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培训讲稿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查培训讲稿精品PPT课件
目录
有关参数
目录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 细胞数 正常值:27-34pg
目录
实验用品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5ml 真 空 采 血 管 ( 含 有 K2EDTA 抗凝剂); 止血带(压脉带); 一次性注射器; 医用络合碘; 棉签。
目录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CFU-S→CFU→Eo→Eosinophil E增殖和成熟程序与N相 似,成熟的E在外周血中很少,占全身E总数1%左右, 大部在于BM和组织中 生理功能主要为吞噬作用,趋化作用
目录
2.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哮喘 荨麻诊 药物过敏 ②寄生虫病 血吸虫、丝虫、囊虫 ③皮肤病:湿诊 剥脱性皮、银屑病 ④血液病:CML、Lyphoma E白血病 ⑤某些急性肿瘤: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 ⑥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E常↓
4.3、异型淋巴细胞
外周血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C, 正常偶见,<2%,可能由T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增高:①病毒感染,如传单
N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 它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 1.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N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 使N暂时性↑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 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2)病理性N↑: 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 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 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 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 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 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
有关参数
目录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 细胞数 正常值:27-34pg
目录
实验用品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5ml 真 空 采 血 管 ( 含 有 K2EDTA 抗凝剂); 止血带(压脉带); 一次性注射器; 医用络合碘; 棉签。
目录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CFU-S→CFU→Eo→Eosinophil E增殖和成熟程序与N相 似,成熟的E在外周血中很少,占全身E总数1%左右, 大部在于BM和组织中 生理功能主要为吞噬作用,趋化作用
目录
2.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哮喘 荨麻诊 药物过敏 ②寄生虫病 血吸虫、丝虫、囊虫 ③皮肤病:湿诊 剥脱性皮、银屑病 ④血液病:CML、Lyphoma E白血病 ⑤某些急性肿瘤: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 ⑥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E常↓
4.3、异型淋巴细胞
外周血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C, 正常偶见,<2%,可能由T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增高:①病毒感染,如传单
N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 它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 1.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N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 使N暂时性↑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 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2)病理性N↑: 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 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 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 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 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 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
《血常规检查》PPT课件
无症状,只需治疗原发病 有症状、大于1000×10e9/L、有发生血栓或
出血危险时,可运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进 行血小板单采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压积(PCT) 又称血小板比容,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 PLT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正常值一般是0.1%0.3%
增多: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 增多症
大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MDS。 非均一性: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免疫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参数
白细胞三分类: 小细胞区:淋巴细胞 大细胞区:中性分叶粒、杆状粒、晚幼粒 中间细胞区:嗜酸粒、嗜碱粒、单核、原始、
•白细幼胞稚五分类:
中性粒(N)、淋巴(L)、嗜酸粒(E)、嗜碱粒(B)、单核(M)
病理性减少:
生成减少:缺乏造血原料、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破坏过多: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各种原
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丢失过多:急性或慢性失血
红细胞参数
相对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量减少,红细胞相对增多,多为短暂性的
病理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EPO增多,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减少:各种类型贫血,HCT减少的程度与RBC计数减少程度 不完全一致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80-100fl(飞升)
26-32pg(皮克)
310-350g/L (31%-35%)
临床意义
红细胞参数
全血细胞减少
感染性疾病 伤寒、结核、病毒、严重细菌感染 免疫因素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放射线损伤 急性放射病 其它 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中毒、严重创伤)、骨髓转移
