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桃夭赏析
《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用艳如桃花的事物描绘新娘的美丽,祝愿她带给婆家欢乐和美。
(一)诗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新娘的美丽,用桃花的怒放和明亮的色彩来比喻新娘的容颜,这样的比喻既富有想象力,又形象生动。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将新娘比喻为桃花,不仅体现了她的美貌,也寓意着她的婚姻生活将如桃花般美好。
(二)诗中反复咏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达了对新娘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并不是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强调家庭和睦、和美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
(三)这首诗的写作技巧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使得主题更加突出、深刻。
《桃夭》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讲究技巧的优秀诗篇,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和对新娘的美好祝愿。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桃夭》这首诗出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咱们先一起来看看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几句诗读起来是不是朗朗上口?那咱们来一句句地瞅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开头就给咱们描绘了一幅特别美的画面。
想象一下,满树的桃花开得那叫一个灿烂,粉粉嫩嫩的,就像少女娇羞的脸庞。
这“夭夭”两个字,把桃花怒放、生机勃勃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灼灼其华”中的“灼灼”,更是强调了桃花的鲜艳夺目。
哎呀,每次想到这场景,我就仿佛置身于一片美丽的桃花林里,微风轻轻拂过,花瓣纷纷飘落,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说的“之子”就是这位姑娘,“于归”呢,就是出嫁的意思。
姑娘要出嫁啦,而且肯定能让夫家美满和睦。
为啥这么说?因为能娶到这么美丽又温柔的姑娘,那夫家能不幸福嘛!“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花谢了,开始结果啦。
那沉甸甸的桃子挂满枝头,让人看着就满心欢喜。
这就好像姑娘嫁到婆家后,会为家庭带来丰硕的成果,生儿育女,让家族人丁兴旺。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再次强调姑娘出嫁后能让家庭美满。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树的叶子长得又多又茂盛。
这就好比姑娘的美德和福泽会让整个家族繁荣昌盛。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最后还是说姑娘出嫁能给家人带来好运。
咱们再来看看翻译。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定使家庭很和睦。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定使家庭更兴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定使家人更幸福。
整首诗用桃花起兴,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来烘托出姑娘出嫁时的美好和对她未来生活的祝福。
那为啥要用桃花来比喻呢?我想起有一次去乡下,正好赶上春天,路过一片桃园。
那满树的桃花真是让人陶醉,旁边还有几户人家正在办喜事。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桃夭注释译文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作者:佚名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但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1 夭夭(yāo):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
2 灼灼(zhuó):鲜艳的样子。
3 之:这。
4 子:指女子,古代女子也称“子”。
5 于:往。
6 归:出嫁。
后来称女子出嫁为“于归”。
7 宜:和顺。
8 室家:家庭。
此指夫家,下面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9 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10 蓁蓁(zhēn):树叶繁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
全诗以桃树的枝、花、果、叶作为比兴事物,衬托出新嫁娘的年轻美丽以及成婚的快乐气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
古代诗词小说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面若桃花”、“艳如桃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词句,可能就是受了《桃夭》一诗的启发。
这样一首贺新婚的诗,《毛诗序》也认为是美后妃之德的作品。
《毛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驳斥说:“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
”“《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
……又以为美后妃而作,……且呼后妃为‘之子’,恐诗人轻薄亦不至猥亵如此之甚耳!盖此亦咏新昏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
”。
桃夭桃之夭夭原文、赏析
桃夭桃之夭夭原文、赏析桃夭(桃之夭夭)原文、赏析原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处、解释及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出自:先秦佚名的《桃夭》解释: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赏析:此句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原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桃之夭天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⑤。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的样子。
③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于”是语助词,“归”是指出嫁。
④室家:家庭。
⑤有: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蒉(fén):果实累累的样子。
⑥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赏析】《桃夭》叙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和作者的美好祝愿。
诗句清新淳朴,却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就如喝了一杯浓浓的醇酒,让人在满口余香中感受着美的诱惑。
诗中之人美得让人心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蒉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连续三章三起句,“桃之夭夭”四字扑面而来。
“夭夭”二字,可以解释为绚丽茂盛,也可以解释为挺拔婀娜,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气势,又有种袅袅婷婷的气质。
“灼灼其华”,是指鲜艳明丽闪着光辉的桃花,给人光彩照人之感。
“夭夭”在汉语里还可以解释为体态安舒、容色和悦的样子,好比美人妖娆艳色;“灼灼”则可解释为明亮、照亮之意,好比桃花粉红而闪着艳光。
因此这一句可看成“美人如花”的写照。
诗中对美丽一再铺陈渲染,引出后面披着婚装的少女。
此时在众人心中,少女身材如桃树一样挺拔,行路如桃枝一样摇曳婀娜,脸蛋如桃花一样艳美,可谓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沉鱼落雁。
这样美的少女由缤纷绚烂的桃花烘托而来,有谁能不为之倾倒?“艳如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有多少后人用桃花来比喻女人的美丽,《桃天》也由此成了后世描写美女的词宗诗祖。
诗里的自然美得让人心怡。
诗中一再描写桃林中桃树枝叶繁茂,挺拔绚丽,且先写桃花,又写桃之果实,再写桃叶,排布了三幅风景画:一幅是满山桃树,繁花盛开,遍山艳色粉红;一幅是桃树上结满密密麻麻、又肥又大的桃子;一幅是葱葱郁郁的桃叶布满枝头,叶子上放着光华。
无论哪一幅,都宛如世外桃源。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诗经·桃夭的诗句赏析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桃夭》原文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桃夭》赏析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桃夭解析(附注释+译文)
