,此时若去掉外界激离因素,放电仍继续发展,成辉光放电稀薄气体中的自激导电现象。
其物理机制是:放电管两极的电压加大到一定值时,稀薄气体中的残余正离子被电场加速,获得足够大的动能去撞击阴极,产生二次电子,经簇射过程形成大量带电粒子,使气体导电。
辉光放电的特点是电流密度小,温度不高,放电管内产生明暗光区,管内的气体不同,辉光的颜色也不同。
正常辉光放电时,放电管极间电压不随电流变化。
辉光放电的发光效应被用于制造霓虹灯、荧光灯等光源,利用其稳压特性可制成稳压管(如氖稳压管)。
气体在低气压状态下的一种自持放电。
对玻璃圆柱状放电管两端施加电压,当压力处于1~0.1托的范围时,由阴极逸出的电子在气体中发生碰撞电离和光电离,此时放电管的大部分区域都呈现弥漫的光辉,其颜色因气体而异,故称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与暗放电和电弧放电共同组成可连续变化的3种基本放电形式。
1831~1835年,M.法拉第在研究低气压放电时发现辉光放电现象和法拉第暗区。
1858年,J.普吕克尔在1/100托下研究辉光放电时发现了阴极射线,成为19世纪末粒子辐射和原子物理研究的先躯。
辉光放电有亚正常辉光和反常辉光两个过渡阶段,放电的整个通道由不同亮度的区间组成,即由阴极表面开始,依次为:①阿斯通暗区;②阴极光层;③阴极暗区(克鲁克斯暗区);④负辉光区;⑤法拉第暗区;⑥正柱区;⑦阳极暗区;⑧阳极光层。
火花放电原理
火花放电原理
火花放电是指在电极之间通过高压电场作用下,电离空气产生放电现象。
它是一种电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电场强度足够高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原子或分子被电离形成正、负电荷离子。
当电离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时,正负离子会在电极之间加速移动,并在碰撞过程中产生速度很高的电子,这些高能电子撞击空气分子后会使其再次电离,形成电离层。
电离层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重新组合,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明亮的光和热,即火花放电现象。
火花放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电压阈值:火花放电需要足够高的电压才能发生,一般来说,电压需要达到数千伏以上。
2. 空气离子化:电场强度足够高时,空气中的原子或分子会被电场电离,形成正负电离子。
3. 碰撞加速:电离层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在碰撞过程中产生高能电子。
4. 再电离:高能电子撞击空气分子后,使其再次电离,形成电离层。
5. 能量释放:电离层中的正负离子重新组合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明亮的光和热。
火花放电现象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点火系统中的火花塞、电火花加工中的电火花机床等。
它在这些应用中可以产生足够高的能量,以点燃燃料、加工材料等。
同时,由于火花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光和热,它还在实验室、煤气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
作用。
总之,火花放电是指在电极之间通过高压电场作用下,电离空气产生的放电现象。
它是通过电压阈值、空气离子化、碰撞加速、再电离和能量释放等过程实现的,具有许多重要应用。
大气放电现象
(A)
(B)
(C)
(D)
(A)当在闪电发生之前,天空是一片黑暗。 (B)闪电由云端产生,在同一时间亦在中气层的高空中引起扁平的淘气精灵。 (C)一瞬间,红色精灵自此一部分的大气中喷出。 (D)最後,淘气精灵消失只剩下红色精灵。
3、蓝色喷流
蓝色喷流是一种局限在低於40公里大气层中的一种现象,喷流放出深蓝 色的光茫,这种光线无法轻易的穿过厚重的大气层底部,因此要观测这种现 象必须要位于底部大气层之上。 蓝色喷流通常都和雷雨有关, 但一般都认为
这种放电发生的地方要远比正常闪电发生处为高。不过,因为这种放电现
象缺少与对流层闪电的共通性,所以又被称为瞬态发光现象(TLE)。 中高层大气闪电包括: 1、红色精灵 2、淘气精灵 3、蓝色喷流 4、巨型喷流
1、红色精灵
红色精灵是一种伴随着雷雨所产生的
高空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雨云云
层顶离地面约三十到九十公里的高空。红 色精灵上半部是红色,底部则渐渐转变为
电力约为十亿瓦特,而超级闪电至少有千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十万亿 瓦特。超级闪电是在云层顶端发生的高空正电荷放电发光现象。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 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二、中高层大气闪电
中高层大气闪电或中高层大气放电指的是一系列特殊的大气放电现象,
一、闪 电 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
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
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 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 明亮夺目的闪光。
超级闪电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能量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
雷电放电特点
雷电放电特点
雷电放电是一种高能放电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雷鸣和电光。
其特点如下:
1. 高能放电:雷电放电是一种高能电流放电,其能量远远超过一般的电路放电。
2. 瞬间放电:雷电放电往往是瞬间放电,其放电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十微秒至几百微秒。
