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理解并背诵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培养对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感受黄鹤楼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知识链接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

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 1985 年。

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四、作者简介崔颢(约 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 723 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五、诗歌原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六、诗歌解读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只剩下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然而想到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不禁又使诗意重归怅惘。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虚幻的想象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习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3.探索黄鹤楼对于诗词文化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

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建筑之一。

黄鹤楼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备受世人瞩目。

黄鹤楼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地标,黄鹤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景点。

2.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黄鹤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鹤楼采用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形式,以悬挑建筑和回廊为主要特色。

整座楼阁共有五层,高达51.4米,每层建筑都以飞檐斗拱的形式装饰,给人以庄重而壮丽的感觉。

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一样,黄鹤楼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便是关于黄鹤的传说。

相传,在楼阁的旁边有一棵黄鹤树,每年都会有一只黄鹤栖息在树上。

这只黄鹤身姿优美,鸣声婉转,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观赏。

然而,一天,一位医者误中毒药,命悬一线。

为了救他的性命,群众向黄鹤请救,并发现黄鹤悲鸣起舞,翩翩起舞,将病人拯救于危难之中。

自此之后,人们便将黄鹤视为吉祥的象征,也将楼阁命名为黄鹤楼。

3.黄鹤楼对于诗词文化的影响黄鹤楼作为文化名片,对于中国的诗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黄鹤楼就成为许多文人雅士的倾诉之地,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词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爬上黄鹤楼后的感受和思考。

诗中的黄鹤楼成为了杜甫心灵的寄托和表达。

杜甫以崇高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关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杜甫,《登黄鹤楼》还启发了许多后来的诗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

黄鹤楼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使得诗词文化在这座楼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
预习案预习·导学:
1、
qī yīng wǔ
2、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2、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3、“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检测案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黄鹤楼导学案预习、复习【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的神话传说。

2.学习通过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正确理解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1.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2.蛇山黄鹤矶头上原有辛氏开设的一家酒店,一道士经常向其讨酒喝,为了感谢他的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辛氏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酒家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相传此道士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3.黄鹤楼主楼的五层结构依次为:第一层主题:神话。

厅中一幅高9米、宽6米的大型彩瓷镶嵌壁画《白云黄鹤图》,图上有仙人乘黄鹤离去的飘然景象;以白云、江水、仙鹤表现浪漫意境。

第二层主题:历史。

主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有题写于壁上的《黄鹤楼记》;厅中展示着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仿制模型。

第三层主题:人文。

大厅内是一组陶板瓷画,题名为《文人荟萃》,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

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诗词分列左右,最有名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第四层主题:传统。

各种仿古雕花隔扇和红木屏风把整个大厅布置得古香古色,专门陈列当代书画家游览黄鹤楼的即兴工作,是文化活动场所。

第五层主题:永存。

大厅内是一组题为《江天浩瀚》的组画,面积达99平方米,由十幅壁画重彩画组成。

登顶五楼,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长江的浩瀚美丽,长江大桥将武昌和汉阳相连,屹立在对岸龟山上的龟山电视塔,整个城市的高大建筑和风景都展现在眼前。

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黄鹤楼》导学案一、积累诗文: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文有哪些?二、检查预习:1、正音:隅.()费祎.()憩.()遂.()茏苁(...)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三、翻译课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探究学习分析课文1.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开头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好处?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5、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并说说理由。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五、当堂训练:①解释下列加点字: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②翻译句子(1)遂以名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⑴《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一作,朝人。

⑵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江西南昌的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3)《黄鹤楼》一文中,哪几句突出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于园》导学案一、检查预习:1、正音:门钥绝壑槛葆、螺蛳深邃啾唧颓然碧窈2《于园》选自_____作者____,字__、___,号___,___(时期)文学家,著有__________等.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之一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教法学法】自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用】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

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自读感悟(1)、诵读感悟: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

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

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

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以组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三、小组研讨A、这首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B、那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些景致触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C、颈联描写了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D、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掌握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3. 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导学内容:1. 黄鹤楼的历史概述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江岸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建于公元223年,目前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黄鹤楼曾多次修复和重建,如今所见的是清代的重建。

2. 黄鹤楼的建筑特点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典雅、气势磅礴。

整个建筑由石头和木材构成,高67米,共15层。

每层都有雕刻精美的窗户和门廊,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3. 黄鹤楼的文化价值黄鹤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文学中,黄鹤楼被许多著名诗人吟咏,如杜甫的《登黄鹤楼》和白居易的《古意》。

这些诗歌使得黄鹤楼成为了诗意和浪漫的象征。

4. 黄鹤楼的传说故事黄鹤楼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据说,唐朝时,李白曾在黄鹤楼与好友孟浩然相聚,并且送别时写了这首诗。

