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楼“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并领会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 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PPT展示黄鹤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黄鹤楼的初步了解。

第一部分: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等。

2. 学生们自由讨论黄鹤楼带给他们的印象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部分: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0分钟)1. 教师朗读《黄鹤楼》。

2. 学生们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加深对崔颢创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40分钟)1.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诗创作,要求以黄鹤楼为主题,表达自己对黄鹤楼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如绝句、七绝、五言律诗等进行创作。

3. 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四部分:总结与拓展(2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收获。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 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源,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索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黄鹤楼和《黄鹤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4. 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和PPT素材。

2. 崔颢的《黄鹤楼》的诗歌文本。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鹤楼的美景,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诗歌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3. 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鹤楼的美景;(2)简介崔颢:引导学生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导入诗歌:《黄鹤楼》的朗读,引起学生兴趣。

2. 诗歌学习:(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3. 诗歌鉴赏:(1)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2)诗歌仿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仿写诗歌;(3)诗歌欣赏:欣赏历代诗人对黄鹤楼的描写,拓宽视野。

4. 情感体验:(1)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黄鹤楼美景的感悟;(2)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3)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强调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全文;2. 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3. 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黄鹤楼是/崔颢写的这首诗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孟浩然也是唐代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的情感,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三、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2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2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分析;(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3)诗歌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2)学会比较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诗歌;3. 推荐一位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全面覆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学生参与度如何;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黄鹤楼的美好时光;(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2)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3)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是否真实深刻;(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崔颢 黄鹤楼教案

崔颢 黄鹤楼教案

崔颢黄鹤楼教案教案标题:崔颢《黄鹤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生平;2. 理解《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3. 学习欣赏和朗读《黄鹤楼》。

教学重点:1. 理解《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2. 学习欣赏和朗读《黄鹤楼》。

教学准备:1. 《黄鹤楼》的原文及翻译;2.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好奇心。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

可以使用课件或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Step 3:理解诗意(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黄鹤楼》的原文和翻译,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等。

Step 4:欣赏朗读(1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或朗读《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然后,分组让学生轮流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Step 5: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黄鹤楼》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讨论:“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

Step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化知识,如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并进行分享。

Step 7: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收获。

可以提问学生:“你对《黄鹤楼》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这首诗有哪些特点?”等。

Step 8: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或创作一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歌。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

谢谢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

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⑴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自由读)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2.了解崔颢及其代表作品;3.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结构、意境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的介绍;2.《黄鹤楼》这首诗歌中的意境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呈现黄鹤楼的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讲解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10分钟)介绍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等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登高望远”的文化现象。

3.讲解崔颢及其代表作品(10分钟)介绍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如《黄鹤楼》、《题西林壁》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何选择在黄鹤楼写下这首诗歌。

4.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30分钟)(1)整体感知让学生先读一遍《黄鹤楼》,感受整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结构分析让学生分析《黄鹤楼》的结构,如押韵、对仗、排比等,了解其构成要素。

(3)意境解读通过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鹤楼》所表达的意境,如“千里江山图一梦”、“白云千载空悠悠”等。

5.创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以黄鹤楼为主题,自由创作一篇小诗或散文,展示个人文学才华。

6.总结与评价(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同学们的创作成果,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探究式教学法3.创新教育法五、教学手段1.图片或视频2.PPT演示3.黑板板书4.课件辅助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创作成果;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板书设计篇一(一)情景导入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1、限时背诵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

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

(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1.自由朗读;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引言黄鹤楼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光临的地方。

崔颢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人,他以他的才华和诗词才华而闻名于世。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黄鹤楼和崔颢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崔颢的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3.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黄鹤楼的历史资料,崔颢的诗歌作品;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频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崔颢让学生阅读崔颢的一些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境和艺术表达手法。

然后通过讲解崔颢的生平和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来加深学生对崔颢的了解。

3.艺术欣赏播放录音,给学生欣赏崔颢的诗歌朗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听觉感受和艺术鉴赏能力。

然后,展示一些黄鹤楼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和摄影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评论这些艺术作品。

4.创作表达给学生提供一些黄鹤楼和崔颢的图片,让他们选择一幅图片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诗,绘画或者摄影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集体讨论和分享。

5.总结总结本次教学过程,回顾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和崔颢对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文化遗产,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可以使用评价表格对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六、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举办艺术展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创作比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背景知识、关键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难点:诗文的意境感受,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注释、翻译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讲解与解读: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意境,引导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motions of the author.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文的美妙之处,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黄鹤楼》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展示了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互动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产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这首诗,了解作者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分析。

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境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崔颢及《黄鹤楼》的创作背景。

2.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教师讲解诗歌字词,解释难懂之处。

4. 分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

5. 学习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学生尝试运用方法分析诗歌。

6. 课堂讨论,分享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这首诗。

2. 运用所学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代诗歌。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诗歌感受的文章。

4. 收集有关崔颢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5.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帮助他们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了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启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黄鹤楼》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对诗中深层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黄鹤楼的形象产生联想。

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黄鹤楼》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字面意思,解释生僻词汇。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 评价内容:学生对《黄鹤楼》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方法:教师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反思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诗中景象的感知和联想。

3. 学生学习:教师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中。

教师反思是否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领会崔颢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字词解析和诗意的理解。

2. 分析崔颢的写作特色及《黄鹤楼》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将古诗中的景象与现实中的黄鹤楼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和创造性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黄鹤楼》诗文的打印稿,以便于学习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简介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文学生齐读诗文,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把握。

3. 诗句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诗句的意象和寓意。

4. 诗意理解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崔颢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现实中的黄鹤楼,谈谈对诗歌中景象的想象和创造性表达。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欣赏方法和鉴赏技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黄鹤楼》,并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8. 板书设计《黄鹤楼》[崔颢]楼上楼下水自流天涯此夕难为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

教师还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生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八、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评价的结果,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姓名任民
单位老君台中学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
里游乐,吟诗作赋。

"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
,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
"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

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
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生读,回答。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篇二:黄鹤楼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
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编辑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