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1.安①表疑问或者反问,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其一)》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③安身。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④安稳,稳固。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安逸,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比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排列。
鳞次栉比3.鄙①浅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粗鄙,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4.兵①士卒,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兵器,武器。
兵甲已足。
(《出师表》)5.并①一齐,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②都。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6.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7.诚①的确,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8.乘坐;驾;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虽乘奔御风。
(《三峡》)9.从①跟随(动词)。
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一狼仍从。
(《狼》)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醉翁亭记》)②顺从,听从(动词)。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③顺,随(动词)。
从流飘荡。
(《与朱元思书》)④由,自,在(介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便舍船,从口入。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收藏!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收藏!在文言文中,也有一些核心词汇经常出现,小编为大家做了整理,掌握了它们,就是你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以1.(动词)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徐喷以烟。
——《童趣》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狼》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成,将以攻宋。
——《公输》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何以战?/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曹刿论战》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
——《曹刿论战》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二个“以”)——《送东阳马生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一、文言文常考字词1. 言言,言语也。
文言文中,“言”字用途广泛,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如:“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如:“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二、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言言,言语也。
翻译为:说话、言语。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翻译为:的、之。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综上所述,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需掌握字词的基本意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于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于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①可译为“在”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童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其一犬坐于前。
——《狼》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第一个“于”)——《大道之行也》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观潮》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观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于是冰皮始解。
——《满井游记》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试用于昔日。
/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往身于外者。
——《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于是鸱得腐鼠。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可译为“到”。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夸父逐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仓鹰击于殿上。
/ 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然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然1.(代词)这样,那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初中语文40个常见文言实词解释及例句
初中语文40个常见文言实词解释及例句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对于读懂古代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40 个常见文言实词的解释及例句。
1、安解释:①安稳,安定。
②安全。
③安逸。
④使……安。
例句: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2、比解释:①靠近。
②比较。
③及,等到。
例句: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②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3、鄙解释:①鄙陋,目光短浅。
②边疆,边远的地方。
例句: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②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4、兵解释:①兵器,武器。
②军队。
③士兵。
例句: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③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5、病解释:①疾病。
②困苦不堪。
③毛病,缺点。
例句:①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③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问说》)6、察解释:①明察,考察。
②识别,看清楚。
例句: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②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7、朝解释:①朝廷。
②朝见,朝拜。
③早晨。
例句: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8、曾解释:①同“增”,增加。
②竟然。
例句:①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9、乘解释:①坐,驾(车)。
②趁,顺应。
③冒着。
例句: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③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10、诚解释:①真心,真诚。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解释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常考的词汇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
掌握这些词汇的意思,对于读懂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些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
