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合集下载

中医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医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医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试题一:中医基础理论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中,“肾藏精”中的“精”指的是什么?A. 血液B. 精髓C. 汗液D. 精液答案:B2. “脾主运化”中的“运化”是指脾脏的哪项功能?A. 运化水液B. 运化气血C. 运化食物D. 运化精神答案:C3. 五行学说中,木克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A. 促进生长B. 调节平衡C. 抑制过度D. 转化物质答案:C4. 在中医理论中,肝气郁结可能导致以下哪种症状?A. 心悸B. 胸闷C. 便秘D. 失眠答案:B5.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主要功能是什么?A. 储藏血液B. 调节血液C. 产生血液D. 分泌血液答案:B6. 根据中医理论,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主要在于?A.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B. 阴虚则寒,阳虚则热C. 阴虚则湿,阳虚则燥D. 阴虚则燥,阳虚则湿答案:A7. 中医中“气血”的“气”指的是什么?A. 呼吸的空气B.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 血液中的氧气D. 身体的力量答案:B8. “肺主一身之气”中的“气”是指什么?A. 肺脏呼吸的空气B. 肺脏所调节的全身之气C. 肺脏所分泌的液体D. 肺脏的生理功能答案:B9.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六淫”之一?A. 风B. 寒C. 暑D. 湿答案:D10. 中医中“望闻问切”四诊中,“切”指的是什么?A. 观察病人外貌B. 闻病人的气味C. 询问病人病情D. 触摸病人脉搏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中医“治未病”是指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管理等手段来增强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从而避免疾病的侵袭。

其重要性在于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减轻医疗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描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基理论试题及答案1

中医基理论试题及答案1

中医基理论试题及答案1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基本认识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的常见试题及其答案进行阐述,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

一、阴阳五行学说试题:请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

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通过消长平衡来维持事物的和谐与稳定。

在医学上,阴阳用于描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治疗。

试题: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有何应用?答案: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类型。

五行之间存在生克制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中医中用来解释脏腑功能和相互影响,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二、脏腑经络学说试题:中医如何通过脏腑学说理解人体?答案: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医能够解释和治疗各种疾病。

试题:经络学说在中医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部通道系统的理论,它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和脏腑联系的通道。

经络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气血的流动和脏腑的功能,中医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调节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津液学说试题:气血在中医学中有何重要性?答案:气血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重要概念。

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血则承载着气和营养物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试题:津液在中医中有何作用?答案: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液,包括体内的各种液体,如唾液、胃液、关节液等。

津液有滋养、润泽、调节的作用,对于维持脏腑功能和生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通过调整津液的生成和分布来治疗相关疾病。