这个故事使得黄鹤楼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三、课堂活动设计1. 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黄鹤楼的外观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黄鹤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 分组讨论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3. 分享黄鹤楼的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黄鹤楼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4. 进行游戏和小活动,巩固学生对黄鹤楼的学习成果,如填空、问答、小组竞赛等;5.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撰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短文,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内容。

四、知识点扩展1. 了解中国其他著名的古建筑,如长城、故宫、大雁塔等;2. 研究黄鹤楼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3. 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了解其独特之处。

五、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黄鹤楼有了基本的了解,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作者对黄鹤楼的多角度描写。

二、预习案1、相关知识:(1)黄鹤楼:黄鹤楼与蓬莱阁、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相传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223年。

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5年6月落成。

(2)诗词中的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2、正音:隅()祎()遂()憩()茏苁()()闼()窥()邑()3、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三、探究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西南隅.()②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③遂.以名.楼()()④耸构..巍峨()⑤高标茏苁..()⑥上倚.河汉..()()⑦重檐..翼.馆()()⑧四闼.霞敞..()()⑨亦.荆吴形胜..之最.也()()()2、解释下列文言虚词:①返憩于.此()②遂以.名楼()③观其.耸构巍峨()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②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③亦荆吴形胜之最也4、翻译全文。

5、请同学们精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5)有人认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仙”,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堂检测(一)基础检测1、交代黄鹤楼命名由来的句子是:2、强调黄鹤楼名称的由来根据充足,用了“,”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一组对偶句。

《黄鹤楼》教案学案

《黄鹤楼》教案学案

《黄鹤楼》教案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诗歌。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利用图像和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鹤楼》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以及《黄鹤楼》的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3 诗歌内容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多次阅读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辅助教学:使用图像和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等。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练习题等。

4.3 测验成绩:通过测验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指定的教材或古诗文选集。

5.2 图像和音乐: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像和音乐资料,以辅助教学。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的兴趣。

6.2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节奏的感知。

6.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七章:课堂练习与作业7.1 课堂练习: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巩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

2023年《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2023年《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2023年《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黄鹤楼》优秀教案篇1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2、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蓝天、白云,江上美景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藏”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隅(..).费祎(..).龙从..(.)....)憩(...).遂(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2、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3、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认为好的词句。

4、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描写黄鹤楼的诗词。

二、合作探究(一)交流“自主学习”内容(二)互动探究,理解课文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2、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3、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是什么?采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三)课文小结:课文首先交代黄鹤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___________,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有效测试1、解释下列加点字和划线的词语: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龙从()()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2、一词多义是吾剑之所从坠())之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其明日复奏其人()送孟浩然之广陵()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翻译句子。

(1)遂以名楼。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课外拓展1、诗歌鉴赏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文与崔颢的同题诗有何异同?(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鉴于黄鹤楼的名气,合肥经济开发区决定在徽园内仿建黄鹤楼,以吸引游客。

三年级黄鹤楼送别导学案

三年级黄鹤楼送别导学案

三年级黄鹤楼送别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和亲朋好友分别的时刻。

当分别来临,我们心中总会充满不舍和留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古人送别的故事。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2、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问: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生字词:暮春孟浩然广陵黄鹤楼饯行一饮而尽暂时友谊唯见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讲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事。

(三)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交流:交代了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和孟浩然)以及事情(送别)。

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指的是春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指导朗读,读出春天的美好。

2、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李白和孟浩然在干什么?交流:他们在赏景、饮酒、交谈。

从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着……都……”体会他们之间的难舍难分。

指导朗读,读出他们的不舍。

3、学习第三自然段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孟浩然为什么要去广陵?交流:因为友人邀请他去扬州游玩。

李白是怎么为孟浩然饯行的?理解“饯行”:设酒食送行。

从“终于”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李白的不舍和无奈。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导学重点:了解崔颢的生平和作品特点;掌握《黄鹤楼》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理解诗中的情感与意义。

导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把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一、课前预习1. 请同学们预习崔颢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了解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2. 阅读《黄鹤楼》这首诗,尝试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意境。

二、课堂学习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入诗歌内容,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学习《黄鹤楼》这首诗,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分段解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意义。

4. 学习崔颢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对比其他唐代诗人的诗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5. 分组讨论:就《黄鹤楼》这首诗中的情感与意义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诗中的形象和语言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和感悟。

三、课后拓展1.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一篇关于崔颢和《黄鹤楼》的读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鼓励学生背诵《黄鹤楼》,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体会,提高语文素养。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唐代诗歌和崔颢的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感受到诗歌的美与魅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黄鹤楼》。

这首诗描写了崔颢登临黄鹤楼时的景象和感受,展现了他对黄鹤楼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

