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杜甫生平经历人教版选修《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合集下载

语文: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语文: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5.用诗歌咏怀,反映社会实况。
总结: 杜甫这十年的困顿孕育了他思 想变化的种子。长安十年的生活磨 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 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 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 诗歌风格。


流亡中忠君爱国,无愧诗圣 诗歌里忧国忧民,是为精神 --诗圣精神
流亡经历:一个忠君爱国 人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 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 客’。”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 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 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 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 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二、“还杜甫的本来面目, 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 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 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 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 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 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 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 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 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 史事件的描述。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 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 影子。 重要作品:《兵车行》《丽人行》《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悲陈陶》《悲青 坂》《月夜》《春望》《羌村三首》《北征》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洗兵马》
诗歌创作
1.侍奉皇帝,梦断左拾遗;(唱和诗、朝谒诗,
毫无光彩)
2.离开京师,走向人民;(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高三选修)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高三选修)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高三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

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

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

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05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05

共1课时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1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2、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2学情分析学生在诗歌这块领域中对杜甫是熟悉的,当然对于杜甫的诗歌也是熟悉的,但是哪个时期写了哪些诗歌有时候是不明确的,很模糊的。

所以人物传记这一块常忽略一些的问题,就是学生们不能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

本节课就是用教材中所学的人物经历从而了解相应时期的作品的风格。

3重点难点1、传记中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论述性强,阅读难度较大。

2、传记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传记作品的封面:《武则天传》、《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杜鲁门传》、《霍金传》等等)同学们读过传记吗?读过哪些传记?学生开始介绍自己所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种文体——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杜甫 万方多难 中成就的 诗圣 》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杜甫  万方多难 中成就的 诗圣 》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人格 追求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忧民 忧国
【注释】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诗人被叛军所 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 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 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 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 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 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 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 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 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 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 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②在现
的气氛几 海人士”;一
实主义的
乎扫荡无 方面 又想在
诗歌创作
余了。 长安谋个官职。
道路上迈
开了坚实
的第一步
人格 追求
忧国忧 民,关 心民生 疾苦, 形成沉 郁顿挫 的诗歌 风格。
小结
• 长安十年生活的磨砺,杜甫已经变成了一 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仅在思想上已经 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经形成了沉郁顿 挫的风格。
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 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 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 (今湖南)水舟中。
病 死 孤 舟
阅读指导(可分不同角度)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 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 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 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 人教课标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 人教课标版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冯 至


万方:1、指姿态多种多样。如“仪态万方”。
2、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 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 关于传记:见课文P24-25。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圣”杜甫
兵车行 诗意图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 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 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 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 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 远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 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 点
人格追求
不仅 侍奉 反映人 皇帝 唐军 杜甫 民的痛 与走 《新安吏》 苦,而且 收复长安, 和家属再 向人 《石壕吏》 肃宗也回 次回到长 深刻表 民( 《新婚别》 到长安。 安。 达了自 757— 己内心 759) 的矛盾。
从思 想感情上 完成了日 渐远离皇 帝而走向 人民的痛 苦过渡。
二、“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 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 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 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 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 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 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 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丽人行诗意图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1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1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系列一)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杜甫(712—770),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晚唐时的“小杜”杜牧区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生平经历主要有:(一)读书游历阶段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712-745年①自幼好学,7岁能作诗。

②19岁起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③736年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又开始齐赵之游。

其间与李白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二)困居长安十年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746-755年①赴长安应试,因权相李林甫弄权而不第。

为实现政治理想,转走于权贵之门却依然不得志,过着“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的贫困生活。

②天宝十四年,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十一月,省家奉先,刚进家门便遭小儿饿死之痛《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三)战乱流离时期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756-757年①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潼关失守,杜甫率家人逃离。

②闻肃宗即位,即投奔,途中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③757年,冒死逃脱,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后因受房琯案牵连,被贬为《春望》《月夜》《瘦马行》华州司功参军,宣告其政治理想的破灭《悲陈陶》等(四)漂泊西南时期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758-770年①随着九节度使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②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二〉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一章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讲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一章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讲义