河北省专接本医学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河北省专接本医学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河北省专接本医学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经络的概念较确切的是下列哪一项?( )A.经脉和络脉的总称B.气血运行的通道C.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D.感应传导的线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2.肝的经脉名称是:( )A.足厥阴B.足太阳C.手太阴D.手阳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3.足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A.心包B.胆C.三焦D.胃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4.手太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A.小肠B.膀胱C.肾D.心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5.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哪一项?( )A.手太阴与手太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阴维与阳维D.任脉与督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6.足太阳经属何脏腑?( )A.肾B.胃C.膀胱D.脾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7.上行到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 A.手少阳三焦经B.足少阳胆经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8.绕阴器,抵小腹的经脉是:( ) A.脾经B.肾经C.胃经D.肝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9.阳明经脉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 ) A.头后部B.前额部C.头顶部D.头侧部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10.心经的终点是:( )A.中指端B.无名指端C.小指外侧端D.小指内侧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11.分布于躯干胸腹面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12.在手小指内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是:( ) A.手厥阴心包经B.手太阴肺经C.手少阳三焦经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13.三焦经在肢体的循行部位是t( )A.上肢外侧中线B.上肢内侧中线C.上肢外侧前缘D.上肢内侧前缘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14.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是:( ) A.胃经B.小肠经C.胆经D.膀胱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15.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内侧正中线的是:( ) A.心经B.心包经C.肺经D.三焦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16.手阳明经的起端与何经的终端相接?( )A.手少阴经B.足少阳经C.手太阴经D.手厥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17.手三阳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B.从手走胸C.从手走头D.从头走足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18.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头走足B.从胸走手C.从足走腹D.从腹走胸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19.头痛部位在头侧者与哪条经有关?( )A.厥阴经B.太阳经C.阳明经D.少阳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20.下列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的?( ) A.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B.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阴C.足太阳→手太阳→手少阴→D.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2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肝经之前接:( )A.胆经B.胃经C.膀胱经D.小肠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22.十二经脉中手阴经与足阴经交接之处是:( ) A.手指端B.足趾端C.头面部D.胸腹部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23.不是纵向循行的经脉是:( )A.冲脉B.督脉C.任脉D.带脉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24.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B.督脉带脉C.阴维阳维D.阴跷阳跷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25.称为“十二脉之海”的经脉是:( )A.任脉B.冲脉C.督脉D.带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多项选择题26.循行经过下肢内侧的经脉有:( )A.冲脉B.任脉C.脾经D.肾经E.肝经正确答案:A,C,D,E 涉及知识点:经络27.循行于背部体表的经脉有:( )A.膀胱经B.肾经C.督脉D.冲脉E.肝经正确答案:A,C 涉及知识点:经络28.属于经脉的是:( )A.十二经筋B.十二经脉C.十二经别D.奇经八脉E.浮络正确答案:B,C,D 涉及知识点:经络29.十二经脉中,连目系的经脉有:( ) A.脾经B.心经C.肾经D.肝经E.肺经正确答案:B,D 涉及知识点:经络30.从腋下走出的经脉的有:( )A.肺经B.心经C.心包经D.脾经E.肝经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经络31.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有:( ) A.阴器B.小腹、C.胁肋D.下肢内踝后缘E.巅顶正确答案:A,B,C,E 涉及知识点:经络32.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调节气机升降B.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C.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D.调畅情志E.感应传导调节各部分机能活动正确答案:B,C,E 涉及知识点: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的病机是( )(2011年题11题)A.悲则气消B.恐则气下C.惊则气乱D.喜则气缓√此题考查五志与五脏对应关系,属理解型考题。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暴喜过度,主要伤及心神,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正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收。

”2.导致孔窍干涩的病机是( ) (2010年题13题)A.火热内生B.暑热伤津C.津伤化燥√D.风气内盛此题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属于理解型考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热胜则肿,风胜则动,寒胜则泻,湿盛则濡泄。

”故导致孔窍干涩的病机是津伤化燥,正如刘河间所云:“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

”故选C。

3.暑邪:勾病,烦渴、气短、乏力,是由于( )(2001年第7题;2005年第5题;2008年第13题)A.暑为阳邪,易损肺气B.暑应于心,耗气伤血C.暑多挟湿,易困脾气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此题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属于理解型考题。

烦渴说明渴的程度较重,不仅有津的损伤,还有气的损伤,气短、乏力均是气损伤的表现,此乃气津两伤证。

故选D。

4.引起“肉胝皱而唇揭”病证的饮食偏嗜是( ) (2006年第13题)A.多食酸√B.多食成C.多食苦D.多食甘E.多食辛此题考查考生对饮食五味偏嗜的理解和记忆.属于识记型考题。

《素问.五藏生成》指出:“多食成,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经典原文,重复出题率很高,望考生背诵下来。

5.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情志因素是( ) (2006年第12题;2010年第11题)A.喜B.怒C.思D.惊√E.悲此题考查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属于识记型考题。