3. 高温高压:雷电放电产生的电流和电压非常大,导致周围的空气瞬间受热膨胀,产生高温高压现象。
4. 巨大能量:雷电放电产生的能量非常巨大,足以瞬间引燃周围的物体,造成火灾和爆炸等危害。
5. 不可预测性:雷电放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发生的位置和时间难以预测,因此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危害。
综上所述,雷电放电是一种高能放电现象,其特点包括高能、瞬间放电、高温高压、巨大能量和不可预测性。
为了减少雷电放电对人类和物质造成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和应急措施。
- 1 -。
12放电现象
放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水槽,橡皮管,塑料丝,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尖端放电装置。
教学过程引入:刘德华闪电演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引入课题:第3章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板书)学生动手:完成活动1演示1:完成活动2(学生上台操作)(结论)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一、摩擦起电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板书)演示2:完成活动3结论: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释:学生活动1的实验现象想一想: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flash课件电学--摩擦起电实质:演示)解析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
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
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
(师生共同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二、电荷守恒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
第七章、弧光放电
第七章、弧光放电第七章、弧光放电最常见的弧光放电有电焊弧光放电,⾮常明亮刺眼,闪电也是常见的弧光放电。
类似的放电为什么叫弧光放电呢?历史上最初的电弧放电是在⼤⽓中产⽣的,在两个相隔很近的放电电极间加以电压(电源功率很⼤,且限流电阻较⼩),就会产⽣明亮的放电⽕焰,⽕焰中⽓体温度很⾼,因为热空⽓上升,冷空⽓从下⽅来补充,使发光部分向上形成拱形,所以将这种放电称为电弧放电或弧光放电(Arc discharge )。
⽽现在把具有这类放电机理和放电特性的放电均称为弧光放电。
弧光放电的最⼤特点是⼤的放电电流密度,较低的阴极位降电压(低电压、⼤电流)。
§7.1弧光放电的特征与分类⼀、弧光放电的⼏种起弧⽅法1.起弧⽅法:1放电电极接触-分离式起弧⽅法:先将两放电电极接触,加以直流或交流电压,形成电流,然后再将两电极分离开,⽽形成弧光放电。
原因是两电极接触不良处产⽣局部⾼温,⽽且局部电场很强(虽然两电极间只有⼏⼗V 的电压,但是极间距离→0),极易形成弧光放电。
电弧焊机就是采⽤的这种起弧原理;2直接在两放电电极间加以超⾼电压起弧:⼤⽓的击穿场强约为30KV/cm ,也就是说,处于⼤⽓中的放电电极间距为1cm 两个电极,加以30KV 的电压,就可以直接起弧。
⾬天的闪电就是直接起弧。
3辉光放电过渡起弧(常⽤的起弧⽅法):正常辉光放电增⼤放电电流就会进⼊到反常辉光放电区,此时阴极位降区的电场强度会增⼤,继续增⼤放电电流,打到阴极上的正离⼦数量和动能都会随放电电流的增⼤⽽增⼤,⽽导致阴极表⾯温度Tc 升⾼,当电流增⼤到使阴极温度上升到⾜以产⽣强烈的热电⼦发射时,管压降突然下降到很低的⽔平,放电发⽣质的变化,从辉光放电过渡到了弧光放电。
2.过渡起弧过程的伏—安特性在正常辉光放电中,阴极位降(Uc~Un )⼏乎不随放电电流的变化⽽变化,阴极温度Tc 也⽐较低,当进⼊反常辉光放电区后,管压降随放电电流的↑⽽↑,且Tc 也增⼤,放电电流继续增⼤,就进⼊了弧光放电区。
雷电放电的基本型式与特点
雷电放电的基本型式与特点1.2.1雷电放电的基本型式雷电放电主要有三种主要的型式即1、云对地放电;2、云对云放电;3、云内放电。
因第1种型式云对地放电对人类的活动影响较大,所以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云对地放电。
(1)、云对地放电形成的直击雷(如图1-1所示)当云层对地较低、或地面有高耸的尖端突起物时,雷云对地之间就会形成较高的场强,当场强达到一定的值时,雷云就会向地面发展向下的先导,当先导到达地面,或与大地迎面先导会合时,就开始主放电阶段。
在主放电中雷云与大地之间所聚集的大量电荷通过狭小的电离通道发生猛烈的电荷中和,放出能量,产生强烈的声和光,即电闪、雷鸣。
在雷击点,有巨大的电流流过。
大多数雷电流的峰值有几十千安,也有少数达到上百千安。
由于雷击是大极短的时间内释放较大的能量,因而会造成极大地破坏作用。
(2)、云对云放电当带不同电荷的云团相遇时,就会发生云对云的放电,云对云的放电其实是最主要的雷电活动型式。
云对云放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比云对地放电小得多,不会产生直击雷,直接造成人身伤亡和建筑物损毁事故。
但云对云放电会在线路和网络上产生感应雷过电压,过电压的大小视雷电活动强弱和放电雷云离地面的高低而定。
感应雷电压幅值与雷云对地放电时的电流大小、雷击点与线路间相对位置、雷击点周围环境(如土壤电阻率)、遭受感应雷击的线路的长度、线路埋设位置、设备接地装置的电阻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一般来讲,云对云放电越强烈,参与放电的云层离地面越低,所产生的感应雷过电压就愈高,反之则愈弱。
感应雷的产生可由“静电感应”的效应产生,也可由“电磁感应”的效应产生,但大部分的情况是由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而成。