诗经·国风·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周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一篇。
②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③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闪耀的样子。
华:同“花”,指盛开的花。
④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虚词,用在动词前。
一说往。
⑤宜:和顺、亲善。
室家:家庭。
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⑥有蕡(fén):即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蕡,果实硕大的样子。
⑦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⑧家人:与家室义同。
变换字以协韵。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
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赏析】《周南·桃夭》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桃夭诗经译文及赏析
桃夭诗经译文及赏析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一、《桃夭》原文桃之夭夭1,灼灼其华2。
之子于归3,宜其室家4。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5。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6。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桃夭》注释1.夭夭:花朵怒放的样子。
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华:同花。
3.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4.宜:和顺、亲善。
5.蕡(fén 坟):肥大。
有蕡即蕡蕡。
6.蓁(zhēn真):叶子茂盛。
三、《桃夭》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四、《桃夭》读解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
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
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五、《桃夭》赏析【赏析一】美与善的统一——读《诗经·周南·桃夭》杨牧之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桃夭诗经先秦名句赏析
桃夭诗经先秦名句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美的名句,这些名句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诗经的影响力尤为突出,其中的名句更是被人们传颂不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桃夭诗经先秦名句赏析”为题,对诗经中的一些名句进行赏析,探究其内涵和意义。
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这是《诗经·国风·秦风·蒹葭》中的名句,描写了桃树的娇艳和花朵的绚丽。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美好、吉祥和幸福。
这句诗通过对桃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
这是《诗经·国风·邶风·采薇》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薇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古人在诗中以薇喻美好的事物,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这句诗通过对薇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
这是《诗经·国风·秦风·蒹葭》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绸缪束薪是古代一种祭祀的仪式,通过对祭祀仪式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星在天则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生活,通过对星辰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东方之日,其乐也真。
”。
这是《诗经·国风·邶风·东方之日》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东方之日是古代一种美好的象征,通过对东方之日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乐也真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美好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
这是《诗经·国风·邶风·采苓》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夭》译文及鉴赏答案诗经《桃夭》赏析详解
《桃夭》译文及鉴赏答案诗经《桃夭》赏析详解《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听过,今天小编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就是关于这首古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这首《桃夭》吧。
《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协手家和睦。
《桃夭》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桃夭》雅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是那片桃林。
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
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
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
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
”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灼灼其华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内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间走过许多回,既俊雅,又健硕,相遇时,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灵魂。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桃夭》这首诗,可是诗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呀!咱们先一起来瞅瞅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哎呀,这诗读起来就仿佛能看到那娇艳欲滴的桃花在眼前绽放。
咱们先来说说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那桃花开得呀,真是茂盛又鲜艳,“夭夭”形容桃树生长旺盛,“灼灼”呢,把桃花的明艳动人描绘得淋漓尽致。
想象一下,在春天的微风中,一片桃林里,桃花一朵挨着一朵,粉粉嫩嫩的,花瓣随风飘落,就像下了一场粉色的花雨。
我记得有一次去郊外踏青,路过一片桃园,当时就被那美景给迷住了。
阳光洒在桃花上,每一朵花都像是镶了金边,闪闪发光。
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花香,让人陶醉不已。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说的是这位姑娘要出嫁啦,肯定能让家庭美满和睦。
这表达了对新娘子美好的祝愿。
在古代,婚姻可是大事,姑娘嫁过去就得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所以能“宜其室家”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再看“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花谢了,结出了硕大的桃子。
这就好像新娘子嫁过去后,能开枝散叶,为家族增添子孙。
说到这儿,我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奶奶家有一棵桃树,每年桃子成熟的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就眼巴巴地等着奶奶摘桃子给我们吃。
那桃子又大又甜,咬一口,汁水直流,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流口水呢。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还是在祝福新娘子能让家族兴旺。