案例一课时详解课时1、2详解预习导引课前思考1、你能背诵多少杜甫的诗歌呢?你了解杜诗的特点吗?2、你知道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吗?课前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诵读文本·整体感知1.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万方”指姿态多种多样,如“仪态万方”,也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

2.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了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3.作者在文章中选取了三个时期,分别是“长安十年”、“流亡生活”、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在每一个时期,都有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及人格追求等方面的表述,请作一些总结。

(1)长安十年(时间:746—755)①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②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③诗歌特点: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④代表作品:《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⑤人格追求: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流亡生活(时间:755—757)①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高二语文:第1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精品课件(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高二语文:第1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精品课件(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诗人登高怀 古时思绪连翩,当看到独立山中的羊公碑时不禁 潸然泪下。其实诗人之所以“泪沾襟”,不仅仅 是因为怀古,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世和经历的感叹。 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尽职留名岘山,与山同存, 诗人因自己的“无为”而伤感。这首诗前两联具 有一定的哲理使得它成为诗人 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 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代沈德潜评孟 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情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 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 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 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 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 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 被称为一代“诗史”。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高二语文:第1课 《杜甫:“万方 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精品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
品选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诗海探珠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 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 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 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 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 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有《杜工部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杜甫 万方多难 中成就的 诗圣 》ppt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杜甫  万方多难 中成就的 诗圣 》ppt

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 目

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 接 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 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角度点击:国昌必反腐;对国家忠诚就要敢于和丑恶现象作斗争; 浩气必然长存)
_的__使__用__范__围__有__所__不__同__,__“__爆__发__”__的__使__用__范__围__比__“__暴__发__”__宽__。__
_暴__发__:__①__指__突__然__发__财__或__得__势__,__多__含__有__贬__义__。__例__如__,__前__几__年__,__
(5)泾渭分明: _____泾__河__水__清__,__渭__河__水__浑__,__泾__河__的__水__流__入__渭__河__时__,__清__浊_____ __不__混__。__比__喻__界__限__清__楚__或__是__非__分__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他__靠__投__机__倒__把__成__了__暴__发__户__,__没__想__到__这__几__年__摇__身__一__变__,__成__了__农__
_民__企__业__家__。__他__很__善__于_走__上__层__路__线__,__果__然__没__几__年__就__暴__发__起__来__。___

史,忧国忧民,开拓了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完成了人民诗人的 接
使命。“杜甫在社会实际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地从个人的小天地里解
放出来,走向人民,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刘大杰《杜甫的道路》)
栏 目 链 接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件-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件-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放还允省亲,辗转终辞官
……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 ——《夏日叹》(节选)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夏夜叹》(节选)
·放还允省亲,辗转终辞官
2.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 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 国忠(时任宰相)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 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 的记载:“……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 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 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日月不相饶, 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 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 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 何事拘行役?
——《立秋后题》
谢 谢 观 看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希望达到)。 穷年(终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携家共避难,离乱显真情(被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杜甫《彭衙行》(节选)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春望》
·携家共避难,离乱显真情(脱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16 人教课标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16 人教课标版

三篇《大礼 赋》 《兵车 行》《前出 塞》九首 《丽人行》 《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 百字》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特点
代表作品
安史之乱开 始,唐代的 政治经济发 流亡 生了剧烈变 (756.6.9 化:政治上, —757.9) 丧失中央集 权的统治力 量,对外抵 御不了外族 的入侵;经 济上,生产 力下降,社 会贫困日渐 加深。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特点
代表作品
侍奉皇 帝与走 向人民
757—759
杜甫和家属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 再次回到长 也回到长安。但胡人 安,这是杜 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 甫在长安的 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 最后一次居 高涨。回纥抢掠,吐 留。758年 蕃扰边,阿拉伯围攻 6月他离开 广州,“大唐”便从 长安,再也 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 没有回到长 族侵略,正是民生凋 安,他从一 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个皇帝的供 奉官回到人 民诗人的岗 位上。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 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 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 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 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 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 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作者笔下陈述的杜甫是我万分敬佩。他的文采固然是其 中之一,但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自信。杜甫的仕途是很坎坷的, 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否认自己的才华。他自始至 终都坚持着,坚持着对国家的期望,坚持着对梦想的追求。 如果说“诗仙”李白的作品能让人沉浸于诗歌浪漫的美境, 那么“诗圣”杜甫的笔墨却是让我们体味到诗的“真”—— 将自己的心寄予诗中的美丽。当看到杜甫是那么努力地追求 梦想,是那么地坚信自己能行,我的心就会不停地问自己: 你自信吗?我的回答是犹豫的。因为自认为充满信心的我在 读到杜甫的那种信心后怯懦了,与之相比,我的自信似乎太 过随便,以至于忘了自信的根本动力——梦的追求。我想, 这种领悟是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诗人教会我的。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1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1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
【诗圣被调侃】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冯至


