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工具(要求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单位pm/fm/nm/μm/mm/cm/dm/m/km.

2.换算:1光年=9.46×1015m(光年)

1PM=1×1015m(拍米)

1Mm=1×106m(兆米)

1km=1×103m(千米)

1dm=1×10-1m(分米)

1cm=1×10-2m(厘米)

1mm=1×10-3m(毫米)

1dmm=1×10-4m(丝米)

1cmm=1×10-5m(忽米)

1μm=1×10-6m(微米)

1nm=1×10-9m(纳米)

1pm=1×10-12m(皮米)

1fm=1×10-15m(飞米)

1am=1×10-18m(阿米)

3.量程:测量工具可测量的最大值到最小值之差(或测量范围).

4.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的距离.

5.比普通刻度尺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测量方法:(1)零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

(2)紧靠被测物体

(3)刻度尺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4)视线保持平行

(5)读出数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误差:实际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距.

错误:因测量工具使用不当、方案不佳导致的误差.

8.减小误差的方法:更换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案

9.钟表:测量时间的工具,单位s/min/h.

10.换算:1h3.6×103s(小时)

1min=6×101s (分钟)

1s=1×10-3ms(毫秒)

1ms=1×10-3μs(微秒)

1μs=1×10-3ns(纳秒)

1ns=1×10-3ps(皮秒)

1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12.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是静止或者运动的标准物体.

13.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的.

14.速度(V)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v=s/t),单位m/s或km/h(1m/s=3.6km/h)

.在大学物理中,v=ds/dt或v= ∫gdt.

14.匀速运动:物体保持一定速度进行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保持一定速度进行运动.

考点总结:1.结合第二、四章,考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以算距离、时间和速度为主(计算未给出具体距离的平均速度时,只需将两数据数值相乘即可).

2.考察刻度尺、停表的使用及设计测速方案.

3.减小误差的方法.

4.物体运动方向或是否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

1.声源:可自行发声的物体.

2.物体通过振动发声.

3.声音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速: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取v=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声速大于在液体中大于在气体中.

6.骨传导:利用骨骼进行声音的传播(原理:固体传声效果最佳).

7.音调:声音的高低,用高低描述.由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用快慢或高低描述)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8.响度:声音的大小,用大小描述.由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用大小描述)和距离(声源到人耳的距离)决定.幅度越高(或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反之越小.单位分贝(dB).

9.音色: 声音的感觉特性.由声源的组成材料和结构有关.

10.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应用于B超、雷达和声呐等定位仪器,也用于清洁精密仪器).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在地质活动时发出).

11.声音可以传播信息(说话)和能量(击碎结石).

12.噪音: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算噪音).

13.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14.防止噪音的方法(1)从声源处(禁止鸣笛);

(2)从传播过程中(隔音墙);

(3)人耳处(戴耳塞).

考点总结:1.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运算.

2.声音的特性及原因实验设计(或应用)

3.超声波的应用.

4.防止噪音的方法.

第三章物态变化

1.温度(T):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摄氏度(℃)/华氏度(℉).

2.换算:℃=(℉-32)÷1.8

℉=32+℃×1.8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原理为液体的热胀冷缩.由液泡、玻璃管、刻度、单位和液体组成.

4.温度计的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温度,选择一只合适的温度计; (2)观察其分度值;

(3)将液泡浸没于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杯壁或杯底). (4)读取数值(视线保持平行).

5.体温计的原理:其液泡与玻璃管之间的管子做得很细,当它从人体拿出来后遇冷收缩,细管之间的水银就会断开,就不会倒流.

考点总结:1.温度计的原理、温度计的使用及关于温度计的实验. 2.生活常见现象的解释.

3.物体状态变化的区分(详见附录Ⅰ )

第四章 光现象

1.光源:可以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速:光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光速用C 表示.在计算中光速一般取3×10^8m/s 或3×10^5km/h.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3

4 ,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是在真空

中的23

.

4.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过程中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5.光的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镜面反射:一束光平行射向物体时又平行反射回原介质. 漫反射:一束光平行射向物体后非平行反射回原介质. PS: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光路可逆:将入射处与反射处的光源进行对调,光路仍和原来保持一致(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8.可以被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反之是虚像.因为在玻璃板后放置光屏未成像,所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9.平面镜为像点与物点的中垂线,物与像成轴对称关系.物距的改变不影响像的大小.

10.凸面镜起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反光镜);凹面镜起会聚作用,可以会聚光线(手电筒). 1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中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当从空气射向其他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从其他介质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定律(入射角为ί,折射角为γ,折射率为n):n=sin ιsin γ =C

v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12.色散:光通过棱镜进行分解.(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13.紫外线:光谱图紫光以外的光线(杀菌消毒、使荧光物质发光). 红外线:光谱图红光以外的光线(测温). 考点总结:1.光源的判断.

2.平面镜成像及其实验设计.

3.镜面反射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