中医经络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经络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经络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有多少条主要经络?A. 十二条B. 十五条C. 三十条D. 七十二条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经络学中的“十二经脉”?A. 心包经B. 肝经C. 脾经D. 带脉3. 在中医经络学中,“任脉”起始于哪个部位?A. 胸部B. 手指尖C. 足底D. 腹部4. 中医经络学中,“足三里”穴位属于哪条经络?A. 肝经B. 脾经C. 胃经D. 肾经5. “经络”一词最早出现在下列哪部医学典籍中?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难经》6.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经络学中“经络”的主要功能?A. 运输气血B. 调节阴阳C. 储存尿液D. 沟通内外7.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主要负责什么?A. 调节身体水分B. 调节身体温度C. 调节身体阳气D. 调节身体阴气8. 中医经络学中,哪条经络被称为“阴脉之海”?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带脉9. “经络”在中医理论中,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A. 脏腑B. 骨骼C. 血液D. 肌肉10.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经络学中的“腧穴”?A. 合谷B. 太冲C. 太阳D. 昆仑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下列哪些是中医经络学中的“十二经脉”?()A. 心经B. 心包经C. 肝经D. 胆经12.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具有哪些作用?()A. 联络脏腑B. 运行气血C. 传递病邪D. 调节阴阳13. 下列哪些穴位属于“任脉”?()A. 天突B. 神阙C. 关元D. 中冲14. “奇经八脉”包括哪些?()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带脉15. 中医经络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经络的功能?()A. 情绪变化B. 气候变化C. 饮食不当D. 睡眠不足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中医经络学中的“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________和足三阳经。

经络习题

经络习题

试题: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经络一、选择题(一)A1型题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A.《十四经发挥》B.《难经》C.《扁鹊心书》D.《吴医汇讲》E.《内经》2.正经是指()A.督脉B.冲脉C.十二经别D.十二经脉E.任脉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阴阳学说B.卫气营血理论C.脏腑学说D.经络学说E.五行学说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A.阴阳五行脏腑B.内外脏腑五行C.手足五行阴阳D.手足阴阳脏腑E.手足五行脏腑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手太阴肺经B.足少阳胆经C.足太阴肾经D.足太阴脾经E.手少阴心经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A.肺经,大肠经,胃经B.肾经,心包经,三焦经C.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心经,膀胱经,肾经E.三焦经,胆经,肝经7.经脉的分支是()A.奇经八脉B.经筋C.皮部D.络脉E.气街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A.阴经B.带脉C.奇经D.阴维脉E.阳经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头面B.手足C.胸腹D.上肢E.下肢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A.食指端B.小指端C.鼻翼旁D.目内眦E.目外眦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A.心C.肾D.肝E.小肠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维脉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A.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阳维脉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带指妇女白带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任脉B.肝经C.阴维脉D.脾经E.肾经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A.任脉B.督脉C.肾经D.膀胱经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A.丰隆B.内关C.大包D.公孙E.列缺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直线贯注B.循环贯注C.手足贯注D.左右贯注E.上下贯注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A.胃、大肠、胆经B.心、脾、胆经C.小肠、三焦、胃经D.大肠、小肠、三焦经E.胆、大肠、三焦经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带脉B.冲脉C.任脉D.督脉E.阴跷脉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冲脉、任脉B.冲脉、督脉C.任脉、带脉D.阴维脉、阳维脉E.阴跷脉、阳跷脉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C.奇经D.督脉E.浮络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A.少阳经B.阳明经C.太阳经D.厥阴经E.督脉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A.少阳经B.少阴经C.阳明经D.太阳经E.厥阴经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经B.任脉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阴脾经E.督脉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手太阳小肠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D.手少阳三焦经E.足少阳胆经(二)B1型题3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太阴脾经C.足少阴肾经D.足少阳胆经E.手少阴心经3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手太阳小肠经D.督脉E.足阳明胃经3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34.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经脉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阴跷脉E.阴维脉3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3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能约束纵行诸脉B.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C.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D.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E.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3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3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A.足太阳经B.足少阳经C.足阳明经D.手太阳经E.手少阳经39.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4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三)X型题4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A.熨法B.针灸C.气功D.推拿E.敷药4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主要表现在()A.内脏之间的联系B.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C.经脉之间的联系D.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E.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4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厥阴经B.足太阴经C.足少阴经D.足太阳经E.足阳明经4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阴维脉4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A.肾经B.膀胱经C.任脉D.督脉E.胃经4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A.任脉B.督脉C.胃经D.冲脉E.脾经47.络脉主要包括有()A.十五别络B.十二经筋C.孙络D.十二皮部E.浮络4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A.局部用药B.药物归经C.按摩D.针灸E.推拿4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A.离B.散C.入D.出E.合5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A.手太阳小肠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阴跷脉E.阳跷脉二、词语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经别4.经筋5.皮部6.循经取穴7.引经药8.奇经9.六合10.诸阳之会11.十二皮部12.足三阳经13.任主胞胎14.十五别络15.一源三歧三、填空题1.()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试卷1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试卷1(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书籍是【A】.《黄帝内经》(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难经》本题思路:《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丰富。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下列哪项是刘完素的经典论述【A】.“六气皆从火化”(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邪去正自安”【C】.“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D】.“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本题思路:3.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本题思路:4.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C】.薛雪【D】.吴有性本题思路:5.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的内容【A】.提倡“寸口诊法”【B】.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C】.描绘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24 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D】.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本题思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是晋.王叔的《脉经》,内容是:(1)提倡“寸口诊法”。