出血危险时,可运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进 行血小板单采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压积(PCT) 又称血小板比容,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 PLT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正常值一般是0.1%0.3%
增多: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 增多症
大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MDS。 非均一性: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免疫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参数
白细胞三分类: 小细胞区:淋巴细胞 大细胞区:中性分叶粒、杆状粒、晚幼粒 中间细胞区:嗜酸粒、嗜碱粒、单核、原始、
•白细幼胞稚五分类:
中性粒(N)、淋巴(L)、嗜酸粒(E)、嗜碱粒(B)、单核(M)
病理性减少:
生成减少:缺乏造血原料、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破坏过多: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各种原
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丢失过多:急性或慢性失血
红细胞参数
相对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量减少,红细胞相对增多,多为短暂性的
病理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EPO增多,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减少:各种类型贫血,HCT减少的程度与RBC计数减少程度 不完全一致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80-100fl(飞升)
26-32pg(皮克)
310-350g/L (31%-35%)
临床意义
红细胞参数
全血细胞减少
感染性疾病 伤寒、结核、病毒、严重细菌感染 免疫因素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放射线损伤 急性放射病 其它 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中毒、严重创伤)、骨髓转移
《血常规检查》PPT课件
皮肤病、血液病、某些肿瘤及传染病
• 减少:伤寒及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其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参数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0.1):见于结肠炎、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类风关、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 病、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瘤)等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参数
淋巴细胞 增多(>5):
– 儿童时期(6-7岁后才逐渐下降) – 感染(病毒、结核杆菌等) –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 再障
减少:
– 接触放射线 – 应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 – HIV
白细胞参数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后成为巨噬细胞) • 增多: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粒疟 疾、粒细胞缺乏恢复期
红细胞参数
与MCV结合进行贫血分类:
• 小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RDW正常,见于轻型地中海型贫血,慢性病贫血。 非均一性:RDW>14.5%,见于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H病,α、β地中 海贫血,红细胞碎片过多。
• 正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肝病、无贫血症状的血红 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病贫血。 非均一性:混合型营养不良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早期叶酸缺乏性 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参数
中性粒细胞减少(<1.5)
– 感染(革兰氏阴性菌、病毒) –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 – 理化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 – 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手术者要求中性粒大于1.5×10e9/L以上,一般手术保持在1.0×10e9/L。
白细胞参数
嗜酸性粒细胞 • 增多(>0.5):应激状态、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
• 减少:伤寒及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其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参数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0.1):见于结肠炎、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类风关、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 病、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瘤)等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参数
淋巴细胞 增多(>5):
– 儿童时期(6-7岁后才逐渐下降) – 感染(病毒、结核杆菌等) –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 再障
减少:
– 接触放射线 – 应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 – HIV
白细胞参数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后成为巨噬细胞) • 增多: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粒疟 疾、粒细胞缺乏恢复期
红细胞参数
与MCV结合进行贫血分类:
• 小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RDW正常,见于轻型地中海型贫血,慢性病贫血。 非均一性:RDW>14.5%,见于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H病,α、β地中 海贫血,红细胞碎片过多。
• 正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肝病、无贫血症状的血红 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病贫血。 非均一性:混合型营养不良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早期叶酸缺乏性 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参数
中性粒细胞减少(<1.5)
– 感染(革兰氏阴性菌、病毒) –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 – 理化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 – 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手术者要求中性粒大于1.5×10e9/L以上,一般手术保持在1.0×10e9/L。
