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下害虫――蝼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蝼蛄类俗名拉拉蛄、土狗。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东方蝼蛄、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体大型而狭长。头小,圆锥形。

触角短于体长,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开掘足,基节特别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洞穴。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雌虫产卵器退化。属土栖昆虫。本科昆虫通称蝼蛄。

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植物根部,对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蝼蛄一般于夜间和清晨在地表活动,形成隧道,使植物幼根与土壤分离,植株因失水而枯死。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 22℃之间,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域站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雕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4龄方可独立活动。

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1、形态特征

华北蝼蛄成虫体黑褐色,腹部近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褐色,腹末具有尾须一对。雄虫体长39~45mm,雌虫体长45~50mm。前胸背板成盾形,中央有心脏形斑,暗红色。前翅黄褐色,足黄褐色,密生细毛;前足扁阔特化,利于掘土;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1~2个可动刺,有时消失。

卵呈圆形,长约2mm,初产时白色,后变灰色。初卵若虫乳白色,2龄以后变成黄褐色,后渐变暗褐色。长至5~6龄即与成虫相似。

2、发生规律

约3年一代,若虫13龄,以成虫和8龄以上的各龄若虫在

1.5m以上的土中越冬。来年3~4月当10cm深土温达8℃左右时,若虫开始上升为害,地面可见长约10cm的虚土隧道,4、5月份地面隧道数量增多,即达到为害盛期。

初孵幼虫集中为害,后分散活动,至秋季达8~9龄时即入土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若虫上升危害,到秋季达12~13龄时,又入土越冬;第三年春再上升为害,8月上、中旬开始羽化,入秋即以成虫越冬。成虫虽有趋光性,但体型大飞翔力差,灯下的诱杀率不如东方蝼蛄高。华北蝼蛄在土质疏松的盐碱地、沙壤土地发生较多。大量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易导致蝼蛄发生,受害较重。

当深10~20cm处土温在16~20℃时、含水量达22%~27%时,有利于蝼蛄活动,含水量小于15%时,其活动力减弱,故春、秋有两个为害高峰期,在雨后和灌溉后常使为害加重。

3、蝼蛄类的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深耕、中耕也可减轻蝼蛄为害。

(2)保护和利用天敌鸟类是蝼蛄的天敌,可在苗圃周围栽植杨、刺槐等防风林,招引喜鹊、黄鹂等食虫鸟以控制该虫。

(3)诱杀成虫蝼蛄的趋光性很强,在羽化期间,晚上可用灯光诱杀;或在苗圃步道间每隔20m左右挖一个小坑,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诱集,再加上毒饵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内集中捕杀。

(4)化学防治

①作苗床时用40%乐果乳油或其他药剂0.5kg,加水5kg,拌饵料50kg,傍晚将毒饵均匀撒在苗床上诱杀;

②推荐使用格润地麒麟一亩地2kg—5kg或使用一贯无虫稀释1500-2000倍液(即150kg-200kg水)灌根处理,以灌透为准。在虫害发生期,可适当减少兑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