最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树的叶子郁郁葱葱,十分繁茂。
这就象征着新娘子嫁过去后,家族能够繁荣昌盛。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再次强调新娘子能给整个家族带来幸福和好运。
整首诗用桃花起兴,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来赞美新娘子的美丽和美德,以及对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大概是这样: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定使家庭很和睦。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诗句出自《诗经·邶风·桃夭》,意思是桃花娇嫩娇媚,花朵艳丽绚烂。
这句诗描绘了桃花的美丽和绚烂,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句诗句,并扩展相关内容。
一、桃花的美丽桃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桃花的形态婀娜多姿,花朵绽放时颜色艳丽,给人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桃花的花瓣丰满柔软,色彩鲜艳,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桃花的芳香扑鼻,给人以嗅觉上的享受。
因此,桃花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美丽的事物,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创作对象。
二、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桃花象征着春天和生机。
桃花盛开的时候正值春季,它的花朵绽放代表着春天的来临,预示着一年四季的开始。
其次,桃花还象征着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桃花是爱情的象征之一,它被人们用来祈求爱情美满、姻缘如意。
再次,桃花还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常常用桃花来祈求好运和幸福。
三、灼灼其华的含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灼灼其华”一词形容了桃花的花朵艳丽绚烂。
灼灼一词有着明亮、炽热的意思,用来形容桃花的花朵色彩鲜艳、光彩夺目。
桃花的花瓣丰满而娇嫩,颜色鲜艳明亮,给人以明亮、热烈的感觉。
这句诗通过形容桃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桃花与人生哲理桃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与人生哲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桃花盛开的时候正值春季,它代表着生命的重生和希望的到来。
桃花的盛开短暂而绚烂,给人们一种珍惜时间、抓住机遇的思考。
人生亦如桃花,短暂而美丽。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遇,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同时,桃花还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积极向上,保持乐观的心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与快乐。
桃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希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诗句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和绚烂,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于生活的向往。
《诗经》致《桃夭》赏析
《诗经》之《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少壮的样子。
②之子:这个人,指新婚女子;于归:女子出嫁。
③宜:适当,相宜和顺。
④蕡:形容果实肥大。
实:果实。
这里比喻生子。
⑤蓁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此处比喻家族兴旺而福荫后代。
译文:
这是一首周南地区用于新婚祝贺的诗歌,表达对新娘子的祝福。
《桃夭》用可以开出艳丽的花朵和能结出硕大的果实的桃树来起兴。
艳丽鲜明的桃花可以让我们想起新娘子美丽漂亮的笑靥,后人常常用桃花比喻内里女子的笑容,其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这里。
而又大又甜的蜜桃则暗示了对新娘婚后生一群可爱宝宝的美好祝愿。
在古代,生儿育女被看成女性最重要的天职,因此祝愿其多生贵子也就成为了对新婚女子最美好的祝福。
茂盛的桃树叶则暗含着祝福新娘子带给夫家好运,使夫家的日子蒸蒸日上,像繁盛的桃叶一样充满生机。
可以看出,周南一带的诗歌在比兴手法的使用上显得非常纯熟。
以反复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层层加深抒情效果。
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
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记录了周朝早期的社会风貌、礼仪习俗和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其中,桃夭是诗经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美好祝愿。
本文将给您介绍诗经桃夭的原文和解析。
一、桃夭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桃夭解析1. 第一节:桃花的美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一节描述了桃花的美丽和生机。
夭夭表示娇嫩、柔弱的意思,用来形容桃花的娇艳。
灼灼表示红艳、明亮,形容桃花的鲜艳色彩。
通过这种形容,表达了桃花盛开时的壮丽景象,也暗喻着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复苏。
2. 第二节:期盼家庭宁静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一节表达了对子女归家的期盼和家庭的宁静祝愿。
之子于归意味着儿子返回家乡,宜其室家表示儿子回家后家庭的幸福和团聚。
3. 第三节:丰收与团圆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这一节中,桃之夭夭再次出现,强调桃子的丰美。
有蕡其实表示桃子有丰厚的果实。
之子于归仍然表示儿子归家,宜其家室强调儿子归家后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4. 第四节:幸福之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最后一节中,桃之夭夭又一次出现,意味着桃子仍然盛开。
其叶蓁蓁表示桃树的叶子茂盛。
之子于归重申了儿子回家的美好愿望,并强调了整个家庭成员的幸福和团结。
总结:桃夭是一首表达春天美好的诗歌,通过描绘桃花的盛开和丰美,以及对家庭和团聚的期盼,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桃夭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情感中,成为了诗经中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一。
以上就是对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的介绍。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对诗经的解析不仅是对诗歌的解读,更是对古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桃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佳作,通过描绘春天的盛景和家庭的团聚,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理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引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是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中的一句诗句。
这句诗描绘了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美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句诗,探讨其中蕴含的深意。
生命之短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句诗描绘了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但同时也隐含着生命的短暂。
桃花盛开只持续片刻,就如同人生中的一瞬间。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人生如梦,一觉醒来已百年”。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时间无情地流逝,生命不可逆转的现实。
然而,“灼灼其华”则表达了桃花盛开时所散发出的光彩和活力。
尽管生命短暂,但我们可以通过精彩而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来展现自己的价值和美丽。