白细胞参数
嗜酸性粒细胞 • 增多(>0.5):应激状态、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
血常规检查 ppt课件
2)血液分析仪法 HCT=RBC×MCV 参考值:男性 0.38-0.50 女性 0.35-0.45 主要应用价值 1)临床补液量的参考 2)真红的诊断指标 >0.7 3)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基础 MCV MCHC 贫血形态学诊断
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检测原理 : 1)手工法 MCV=HCT/RBC ×1O15 fl MCH=Hb/RBC ×1012 pg MCHC=Hb/HCT g/L 2)血液分析仪法 MCV直接测定导出 MCH=Hb/RBC MCHC=Hb/(RBC×MCV )
1)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6um 缺铁贫、 遗传球增多症 大红细胞>10um 巨幼贫 、红细胞生成加速 溶贫、肝病、脾切除 巨红细胞>15um巨幼贫、肝病 细胞大小不均 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巨幼 贫
2)形状异常
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 镰形、棘形、锯齿、泪滴形 3)Hb含量异常 低色素性 缺铁贫 高色素性 巨幼贫、溶贫 嗜多色性 各种增生性贫血 细胞着色不一 铁粒幼红细胞 4)红细胞异常结构 豪-焦小体: 脾切除、巨幼贫、溶贫 卡波环 : 恶贫 白血病脾切除、巨幼 贫、溶贫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铅中毒 缗钱状 MM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容积的
相对比例。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及平均体积、 血浆量有关,主要用于贫血、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的诊断、血液稀释和浓缩变化的测 定。 检测方法:1)离心沉淀法 微量法和温氏 法 血浆,血小板,白细胞,有核红细胞,还 原红细胞和氧和红细胞 。
生理功能:
红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1)显微镜计数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标本稀 释一定倍数,滴入血细胞计数池中,显微 镜下计数一定区域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 得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2)血液分析仪法:多采用电阻抗法,也有采 用流式细胞术激光检测法。
临床基础检验--血常规 PPT课件
病理性增多
急性细菌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出血、溶血、术后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42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
病理性减少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严重细菌感染
血液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 化学药品与放射损伤 脾亢及自身免疫性病 过敏性休克
8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红细胞计数 自动计数仪,手工法
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形态改变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瑞氏染色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 生 儿
血红蛋白
120 – 160 g/L 110 – 150 g/L 170 – 200 g/L
9
(4.0-5.5)×109/L
(3.0-5.0)×109/L (6.0-7.0)×109/L
52
Ⅰ型
Ⅱ型
53
Ⅲ型
单核细胞(monocyte, M)
增多 某些感染疾病:疟疾、结核病、黑热病 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性 减少 无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是自身
54
红斑性狼疮细胞检验
免疫结缔组织病。 (一)、LE细胞形成3个条件 1. 患者血清存在LE因子(IgG型抗核蛋白抗体) 2. 受累或退变的细胞核 3.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 (二)、临床意义 发现LE细胞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及抗核抗体的检查, 才能确诊。
皱缩红细胞 锯齿红细胞 裂片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病
急性金属铅中毒,尿毒症 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阵发性睡眠性血 红蛋白尿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碎综合征,弥慢性血管内凝血( DIC),化学中 毒,肾功能不全
急性细菌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出血、溶血、术后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42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
病理性减少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严重细菌感染
血液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 化学药品与放射损伤 脾亢及自身免疫性病 过敏性休克
8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红细胞计数 自动计数仪,手工法
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形态改变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瑞氏染色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 生 儿
血红蛋白
120 – 160 g/L 110 – 150 g/L 170 – 200 g/L
9
(4.0-5.5)×109/L
(3.0-5.0)×109/L (6.0-7.0)×109/L
52
Ⅰ型
Ⅱ型
53
Ⅲ型
单核细胞(monocyte, M)
增多 某些感染疾病:疟疾、结核病、黑热病 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性 减少 无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是自身
54
红斑性狼疮细胞检验
免疫结缔组织病。 (一)、LE细胞形成3个条件 1. 患者血清存在LE因子(IgG型抗核蛋白抗体) 2. 受累或退变的细胞核 3.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 (二)、临床意义 发现LE细胞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及抗核抗体的检查, 才能确诊。
皱缩红细胞 锯齿红细胞 裂片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病
急性金属铅中毒,尿毒症 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阵发性睡眠性血 红蛋白尿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碎综合征,弥慢性血管内凝血( DIC),化学中 毒,肾功能不全
血常规(图文精美)ppt课件
幼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
增多;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
见大量幼稚单核细胞;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