万方:1.指姿态多种多样。如“仪态万方”。 2.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 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其祖父杜审言也是著名的诗人, 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 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 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 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 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 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杜甫的 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一)读书、漫游时期
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
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在 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 宋。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 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 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补充介绍】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35岁以前)(公元712-744) (二)十年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公元746-755) (三)流亡时期(44-48岁)(公元755-759) (四)卜居西南时期(48-55岁)(公元759-768)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兵车 行》《 丽人行 》《自 京赴奉 先县咏 怀五百 字》
①诗歌 常有这样 的对句: 上句说要 脱离使人 拘束的帝 京,下句 紧接着说 不能不留 在这里。 ②在现 实主义的 诗歌创作 道路上迈 开了坚实 的第一步

忧国 忧民, 关心民 生疾苦 ,形成 沉郁顿 挫的诗 歌风格 。
兵车行(节选)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5 人教课标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5 人教课标版

• 安史之乱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 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严武的人推 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 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如 《江畔独步寻花》等。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 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 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
病 死 孤 舟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32岁的杜甫和43 岁的李白 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东都洛阳会面、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白那时是诗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从长安宫廷生活 中解脱出来,而杜甫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那 时杜甫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落第,游历各地,来到洛 阳。后来,又一个43岁诗人高適也来一起结伴而游。 他们入酒肆谈文学,临寒风伤古迹,古今多少事,付 诸笑谈中。那杜甫对李白的印象如何?他有首诗是这 样写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以后他又一再在诗中表达对李白的倾 倒崇拜之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以说 杜甫是李白的“粉丝”(fans),以至后来写了十几 首思念李白的诗。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 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四、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 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 “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 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 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 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 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8 人教课标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8 人教课标版

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 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 史事件的描述。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 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 影子。 重要作品:《兵车行》《丽人行》《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悲陈陶》《悲青 坂》《月夜》《春望》《羌村三首》《北征》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洗兵马》
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 (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 (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论据:“万方多难”
中成就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论据: 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据:P9 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 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 代的伟大作品。(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过程的转变, 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作业: 你读了冯至的《杜甫:”万方 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你心目中的杜甫是怎样的 呢?请以”我眼中的杜甫”为 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 章,文体自定。
时间
社会状 杜甫经 代表作 况 历 品
人格追 求
从思想 感情上 完成了 日渐远 离皇帝 而走向 人民的 痛苦过 渡。
主要生活经历
• 1.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757.10) • 2.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过着闲散的官 吏生活;(757.11-758.6) • 3.离开长安,被派往华州做司功参军; (758.6) • 4.从华州到洛阳,然后返回。(758冬- 759)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18 人教课标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18 人教课标版
(4)jùn jùn (5)shè hè (6)chù zhuō (7)chónɡ suì (8)chuán yuán (9)liàn luán (10)lún ɡuān (11)zhànɡ zhǎnɡ (12)liáo liào
3.词语辨析
(1)度过·渡过。 “度过”指(时间上)经过,经历。如“度过假期”等。 “渡过”则指空间上过了一段距离,往往是指从此岸 到彼岸。如“渡过大河”等。 例: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杜甫刚到长安时,对前途比较乐观,满怀信心
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出于政治抱负和生活压力,他 写了很多拜谒性质的诗文,
以图得到他们的推荐,其中包括献给皇帝的三篇《大 礼赋》等。但是,当时的政治黑暗,使杜甫的愿望不断 落空,生活愈加贫困,如《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中说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明显表现了对权贵的赞颂 和期望,但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纨袴 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说明杜甫对政治已经有了清醒的 认识,又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说明杜甫厌倦了这种屈辱的生活。
长安十年(746-755)
答案:
时间 社会 状况
杜甫 经历
代表 作品
长安十年(746-755)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迹象。长安被 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 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 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 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相关链接】 1.传主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 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阳),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 义市)。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七岁开始吟诗,二十岁 后漫游吴越,二十四岁至洛阳,举进士落第,遂游齐赵。 天宝三年(744)识李白于洛阳,结为挚友,同游梁宋。三 十五岁入长安,应试落第,求官无成,困居十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一课杜甫 万方多难 中成就的 诗圣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一课杜甫  万方多难 中成就的 诗圣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本文叙述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局中经历个人苦难,体会人民的苦难、民族的苦难的过程,诗人在现实中分别解决了仕进与归隐、忠君与爱国的矛盾,在君主行为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将爱国与忧民置于首位,表现出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

