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油墨与印刷适性

合集下载

印刷材料及适性

印刷材料及适性
BaSO4 :透明,耐光热,化学稳定性好,可调节油墨的流动 性,并有防脏作用。
Al(OH)3 :透明,分散性好,可用来制作罩光油或撤淡剂, 但影响干燥性,需进行改良。
①铝钡白和高岭土也可用作油墨填充料,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 油墨。
2012.3
22
8-3 油墨连结料
连结料:是由高分子物质混溶制成的液状物质。
书刊纸用墨,新闻纸用墨,塑料薄膜用墨,印铁墨,织物印花 墨等
特种油墨
防伪油墨,发泡油墨,香味油墨,导电油墨,磁性油墨等
2012.3
6
8-2 油墨颜料
一、颜料:显色物质,是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彩色、
黑色、白色的高分散度的粉末。
外观:有色,微细粉末状固体,呈球状或片状等不规 则形态,粒径大小10-7~10-5m;
作用:作为分散介质,连结料具有一定的粘度和流动 度,是颜料粒子的载体,赋予了油墨流动能力和印刷 能力;作为成膜物质,连结料决定着油墨的干燥性和 膜层品质。
一、连结料的常用原料:
植物油:干性油,半干性油,不干性油 矿物油:机械油、油墨酮类,酯类等
树脂:天然、合成
2012.3
12
8-2 油墨颜料
(一)白色颜料
钛白(TiO2)
特点:①颗粒细小、均匀,平均0.2~0.3um; ②白度高,折射率高,遮盖力强,用于印铁或软 管印刷中的打底白墨中; ③耐光、耐热,化学稳定性好。
锌钡白(BaSO4·ZnS)
特点:①颗粒细软,平均0.25~0.35um; ②折射率比钛白高,遮盖力仅为钛白的1/4; ③耐碱性较好,毒性小。
2012.3
3
8-1 油墨概述
一、油墨的定义
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成像 物质,它是由有色体、连结料、辅助剂等物 质组成的具有颜色、一定流动度和粘性的均 匀混合物,一般以液体或具有流动度的浆状 胶粘体的形式存在。

印刷材料及适性(油墨第十二章 油墨的干燥性质(详细分析))

印刷材料及适性(油墨第十二章  油墨的干燥性质(详细分析))
挥发量 g
a b
(min) a : 恒定沸点的溶剂 b : 在一定沸点范围内的溶剂
纯溶剂、连结料中的溶剂、油墨中的溶剂的挥发
挥发量 g
a
100 80 60 40 20 10 20 30 40
b c
纯溶剂 a b 连结料中的溶剂 c 油墨中的溶剂
(min)
2、树脂对溶剂挥发速率的影响 树脂的品种和在油墨中的数量都会影响溶剂的挥发速率。
零,可以自发进行。
γSL 总是介于γSG 和 γLG 之间 (3)在数值上, γSG > γSL >γLG 即或
或 γSG < γSL <γLG 要使液体(油墨)润湿固体(承印材料),液体的表面 张力必须小于固体的表面张力。
即:γSG > γLG
承印物的表面能: 纸张类:100dyn/cm 塑料薄膜类:30--42 dyn/cm 属于高能表面 属于低能表面
从自由能的变化,因为新形成界面的能量
γ 原来的能量 SG ,使体系的自由能变化大于零,所以不能 自发进行。
γSL
大于
γSG (2)当
γSL
>0 COS θ >0 油墨可以在承印物上润湿
γLG >0
θ < 900
γSL 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新形成界面的能量 γSG ,体系自由能变化小于 小于原来界面的能量
诱导力:是由于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诱发临近其他分子
的偶极,使分子间产生永久的牵引力而形成的结合。结合 能约为0-0.5kal/mol。 这三种效应的综合结果,便在分子间产生二次结合力. 油墨和纸张之间的极性力和色散力是纸张和油墨间产生二 次结合力的主要原因.
二次结合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 迅速降低. 二次结合力的存在使纸张与油墨之间产生 一定的结合力,但如果印张过多堆积和密附会 使分子间距离急剧减小,造成“背面蹭赃”。

油墨的各种性质与印刷的关系

油墨的各种性质与印刷的关系

油墨的各种性质与印刷的关系将颜料(着色料)、填充料、连结料和辅助剂经过混和、研磨,使颜料、填充料和辅助剂均匀细致的分布在连结料中,成为一种胶体分散体系,外观是均匀细腻的流体或膏状体,这就是油墨。