备注:单核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胞减少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
见单核细胞增多。
精选课件
43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 儿童 病理性 绝对增多(计数值)
相对增多(百分比值)
精选课件
44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 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 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 多,可达15%或更多。
如亚急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 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等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肺结 核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
某些血液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
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 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 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也 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 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 类来识别。
精选课件
45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 作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个早 期征象,持续大于0.1×109/L则 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 征。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 20%以上,多为幼稚型。
备精注选:课件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42
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 重新分配所致。
血常规讲义ppt课件
11
一)几个特殊的概念:
1.核左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叶以3叶居 多,(杆状/分叶)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 大,即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有时也可出现 比杆状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2.核右移:反之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以上 的细胞超过0.03时,称核右移。
12
3.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Wright染色的血涂 片中,中性粒细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 均的深紫色或兰黑色的颗粒,称中毒性颗粒。 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
作用下→形成RBC)。
3
1.RBC
(3)正常值【 Reference Interval 】 成年男性(4.0—5.5)*1012/L, (400-550万/mm3)旧计量单位 成年女性(3.5—5.0)*1012/L。
(4)RBC(破坏) →Hb(单核巨嗜系统)→Fe,珠Pr 和胆色素→组成机体代谢。
中度
Hb→ 60--90g/l
重度
Hb→60--30g/l
极重度
Hb〈30g/l
⑴生理性减少:
婴儿、妊娠中后期、老年人
⑵病理性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造血组织容量减少。
8
3.RBC形态学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6--9μm。
⑴大小异常: ①小RBC 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
4.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 片中, WBC浆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不定,称棒状小体。 这种小体只出现白血病细胞中,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二)关于淋巴细胞 (免疫学)
13
一)几个特殊的概念:
1.核左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叶以3叶居 多,(杆状/分叶)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 大,即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有时也可出现 比杆状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2.核右移:反之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以上 的细胞超过0.03时,称核右移。
12
3.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Wright染色的血涂 片中,中性粒细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 均的深紫色或兰黑色的颗粒,称中毒性颗粒。 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
作用下→形成RBC)。
3
1.RBC
(3)正常值【 Reference Interval 】 成年男性(4.0—5.5)*1012/L, (400-550万/mm3)旧计量单位 成年女性(3.5—5.0)*1012/L。
(4)RBC(破坏) →Hb(单核巨嗜系统)→Fe,珠Pr 和胆色素→组成机体代谢。
中度
Hb→ 60--90g/l
重度
Hb→60--30g/l
极重度
Hb〈30g/l
⑴生理性减少:
婴儿、妊娠中后期、老年人
⑵病理性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造血组织容量减少。
8
3.RBC形态学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6--9μm。
⑴大小异常: ①小RBC 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
4.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 片中, WBC浆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不定,称棒状小体。 这种小体只出现白血病细胞中,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二)关于淋巴细胞 (免疫学)
13
血常规检查ppt课件
30
31
光镜下,根据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和无粒。有粒又根据 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嗜酸粒和嗜碱粒。无粒有单核和淋巴细胞。
32
33
中性粒细胞核的形态有的呈腊肠状,称 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 连,称分叶核。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 况,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 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 常比值为1:13,核象变化可反映某些 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概述
1、定义 2、内容 3、特点
1
1、定义 实验技术 标本 结果 协助