作助词时,可译为“的”,如“水陆草木之花”;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代词时,代指人、事、物等,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其”作为代词,可代指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的”,比如“恐前后受其敌”;还可以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些”,像“其人视端容寂”。
有时还用作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反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而”字的用法也不少。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比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温故而知新”便是如此;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里的“而”就是这种用法;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而”就是修饰关系。
“以”作介词时,有“用”“凭借”“按照”等意思,像“以刀劈狼首”的“以”是“用”的意思,“何以战”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作连词时,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表目的;表结果,译为“以致”,例如“以伤先帝之明”。
“于”常见的意思有“在”“到”“从”“对于”等。
“于舅家见之”中的“于”是“在”的意思;“至于夏水襄陵”的“于”是“到”;“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是“从”;“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于”是“对于”。
“乃”常作副词,可译为“于是”“就”“才”“竟然”。
“乃重修岳阳楼”中的“乃”是“于是”的意思;“乃不知有汉”的“乃”是“竟然”。
“者”可以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
“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者”就是“……的人”。
“为”作为动词,有“做”“成为”“当作”等意思,“可以为师矣”的“为”是“做”;“化为邓林”的“为”是“成为”;“以丛草为林”的“为”是“当作”。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1.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也可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还可作动词,表示“去、往”。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3.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4. 以: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相当于“来、因为、用”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 其:作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6.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相当于“在、因为”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一器物。
”8. 故:表示原因、结果,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9. 与:表示并列、联合,相当于“和、跟”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2)
1.(代词)这,那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
——《桃花源记》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一狼洞其中。
——《狼》2.(代词)他,他们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问其姓氏。
——《湖心亭看雪》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3.(代词)它,它的则题名其上。
/ 其色墨。
/ 其色丹。
——《核舟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飞漱其间。
——《三峡》及其日中屠乃奔倚其下。
(代词,指柴草堆) ——《狼》帝感其诚。
(代词,指愚公) ——《愚公移山》屠自后断其股。
(代词,指狼) ——《狼》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代词,方仲永) ——《伤仲永》并自为其名。
(代指自己)——《伤仲永》亲旧知其如此。
(他,代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代指千里马)——《马说》其岸势犬牙差互。
(它,代小石潭)——《小石潭记》增其旧制。
(它,代岳阳楼)——《岳阳楼记》醉能同其乐。
(代词,代宾客)——《醉翁亭记》百姓多闻其贤。
(代词,代扶苏)——《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
(代词,代陈胜、吴广)——《陈涉世家》皆刑其长吏。
(当地的)——《陈涉世家》其乡人也。
(他的。
指曹刿)——《曹刿论战》下视其辙。
(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代古仁人)——《岳阳楼记》谓其妻曰。
(他的,指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妻献疑曰。
(他的,指愚公)——《愚公移山》5. 其中不能指其一端。
/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其一犬坐于前。
——《狼》6.(副词)表语气其真无马邪?(难道)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马说》安陵君其许寡人。
(加强语气,一定) ——《唐雎不辱使命》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愚公移山》1. (动词)像,好像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关键信息项:1、实词名称2、常见释义3、例句4、特殊用法及解释11 爱常见释义:喜爱,喜欢。
例句:“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特殊用法及解释:“爱”有时作“吝啬,舍不得”讲,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111 安常见释义:①安稳,安定。
②安全,平安。
③安逸。
例句:“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特殊用法及解释:“安”作疑问代词时,意为“哪里,怎么”,如“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112 被常见释义:①被子。
②覆盖。
③遭受,蒙受。
例句:“翡翠衾寒谁与共?”(《长恨歌》)“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特殊用法及解释:“被”通“披”,意为“穿,披”,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12 倍常见释义: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②更加,倍加。
例句:“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21 本常见释义: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②根本,基础。
③本来,原来。
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本末倒置。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122 鄙常见释义: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浅陋。
③轻视,看不起。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13 兵常见释义:①兵器,武器。
②军队。
③战争,军事。
例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131 病常见释义:①疾病。
②困苦,困乏。
③毛病,缺点。
④担心,忧虑。
例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中考古文常用字解释汇总
中考古文常用字解释汇总一、虚词
之
(1)代词:他、她、它、他们等。
(2)助词:的、了、过、取独等。
(3)动词:往、到、去等。
其
(1)代词: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等。
(2)副词:或许、大概、难道、恐怕等。
以
(1)介词:用、把、从、因为等。
(2)连词:来、而、而且等。
于
(1)介词:在、从、到、对等。
(2)连词:于是、因而、从而等。
焉
(1)代词:哪里、怎么等。
(2)兼词:于此、于此处等。
乃
(1)副词:才、竟然、就等。
(2)连词:于是、因而等。
二、实词
安
(1)安定、安稳。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2)怎么。
如“尔安敢轻吾射”。
薄纱薄绸。
如“半匹红纱一丈绫”。
薄纱薄绸是古代男子女子都可以用的服饰材料,尤其在较为豪华的场合。
薄纱薄绸又可称为“罗纱薄绸”、“绫罗绸缎”、“绸缎”等。
中考常考 13 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含解析
因以为号焉。
——《 五 柳 先 生
传 》此 可 以 为 援 而 不 可 图 也 。
——《 隆 中
对》
6.( 动词) 成, 成为
弃 其 杖 ,化 为 邓 林 。
——《 夸 父 逐 日 》
卒 之 为 众 人 / 不 受 之 人 ,且 为 众 人 。 ——《 伤 仲
永 》得 为 众 人 而 已 耶 ?