由于印刷工艺的不同,就要求油墨有不同的性质。

如凹版油墨很稀薄,粘性也很小,否则就不能填入版子凹处。

也不能被刮刀刮干净,印报墨大多供凸版轮转印报机使用,印速快达10000印/时以上,所用纸张是吸收性较好的新闻纸,故印报墨仅比凹版墨厚些粘性,而渗透干燥性很好。

否则就不适应高速印刷和迅速干燥的要求。

印书的凸版轮转机较慢,所用纸张较坚实,吸收性较差。

故印书墨比报墨更厚些粘些,渗透干燥性稍慢一些,甚至有的具有一部分氧化集合结膜干燥的性质。

使书刊的字迹可以印得更清晰,干后不易擦掉。

彩色凸版印刷多用于印刷商标、包装等印件,印速更慢些,所用纸张则从凸版纸、胶版纸、铜版纸到玻璃粉面涂层纸各色均有。

要求印刷品色彩鲜明,图文清晰,固一般凸版墨、或称彩色铅印墨、另件墨(包括铜锌版墨),比较印书墨要厚得多也粘得多,否则网点印不清晰。

因为印速更慢,且纸张吸收性差,固需氧化聚合结膜干燥。

另外,也要色彩鲜艳,并有一定的光泽。

至于印铜版纸、涂层纸等印件则一般均采用颜色浓度更高的胶版墨,甚至亮光快固着胶版墨,以求色彩鲜艳并且光泽优良。

胶版印刷因利用油水互斥原理进行印刷,故胶版墨必须有一定的耐水性,不应在印机上严重乳化和在药水中渗色。

因为胶印印速现在比凸印快,且经过橡皮转印,要求油墨的粘性不能太高,故其稠厚程度较彩色铅墨小,粘性也小。

所用纸均为胶版纸、铜版纸,故亦为氧化聚合结膜干燥。

有的要求背面不沾脏,故需用快固着油墨。

要求光泽优良,则更需用亮光快固着墨。

油墨的性质实际上决定于其组成成分,如油墨的颜色、着色力、耐光性、耐酸、耐碱、耐皂、耐热、耐各类溶剂和耐水性,主要决定于颜料。

油墨的干燥性、快固着性、光泽性、耐摩擦性、耐挠曲性等性质主要决定于连结料。

油墨之组成

油墨之组成

一、油墨之组成印刷油墨系透过印刷程序,于被印体上呈现各种色彩,其中内含液媒,能将颜料适当分散,且赋予黏度及硬度,具展色拓墨功能,此外尚有各类调整剂,用以改善或加强印刷适性及墨层耐抗性:有机颜料颜料色料无机颜料染料水溶性或油溶性染料植物性油脂、天然树脂、合成树脂、纤维素诱导体、合成橡胶、地湿青油液媒各类溶剂、矿物油墨黏稠性、触变性、弹性、抗拉裂性印刷适性调整剂湿濡、亲和性调整剂组稀释、增稠凡立水成干燥剂助剂干燥性调整剂干燥抑止剂色浓度调整剂印刷效果调整剂增艳、增亮、消光剂墨层改质剂耐刮、耐磨、抗揉皱、柔软剂、密着增进剂二、调色概念(A)调色技术油墨调色工程,对印刷作业而言至关重要,随着电子科技之进展,新式测色器均结合计算机功能,可使调色作业趋向自动化及数值化,目前虽为部分业界所延用,唯离普及化则有待循序渐进。

一般工场调色技术,多以经验与视觉宫能相辅相成,由于油墨种类日见繁多,且印刷物之加工处理,及用途范围极为广泛,故无法单凭色相衡量油墨品质。

(B)照明光源同一色样于不同光源下,常各展其异,夜间印刷时原视为吻合之物,在阳光下鉴色却发现完全走样,调色最简单之法则,系日照下之室内自然光源中配色。

于夜间或室内阴暗处调色时,首应注意照明光源问题,其中以标准光源最为理想,白色光萤光灯次之,因各光源波长有别,如于室内人工照明光源下调色,鉴色时,宜比对室外自然光源中,所呈现之颜色,方为上策,为免出差错,应力避于夜间调色。

(C)打样纸张调色作业大多以原稿图案,或印刷校样为比对基准,唯纸张品质能大幅影响色相,同一油墨,如分别印于不同纸材上,却展现截然不同之色泽,故欲求调色精准,宜使用原预定印刷纸张,并与前次保存墨样比对,方能获至最佳效果。

(D)印刷方式着墨量恒随印刷方式而异,然墨量决定墨层厚薄,亦左右颜色浓淡,以平版为例,纸张与马口铁所呈现之色泽即略有所异,而凹版由于版纹深浅不一,其色泽更有浓淡之别,大致上墨层系依平版凸版凹版网版之顺序而逐渐增厚,纵观版纹构图,有网点、线条、或满版,或为多层组合,印刷时均应力求油墨浓度,与墨量间之平衡性,偶采高浓度油墨权充薄刷,有时亦以淡墨引为厚涂。

印刷适性

印刷适性

(三)印刷光泽度(printing gloss)和光泽度反差(gloss contrast)
(四)叠印(trapping) (五)印品反差(print contrast)
(六)墨斑(mottle)
三、半色调反差与油墨量的关系
三、影响半色调印品质量的纸张质量适性因素
第一阶段作业
主题:印刷纸的组成、结构对其印刷质量的影响
要求:
1. 在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 2. 字数不少于2000字;
3. 独立并以非打印方式完成;
4. 在两周内(第6周周二前)上交。
纸张的印刷适性是指所用纸张对印刷过程的适应能力,即纸
张能够满足印刷生产及产品质量所应具有的性质。
对于通常的印刷方式来讲,印刷适性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主要 要素,即承印物(如纸张、薄膜、金属、织物等)、印刷油 墨和印刷机械,而印刷适性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实际上,任何一种材料的印刷适性实际上是基于一定的前提 条件的,即其他条件固定或优化,所以,印刷适性的实质是 印刷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际上是探讨各种影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最终
必然上升到完全的理论研究,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成果 反过来又会指导生产实践,采取科学的而不是经验的方法去
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研究印刷适性是从源头上保证印刷品
质量的根本方法,同时也决定了研究内容的复杂性。
三、印刷适性的研究内容
• 构成要素中各种材料(如纸张和油墨等)的内在性质(包括 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运行适性和质量适性的影响;
纸张的质量适性是指在给定的印刷工艺条件下,能够适应于 图像复制质量要求的所有纸张相关性能的组合,是纸张各种 性质(如纸张的抗张强度、表面强度、白度、不透明度、光 泽度、吸收性、粗糙度等)对印刷质量影响程度的反映。

聊聊印刷油墨的调配

聊聊印刷油墨的调配

聊聊印刷油墨的调配油墨调配也叫配墨或调墨,即调整印刷过程中油墨的印刷适性,或利用色料减色法,用三原色油墨调配出所需色相的油墨,它是印刷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油墨调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

本文,笔者将与大家分享油墨调配的基本原则和几点做法。

油墨调配的基本原则1.浓调淡印浓调淡印是指将所需油墨调配得比色样颜色略浓一些,印刷时有意将墨量减少,使之达到色样要求。

这是因为油墨色相受墨层厚度影响较大,用同一种油墨进行印刷,当墨层厚度变化时,所呈现的色相也会随之变化,特别是采用胶印工艺印刷时,受胶印工艺限制,墨层宜薄不宜厚。

2.用尽量少的色料品种根据色料减色法,调配油墨时,用的色料品种越多,调配出的油墨颜色就越暗。

所以,要尽量使用最少的色料品种,以保持油墨颜色的亮度。

另外,还要利用好黑墨和白墨。

在任何油墨中,加入黑墨会使油墨颜色变暗,加入白墨则会使油墨颜色的饱和度降低。

3.把握油墨干燥前后色相的变化同一种油墨干燥前和干燥后的色相相差很大,特别是网印油墨。

例如,调配一种浅灰色油墨,刚调好时刮出的色样颜色是符合原色样要求的,但油墨干燥后,其颜色明显变深。

其他颜色的油墨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调配油墨时首先要刮好色样,待色样油墨干燥后再与原色样进行比较,防止出现油墨干燥前颜色符合色样要求而干燥后颜色又走样的情况,减少了因颜色不符而造成的损失。

4.以多为主调配任何一种油墨都要先根据原色样确定主色,并以此为主,添加辅色,直到颜色符合原色样要求为止。

如调配浅灰色油墨,应以白墨为主,再加入少量黑墨形成浅灰色油墨。

如调配深灰色油墨,应以黑墨为主,再加少量白墨形成深灰色油墨。

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原色样油墨颜色的构成,确定油墨的主辅关系,按照“以多为主”的原则进行调配。