(a)静电感应形成的感应雷过程、静电感应在线路中感应的过电压可由地闪引起,也可由云闪引起。
例如:在架空线路上空有一团雷云,雷云底部带负电荷,由于静电感应,雷云将在大地上感应出正电荷,雷云与大地形成电场,因架空线处于该电场中而被极化,在靠雷云一侧带正电荷,靠大地一侧带负电荷,由于架空线路与大地间的绝缘不会无穷大,因此导线上的负电荷便向左右两方向移动渐渐泄入大地,导线上仅存有受雷击束缚的正电荷。
气体放电工作原理
气体放电工作原理气体放电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将气体中的电荷发射出来以形成电流的一种现象。
通过掌握气体放电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于各种技术领域,如电子学、照明、电力传输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体放电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荷产生当在气体中加上足够的电压时,会引起气体分子中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气体分子发生电离。
这个过程称为电离。
电离后,产生的自由电子与离子将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和负极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的大小、气体的性质以及气体的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放电形式气体放电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具体包括正常放电、不稳定放电和辉光放电等。
正常放电是在电压较低的情况下,气体能够保持稳定的电流传输。
不稳定放电是指在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气体中出现剧烈电流的突发。
而辉光放电是指在气体放电过程中可见的明亮光现象,常用于照明和显示器等领域。
三、工作原理气体放电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电场的作用和电子的碰撞等过程。
首先,通过施加电压,创建一个电场,使得正负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相应的极移动。
在电场中,正离子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而相对静止,而负离子则会加速移动。
当电子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时,会发生电子的激发、电离和复合等过程。
部分激发的分子或原子会再次退激发,释放出光子,从而形成辉光放电。
此外,气体放电还会产生热量和电磁波辐射。
四、应用领域气体放电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是照明。
例如,气体放电可以用于气体放电灯泡(如氙气灯、氢气灯)等,产生高亮度和高色温的光源。
此外,气体放电还用于电力传输和电子学等领域。
在电力传输中,气体放电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压输电线路,以防止电力损耗和线路的过载。
在电子学领域,气体放电可以用于放电管、闪光灯、激光器等设备的制造。
综上所述,气体放电是一个基于电场和电子碰撞的物理现象,应用广泛且多样化。
了解气体放电的工作原理对于开发新的技术和改进现有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闪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见类型有哪些
闪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见类型有哪些闪电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出现闪电现象时,都会让人们尽量减少出门。
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闪电的自然现象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闪电的特性闪电结构被人们研究得比较详细的是线状闪电,我们就以它为例来讲述闪电的结构。
闪电是大气中脉冲式的放电现象。
一次闪电由多次放电脉冲组成,这些脉冲之间的间歇时间都很短,只有百分之几秒。
脉冲一个接着一个,后面的脉冲就沿着第一个脉冲的通道行进。
现在已经研究清楚,每一个放电脉冲都由一个“先导”和一个‘回击”构成。
第一个放电脉冲在爆发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阶梯先导”放电过程:在强电场的推动下,云中的自由电荷很快地向地面移动。
在运动过程中,电子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致使空气轻度电离并发出微光。
第一次放电脉冲的先导是逐级向下传播的,像一条发光的舌头。
开头,这光舌只有十几米长,经过千分之几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光舌便消失;然后就在这同一条通道上,又出现一条较长的光舌(约30米长),转瞬之间它又消失;接着再出现更长的光舌……光舌采取“蚕食”方式步步向地面逼近。
经过多次放电—消失的过程之后,光舌终于到达地面。
因为这第一个放电脉冲的先导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从云中向地面传播的,所以叫做“阶梯先导”。
在光舌行进的通道上,空气已被强烈地电离,它的导电能力大为增加。
空气连续电离的过程只发生在一条很狭窄的通道中,所以电流强度很大。
当第一个先导即阶梯先导到达地面后,立即从地面经过已经高度电离了的空气通道向云中流去大量的电荷。
这股电流是如此之强,以至空气通道被烧得白炽耀眼,出现一条弯弯曲曲的细长光柱。
这个阶段叫做“回击”阶段,也叫“主放电”阶段。
阶梯先导加上第一次回击,就构成了第一次脉冲放电的全过程,其持续时间只有百分之一秒。
第一个脉冲放电过程结束之后,只隔一段极其短暂的时间(百分之四秒),又发生第二次脉冲放电过程。