2
2、内容
(1)一般检查 (2)血液学检查(贫血性、溶血性、出血性疾病 )
3
3、特点
(1)优点:标本微量化、检测自动快速、 报告电脑化
(2)局限性:标本受采集、转运等中间 环节的影响;临床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的高低不同;同一项检查结果异常可见多 种疾病,同一种疾病又可出现多项检验结 果的异常。
在搏动处,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搏动处, 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成45°刺入,血液将 自动进入注射器内。
17
注意事项: ①血标本必须隔绝空气。血标本中若进入
空气将产生误差。 ②及时送检。如要等待,将标本置于0~
4℃冰箱内保存不得超过1h。
18
2、参考值
19
3、临床意义 (1)增多
相对性 绝对性
(3) 采血时只能向外抽,决不能向静脉内推, 以免注入空气,形成气栓而造成严重后果。
(4) 很多生化成分受膳食影响,采血前要确认 病人是否空腹。
16
动脉采血法
采血前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编号 及检验项目等。
肱动脉、股动脉、桡动脉以及其它任何部 位的动脉都可以作为采血点,但多选择肱 动脉和桡动脉。
31
光镜下,根据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和无粒。有粒又根据 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嗜酸粒和嗜碱粒。无粒有单核和淋巴细胞。
32
33
中性粒细胞核的形态有的呈腊肠状,称 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 连,称分叶核。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 况,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 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 常比值为1:13,核象变化可反映某些 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概述
1、定义 2、内容 3、特点
1
1、定义 实验技术 标本 结果 协助
2
2、内容
(1)一般检查 (2)血液学检查(贫血性、溶血性、出血性疾病 )
3
3、特点
(1)优点:标本微量化、检测自动快速、 报告电脑化
(2)局限性:标本受采集、转运等中间 环节的影响;临床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的高低不同;同一项检查结果异常可见多 种疾病,同一种疾病又可出现多项检验结 果的异常。
在搏动处,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搏动处, 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成45°刺入,血液将 自动进入注射器内。
17
注意事项: ①血标本必须隔绝空气。血标本中若进入
空气将产生误差。 ②及时送检。如要等待,将标本置于0~
4℃冰箱内保存不得超过1h。
18
2、参考值
19
3、临床意义 (1)增多
相对性 绝对性
(3) 采血时只能向外抽,决不能向静脉内推, 以免注入空气,形成气栓而造成严重后果。
(4) 很多生化成分受膳食影响,采血前要确认 病人是否空腹。
16
动脉采血法
采血前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编号 及检验项目等。
肱动脉、股动脉、桡动脉以及其它任何部 位的动脉都可以作为采血点,但多选择肱 动脉和桡动脉。
血常规12精品医学课件.ppt
参考值
•
成人:
白细胞计数 新生儿:
6个月~2岁:
白细胞分类:
1、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N)
分叶核
2、嗜酸粒细胞(E)
3、嗜碱粒细胞(B)
4、淋巴细胞(L)
5、单核细胞(M)
(4~10) ×109/L (15~20)×109/L (11~12)×109/L 百分比 (%)
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形细胞
形状如镰刀状, 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观察:血液湿片+亚硫酸氢钠(还原剂)+盖片加封 (镰变)
棘形细胞
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 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
无β脂蛋白血症)、脾切后、 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红细胞呈泪滴状, 见于:骨髓纤维化, 也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生成不足:骨髓造血障碍 分化成熟受阻 2)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外来因素 3)失血 :急性、慢性
红细胞压积(Hct)
1.定义:指RBC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2.参考值:男性:42%~49%,
女性:37%~48% 3.临床意义:
增加:血液浓缩,真红,慢性肺病、高原人 减少:各类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
溶贫。
泪滴形细胞
内构异常 1、染色异常:
1) 低色素性
见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铁粒细胞性贫血
2) 高色素性:
见于:巨幼贫
3) 嗜多色性
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系增生旺盛, 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最多见。
2、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
见于:增生性贫血 骨髓纤维化 巨幼贫 铅中毒
1.包括:MCV、 MCH 、MCHC 2.参考范围:
《血常规检查》课件
以便于抽血。
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哪些疾病?
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或 降低,有助于发现感染性疾病。
贫血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指标,用于诊断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异常的血液成分,如白 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其他疾病
血常规检查还可以提供关于其他疾病的线索 ,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常可能提示感染 、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需进一步 检查。
复查与追踪的建议
对于异常指标,建议在短期内复 查,以确认结果并排除偶然误差
。
若指标持续异常,建议进行追踪 检查,以了解指标变化趋势并采
取相应治疗措施。
根据复查和追踪结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健康状况得
到有效管理。
解读报告
正确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医生应结合患 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解读报告,避免误诊或漏诊。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常规检 查结果,应在采血前告知医生 是否正在服用相关药物。
异常结果解读
如果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综
合分析和诊断。
02
血常规检查指标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 ,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炎症等状况。 正常值范围为4-10 x 10^9/L。
浆、血清和血细胞成分。
检测分析
对分离出的血细胞成分进行计 数、形态观察和分类等检测分
析。
报告解读
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 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哪些疾病?