油墨调配的几点做法1.油墨印刷适性的调整流动性和干燥速度是油墨的两个主要性能,进行油墨调配时需要特别注意。

(1)油墨的流动性承印物不同,对油墨流动性的要求也不同。

印刷材料及适性实验指导书

印刷材料及适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油墨基本物理性能测试一.实验内容a.测量油墨中颜料的颗粒度大小;b.测量油墨的色强度大小;c.测量油墨的遮盖力(透明性)大小二.实验目的a.熟悉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b.掌握国家标准所要求的测试方法,学习收集试验数据及进行数据处理;c.了解和分析试验产生误差的原因。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一)油墨的细度测定实验1.实验原理与仪器结构:油墨的细度是指油墨中颜料、填充料等颗粒的大小与其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度,即油墨颗粒的粗细程度,它是印刷油墨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一般要求油墨细度在 25μm以下,平印油墨细度为15μm左右。

油墨的细度与印刷有很大的关系,当细度不合格时,反映到印刷中就会出现糊版、堆橡皮等弊病,特别是网纹版印刷时,容易发生网点空虚或扩展,点子边缘不光洁的缺陷,因此油墨细度越细,印出的网点越饱满,画面也越清晰,而且细度好的油墨,着色力也较强,印刷品质量高。

油墨稀释到一定程度后,以刮板细度计测定其颗粒研细程度及分布状况,以微米表示之。

细度计凹槽的深度可由两旁的刻度值读出,稀释后的油墨经刮刀均匀刮下后可从凹槽看出油墨的颗粒直径大小和分布情况。

激光粒度仪定量地测定油墨中颜料与填充料的颗粒大小并给出其分布曲线,并可定量地分析颗粒大小与分布对色强度、透明性的影响。

众所周知,光是一种电磁波。

它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颗粒时,将与之相互作用,其中的一部分将偏离原来的行进方向。

在激光粒度仪中,光电探测器接收的是光的能量,而且接收器的面积随着接收角的增大而迅速增大,这时在14°附近(设颗粒折射率1.54,该位置对应于1um颗粒散射光能分布的峰值)。

如果激光粒度仪的接收角接近或大于14°,或者激光粒度仪的测量范围下线小于1um,则将带来明显的误差(增加了1um附近的颗粒数量)。

激光粒度仪由测量单元、样品池(静态样品池、动态样品池)、循环进样器、计算机和打印机组成。

2.仪器校准与实验步骤:⑪.用0.1ml吸墨管量取被测油墨0.1ml。

平板玻璃印刷适性与油墨印刷适性的控制

平板玻璃印刷适性与油墨印刷适性的控制

油 墨触变 性 的作 用 可持续 很 长时 间 , 以使 内部 结构 足
重新 构成 。要保 证 达到 印刷 的精 度 , 油墨 的触 变性 是
十 分 重要 的 , 别是 在 刮 板 刮印 的过程 中 , 特 油墨 被搅
动 , 而使其 液态 化 。这一 作用 可 以加快 油墨 通过 网 进
孑 的速 度 , L 同时使 原来 由于 网线 阻档 而分 开 的油 墨均 匀 的连成 一 体 , 旦 刮板 停 止运 动 , 墨 回到静 止 的 一 油
大对 油墨 的转移 和 网点成 形有 利 ,但要 控制 适 度 , 黏 度 过大或 过小 都不 利于 印刷 。 在 实 际印 刷 中 , 如果 油 墨 的黏 度 偏 高 , 造 成 印 会 刷 困难 , 图案 边缘 锯齿 严重 , 了保证 印刷 的精度 , 为 这

3 一 0
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 2 1, o2 0 1N 1
的表 象 , 墨 中 固体 的含 量 、 状 决定 着 油 墨 的触 变 油 形
性能。
通过分析 , 我们 可 以知道 , 变性 和 黏 度 是 两个 触
不 同物理概 念 , 以这 样理 解 油墨 触变 性与 黏度 。触 可 变性 是油 墨黏度 发 生变化 的表征 ,它 是一个 常 数 , 当 油 墨 在外 力 作 用之 下 , 度 即发 生 变化 , 黏 随着 作 用 力 的延续 , 黏度会 继续 变 小 , 不会 无 限制 的下 降 , 了 但 到
墨除黏 度这 个重 要 因素外 , 还有 触 变性这 个重 要 因素 影响 着 印刷 的精 度 。 油 墨 的触 变 性 是指 油 墨 的 黏度 随剪 切 速度 的增
印刷 时对 印刷精 度产 生影 响 的因素很 多 , 了制 版工 除

印刷材料学课件印刷材料及适性-油墨(六)

印刷材料学课件印刷材料及适性-油墨(六)
测量剪切应力、速度梯度, 根据数据绘制流变曲线得 到塑性粘度和屈服值。
N
D
3M
2R3
p
3(M1 M 2R3
2
)
1 2
B
pD
3M 2R3
p
a
D
3M
2R3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31·
四、触变性
触变性的定义 触变性产生的原因 触变性的意义 触变性流体的特性 触变性的测量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36·
影响触变性的因素
颜料粒子的形状:针状、片状>球状; 颜料粒子在油墨中的含量:含量越高, 触变性越高;
颜料与连结料之间的润湿情况:二者 间润湿越好,触变性越小。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37·
触变性流体流变曲线的滞后现象 τ τ τ
A
D
0D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2·
流动与变形是属于两个范畴的概念。流动是 液体材料的属性,而变形是固体材料的属性。 液体流动时,表现出粘性行为,产生永久变 形,形变不可恢复并耗散掉部分能量;而固 体变形时表现出弹性行为,其产生的弹性形 变在外力撤销时能够恢复,且产生形变时储 存能量,形变恢复时还原能量,材料具有弹 性记忆效应。通常液体流动时遵从牛顿流动 定律,称为牛顿流体;固体变形时遵从胡克 定律,称为胡克弹性体。
平行板粘度计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25·
可以测量浆状油墨的剪切应力、速度梯度、 屈服值、拉丝性、软硬程度等。
2PV
2r5
D 6r2 dr 6r2 0.4343 SL
V dt V
t
2PV
a

油墨、纸张性能的检测与印刷适性的分析实验指导书

油墨、纸张性能的检测与印刷适性的分析实验指导书

油墨、纸张性能的检测与印刷适性的分析实验指导书一、实验意义通过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使学生了解油墨、纸张的基本性能及在印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分析方法及了解部分重要的印刷材料的性能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为今后的印刷工作积累经验。