(2)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

(3)描绘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

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是《难经》。

6.下列哪项对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的描述是不正确的【A】.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B】.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C】.首先提出了“阿是穴”(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集魏晋以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本题思路: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集魏晋以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的病机是( )(2011年题11题)(分数:2.00)A.悲则气消B.恐则气下C.惊则气乱D.喜则气缓√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五志与五脏对应关系,属理解型考题。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暴喜过度,主要伤及心神,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正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收。

”2.导致孔窍干涩的病机是( ) (2010年题13题)(分数:2.00)A.火热内生B.暑热伤津C.津伤化燥√D.风气内盛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属于理解型考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热胜则肿,风胜则动,寒胜则泻,湿盛则濡泄。

”故导致孔窍干涩的病机是津伤化燥,正如刘河间所云:“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

”故选C。

3.暑邪:勾病,烦渴、气短、乏力,是由于( )(2001年第7题;2005年第5题;2008年第13题)(分数:2.00)A.暑为阳邪,易损肺气B.暑应于心,耗气伤血C.暑多挟湿,易困脾气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属于理解型考题。

烦渴说明渴的程度较重,不仅有津的损伤,还有气的损伤,气短、乏力均是气损伤的表现,此乃气津两伤证。

故选D。

4.引起“肉胝皱而唇揭”病证的饮食偏嗜是( ) (2006年第13题)(分数:2.00)A.多食酸√B.多食成C.多食苦D.多食甘E.多食辛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饮食五味偏嗜的理解和记忆.属于识记型考题。