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或 降低,有助于发现感染性疾病。
贫血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指标,用于诊断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异常的血液成分,如白 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其他疾病
血常规检查还可以提供关于其他疾病的线索 ,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常可能提示感染 、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需进一步 检查。
复查与追踪的建议
对于异常指标,建议在短期内复 查,以确认结果并排除偶然误差
。
若指标持续异常,建议进行追踪 检查,以了解指标变化趋势并采
取相应治疗措施。
根据复查和追踪结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健康状况得
到有效管理。
解读报告
正确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医生应结合患 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解读报告,避免误诊或漏诊。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常规检 查结果,应在采血前告知医生 是否正在服用相关药物。
异常结果解读
如果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综
合分析和诊断。
02
血常规检查指标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 ,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炎症等状况。 正常值范围为4-10 x 10^9/L。
浆、血清和血细胞成分。
检测分析
对分离出的血细胞成分进行计 数、形态观察和分类等检测分
析。
报告解读
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 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稀释样本
将样本放到采样针下方, 按动“吸样键”,待测样本吸 取到主机后被分为两份,在并行的稀释流程中经过不同 的试剂作用,分别形成用于红细胞/血小板测量、白细胞 计数/血红蛋白测量以及白细胞分类测量的检测样本。
目录
全血的操作
仪器开始计数;当仪器做完样本计数后,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按“打印”键即可打印结果;若结果有异常,需要复核结果。
目录
比色法
在比色池中,被稀释的样本加入溶血剂后, 红细胞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 血剂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复合物,在比色 池的一端让LED光管发出中心波长为 525nm的单色光照射血红蛋白复合物溶液, 在另一端通过光电管接收透射光,并将光强 信号放大后转换为电压信号,通过与比色池 中加入样本之前(比色池中只有稀释液) 测得的本底透射光强产生的电压比较,得 到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
目录
吸取样本 本分析仪支持全血和预稀释模式。 在全血工作模式下,分析仪将吸取20μL (CBC+DIFF模式)或15μL(CBC模式) 的全血样本。
目录
全血的操作
确定操作模式为“全血”模式
将K2EDTA抗凝的静脉血混匀后去 掉密封上盖
本操作以BC-3000Plus为例,适用于BC-3000、BC-1800系列
目录
实验过程
静脉采血2ml;
目录
静脉采血过程
采血部位: 通常采用肘静脉,当肘静脉不明显时,可采用手背部、手腕、 腘窝部和外踝部静脉。 采血步骤: 采血者取卧位或坐位,手臂伸直平放在台面枕垫上,暴露穿 刺部位,找好采血静脉后,先用碘酊棉签从内向外顺时针方 向消毒刺穿皮肤,稍等片刻再用75%的乙醇棉签以同样方式 消毒并擦去碘迹。有采血部位的上方扎上压脉带,紧握拳头, 使静脉显露。如静脉仍不太明显时,可嘱患者反复伸握拳数 次,促使静脉怒张。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 下端,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先以皮 肤成30°的位置迅速刺破皮肤,然后适当降低角度穿破静脉 壁进入静脉腔中,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深入少许,以免采 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穿破静脉造成血肿; 用右手示指将针头固定,左手缓缓抽动注射器内芯,至所需 血量后,解开压脉带,嘱患者松拳,用无菌干棉签压住伤口, 拔出针头,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瓶壁缓缓注入事先准备好的 抗凝瓶中,轻轻混匀,防止凝固,即为抗凝全血;
血常规检查
目录
目录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 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包括RBC计数及其平均 值测定、Hb测定、WBC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DC)、血小板计数及其均值测定,同时 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及白细胞、血小板 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有无 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
目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原理