二、实验目的通过纸张基本物理性能的测定、力学性能的测定、光学性能的测定、油墨细度、粘度的测定及纸张油墨综合性能的测定,要求实验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掌握纸张抗张强度测定仪、耐破度仪、耐折度仪、白度仪、油墨细度计、平板粘度仪、旋转粘度仪的操作过程和使用技巧;2、掌握纸张厚度、紧度、平滑度、吸收性物理性能的测定方法;3、掌握纸张各项性能在印刷中相互之间的适性关系;4、掌握油墨细度、粘度对印刷的影响;5、掌握纸张、油墨印刷适性的综合分析方法;6、掌握纸张性能和油墨性能之间的适应性及其匹配关系;三、实验要求1、实验之前认真学习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2、实验之前要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听从教师安排,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程,勤思考,多动手;4、实验操作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6、要求学生总结纸张、油墨印刷材料的印刷适性;四、实验设备纸张抗张强度测定仪、撕裂度仪、耐破度仪、耐折度仪、白度仪、油墨细度计、电子天平、裁纸机(刀)、直尺、油墨适性仪、IGT印刷适性仪、平板粘度计、NDJ——79型旋转粘度计。

五、实验材料纸张(铜版纸、胶版纸)、油墨(2色以上)、稀释剂、调和油六、实验过程(一)、实验材料的准备1、纸张的准备用裁纸机(刀)裁切需要的纸张规格,测定纸张定量,放在恒温恒压环境中24小时。

2、油墨准备利用调和油和稀释剂,调节油墨,将油墨黏度调至实验所需的范围。

(二)、实验步骤1、纸张白度、定量、厚度、紧度和松厚度的测定2、纸张抗张强度的测定3、纸张撕裂度的测定4、纸张耐折度的测定5、纸张平滑度的测定6、纸张透气度的测定7、纸张不透明度的测定8、纸张表面强度的测定9、油墨细度的测定10、利用平板黏度计测定油墨黏度11、利用旋转黏度计测定油墨黏度12、油墨黏度的测定13、纸张、油墨性能的综合测定七、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数据处理通过检测收集的数据,分析纸张和油墨的各项性能之间的相互适性关系,及在印刷中它们之间的影响。

丝网印刷概述(四)——油墨

丝网印刷概述(四)——油墨

丝网印刷概述(四)——油墨丝印油墨由于丝网印刷的承印材料种类众多,且物性、用途各异,所以其印刷所用油墨种类也有很多。

因此,在印刷时,切实把握好油墨的性能,进行正确选择是很重要的。

只有很好地掌握油墨的印刷适性,印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为此必须注意油墨的印刷适性,特别是在承印物上的固着性。

如果印刷材料是纸的话,那么一般的油墨即使不是为印纸用的油墨也可使用。

但纸的表面有涂塑层时,则必须进行适性试验之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油墨。

如印刷在室外展示的海报,所使用的油墨必须选择耐光性能好的。

因此,使用哪种油墨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选择。

一、丝印油墨的组成油墨是由色料、连结料和助剂等按一定的比例经混合、研磨等工艺加工制成的。

其工艺过程大致如下:准备→配料→搅拌→轧墨→检验→包装1.色料。

色料包括颜料和染料。

油墨色料主要为颜料,染料只用于特殊场合。

①颜料。

颜料在油墨中除了显色作用外,还使油墨具有遮盖力。

另外,对于油墨的耐光性、耐热性、耐溶剂性、耐药品性也有影响。

颜料分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两者的比较如表3-2列。

表3-2 无机、有机颜料的比较无机颜料主要有氧化钛颜料、铅黄、群青、炭墨等。

有机颜料有许多种类,其性质也多种多样,用途之泛。

表3-2是一般常识性的比较,高级有机颜料,具有很好的耐光性、耐热性。

颜料的许多性质,如分散度、着色力、遮盖力、吸油性、视比容等。

对油墨的性能都有直接的影响,下面作些简单介绍。

颜料的分散度,是指颜料颗粒在连结料中分散的难易程度,它主要与颜料的颗粒细度有关。

油墨中的颜料颗粒,在印刷时必须完全浸没在墨膜内的连结料中,颜料颗粒的大小不能超过墨膜的厚度,不然会影响到印品的光泽。

颜料的颗料越小,即颜料的分散度越高,油墨的色彩饱和度也就越大。

颜料的着色力,是指某种颜料在与标准白色颜料混合后,对混合颜料颜色的影响能力,凡是与白色物质调合而很容易变淡的颜色,其着色力弱。

配制油墨时,应选择着色力强的颜料,用来印刷可以达到用墨量少、干燥快的效果。

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适性研究

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适性研究

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适性研究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是一种环保、低成本的印刷方式,适用于多种领域。

本文研究了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适性,通过实验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验结果表明,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适用于印刷面积较小、要求印刷效果精细且耐久的场合。

但是,印刷过程中需要注意水墨平衡和印刷压力等因素。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的应用和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是一种环保、低成本的印刷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包装、标签、广告等领域。

由于水性油墨的特性,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具有许多优点,如无毒无味、易于干燥、不腐蚀版材等。

然而,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印刷精度低、耐久性差等。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适性,分析其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实验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适性进行研究。

实验部分通过印刷效果、印刷精度、耐久性等方面的测试,对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进行评估。

文献综述部分则对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

效果精细且耐久的场合。

在印刷效果方面,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的色彩饱满、还原度高;在印刷精度方面,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满足大部分精细印刷的需求;在耐久性方面,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的耐久性较好,能够满足长时间保存的需求。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相比其他印刷方式具有以下优点:环保性较好,无毒无味,符合绿色印刷的发展趋势;成本较低,减少了溶剂型油墨中有机溶剂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也存在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水墨平衡不易控制,需要精确的湿度和温度控制才能保证印刷效果;对印刷压力和印刷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精确的控制才能保证印刷精度;对于一些特殊材料和基材的印刷效果可能不佳。

本文对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适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柔性版水性油墨印刷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大收缩标签印刷油墨,优缺点分析

四大收缩标签印刷油墨,优缺点分析

四大收缩标签印刷油墨,究竟孰优孰劣?油墨目前,可以用作热收缩材料印刷的油墨有4种:阳离子UV油墨、自由基UV油墨、溶剂型油墨及水性油墨。

一起来看看吧!1、阳离子UV油墨阳离子UV油墨在热收缩膜印刷领域使用较少,主要因为其价格太高,需要利用特定装置,通过利用光引发剂在UV灯照射下,产生出酸性物质来催化发生聚合反应。