二、课前预习1.了解崔颢的生平和背景,掌握他的文学地位和代表作品。

2.预习《黄鹤楼》全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思考诗人的感情表达和艺术手法。

3.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而崔颢,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黄鹤楼》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了解崔颢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前预习1. 请同学们阅读《黄鹤楼》这首诗,了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的黄鹤楼是怎样的一座建筑?它在诗中承载了怎样的意义?- 诗人崔颢写下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你在诗中有没有发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或语言表达?三、课堂学习1. 导读《黄鹤楼》这首诗,让同学们一起品味诗中的每一个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看看同学们对诗的理解是否有不同之处。

3. 引导同学们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崔颢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诗?他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和情感?4. 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黄鹤楼》这首诗的深层含义,领略崔颢的诗歌艺术。

四、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就《黄鹤楼》这首诗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搜索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崔颢和黄鹤楼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小结。

3. 鼓励同学们自己动手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同学们到黄鹤楼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这座古建筑的魅力。

2. 鼓励同学们尝试翻译《黄鹤楼》这首诗,感受不同语言之间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朗诵才华。

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崔颢这位伟大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发现诗歌艺术的美好和力量。

愿我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迪。

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学1. 请学生观看一段介绍黄鹤楼和崔颢的视频,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崔颢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黄鹤楼》导学案(学生用)

《黄鹤楼》导学案(学生用)

课题:《黄鹤楼》.
课型:导学主备人:孙审核人:王授课时间:第5周
《黄鹤楼》达标小卷
1、默写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一联是:
(2)诗中描写景物的是: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

《黄鹤楼》教案3篇

《黄鹤楼》教案3篇

《黄鹤楼》教案4黄鹤楼常州八中唐茂英学习目标: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重难点:1、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过程:一、导入:由常州古建筑天宁寺宝塔导入。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将注释中字音标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标出你不熟悉的重点字词.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读,注意字音.(隅、憩)3、朗读课文不仅要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4、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5、俗话说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顿对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课文一半.(出示不带标点的课文),指生阅读.6.齐读课文,注意文中描写黄鹤楼的句子.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画出文中描写“黄鹤楼”的语句.2、(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3﹑根据文字以及图片的阅读,能用一个字概括黄鹤楼给你的印象吗?四、抓住特征描写,品味语言之妙。

1、黄鹤楼很高,你是从文中哪些词看出的?耸、高、巍峨、巃嵸2、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疑问了,作者写高为什么连用几个同样的词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3.能从学过的课文中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4.黄鹤楼很高很高,你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5.你能快速将描写黄鹤楼高的句子背出来吗?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楼,你能用1—2个句子描写楼的高么?7、黄鹤楼很高,面对这样的一座高楼,作者的评价是什么?(板书)五、有人说,黄鹤楼不仅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帮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六、黄鹤楼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

谈到现在,老师还不知道黄鹤楼在哪儿呢?你能告诉老师吗?七、请听题:将黄鹤楼一文中讲课时老师遗漏的一句话读出来。

八、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九、诗词中的黄鹤楼,并进行比较阅读.十.自助餐:1.课外网上收集有关黄鹤楼的历史沿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化名流对联等,互相交流。

2.有人认为重修可以使具有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有人却又认为这样会破坏原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美感,你认为呢?黄鹤楼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散句:
散句是相对整句而言的,它是结构错落、句式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其形式灵活,富有变化。
二.写作技巧:
1.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2.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3.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2.理解衙点语句的含义。




【作者简介】
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你们必然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了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自己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下一步的背诵奠定了基石。
二.规律:古文的语言以单音节词表意丰富而使文章语言精练,理解单音节词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一定要注意全文的表意和前后的文意等,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会曲解文意。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研讨
1、学生提出疑难的生字词并当场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3、合作学习
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③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一.学习文言文重在反复朗读成诵。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与破读。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当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字。
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 )( )《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听茶声然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相许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②后世见者必宝之:()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②在班上讨论研究明确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4、疏通课文内容,同时分析课文内容。
①整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层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第四层最后四句侧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②思考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②永叔,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2、①值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D;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欧阳修
【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都是因为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遗留下来的墨迹一直流传到今天,一个字价值等于平常好几倍的黄金;章敦、蔡京、蔡卞之流的书法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书法当成粪土一样,一钱不值。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时候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够流传得久远,即使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写得不好,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书法看作宝贝一样,并不单单是因为他的书法的本身的好坏。诗与文章之类都是这个道理。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运用对偶,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2、自主学习,注意以下问题:
①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②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认为好的词句。
③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④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3、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描写黄鹤楼的诗文。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课后作业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其中的两首。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皆以人重
②(1)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2)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③“之”助词,不译;助词,“的”;代我们;动词,“到……去”;“其”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指两小儿争辩的。“于”在;姓氏。“以”用;认为。
④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②翻译句子。
(1)遂以名楼
译文: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③一词多义。
事列《神仙》之传 观其耸构巍峨
之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其坐其中
主人处处款之问其故
送孟浩然之广陵及其日中如探汤
于返憩于此 以遂以名楼
于五所园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④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