第二个脉冲也是从先导开始,到回击结束。
但由于经第一个脉冲放电后,“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所以第二个脉冲的先导就不再逐级向下,而是从云中直接到达地面。
空气放电的名词解释
空气放电的名词解释空气放电是指在气体中由于电场的作用,分子或原子发射电子,从而发生电子与气体分子或原子的碰撞并引起的发光现象。
它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电力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空气放电可分为直接放电和间接放电两种形式。
直接放电是指电流通过气体形成导电通路,如雷电。
而间接放电则是指电流在电介质表面发生放电,如灯丝发光、电弧等。
空气放电的形成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是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通常以电压的形式表示。
其次是气体的性质,不同气体的电离能与碰撞截面不同,因此导致了不同气体在同一电场下产生放电的条件不同。
最后是放电的空间结构,包括电极形状、气体分子的分布等。
气体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电离能较低的分子或原子会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并形成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
这些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加速运动,与其他分子或原子发生碰撞。
在碰撞过程中,电子可能进一步被气体分子或原子俘获,也可能继续被加速,形成更多自由电子。
当自由电子的能量足够高时,它们会与气体分子或原子碰撞时,使其电子跃迁到一个高能级的轨道上,再从高能级退回到低能级时,就会发射光子,形成发光现象。
空气放电不仅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如雷电、闪电和极光等,也在许多电力设备和工业生产中产生。
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运行时会产生电场,当电压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时,会引起空气放电现象。
这种现象会造成设备的损坏,甚至导致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
因此,电力工程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空气放电的发生,如增加绝缘材料的厚度、增设防护屏蔽等。
除了在电力系统中产生的空气放电,空气放电还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制造中。
例如,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通过空气放电现象来观察样品,这种技术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成像清晰度。
此外,空气放电还被用于气体激光器的激发和激活,用于杀菌消毒,甚至用于工业焊接和切割等。
总之,空气放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电工问题。
它通过电场作用使气体分子或原子发射电子,并引起发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几种放电现象
一、接地放电
地球是良好的导体,由于它特别大,所以能够接受大量电荷而不明显地改变地球的电势,这就如同从海洋中抽水或向海洋中放水,并不能明显改变海平面的高度一样。
如果用导线将带电导体与地球相连,电荷将从带电体流向地球,直到导体带电特别少,可以认为它不再带电。
生产中和生活实际中往往要避免电荷的积累,这时接地是一项有效措施。
二、尖端放电
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
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
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所以尖端附近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
这些高速运动的离子撞击空气分子,使更多的分子电离。
这时空气成为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三、火花放电
当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强大的电场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电流。
由于电流特别大,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声发光,产生电火花,这种放电现象叫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在生活中常会遇到。
干燥的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长时间走路之后,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静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这就是火花放电引起的,如果事先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靠近其他金属体,就会避免疼痛。
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试一试,在钥匙尖
端靠近金属体的时候,,不但会听到响声,还会看到火花。
在一些工厂或实验室里,存在大量易燃气体,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电荷导入大地,避免电荷在人体上的积累,以免产生火花放电,引起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