阳离子剂诱发环氧基团进行连锁反应直至氧键断裂或生成玻璃状聚合物,链反应中止。

UV灯所发出的红外线是控制反应速度和反应完全的关键。

进行阳离子缩聚反应必须要充分了解薄膜性质,避免油墨龟裂,保证油墨固化完全。

阳离子油墨优点其反应类型为典型的环氧基团逐步开环聚合反应,提高了油墨的有效成分含量,几乎是完全转化为墨膜。

阳离子油墨缺点较长的反应时间由于阳离子缩聚反应速度慢于自由基缩聚,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墨膜在承印物交联、附着,以降低承印物所受到的压力,阳离子固化物的墨膜收缩率一般小于5%。

由于反应速度比自由基聚合慢,因此往往需要高温固化高温固化加上低墨膜率收缩,往往会造成墨膜边缘不平服、不光滑。

一般来说,选择80W以上的UV光源,才能保证阳离子油墨的固化快速完全,如低于此温度,墨膜的耐久性、粘附性明显下降,且气味大。

阳离子缩聚反应会受大气湿度的影响而终止高湿天气会导致油墨性质参数的不断变化。

因此,温、湿度控制系统是阳离子UV印刷必备的装置。

油墨成分选择较难首先,阳离子油墨基本成分的价格本身就高于自由基的。

其次,由于碱性物质会延缓甚至抑制反应的进行,所以油墨中此类物质的含量不能过高。

酸性物质同样不能过量使用,否则会使油墨黏度增大变成凝胶。

为此,油墨工程师必须严格控制油墨成分中颜料的类型,对颜料进行表面处理,使其pH值达到中性。

所以,有许多颜料因无法满足UV油墨流动性和黏稠度要求而不能使用。

对分散剂有很高要求阳离子油墨对分散剂种类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又限制了油墨中颜料的添加量,致使印刷墨层色彩表现力差,图文色彩不鲜艳。

玻璃印刷中表面印刷适性与油墨性能对印刷精度的影响

玻璃印刷中表面印刷适性与油墨性能对印刷精度的影响

有 利 , 但 要 控 制 适 度 , 黏 度 过 大 或 过 小 都 不 利 于
印刷 。
制 的 下 降 , 到 了 一 定 的 极 限 而 停 止 ;触 变 性 是 一 个
在 外 力 作 用 之 下 与 时 间 有 关 的 变 量 ;在 外 力 的 作 用 下 ,作 用 力 持 续 时 间 越 短 , 黏 度 下 降 越 明 显 的 , 则
性 能 对 印刷 精 度 所产 生 的影 响进 行 了系统 的 分析 , 进 而有 助于 工艺 的合理 实施 。
变性 这 个 重 要 因 素 影 响 着 印刷 的 精 度 。 油 墨 的 触 变 性 是 指 油 墨 的 黏 度 随 剪 切 速 度 的 增 大 而 减 小 或 随 剪 切 速 度 的 减 小 而 增 大 的 性 质 , 它 是 表 示 油 墨 在 静 置 时 呈 胶 状 ,而 受 到 触 动 (如 搅 拌 ) 时黏 度 发 生 变化 的 一种 性质 。油 墨 中 固体 的含 量 、 形 状 决 定 着 油 墨 的 触 变 性 能 。 在 印 刷 前 通 过 对 油 墨
的 搅 拌 ,油 墨 触 变 性 的 作 用 可 持 续 很 长 时 间 , 足 以
使 内 部 结 构 重 新 构 成 ,要 保 证 达 到 印 刷 的 精 度 ,油
1 油 墨 黏 度 与 触 变 性 的 调控
油 墨 的 黏 度 是 液 体 的 内摩 擦 力 , 表 示 在 外 力 的 作 用 下 , 使 一 层 液 体 在 另 一 层 液 体 上 滑 动 , 内 层 液 体 所 施 加 的 摩 擦 力 。 黏 度 大 的 液 体 内 层 滑 动 遇 到 的 机 械 阻 力 较 大 ,反 之 ,较 稀 的 液 体 阻 力 较 I、 黏 度 J。 有 动 力 黏 度 (即 流 体 流 动 的 剪 切 应 力 除 以 流 层 方 向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件第--印刷油墨 (一)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件第--印刷油墨 (一)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件第--印刷油墨 (一)印刷油墨是印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直接关系到印刷品的品质、效果和寿命。

本文将从印刷油墨的种类、适用场合、印刷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印刷油墨的种类根据油墨的发展历程,印刷油墨可分为传统型和新型两类。

传统型印刷油墨是指以油墨树脂为主要基材的,如油墨、橡胶版印刷油墨和凹版印刷油墨等。

新型印刷油墨是指杂化型印刷油墨,以聚合物、水性和环保型油墨为主。

二、印刷油墨的适用场合1.传统型油墨适用于需要打印深色、印刷量大、色彩鲜明的印刷品。

常用于印刷包装纸箱、封面等。

2.新型油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印刷品,具有环保、安全、耐光、适应性强等优点。

在外墙广告牌、服装印刷、食品包装上应用广泛。

三、印刷油墨的印刷技术1.胶印油墨:主要适用于纸张、包装、印刷各种彩绘等印刷品。

胶印油墨颜色饱满、覆盖性强、制作速度快等优点,广泛用于印刷工业。

2.丝网印刷油墨:主要用于在各种多材料上进行印刷,比如印刷塑料、瓷器、玻璃等物体上,这种印刷方式可使印刷品更加独特有创意。

3.凹版印刷油墨:主要适用于印刷卡纸、塑料、纸巾等物体上。

凹版印刷油墨的色彩饱满、清晰度高、耐磨性强,但成本较高。

四、印刷油墨的未来发展趋势由于环保、健康、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型印刷油墨出现在市场上。

未来印刷油墨的发展趋势将是:可降解、可循环利用、低污染、高效率、实用性强等。

总之,印刷油墨是印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它的发展已经逐渐朝着环保、安全方向发展。

生产厂商需要制作出更加质量稳定、转移率高、无害性强的产品,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自己才能在剧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油墨适性与调配

油墨适性与调配

油墨的适性控制上乘的印品质量须由油墨适性作保证,而要掌握油墨的性能并控制其适性,就必须对影响印刷效果的油墨粘度、流动性、干燥性加以调整,从而与印刷中的种种变化及工艺相适应。