——《 伤 仲 永 》
——《 陈 涉 世
家 》谓 为 信 然 。
——《 隆 中 对 》
宫 中 府 中 ,俱 为 一 体 。
——《 出 师 表 》
此 为 何 若 人 ?/ 必 为 有 窃 疾 矣 /为 与 此 同 类 ——《 公
输 》知 之 为 知 之 ,不 知 为 不 知 ,是 知 也 。 ——《 论
语》
9.( 名词) 心理活动, 心情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愚 公 移 山 》
7.( 连词) 表目的的关系
①可译为“来”“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狼 》
乃 悟 前 狼 假 寐 ,盖 以 诱 敌 。
——
《狼》
幸 甚 至 哉 ,歌 以 咏 志 。
——《 观 沧
海 》属 予 作 文 以 记 之 。
——《 岳 阳 楼
记》
令 辱 之 ,以 激 怒 其 众 。 / 杀 之 以 应 陈 涉 。 ——《 陈 涉
世 家 》诚 宜 开 张 圣 听 ,以 光 先 帝 遗 德 。——《 出 师 表 》
以 昭 陛 下 平 明 之 理 。 ——《 出 师 表 》
不效, 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则责
攸之、帏、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出师表》吾从北方
初中文言文实词总结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总结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中使用了许多具有特定含义的实词。
这些实词不仅在文言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也至关重要。
在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对这些实词进行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初中文言文实词,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时间词1. 今:用于表示现在的时间,与现代汉语中的“今天”相似。
例如:“今也者,君之父也”,意为“现在就是你的父亲”。
2. 先:表示在某个时间之前的意思,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先前”或“之前”。
例如:“先君之思我”,意为“先前君主思念我”。
3. 曩:指比现在稍微远一些的时间,可理解为“以前”。
例如:“曩者吾儿亡”,意为“以前我的儿子已经去世了”。
二、地点词1. 此:表示接近说话者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儿”或“此地”。
例如:“以千金之观乎此”,意为“以千金去看这个地方”。
2. 其:表示离说话者远一些的地点,可类比现代汉语中的“那儿”或“其它地方”。
例如:“其门,则进也”,意为“那儿的门,往里面走”。
3. 处:用于表示位置的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或“场所”。
例如:“其处堂中”,意为“在那个地方的堂屋中”。
三、人物词1. 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表示说话人自己。
例如:“吾闻”,意为“我听说”。
2. 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用于称呼对方。
例如:“卿何如此言也?”,意为“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3. 众:表示众多的人,可类比现代汉语中的“大家”或“群众”。
例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为“临终之时,大家的话都很好”。
四、动词词1. 食:表示吃饭的动作,与现代汉语中的“吃”相似。
例如:“不食,暴饮”,意为“不吃东西,狂饮”。
2. 行:表示走路的动作,与现代汉语中的“走”相似。
例如:“行何所行?” 意为“走到哪里去了?”3. 梦:表示梦见的动作,与现代汉语中的“做梦”相似。
例如:“寤而后知是梦也”,意为“醒来后才知道是个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于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于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①可译为“在”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童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其一犬坐于前。
——《狼》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第一个“于”)——《大道之行也》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观潮》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观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于是冰皮始解。
——《满井游记》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试用于昔日。
/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往身于外者。
——《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于是鸱得腐鼠。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可译为“到”。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夸父逐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仓鹰击于殿上。
/ 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然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然1.(代词)这样,那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谓为信然。
——《隆中对》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为之怡然称快/ 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生气莽莽然/ 则黯然缥缈。
——《山市》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
——《满井游记》娟然如拭/悠然自得——《满井游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4.(连词)然而,但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山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然胡不已乎?——《公输》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之之1.(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
——《陈涉世家》多助之至。
/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①相当于“他”。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借旁边与之。
——《伤仲永》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楚人怜之。
/ 令辱之。
——《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长跪而谢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将军岂愿见之乎?/ 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愿借子杀之。
——《公输》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子相梁》②相当于“他们”。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隆中对》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公将驰之。
/ 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③相当于“它”。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学而时习之。
——《论语》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传一项秀才观之。
/ 受之天也。
——《伤仲永》复投之。
/ 又数刀毙之。
——《狼》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箬篷覆之。
/ 闭之。
/ 石青糁之。
——《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马说》弗之怠。
/ 走送之。
——《送东阳马升序》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明之者谁?——《醉翁亭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二个“之”)——《醉翁亭记》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公输》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相当于“它们”。
昂首观之。
《童趣》/ 忽啼求之。
——《伤仲永》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陈涉世家》⑤相当于“这件事”。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再拜,曰:“请说之。
”——《公输》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公输》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3.(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项为之强。
/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心乐之。
——《小石潭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4.(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仲永之通悟。
——《伤仲永》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花之君子者也。
/ 菊之爱——《爱莲说》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春冬之时。
——《三峡》山川之美。
/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黔娄之妻有言。
/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益慕圣贤之道。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腰白玉之环。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前人之述备矣。
/ 览物之情。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第一个“之”)——《岳阳楼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山之僧智仙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山水之乐。
/ 山间之朝暮也。
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皆布衣之士也。
——《唐雎不辱使命》此用武之国。
——《隆中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荆之地方五千里。
——《公输》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惩山北之塞。
——《愚公移山》5.(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心之所向。
——《童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唐雎不辱使命》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而离之刺庆忌也。
——《唐雎不辱使命》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6.(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8.(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妇拍而呜之。
——《口技》卒之为众人。
——《伤仲永》久之。
——《狼》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期年之后,虽有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满井游记》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因因1.(动词)顺着,就着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2.(介词)依靠,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3.(连词)因此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4.(副词)于是,就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因屏人曰。
——《隆中对》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诸诸1. (形容词)众,各个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