本分析仪采用库尔特原理(阻抗法)检测 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 数目以及体积分布; 采用比色法测量血红蛋白浓度; 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获得白细胞 的四分类统计计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 仪计算出其余参数的结果。
目录
红细胞/血小板测量
库尔特原理(阻抗法): 根据血细胞是电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当它通 过微孔时就引起电阻的变化,将电信号的 变化检测出来,即可检测到通过微孔的细 胞。
目录
白细胞测量
激光流式细胞技术
当一定量的血细胞被吸入并经过特定量的试剂作用后,血 样经喷嘴注入充满稀释液的圆锥形流动室中。在稀释液形 成的鞘液包裹下,细胞单个排列成行地穿过流动室的中央。 当悬浮在鞘液中的血细胞经过二次加速后通过激光检测区 时,血细胞受到激光束的照射,产生的散射光性质与细胞 大小、细胞膜和细胞内部结构的折射率有关。低角前向散 射光反映了细胞的大小,高角前向散射光则反映细胞的内 部精细结构和颗粒物质。光电二极管接收这些散射光信号 并将其转化为电脉冲,根据采集到的这些电脉冲数据,可 以得到血细胞大小及细胞内部信息的二维分布图,称为散 点图,横坐标反映细胞的内部复杂度信息,纵坐标反映细 胞的体积。 从DIFF通道散点图可得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各自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目录
全血的操作
将样本放到采样针下方, 按动“开始键,开始计数
当仪器做完样本计数后, 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按“打印”键即可打印 结果。 若结果有异常,需要复 核结果。
目录
计数界面
目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2、实验分析 3、临床意义
目录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目录
有关参数
目录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 细胞数 正常值:27-34pg
目录
实验用品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5ml 真 空 采 血 管 ( 含 有 K2EDTA 抗凝剂); 止血带(压脉带); 一次性注射器; 医用络合碘; 棉签。
目录
血小板的参考范围
血小板的功能
参与止血
正常参考值范围:
100~300×109个/L
目录
手工法检验的过程
1、细胞计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等血细胞的镜下计数)
2、定量血红蛋白 3、白细胞分类(瑞氏染色) 4、其它:血细胞比积、红细胞形态、嗜
酸球计数等
目录
•实验目的 掌握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掌握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掌握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目录
人体血液的组成
目录
一、红细胞
目录
二、白细胞
目录
白细胞的组成
•粒细胞(75%) 核细胞(5%) 淋巴细胞(25%)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经过瑞氏染色后的各种白细胞
目录
三、血小板
目录
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作用是参与止血和凝血。 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与内皮细胞表面或其 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 完整性; 当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 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
血红蛋白
120 ~160g/L 110 ~150g/L 170 ~200g/L
稀释样本
将样本放到采样针下方, 按动“吸样键”,待测样本吸 取到主机后被分为两份,在并行的稀释流程中经过不同 的试剂作用,分别形成用于红细胞/血小板测量、白细胞 计数/血红蛋白测量以及白细胞分类测量的检测样本。
目录
全血的操作
仪器开始计数;当仪器做完样本计数后,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按“打印”键即可打印结果;若结果有异常,需要复核结果。
目录
比色法
在比色池中,被稀释的样本加入溶血剂后, 红细胞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 血剂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复合物,在比色 池的一端让LED光管发出中心波长为 525nm的单色光照射血红蛋白复合物溶液, 在另一端通过光电管接收透射光,并将光强 信号放大后转换为电压信号,通过与比色池 中加入样本之前(比色池中只有稀释液) 测得的本底透射光强产生的电压比较,得 到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
目录
吸取样本 本分析仪支持全血和预稀释模式。 在全血工作模式下,分析仪将吸取20μL (CBC+DIFF模式)或15μL(CBC模式) 的全血样本。
目录
全血的操作
确定操作模式为“全血”模式
将K2EDTA抗凝的静脉血混匀后去 掉密封上盖
本操作以BC-3000Plus为例,适用于BC-3000、BC-1800系列
目录
实验过程
静脉采血2ml;
目录
静脉采血过程