一.油墨粘度的调整1. 油墨粘度对印刷的影响油墨的粘度与生产工艺和印品质量有着极大的关系,粘度合适与否,直接支配着油墨的传递性、印迹的坚实程度、渗透性和光泽度。

粘度过大过小都对印刷工艺不利。

粘度过大,易造成传墨不匀,网点拉毛,还会破坏墨色中间断裂,版面墨层不足以保护图文区域而产生花版掉版。

粘度过小,易造成油墨乳化。

版面浮脏、油墨颜料堆积版面,网点扩大等现相、所以印刷油墨应具有一定的粘度。

1. 油墨粘度的调配油墨粘度大小主要是由油墨本身的组分所决定的。

通常胶印印刷每小时印6000印所用的油墨粘度在20-50Pa.s之间。

印刷中应针对具体情况来调配油墨粘度,使其符合生产的条件。

(1)油墨粘度与纸张表面强度相适应当纸张进入滚筒压印瞬时内纸张的表面强度必须足够,否则纸张就会产生严重的掉毛、脱粉。

纸张剥离困难,印迹不清晰等弊病。

此时应该降低油墨的粘度,满足纸张表面强度的要求。

一般纸张质地紧密,表面强度大,油墨粘度可大些;相反,粘度则小。

(2)油墨的粘度与机器速度相适应为了确保油墨良好的传递与转移,油墨粘度必须与机器速度相适应。

一般是车速越快,油墨粘度越低,否则油墨不能适应油墨迅速分离的需要。

(3)油墨粘度与版面图文结构相适应印刷网点清晰、饱满,不扩大变形关键在于调配油墨的粘度。

印刷半色调图文(半色调:色调值是用网点大小或疏密来表现的画面阶调,如印刷复制品所表现的画面阶调。

所以,半色调图像又称为网目调图像)时尽量采用原盒油墨,以保证网点不变形。

而实地印刷因载墨量大,要求墨层厚实平服,油墨粘度可低一些。

(4)油墨粘度与滚筒剥离张力相应纸张经压印后从橡皮布表面剥离,所受的剥离张力的大小与印刷压力有关。

压力大剥离张力则大;同时压力又与滚筒直径成反比,直径小则压力大。

印刷五要素

印刷五要素

纸袋、礼盒、贺卡等
精品课件
10
2.3 纸张的印刷适性 什么是纸张的印刷适性?
纸张的印刷适性是指保证印刷正常进行,纸和纸板应具备的性能。是纸张的外观质量、流变性能、 强度和吸湿性等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
主要包括印刷平滑度、油墨接受性能、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等纸张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
纸张的印刷适性对印刷过程或印刷品有什么影响呢?
平版
凸版
孔版
凹版
精品课件
17
1. 印刷五要素——印版
影响印版质量的因素:
胶片(原稿)的质量 打孔及规矩精度 曝光量和曝光方式 胶片与板材密合程度 显影液的配方、浓度
显影的时间、温度、手法 上胶的处理 烤版处理 制版操作环境的安全性 板材的质量
精品课件
18
2. 印刷对版材性能的基本要求
印刷设备
是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的总称。 印刷机按印版类型的可分为凸版印刷机、胶印印刷机、凹版印刷机、孔版印刷机、特种印刷机等。
精品课件
6
印 刷 2 印刷五要素——承印 物
精品课件
8
2.1 印刷五要素——承印物
虽然传统印刷使用最多的承印物是纸张。但是,日常印刷生产中,还是有很多其他的承印物, 比如:塑料、织物、木材、金属、玻璃、陶瓷、皮革等。
精品课件
9
2.2 常用印刷纸张分类 纸张的类别:根据纸张选材、填料的不同,便形成不同种类的纸张:
纸张分类
文化用纸 工业用纸
工艺用纸
小类
单面胶版纸 双面胶版纸
铜版纸 粉纸 灰/白底白版
牛皮纸 太维纸 色纸/珠光纸 压纹纸
处理方法
经表面施胶抄造处 理
书刊、笔记本等
应用领域

油墨的分类与几种特性

油墨的分类与几种特性

一、油墨的分类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油墨的品种不断增加,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如果按照印刷方式来分类则以下五种:凸版印刷油墨:书刊黑墨,轮转黑墨,彩色凸版油墨等;平版印刷油墨:胶印亮光树脂油墨,胶印轮转油墨等;凹版印刷油墨:照相凹版油墨,雕刻凹版油墨等;孔版印刷油墨:誊写版油墨,丝网版油墨等;特种印刷油墨:发泡油墨,磁性油墨,荧光油墨,导电性油墨等。

二、油墨的印刷适性承印物、印刷油墨以及其它材料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叫做印刷适性。

油墨的印刷适性,指油墨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

主要有粘度、着性、触变性、干燥性等。

1.油墨的粘度油墨在流动中表现出来的内摩擦特性,叫做油墨的粘滞性,量度油墨粘滞性的物理量,叫做油墨的粘度。

油墨的粘度可以用粘度计来测量,常用的粘度计有平行板粘度计,旋转粘度计,拉雷粘度计等。

印刷机的速度愈快,要求油墨的流动性愈大,粘度愈小。

油墨的粘度,可以用调墨油或油墨稀释剂进行调整。

2.油墨的粘着性油墨从墨斗向墨辊、印版、(橡皮布)承印物表面转移时,油墨薄膜先是分裂,而后转移,墨膜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阻上墨膜破裂的能力,叫做油墨的粘着性。

量度油墨粘着性的物理量,叫做油墨的Tack值。

油墨的Tack值可以用油墨粘着性仪来测量。

印刷过程中,如果油墨的粘着性和承印物的性能、印刷条件不匹配,则会发生纸张的掉粉、掉毛、油墨叠印不良、印刷版脏污等印刷故障。

油墨的粘着性,岢以用撤粘剂或ZY油墨添加剂进行调整。

3.油墨的触变性在一定的温度下,油墨经搅拌或施加机械外力后,流动性得到改善,粘度下降;静置后,流动性又变得不好,粘度上升,这种性质叫做油墨的触变性。

印刷过程中,如果油墨的触变性不良,则会发生“下墨不畅”,传墨不均匀,网点严重扩大等印刷故障。

为了防止上述故障的发生,需用墨铲经常搅拌墨斗中的油墨或在墨斗中安装油墨搅拌器不时撑拦油墨。

4.油墨的干燥油墨的干燥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油墨与印刷适性(一)一、从墨斗到纸1、油墨的流变特性和作业适性印刷油墨主要在印刷机械适性这点上,与类似涂料和化妆品等的颜料分散系有所区别,但在印刷机上要求油墨具有许多复杂的属于流变方面的适性.也就是,从油墨罐弄到墨斗中的油墨,必须是顺利地转移到墨斗辊上,接着在匀墨辊上应该表现出有良好的油墨分配和转移性.在油墨从着墨辊向版上转移的阶段,还要求极其精确地进行油墨转移,油墨从版上转移到承印面的过程被当作是印刷最基本的过程,希望版面上的油墨始终以一定的状态可靠而有效地转移到承印面上.鉴于此,广义上讲,印刷机上的油墨转移乃是油墨作业适性的主体,在这里油墨本身的流变特性成了支配作业适性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印刷作业上的溅墨、墨辊上的结皮、滋墨或乳化等故障的现象,也必须跟作业适性一起来考虑.在本节中,对于占印刷适性主要部分的油墨的作业适性,主要概述与油墨流变特性的关系,以及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说起印刷,其方式也视印版形式、机械、承印面、印刷的目的等而多种多样,所以对它作一般的论述是有困难的.因此,这里就当前实际应用的印刷方式当中,试就作业适性受到重视的凸版印刷和平版胶印的概况作为主要对象进行观察.关于印刷油墨的流变性质,从Bingham和Green等人的时代就予以注意了,也进行了基础讨论。