直录历史,忧国忧民,开辟了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完成了人民诗人的责任。

“杜甫在社会实际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地从个人的小天地里解放出来,走向人民,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刘大杰《杜甫的道路》)基础梳理一、字音字形1.字音识记城坊.(fāng)整饬.(chì)麻痹.(bì)收敛.(liǎn)疟疾..(nüè jí)狷.介(juàn)姊.妹(zǐ)编纂.(zuǎn)饿殍.(piǎo)锁钥..(suǒ yào)吐蕃.(bō)裨.将(pí)剖.析(pōu)绯.红(fēi)迢迢..(tiáo tiáo)回纥.(hé)钗钏.(chuàn)高涨.(zhǎnɡ)开凿.(záo)马嵬.坡(wéi)编撰.(zhuàn)号咷.(táo)歔欷..(xū xī)筵.席(yán)泾渭..(jīng wèi)作祟.(suì)曲.江(qū)伺察..(kè hán)..(sì chá)田畦.(qí)可汗氤氲..(yīn yūn)采撷.(xié)穷兵黩.武(dú)生死未卜.(bǔ)2.多音字辨析3.形近字辨析二、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整饬:①整治,使有条理。

②整齐,有条理。

③端庄而严肃。

横征暴敛:指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

敛,搜刮。

乌烟瘴气: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瘴气,热带山林中的一种湿热空气,旧时认为是瘴疠的病原。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15 人教课标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15 人教课标版

(四)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①因严武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 外郎”。 ②在草堂有过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他与妻儿和 谐地生活在一起。 ③曾因叛乱而一度携家流亡于梓州、阆州、绵州 一带。 代表作:是创作高峰期,在数量和技巧上成熟, 因生活终于安顿,抒情诗是主要内容,如《江畔 独步寻花》《客至》。
重点阅读“长安十年” 部分 填写表1
时 间
长安 十年 746 — 755
社会 杜甫经历 代表作 诗歌 人格 状况 品 特点 追求
政治日趋 初到长安, 腐化。 豪情未逝。 长安被阴 再试、自荐 谋和恐怖 的空气笼 未果后生活 困窘。 罩, 饮中八仙 矛盾心理: 的那种浪 既羡慕自由 漫的气氛 的“江海人 几乎无余。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一)读书、漫游时期(712-744,35岁)
读书:出身“奉儒守官”之家,接受严格的儒化 教育,与李白是不同的。 漫游:19岁开始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这与李白 颇为相似。其父杜闲在任,因此有一段“恣情快 意”的青少年时代。 求官:24岁进士考未中,并未带来打击,轻狂 的他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 交友: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有幸在洛阳 结识,又与高适等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同 游梁宋。约741年,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喜结伉 俪,此后杨氏始终守候在其身边。 此期代表作: 《望岳》。早期作品留存少, “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的马,“何当击 凡鸟,毛血洒平芜”的鹰都有非凡的气概。
“三别”之一《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 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 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 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 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 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 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时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7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