生命之美好除了表达生命的短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还描绘了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
桃花绽放时,粉色的花瓣如火焰般绚烂,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种美丽不仅仅体现在外表上,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韵味。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美丽是内外兼修”。
我们应该像桃花一样,注重培养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同时也要关注外表的整洁和美观。
只有内外兼修,我们才能展现出真正的美丽。
生命之意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句诗还可以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感和价值观,对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对于一些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可能是追求物质财富和成功地立足社会。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可能是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富足。
无论我们将生命看作是追逐金钱、权力还是心灵自由和幸福,我们都应该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结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句诗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描绘了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同时也传递了生命的短暂和美好。
通过对这句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每一天,并努力追求内外兼修的美丽。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该像桃花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出自己最美丽的一面。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属于自己独特而有意义的人生。
古诗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古诗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先秦:诗经táo zhī yāo yāo ,zhuó zhuó qí hu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平平通通仄仄通通◆华【下平六麻】【去声二十二祃】今:平平平平平平平通◆华【一麻,a,ia,ua】出自:诗经·《周南·桃夭》作品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释义】: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问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什么意思?答: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
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
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什么意思?答:《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
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
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
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
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句例】汉语句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你在我寂静又冗长的岁月里,独自盛开了一树芳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赏析:
译文: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桃夭》三章,章四句。
是一首贺婚诗。
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关于它的大义,《诗序》曰:“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孔颖达解释道:“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婚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
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婚姻以时。
行不逾月,故令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
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贤之致。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亦咏新婚诗。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
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
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我觉得诗序中的教化味道太浓了,只一个“婚姻以时”解得合情合理。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
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
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
”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
《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
”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
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
”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相奔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
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
”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
”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
孔疏曰:“《摽有梅》卒章传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会而行之,谓期尽之法。
则‘男女以正’谓男
未三十女未二十也。
此三章皆言女得以年盛时行,则女自十五至十九也。
女年既盛,则男亦盛矣,自二十至二十九也。
”
毛传云:“蕡,实貌。
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
”又云:“蓁蓁,至盛貌。
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
”这是对新娘的各个方面的赞美,主要还是突出了女子作为社会单位的夫妇组合的教化和功利的作用。
“之子于归”一句,毛传曰:“之子,嫁子也。
于,往也。
”《说文》曰:“子,人以为称。
”《尔雅·释训》:“之子也,是子也。
”子,古代称男子,亦可称女子。
《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郑笺云:“之子,是子也。
御,迎也。
之子其往嫁也,家人送之,良人迎之。
车皆百乘,象有百官之盛。
”
“宜其家室”等句,郑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当。
”《说文》:“宜,所安也。
”《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齐诗》:“古者谓子孙曰孥。
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近者始。
”郑笺云:“族人和则得保乐其家中大小。
”所谓的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
《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
”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
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王先谦《集疏》:“《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上指其夫,故专言家,下论夫
妇之道,故兼言室家。
”其实,除开具体的细节上的区别,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很好解的,正是对于女子未来的家庭生活的美满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