虽然在1938年,尽管P.H.Prior早已指出翻对于油墨的印刷适性研究,不该拘泥于基础性质上,而要与印刷作业工序联系起来探讨才行”,可是直至最近,为弄清这相互关系而起作用的研究依然没有太大的进展.甚至在Wolfe的著作中,也不过是将油墨的流变性质与作业适性分章说及而已.与作业适性联系起来最早论述了油墨的流变性质的是R.Buchdahl和了.E.Thimm.他们将印刷机上油墨的行为分为给墨行程,分配行程以及向承印面转移的行程三个阶段,在各自的行程上油墨的流变性质,亦即论述在整个行程中粘度、屈服值、触变性、稠度以及拉力等静的或准静的特性究竟带来什么影响。

近二十年来,关于油墨转移方面的研究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但从油墨的作业适性总体来看,其知识决不算是丰富的,从印刷和油墨制造的立场上看,目前打算生产有应用价值的产品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下面将重点述及其相互关系的实验或凭经验获得的事实,也许与理论不能充分结合及多少会触及一些不确实的事情.2、给墨行程使用平版胶印机从油墨的角度来看,分别是印刷机的单位行程.就普遍使用的印刷机械粗略地说,在凸版印刷机上就没有。

这里将这些单位行程分别命为,A:给墨行程,B;分配行程,C;施水行程,D:向橡皮布转移的行程,E;向承印面转移的行程,以下按顺序叙述各个行程.首先,给墨行程一般是在宽广的面积上,一边保持一定的给墨速度,一边始终是均匀地对印刷机进行给墨.墨斗中的油墨不连续地接触墨斗辊,以薄膜的形状卷在它的上面从墨斗中递出去,其膜的厚度通常是20~30μ.给墨量是借一次印刷,由给墨辊旋转的转角,刮刀和墨辊形成的间隙距离来调节的.通常,在这个行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油墨从墨斗中传递不出去,也就是引起了“堵墨”.堵墨的原因,有时候是因油墨干燥过快,在墨斗中油墨的一部分硬化或连结料不良而致油墨凝胶化,也就是产生了凝胶化而造成的.一般说来,油墨的流变性质是重要的.Wolfe、Apps,Zettlemoyer等人列举了成为堵墨原因的油墨流变性质,归纳起来有屈服值、粘度、墨丝长度、触变性等,同时也重视了油墨的凝聚力和粘着力。

墨斗中的油墨在墨斗辊圆周附近受到相当大的切变应力,其它的部分除自重以外不存在起作用的力,因此墨斗中的油墨只能凭这个力流向墨斗辊处,屈服值大的油墨单凭自重是不能流动的,从而产生堵墨。

一方面,在这个行程中粘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亦即如果粘度高,从墨斗辊施予的切变应力等于会从其周围传递到一定程度的远处,从整体看等于是增加了油墨的流动部分.在这个给墨的行程中屈服值Y和塑性粘度u之比,被认为是油墨的重要性质.Zettemoyer等人认为y。

/u与墨丝长度存在某种比例关系,将此定义为“油墨拉丝长度”,但关于油墨的墨丝长度,至今还没有确立理论上的分析和测定法.比如,Voet认为用平行板型粘度计求得的斜率S,与墨丝长度是有关系的,Reed认为在高速和低速下测定的油墨拉力值之差与墨丝长度有关.还认为触变性和粘弹性也与此有关.但是这些见解,大多是非常定性的或以经验而得,其理论根据是薄弱的.一般地说,墨丝短的油墨引起堵墨.以平行板型粘度计得到的斜率S在3.0以下时有堵墨的危险,屈服值大而粘度小的油墨也表现出有堵墨的倾向.只是油墨的粘度受切变应力或切变速度而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低切变速度围,不同的油墨,其粘度变化率也各不一样,0.1/sec上下的切变速度也有呈现104~105P粘度的情形.再者,油墨的触变性质也影响着粘度和届服值,所以根据表现粘度和屈服值等就想确定与堵墨之间的关系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可以从粘合的角度来考虑.设粘合力为Fa,凝聚力为Fc,①Fa》Fc 时,与刮墨刀刃和墨斗辊相接的油墨膜是由油墨堆以破坏其凝聚(粘度)的状态而被分离出来的,其它则留在墨斗中引起堵墨.②Fa》Fc 时,油墨形成水银或葫弱般的状态,完全不裹到给墨辊上去.终于造成堵墨.因此,Fa和Fc在某种围不得不保持平衡.不消说,Fc从现象上看,表现出油墨的粘弹性质,但在这方面还没有进行过什么探讨.这个行程尽管比较单纯,容上还留下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油墨的墨丝长度,虽然就油墨以外的分散系或溶液作为拉丝性有二、三篇论文,但尚须从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探讨.若能确立客观的墨丝长度或者拉丝性的测定方法,就有可能更可靠地掌握不引起堵墨的流变特性依据.印刷油墨与印刷适性(二)3、分配行程这个行程的功能是将来自传墨辊的供墨的构造充分破坏后,以均匀的薄膜形状传到版上.如同给墨行程一样,目前也几乎没有作过有关这个行程的探讨.这个行程的关键如下:①油墨膜的均匀化(分配).②墨辊间的油墨转移.③溅墨或飞墨.④油墨的凝聚和乳化.⑤墨辊胶墨…等.油墨在这个行程所受的切变应力是相当大的.Voet推测约有107dyne/cm2.这个行程中的金属辊大约错动3cm,所以油墨膜在各墨辊间受到的应力是极其复杂的.如将牛油般的拉丝很短的油墨置于不错动的墨辊之间搅拌,则在墨辊上可以观察到清清楚楚的条纹模样.一旦介入错动辊之间,这条纹模样立刻消失,遇到这种场合,一般是拉丝长的、粘度小的呈现出良好的分配.如果油墨的粘度过大,流动就不畅,分配性也随之降低,但由于油墨本身具有触变的性质,结构破坏性大的油墨,i在墨辊之间转移的过程中,可以使其粘度充分降低.在这个行程中,较大的应力实际作用于油墨的期间不过是各墨辊整个周期的l/20上下,但在其余的时间中油墨几乎不出现触变性回复现象.一方面,在这个行程中,油墨应尽可能地表现出良好的转移.如果油墨的转移不良,就会在一连串的墨辊之间出现较大的分配差别,以致使印刷机的上墨量增大,不仅是不经济的,而且会造成油墨在墨辊上结皮或者是着墨过分.这样的情形就变成阻碍油墨以均匀的薄膜形状定量地供给着墨辊或印版上.Mill根据理论公式从下列的两个推理上,计算这个行程中各墨辊上墨膜厚度的分布,发现这与实测值相当一致.①在辊间附近,在进墨端不产生堆墨.②各墨辊间的油墨分裂以一定的百分比出现.从这里可以看出,处于稳定状态时,在这个行程上着墨辊上的墨膜厚度最小,愈是靠近传墨辊的墨辊,墨膜愈厚.另外,就着墨辊上的滑动金属辊来说,印版滚筒的转向朝左转时,从印刷机的旁侧看,与右边的辊相比,左边的墨辊墨膜较厚.还进一步实际测量各墨辊对的油墨分裂率,任何墨辊间的油墨分裂率β≌1.0,就是说约有50%的转移.这个结果和市川、佐藤、伊藤等人的从橡皮辊转移到金属,然后从金属转移到橡皮辊的实验结果很好地取得一致,可以说是妥当的.总之,在这个行程中,作为油墨流变学性质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墨丝长度和粘度,以及触变性.关于墨丝长度已如前述,关于粘度实际上是以Reed利用油墨拉力计得到的表观数值作为大致的标准,尽管如此,要想定量地分析油墨在这个行程中的行为还做不到.不过,如同在理论部分(指Erb和Hanson的文章容)所说,最近就粘度得到了相当有希望的见解,有待于今后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行程中还存在着溅墨或飞墨的问题.这是在印刷过程中,油墨的细滴飞溅在空中充斥印刷机周围的一种现象,主要容易发生于高速印报的情况.据Voet的分析,溅墨是在辊隙之间被拉长的墨丝在两处以上同时被扯断,而游离时,所发生的电荷不放电时产生的.那种认为墨滴的飞溅是由于转动的墨辊的离心力而导致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这从导电性油墨有效地防止溅墨上可以看出.此外,作为防止溅墨的措施,Voet提出了一些方法,如:①将油墨凝胶弹性化,以降低在两处以上切断墨丝的几率。