采血部位: 通常采用肘静脉,当肘静脉不明显时,可采用手背部、手腕、 腘窝部和外踝部静脉。 采血步骤: 采血者取卧位或坐位,手臂伸直平放在台面枕垫上,暴露穿 刺部位,找好采血静脉后,先用碘酊棉签从内向外顺时针方 向消毒刺穿皮肤,稍等片刻再用75%的乙醇棉签以同样方式 消毒并擦去碘迹。有采血部位的上方扎上压脉带,紧握拳头, 使静脉显露。如静脉仍不太明显时,可嘱患者反复伸握拳数 次,促使静脉怒张。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 下端,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先以皮 肤成30°的位置迅速刺破皮肤,然后适当降低角度穿破静脉 壁进入静脉腔中,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深入少许,以免采 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穿破静脉造成血肿; 用右手示指将针头固定,左手缓缓抽动注射器内芯,至所需 血量后,解开压脉带,嘱患者松拳,用无菌干棉签压住伤口, 拔出针头,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瓶壁缓缓注入事先准备好的 抗凝瓶中,轻轻混匀,防止凝固,即为抗凝全血;
血常规检查
目录
目录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 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包括RBC计数及其平均 值测定、Hb测定、WBC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DC)、血小板计数及其均值测定,同时 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及白细胞、血小板 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有无 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
目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原理
本分析仪采用库尔特原理(阻抗法)检测 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 数目以及体积分布; 采用比色法测量血红蛋白浓度; 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获得白细胞 的四分类统计计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 仪计算出其余参数的结果。
目录
红细胞/血小板测量
库尔特原理(阻抗法): 根据血细胞是电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当它通 过微孔时就引起电阻的变化,将电信号的 变化检测出来,即可检测到通过微孔的细 胞。
目录
白细胞测量
激光流式细胞技术
当一定量的血细胞被吸入并经过特定量的试剂作用后,血 样经喷嘴注入充满稀释液的圆锥形流动室中。在稀释液形 成的鞘液包裹下,细胞单个排列成行地穿过流动室的中央。 当悬浮在鞘液中的血细胞经过二次加速后通过激光检测区 时,血细胞受到激光束的照射,产生的散射光性质与细胞 大小、细胞膜和细胞内部结构的折射率有关。低角前向散 射光反映了细胞的大小,高角前向散射光则反映细胞的内 部精细结构和颗粒物质。光电二极管接收这些散射光信号 并将其转化为电脉冲,根据采集到的这些电脉冲数据,可 以得到血细胞大小及细胞内部信息的二维分布图,称为散 点图,横坐标反映细胞的内部复杂度信息,纵坐标反映细 胞的体积。 从DIFF通道散点图可得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各自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目录
全血的操作
将样本放到采样针下方, 按动“开始键,开始计数
当仪器做完样本计数后, 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按“打印”键即可打印 结果。 若结果有异常,需要复 核结果。
目录
计数界面
目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2、实验分析 3、临床意义
目录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目录
有关参数
目录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 细胞数 正常值:27-34pg
目录
实验用品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5ml 真 空 采 血 管 ( 含 有 K2EDTA 抗凝剂); 止血带(压脉带); 一次性注射器; 医用络合碘; 棉签。
目录
血小板的参考范围
血小板的功能
参与止血
正常参考值范围:
100~300×109个/L
目录
手工法检验的过程
1、细胞计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等血细胞的镜下计数)
2、定量血红蛋白 3、白细胞分类(瑞氏染色) 4、其它:血细胞比积、红细胞形态、嗜
酸球计数等
目录
•实验目的 掌握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掌握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掌握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目录
人体血液的组成
目录
一、红细胞
目录
二、白细胞
目录
白细胞的组成
•粒细胞(75%) 核细胞(5%) 淋巴细胞(25%)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经过瑞氏染色后的各种白细胞
目录
三、血小板
目录
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作用是参与止血和凝血。 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与内皮细胞表面或其 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 完整性; 当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 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
血红蛋白
120 ~160g/L 110 ~150g/L 170 ~20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