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楼“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并领会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 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PPT展示黄鹤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黄鹤楼的初步了解。
第一部分: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等。
2. 学生们自由讨论黄鹤楼带给他们的印象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部分: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0分钟)1. 教师朗读《黄鹤楼》。
2. 学生们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加深对崔颢创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40分钟)1.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诗创作,要求以黄鹤楼为主题,表达自己对黄鹤楼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如绝句、七绝、五言律诗等进行创作。
3. 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四部分:总结与拓展(2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收获。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 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源,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索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黄鹤楼和《黄鹤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4. 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和PPT素材。
2. 崔颢的《黄鹤楼》的诗歌文本。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了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启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黄鹤楼》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对诗中深层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黄鹤楼的形象产生联想。
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黄鹤楼》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字面意思,解释生僻词汇。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 评价内容:学生对《黄鹤楼》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方法:教师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反思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诗中景象的感知和联想。
3. 学生学习:教师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中。
教师反思是否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鹤楼的美景,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诗歌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3. 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鹤楼的美景;(2)简介崔颢:引导学生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导入诗歌:《黄鹤楼》的朗读,引起学生兴趣。
2. 诗歌学习:(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3. 诗歌鉴赏:(1)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2)诗歌仿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仿写诗歌;(3)诗歌欣赏:欣赏历代诗人对黄鹤楼的描写,拓宽视野。
4. 情感体验:(1)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黄鹤楼美景的感悟;(2)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3)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强调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全文;2. 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3. 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崔颢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崔颢的《黄鹤楼》。
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赏析(1)逐句解读诗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的景象。
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诗中,“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诗人开篇就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描绘了黄鹤离去不再归来,只有悠悠白云长久飘荡的景象,给人以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仗极为工整,“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读来朗朗上口。
同时,通过描绘清晰可见的汉阳树和繁茂的芳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3)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思乡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傍晚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涌起思乡之情,这种愁绪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也包含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2)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相互交融的?6、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黄鹤楼 崔颢 教案
黄鹤楼崔颢教案教案标题:黄鹤楼崔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黄鹤楼》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以及他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3.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Step 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黄鹤楼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黄鹤楼的了解和感受。
Step 2: 介绍崔颢向学生介绍崔颢这位唐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可以通过PPT、图片或简短的讲解来呈现相关信息,并引导学生思考崔颢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Step 3: 诗歌分析将《黄鹤楼》的诗歌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帮助他们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并与崔颢的作品特点做对比。
Step 4: 朗读技巧训练通过示范和指导,教授学生朗读《黄鹤楼》的技巧。
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调、停顿和节奏感,使他们能够准确地传达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Step 5: 文学鉴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让他们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分享对《黄鹤楼》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6: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黄鹤楼》为灵感,进行创作活动。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与黄鹤楼相关的短文或创作一首与诗意相近的诗歌,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Step 7: 总结和评价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果。
可以通过小测验、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的方式进行。
Step 8: 课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崔颢的其他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或阅读分享会。
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素材;2. 崔颢的相关资料和作品;3. 课堂展示工具,如PPT或投影仪;4.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阅读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黄鹤楼》的意境理解。
2.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崔颢和《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诵读《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鹤楼》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鉴赏指导(10分钟)教师教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5. 实践练习(5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自由欣赏《黄鹤楼》,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
2. 运用所学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欣赏其他古诗词,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以及古诗词鉴赏方法。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中的黄鹤楼,增强学生的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 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黄鹤楼》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崔颢的生平简介2. 《黄鹤楼》的诗歌背景3. 《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4.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黄鹤楼的美好时光;(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2)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3)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是否真实深刻;(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4篇)课时安排篇一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篇二(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烟波江上使人愁。
”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黄鹤楼》教案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以《黄鹤楼》教学流程:一、假设情境:由阅读提示写入新课二、阅读课文,了解传说。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读通顺。
2、默读课文,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三、阅读感悟1、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交流。
对黄鹤楼有了哪些了解。
2、用能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第二部分,交流黄鹤楼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黄鹤楼为什么能够声名大振?读这传说你有什么感想?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4、假如你来到黄鹤楼,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四、检查识字五、作业,查找资料板书设计快乐读书屋黄鹤楼的传说黄鹤楼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经历建筑格局、规模名称由来的传说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教学难点篇四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唐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 古典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图片、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崔颢和《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欣赏与感悟学生欣赏诗文,体会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重要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诗文,完成练习题,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第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唐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文。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崔颢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体会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了解崔颢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意境的理解。
2. 崔颢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 崔颢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鹤楼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崔颢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自己置身于黄鹤楼美景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
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选择一首崔颢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赏析。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
谢谢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
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⑴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自由读)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崔颢《黄鹤楼》教案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示例2: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示例3: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四.小组讨论,质疑疑难句子
问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五、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
美的文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2.了解崔颢及其代表作品;3.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结构、意境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的介绍;2.《黄鹤楼》这首诗歌中的意境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呈现黄鹤楼的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讲解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10分钟)介绍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等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登高望远”的文化现象。
3.讲解崔颢及其代表作品(10分钟)介绍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如《黄鹤楼》、《题西林壁》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何选择在黄鹤楼写下这首诗歌。
4.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30分钟)(1)整体感知让学生先读一遍《黄鹤楼》,感受整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结构分析让学生分析《黄鹤楼》的结构,如押韵、对仗、排比等,了解其构成要素。
(3)意境解读通过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鹤楼》所表达的意境,如“千里江山图一梦”、“白云千载空悠悠”等。
5.创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以黄鹤楼为主题,自由创作一篇小诗或散文,展示个人文学才华。
6.总结与评价(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同学们的创作成果,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探究式教学法3.创新教育法五、教学手段1.图片或视频2.PPT演示3.黑板板书4.课件辅助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创作成果;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板书设计篇一(一)情景导入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1、限时背诵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
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
(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1.自由朗读;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引言黄鹤楼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光临的地方。
崔颢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人,他以他的才华和诗词才华而闻名于世。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黄鹤楼和崔颢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崔颢的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3.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黄鹤楼的历史资料,崔颢的诗歌作品;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频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崔颢让学生阅读崔颢的一些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境和艺术表达手法。
然后通过讲解崔颢的生平和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来加深学生对崔颢的了解。
3.艺术欣赏播放录音,给学生欣赏崔颢的诗歌朗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听觉感受和艺术鉴赏能力。
然后,展示一些黄鹤楼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和摄影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评论这些艺术作品。
4.创作表达给学生提供一些黄鹤楼和崔颢的图片,让他们选择一幅图片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诗,绘画或者摄影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集体讨论和分享。
5.总结总结本次教学过程,回顾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和崔颢对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文化遗产,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可以使用评价表格对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六、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举办艺术展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创作比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鹤楼》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文的背诵、理解及运用。
(2) 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诗意、诗法、诗韵。
(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2 教学手段:(1) 课件:展示诗文、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 实物:如黄鹤楼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3.1 教学内容:(1) 诗文背诵:让学生熟读并背诵《黄鹤楼》。
(2) 诗文理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上楼”、“长江天际流”等。
(4)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美景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等。
3.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背诵: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3) 诗文理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4)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上楼”、“长江天际流”等。
(5)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美景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等。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背诵等。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意象分析、情感把握等方面的能力。
4.2 评价内容:(1)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诗文。
(2) 诗文理解: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意象分析:评价学生对诗中意象的分析能力。
(4) 情感把握: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黄鹤楼》教学设计15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黄鹤楼》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