②将油墨乳胶化使墨丝容易断开。

另外,英国人PATRA 以风压向辊隙喷吹,设计出防溅墨的装置,加入防溅墨用的油墨助剂,比如在油墨中加入某种长链状非芳香族胺,可以制出适性好的w/o型油墨,一般因为价格昂贵而没有实用价值.产生溅墨的原因,不仅在于油墨本身,印刷速度高也容易产生,但据说超过1500ft/min时便止住。

此外,也有因为墨辊安装得不良而引起的情形.反正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乎版印刷的这个行程中常常发生油墨的乳化.因润版药水而引起的油墨乳化,无疑是界面化学的现象,据此,油墨本身的流变学性质常发生显著的变化.为此,给分配行程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现象上看,在版面上产生的乳化通过匀墨辊群,而使各墨辊上的油墨形成乳化状态.油墨一旦乳化就给印刷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除关于油墨的延迟干燥效应之外,其它还没有进行定量的探讨.乳化给这个行程带来的影响主要有:①使匀墨辊间的油墨转移不良,②产生墨辊胶墨.使油墨转移不良的原因,是因为水以w/o形态掺进到油墨中造成的,可能油墨的拉丝度降低所致,但尚无定量的探讨.关于乳化现象,也与润版药水的成分和纸表面的涂料有关而较为复杂.有关其详细说明在下面将要叙述,这里就省略不谈了.墨辊胶墨与其本身的乳化无关,但在平版印刷中容易发生在匀墨辊中的金属辊上,尤其是在着墨辊中的金属辊上.这说明版面上的润版药水通过着墨辊及其它辊而移行,乳化起着促进胶墨的作用.当然,墨辊胶墨的原因,在于金属辊的表面因某种作用而产生的亲水化所致而从油墨方面特别是黑和蓝墨系统容易产生胶墨的情况看来,单纯认为金属表面被某种氧化膜所覆盖这点是很不够的.解决墨辊胶墨的措施,虽然有用稀盐酸进行腐蚀或利用化学手段进行镀铜的方法,但近来有不少印刷机事先将金属辊涂覆了硬质橡胶.上面谈到了一些在分配行程上的关键问题,但所讲的基本机理目前几乎仍处在未解决的状况,甚至连这个行程中的机械结构(如墨辊的数目及其径,或者金属辊的冲程宽度),至今还无探讨的依据,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印刷油墨与印刷适性(三)4、油墨转移的行程这里拟就凸版方式阐述从印版向纸上的油墨转移.前已述及,胶印分为从印版转移到橡皮布和从橡皮布再转移到纸上,而对于凹印,从印版到纸上的油墨转移与凸版的有所不同,关于这些容后再述.承印物虽不限于纸,但这里仅就占承印物大部分的纸进行叙述.印刷的最基本的行程是从印版向纸上转移油墨的行程.因此,关于印刷适性的研究,先从印刷油墨转移,即从最单纯的凸版单色实地印刷的油墨转移开始的.从三十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其后依旧在世界各国继续着,至今仍留有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个行程也存在着油墨和纸的印刷适性相交错的地方,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这点上,已有若干论文发表.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非常多,并且相互错综的情况也较多,所以要想解释清楚是有困难的.这些因素大体可分为油墨、纸和印刷条件.首先从印刷条件来说,除印刷车间的温度、湿度等的因素外(在印刷车间的通常变化围,印刷时的温度、湿度对油墨转移几乎没有影响) ,其主要因素,可以举出印版滚筒、压印滚筒的形状,印刷速度,印刷压力以及供墨量.关于这些因素,Poulter,Crone夕和01sson,Pihl,Carlsson等人作了模型实验的探讨,得到了定性的结果.01sson,Pihl等人主要就新闻油墨作了考察,利用模型试验机进行了转移的测定.他们以下式对油墨转移率下了定义,油墨转移量是:Y=X/G-X (1)Y为油墨转移率,G为印刷前版上的墨量,X为印刷后版上的墨量.从印刷前后印版的重量差求得.油墨转移量的测定方法尚有其它四种,但这个方法是最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