《素问.五藏生成》指出:“多食成,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第九单元经络一、A11、内踝上8寸以上,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2、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B、手少阴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3、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面D、腹E、胸4、手厥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内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5、足阳明胃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6、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阴肺经7、分布在头侧的经脉是A、太阳经B、阳明经C、少阳经D、厥阴经E、太阴经8、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A、胸部B、腹部C、背部D、肩胛部E、体侧9、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10、手阳明经络于A、肝B、心C、脾D、肺E、肾11、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足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12、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总督一身之阴经B、总督一身之阳经C、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D、约束诸经E、调节十二经气血13、主胞胎的经脉是A、冲脉B、带脉C、督脉D、阴维脉E、任脉14、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阴阳跷脉15、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经脉是A、带脉B、任脉C、冲脉D、督脉E、维脉16、人体最小的络脉是A、别络B、孙络C、浮络D、经别E、经筋17、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A、经筋B、经别C、别络D、皮部E、奇经18、经筋的生理功能是A、主蓄积渗灌气血B、主联络机体内外C、主运行气血津液D、主束骨而利机关E、主经气的感应传导二、B1、A.全头痛B.巅顶痛C.面额痛D.头项痛E.偏头痛<1> 、太阳经病可见A B C D E<2> 、厥阴经病可见A B C D E2、A.手指端B.足趾端C.头面部D.胸部E.腹部<1> 、手三阴经与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是A B C D E<2>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是A B C D E3、A.手少阴心经B.手太阴肺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厥阴肝经E.足少阴肾经<1> 、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 B C D E<2> 、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 B C D E4、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1>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在A B C D E<2> 、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A B C D E5、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1> 、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A B C D E<2> 、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A B C D E6、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1> 、足太阴脾经分布在A B C D E<2> 、足少阴肾经分布在A B C D E7、A.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B.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D.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E.交通一身阴阳之气<1> 、冲脉的功能是A B C D E<2> 、跷脉的功能是A B C D E8、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阳维脉<1>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功能的是A B C D E<2> 、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 B C D E9、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阳维脉<1> 、“阳脉之海”指的是A B C D E<2> 、“阴脉之海”指的是A B C D E10、A.约束纵行诸经B.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表的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D.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E.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1> 、经别的生理功能为A B C D E<2> 、别络的生理功能为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试卷1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试卷1(总分:1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下列哪一位不是“金元四大家”【A】.刘守真【B】.张戴人【C】.李明之【D】.张洁古(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本题思路: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字洁古,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2.首先阐明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C】.薛雪【D】.吴有性本题思路:吴有性字又可着《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着《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着《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着《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3.创“戾气”说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本题思路:4.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本题思路:5.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的著作是【A】.《千金方》(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本题思路: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0XX年04月01日18:16:2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6.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B.筋C.髓D.骨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B.阳热、上炎C.长养、化育D.清静、收杀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肾的气化作用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气滞B.气逆C.气不降D.气脱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阳小肠经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B.饮C.水D.湿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肝B.肺C.脾D.肾19.孙络是指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B.易生风动血C.易耗气伤津D.易为阳热症状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A.喜伤心B.怒伤肝C.思伤脾D.悲伤肺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B.热邪C.痰饮D.瘀血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浮脉B.洪脉C.弦脉D.缓脉25.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足阳明胃经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阴肺经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阴阳偏盛B.阴阳偏衰C.阴阳离决D.阴阳失调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A.先祛邪不会伤正B.先扶正可致留邪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30.肾所藏之精是指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D.生殖之精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B.脾的运化功能C.肾的纳气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E.心包经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A.喜B.怒C.悲D.惊E.恐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调节精神情志B.促进消化吸收C.维持气血运行D.协助水液代谢E.调理冲任二脉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扶正不留邪B.先攻后补C.祛邪不伤正D.先补后攻E.攻补兼施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培土制水法D.金水相生法E.佐金平木法38.奇恒之腑包括A.脑B.筋C.脉D.骨E.髓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气化火B.五志化火C.命门之火D.少火E.壮火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41.广义的神,是指。

中医基础理论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益火补土法?2.滋水涵木法?3.五行相侮?4.五行相乘?5.五行制化?6.五行相生?7.五行相克?8.泻南补北法?9.佐金平木法?10.培土制水法?11.抑木扶土法?12.金水相生法?13.培土生金法?14.五行?15.阴阳交感(二)填空题1.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板块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该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四部,后世称“四大经典”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该时期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四部。

其中_ _______为中医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________为后世中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4.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该时期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四部。

其中_ _______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________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5.创立药物“性味”理论的现存最早的著作是________,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________。

6.金元四大家中,________为“攻邪派”的代表,________为“养阴学派”的代表。

?7.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指________,“补脾派”的代表人物指________。

8.金元四大家中,后世称刘完素为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朱震亨为_______ _派的代表人物。

9.金元四大家中,后世称张从正为________的代表人物,李杲为________的代表人物。

?10.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派中,________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________创立了“三焦辨证”法则。

?1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12.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13.中医学“证”概念,是________,它包括了________。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本题思路: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本题思路: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

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A】.邪气盛则实【B】.精气夺则虚【C】.至虚有盛候【D】.大实有赢状(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本题思路: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A】.虚中夹实(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实中夹虚【C】.真实假虚【D】.真虚似实本题思路: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本题思路: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A】.邪正相持【B】.正虚邪恋(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C】.正胜邪退【D】.正胜邪退本题思路:正虚邪恋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试卷 1(总分: 60.00 ,做题时间: 90 分钟)一、 A1 型题(总题数: 14,分数: 28.00)1.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分数: 2.00)A.督脉B.任脉C. 阴、阳跷脉√D. 阴、阳维脉解析:解析: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分数: 2.00)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五别络解析:解析: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分数: 2.00)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解析:解析:十二经别生理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分数: 2.00)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五别络解析:解析: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分数: 2.00)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五别络解析:解析: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

6.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有关。

(分数: 2.00)A. 阳明经√B.少阳经C.太阳经D.厥阴经解析:解析: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手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交于A.食指B.足小趾C.小指D.足大趾正确答案:A解析:解析见下表。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2.手厥阴心包经与少阳三焦经交于A.食指B.无名指C.小指D.足大趾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手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交于A.食指B.无名指C.小指D.足大趾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足阳明胃经循行于A.上肢后缘B.下肢后缘C.下肢中线D.下肢前缘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5.少阳胆经循行于A.上肢后缘B.下肢后缘C.下肢中线D.下肢前缘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6.太阳膀胱经循行于A.上肢后缘B.下肢后缘C.下肢中线D.下肢前缘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7.奇经八脉中,调节阳经之气血,反映脑、髓、肾的机能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正确答案:C解析:解析见下表。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8.奇经八脉中,被称为“血海”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9.奇经八脉中,交于目内眦、主左右之阴阳、司眼睑开合、司下肢运动的是A.冲脉B.任脉C.阴、阳跷脉D.阴、阳维脉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0.经八脉中,联络全身的阴阳经络的是A.冲脉B.任脉C.阴、阳跷脉D.阴、阳维脉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1.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头面部相交于A.鼻翼旁B.目内眦C.目外眦D.人中穴正确答案:A解析:同名手足阳经头部交接: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12.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面部相交于A.鼻翼旁B.目内眦C.目外眦D.人中穴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3.“入上齿中”的经络是A.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B解析:解析见下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灵枢》所谓足阳明“气盛”的表现是( )(2011年第10题)A.足不收胫枯B.胃中寒胀满C.身以前皆热D.身以前皆寒栗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经典原文的熟悉程度,属识记型考题。

《灵枢.脉气》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故选C。

2.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 )(2011年第9题)A.离,入,出,合B.起,结,聚,布C.多交叉于十二经脉D.多从肘膝以下分出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经别的特点,属于识记型考题。

3.能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是( )(2011年第8题)A.经筋B.经别C.经络D.奇经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经别的作用,属于识记型考题。

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互为表里的脏腑,并在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合入阳经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

这样,就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一脏一腑的内在联系。

故选B。

4.足阳明经“气不足”病机的表现是( )(2010年第10题)A.消谷善饥B.身以前皆寒果C.溺色黄D.狂癫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经典的熟悉程度,属于识记型考题。

5.其有濡养眼目,“分主一身芹右之阴阳”功能的是( )(2010年第9题) A.冲脉B.督脉C.阴、阳跻脉D.阴、阳维脉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阳脉的基本功能的特点,属于识记型考题。

阳、阴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1i月阳”之说。

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而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阳维脉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阳维维于阳”;阴维脉维络诸阴,联络所有阴经而与任脉相会;“阴维维于阴”。

6.其循行多从肘膝以下分小的经络是( )(2010年第8题)A.别络B.经别C.奇经D.经筋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十二经圳分出部位,属于识记型考题。

中医经络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

中医经络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

中医经络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着脏腑器官,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以下是对中医经络理论试题的一些答案及解析。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术语之一。

它指的是人体内的一种网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营养的输送。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经络的功能经络在中医中具有多重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血运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各处,维持生命活动。

2. 脏腑联系:经络连接着人体的脏腑器官,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之间的功能可以相互协调。

3. 病理反应:当人体某部位发生病变时,经络可以反映出病理变化,为中医诊断提供依据。

4. 治疗途径:经络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的作用途径,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的分类经络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1.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每条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

2.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等,它们起到调节和沟通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经络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观察经络上的穴位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病变的位置和性质。

此外,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

经络与现代研究尽管经络理论在中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在现代医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的科学解释。

近年来,一些研究尝试从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等角度探索经络的实质,但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

结论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一个深奥且复杂的领域,它不仅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经络理论有望得到更多的现代科学支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

6.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有关。

【A】.阳明经(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B】.少阳经
【C】.太阳经
【D】.厥阴经
本题思路: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伤寒论》的六经分证,即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

7.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